橋頭鳳橋宮

時間:
2013
211

地點:高雄橋頭鳳橋宮(高雄市橋頭區橋頭路95號)

交通方式:搭乘台鐵至橋頭站,出站後循站前街直行即可抵達,步行路程約莫五分鐘。

【橋頭鳳橋宮簡介】引自高雄市橋頭區橋頭里網站
本宮創建於清代雍正三年歲次乙巳﹙公元一七二五﹚,據傳咸豐年代,匪寇作亂,鳳山知縣舉兵掃蕩,反而被匪擊潰自殺,逃亡至此避入本宮,匪徒雖曾入內搜捕,但幸而未被發現,鳳山縣宰始能脫險保住一命,為感念聖母顯靈遮護救命大恩而賜名:「鳳橋宮」以為誌念,並贈匾額壹面,題曰「佑我生民」以謝大恩。斯此之後因聖蹟頻傳,香火、居民與日俱增,迄今境內已先後產生立委、縣長、省議員、國代、博士等人才輩出,堪稱神威顯赫地靈人傑者也。

【阿中隨筆】
橋頭舊稱「小店仔」,早在明鄭時期即有漢人入墾,而最早的文獻紀載則是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來臺擔任鳳山縣教諭的朱仕玠所撰寫的《小流球漫誌》。清初時在中崎溪築灞開渠引溪水灌溉仕隆、新莊一帶的稻田,為了陸路交通之方便而造了一座「允龜橋」,由於本地位於鳳山往來府城的交通要衝,商業活動頻繁因而成了聚落,稱之為「店仔街」,後漸漸改稱「橋仔頭」。

鳳橋宮為橋頭地區的信仰中心,歷史悠久,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鳳山縣廩生盧德嘉所纂輯的《鳳山縣采訪冊》當中即有記載,當中提到:「天后宮…一在橋仔頭街(仁壽),縣北三十里,屋一間(額「鳳橋宮」),乾隆六十年陳嘉謨董建。」雖然廟方自己的沿革和采訪冊的記錄有出入,但至少也有兩百多年的歷史。細讀橋頭里網站所提供的鳳橋宮沿革資料,文中提到咸豐年代有位討寇的鳳山知縣遭匪擊潰而自殺,但文後沒主詞,馬上又接了一句「逃亡至此避入本宮」,這裡難不成是鳳山知縣自殺不成而逃亡?

關於這點,阿中也認真的找了一下相關資料,後來在《鳳山縣采訪冊》當中的知縣記錄當中找到了資料:王廷幹(山東安邱人,庚子進士),咸豐二年正月二十六日署,三年四月二十八日會匪林恭等作亂,城陷死之。同時,朱仕玠也在〈王邑侯(廷幹)死難記〉對這件事情做了評論:「臺灣素蠢動,自漳、廈報陷,伏莽遂竊發.鳳屬壤番界,告警者稟數十上,閽人鄭四以侯疾,不令聞.寇既深,始召林萬掌(義首)入衛,而事已不可為矣.林恭蜂擁至署,侯方治函達郡憲.曾玉水之徒以刃加侯,侯急拔佩刀禦之,已無及,其友張竹泉與侯為總角交,憤侯死,挺短刃出,欲為侯復仇,而眾寡不敵,賊殺之…」文中深切的嘆息著王廷幹被屬下蒙蔽,亂事一發不可收拾,以致最後落得城陷而死。當時王廷幹一家皆受害,而長子王鈞身受重傷,少子王湜被擒,幸好林黨裡還有一些人有良心,協助放走了王湜。這段史事便是鳳橋宮所記錄的背景,鳳山縣采訪冊當中的〈鄭邑侯克復鳳山縣碑記〉也錄有此事。鄭元傑是受郡道憲徐公宗幹委託討伐林恭的人,後來也是接任鳳山知縣的位置,不過鄭元傑之後的下場並不好,或許鳳橋宮沿革所說的主角就是鄭元傑。阿中當天參訪時,廟方有一位伯伯很客氣,還領我進入內殿裡去看古神像,當天我也問了伯伯廟宇沿革中所提到的鳳山縣宰所贈的匾額,怎麼沒在廟裡?伯伯回答當初修廟時,備有心人士給偷走了,唉!著實可惜了,此舉也讓鳳橋宮的歷史只剩下采訪冊的紀錄可依循。

據廟方說法,鳳橋宮分靈自臺南開基天后宮,廟堂就座落在橋頭老街的頂端,地當橋頭路和站前街分叉處,據說這在風水學上是屬於剪刀煞,不宜人居,只能由神明鎮守。鳳橋宮歷經多次改建而古味盡失,不免令人感到可惜。如今外觀為高台基的新式建築,屋簷上採華麗的南方廟宇風格,陶像、剪黏作品眾多,不過與其他廟宇頗多雷同之處。廟前有一塊空地,地上鋪有石磚,石磚上還雕刻十二生肖與歲歲平安字樣。台基七級,登上後有一座平台,通過平台才是三川門。

三川門搭配左右鐘鼓樓共有五開間,裝飾以石雕為主,骨架則為紅色大理石。門前有一對翻天覆地龍柱,正門則立有一對開口石獅,這樣的造型為近代的作品,早期的石獅通常通是公獅張口、母獅閉嘴的。正門對聯題到:「鳳闕巍峨聖恩垂萬世,橋墩廣大母德蔭全臺」。左右龍虎堵隻雕刻,線條雖稱不上細膩,不過也有獨特的樸實感。而門神則採木製彩繪浮雕,中門為秦瓊、尉遲敬德,至於龍門為一對侍官,虎門為一對宮娥,四人分持冠、鹿、壺、牡丹,有加冠晉祿、富貴吉祥之寓意。

進入廟內後,拜殿的空間並不寬敞,與正殿中隔著一排低矮的精緻木雕柵欄。頭上的裝飾以紅色為基底,搭配金色的雕刻,讓大殿顯得氣派恢弘。神龕中,鎮殿媽頭戴冠冕端坐在上,身旁一對宮娥持日月扇伺候,前方同樣有大小不一的媽祖金身數尊。神龕上方則雕有一對鳳凰拱著「天上聖母」牌匾。媽祖前方同樣也立有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像。鳳橋宮的兩將軍看來除了同樣的威武,比其他地方的還多了點魁武壯碩感,眼神向外,彷彿隨時準備動身前往解救苦難蒼生一般。正殿除了主祀媽祖,龍邊還陪祀註生娘娘,而虎邊則是福德正神。註生娘娘座前有一對婆姐,
廟裡的伯伯特別要我看看這兩位婆姐,他強調這已經是很久的古物了,現代工藝技術是沒辦法做成的。

整座鳳橋宮並不算大,只有一進沒後殿,但悠久的廟史是讓阿中感到好奇的地方,雖然古廟已湮沒於時代的洪流中,但透過文獻紀載,還是能讓我們去遙想那段轟轟烈烈的先民開創史,頗有明月照古今之感。願鳳橋宮屹立不輟,更期盼伯伯所說的那散失的鳳橋古物,有一天能重回廟堂,見證鳳橋宮的百年歲月。


橋頭鳳橋宮

橋頭鳳橋宮
橋頭舊稱「小店仔」,早在明鄭時期即有漢人入墾,而最早的文獻紀載則是乾隆三十年(西元1765),來臺擔任鳳山縣教諭的朱仕玠所撰寫的《小流球漫誌》。


橋頭鳳橋宮
據廟方說法,鳳橋宮分靈自臺南開基天后宮。

橋頭鳳橋宮
廟堂就座落在橋頭老街的頂端,地當橋頭路和站前街分叉處,據說這在風水學上是屬於剪刀煞,不宜人居,只能由神明鎮守。

橋頭鳳橋宮
如今外觀為高台基的新式建築,屋簷上採華麗的南方廟宇風格,陶像、剪黏作品眾多,不過與其他廟宇頗多雷同之處。廟前有一塊空地,地上鋪有石磚,石磚上還雕刻十二生肖與歲歲平安字樣。

橋頭鳳橋宮
正門對聯題到:「鳳闕巍峨聖恩垂萬世,橋墩廣大母德蔭全臺」。

橋頭鳳橋宮
左右龍虎堵隻雕刻,線條雖稱不上細膩,不過也有獨特的樸實感。

橋頭鳳橋宮
而門神則採木製彩繪浮雕,中門為秦瓊、尉遲敬德,至於龍門為一對侍官,虎門為一對宮娥,四人分持冠、鹿、壺、牡丹,有加冠晉祿、富貴吉祥之寓意。

橋頭鳳橋宮
神龕中,鎮殿媽頭戴冠冕端坐在上,身旁一對宮娥持日月扇伺候,前方同樣有大小不一的媽祖金身數尊。

橋頭鳳橋宮
媽祖前方同樣也立有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像。鳳橋宮的兩將軍看來除了同樣的威武,比其他地方的還多了點魁武壯碩感,眼神向外,彷彿隨時準備動身前往解救苦難蒼生一般。

橋頭鳳橋宮

【攝‧記】橋頭鳳橋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