檨仔林朝興宮

時間:
2013年10月19日

地點:臺南檨仔林朝興宮(臺南市中西區中正路53巷12號)

交通方式:可搭乘台鐵至臺南站,由前站出站直行中山路至湯德章紀念公園(圓環)轉行中正路,過忠義路後遇53巷左轉進入巷弄內,步行約二十分鐘。或轉搭臺南市公車至「中正路站」或「忠義路站」。

【檨仔林朝興宮簡介】引自部落格
本宮奉祀天上聖母威靈赫亦(赫?),自明清時期檨仔林媽信仰即神蹟遠播。檨仔林位於寧南坊,東以海安街為界,西至莊雅橋街(今永福路二段),北以黃進士街和黃厝祠堂為毗鄰,西南則制福安坑〈今府前路一段〉,而南方及東南隅則以馬兵營為界。古時候防止濱海強風,在檨仔林西南隅種植檨仔林以為防風林。「檨」乃為芒果俗字,而檨仔林地名之由來即係此地大片廣闊的芒果林,故以為名。

檨仔林庄的宗教信仰以永曆十六年秋為起源,當時檨仔林居民多以黃、張二姓為多,宗教信仰則以崇拜祖先靈及樹靈為主。

始於咸豐元年(1850)【誤,應為1851年】,時檨仔林庄民邱朝興於磚仔橋街以其名設立「朝興壇」,咸豐二年〈1850〉【誤,應為1852年】,朝興壇因信眾日趨增加,原址以不敷使用,逐遷移至黃安府邸施囊壯侯祠左側偏堂。咸豐四年〈1854〉冬十一月,朝興壇再遷移至現今公十一停車場、友愛街中段之處。遷徒多次的朝興壇因檨仔林媽祖信仰成熟,由庄民張二爺等庄民募資為朝興壇建立宮廟,並於咸豐八年〈1858〉,宮廟興建竣工,易「朝興壇」之名為「朝興宮」。

同治十二年(1872)夏六月,朝興宮在遷至忠義路公十一停車場入口附近。本以為檨仔林媽祖可以與該只安享萬年香火,奈於光緒廿四年(1898),日人因建立神社,迫遷朝興宮至忠義路公十一停車場入口附近北移至廿公尺處。昭和十年(1935),朝興宮因日人擴張台南神社外苑強與土地徵收,適逢銀同祖廟重修,是故朝興宮逐出資協助整修銀同祖廟,並於昭和十一年(1936)朝興宮將神像正式寄祀於銀同祖廟。昭和二十年〈1945〉 銀同祖廟遭空襲。民國三十五年於現址重建宮廟〈期間朝興宮/保和宮合併而發展出二廟合祀之狀況〉,此地乃第八次遷徒,又民國六十二年朝興宮廟身傾頹,民國六十四年起朝興宮分批擴建為三樓現今樣式。民國九十八年因廟體年久待修,於是動土種【誤,應做「重」】修,民國九十九年三月完工隨即入火安座大典。檨仔林朝興宮自創建屺今一直為寧南坊古地唯一媽祖廟,固守寧南坊古地之黎群,是故甫成知名的「檨仔林媽」亦稱是「寧南媽」。

【阿中隨筆】
在探討檨仔林朝興宮的沿革時,我們可以先從一下幾個關鍵字開始著手:磚仔橋(莊雅橋)、檨仔林。依前述沿革所言,檨仔林媽祖信仰自明清時期即神蹟遠播。然而在乾隆六年(1741),由福建分巡臺灣道劉良璧所重新編纂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在書中〈卷九 典禮(祠祀附)/祠祀(附)/臺灣府〉錄有「天后廟:……一在水仔尾.一在西郭外海邊礱米街.一在船廠.一在磚仔橋.一在鹿耳門.一在安平鎮渡口.一在澎湖……」。根據這段記載,劉良璧所提到的天后廟是在磚仔橋,而非檨仔林。雖然這兩個地方相當接近,然而在史書上的記載中是分屬於不同行政區域的;同書於〈卷五 城池(坊里、街市、水利、橋梁附)/橋梁(附)〉記載:「臺灣縣:……磚仔橋(在西定坊.荷蘭所築.砌磚和灰而成)……」明確指出磚仔橋是在西定坊的範圍內。而清代文獻最早出現「檨仔林」地名的是乾隆三年(1738)由尹士俍所著之《臺灣志略》,書中〈卷一/勝蹟〉提到:「檨仔林,在寧南坊.偽勇衛黃安故宅.後改為施襄壯侯祠.今圮.」從這兩本年代相近的史書內容來看,檨仔林屬於寧南坊,而磚仔橋則是屬於西定坊。因此劉書所記的「磚仔橋天后廟」,是否就等同於「檨仔林媽祖」,這點可能還需要找到更有力的證據。

至於朝興宮比較具體的建廟起源則見於相良吉哉根據
大正八年(1919)以前,以所查訪的「祠廟台帳」(調查報告書)為基礎所編纂的《台南州祠廟名鑑》。當中記載檨仔林朝興宮於咸豐八年(1858)建廟,而香火的來源則是笨港天后宮,也就是現在的北港朝天宮,這也是目前檨仔林朝興宮所認定的說法,在正殿兩旁還留有「朝祐境民浩蕩嬨恩覃府城,興寧碧海聖蹟昭彰溯北港」以及「聖澤敷赤崁,母恩繫朝天」等對聯。在朝興宮正殿虎邊的牆堵上有一幅彩繪,內容為當年磚仔橋與檨仔林居民的生活狀況,而主角則是瑞合和尚與邱朝興。瑞合和尚是北港朝天宮的第五任住持,目前朝天宮所收藏的古文物當中就有一座瑞合和尚的蓮座,根據蓮座上的記載瑞合出生於嘉慶八年(1803),卒於咸豐七年(1857)。根據北港朝天宮誌的記載,瑞合和尚曾於道光十七年發心整修宮殿於是向各界募款,此時,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的王得祿還捐獻了「海天靈貺」匾。檨仔林朝興宮認為瑞合和尚曾於前來府城募款之時掛單於檨仔林廖朝興家中,並於離去前將隨身所配戴的朝天宮香火轉贈給廖朝興,之後廖朝興便以自己的名字於家中成立了「朝興壇」,又過了數年至咸豐八年才由張二爺(或云黃素娘)等庄民募資建立宮廟,並前往北港朝天宮分靈、雕刻神尊,改廟名為「朝興宮」。這段記載有明確的人物與時代當背景,也符合清代早期史書均未見「檨仔林媽祖廟」紀錄的事實,當屬較為可信的朝興宮沿革。

前文提到咸豐二年(1852)因信徒日增,原宮壇空間不敷使用,因此遷建於黃安府邸施囊壯侯祠左側偏堂。黃安為鄭成功部將,曾立下多次戰功,最著名的事蹟為鄭成功死後,部將黃昭、蕭拱辰等人擁立鄭成功的五弟鄭世襲為延平監國,代理招討大將軍,並且企圖說服黃安加入行列,但安嚴詞回絕,並在鄭經回臺奪取政權之時給予幫助,因此得到了鄭經「世亂識忠臣,非君吾幾不保!」的稱譽。也因此黃安的兩個兒子分別娶了鄭經的兩個女兒,成了位高權重的親軍勇衛,其官邸就座落在寧南坊的檨仔林。而施襄壯侯指的就是靖海侯施琅,「襄壯」是他的諡號,根據前段尹士俍《臺灣志略》〈卷一/勝蹟〉中的記載,在乾隆三年(1738)施襄壯侯祠已圮,因此朝興壇如何於咸豐二年還能遷建於侯祠左側偏堂?因此這裡的認知可能有些出入,應是朝興壇後遷建於「原」施襄壯侯祠才較為妥當。兩年後再次遷壇,於咸豐八年建廟改稱「朝興宮」,同治十二年、光緒廿四年、昭和十年,朝興宮不斷被迫遷建,最後甚至連廟都沒了,直接合祀於銀同祖廟內,昭和二十年銀同祖廟也被空襲,光復後,民國三十五年才在現址重建,這數兩百年來的波折,檨仔林朝興宮真可謂是命運乖舛的廟宇了,不過也就是因為信徒對媽祖信仰的堅定不移,才能在一次又一次的打擊中越挫越勇,成就了今日的檨仔林朝興宮。

朝興宮如今的建築體為鋼筋水泥的樓房建築,一、二樓挑高,三樓才是宮殿主體,與同樣是命運多舛的「馬兵營保和宮」合祀,形成了相當特殊的雙廟共一體。在空間不算大的廟埕前有一面彩繪牆堵,畫有「福祿壽」三仙共會。登上陡峭的階梯上樓後還有一區較為寬敞的埕,上方搭起了遮雨棚,不過卻也阻隔了信徒觀賞廟體上方裝飾的視線。

朝興宮的正面為三開間,三川殿封簷口以紅漆為底色,彩繪五隻蝙蝠象徵「五福臨門」。下方宮匾書寫「八吉境檨仔林朝興宮」;所謂的「八吉境」指的是府城特有的一種聯境組織,形成於道光年間,當時的署巡道洪毓深為了加強府城自我防衛力量,而將城內劃分成五個部分,城外劃分成三部分,各境內聯合成一個單位。府城聯境共有(城內、東:八協境、六合境。南:八吉境。西:六興境、六和境。北:十八境。中:二十一境。小西門內外:四安境。城外、南:三協境。北:七合境),時序今日,台南的各個古廟便習慣在廟名前冠上境名,以凸顯自己的歷史【各境轄內廟宇,請參考:http://tzungye.tacocity.com.tw/tzungye_013.htm】。而在宮燈吊桶上方的豎材文官、武將為主角,兩旁則是「祈求吉慶」將軍,只是龍邊將軍手持大旗與球,虎邊卻是大旗與罄,似乎少了「戟」啊?!再下方則是懸掛著三幅八仙彩,上面還繡有各自的宮廟與主神名;中央為「檨仔林朝興宮天上聖母」,龍邊為「馬兵營保和宮池府千歲」,虎邊為「檨仔林佛祖廳觀音佛祖」。保和宮原所在地為馬兵營,也就是今日臺南舊地方法院,同樣也是經歷了多次遷建與拆除,最後才與朝興宮一同合祀。

進入三川門下,正面以石雕為主要裝飾,門聯題著「朝夕護群黎赫赫神靈分崁邑,興隆延國祚巍巍聖跡溯湄洲」。上方彩繪著龍馬負太極,龍龜馱洛書,同樣都是廟宇常見的題材之一。下方兩側步通分別繪有「前漢三傑」:張良、韓信、蕭何,是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王朝的三位功臣名將,而另一邊則是「後漢三傑」:孔明、關羽、張飛,是東漢末年輔佐蜀昭烈帝劉備的名人,同一朝代的起始與最終,同樣的名將與功臣,映照出不斷循環的歷史洪流。

進入廟內空間並不寬敞,再加上拜殿擺上了供桌、五賽以及千順兩將軍的神將,使得空間更覺侷促。廟裡所懸掛的匾額均是近代由府城各交陪境所獻,因此想從匾額去探尋朝興宮的歷史便不能如願了。壽樑的正中央有一幅彩繪,以眾天人於重陽節迎接媽祖得道昇天為主題,仙樂飄飄,儀隊紛紜,走在最前頭手持拂塵的仙女,作勢迎接媽祖乘轎,後頭另一位捧著冠冕,表達媽祖得道成神的傳奇故事。廟內左右兩邊的牆堵各有一幅大型彩繪,龍邊主題為明鄭馬信將軍、騎尉施倫陵、右營遊騎張耀憲…等官兵奉請池府千歲來台的過程,這也是馬兵營元和宮創廟的源頭,虎邊則是檨仔林朝興宮的建廟沿革,兩幅畫的功能正如同其他廟宇文字沿革一般,只是說故事的方式更加的親民與淺顯。

繞過拜桌可直接靠近正殿神龕,近距離地和媽祖婆說說話。神龕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慈祥的開基檨仔林媽,以及莊嚴的新雕寧南媽了。檨仔林媽被妥善的置放在玻璃櫥櫃中,更顯其地位與價值,看起來很像是博物館裡珍藏的藝術品,實可做為其他廟宇借鏡。開基媽的面容相當慈祥,雙眼瞇成一條線,嘴角微微上揚,一副和藹可親的媽媽表情,身上龍袍的線條相當細膩,可看出前人匠師手法之高超。而寧南媽則是近代新雕的作品,展現出雍容華貴的風範,威儀中帶有慈祥,頭上配戴古體紙帽,這造型就是阿中心目中最適合媽祖的造型,也因此這尊寧南媽與開基天后宮的萬曆媽副駕,一直是我最難忘的近代媽祖神像,也因此不由自主的多拍了好幾張特寫。鎮殿媽以及二媽、三媽則是各有不同風采,配戴的是北港媽祖造型的冠冕,二媽和三媽的神像看來似乎比鎮殿媽的歷史來得悠久,此時再次拜見三媽倍感親切,因為就在不久前,阿中才剛在世界媽祖會北港的盛會當中,遇見正好前往參加的三媽啊!

在媽祖的兩旁還有一對宮女服侍在側,一者持鼎一者捧花,面容秀麗端莊,同樣也展現了雕刻藝師對於人像掌握精準的高超手法。在開基媽兩側則是一對新雕的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像,頭戴官,身著朝服,手持元寶,這組將軍的造型似乎已經成為現在常見的千順將軍樣式了。就在神龕的最外側還有另一對將軍像,這對看起來就比較威武嚴肅了,尤其是睜大著雙眼的千將軍,看起來有些懾人哩!神像旁有一對精緻的錫製燭台,看起來相當華麗而高貴,上方懸掛的罄牌寫著「檨林安瀾」與「馬兵寧南」正是點出朝興宮、元和宮的地理位置。神龕前方的石香爐為光緒十六年的古物,正面刻著神龍吐水,四支爐腳街友螭吻神獸,兩端爐耳則是神龍吐藻,整座石爐雕刻精細,雖已有百年歷史但保存完整,著實可貴。

檨仔林朝興宮,一座坐落在巷弄裡,看來很低調的媽祖廟,卻擁有著精彩的歷史故事,一段段遷建史見證了臺灣政治更迭的變遷,也見證了臺灣人對信仰的堅持。第一次來的外地遊客如果想要找到檨仔林朝興宮不是那麼容易,但隨著「林百貨」的整修完成,就在其後方巷弄裡的朝興宮或許也將成為這一帶的景點之一,衷心期盼檨仔林媽再展風華,重興昔日繁華景象。

檨仔林朝興宮
檨仔林朝興宮認為瑞合和尚曾於前來府城募款之時掛單於檨仔林廖朝興家中,並於離去前將隨身所配戴的朝天宮香火轉贈給廖朝興,之後廖朝興便以自己的名字於家中成立了「朝興壇」,又過了數年智咸豐八年才由張二爺(或云黃素娘)等庄民募資建立宮廟,並前往北港朝天宮分靈、雕刻神尊,改廟名為「朝興宮」。

檨仔林朝興宮
當中記載檨仔林朝興宮於咸豐八年(1858)建廟,而香火的來源則是笨港天后宮,也就是現在的北港朝天宮,這也是目前檨仔林朝興宮所認定的說法,在正殿兩旁還留有「朝祐境民浩蕩嬨恩覃府城,興寧碧海聖蹟昭彰溯北港」以及「聖澤敷赤崁,母恩繫朝天」等對聯。

檨仔林朝興宮
朝興宮如今的建築體為鋼筋水泥的樓房建築,一、二樓挑高,三樓才是宮殿主體

檨仔林朝興宮
在空間不算大的廟埕前有一面彩繪牆堵,畫有「福祿壽」三仙共會。"

檨仔林朝興宮
朝興宮的正面為三開間,三川殿封簷口以紅漆為底色,彩繪五隻蝙蝠象徵「五福臨門」。

檨仔林朝興宮

檨仔林朝興宮
宮燈吊桶上方的豎材文官、武將為主角,兩旁則是「祈求吉慶」將軍,只是龍邊將軍手持大旗與球,虎邊卻是大旗與罄,似乎少了「戟」啊?!

檨仔林朝興宮
進入三川門下,正面以石雕為主要裝飾,門聯題著「朝夕護群黎赫赫神靈分崁邑,興隆延國祚巍巍聖跡溯湄洲」。

檨仔林朝興宮
上方彩繪著龍馬負太極,龍龜馱洛書,同樣都是廟宇常見的題材之一。

檨仔林朝興宮
保和宮原所在地為馬兵營,也就是今日臺南舊地方法院,同樣也是經歷了多次遷建與拆除,最後才與朝興宮一同合祀。

檨仔林朝興宮
下方兩側步通分別繪有「前漢三傑」:張良、韓信、蕭何,是輔佐漢高祖劉邦建立王朝的三位功臣名將

檨仔林朝興宮
另一邊則是「後漢三傑」:孔明、關羽、張飛,是東漢末年輔佐蜀昭烈帝劉備的名人,同一朝代的起始與最終,同樣的名將與功臣,映照出不斷循環的歷史洪流。

檨仔林朝興宮
進入廟內空間並不寬敞,再加上拜殿擺上了供桌、五賽以及千順兩將軍的神將,使得空間更覺侷促。

檨仔林朝興宮
壽樑的正中央有一幅彩繪,以眾天人於重陽節迎接媽祖得道昇天為主題,仙樂飄飄,儀隊紛紜,走在最前頭手持拂塵的仙女,作勢迎接媽祖乘轎,後頭另一位捧著冠冕,表達媽祖得道成神的傳奇故事。

檨仔林朝興宮
廟內左右兩邊的牆堵各有一幅大型彩繪,龍邊主題為明鄭馬信將軍、騎尉施倫陵、右營遊騎張耀憲…等官兵奉請池府千歲來台的過程,這也是馬兵營元和宮創廟的源頭。

檨仔林朝興宮
虎邊則是檨仔林朝興宮的建廟沿革,兩幅畫的功能正如同其他廟宇文字沿革一般,只是說故事的方式更加的親民與淺顯。

檨仔林朝興宮
檨仔林媽被妥善的置放在玻璃櫥櫃中,更顯其地位與價值,看起來很像是博物館裡珍藏的藝術品,實可做為其他廟宇借鏡。

檨仔林朝興宮
開基媽的面容相當慈祥,雙眼瞇成一條線,嘴角微微上揚,一副和藹可親的媽媽表情,身上龍袍的線條相當細膩,可看出前人匠師手法之高超。


檨仔林朝興宮
寧南媽則是近代新雕的作品,展現出雍容華貴的風範,威儀中帶有慈祥,頭上配戴古體紙帽,這造型就是阿中心目中最適合媽祖的造型

檨仔林朝興宮
這尊寧南媽與開基天后宮的萬曆媽副駕,一直是我最難忘的近代媽祖神像,也因此不由自主的多拍了好幾張特寫。

檨仔林朝興宮
鎮殿媽以及二媽、三媽則是各有不同風采,配戴的是北港媽祖造型的冠冕,二媽和三媽的神像看來似乎比鎮殿媽的歷史來得悠久。

檨仔林朝興宮
在媽祖的兩旁還有一對宮女服侍在側,一者持鼎一者捧花,面容秀麗端莊,同樣也展現了雕刻藝師對於人像掌握精準的高超手法。

檨仔林朝興宮

檨仔林朝興宮
在開基媽兩側則是一對新雕的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像,頭戴官,身著朝服,手持元寶,這組將軍的造型似乎已經成為現在常見的千順將軍樣式了。

檨仔林朝興宮
神龕的最外側還有另一對將軍像,這對看起來就比較威武嚴肅了,尤其是睜大著雙眼的千將軍,看起來有些懾人哩!

檨仔林朝興宮
一對精緻的錫製燭台,看起來相當華麗而高貴,上方懸掛的罄牌寫著「檨林安瀾」與「馬兵寧南」正是點出朝興宮、元和宮的地理位置。

檨仔林朝興宮
神龕前方的石香爐為光緒十六年的古物,正面刻著神龍吐水,四支爐腳街友螭吻神獸,兩端爐耳則是神龍吐藻,整座石爐雕刻精細,雖已有百年歷史但保存完整,著實可貴。

檨仔林朝興宮
與朝興宮同廟體的元和宮,主祀池府千歲,據說是由馬信將軍奉請來台的。

【攝‧記】臺南檨仔林朝興宮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