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東天后宮

時間:2015102920121123

地點:臺東天后宮(臺東市中華路一段222)

交通方式:可搭乘臺鐵花東線至臺東火車站,轉搭鼎東客運市區線至終點站山線總站,下車後直行新生路遇中華路左轉,步行約莫十五分鐘即可抵達。

【臺東天后宮簡介】引自臺東天后宮網站
光緒元年,清政府在後山設卑南廳,光緒十年,提督張兆連率鎮海後軍營設在今台東市中華路。光緒十三年台灣建省,卑南廳升格為台東直隸州。光緒十四年六月,因水尾墾撫局的委員雷福海征收各地田畝清丈費過苛,大庄客民劉添旺結合附近墾民及平埔族人起事,七月戰火延燒到埤南,呂家望(今卑南鄉利家村)等山胞部落起兵燒毀埤南廳署,圍攻張統領的鎮海後軍,堡壘內沒有水井,官兵們口渴得已經無法忍受,張統領命陳添等人臨時挖井,挖了九仞深,還沒有得到泉水,於是張燒香向媽祖膜拜禱告,說也奇怪,剎那間甘泉立即湧出,軍心大振。苦守半個月後,台灣巡撫劉銘傳派援軍乘輪船趕到,事件因而平定。光緒十五年,張兆連提督為感謝媽祖的救助,捐俸倡議建廟感恩,並發動部屬及地方士紳共襄盛舉。同年秋派員前往前山採辦各類建築材料,歷時一年落成,光緒皇帝賜頒「靈昭誠佑」匾額一幅。
 

原廟地址建於現台東市和平街之東禪寺,民國十九年因地震龜裂,決定遷建。由善土吳錦麟先生捐出現址一千六百餘坪土地,地方聞人林舍、陳冬路、賴金木、張宜春、林江寧等人,向全省各地信徒籌募經費。建於今中華路現址﹔歷時三年,民國二十二年落成。

民國二十二年新廟落成後,首任主持人張之遠先賢因年邁功成身退,地方士神公推賴金木主持廟務。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賴君等發起募捐將廟宇重予整修,民國三十七年三月完工。賴君卸任後,由林江寧接任,其後由劉燦英主持。民國四十三年起由地方名紳林錦泉掌理廟務,民國五十一年十一月舉行平安醮。民國六十五年四月成立台東天后宮管理委員會,推選林錦泉哲嗣林獻堂為主任委員,敦聘洪國貞為總幹事、隨後有林寶漳等續接總幹。迄今有一百一十九年歷史,允為東台灣首屈一指的宗教信仰中心,現任主委為林獻堂之弟林有德。

【阿中隨筆】
※文獻探討※
今日的臺東市區古稱「寶桑」,此地原為阿美族寶桑社之故址,光緒朝前這裡一直是朝廷的化外之地。同治十三年(1874),屏東爆發牡丹社事件,日軍派軍登陸屏東與原住民展開交戰得勝。清朝政府眼見外國勢力入侵,派遣沈葆楨來台主持海防及外交事務,並與日軍交涉協商。事件後,清朝政府體認到臺灣的重要性,改變以往消極放任的態度,轉而積極治理,並對臺灣東部及原住民地區施行「開山撫番」政策,清朝政府勢力始正式深入臺灣全島。

雖然到了光緒年間政府才有效統治東部地區,但漢人入墾的足跡卻早就在咸豐初年展開。來自阿猴水底寮(今屏東枋寮)的商人鄭尚越山至寶桑地區與卑南族人交易,隨後漢人陸續遷入,並教導原住民耕種技術,農業發展的基礎讓人口日益增多,同治末年時這裡已開闢成「寶桑庄」。到了光緒二十年(1894)
臺東州采訪冊》描述當時在埤南地區就有「寶桑莊」、「新興街」以及「馬蘭坳街」三個聚落,大部分的人口聚集在「新興街」和「馬蘭坳街」;〈莊社/南鄉〉記載:「新興街:在埤南;大小店鋪、手藝工匠人等浮戶九十家,男、婦約三百七、八十人,無一定之數.馬蘭坳街 在埤南;七十餘戶,商販居其小半,各營弁勇眷口居其大半,男、女約二百七、八十人,亦無一定數.」一個地區發展成「街」的規模就代表人口聚集明顯,有了住戶,信仰的需求便隨之升高。

臺東天后宮最早廟址是在今日和平街上的東禪寺,民國十九年(1920)因受地震波及才遷至今日中華路現址。至於天后宮的創建歷史在《臺東州采訪冊》也有明確的紀載;〈祠廟(附寺觀)/寺觀〉:「天后宮 在馬蘭街.光緒十五年,統領鎮海後軍各營屯東湖張提督兆連建.其前一年,土匪、逆番之叛,后屢著靈異;張提督詳請巡撫劉公銘傳奏請頒給匾額,有經歷高爵、訓導劉春光、巡檢陳炳熙等撰碑可稽.以碑文不甚雅馴,不能採入「藝文」列於「碣」,故不錄.宮中恭懸御頒「靈昭誠佑」匾;額中摩刻御寶,旁未刻年月日.」文中揭示臺東天后宮乃是由當時鎮守東部的武官張兆連,於光緒十五年(1889)所建,興建的動機起於清廷順利平定大莊事件後,張提督認為受到媽祖的庇佑因此建廟以酬神恩。建廟過程在〈新建埤南天后宮碑記〉當中有更詳細的描述;《依據臺灣南部碑文集成》〈附錄/附錄一 臺灣東部碑誌〉所錄的「新建埤南天后宮碑記」載:
國朝敕封天上聖母,由來舊矣。神靈顯應,如日月之經天,江河之緯地,固無往不在,亙古為昭者也。俎豆馨香之報,祀典煌煌,茲不贅述。獨我埤南一事,不能無異焉。
蓋自大府創議開山撫番,張公月樓統領鎮海後軍駐紮後山,歷今九載,履巉嵒,闢莽荊,化蠢頑,服獷悍,蠻煙瘴雨,靡役不從。是非仰荷神庥,曷克臻此?當夫戊子之夏六月也,大莊匪番變叛,出示戕官,焚我防營,劫我軍火,殺我士卒,傷我民人。維時海防解嚴,兵已議減,一旅之師分防六百餘里;變起倉猝,防不勝防。烏合之眾自大莊蹂躪,埤南勢如席卷,蜂屯蟻聚,困我孤營,百計環攻,晝夜不息。張公督師守禦,相機策應,卒能以兩哨兵勇與數千賊眾鏖戰。苦守十七日,援軍踵至,始解重圍,擊散匪徒,攻破逆社,計擒首要,解散脅從。兵威所臨,望風而化;即前此被脅番社,至是亦納款輸誠。全功遂,噫嘻!肇事之大,何蕆事之速哉?其人為之歟?神之佑也。所異者:被圍時,渴不得飲,掘井九仞,猶不及泉。眾心慌怖,計無所出。張公焚香禱祝,連呼聖母。未幾,而甘泉立湧。賊復四圍縱火,煙焰彌天,火烈風狂,不可響邇,登陴者幾至不守。張公復為禱祝,一拜而火折風旋。昔耿受困,而拜井出泉;劉昆救災,而反風滅火。後之人追論其事,以為至誠感神。我埤南大營兼而有之,□神之力,吾誰與歸?尤異者,賊眾乘夜偷營,時適月晦;忽紅光燭天,燎如白晝,我矢我槍,百發百中,賊莫能逞。圍至半月,我軍勢迫,正對壘喫緊之秋,賊又遙見海上燈光如輪駛然,漸漸逼近,各自驚退。越二日而援軍果乘輪至,合力轟擊,如薰穴之鼠,逃竄無路;鋌走之鹿,急不擇音。我軍得出重圍,安堵如固。其神力之匡扶顯應又如此,則埤南天后宮之所由建也。
軍門張公月樓慷慨捐廉,建議於埤南馬蘭坳之陽,卜地建立行宮一所。商之前後臺東直刺吳公芷獻、高公卓、宮保劉爵中丞奏請頒給匾額一方,以答神庥。惟後山之地,草萊初闢,庀材僱匠,在在維艱。因於己丑仲秋之間委員出山採辦各料,載運回埤;不料舟行海面,遭風漂歿無存。董斯役者,聞之爽然;旁觀者亦莫不以工程浩大,難期復振,扼腕方深。而軍門好義急公,不違餘力,必欲善緣克終,心始無恨,為之復解廉囊;更於部下各營以及官紳士庶,集腋成裘。二次派員從新採辦各項磚瓦木石,附艇旋東。擇期興造,經之營之,卒歲而落成焉。
厥功告竣,軍門囑爵等作文以記之。爵等忝襄戎幕,五易星霜,同患難於斯營,感神靈於斯役,未敢以文之陋謝不敏;謹就耳聞與目見者備志之,以鋟於石,於以見軍門之誠可格神,與夫神之有造於埤。埤之人,宜俎豆千秋者如此,用昭來茲,以垂不朽云。
楚北補用府經歷高爵、藍翎訓導劉春元、補用巡檢陳炳熙同敬撰,藍翎千總陳鴻江敬書。
光緒十七年三月穀旦。
文中提到的「大莊事件」又稱「呂家望事件」,是發生在光緒年間臺東的一場民變,事件起因於「開山撫番」後對原住民的不公平待遇與生存空間的步步進逼,再加上撫墾局的官員雷福海欺凌平埔婦女成為最後的導火線,致使大武壟族人與在卑南的呂家望社聯合,於光緒十四年(1878)六月二十五日一舉攻下撫墾局,殺了雷福海,一步步進逼廳治。當時負責防守臺灣東部的統帶鎮海後軍副將張兆連,因兵力分防六百里,留駐卑南的不到三百人,而叛民人數多達四千人,兩方交戰,官府情勢危急。張兆連一面向臺灣鎮道求援,一面艱困的防守,最後總算等到臺灣總兵萬國本以及朝廷派遣的北洋水師,挾先進武器由東部外海登陸搶灘,和張兆連形成內外夾攻之勢,這才順利弭平這場民變。平定這場戰役的大功臣首推張兆連,不過他也循著過往清朝官吏平定臺灣大小事件的慣例,不敢自攬軍功,而是將功勞歸給了神靈護佑,尤其是媽祖,於是才促成了臺東天后宮創立。

※外觀格局※
臺東天后宮最近期的一次重修是在民國九十九年(2000),此次重修重點在於嚴上的剪黏、三川殿、正殿重修,以及廟埕空間的重修規劃,使得廟堂煥然一新,整體格局更加巍峨堂皇。如今所見的天后宮建築格局為兩進,共有兩殿、兩樓、兩護室、一埕、一院,以及廟埕三面各有一座牌樓。主建築群分三川殿、拜殿、正殿、偏殿、鐘鼓樓。三川殿立面併過水二門合計五開間,呈現大廟格局。三川殿屋簷為假四垂式,中港高聳突出與兩側小港斷開,展現突顯主題的視覺效果,簷上裝飾著色彩繽紛的剪黏與陶俑。三川殿兩側有過水廊與鐘鼓樓相連,雙樓採八角塔樓式設計,塔頂矗立著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的大型陶俑,威武壯觀。
臺東天后宮

※三川殿簷上※
三川殿正脊脊背為「雙龍護福祿壽三仙」,福祿壽又稱「財子壽」,是最常見的脊背裝飾。
臺東天后宮
中央福神頭戴相帽,身著朝服,足履方靴,手持如意,一派從容,展現雍容大度的氣態。福神的身分在民間流傳著許多說法,一者為三官大帝之一品天官;一者為商紂時期的忠臣比干,因直諫遭挖心而死,受玉帝冊封守財真君;一者為唐朝時期的愛民賢吏陽城,字亢宗。《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一十九/卓行/陽城〉載「至道州,治民如治家,宜罰罰之,宜賞賞之,不以簿書介意。月俸取足則已,官收其餘。日炊米二斛,魚一大鬵,置甌杓道上,人共食之。州產侏儒,歲貢諸朝,城哀其生離,無所進。帝使求之,城奏曰:州民盡短,若以貢,不知何者可供。自是罷。州人感之,以「陽」名子。」這段敘述提到陽城在道州擔任刺史時,愛民如子,賞罰分明,而且還能清廉自持,生活樸素。道州這個地方有很多侏儒,以往都是作為進獻朝廷的貢品,入京後不是為宦官就是擔任服侍皇族的奴隸,令當地居民苦不敢言。陽城得知後毅然中斷了這項陋習,朝廷因收不到朝貢而詔令詢問,陽城上書提到「陽城只有矮民而無矮奴,如果連子民都要當作貢品,那我真的不知道還有什麼是可以進貢的?」終於使皇帝醒悟,廢止了這項苛政。道州人感激陽城的恩澤,將其視為「太陽」一般的重要,尊為「陽公福神」、「福星」。中唐詩人白居易還曾為了這段史事,特別作了〈道州民〉這首詩來歌頌陽城的德政事蹟,流芳百世;「道州民,多侏儒,長者不過三尺餘。市作矮奴年進送,號為道州任土貢。任土貢,寧若斯,不聞使人生別離,老翁哭孫母哭兒。一自陽城來守郡,不進矮奴頻詔問。城云臣按六典書,任土貢有不貢無。道州水土所生者,只有矮民無矮奴。吾君感悟璽書下,歲貢矮奴宜悉罷。道州民,老者幼者何欣欣。父兄子弟始相保,從此得作良人身。道州民,民到於今受其賜,欲說使君先下淚。仍恐兒孫忘使君,生男多以陽為字。
臺東天后宮
在福神左手邊的是祿神,頭戴軟帽,身著華服,看起來像是一名富貴員外,手中抱著稚兒象徵著天賜麟兒。有關祿仙的身分也有多種傳說,以官祿為主者視其為文昌帝君,以賜子為主者視其為周文王。周文王姬昌傳說有一百名兒子,故被視為多子的代表。
臺東天后宮
另一邊手捧壽桃,拄著拐杖,身著靛色鶴衣,祂便是壽仙─南極仙翁。有關壽星的信仰在先秦時的典籍即有記載,原本是對於角、亢兩宿的星宿崇拜。到了唐代,壽星的信仰與南極老人星混淆,後者遂成為新的壽星代表,並擬人化成一位額禿頂廣、髮鬚斑白、臉色紅潤的老神仙模樣。
臺東天后宮
三仙是民間信仰當中常見的組合,其所掌管的「財子壽」正是普羅大眾最期盼擁有的幸福,無怪乎這三位神仙每每就矗立在三川殿簷上最顯眼處,讓信眾遠遠就能看見這三位討喜的神仙。
臺東天后宮
三仙兩側各有一條青龍,體態線條優美,栩栩如生,彷若神物臨凡護生。下緣躍然於水波上的鯉魚,則是呼應著「鯉魚躍龍門」的傳說,體現凡人祈求飛黃騰達,功成名就的想望。
臺東天后宮
下方第一層的西施脊穿插了數種蔬菜水果,都是帶有吉祥的寓意或諧音;例如中央的白菜象徵清清白白、紅菜頭是好彩頭,此外還有楊桃諧音「多」,香蕉諧音「招」,石榴寓意多子,蓮霧諧音「連有」,玉米籽多飽滿,譬喻子孫滿堂,佛手瓜諧音「福壽」,桃子即為長壽,鳳梨諧音「旺來」,這些都是帶著好口彩的蔬果,放在顯而易見的三川殿正脊脊堵上方的西施脊,讓每位前來的信徒都能看到進而祈求神靈賜與這些福氣。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再觀脊堵裝飾主題演繹著關羽威震華夏前半部的故事;在《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龐令名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渰七軍」描述當中,關羽領大軍襲取樊城,曹操派出大將于禁、先鋒官龐德前往應敵。龐德本為馬超麾下,輾轉投入曹操,誓死要為曹操誅殺關羽。樊城城外兩軍對壘,龐德帶著一具棺槨上場應戰,表明了非你死便我亡的決心。正當兩將交戰之際,龐德調撥馬頭拖刀而走,關羽趁勢追擊竟中了誘敵之際,一計冷箭正中左臂,關平見狀即刻掩護父親退回帳中,而于禁眼見龐德奇計成功,擔心他搶了戰功,於是也鳴金收兵。之後關羽利用襄江連日大雨,於罾口川水淹于禁七軍。于禁見大勢已去最後投降了關羽,而龐德卻是奮戰到最後一刻才被周倉生擒,最後因不願投降而被斬殺。聽到敗戰噩耗的曹操感慨的說:「吾知禁三十年,何意臨危處難,反不如龐德邪!」于禁在我麾下三十年,沒想到到了緊要關頭時,反而不如才歸降沒多久的龐德,大嘆龐德之忠勇以及于禁之背節。而這場樊城之戰,關羽以其所展現的英勇再次威震華夏,成為名留青史的輝煌一頁,《演義》贊曰「夜半征聲響震天,襄樊平地作深淵。關公神算誰能及?華夏威名萬古傳!」畫面正中央關羽掄刀對戰龐德,只見龐德假意掉頭而走,實際上已心生計謀,回頭一箭射下了敵軍將領,頓挫敵軍銳氣。魏軍本可趁勝追擊,無奈後頭那白鬚蒼蒼的為首將領于禁,竟忌憚龐德戰功而收兵,錯失了大好良機,最後更是因為自己的剛愎自用,聽不進謀士建議執意在襄江下游罾口川屯兵,最後導致魏軍大敗,自己也落了個晚節不保,而龐德雖被斬殺,卻得了忠臣勇將的名號留世。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正脊脊堵外側承著燕尾脊下方的印斗處安著兩名將軍的陶像,分別持著旗、球、戟、磬取諧音為「祈求吉慶」。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由正脊延伸而出的兩道垂脊,其牌頭處各自安著精采的對武戲齣,龍爿是「狄青比武」,虎爿是「李元霸戰宇文成都」。狄青比武的故事見於清人李雨堂的小說《萬花樓》第十八回「狄皇親索馬比武 龐國丈妒賢生心」與第十九回「禦教場俊傑揚威 彩山殿奸徒就戮」;話說狄青與狄太后姑姪相認後,受其庇蔭進入皇宮卻招來太師龐洪、孫秀一班人的妒忌,處心積慮的排擠他。狄青自知未立功勳如受官職勢必無法服眾,因此向宋仁宗稟奏願與朝中將領比試,強於三品者受三品職,勝過一品官者即受一品職。龐洪見機不可失,便囑咐九門提督王天化上彩山殿參加御前比試。王天化本是龐洪的心腹門生,亦知太師心中盤算,因此對戰狄青毫不留情,縱然如此最後狄青還是憑藉著過人的武藝,斬殺了心懷不軌的王天化,受封一品武將。照片中可見兩名武將掄槍對陣,左手邊面容秀氣的便是狄青,右手邊虯髯粗獷的就是王天化,而宋仁宗、龐太師、包拯、璐花王則在彩山殿上觀戰,雙方你來我往,驚心動魄。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李元霸戰宇文成都」故事見於《說唐》第三十三回「造離宮袁李籌謀 保御駕英雄比武」;李元霸是唐公李淵的第四個兒子,小說裡說他「年方十二歲,生得尖嘴縮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無窮。兩柄鐵鎚,其重有八百斤,坐一騎萬里雲,天下無敵,在大隋稱第一條好漢。」有一回李淵帶著四個兒子上京面聖,席間談論到隋煬帝將駕幸揚州,保駕者為無敵將軍宇文成都,一聽到「無敵將軍」四字,李元霸脫口尋釁,當下表明要單挑宇文成都,於是兩人便在煬帝面前展開比武。只見成都舉起隨身武器流金鐺直取李元霸,元霸則掄著雙錘格架,一取一擋,無敵將軍竟招招落空,執著流金鐺的手被震的鮮血直流,最後甚至被李元霸一把給擒住了,煬帝見狀怕成都傷了性命隨即下旨止戰,元霸之名經此傳遍京城,被煬帝封為西府趙王,和李淵一同鎮守太原。畫面右邊手持雙錘,尖嘴縮腮,面如病鬼的就是李元霸,另一頭的對手則是宇文成都,演武廳上則有隋煬帝觀戰,眼前兩將對壘看得他血脈賁張,連連稱好,一旁的宇文化及和李淵則是心中各自擔憂,一場好漢對好漢的戲碼就此展開。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這兩幅交趾作品都是以武將對戰為題材,呈現出英雄相爭的豪邁氣概,為廟堂屋簷上增添了活潑熱鬧的氛圍。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小港脊背為鳳凰翱翔剪黏,色彩斑斕的神鳥棲息在屋簷上,代表著太平盛世的降臨。正脊脊堵有「三王獻瑞」,也就是由麒麟、鳳凰、牡丹這三種動物、禽類、植物中的王者,來代表富貴吉祥的象徵。此外麒麟自古就被視為「仁獸」,腳不踐踏花草蟲虫,而鳳凰亦是「祥禽」,出現則天下太平,牡丹則是富貴的代表,三者聚集傳達出祥瑞的喜氣。

臺東天后宮

虎爿脊堵則是獅子、孔雀和山茶花,雖不若龍爿尊貴,卻也帶有吉祥的寓意。脊堵上緣有魚、蝦、蟹、章魚等水族躍於海面上,代表物產豐收,也藉水族之性起鎮火之功效。
臺東天后宮
垂脊牌頭同樣有交趾陶俑的戲齣,龍爿主題是「神槍暗傳」,故事出自《隋唐演義》第十三回「張公謹仗義全朋友 秦叔寶帶罪見姑娘」;秦叔寶因行李被同行的樊建威帶走,身無盤纏,後來義兄單雄信資金暗助,將馬蹄銀縫在被褥裡頭贈送給秦叔寶。不料夜晚將銀取出之舉被投宿的店家張奇給撞見於是心生歹念搶奪財物,秦叔寶慌亂之間竟打死張奇,被判至幽州充軍,所幸靠著單雄信的打通關節,一路平安抵達。幽州為北平王羅藝所轄之地,在審完了秦叔寶的案件回府後,與夫人秦王妃談到今日收了一名祖籍山東歷城的軍犯,秦王妃亦是該地人士,恰巧王妃的兄長秦彝當年戰死後留有一名三歲大的小孩,按年紀推斷與此人頗為相仿,聞北平王之述不禁懷疑秦叔寶之身分。於是羅藝傳喚秦叔寶入堂,在詢問過身家資料後,秦王妃總算得以與姪子相認。秦叔寶與表弟羅成相當投緣,兩人又同有喜愛武藝的嗜好,所以常常聚在一起切磋,秦叔寶教羅成使雙鐧,而羅成則是教秦叔寶羅家槍。圖中場景便是在北平王府內,持著雙鐧的秦叔寶正和年少的羅成切磋武藝,後方一身尊貴穿著的便是北平王羅藝,身旁則是坐著秦王妃。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虎爿的部分阿中就看不出來了,不曉得是在演繹那一段戲齣,只能留待其他先進補完了。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簷上高懸「天后宮」宮名匾,是民國七十一年(歲次壬戌,西元1982)時由管理委員會所獻,以如今狀態看來應當是前年整修時一併做過整理。
臺東天后宮
兩側鐘鼓樓塔頂矗立著千里眼及順風耳兩位將軍;膚色通體鮮紅,頭上獨角,右手持大斧,左手高舉作遠眺狀的是千里眼將軍。墨綠膚色,頭上發出兩角,左手持戟,右手指耳的是順風耳將軍。根據《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兩將原為湄洲島西北方金水之精,每每禍害海上船隻,最後降伏於媽祖的法力之下成為隨身護法,因此在媽祖廟裡多半能看見兩位將軍威武的身影。近代重新整修的媽祖廟,也常看見將兩將軍像矗立在鐘鼓樓塔頂,似是站在高處能更為媽祖照顧到十方眾生。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在三川殿前安著一座雕塑華美的銅製天公爐,立於廟前的中軸上顯得氣派、莊嚴。爐頂下緣倒立著一整列的蝙蝠,象徵「福到」。爐身上盤旋數條神龍,靈動而威武。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爐腳則由三隻狻猊雄獅撐起,腳踏圓球代表祈求。後方還有兩隻獅子,或戲球,或守印,每個安排都帶有吉祥寓意。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三川殿※
三川殿簷下兩側墀頭處有著手法古樸的剪黏作品,料是保留下來的老作品,兩位分著紅、藍官袍的天神,手托奏板,昂首向廟,仿若前來向主神稟告之狀。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立面建材以木材為主,支撐棟架的楹柱才是石材。細觀三川殿的裝飾,細心判斷可發現「對場作」的展現,也就是中軸線兩邊的裝飾手法會有所不同,這是臺灣廟宇不常見的施作方式,為的是讓工程期程縮短,也可以讓兩組藝師透過良性競爭,激盪出更多的火花,展現品質卓越的作品。
臺東天后宮


簷下立面最前方的看樑上方簡單的繪著鮮豔的藻飾,與兩側吊筒之間有雀替相接,龍爿雀替鏤雕著三頭獅子,獅與師同音,周代設太師、太傅、太保輔佐帝王,合稱三師三公,權力如同後世丞相之職,為人臣爵位之最尊,「三師」所象徵的便是追求功名利祿的極致,是昔日「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所有士子心目中最夢寐以求的想望。
臺東天后宮
虎爿的雕刻則是呈現了「鯉魚躍龍門」的故事;從漢代開始,民間就傳說著魚化龍的故事,由於黃河河水相當混濁,因此只有耐汙力較強的鯉魚可以在河中生存。而在黃河上游有個上古大禹治水時所開鑿的龍門,又稱「禹門口」,人們發現每每到了春天,這裡總會聚集著逆游而上的鯉魚群,每一條都想要跳上高逾數丈的龍門,但沒有任何一條能成功,因此魚躍龍門化為龍的故事就這麼的流傳下來,也成為比喻士子飛黃騰達,高中科舉的象徵。圖中可見一條神龍盤旋在禹門外,前方還有兩條鯉魚正在跳躍著,生動地傳達了魚躍龍門的典故。
臺東天后宮
再觀吊筒上的裝飾,數隻喜鵲棲在開滿梅花的樹枝上,象徵著「喜上眉梢」,此外嘴裡還銜著一枚磬牌,取「慶」的諧音,磬下懸掛著三道穗帶,「穗」音同「歲」,是故這座吊筒的寓意便是「歲歲慶喜上眉梢」,讓人看了心生歡喜。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後方的壽樑正中央的彩繪為「神燈護航」,講述的是媽祖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海上救度事蹟。根據《天妃顯聖錄》〈燈光引護舟人〉的記載;「將軍侯施於康熙二十一年十月舟次平海。因謀進取,於十二月二十六夜開船。一宵一日,僅到烏坵洋,因無風不得行,令駕回平海。未到澳而大風倏起,浪湧滔天,戰艦上下,隨濤浮漾外洋,天水淼茫,十無一存之勢。次早風定,差船尋覓。及到湄州澳中,見人船無恙。且喜且駭曰:『似此風波,安得兩全』?答曰:『昨夜波浪中,我意為魚腹中物矣!不意昏暗之中,恍見船頭有燈籠,火光晶晶,似人挽厥纜而徑流至此』。眾曰:『此皆天妃默佑』!即棹回報上。將軍侯因於康熙二十二年正月初四早,率各鎮營將領赴湄致謝,遍觀廟宇,捐金調各匠估價買料,重興梳粧樓、朝天閣,以顯靈惠。」故事中所說的是施琅在奉命攻台時曾經歷過的事件,不過畫中的情節顯然不是在演繹這則故事。媽祖以神燈引渡海上船隻,是信徒們所熟知的傳說故事,施恩對象本不限於施琅一人,故《顯聖錄》的記載只是引靖海侯來見證傳說的真實性而已。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下方員光雕刻主題為「哼哈二將顯神通」,故事見於《封神演義》第七十四回;話說武成王黃飛虎率大軍西伐商紂,於青龍關遇丘引、陳奇等異士所阻,損了鄧九公、黃天祥。正愁被敵所阻之時,周將鄭倫奉姜子牙之命護糧而來,一聽敵方陳奇之神通便自告奮勇,騎上了金睛獸前往應敵。戰場上陳奇、鄭倫兩將對壘,只見兩人坐騎皆為金睛神獸,兩人憑恃各自神通,一者口吐金光,一者鼻出白光,正是棋逢敵手,以兩敗俱傷各自回營收場。最後西岐軍靠著哪吒、黃飛虎、土行孫等人齊心協力殺了陳奇,守將丘引趁虛而逃,順利攻破青龍關。畫面中可見兩將戰場遭逢,兩人各自從口鼻中祭出光芒,神光交併,不分上下。其實《封神演義》所描述的鄭倫、陳奇,他們的原型是佛家的護法金剛─哼哈二將;佛典記載,在無數的執金剛神當中有兩位力士,一位名叫那羅延堅固王,另一位是密跡金剛力士,這兩位金剛力士負責守衛佛教寺院的山門。那羅延堅固王的造像嘴形如發「啊」聲,而密跡金剛嘴形如發「吽」,這兩個音是梵文的主要聲母,許多咒語都是由「啊」為始、以「吽」為終,象徵萬法有始終。後來密教在中土式微,顯教興盛,於是後世才訛傳此兩金剛乃「哼哈」二將。
臺東天后宮
小港部分的員光題材分別為「狄青比武」和「九曲黃河陣」;狄青的故事已於前文提及,畫面中可見狄青和王天化正在仁宗面前比試,各顯其能。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九曲黃河陣」故事出自於《封神演義》第五十回「三姑計擺黃河陣」;話說趙公明助商紂對上姜子牙,最後被陸壓道人的的釘頭七箭書所殺,申公豹將此情報予三仙島公明之師妹雲霄、瓊霄、碧霄。三姝請出鎮山法寶金蛟剪往西岐尋仇而來,並排出「黃河陣」拿了楊戩、金吒、木吒三名大將。除了金蛟剪,三位道姑還有一具厲害非常的混元金斗,任何神仙的法寶碰上此斗都會被其所收。三姑仗著法寶的威力,齊力擺出了「九曲黃河陣」,此陣厲害非常,就算是上仙赤精子、廣成子、文殊天尊、普賢天尊…等入了陣也只有被擒的下場。最後西岐請動了老子和元始天尊親自下山破陣,收了金蛟剪與混元金斗,並且斬了雲霄三姊妹,這才順利破了陣,救出被困的闡教眾道人。畫面中左方的雲霄三姊妹正與騎著青牛的老子展開激戰,後頭還跟著釋教與闡教的神仙助陣。雲霄三仙姑是《封神演義》當中數一數二的女道者,其法寶與異術讓闡教道人們吃足苦頭,展現巾幗不讓鬚眉的一面。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壽樑兩側的吊筒豎材龍爿是鶴與牡丹,代表著福壽富貴,虎爿的題材則是「劉海戲金蟾」,迥異於龍爿的花鳥素材,而這正是「對場作」最鮮明的特色。劉海蟾,名操,字宗成,道號海蟾子,五代十國時期著名道教祖師,後成為全真道五陽祖師之一。據說劉海蟾為後梁時燕王劉守光拜之宰相,後遇漢鍾離點化,看破宦海浮沉入山求道,又遇呂洞賓親授道術,成為道家宗師。相傳劉海蟾有名貪官親戚,死後轉世為東海中的一隻三腳蟾蜍,劉海蟾為了引渡牠超脫,於是以一串銅錢引誘牠出海。而三腳蟾蜍本身亦是神物,每走一步就能吐出一枚銅錢,因此劉海蟾有時會帶著牠上街去救濟窮苦百姓,是故有了「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的說法。民間相信劉海蟾的道術精湛,已練就返老還童的境界,因此塑造祂的形象時總是以少年的面貌呈現。從劉海蟾的故事可窺知,「戲金蟾」的說法應該是一種訛誤,讓本為名字的「蟾」變成了獨立存在的神物,而劉海蟾則變成了「劉海」,也因為有了這樣的傳說,讓劉海成了討喜的一位神仙。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而在小港壽樑的部分則是以彩繪為飾,龍爿這頭為「三顧茅廬」,虎爿是「義釋曹操」。「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當中著名的橋段,出自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受劉備知遇之恩的徐庶在走馬奔赴曹營找尋母親之前,特別囑咐劉備注意天下兩大智者: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劉備得知諸葛亮就隱居在隆中臥龍崗,求賢若渴的他隨即動身前往拜謁。第一次前往不料撲了個空,三兄弟只好先回新野城等待。沒多久聽聞孔明已回,劉備不顧霜雪再次動身前往拜訪,沒想到這次又沒碰上面,只好再一次失望而歸。等到來年新春,劉備特地找人卜了個卦,齋戒沐浴,做好準備再次動身前往隆中。有了兩次不愉快的經驗,關羽、張飛早已心生不耐,但劉備卻不以為苦,此回總算碰到諸葛亮在家,只是抵達臥龍崗時正巧遇見孔明在午休,劉備不敢驚擾,就這樣靜靜地站在門外等候臥龍甦醒。畫作中可見劉備拱手作揖,恭敬的向童子表達前來拜會諸葛先生之意,後頭還跟著關、張兩兄弟,另一頭則可看見顯露自信神態的諸葛臥龍,一場決定天下三分態勢的會談即將展開。在三川殿龍爿入廟處的壽樑繪著「三顧茅廬」,或許也是在提醒前來祈求神靈的信徒,應當仿效劉備求賢的態度,抱著一顆誠摯的心而來。
臺東天后宮
虎爿的「義釋曹操」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話說曹操先受龐統連環計所欺,後又被黃蓋詐降所惑,駐紮在赤壁的數十萬大軍一夕之間被周瑜所潰。在敗逃北返途中接連遭到孔明所伏的蜀軍兵馬追趕,隨行人馬漸次凋零,直到華容道上身邊只剩三百餘騎,在此當口又遇上關羽把守,曹操接受程昱的建議,上前以哀兵之態用昔日所施之情令關羽心生動搖,最後縱放了曹操,讓曹操有辦法回到北方重整旗鼓。畫面中面如紅棗,手握青龍偃月,坐在大石上以逸待勞的關羽,怒目騰騰的注視著雙膝跪地,苦苦哀求的曹操,一場攸關往後局勢轉變的關鍵就此展開。這幅畫作除了傳達出關羽重義的風範,或許也是在暗示著前來祈求神靈的善信,平時應當奉行諸善,多所佈施,等到危難之際自有貴人予以化解、幫助。
臺東天后宮

在中門上方的牌樓面以疊斗連栱的方式呈現,其間穿插山水彩繪、花鳥雕刻,憑添繁華熱鬧的氛圍。聖旨匾高懸在上,墨綠色的背景將金色的「天后宮」三字襯托得更加顯眼。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正門門楣彩繪著媽祖「得道昇天」的故事;《天妃顯聖錄》〈湄山飛昇〉內容載「宋太宗雍熙四年丁亥(九八六),妃年二十九。秋九月八日,……妃遂徑上湄峰最高處,但見濃雲橫岫,白氣亙天,恍聞空中絲管聲韻宮徵,直徹鈞天之奏,乘風翼靄,油油然翱翔於蒼旻皎日間。眾咸欷駭驚嘆,祗見屋虹輝耀,從雲端透出重霄,遨遊而上,懸碧落以徘徊,俯視人世,若隱若現。忽彩雲布合,不可復見。」媽祖昇天是後世所創造的神話故事,湄洲林氏女真正的死因在早期的文獻當中並無記錄,一說是攀登高岩不慎失足落海,一說是為了解救落海的父親,不管傳說何者為真,以宗教的觀點論之,信眾還是願意相信媽祖是在眾目睽睽之下,由諸位天神簇擁昇天的。畫面當中,媽祖頭戴冠冕,身著朝服,手持玉笏,與隨侍的仙女一同乘雲而去,臨前的回首似是不捨這世間的芸芸眾生。
臺東天后宮
楣上鑲嵌著兩枚龍首門印,以門簪貫穿門楣固定整座門框。仔細端詳這一對龍首造型並不相同,也是觀察臺東天后宮對場作特色的重點項目。
臺東天后宮

正門楹聯題道「天地鍾靈猿嶺鯉山朝左右,后妃顯化鯨鐘鼉鼓瞥晨昏」上聯的「天地鍾靈」指的是充滿靈氣的天然環境。「猿嶺鯉山朝左右」則是點出了天后宮所在地附近的地形位置,猿嶺俗稱猴子山,位於卑南溪出海口的北側;而鯉山俗稱鯉魚山,位於市區的南側。這兩座臺東市區近郊的小山丘,正好位於天后宮的一左一右,如同左右臂膀。下聯「后妃顯化」是在讚頌天妃娘娘媽祖靈驗顯赫。「鯨鐘鼉鼓」指的就是鐘與鼓;古時大鐘上方的鐘鈕多以「蒲牢」為飾,蒲牢為神話中龍生九子之一,性好吼,故立於鐘上壯大其聲。傳說蒲牢懼怕的就是鯨魚,所以民間就將敲擊大鐘的木杵刻成鯨魚的樣子,在敲擊時讓鐘發出更宏亮的聲響,故稱之為「鯨鐘」。東漢班固的〈東都賦〉當中就有「發鯨魚,鏗華鐘。」的記載。至於「鼉」音「陀」,是中國長江獨有的鱷魚─揚子鱷,古人取其皮製鼓,據說敲擊起來聲音特別遠揚,故稱之為「鼉鼓」。《詩經》〈大雅.靈臺〉即有「鼉鼓逢逢,矇瞍奏公。」的描述。「瞥」是眼光掠過的意思。下聯的語意為不管是晨鐘還是暮鼓、白天或是晚上,媽祖靈驗的庇祐都是無時不在的。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兩側門扇皆作木雕裝飾,眉堵題材為瓶插牡丹與鷺鷥蓮花,象徵著「富貴平安」以及「一路連科」。身堵的鏤雕各自分成兩部分,龍爿主題是訪賢與耕樵漁讀,虎爿則是「三顧茅廬」與「西天取經」。下方裙堵則作麒麟回望。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中港上方的左右步通譯有彩繪作品,主題分別是「和合二仙」與「劉海戲蟾」。「和合二仙」指的是唐太宗時期的寒山與拾得兩名出家僧侶,據說這兩位友情深厚,時常結伴雲遊相互吟詩作偈,留下了「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段饒富禪意的對話。因為兩位高僧的友誼堅定,讓後世流傳他們是掌管世間友誼、愛侶情意以及音樂與和平的神仙,因此在廟宇裝飾當中,常可見以和合二仙為題材的作品。畫中兩位一人手持荷花,一人打開手裡的寶盒,散出冉冉祥雲漫延,正是「和」與「合」的諧音。

 

臺東天后宮

劉海戲蟾的故事我們在前文已作介紹,畫中的劉海頭綁ㄚ頭髻,手持銅錢引誘神物三腳蟾蜍,讓牠一步一化錢,造福更多窮困的百姓。
臺東天后宮
步通下方的員光鏤雕,龍爿主題為「孔明初用兵」,虎爿是「聞太師追襲黃飛虎」。「孔明初用兵」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甫加入劉備陣營的孔明始終不為關羽、張飛等人信服。直到曹操派遣大將夏侯惇前來新野討伐劉備,孔明初次展現過人的計謀與調兵遣將的能力,將夏侯惇的心理摸得透徹,安排關羽、張飛、關平…等人在博望坡四周埋伏,又令趙雲詐敗誘敵,夏侯惇所率領之十五萬大軍,就這麼被區區數千兵力的劉備軍隊所敗,狼狽退回許昌。
臺東天后宮
「聞太師追襲黃飛虎」則是《封神演義》裡的故事,聞仲是紂王麾下的太師,為大商的三朝元老,在第三十回「周紀激反武成王」的故事情節中,紂王受妲己蠱惑先後逼死了武成王黃飛虎的妻子賈氏以及妹妹黃妃,盛怒的黃飛虎卻因世受國恩而躊躇不願叛出,最後是在屬下周紀一干人的策畫下,才叛出朝歌另尋明主。紂王派出甫班師回朝的聞太師前往追襲,期間,黃飛虎一行人屢屢面臨千鈞一髮之難,甚至即將被前後包夾,所幸在清虛道德真君的幫助下,黃飛虎一行人順利逃出五關,投奔西岐帳下。畫面最右邊可看見聞太師手持令旗指揮調度,紂王兵馬蜂擁而上,武成王兄弟則是快馬加鞭,往西而去。
臺東天后宮

 

再觀龍爿小港門門楣彩繪著的主題為「哪吒蓮花化身」,故事出自《封神演義》第十四回「哪吒現蓮花化身」;話說稚氣未脫的哪吒因為在殺了東海龍王的三太子敖丙,事後四海龍王前來陳塘關興師問罪。不忍父親遭受刁難的哪吒遂割肉還母、剔骨還父,當場自戕。一縷魂魄飄回乾元山金光洞,師父太乙真人以蓮花、荷葉為哪吒重塑肉體,自此哪吒脫胎換骨,再度重回人間,與父親李靖成為日後協助武王伐紂的主力戰將。照片中可見太乙真人手持拂塵演繹道術,手上攝出祥煙,哪吒腳踏蓮花化誕而出。
臺東天后宮
楹聯為「天付婆心駕一葦御八方化身海島,后揮慧腕掃千災賜百福鎮座東臺」,闡述著媽祖於海上聞聲救苦,無所不往,並且慈悲的為百姓賜福禳災。
臺東天后宮
兩側門扇上的身堵彩繪主題為花中四君子的梅與蘭;梅花傲立雪寒之中,剪雪裁冰,是高潔志士的象徵。蘭花獨自在空谷中綻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代表的是賢人。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虎爿小港門楣彩繪著「收石磯」,故事出自《封神演義》第十三回「太乙真人收石磯」;話說石磯娘娘門下碧雲童子無端被哪吒一箭射死,娘娘前往陳塘關向李靖問罪。之後李靖帶著哪吒前往骷髏洞欲向石磯認罪,不料哪吒竟不肯就範,又在洞外打傷了彩雲童子,石磯一怒之下出洞迎戰哪吒。原本仗恃著有乾坤圈、混天綾兩項寶貝的哪吒,不料竟全數被石磯所收,手無寸鐵的哪吒只好轉身就跑,石磯在背後緊追不捨,哪吒見狀便逃往乾元山金光洞師父太乙真人處。到了金光洞,石磯娘娘見太乙真人一意護短,於是祭起寶劍朝真人砍殺而來,不料太乙技高一籌,祭起九龍神火罩收住了石磯,將娘娘鍊化成石頭原形。圖中可看見太乙真人正朝著石磯娘娘祭出九龍神火罩,此神物專剋石頭所化的娘娘,石磯自是難逃此劫。
臺東天后宮
楹聯為「天命降清廷御名御筆題黼黻,后封始宋室神恩神德載閭闔」,黼黻原是指衣裳繪繡的花紋,後借以形容文章之華美。「閭闔」是「闔閭」的倒裝詞,指的是住宅。這副楹聯的大意便是媽祖信仰在清朝得到了皇室的大力宣揚,屢次敕封稱號,將歌頌媽祖的事蹟全都記錄在文獻上。而媽祖第一次受官方所封是在北宋宣和五年(1123),因庇佑赴高麗使節船平安返航,故得宋徽宗下旨建廟並賜匾額「順濟」。
臺東天后宮
身堵彩繪主題為花中四君子的竹與菊;竹子能篩風弄月,清雅澹泊,而且節守自持,是謙謙君子的表徵。菊花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攀炎附勢,像是世外隱士一般。花中四君子各以自己的特性,成為古人歌頌以及效法的對象,將之繪於廟堂之上,也有勸誡世人見賢思齊,仿效修身的寓意。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兩側對照壁堵以石雕為飾,最上方的水車堵以松鼠咬葡萄的形式呈現,暗喻祈求多子多孫。
臺東天后宮
龍爿眉堵為「五老觀圖」;傳說上古堯帝於黃河畔設壇祭祀時,忽見五位皓首童顏的長者一同觀看著一張河圖,堯帝湊上前去觀望,只聞老人言道此圖乃帝王順天時、謀思略、使之受命於天的瑞兆。隨後一匹龍馬口銜白玉河圖躍出河面贈予堯帝,五老也化成流星升空而去。老人代表著智慧的累積,也有長壽的意涵,五老的題材亦常見於廟宇裝飾當中。而五老觀圖象徵的正是聖人治世,一片太平的繁榮景況。
臺東天后宮
身堵是「羅漢降龍」,降龍羅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從原有十六羅漢再衍生出的「新羅漢」。十八羅漢的信仰雖然在宋代就已經有類似的記載,但成員始終莫衷一是。直到清乾隆時期,由國師章嘉呼圖克圖考定,乾隆皇欽定降龍羅漢為迦葉尊者、伏虎羅漢為彌勒尊者。迦葉尊者本名摩訶迦葉,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許多供奉釋迦牟尼佛塑像的寺廟當中,我們可以看見兩位一老一少的脅侍,其中較老的那位便是摩訶迦葉。畫面當中可見羅漢手持寶珠引導神龍興雲佈雨,龍是佛教八部護法神之一,是故羅漢降龍展現出佛法的高深莫測,連神物皆心悅誠服,發心護持。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腰堵為茶花雞,有錦上添花之喻。裙堵則是三獅戲球,隱喻求取功名。虎爿這頭配置與龍爿相當,眉堵則是「竹林七賢」,指的是魏晉時期的阮籍、嵇康、山濤、劉伶、阮咸、向秀、王戎,他們崇尚老莊思想,不拘禮法,講求清靜無為,常聚在竹林裡飲酒高歌,藉以嘲諷晉代司馬王朝的虛偽。其放浪之舉自然不為朝廷所容,七人最後分崩離析,有的被殺,有的歸隱山林,有的順於朝廷。畫面中的人物姿態各異,構築成一幅自然無為的閒逸畫面,頗具道家神仙色彩。
臺東天后宮
三川殿的石雕和時下新建廟宇的形式雷同,似是大量機械化製造出的產物,失去了古製那種獨特的韻味,少了幾分新鮮感。


※前拜殿※
過了三川殿進到前拜殿,中軸看樑彩繪著「八仙聚會」,八仙是廟宇裝飾裡面最常見的題材,一般所指涉的是由李鐵拐、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以及何仙姑這八位所組成的集合,每個人各自有獨特的法寶與造型,也分別代表著各種階層的人物,有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富者、貴者、貧者、賢者,讓世人能在當中找到與自己屬性相近的寄託,也象徵著只要有心求道,世間眾生皆可成仙成聖。圖中所見漢鍾離與曹國舅正在樹下對弈,一旁坐著李鐵拐和呂洞賓,左手邊有何仙姑與提著花籃前來的藍采和,而右手邊則是張果老引著韓湘子一同前往觀棋,畫面呈現一片和融之協和感。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上方兩側棟架的大通同樣也有彩繪作品,龍爿主題為「歷山聘舜」,虎爿則是「渭水聘賢」,是廟宇裝飾常見的四聘主題。前者講述的是上古堯禪讓給舜的故事;相傳舜年少時曾在歷山耕作,他的才能與德行令一同耕種的百姓深深折服,甚至連大象都來當他的腳力,協助耕田。這樣的賢名傳到了年邁的堯帝耳中,於是親往歷山測試舜是否有接掌天下大位的能力,相關故事記載於元郭居敬所著的《二十四孝》的〈孝感動天〉,當中提到:「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畫面當中的堯帝嶺著文武官員駕臨歷山,穿著一般布衣的舜也上前拱手作揖,兩人的互動不僅表現了舜的賢能,也讓人感受到堯不以天下為私,親往訪賢,成就千古流傳的禪讓美名,兩大仁者相得益彰。
臺東天后宮
「渭水聘賢」講的是周文王延聘姜子牙的故事,在《封神演義》第二十四回「渭水文王聘子牙」當中記載,西伯侯姬昌在出城巡歷的途中,聽聞渭水畔有賢者棲息,於是親自前往拜見。與姜子牙晤談之後姬昌如獲至寶,回宮沐浴齋戒,親自拉車迎回姜子牙並奉為國師。畫面左手邊坐在江邊垂釣的老者便是姜子牙,而畢恭畢敬展現十足誠意的西伯侯姬昌,在童子的帶領下前往渭水河畔拜訪高人,一場伯樂與千里馬的相會就此傳唱後世。
臺東天后宮
高懸在中港門內側上方的是「東邑傳香」,此匾雖然不是什麼古物,但卻對臺東天后宮的淵流有相當重要的指標性。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這是由「全臺祀典臺南大天后宮」於「庚寅年(2011)」所贈的匾額,落款「恭查台東天后宮經始於清光緒十五年提督張兆連引郡城大天后宮香火肇建于茲同十七年媽祖登殿安座永鎮東邑神之佑人何其有極謹獻額言用申拜祝」,明白地闡釋臺東天后宮是光緒十五年由張兆連從臺南大天后宮所分靈,為臺東天后宮的歷史作定調。
臺東天后宮
正門門神為木雕作品,色彩艷麗的釉漆讓秦瓊和尉遲敬德兩位將軍更顯抖擻。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龍爿小港是由分持冠與鹿的官吏顧守,取「加官進祿」之意,門神身分有別於一般常見的宦官,象徵主神天后的地位崇高。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虎爿則是由一對手持香爐和牡丹的宮娥顧守,香、花本是四供之二,香有清淨之效,也有子孫繁衍的寓意,牡丹則是富貴的象徵,藉著門神獻供的樣態,傳達凡人對神靈最期盼的祈求。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在前拜殿兩側連接過水廊的上方壽樑,彩繪著教忠教孝的經典故事,展現廟宇教化世人,安定社會的功能。龍爿是「精忠報國」,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膾炙人口,根據清代錢彩、金豐所撰之《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結義盟王佐假名 刺精忠岳母訓子」,王佐奉湖廣洞庭湖通聖大王楊么之命前往延聘岳飛歸入帳下,以期共抗金國恢復中原,但岳飛認為自己乃宋室臣民,豈可背主求榮,於是堅辭受金並且勸退了王佐。岳母在得知這一切之後,為免自己身後岳飛會一時受惑而失了忠心,於是在廳堂上焚香祭告祖先,並且諄諄告誡岳飛,更在其背上刻下「盡忠報國」四字以為惕勵。照片中可見岳母拄著拐杖,右手持著刻刀在岳飛的背上刻字,而岳飛不僅展現了對國家的效忠,也展現了對母親的孝順,雖然這則故事僅是民間杜撰的情節,但忠君愛國之心已成為千古傳唱的佳話。
臺東天后宮
虎爿這頭的主題則是「代父從軍」;花木蘭代父從軍是中國民間流傳甚廣的故事,其記載最早見於南北朝時期的《木蘭辭》,作者不詳,辭中以「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作為起興,木蘭家中因收到國家徵調父親從軍的命令而嘆息,因為「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於是「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自此開啟了十二年女扮男裝的軍旅生涯,直到功成歸國受天子召見時,同袍們才恍然大悟,最後留下了「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結論。花木蘭的故事體現了巾幗不讓鬚眉的氣慨,以及事親至孝的典範,成了名垂千古的不朽傳奇。照片中所見花木蘭一身戎裝,回頭揮手向父母家人道別,展現無畏無懼勇赴沙場的氣魄。
臺東天后宮

兩側封牆壁堵上各有一幅大型彩繪,一者為「天官賜福」,一者為「招財進寶」。天官賜福以福神天官為主角,頭戴相帽身著官袍,一手捧著獅頭玉如意,一手持著「鴻福齊天」布卷,氣態沉穩雍容大度。身旁簇擁的侍者分持金爵、卷書,有「進爵」之意,傳達出世人祈求祿位亨通的願望。
臺東天后宮
招財進寶的主角則是武財神趙公明。根據《封神演義》的故事描述,協助商紂而對上西岐大軍的趙公明最後死於陸壓道人的「釘頭七箭書」,在姜子牙大封神時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和手下四將: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一同執掌迎祥納福之職。因為這層淵源,這五位神仙成了民間所信奉的五路財神,而趙公明則是天官中路元帥,為五路財神之首。圖中的玄壇真君右手端持九節鞭,左手高捧金元寶,虎目虯髯,身上甲冑傳達出「武財神」的意象。身旁的童子推著一車滿滿的珍寶,有元寶、珊瑚、銅錢、壽桃,另一名則是持著芭蕉葉,以「蕉」和「招」同音來表示招財進寶的意涵。民間相傳掌管財富的神祇有文、武兩財神,信徒可以依照自己的職業與屬性選擇,一般而言較為靜態的可以崇祀文財神,相反的比較屬於行動或業務性質的則是奉祀武財神。
臺東天后宮
在廟宇前拜殿兩側最顯眼處繪上賜福與賜財的圖像,相信是最討喜也是最符合凡人想望的主題。

※天井、過水廊※
前拜殿與格局上屬於正殿之一的拜殿由兩側的過水廊連接,四方圍成的區域即為天井,天井為透天的院子,具有採光、空氣流通、防潮的效果,是傳統建築重要的格局之一。在天井處可以仰望正殿屋簷上的華麗裝飾,也能感受正殿肅穆的莊嚴氛圍。

臺東天后宮
底下鋪設的六角形地磚猶如龜背,是祈求長壽的象徵,是傳統建築常見的地磚形式之一。
臺東天后宮

抬頭欣賞兩側過水廊簷上的剪黏作品,脊背中央為麒麟童子像,麒麟是中國神話中的瑞獸,傳說麒麟現世則天下太平。而至聖先師孔子據說在誕生時也有麒麟顯現,所以民間相信麒麟也可以為人們帶來子嗣,故有「麒麟送子」、「麒麟兒」、「麟兒」的說法,麒麟童子的意象便是在傳達這樣的信仰。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正脊脊堵有精彩的交趾陶俑戲齣,虎爿主題為「摩天嶺」,故事見於小說《薛仁貴征東》當中的第四十八回「程咬金誘惑蓋蘇文 摩天嶺討救薛仁貴」;話說薛仁貴奉唐高宗之令率軍東征高句麗,途經摩天嶺被敵將蓋蘇文所阻,蓋蘇文驍勇善戰,再加上有異法、仙人之助,致使唐朝大軍一時難以突破。最後蓋蘇文麾下周文、周武兩兄弟與薛仁貴義結金蘭而倒戈,在兩人的協助之下薛仁貴掌握了敵軍的情勢,幾經波折才順利攻破摩天嶺,續征高句麗。畫面中對戰的兩人,乘著白馬面容清秀的即為薛仁貴,另一頭身著鎧甲,虯髯怒顏的便是蓋蘇文,兩軍對壘,劍拔弩張。
臺東天后宮

回到過水廊簷下,這裡有多幅彩繪作品值得仔細欣賞,龍爿的第一幅畫作是「臥薪嘗膽」,講述的是越王勾踐復國的故事。司馬遷《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載:「吳既赦越,越王句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臥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忘會稽之恥邪?」春秋戰國時期吳、越兩國相互攻併,屢屢相爭,吳王闔閭趁越王勾踐剛剛繼位政局尚未穩定時發動攻擊,不料最後失算吞敗,臨終前囑咐兒子夫差務必併滅越國。夫差繼位後隨即征伐越國,勾踐不敵,最後接受大臣范蠡的建議投降稱臣,靜待復國之機。經過數年,勾踐總算得到了赦免返國的機會,回國後生聚教訓,常常含著苦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勿忘滅國之恥,最後越國終於在勾踐以身作則,發憤圖強的激勵下順利的滅了吳國。圖中可見勾踐睡在柴薪上,屋內還掛著苦膽,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復國的重要,對照一旁喝酒吃肉的吳國士兵,鮮明的反映出「謙者大利,驕者招敗」的道理。其實依照《史記》的內容並沒有「臥薪」的記載,而嘗膽之舉也已經是返國之後的事,不過後世為了加強勾踐生聚教訓的形象,繪圖匠師們再根據自己的想法加了些內容,就讓故事添加了許多傳奇色彩。
臺東天后宮
背面則是「曹操遇馬超」,故事留待虎爿水車堵剪黏處再作介紹。後方另一幅彩繪作品主題為「關羽戰華雄」,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曹操矯詔號集各路豪傑共同討伐董卓,董卓派出大將華雄應敵,聯軍這方一連折損了鮑忠、祖茂、俞涉、潘鳳…一時軍心動搖。此時關羽出列討戰,曹操見其英姿不凡便出面說服聯軍盟主袁紹派其出關應戰。出關前曹操以酒為關羽助威,然而關羽擱下賜酒逕自提刀出關,沒多久即帶回華雄的人頭,繳令時那杯助威酒還是溫熱的,這便是著名的「溫酒斬華雄」。畫面中可見關羽拖著青龍偃月刀直取華雄,單刀匹馬之威震懾了董卓陣營,也讓十八路聯軍將領自此對劉關張三兄弟刮目相看,是三兄弟在天下豪傑前展露頭角的第一場戰役。
臺東天后宮
背面則是「達摩渡神光」;菩提達摩簡稱達摩,是釋迦牟尼第二十八代弟子,也是天竺禪宗的宗師,於魏晉南北朝的南宋時駕船來到中土傳教。起初達摩聽聞梁武帝喜好佛法,有「菩薩皇帝」之稱,於是前往謁見,但因兩人話不投機,於是轉往北魏投入少林寺掛單,面壁修行九年,世人奉為旱船禪宗初祖。由於達摩所提倡的心法不見容於當時,因此所傳弟子並不多,主要是曇林與慧可二人。神光法名僧可,一名慧可,神光是他的號。慧可原本是一位精通儒學和佛法的學者,三十歲出家,四十歲至少林寺投入達摩門下,經過六年的修習盡得達摩心法。有關慧可求道故事過程,後世傳說他為了展現求道決心,於是在達摩面前自斷左臂,故慧可只有一臂的形象就此流傳。不過事實上單臂的不是慧可,而是達摩的另一位弟子曇林,而且曇林的單臂是因為遇到盜賊而被砍,和求法無關,因此單臂慧可的傳說是訛誤的。畫中可見達摩端坐在大石上,另一頭則是慧可法師跪地拜師,展現出求法的至誠與真切。
臺東天后宮


過水廊封壁上各有三道水車堵,均作剪黏裝飾,看起來應該是廟宇未整修前所留下來的舊物,不過部分作品人物脫落,一時也看不出其所演繹的是哪個戲齣。在龍爿這邊比較明確可看出的有「單刀赴會」與「長板坡‧單騎救主」這兩幅。單刀赴會的橋段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赤壁戰後,劉備一行人佔領荊州不還,張昭以在東吳任職的諸葛亮之兄諸葛瑾一家為脅,差諸葛瑾前往西川逼迫諸葛亮勸劉備歸還荊州。諸葛亮在諸葛瑾的面前向主公既哭又跪,最後劉備同意先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但當諸葛瑾前往荊州宣達劉備之意時,卻遭守將關羽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否決,狼狽地返回東吳交差。然而孫權依舊派遣三名官吏前往三郡任職,卻都遭到關羽斥回,於是請出昔日為孫劉聯盟作保的魯肅負責此事。魯肅動身前往陸口,並差人送信邀關羽過江一會。關羽得訊後隨即應允,義子關平怕此會不懷好意,極力勸阻但仍無法動搖關羽決定。卻說東吳這一頭,呂蒙、甘寧等將早就部署伏兵要擊殺關羽。雙方把酒言歡正酣時,魯肅開口言明討還荊州一事,但好說歹說關羽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只一再勸酒,最後是周倉耐不住性子斥責了魯肅:「天底下的土地,有德性的人都可以得之,那裡只有東吳才能取得?」關羽聞言佯裝訓斥周倉,實際是要他出帳去江口準備離開,只見關羽佯裝醉態拉著魯肅的手往江邊走去,呂蒙一行人顧及魯肅之安危而不敢輕舉妄動,最後只能眼睜睜看關羽一行人平安過江,一切算計仍舊無功。這件作品演繹著關羽拉著魯肅往江邊走去的場景,一場危機就在相互制衡的情勢下化解。
臺東天后宮
單騎救主則是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的故事節;話說曹操率大軍攻伐新野,將少兵寡的劉備無力反抗只好棄城逃亡,一路上百姓行進緩慢,而心存仁義的劉玄德又不忍棄百姓於不顧,致使大軍遷移江陵的速度受到拖延,最後仍是被曹軍追上,一陣衝殺劉備眾人自此分散。奉令保護劉備妻小的趙雲,奮不顧身按馬返頭衝入曹軍陣營欲尋甘、糜兩夫人與少主,先是救了糜竺、甘夫人,再入敵營尋找糜夫人與幼主阿斗,最後總算在一處受戰火坡及倒塌的土牆旁找到了兩人。受重傷的糜夫人為了讓趙雲無後顧之憂地解救阿斗,遂投井自殺,眼見勢已難挽,趙雲便將襁褓中的阿斗劉禪綁於懷中,縱馬往長板坡而去。照片中的場景便是糜夫人捨身託孤,趙子龍臨危授命,另一頭則可看見張飛守在長板橋頭,一夫擋關,為劉備眾人爭得逃脫的機會。
臺東天后宮

通往龍爿偏殿的過水門稱之為「禮門」,禮門上方的水車堵剪黏主題一時之間也看不出來。下方彩繪為「哪吒鬧東海」,故事見於《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陳塘關總兵官李靖的第三子哪吒,誕生時就出現諸多奇象,右手套一乾坤圈,腹上圍著一塊混天綾,這兩樣寶貝正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所賜。就在哪吒七歲的那一年,有一回因為在外頭玩得滿身大汗,於是跳進九灣河內戲水消暑。豈料神物混天綾在河水中一翻攪,竟使得九灣河口東海內的水晶宮震動不已,東海龍王敖光派出夜叉李艮上岸一觀竟被哪吒失手打死。隨後龍王三太子敖丙前來問罪也遭混天綾所縛,被乾坤圈打出原形,最後還被抽出龍筋而亡,闖下大禍的哪吒自此展開不平凡的人生。畫中可見哪吒肩披混天綾,赤手空拳對戰化為青龍原形的敖丙太子,旁邊尚有水族將士蚌殼精、烏龜精、魚精一同加入戰局,一夫擋關的哪吒毫無畏懼,展現出過人之勇。


再往虎爿過水廊走去,廊道上的第一幅畫作落款「一諾千金」,故事出自《史記》〈季布欒布列傳〉載:「楚人曹丘生,辯士,數招權顧金錢。事貴人趙同等,與竇長君善。季布聞之,寄書諫竇長君曰:吾聞曹丘生非長者,勿與通。及曹丘生歸,欲得書請季布。竇長君曰:季將軍不說足下,足下無往。固請書,遂行。使人先發書,季布果大怒,待曹丘。曹丘至,即揖季布曰: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足下何以得此聲於梁楚閒哉?且仆楚人,足下亦楚人也。仆游揚足下之名於天下,顧不重邪?何足下距仆之深也!季布乃大說,引入,留數月,為上客,厚送之。季布名所以益聞者,曹丘揚之也。」秦漢之交,楚人季布以行俠仗義,熱心助人而聞名於世,後來還作了漢代的官吏。當時有個叫作曹丘生擅長言辭答辯,並且以喜愛利用財物與權貴之人交往而聞名,季布聽說後很不欣賞他,寫信勸自己的朋友竇長君離這個人遠一點,沒想到曹丘生聽說後還是央求竇長君帶自己去拜訪季布。起初季布非常不高興,不過曹丘生以一番恭維的說詞向季布說道:「楚人有一句諺語『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諾。』你在梁、楚一帶的名聲之所以能這麼大,都是我幫你傳揚的啊!」就這樣季布被捧得相當高興,將曹丘生視為上賓款待數月。之後曹丘生繼續為季布宣傳,也讓季布的名聲越來越響亮,這便是「一諾千金」這句成語的典故。不過看著畫中的人物不免讓人有種兜不起來的感覺,這幅畫作呈現的是一名男子奉上元寶給一名老嫗,和「一諾千金」的故事情節似乎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研判這幅畫作的落款應該是下錯了,這則故事應該是「一飯千金」才是;一飯千金的主角是開漢大將韓信,故事出自《史記》〈淮陰侯列傳〉:「信釣於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十日。又:信至國,如所從食漂母,賜千金。」韓信少年時曾有一段時間不甚得志,每天只能在溪邊釣魚,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潦倒生活。有一名在河邊幫人洗衣服的婦人見之不忍,於是便時常拿飯菜來救濟韓信。後來韓信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了大功,飛黃騰達時想起昔日救濟他的婦人,於是帶著千金前往答謝,這便是成語「一飯千金」的由來。這則故事不僅傳達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的思想,也告誡世人當效法韓信,不被一時的困頓給擊倒,只要抱著一絲希望與不斷的努力,時運一到自有貴人相助。
臺東天后宮
背面畫作主題為「火燒連環船」,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赤壁之戰號稱是整部《三國演義》最精采,也是最著名的橋段,因為這場戰役才締造了天下三分的局勢,「火燒連環船」則是赤壁之戰的最高潮。話說曹操率數十萬大軍,挾新勝之氣勢南下欲一舉平定天下,隔長江與孫權、劉備的軍隊對峙,不過孫劉聯盟實乃以東吳為主。曹操手下將士多半是來自北方的騎兵,不善水面上的戰爭,再加上南方地區多疫病,不久曹營的將是泰半就染病而無能力作戰了。此時鳳雛龐統趁機獻計以鐵鍊拴住戰船,使船身固定不搖晃,曹操認為言之有理,於是下令將各戰船鍊住。在此同時,雙方間諜互相刺探敵情,周瑜利用蔣幹施行反間計,致使曹操一時情急之下斬殺了最諳水戰的蔡瑁、張允二人,大失股肱。接下來又中黃蓋苦肉計,誤以為對方駕船來降,開門揖盜。最後則是《三國演義》最神奇的橋段─孔明借東風。照理說赤壁之戰所發生的月份該是吹著西北風的冬季,但沒想到諸葛亮竟然可以借得東南風,讓孫劉聯軍得以發動火攻。於是就在黃蓋直搗黃龍,周瑜大軍傾巢而出,以火箭作掩護,一舉燒了北岸那拴成一排的戰船,最後還波及曹操水寨,數十萬大軍潰敗,寫下中國歷史上罕見的以寡敵眾的一場戰役。畫中所呈現的是頭戴綸巾,手持羽扇的諸葛孔明,站在高岸邊遙望長江北岸烽火連天的場景,突顯出臥龍高深莫測、呼風喚雨之神能。不過史實上,赤壁之戰最大的功臣是東吳指揮作戰的都督周瑜,而使用借風勢使用火攻,仰仗的是周瑜長期對天氣的觀察,而非真如演義所云那般是由孔明升壇作法而來。
臺東天后宮
後頭另一幅畫作為「玉泉山顯聖」,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七十七回「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受命把守荊州的關羽因誤判情勢致使兵潰如山倒,在離開最後的根據地─麥城的路上被吳將所擒,最後連同其子關平一同被戮。含恨而終的關羽、關平父子冤魂不散,常常在玉泉山遊走找尋頭顱,最後遇上汜水關鎮國寺中長老普靜禪師為之開釋因果,才讓父子二人放下執念,稽首皈依。圖中的關羽一手按鬚立於煙霧之中,暗示著此時的他已非人身,一旁跟隨的是捧著青龍偃月刀的周倉,兩人正聆聽普靜大師的開釋,超脫因果輪迴,發誓護持佛法。
臺東天后宮
背面則是「烏巢禪師渡化白侍郎」,講的是烏巢禪師與白居易的故事。白居易,字樂天,晚號香山居士、醉吟先生,是中唐時期著名的詩人,作品以平易近人,老嫗能解著稱。唐憲宗元和年間,時任杭州太守的白居易前往拜訪道林禪師。據說道林禪師生活起居相當特殊,並不在寺院裡,而是在一棵松樹上築了個巢,因此又被暱稱為「鳥巢禪師」。白居易見禪師生活在樹枝上便告誡禪師住的地方是很危險的,沒想到禪師竟然回答:「太守的處境比我更危險,您終日忙於政事,已經讓靈性蒙塵,這比我的處境還要危險啊!」白居易心中暗忖禪師以微言的佛法在暗示,於是接著問「佛法的大意是什麼?」禪師答「諸惡莫做,諸善奉行。」但白居易對這樣的答覆感到不滿意,認為這是三歲小孩都會答的內容,道林禪師接著說「三歲小孩雖然會說,但八十歲的老翁卻不會做」。當下白居易心中感到羞愧,也更加堅定學習佛法的決心。畫面中白居易帶著隨侍童子拜見烏巢禪師,正虛心的聆聽禪師的指導。
臺東天后宮


相較於龍爿「禮門」,虎爿「義路」這頭的水車堵剪黏戲齣主題就較為明確了,其所描述的正是《三國演義》當中的「曹操潼關遇馬超」,故事出自《三國演義》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鬚棄袍」。故事描述赤壁戰敗後的曹操想重振聲勢,於是打算再度起兵南下攻打孫權。東吳孫權派遣魯肅往荊州與劉備協商共同抗敵,而孔明卻是使出「趕虎驅狼」之計,引與曹操有殺父之仇的馬超興兵進犯,讓曹操無暇揮兵南下。馬超在父親舊識西涼太守韓遂的支持下舉兵攻打長安。不出數日西涼兵隨即攻破城池,郡守鍾繇退往潼關,急書回報請求朝中支援。援兵將領曹洪禁不起馬超連日罵戰,將曹操臨行前所叮囑的不可出兵應戰,須堅守等待援兵到來的告誡拋諸腦後,出關對敵,最後不敵馬超而失了潼關。等到曹操引大軍前來欲收復潼關時,沒想到竟也不敵西涼軍的驃悍,曹兵大敗,曹操狼狽而逃,被緊緊追殺的馬超逼得割鬚、斷袍,企圖混淆敵人耳目,最後在大將曹洪的拚死相救下才得以倖免,逃至渭河北岸整軍待發。照片中可見西涼馬超縱馬追殺曹操,驚慌失措的曹丞相按馬奔逃,不時還回望馬超追來與否,倉皇之情表露無遺。
臺東天后宮
下方彩繪主題是「梅山收妖」,引自《封神演義》第九十二回「楊戩哪吒收七怪」;七怪乃是七種動物修練成人形的妖怪,分別是袁洪(猿猴)、常昊(長蛇)、朱子真(野豬)、楊顯(山羊)、戴禮(山狗)、金大升(野牛)以及吳龍(蜈蚣),七妖佔據梅山為禍,在女媧娘娘的協助之下,楊戩順利剷除七怪,為民除害。

 

在過水廊的封牆上嵌著數方石碑,見證著臺東天后宮的創建歷史,其中有一方光緒十七年(1891)三月所立的捐獻碑,碑首題道「記名提督軍門統領福建台灣鎮海後軍等營兼統各路屯兵營勝勇巴圖魯張  捐庫平銀捌百兩」以及「欽加提舉銜調署台東直隸州正堂即補分府宋  捐□庫洋陸拾兩」前者即是指倡建天后宮的後山統領張兆連,後者則是指知州宋維釗。在張兆連的稱謂最後有「巴圖魯」這個非漢語詞彙的封號,其源自於蒙古語的「英雄」一詞,後為女真人所沿用,在清代只有擁有戰功的人才能獲得「巴圖魯」的封號,是朝廷對將士們的表彰與肯定,此碑也見證了張兆連協助清廷穩定臺東政局的貢獻。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拜殿※
登上台階隨即進入正殿,前方空間又稱拜殿,顧名思義即為信徒禮拜默禱的地方。正面一對翻天覆地雙龍石柱,突顯廟堂之神聖與莊嚴。上方接連石柱與看樑的雀替,鏤刻著鳳凰朝牡丹的樣式,傳達出富貴吉祥的寓意。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看樑中央彩繪著「百壽圖」,講述著「顏超求壽」的故事;根據東晉干寶所著的《搜神記》〈第三卷〉當中的記載,三國時期著名的命相專家管輅曾斷言平原人氏顏超為早夭之命格,顏父請求為之延壽,於是管輅就指導顏超「覓清酒鹿脯一斤,卯日,刈麥地南大桑樹下,有二人圍位,次但酌酒置脯,飲盡更斟,以盡為度。若問汝,汝但拜之,勿言。」卯日那天帶著酒和鹿肉到麥地南邊的大桑樹下,會有兩個人在那裡下棋,你就為他們斟酒送肉,如果他們質問你,你只管揖拜,不要發言。顏超照著指示,果然有兩人在大桑樹下對奕,待酒過數巡後,坐在北面的人突然發現顏超在旁,大聲斥責他為什麼在這裡,而顏超只有靜靜的禮拜著,此時坐在南邊的老者打了圓場,竟然吃了人家的酒肉怎麼能翻臉無情呢?於是借了北面者的文書打開一看,將書上原本顏超只能活到十九歲的記載改成壽至九十,顏超叩謝而回。之後詢問管輅兩人的身分,方知「北邊坐人是北斗,南邊坐人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也因為有了這則典故,讓「拜斗」成了道教為信徒消災祈福的重要科儀之一。
臺東天后宮

從拜殿一直到正殿樑上中軸懸掛著三面牌匾,第一面為「恩德齊天」,落款「時維甲戌年仲春‧蘭陽郭承澤敬書」、「花蓮港街弟子林桂興謝」從落款的所提供的時間線索「甲戌年」來看,似乎無法判斷出這面匾額的正確年代,不過根據落款的人名以及地名,即可進一步推敲這方匾額是日治昭和九年(1934,民國廿三年)的獻物。郭承澤是日治時期宜蘭地區著名的書法家,當地許多老廟都保有他所題字的楹聯作品,這「恩德齊天」四字以行書走筆,筆畫有力,飛白處更顯筆觸走勢之靈動。另一項可證明此乃日治時期匾額的根據是「花蓮港街」這個地名,此街設立於光緒年間,日治時期政府予以擴建,成為花蓮地區最熱鬧的街面。由這兩條線索可斷定此匾年代,也可窺出昔日臺東天后宮在東部民眾的心目中佔有一定的地位。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牌匾下方的橫樑彩繪主題為「三星拱照」,也是描述福祿壽三仙齊臨賜福的意象。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拜殿楹聯題著「天心長降雨露共仰神光普照,后懿永惠恩波咸沾德被無私」歌頌著媽祖救世的功績。
臺東天后宮

拜殿棟架的步通上亦有彩繪作品,分別繪著降龍與伏虎,除了對應龍、虎雙爿,也是以羅漢降伏神物的故事題材,來呼應媽祖神通知廣大。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前拜殿兩側還懸掛著鐘與鼓,是廟宇重要的禮器。牆堵上嵌有石雕作品,題材分別是「窺井得符」以及「鐵馬渡江」,故事均引自《天妃顯聖錄》。窺井得符在《顯聖錄》裡是媽祖誕降本傳之後的第一篇記載,也是媽祖與神仙的首次相遇。內容提到「妃少時,與群女閒遊,照粧於井中,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雙,擁井而上,有神侍仙官一班,仿彿迎護狀。諸女駭奔,妃受之不疑。少頃,乘虛而化。眾報父母及里鄰,視銅符果出神授,莫不驚異。自此符咒徑可辟邪,法力日見玄通。常身在室中,神遊方外,談吉凶禍福,靡不奇中。」媽祖和其他姊妹淘前往井邊嬉遊時遇見一名神人由井裡騰出,雙手捧著銅符,其他的少女見狀無不驚駭奔逃,只有媽祖鎮定的接下神人所賜的銅符,從此之後她便擁有了靈魂出竅、推斷禍福、避邪消災的神力。井邊受符是媽祖在接受玄通道人傳授之後,直接得到神人相授的初體驗,彰顯媽祖身分之不凡,乃天神欽點的神女。石雕中可見媽祖跪在井邊,對著由井中騰起手捧銅符的仙人,與為護衛銅符而一同前來的土地公頂禮膜拜,另一頭則是看見此景而驚駭不已的少女。
臺東天后宮
「鐵馬渡江」的記載為「時漁民往北採捕,海岸乏舟。妃渡水無楫,取簷前所懸鐵馬,鞭而策之,跨江如奔電追風。人見青驄行水,天馬騰空,且怪且愕。及登岸,又不見解鞍嘶秣,尤為驚異。」這是媽祖展現神通的另一個案例,照片中可見媽祖騎著駿馬奔騰在浪花上,一旁目睹的鄉民無不驚駭萬分,讚嘆神女的神通果真不凡。
臺東天后宮

※正殿※
正殿上方的看樑懸掛著「靈助平蠻」匾,為「光緒己丑年孟春月 榖旦」時所獻,獻匾人落款「記名簡放提督統領鎮海後路全軍兼轄南路各屯營勝勇巴圖魯張兆連率長子五品銜候補縣丞正清、次子藍翎候補府經歷正次薰沐敬獻」光緒十五年(1889)歲次己丑,此時正是臺東天后宮創建落成,前文提到張兆連因平定呂家望事件有功,受封為「勝勇巴圖魯」,而張將功勞歸於媽祖庇佑,因此倡建臺東天后宮。匾上落款除了有張兆連,還多了他們兩名兒子張正清與張正次,長子張正清後來在光緒十六年六月作了臺南府經歷,負責府內典簿奏章的收發與校注,屬於文官性質。次子張正次則是受父親庇蔭獲得藍翎候補府經歷的頭銜。「薰沐」指的是「薰香沐浴」,代表慎重其事,至為恭敬。此匾原本是張兆連獻給臺南大天后宮,民國八十九年(2010)逢臺東天后宮創建二甲子建醮,大天后宮特別將此匾複製贈與臺東天后宮,為兩宮的至親關係再次留下記錄。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下方的楹柱對聯為「天顯神功安社稷龍吟虎嘯千秋盛,后揮聖德壯山河鳳舞鸞飛萬世崇」,再次表彰媽祖保國衛民的功績。
臺東天后宮

正殿棟架上同樣有許多精采的彩繪作品,題材以媽祖的傳說故事為主,分別是「怒海救親」、「勇退海賊」,均引自《天妃顯聖錄》當中的內容。在「機上救親」條中記載「秋九月,父與兄渡海北上。時西風正急,江上狂濤震起。妃方織,忽於機上閉睫遊神,顏色頓變,手持梭,足踏機軸,狀若有所挾而惟恐失者。母怪,急呼之,醒而梭墜,泣曰:阿父無恙,兄沒矣!頃而報至,果然。彼時父於怒濤中倉皇失措,幾溺者屢,隱似有住其舵與其兄舟相近,無何,其兄之舵摧舟覆。蓋妃當閉睫時,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舵也。」這是媽祖神話當中最為人所知的一則,傳說媽祖有一回在織布時,感應到在海上的父親和兄長正遭遇海難,於是靈魂出竅前往救援。豈料母親見媽祖雙眼緊閉,手裡拿著梭,腳下踏著機軸,神色驚恐,擔心女兒身體有異於是連忙喚醒。驚醒後的媽祖淚流滿面,哭著說父親沒事,但兄長罹難了,事後方知當時媽祖正一腳穩住父親的船,一手撐持著兄長的船舵,施盡全力要護父兄度過厄難,不料被母親喚醒,緊握著船舵的手一鬆,兄長便連同船隻被怒海給吞噬了。圖中所見為藝師對這則故事的重新詮釋,媽祖手持拂塵,身披雲帶,象徵此時的祂是靈魂出竅的狀態,而在海面上緊抓著浮木載浮載沉的便是媽祖的父親與兄長。
臺東天后宮
機上救親是《天妃顯聖錄》裡第一則媽祖顯神通救人的故事,展現祂孝順長輩,友愛手足的高尚情操。雖然最後的結果有些遺憾,但也呈現此時的媽祖已經具備足可力挽狂瀾的神力。至於「勇退海賊」的故事在《顯聖錄》裡有多則類似的記載,例如「平大奚寇」、「助擒周六四」、「火燒陳長五」、「舊港戮寇」、「助戰破蠻」…等,都多少帶有媽祖顯靈協助平定海賊的情節,因此這幅畫作所描述的是一種媽祖身為海神,協助平定海上賊寇的信仰意象。
臺東天后宮

正殿神龕裡,慈祥和藹的鎮殿媽祖神像就端坐在神龕當中,莊嚴肅穆的儀態盡顯天后風範。雙眼俯視殿前眾生,撫慰著塵世間的世人。雙手持笏作朝奏貌,象徵直達天聽的至高神格。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數年前第一次參拜臺東媽祖時,這尊鎮殿媽頭上戴的是古體紙帽,雖樸素卻不失典雅。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如今再看,廟方已將神帽換成九龍鳳冠,展現另一種尊貴氣派的天后面貌。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鎮殿媽兩側各有一名隨侍宮娥,手中分持印綬與聖旨,同樣代表著天后崇高的神格。宮娥面容秀麗而端莊,呈現傳統漢人婦女的氣質。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神龕前方的神桌上同樣奉祀數尊尺寸不一的媽祖神像,更有提供信徒分靈回家的金身。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神桌的兩側則是依例陪祀媽祖的兩大護法─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特別的是這裡的將軍通身均漆作金色,一般較常見的是媽祖漆成金色,但臺東天后宮則是粉面媽祖搭配金面千順,甚為罕見。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千里眼手持大斧,左手高舉過額作遠眺樣,協助媽祖遍查世間受苦眾生,念起隨至。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順風耳手持方戟,側身前傾作聆聽貌,協助媽祖傾聽世間眾生之呼救,聞聲救苦。此外現怒相身的將軍也是震懾邪靈,護佑蒼生的護法金剛。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懸掛在神龕正上方的便是前文所提張兆連託劉銘傳奏請光緒皇帝所頒的「靈昭誠佑」匾,這方匾額在光緒二十年(1894)的《臺東州采訪冊》即有記載,內容提到臺東天后宮「宮中恭懸御頒靈昭誠佑匾;額中摩刻御寶,旁未刻年月日.」文中描述即今所見之內容,替臺東天后宮留下不可動搖的歷史地位。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下方橫楣繪著「媽祖誕生」,有關媽祖誕生的紀錄可見《天妃顯聖錄》〈天妃誕降本傳〉的記載:「(林愿)娶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妃其第六乳也。二人陰行善,樂施濟,敬祀觀音大士。父年四旬餘,每念一子單弱,朝夕焚香祝天,……是夜王氏夢大士告之曰:爾家世敦善行,上帝式佑。乃出丸藥示之云:『服此當得慈濟之貺』。既寤,歆歆然如有所感,遂娠。……」、「俄而王氏腹震,即誕妃於寢室。里鄰咸以為異。父母大失所望,然因其生奇,甚愛之。」上述兩段描敘了媽祖的降生經過,可知媽祖與觀世音的淵源頗深,也因此臺灣的媽祖廟多半亦奉祀觀世音菩薩,圖中所繪便是林愿夫妻跪拜觀世音菩薩祈求賜子的場景。有關媽祖的生世記載最早見於宋高宗紹興廿年(1150) 特奏名進士廖鵬飛所著的〈聖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文中記道:「世傳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嶼人。初以巫祝為事,能預知人禍福……」。南宋李丑父〈靈惠妃廟記〉:「妃林氏,生於莆之海上湄洲」。南宋李俊甫《莆陽比事》「湄洲神女林氏,生而靈異」。宋理宗寶祐五年(1257) 黃巖孫《仙溪志》卷九〈三妃廟〉載:「順濟廟,本湄州林氏女。為巫,能知人禍福,歿而人祠之。」距離媽祖在世時間越接近的文獻,其所記錄的內容當越貼近真實,是故在南宋的這些記載當中可以描繪出媽祖的輪廓:一、姓林。二、在湄洲島出生。三、職業是名女巫。之後由於種種靈異傳聞,使得媽祖信仰更加普及,相關的神話傳說也越來越豐富,也因此開始塑造媽祖不平凡的出身背景,如明神宗萬曆二年(1574)嚴從簡的《殊域周咨錄》記載:「按天妃,莆田林氏都巡之季女」。明神宗萬曆四十五年(1617)張燮的《東西洋考》錄有:「天妃世居莆之湄洲嶼,五代閩王林愿之第六女,母王氏。」即出現開始潤飾媽祖祖先的痕跡。直到清代,眾說紛紜的林氏先祖身分逐漸歸於一統,賦予了赫赫的官宦世家背景,如:《天妃顯聖錄》〈天后本支世系考〉:「唐天子詹事諱披,生九子,皆官刺史,世稱九牧。第六子唐邵州刺史,謚忠烈,諱蘊,生子諱愿。愿生四子。第三子圉,仕閩王審知為州牧,即后之高祖也。子保吉,棄官隱於賢良港。保吉生子孚,為福建總管。孚生惟愨,為都巡官。惟愨生洪毅及六女。后,其第六女也。」乾隆四十三年(1778)林清標所編《敕封天后志》:「天后……始祖唐郡州刺史諡忠烈諱蘊公之七世孫女也。高祖州牧圉公。曾祖保吉公,五代周時為統軍兵馬使,棄官隱于海濱賢良港。祖福建總管孚公。父都巡檢惟愨公,生男一,女六,后其第六女也。……升天則在海嶼湄洲也。」,而原本只有姓而無名的媽祖,在清代的紀錄中也多了個「林默」的新名。是故總而言之,媽祖最早的原型是一位出生在湄洲島姓林的漁家女兒,以替人禳災祈福為職,僅此而已,現世所傳的許多事蹟,多為後人所潤飾添加而已。
臺東天后宮
神龕楹聯「天恩浩蕩聖蹟長昭鯤島月,后德巍峨香煙永篆鯉魚山」,鯤島指涉的就是臺灣島,鯉魚山則是代表臺東,此副楹聯傳達祈求媽祖永佑臺灣,永佑臺東。
臺東天后宮

在正殿兩側小港前方看樑上繪著「南極星輝」與「麻姑獻瑞」這兩幅畫作;「南極星輝」是傳統建築常見的裝飾題材,主角是壽星南極仙翁。壽星的信仰在中國由來已久,起先是源自於星辰的崇拜,《爾雅‧釋天》當中便記載:「壽星,角亢也。」到了唐代,壽星和南極老人星混合為一,司馬貞《索隱》云:「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現安,故祠之以祈福壽」,本為星宿崇拜的壽星遂擬人化,成了額禿頂廣、鬚髮盡白的南極老人,也稱為南極仙翁。畫中的仙翁拄著拐杖,慈眉善目,身旁有數名童子相伴,常見代表長壽的物品如壽桃、仙鶴、松樹自是不可或缺。
臺東天后宮
麻姑則是傳說中的女壽仙,東晉葛洪的《神仙傳》描述東漢王方平曾經與麻姑談到修道之事,麻姑自敘其經歷過三次東海化為桑田,由此可見壽命之長。麻姑的形象通常是一位面容姣好的妙齡女子,肩上挑著花籃,身邊跟著一頭鹿,鹿音諧祿,讓「麻姑獻瑞」除了賀壽也有添福增祿的吉祥寓意。
臺東天后宮

正殿除了主祀天上聖母外,左右小港還陪祀著境主公與註生娘娘。龍爿的境主公所奉祀的神祇,是以福德正神和城隍爺兩位為代表。
臺東天后宮
神龕上的橫楣繪著「保境平安」,以城隍爺和福德正神為主角,傳達兩位神靈考察善惡功過並賜財降福的意涵,神龕楹聯所題的「境界分明識鑑是非與禍福,主張貫徹能辨善惡或正邪」正是呼應畫作內容。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虎爿奉祀註生娘娘的神龕上,橫楣畫著「天賜麟兒」,以麒麟送孩兒的主題表達註生娘娘掌管世間生產的神職。楹聯則是「註定難言憑因果善以積德,生機莫測效忠誠勤於修身」,闡述著積善之家自能蒙天庇佑,喜獲麟兒。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在正殿兩側封牆上各有一幅大型的彩繪作品,龍爿的主題是「媽祖收二將」,虎爿則為「化草成木」,兩幅作品的故事題材同樣取自《天妃顯聖錄》。前者見於「降伏二神」一節,當中記載媽祖在二十二歲時受民所託收伏金水兩精,也就是千里眼、順風耳。初次降伏後兩精並非誠心悔改,於來年再度侵犯百姓,故媽祖二次降妖,並將兩妖收為護法部將。畫中可見媽祖手持寶劍作降伏狀,而金水兩精則是跪拜在地,心悅臣服,發願協助聖母濟世救人。
臺東天后宮
後者則是見於「化草救商」節;「嶼之西有鄉曰門夾,當港口出入之衝,石多礁錯雜。有商舟渡此遭風,舟衝礁侵水,舟人哀號求救。……。妃乃擲草數根,化成大杉,排駕至前。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少頃,風漸平,浪漸息,舟中人相慶,皆以為天助。及閣岸整理舟楫,倏見大木飄流,不知所向,詢鄉人方知化木附舟,悉神姑再造力。」故事描述有商船在門夾鄉港口遇到颶風,船身破損進水。正當情勢危急時,媽祖及時營救,將數根細草拋入大海,細草立刻化成一根根大木頭,舟船因得大木支撐而免於沉沒。沒多久風雨漸息,船上的人順利得救,大家都覺得是神明顯靈相救,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媽祖前來解圍。圖中可見媽祖與隨行天女利於雲彩之間,纖指彈出細草隨即化成大杉,讓落海的百姓們有所依憑。
臺東天后宮

※左右偏殿※
在正殿龍爿的偏殿內奉祀著觀世音菩薩,觀音和媽祖密切的關係在前文當中已作論述。這裡的觀音像身披白色竹葉衣,手持楊柳枝與普門品作渡世灑淨貌,結跏端坐在蓮花台上,身旁伴隨著善財、龍女兩脅侍。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觀世音菩薩的原始信仰來自於古婆羅門教的善神,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後將其納入,成了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脅侍大菩薩。佛教東傳後,觀世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信仰逐漸深入民心,成了華人心目中最親近的菩薩。由於「隨處應現」的形象,讓觀世音有了「三十三應化身」的說法,每一種化身都是為了救渡眾生,甚至連民間信仰中的「鬼王─普渡公」也有一說是觀世音所化。依據傳法對象的不同、根器的差異,觀世音也能應化佛、天人、帝王、長者、男人、女人、龍王、阿修羅…等,以相應的身分為眾生說法,可見其救渡眾生之積極與宏大的誓願。
臺東天后宮
善財為佛陀弟子,因誕生時曾有種種珍寶湧出故而得名,在《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描述中善財是眾生在修行菩薩道時的榜樣。
臺東天后宮
龍女在《妙法蓮華經》裡的描述是娑竭羅龍王的女兒,八歲時已善根成熟,最後在法華會上成佛,跟隨觀世音菩薩救渡眾生。
臺東天后宮
善財、龍女因具備福智雙慧的圓滿法相,是故又稱「金童玉女」。

在龍爿護龍偏殿奉祀著斗姥元君,脅侍為殷洪、殷郊兩元帥,殿內亦供奉六十值年太歲星君。斗姥的信仰源自佛教摩利支天,後為道教所吸收成為掌管北斗諸星的「斗姥」,即「北斗眾星之母」。造型為四面、八臂,結法印、持日月雙輪、幡、鈴、弓箭等法器,端坐蓮花台上。兩脅侍殷洪、殷郊元帥亦現四面八臂金剛怒相,協助元君護佑眾生。殷姓兩位元帥的由來根據《封神演義》的情節描述,他們是紂王的兩名兒子,殷郊為兄,殷洪為次,兩人的生母姜皇后為妲己所害,最後紂王甚至還下令追殺這他們。逃出宮闈的兩人分別為廣成子和赤精子所救,並拜入門下修道。之後赤精子派遣殷洪下山相助西岐伐紂,不料中途殷洪敬被申公豹說動,反而轉為幫助紂王對付西岐,最後亡於赤精子所祭出的太極圖中,一縷魂魄飄往封神台去。殷郊從申公豹口中得知胞弟慘死,竟也違背師傅的命令倒戈對付西岐,最後敗於姜子牙與燃燈道人之手,被引入岐山應劫而亡,魂魄亦飄往封神台,受姜子牙封為「太歲之神」。以上故事見於《封神演義》第六十一回與六十五回,後來民間便將兩位元帥奉為輔佐斗姥元君的左輔右弼兩大將。

臺東天后宮
至於六十甲子太歲各有自己的姓名、面容、法器、姿態,六十年一輪,來到這裡每個人都可以依照出生年份找出自己的本命太歲。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在虎爿的護龍則設有功德廳與文昌殿,功德廳安奉著「皇清昭忠台東開山撫番文武員弁勇夫殉難及病亡諸公英靈神位」,安撫著歷代英靈,讓其享受人間香火。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文昌殿則是奉祀掌管功名的文昌帝君,以及五文昌(梓潼帝君、關聖帝君、孚佑帝君、魁星星君與朱熹夫子),自古以來即是世子祈求考試登科的對象,至今依然為民間所熱衷信仰著。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結語※
臺東天后宮是擁有百年歷史的老廟,不僅記載了先民拓墾的足跡,更刻劃了歷史的血淚與滄桑,這裡絕不僅是一座宗教性質的廟宇,而是一座歷史紀念館、美術館、鄉土教育館,絕對值得大家的珍惜與擁護。

阿中開始致力於介紹各地媽祖廟的時間不算早,因此有幸能見證臺東天后宮的轉變是一件難得的事。如今廟貌一新,也還給了這裡原本的寬敞與寧靜,這樣的改變是令人欣見的,希冀未來臺東天后宮能持續在當地扮演教化社會,穩定秩序,淨化人心的功效,讓百年老廟持續弘揚媽祖慈悲大愛的精神。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臺東天后宮

【攝記】臺東天后2015.10.29
【攝記】臺東天后2012.11.23

【2012.11.23阿中隨筆(舊)】

記得第一次拜訪臺東天后宮是在兩年前(2010年)的暑假,印象中這裡有些雜亂,門口聚集許多攤販,而廟內也是舊舊暗暗的。沒想到這次的再訪距離不過兩年多,整座廟堂已經煥然一新,感覺完全不一樣了,讓阿中著實驚訝不已。如今的臺東天后宮,已經是座擁有寬敞廟埕,氣勢雄偉的大廟了。

一進入廟前廣場,不難被前方的一對石獅子給吸引住,雙獅戲球,共同護衛媽祖廟。再向前則為嶄新的天后宮,主體建築為三開間,搭配兩旁穿廊及鐘鼓樓而成五開間。三川殿正脊上為雙龍護三仙,燕尾脊下的脊背則為手持旗、球、戟、罄之兩將軍像。垂脊牌頭各有戲齣,呈現南方廟宇特有之裝飾華麗風格。兩旁鐘鼓樓頂端則矗立著千順兩將軍,注視著前來祈禱的芸芸眾生。三川殿的建築雖然翻新,但部分裝飾仍沿用舊時零件,造就了古今同存的景象,也讓人欣見古蹟保存與廟體再造的共榮局面。兩旁裝飾多半為石雕作品,樑上吊筒、員光、斗栱採用舊有木雕,定睛一對照才發現,原來這裡也是採「對場作」的建築風格,仔細比對饒富趣味,不過近來重新整修的作品就失去了這份興味了。龍虎雙堵分別雕刻降龍、伏虎兩羅漢,肌肉線條有力,讓人能感受出羅漢之威武。兩方墀頭則維持昔日的剪黏作品,手法雖顯粗糙,但卻自有古樸的美感。

走進廟內,兩旁迴廊高掛大紅燈籠,讓廟裡頓時充滿喜氣。中設透天天井,讓廟內顯得明亮透氣。整座廟的地板均由大理石鋪成,看來格外清幽乾淨,也增添了廟宇的莊嚴氛圍。穿廊牆上為一幅幅石雕作品,有媽祖的傳說故事,也有以各式教忠教孝、神話傳說為題材的。登上正殿,明亮的光線讓人備感舒適,慈祥的鎮殿媽持笏高坐,一雙善目撫慰萬千心靈。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採側身姿態護衛著媽祖宮殿,威武的面容象徵堅定不移的救世之心,也表現出匠師高超的雕塑手藝。正殿上方高懸光緒皇帝所頒之「靈昭誠佑」匾,前方還有張兆連所獻之「靈助平蠻」匾,紀錄了昔日對抗叛亂的史事。此外尚有花蓮港街民林桂興所獻之「恩德齊天」匾,字跡有力,同樣也為天后宮之珍寶。

除了正殿上方的三通古匾,三川殿內前拜亭的上方也懸掛了一通由臺南大天后宮所贈之「東邑傳香」匾,並且在匾首即紀錄了臺東天后宮為大天后宮之分靈。來到臺東天后宮除了可以細細欣賞廟裡的裝飾藝術品外,也能從這些古物當中去遙想當年先民墾拓的艱辛,以及對於信仰的堅信不疑,阿中一直覺得這才是廟堂存在的最大意義,他們總是默默的為後世子孫留下記憶,等待有心的人們去品味與挖掘。

阿中在造訪臺東天后宮的當天,就有一位女信徒一直在打嗝,而且聲音很大,有經驗的人大概就知道這是一種所謂的「靈動」。因為聲音太大聲,所以還驚動了廟方人員出來關切,還好這位女信徒只有打嗝,沒再作進一步的大動作。基本上阿中對這種靈動是抱著懷疑的態度,總覺得心理因素大過許多。現在有很多大廟都會張貼告示,禁止信徒在廟內進行靈動、起乩…等,這點阿中是非常贊同的,因為廟堂就該有廟堂的莊嚴與隆重,如果動不動就有人在那裡跳啊跳的,不僅有礙觀瞻,也妨礙了其他信徒的參拜。我想這也不會是慈祥的媽祖所樂見的。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