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梓天后宮

時間:2013
26

地點:高雄楠梓天后宮(高雄市楠梓區楠梓路1號)

交通方式:搭乘台鐵至楠梓站出站後直行建楠路到底左轉楠梓路即可抵達,步行路程約莫十分鐘。

【楠梓天后宮簡介】引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
具有二百餘年歷史的楠梓天后宮,位於楠梓路一號的天后宮,原名為楠和宮,在清乾隆29(1764)編纂的《重修鳳山縣志》即有記載,因此興建年代應在二百四十多年前。

在清領臺灣初期,楠梓坑街即已形成,街屋眾多,為府縣的交通要道,也是鳳山、旗山、岡山三地的交會點及貨運集散地,故有「三山歸一坑,前街透後巷」的俗諺,而楠梓天后宮也正見證早期楠梓坑的繁華歲月。

楠梓天后宮為一座兩進式兼帶左右護龍的傳統古廟,夾雜在周邊的現代高樓中,顯得很不起眼。該廟雖曾經局部整修,但建築主體大多保持原貌,正殿上方懸有乾隆年間的「神昭海表」匾額,在右護龍上方則立有光緒5(1879)的「鄧邑侯禁碑」,為當時鳳山知縣禁示丐眾不得強行索討店家、民宅之碑。

尤為難得的是,楠梓天后宮尚保有出色的傳統藝術文物,無論是屋頂的剪黏裝飾、三川門上的石雕與木雕、左右護龍的磚雕,或是交趾陶燒的對拼場景、馬背山牆的懸魚花草、規帶間的紋飾作收等,皆為難得一見的經典之作,具有高度的藝術價值。

【阿中隨筆】
楠梓天后宮舊稱「楠和宮」,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鳳山縣知縣王瑛所編纂的《重修鳳山縣志》〈典禮志‧壇廟〉當中記載:「天后廟:在縣治北門內龜山頂(按縣治興隆莊左營、埤頭街、阿里港街、阿猴街、萬丹街、新園街、南仔坑街俱有廟,皆里民募建.祭儀,與祭關帝廟同).」由此可見早在乾隆年間,楠仔坑就已經有媽祖廟。有關楠和宮更明確的記載,則是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年)鳳山縣廩生盧德嘉所纂輯的《鳳山縣采訪冊》,內容提到:「天后宮…一在楠梓阬街(觀音),縣北二十里,屋十間(額「楠和宮」),咸豐五年生員郭對揚修。」對照廟裡的兩通匾額「安瀾永慶」以及「澤徧滄瀛」都是標明為咸豐戊午年(八年)所立,是故本記載應屬事實。此外,目前宮裡所收藏並懸掛於正殿神龕上的「神昭海表」匾為廟裡最悠久之古物,也可見證楠和宮之創建。「神昭海表」匾為清雍正皇帝賜給湄洲、臺南與廈門等三地媽祖廟的匾額,而楠和宮這通則是落款為乾隆庚戌年(55年,西元1790),並且為楠梓坑街眾弟子仝立,另有一說楠和宮係分靈自府城大天后宮,由此可推敲楠和宮很有可能仿效府城大天后宮而獻立此匾。

楠梓舊稱「楠仔坑」,因溪畔遍植楠木而得名,位於鳳山至府城的交通要衝,並且有「三山歸一坑」的俗諺,也就是說鳳山、岡山、旗山等三地的貨物都會聚集在楠梓坑,由此可見楠梓地位之重要。而楠和宮(今天后宮)就座落在楠梓街頭,其重要性從這裡有政府所立的「鄧邑侯禁碑」也可窺知一二,這類的碑文在旗津天后宮、旗山天后宮也都曾看過。其實阿中並不是第一次來楠梓天后宮,早在去年(2012)的二月分就曾來參訪過,當時廟體尚在整修,外人不得進入正殿。睽違了一年楠梓天后宮總算是整修完成了,看著美輪美奐,保有傳統閩南式廟宇的建築,頓時真讓人歡喜高雄總算又留下一處古蹟了。

楠梓天后宮的格局相當傳統,主體建築融合了三川殿、拜殿與正殿為一體,進出則由兩側的過水廊出入口,左右護龍與後殿各自獨立。廟門正對著車水馬龍的楠梓路,因此廟埕空間狹促,像這樣的風水格局也只有廟宇才堪得起。三川殿上正脊為雙龍護三仙,脊堵上有雙鳳搭配牡丹的剪黏,雖然裝飾不是挺繁複但卻也顯得高雅,兩側脊堵則各為雞與鶴,而正殿正脊則為雙龍拜塔。四道垂脊則各有藻飾,前方牌頭為花籃剪黏。兩側燕尾脊下方則各有一隻喜愛遠望的龍子:螭吻托著。

近看三川殿的內部裝飾,兩側墀頭各安有一尊騎獅陶像,其穿著打扮高貴,完全不似傳統那樣袒胸露背的的「憨番」,龍邊人物突眼大耳,右手提球,比較像是外國人臉孔。而虎邊人物則是細眼清瘦,頭戴清朝朝冠,右手舉戟左手提罄,十足東方人臉孔,不過較龍邊陶像為新,看來應該是重修後之作品。這樣的墀頭裝飾迥異於其他廟宇,讓阿中看了忍不住多拍了好幾張。墀頭旁的水車堵則是一系列的交趾陶作品。正面門楣上立著「天后宮」木牌,下方有一對金錢木托,兩旁則有蓮花造型的門印。而門印兩旁則各有以彌勒佛「皆大歡喜」以及老子「出函谷關」為題的畫作。屋身立面則為木造門扇,以紅色為基底,身堵為夔龍團爐,裙堵則是簡單的花紋樣式,整體展現出古樸的門扇之美。

拜殿空間顯得有些狹窄,幾張拜椅陳列就已經顯得擁擠,兩側壁堵則雕有龍虎,回頭看看大門則以龍為繪畫主題,右扇龍首在上意謂翻天,左扇龍首在下意謂覆地,合起來則稱翻天覆地,打破中國人慣以對稱的建築風格。門釘上則懸掛著咸豐八年,下淡水東港居民所獻的「安瀾永慶」匾,看來當年東港與楠梓坑應有所往來。而龍邊另有一塊署名本街(楠梓坑街)武生陳元良所獻之「澤徧滄瀛」匾,這通同樣是咸豐八年所立的匾額,其奉獻人陳元良是何許人也?可惜找不到相關記錄。

再觀正殿神龕裡,媽祖金身隔著玻璃高坐其上,鎮殿媽表情肅穆莊嚴。上一回阿中探訪時也曾拍過鎮殿媽,當時金身頭戴冠冕,這次來廟方已將冠冕摘除,留下最原始的塑像風貌,讓人得以一窺百年神像的莊嚴。鎮殿媽前方則有一尊軟身的湄洲媽祖,而再更前方則有一尊小巧玲瓏,約莫八寸不到的媽祖神像,不知是否就是楠和宮的開基媽?身旁還搭配了兩尊同樣也是小尺寸的千順將軍,肢體靈動而活潑。正殿兩旁有一副對聯:「仁壽共登萬里鯨波福地,觀音永奠千秋湄島慈帆」,這副註明是嘉慶戊辰年(十三年,西元1808)的木製對聯,內容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對仗有問題,怎麼會仁壽對觀音?這時候就又要靠史書的記錄了,這裡的「仁壽」、「觀音」指的是兩個行政區域,根據《臺灣府志》的記載:「仁壽里(離府治八十里)、……觀音山里(離府治一百里)」楠梓坑街就屬觀音山里,而橋仔頭街、畢宿莊…等則為仁壽里,因此這副對聯指的應該就是楠和宮的信仰範圍可擴及至觀音山及仁壽里。

出正殿後可抬頭欣賞山牆上的裝飾,龍邊山牆的山尖有一尊頭陀交趾陶,看他的姿勢猜測應該是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不過造型和傳統所熟知的不太像,而且手上也少了一只草鞋。下方則是兩條夔龍握著一塊牌,牌中則另有陶像,最下方則墜著旗、球、壺、罄四樣物品,取諧音則為「祈求福慶」。虎邊山牆的裝飾構圖大致差不多,只是山尖上的人物換成是濟癲師父。除了山尖上的裝飾,兩側過水門的上方分別還有龍王朝媽祖,以及哪吒鬧東海的交趾陶作品。除此之外,山牆上還有一座螭吻龍首為排水孔之用,傳說中螭吻能興水,是故常見其被安於廟堂之上以防祝融。

往後殿走去則可看見後殿照牆,也就是正殿的背後同樣也有饒富意義的裝飾,上方水車堵是一連串有故事性的交趾陶畫作,有「大舜象耕」、「圯下老人」、「渭水聘賢」、「三顧茅廬」,這一系列同樣都是求賢出仕的主題,也常見於廟宇裝飾中。最兩旁則另有兩位扛著厝角的「憨番」,造型古樸有趣。而水車堵下方則有一大片吸引目光的書法,這是一篇名為「關聖帝君寶訓」的文章,內容以傳統的教忠教孝為主,文末同樣也是載明為咸豐八年所立。後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以及彌勒佛等,龍邊則立有至聖先師牌位,虎邊則是媽祖的父母牌位,以及一面「宣諭牌」;宣諭牌阿中曾在旗山天后宮也看過,推估應該是早期宣講教義的象徵。而正殿門面上方也各有以媽祖故事為題材的交趾作品。

整修後的楠梓天后宮就像是一座藝術殿堂,隨處皆可欣賞到精緻的傳統藝術,不只在正殿、後殿,甚至是護龍的立面也都有精采的戲齣,這些藝術品就等待各位朋友親自前往欣賞囉!

楠梓天后宮
楠梓天后宮的格局相當傳統,主體建築融合了三川殿、拜殿與正殿為一體,進出則由兩側的過水廊出入口,左右護龍與後殿各自獨立。廟門正對著車水馬龍的楠梓路,因此廟埕空間狹促,像這樣的風水格局也只有廟宇才堪得起。

楠梓天后宮
四道垂脊則各有藻飾,前方牌頭為花籃剪黏。

楠梓天后宮
兩側燕尾脊下方則各有一隻喜愛遠望的龍子:螭吻托著。

楠梓天后宮
近看三川殿的內部裝飾,兩側墀頭各安有一尊騎獅陶像,其穿著打扮高貴,完全不似傳統那樣袒胸露背的的「憨番」,虎邊人物則是細眼清瘦,頭戴清朝朝冠,右手舉戟左手提罄,十足東方人臉孔,不過較龍邊陶像為新,看來應該是重修後之作品。

楠梓天后宮
正面門楣上立著「天后宮」木牌,下方有一對金錢木托,兩旁則有蓮花造型的門印。

楠梓天后宮
屋身立面則為木造門扇,以紅色為基底,身堵為夔龍團爐,裙堵則是簡單的花紋樣式,整體展現出古樸的門扇之美。



門印兩旁則各有以彌勒佛「皆大歡喜」以及老子「出函谷關」為題的畫作。


門釘上則懸掛著咸豐八年,下淡水東港居民所獻的「安瀾永慶」匾,看來當年東港與楠梓坑應有所往來。


龍邊另有一塊署名本街(楠梓坑街)武生陳元良所獻之「澤徧滄瀛」匾,這通同樣是咸豐八年所立的匾額,其奉獻人陳元良是何許人也?可惜找不到相關記錄。


再觀正殿神龕裡,媽祖金身隔著玻璃高坐其上,鎮殿媽表情肅穆莊嚴。上一回阿中探訪時也曾拍過鎮殿媽,當時金身頭戴冠冕,這次來廟方已將冠冕摘除,留下最原始的塑像風貌,讓人得以一窺百年神像的莊嚴。


「神昭海表」匾為清雍正皇帝賜給湄洲、臺南與廈門等三地媽祖廟的匾額,而楠和宮這通則是落款為乾隆庚戌年(55年,西元1790),並且為楠梓坑街眾弟子仝立,另有一說楠和宮係分靈自府城大天后宮,由此可推敲楠和宮很有可能仿效府城大天后宮而獻立此匾。


兩尊小尺寸的千順將軍,肢體靈動而活潑。

楠梓天后宮
出正殿後可抬頭欣賞山牆上的裝飾,龍邊山牆的山尖有一尊頭陀交趾陶,看他的姿勢猜測應該是一葦渡江的達摩祖師,不過造型和傳統所熟知的不太像,而且手上也少了一只草鞋。

楠梓天后宮
下方則是兩條夔龍握著一塊牌,牌中則另有陶像,最下方則墜著旗、球、壺、罄四樣物品,取諧音則為「祈求福慶」。

楠梓天后宮
虎邊山牆的裝飾構圖大致差不多,只是山尖上的人物換成是濟癲師父。

楠梓天后宮
除了山尖上的裝飾,兩側過水門的上方分別還有龍王朝媽祖,以及哪吒鬧東海的交趾陶作品。

楠梓天后宮
山牆上還有一座螭吻龍首為排水孔之用,傳說中螭吻能興水,是故常見其被安於廟堂之上以防祝融。

楠梓天后宮

楠梓天后宮
往後殿走去則可看見後殿照牆,也就是正殿的背後同樣也有饒富意義的裝飾,上方水車堵是一連串有故事性的交趾陶畫作,有「大舜象耕」、「圯下老人」、「渭水聘賢」、「三顧茅廬」,這一系列同樣都是求賢出仕的主題,也常見於廟宇裝飾中。

楠梓天后宮
最兩旁則另有兩位扛著厝角的「憨番」,造型古樸有趣。

楠梓天后宮
「關聖帝君寶訓」內容以傳統的教忠教孝為主,文末同樣也是載明為咸豐八年所立。

楠梓天后宮
位於正殿後方垂脊牌頭仙女持瓶像。

楠梓天后宮
後殿供奉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以及彌勒佛等。

楠梓天后宮
不只在正殿、後殿,甚至是護龍的立面也都有精采的戲齣。

楠梓天后宮

【攝‧記】楠梓天后宮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