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天后宮

時間:
2012
429
2013129

地點:臺南安平天后宮(臺南市安平區國勝路33號)

交通方式:
南火車站前有台灣好行觀光巴士88或99皆可搭至安平,到達安平後延古堡街右轉安平路,步行約五分鐘即可抵達。 

【安平天后宮簡介】
安平天后宮網站 
明永曆十六年,荷人兵敗投降退出台灣。鄭成功以其故鄉之名改大員為安平鎮,並以熱蘭遮城為王城。當時台灣正忙於屯兵開墾.無暇顧及建廟事宜,只好將隨軍來台之三尊媽祖替像暫時供奉於城中之荷蘭教堂內。

同年六月鄭王夢(按:廟方筆誤,應作「薨」),世子鄭經繼位,在諮議參軍陳永華輔佐下,開發建設台灣,人民生活漸趨安定,遂於永曆二十二年,由鄭軍官兵與民眾拆毀熱蘭遮城內教堂,就地興建媽祖宮。此即安平開臺天后宮的前身。

直到永曆卅八年《康熙二十二年 ) ,台灣入清版圖,清廷以天妃宮為鄭氏所建,刻意加以貶抑,除加封媽祖為天后,並以寧靖王府另建祀典大天后宮,藉以取代開臺天妃宮在台灣人民心中的信仰中心。

同治十三年,由於日本侵台事起。船政大臣沈葆楨奉旨巡視台灣,為使鄭氏遺民與皇親國民不分彼此團結一致,才上書使安平廟的地位正式恢復。同時,安平鄭氏廟,也因此改稱「開台天后宮」。好景不常,光緒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年),一紙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軍登台的連串燒殺.使安平天后宮也難逃此一血劫。有一班逃不了的清兵在媽祖宮內被圍,共五十六人慘遭屠殺,日軍將其潦草埋葬於廟後空地,因神聖廟堂為血腥所濺,又有冤魂出沒的傳說,於是香火冷落、廟宇自然荒廢了。

民國五十一年五月,安平開臺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決定重建事宜,一直到民國五十五年竣工落成,期間費時將近四年,並於四月十一日吉時,奉請三尊媽祖寶像入廟安座,重享安平人間香火。

【阿中隨筆】
臺南安平已經成為全台灣最富盛名的觀光景點,不僅有美味的小吃,美麗的海岸景觀,最重要的是蘊藏著臺灣最豐富的歷史,在這裡可以緬懷前人篳路藍縷,跨越黑水溝來台開墾的艱辛,也可以遙想當年荷蘭人在這裡的生活情形。而安平天后宮在這麼樣的地理位置下,當然在台灣的廟宇上佔有一定的地位,只是阿中一直很不喜歡跟著稱某廟是開台、正統,因為這也都只是後人為了標榜自己的地位而加上的一些稱呼而已,安平天后宮亦是如此。雖然它有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足以讓人信服它的確有可能是臺灣第一座媽祖廟,然若以移民史觀之,早在鄭成功來台以前,其父鄭芝龍等人就已經召集漢人來台,雖然規模不大,但難保他們不會有也帶著湄洲香火渡海來台保平安的心態,若此,那麼跟隨鄭成功來台後才興建的安平天后宮,是否還有資格自稱是"開台",這點就有待我們討論了。

此外,安平天后宮讓阿中感到惋惜的,是它雖然有久遠的歷史當沿革,但如今,整座廟宇建築已經嗅不出一絲歷史感,真的很可惜。

【阿中隨筆2013.01.29
安平天后宮是否真為鄭成功所創建?其所奉祀的鎮殿神像是否真是鄭成功戰船上的「船仔媽」?這些疑問都存在著爭議。首先,鄭成功於1661年(明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4月30日率水師避開荷蘭人重守的熱蘭遮城,由鹿耳門水道進入台江內海直取普羅民遮城,也就是今日的赤崁樓,由於這裡的荷蘭駐軍兵力較少,因此鄭成功只花了不到一週的時間就取得了普羅民遮城,之後才是謀取熱蘭遮。一直到隔年1662年,荷蘭大員長官揆一才向鄭成功遞交投降書,正式退出台灣。領台後鄭氏為寧靖王朱術桂在普羅民遮城前另建府邸,自己則是選擇了易守難攻的熱蘭遮城作為王城,就在這樣的背景下,安平天后宮認為其前身就是熱蘭遮城裡的教堂所改建而成,用以供奉鄭成功所傳請來的三尊媽祖,如此聽來似乎頗為合理,然而仔細推敲卻有許多矛盾之處。

首先,根據熱蘭遮城的範圍,向東僅擴及至今古堡街,然而日前所發現的古安平天妃宮遺址卻是在今石門國小內,兩者相差六百公尺遠。又根據史料記載,鄭氏一族領台後所廣建的廟宇並非是天妃宮,而是玄天上帝廟。玄天上帝同樣也有海神的屬性,且大明王朝也是提倡玄武信仰,因此有學者以相關歷史背景,提出鄭成功所信奉的應該是玄天上帝而非媽祖。另外以當時的時代背景判斷,鄭軍以背水一戰之姿來台,戰船上自是以軍備物資為要,供請神像一事已屬難得,更何況還一次請了三尊,而且還都是四尺高的神像,這似乎有些不合理。先民渡海時必須越過湍流的黑水溝,因此多半是隨身攜帶輕便的香火袋,更甚者則是奉請「軟身」的金身,如此便於船上空間,所以早期渡海來台的金身多半尺寸都不大,這才符合實際情況。如此說來,安平天后宮是否真是鄭氏(鄭成功或是鄭經)所建,就有值得深究的地方了。

雖然,清代鄭開極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修的《福建通志‧卷十一‧祀典》當中曾記載,台灣當時有三座天妃宮,台灣府、鳳山縣、澎湖各一座。其中,台灣府天妃宮就是施琅所建的大天后宮,而鳳山縣天妃宮則記為「在縣治安平鎮渡口」,不過該記載並未註明其創建年代。如前文所論鄭氏所信仰者果非媽祖,反而是施琅才是大力提倡之人,而且在領台後還行文給水師各衙署令其創設天妃宮,那麼康熙二十五年所記載之安平天妃宮,就極有可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所建立,而非鄭氏了。以上是安平天后宮創建背景的推測,當然這也是以歷史的角度去評論,與信仰層面是沒有關係的,文獻上對於安平天后宮慶祝媽祖生日的熱鬧慶典可是著墨甚深的,例如光緒年間的《安平縣雜記‧風俗附考》,對安平慶祝媽祖生日的慶典活動有詳細的記載。此外進士許南英也曾為此活動寫下了「春晚羅衫適體輕,買舟廿日渡安平,旌旗簇擁天妃過,茶果香花夾道迎。」的詩句。由此可見廟不在古,有神則靈。

如今的安平天后宮是民國五十五年所重建的,外觀為兩進三開間閩南是廟宇建築,兩旁各有護室。這裡的屋頂最大的特色是以綠色的屋瓦為覆,迥異於一般常見的紅色。三川殿為重簷形式,正脊脊背上為雙龍護三仙,兩旁燕尾則為仙鶴,西施脊上則有華麗的陶俑裝飾,兩旁垂脊牌頭也有精采的文武場,下方門楣則有大大的「聖母安瀾」四字。簷下墀頭有兩尊採坐姿的石雕力士,是為「憨番扛廟角」,不過這裡的憨番僅為裝飾用,兩尊雕像是獨立於建築外的,雙眼凝視遠方,反而傳達出一種護衛道場的使命感。而整座三川殿以石雕裝飾為主,門口雙柱刻有天兵天將,同樣不同於常見的龍鳳題材,屋身立面的身堵則是玉石鏤雕,色彩碧綠,更顯廟堂之尊貴不凡。

進入廟內為前拜殿空間,中有天井,兩旁以迴廊連接拜殿與正殿。要登上拜殿前兩側各有精采的交趾作品,龍邊為眾神朝王母,虎邊則為姜子牙伐紂,每尊神情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吸引人駐足良久。登上拜殿後兩旁有各式各樣以媽祖故事為題材的石雕,前方正殿上,三尊軟身黑面媽祖高坐神龕,表情各異,右手執扇,左手持巾,展現出雍容華貴之姿,除此之外,金身還腳下穿著三寸金蓮鞋,相當別緻而有古味。而鎮殿媽祖背後的龍壁同樣也是以玉石砌成,氣派非常。媽祖前方還奉有開台聖王鄭成功,而神龕上方則為光緒皇帝所頒之「與天同功」匾,據說是當年沈葆禎奏請朝廷所賜頒的,匾上除了匾文四字之外還刻有九條龍,不落款,不記年,只有「敕賜之寶」印文,象徵木匾地位之崇高。正殿上除了主祀天上聖母,尚陪祀水仙尊王與四海龍王,如此配置與祀典大天后宮相同,展現出媽祖海神的特質。

除了正殿,左有兩護室尚供奉六十甲子神與兩將軍、文昌帝君。六十甲子神為近來一般大廟所常見。安平天后宮較具特色的是虎邊護室的這兩尊將軍石像,信徒稱之為將軍公、將軍嬤。不過根據連橫在《雅言》裡面的紀錄,其實這兩尊石像一者為古荷蘭教棠前的石雕,造型頗似平埔族人,另一則為鄭成功墳墓前的石翁仲,之後輾轉流落於安平天后宮,再一路這麼峰迴路轉的成了將軍公和將軍嬤。除了來源有故事外,這兩尊石像還有另一則有趣的傳說。相傳道光十五年,在「五條港區」當中的「新港墘港」一帶興建了兌悅門,這是台南府城西邊外城的城門之一。當時五條港與安平港都是發達的商業區域,相傳五條港區的商家為了商業競爭,在兌悅門動工興建時請地理師將城牆修築設計成圓弧狀,就像是是一把弓,而直指安平的路就像是一把箭,成了弓箭上弦之勢藉以剋煞安平港。而安平的居民得知後則是請來了石將軍鎮守,箭射石像自是無效。只不過這場「仙拼仙」最終因河道淤積以及台江內海陸化而成了「兩敗俱傷」的局面。

安平,一個活躍於台灣近代歷史的名字,這裡埋藏了許許多多先民的故事,而天后宮的興衰,也似乎就象徵的安平的更迭,走一趟安平天后宮,就像是看一部近代的台灣歷史,值得你我共同去細究。下回來到安平,千萬別只是繞一繞延平老街就離開,往小巷弄去尋幽探訪,你會發現更多令人感動的在地風情。安平,一個絕對值得交陪的地方。


安平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是否真為鄭成功所創建?其所奉祀的鎮殿神像是否真是鄭成功戰船上的「船仔媽」?這些疑問都存在著爭議。


安平天后宮
如今的安平天后宮是民國五十五年所重建的,外觀為兩進三開間閩南是廟宇建築,兩旁各有護室。這裡的屋頂最大的特色是以綠色的屋瓦為覆,迥異於一般常見的紅色。


安平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
簷下墀頭有兩尊採坐姿的石雕力士,是為「憨番扛廟角」,不過這裡的憨番僅為裝飾用,兩尊雕像是獨立於建築外的,雙眼凝視遠方,反而傳達出一種護衛道場的使命感。

安平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
要登上拜殿前兩側各有精采的交趾作品,龍邊為眾神朝王母,虎邊則為姜子牙伐紂,每尊神情活靈活現,栩栩如生,吸引人駐足良久。

安平天后宮
三尊軟身黑面媽祖高坐神龕,表情各異,右手執扇,左手持巾,展現出雍容華貴之姿。


安平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
金身還腳下穿著三寸金蓮鞋,相當別緻而有古味。


安平天后宮
神龕上方則為光緒皇帝所頒之「與天同功」匾,據說是當年沈葆禎奏請朝廷所賜頒的,匾上除了匾文四字之外還刻有九條龍,不落款,不記年,只有「敕賜之寶」印文,象徵木匾地位之崇高。

安平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

陪祀水仙尊王與四海龍王,如此配置與祀典大天后宮相同,展現出媽祖海神的特質。


安平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
安平天后宮較具特色的是虎邊護室的這兩尊將軍石像,信徒稱之為將軍公、將軍嬤。不過根據連橫在《雅言》裡面的紀錄,其實這兩尊石像一者為古荷蘭教棠前的石雕,造型頗似平埔族人,另一則為鄭成功墳墓前的石翁仲,之後輾轉流落於安平天后宮,再一路這麼峰迴路轉的成了將軍公和將軍嬤。


安平天后宮
相傳道光十五年,在「五條港區」當中的「新港墘港」一帶興建了兌悅門,這是台南府城西邊外城的城門之一。當時五條港與安平港都是發達的商業區域,相傳五條港區的商家為了商業競爭,在兌悅門動工興建時請地理師將城牆修築設計成圓弧狀,就像是是一把弓,而直指安平的路就像是一把箭,成了弓箭上弦之勢藉以剋煞安平港。

安平天后宮
 
安平,一個活躍於台灣近代歷史的名字,這裡埋藏了許許多多先民的故事,而天后宮的興衰,也似乎就象徵的安平的更迭,走一趟安平天后宮,就像是看一部近代的台灣歷史,值得你我共同去細究。

【攝‧記】安平天后宮20120429
【攝‧記】安平天后宮20130129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