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山雙慈亭

時間:2018721

地點:高雄鳳山雙慈亭(高雄市鳳山區三民路285-1)

交通方式:搭乘高雄捷運橘線至鳳山站由一號出口出站,右轉直行光遠路,遇三民路右轉即可抵達,約莫四分鐘路程。或搭乘火車至鳳山火車站,沿曹公路直行過光遠路續直行三民路295巷,右轉三民路即可抵達,路程約十分鐘。

【鳳山雙慈亭簡介】
雙慈亭是鳳山歷史最久的寺廟,香火鼎盛,創建年代比龍山寺還早。當地在清朝康熙年間鳳山設縣時稱為「下陂頭街」,地勢是縣城最高點,如同鍋蓋的中心點,先民都認為是吉穴,由神佛坐鎮最恰當,因而尊奉觀世音菩薩建寺,香火鼎盛,並逐漸向四週擴大聚落,成為清朝鳳山縣境最大的街市。乾隆53年(西元1788年)鳳山縣署從左營遷來下陂頭街,雙慈亭鄰近街市更加熱鬧,也維持雙慈亨香火迄今不墜。

地勢之外,雙慈亭與三民路家具街形成路衝,相傳為風水所說的雞母穴,地勢最適合建造以女性為主神的廟,有如母雞在保護小雞,很多廟宇都建在路衝而又地勢稍低的地方,雙慈亭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

雙慈亭廟觀為三殿式,原主祀觀音菩薩,因於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增建前殿,奉祀天上聖母,後殿主祀觀音佛祖,前後兩殿以韋馱殿連接在一起,二尊主神皆為女性,信徒感念二聖慈悲為旨,合稱「雙慈亭」,地方上慣稱「天后宮」、「媽祖廟」、「大廟」。前殿奉祀天上聖母媽祖金身與台南大天后宮、北港朝天宮結為姊妹,先後歷經清朝嘉慶23年、道光8年、光緒13年及民國61年四度重修,雖然得以保持新穎的面貌,但原貌盡失,在古蹟的價值上,龍山寺列為二級古蹟,雙慈亭則列為現代建築物,不過仍保有多幅匾額、對聯及石碑為憑,證明寺廟歷史久遠,仍是長存鳳山人心中的重要廟宇。

雙慈亭的建築精雕細琢,宏偉壯觀十分好看,且保有多幅極具歷史的匾額、對聯及石碑。殿中10多方古匾,除同治7年(西元1868年)的「風引帆回」匾及同治11年(西元1872年)的「寰瀛覆冒」匾外,其餘都是光緒年間遺下的匾額;前殿懸掛二幅木刻的對聯是嘉慶和道光年間遺留;左廂房外壁上還嵌有道光8年所立的「重修雙慈亭」碑,高3尺4寸,寬1尺7寸,正書12行,每行25字,都是值得細細品味的歷史古蹟,也證明雙慈亭的歷史久遠。


【阿中隨筆】
※文獻探討※
「如今的」鳳山區舊名埤頭、陴頭、陂頭、下陂頭、下坡頭…等,前三者僅是用字的差別,後兩者則是多了個「下」字以區別位於文賢里的陂頭街。文頭之所以特別強調「如今的」,是因為這裡有這個名字是個陰錯陽差的機緣;鳳山原指鳳山丘陵,位於小港、林園、大寮三區境內,呈現西北往東南走向。鳳首位於小港區的鳳鼻頭,鳳尾則是大寮的鳳彈山。前清原來所設立的鳳山縣治位於興隆莊也就是今日的左營,因轄有鳳山而得名。林爽文事變後舊城破敗,清廷遂將縣治移至下陂頭街,此地也就跟著改名為「鳳山」了。下陂頭的繁華早在明末清初即已開展,康熙五十九年(1720)陳文達編纂的《鳳山縣志‧規制志/街市》裡記載「下陂頭街 屬竹橋莊.店屋數百間,商賈輳集.莊社街市,惟此為最大.」四十四年後知縣王瑛曾的《重修鳳山縣志‧規制志/城池(附街市)》亦載「下陂頭街:在竹橋莊,縣東二十里.五方湊集,市極喧嘩,有草店頭、草店尾、中街、武洛塘街等.大路之衝,鳳彈汛在焉.」由此可見到了乾隆廿九年,下陂頭街的發展已經大有凌越鳳山縣城(左營)之姿,而那時尚未發生林爽文事件,據此鳳山縣城由興隆莊(左營舊名)遷至下陂頭似歷史之必然。

下陂頭街有天后宮的紀錄,最早見於《重修鳳山縣志‧典禮志‧壇廟》「天后廟……縣治興隆莊左營、埤頭街、阿里港街、阿猴街、萬丹街、新園街、南仔坑街俱有廟,皆里民募建.祭儀,與祭關帝廟同……」這裡的所指的「陂頭街」雖和〈規制志‧街市〉裡的紀錄略有不同,少了一個「下」字,然而推敲前後行文所指涉的地點,兩處紀錄所指當為同一地無誤。至於明確的建廟年代,廟方如今所依據的是光緒二十年(1894)由鳳山縣廩生盧德嘉所編纂的《鳳山縣采訪冊》當中的紀錄,書中在〈規制/祠廟/天后宮〉裡載「天后宮(額「雙慈亭」,後祀觀音,故名.俗呼大廟),在縣署南數武,屋十八間,乾隆十八年陳光明董建,嘉慶二十三年南路營參府黃修.道光八年職員盧朝宗重修,光緒十三年通裕號等統修.廟租七十石.」文中的「縣署南數武」一詞指的是與縣署的距離,古鳳山縣署就位於今日的高雄市政府警察局刑事警察大隊,而「武」則是清代軍事的距離丈量單位,六尺為步,半步為武,一尺為34.5公分,換算一武則約莫一公尺,而雙慈亭也的確就在刑警大隊的南方一百六十公尺處。由前後兩本清代史書的內容確認雙慈亭的信史可推至乾隆十八年(1753),此述殆無疑問,成為臺灣媽祖廟少數建廟年代明確的案例之一。

附帶一提,《鳳山縣采訪冊》記載當時位於鳳山縣城內的天后宮共計五座,除了雙慈亭之外另外還有「一在登瀛街(額「湄洲宮」,俗呼為興化媽祖廟),屋七間,道光二年黃漢樓修.一在內北門街,屋二十二間,道光十八年林豔山董建,咸豐四年漳鎮公標重修.一在參將署旁(額「四聖廟」,兼祁關帝、火德星君、馬明尊王,故名),屋六間,乾隆五十九年李紹曾建,道光二十九年稿房陳志行修.一在火藥庫內,屋六間,同治五年參將田如松建,光緒十六年南淡信官周士得、郭清遠、王得凱修.」文中所載位於內北門街火房公廳內(〈規制/營汛〉中補述)的這座,屋有二十二間,規模堪與雙慈亭相比。然物換星移,此廟早已湮沒在歷史洪流中,如今甚至已經成為長老基督教堂,其他三座的舊址更是成了民宅,曾經的輝煌只能留在文獻筆墨之中供後人憑弔。

※外觀格局※
雙慈亭位於鳳山市區裡最繁華的區段,廟前正對三民路,雙慈街橫亙,形成一個大路沖,這樣的格局通常都只有大廟才設得久,亦有一派風水學說聲稱這裡是個「雞母穴」,必定要奉祀女性神祇才能庇佑眾生。姑且不論玄之又玄的說法是否可信,雙慈亭確實見證了鳳山市區兩百多年來的風華。一道山門隔出俗世與聖地,局促的廟埕是步入廟裡之前的緩衝空間,龍爿的戲臺透露出廟宇的規模,昔日那可是大廟才有能力設置的。臺下挪為停車空間,不顯眼的壁堵上嵌著幾方石碑,都是廟史的證據。虎爿有座新式金爐,大大的煙囪接連著環保除灰系統,只是看上去顯得突兀。整座廟宇採南式風格,簷上有豐富精采的剪黏作品。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三川殿簷上※
三川殿為升庵假四垂屋頂,中港突出高於兩側,營造出視覺上的主從尊卑地位,這是臺灣目前最常見的廟宇形制。立面門開三間,龍虎兩爿設有鐘鼓塔樓,樓面亦設有拱形過水門。

鳳山雙慈亭

正脊脊背為雙龍護三官,龍身蜿蜒曲線優美,龍首回望栩栩如生。燕尾脊上還有丹頂鶴棲在松樹梢上,兩者都是長壽的代表,帶有祈壽的寓意。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中央置三官大帝的做法為阿中目前所僅見,相當特殊。三官大帝是天官、地官、水官的合稱,中國祭天地水的歷史相當悠久,秦代前的《儀禮》〈覲禮〉載「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瘞。」當時祭祀天地水是天子獨有的權利,祭天時燃燒薪柴,祭山時將祭品帶進山上,祭河川時將祭品沉入水中,祭祀大地時就將祭品埋入土裡。這樣的儀禮到了東漢末年政局腐敗,禮制面臨崩壞,加諸五斗米道張陵(道陵)加以吸收,成為了道教的重要科儀「三官手書」。在《三國志/魏書/二公孫陶四張傳》篇章中,《典略》為之加註載「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三官手書。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五斗米師。」張魯是張陵的孫子,記載內容提到五斗米道以三官手書替信徒祝禱禳災,將姓名、出生年月日以及懺悔祈求上天寬赦的內容寫在手書裡,處理的辦法就是《儀禮》記載的那套方式。後世將天地水三官附會為上古三賢君─堯、舜、禹;堯定天時以齊七政為「天官」,舜畫十二州以安百姓為「地官」,禹治洪澇以奠民居為「水官」,分掌賜福、赦罪、解厄之責。在民間信仰的神仙體系中,三官大帝是僅次於玉皇上帝的大神,封建時代百姓不能直接祭祀天帝,三官自然就成了位階最高的祭祀對象。在傳統民宅的廳堂上那懸掛在樑上的三鏈(表天、地、水)吊爐就稱之為三界公爐,如果是四鏈(表四極、四御)那就是天公爐。雙慈亭三川脊背上的這組三官剪黏,人物頭戴帝冠,身著朝服,腳踏雲靴,手執玉圭,肩披綬帶,神采奕奕氣宇軒昂。三官造像一般常見為三位面容裝扮完全相同,僅以手中執圭方向辨別身分,天官居中,地官偏右,水官偏左,而這組作品均持圭居中。衣袍顏色採紅、橘、黃為主色調,這是在神衣當中代表最為尊貴的三種顏色。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上層西施脊穿插著五位剪黏人物,中央是乘著仙鶴的南極仙翁,左右則是代表「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源自於佛教信仰,相傳在須彌山腰一座名為犍陀羅山的四個山頭,各自有一個天王家族的鎮守,位居欲界六天當中的初天。祂們分別是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持國天王為東勝神洲之主,「持國」為保持、維護世界的意思,手中的琵琶象徵著維護世界當以「中庸之道」為準則,正如琴弦之鬆緊,太鬆彈不出樂音,太緊則易斷,鬆緊適中方能奏出美妙的音符。增長天王鎮守南瞻部洲,「增長」代表著時刻精進增加自己德行、學問,要督促自己進步而不退轉,天王手中有一把象徵佛法的慧劍,用這把智慧之劍斬斷世間無明、煩惱。廣目天王是西賀牛洲之主,「廣目」顧名思義就是教導世人凡事應該多看、多觀察,手上纏繞的蛇象徵世事瞬息萬變,無固定常態,而另一手端持的寶珠則是代表不變的真理─佛法,以佛法做為無常世事當中的準則方能游刃有餘。多聞天王居於北俱蘆洲,對照於廣目的多看、多觀察,「多聞」正是要我們多聽、多見聞。天王手中的寶傘象徵著遮蔽汙染、塵垢,保持內心的純潔。四大天王不只是護持佛法的大護法,其所代表的寓意更是指導世人如何修行的法門,維持自己的純正之心,增長自己的智慧,多看、多聽這世界的脈動,自然可以讓我們與時俱進,心明神清。到了明代,陸西星所撰寫的神怪小說《封神演義》也將四大天王收編,成了商紂手下顧守佳夢關的魔家四兄弟,並且依四人法器的屬性賦予不同的概念,手持寶劍的增長天王代表「風」,執著一口琵琶的持國天王代表「調」,持著寶傘一把的多聞天王代表「雨」,雙手抓著一條蛇的廣目天王代表「順」,四人合稱便是帶有吉祥寓意的「風調雨順」。在廟宇建築裝飾的題材中常常可以看見四大天王,祂們以自身的宏願護持著道場,又或者是如《封神演義》所賦予的「風調雨順」的吉祥意象,成為民間信奉的護法金剛。雙慈亭三川西施脊上層的這組四天王剪黏做工細膩,人物表情生動。龍爿這邊是持琵琶與持傘的東、北兩天王,虎爿是持蛇()與劍的西、南兩天王,四人坐騎異獸在佛經或《封神演義》裡頭並沒有多著墨,不過虎、獅、豹、象是一般常見的四獸,也與下層西施脊的五獸相互輝映。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五獸為麒麟、虎、豹、獅、象鎮守,而五獸除了麒麟為傳說中的動物,其他四者是陸地上最勇猛的獸類,將他們立在廟堂上有震懾群邪的功能。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正脊脊堵演繹著「八仙鬧東海」的故事,內容見於明代吳元泰所著的《東遊記》「八仙東遊過海」這一節;話說漢鍾離、李鐵拐等八仙在參加完王母娘娘的蟠桃大會後,一行人相約前往參與龍華盛會。途經東海,只見海面浩浩湯湯,無邊無際,呂洞賓提議眾人各以法寶渡海展示修行成果,眾人附和,於是「鐵拐即以鐵拐投水中,自立其上,乘風逐浪而渡。鍾離以拂塵投水中而渡。果老以紙驢投水中而渡。洞賓以蕭管投水中而渡。湘子以花籃投水中而渡。仙姑以竹罩投水中而渡。采和以拍板投水中而渡。國舅以玉版投水中而渡。」豈料東海龍王太子摩揭見藍采和之拍板甚為精巧,心生奪取之意,把寶物連同藍采和都給沒入海中。正當眾人紛紛上岸後,獨不見藍采和蹤跡,當下便知定是東海龍宮之人攪局,於是眾仙和東海龍宮展開一場鬥法之戰。故事的經過大致如此,不過大家看過這段故事可能會有所納悶,因為細節似乎與一般所認知的有所不同,藍采和的法寶成了拍板,花籃變成韓湘子的,而簫管則跑到呂洞賓的手裡了。其實八仙的傳說從唐宋便開始萌芽,成員組合一直莫衷一是,直到明代的《東遊記》才定型,但傳說故事多半容易穿鑿附會,細節描述因人而異。到了清代無垢道人所著的《八仙成道傳》就有不一樣的記載了,在第一百回「八仙過海海面起戰禍 二龍歸天天府慶昇平」提到龍王的摩昂、摩閏兩名孫子,在八仙過東海時見藍采和的白玉花籃精巧,於是起了歹心偷走法寶,隨後被藍采和及何仙姑所誅。豈料此舉竟引得東海龍王勃然大怒,甚至號召三海龍王一同對抗八仙,釀成一場慘烈的神仙大戰。《八仙成道傳》是清代的章回小說,距離現代較近,是故八仙所持的法寶這等細節便與時下一般所認定的較為接近。照片中可見八仙齊出與一班水族正對峙中,兩邊的為首者分別是跨坐在葫蘆上的李鐵拐與乘龍的龍王太子,雙方人馬各自排開。最令人注目的是那特色鮮明的水族將士,頭上頂戴著各種水生動物,有魚有蝦,蚌精背著兩片大大的蚌殼,穿著肚兜持著劍,是造型最前衛的一位。龜將軍則是直接把厚重的殼背在背上,持著金瓜錘伺機偷襲,光是看人物布局就非常有劇情張力,是一幅精緻的好作品。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正脊兩側的印斗安著秦瓊、尉遲恭兩位將軍,是常見的門神組合之一。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由正脊沿伸而出的兩道垂脊規帶,在建築上是壓住並穩定屋簷的構造。規帶最前方是廟宇裝飾的重點所在,三川殿中港常以武將帶騎的題材來點綴,熱鬧又能譬喻大顯神通。雙慈亭三川中港牌頭的題材,龍爿齣名落款「守雲關」,虎爿是「黃飛虎反五關」。前者從人物特徵判斷應該是《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然而該書情節並未出現過「守雲關」一名,只有出現「穿雲關」,預料應該是藝師把齣名寫錯了。話說《封神演義》第七十九回「穿雲關四將被擒」提到三教會破誅仙陣之後,姜子牙伐紂之師再度往東挺進來到界牌關,守將徐蓋眼見紂王昏昧,竟然聽信妲己讒言誅殺前往告急的傳令官,自忖商朝氣數已盡,興起獻關投降之意,奈何手下大將個個逞能恃勇,一連折了彭遵、王豹兩將。值此之時,彭遵的師父蓬萊島鍊氣士法戒欲報弒徒之仇,自願出關應戰,提劍前往周營指名要找殺徒仇人雷震子,雷震子雖有飛天之能,奈何不敵法戒的引魂旛,三兩下就被生擒。次日姜子牙乘著四不相,持著打神鞭親自出關應戰法戒,法戒仗著寶劍與妖旛,沒幾下就把打神鞭給奪了。所幸最後三路運糧官土行孫、楊戩、鄭倫及時趕到,三將合力齊攻之下,法戒不敵被鄭倫鼻中白光給攝住,落馬遭擒,正當即將問斬時,西方準提道人前來說情,並將法戒帶回歸入教下。法戒兵敗,徐蓋總算下定決心獻關投降。聽聞胞兄降周,穿雲關主徐芳氣得七竅生煙,興兵前往迎戰姜子牙。原以為可以勸降胞弟的徐蓋反倒被擒,之後穿雲關將龍安吉憑恃著法寶「四肢酥」一連拿了黃飛虎、洪錦、南宮适,眼見手下四將被擒,姜子牙頓陷愁思。照片中可見姜子牙手持杏黃旗與打神鞭,乘著四不相親自應敵,敵方頭戴五佛帽,手持寶劍乘白獅,依照特徵來看應該是法戒,只是裝扮和小說情節所說的「頭陀」有所出入,此外前方的乘馬大將由造形看來也不像是運糧三將的任一個,再加上對戰法戒的場景是在界牌關而非穿雲關,研判應該是施作的藝師對這段故事應該不熟,才會出現這些訛誤。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黃飛虎反五關」的故事見於《封神演義》第三十一回「聞太師驅兵追襲」;紂王受九尾狐狸精妲己蠱惑逼死了武成王黃飛虎的妻子賈氏以及妹妹黃妃,盛怒的黃飛虎因世受國恩而躊躇不願叛出,最後是在屬下周紀一干人的策劃下才決心背離朝歌另尋明主。紂王聞訊後任甫班師回朝的聞太師負責擒回武成王。就在黃飛虎一行人往臨潼關前進的路上,只見後方黃沙滾滾,聞太師的旗號隱約可見,左前方有青龍關張桂芳引兵而來,右前方則有佳夢關魔家四將,正前方則是臨潼關總兵張鳳,眼看四面皆兵,思忖此劫難脫之際,幸有青峰山紫陽洞清虛道德真君施法相助,將黃飛虎一行人憑空罩往深山而去。之後武成王一行人經過重重阻礙,在道德真君的護持之下順利逃出五關投奔西岐帳下。照片裡右側騎著神牛的就是武成王黃飛虎,眼前遭逢圍堵之勢,情況十萬火急,幸有貴人及時相助化解危機。這兩齣牌頭裡頭有個有趣的設計,後方各有一座涼亭,亭裡坐著與正在發生的事件毫無關係的兩個人,彷彿處在不同時空,用閒聊的輕鬆態度在看待這些故事。
鳳山雙慈亭
順著垂脊所衍伸出的稜線稱之為「戧脊」,兩道戧脊上各安著一位乘龍天神,頭戴冠冕,雙手端笏,身著朝服,腳踏雲靴,盡顯地位之不凡,祂們正是專司江湖河海、旱澇晴雨的四海龍王。龍的信仰源自於中國本土,之後再加入佛教的思想成了司掌水理的龍王。四海龍王在民間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許多小說情節都能看到祂們的蹤影,例如孫悟空大鬧龍宮、哪吒鬧東海、八仙鬧東海…等。《西遊記》裡言其名諱為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敖閏、北海龍王敖順,不過《封神演義》卻有不同的紀錄,是為東海敖光,南海敖明,西海敖順,北海敖吉。由於龍王司海的鮮明特性,因此和海神媽祖就有了任務上的重疊,在《天妃顯聖錄》裡就有「龍王來朝」的情節,因此信徒們認為四海龍王已經歸順於聖母麾下,成為水闕仙班的成員。此外由於龍司水的特性,將之安於屋簷上也有壓制火神,避免祝融的寓意。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次簷脊背為鳳凰棲牡丹剪粘,鳳凰本就是傳說中的神鳥,傳說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是禽類中的王者。牡丹則為百花之王,自唐代以來便被帝王視為皇家象徵。鳳凰搭配牡丹,除了傳達天下太平的寓意,也是富貴圓滿的意象。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兩側印斗則是安排了童子捧壽桃,是祈求福壽綿綿的寓意。
鳳山雙慈亭
垂脊牌頭龍爿為「長板坡」,虎爿是「關公斬蔡良」,同樣都是出自《三國演義》裡頭的故事。「長板坡」的故事見於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劉備一行人因為曹操率大軍攻打新野,將少兵寡的劉備無力反抗只能棄城逃亡,然而心存仁義的劉玄德不忍棄百姓於不顧,致使大軍遷移江陵的速度受到拖延,最後仍是被曹軍追上,一行人就此被衝散。奉令保護劉備妻小的趙雲,奮不顧身按馬返頭衝入曹軍陣營欲尋甘、糜兩夫人與少主,先是救了糜竺、甘夫人,再入敵營尋找糜夫人與幼主阿斗,最後總算在一處受戰火坡及倒塌的土牆旁找到了兩人。受重傷的糜夫人為了讓趙雲無後顧之憂地解救阿斗遂投井自殺。眼見勢已難挽,趙雲便將襁褓中的阿斗劉禪綁於懷中,縱馬往長板坡而去。照片中可見中央的趙子龍英勇奮戰,右手持短劍,左手持長槍,縱馬獨對數名大將,臉上不見絲毫懼色,奮戰救少主脫離重重圍困。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虎爿的「蔡良」應該又是藝師落款的訛誤,應當寫作「蔡陽」才是。在《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的故事中,劉關張三人因被曹操大軍沖散而各自流離,為保兩位大嫂的關羽無奈暫歸曹操帳下,並表明自己是「降漢不降曹」。之後得到義兄劉備的消息,關羽便不假思索帶著兩位兄嫂前往尋兄。一路上經歷了魏將重重阻饒,最後總算來到了古城下,遇見離散許久的義弟張飛。不料張飛誤會關羽悖離昔日結義誓言,歸附了曹操,縱使孫乾也加入說情,張飛就是不信,要求關羽誅殺追趕而來的魏將蔡陽以表明心志不變。無奈之下關羽掄刀對上蔡陽,刀起刀落之間斬殺了第六名魏將,眼見關羽取勝,張飛這才放下心結,冰釋誤會。畫面中可見魏將蔡陽不慎落馬,而關羽正拖著青龍偃月,取命只在傾刻,城樓上的虯髯張飛正擂著戰鼓,注視著眼前這場戰局。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鐘鼓樓塔頂矗立著千里眼與順風耳兩位將軍,根據《天妃顯聖錄》〈降伏二神〉一節的描述:「先是西北方金水之精,一聰而善聽,號「順風耳」,一明而善視,號「千里眼」。二人以金水生天,出沒西北為祟,村民苦之,求治於妃。妃乃雜跡於女流採摘中,十餘日方與之遇。彼誤認為民間女子,將近前,妃叱之,遽騰躍而去,一道火光如車輪飛越,不可方物。妃手中絲帕一拂,霾障蔽空,飛鴴卷地。彼仍持鐵斧疾視。妃曰:『敢擲若斧乎』?遂擲下,不可復起。因咋舌伏法。越兩載,復出為厲;幻生變態,乘濤騎沫,滾盪於浮沉蕩漾之中,巫覡莫能治。妃曰:『江河湖海,水德攸鍾,彼乘旺相之鄉,須木土方可克之』。至次年五、六月間,絡繹問治於妃。乃演起神咒,林木震號,沙石飛揚。二神躲閃無門,遂拜伏願皈正教。」媽祖在廿三歲那一年,得知西北方的桃花山有妖怪作祟,戕害百姓,於是佯裝普通百姓與一群女孩一起前往想一探究竟。之後經過兩度降伏才讓千里眼、順風耳心悅誠服,發願當媽祖的駕前護法協助聖母救世,自此位列仙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第一層戧脊各有一組將軍乘龍剪粘,第二層則是仙女乘鳳,鳳首昂揚,雙翅展放,五彩炫麗的鳳尾迤邐,彷若真的要飛往天際一般。背上的仙女採武姿,手持寶劍與缽盂,頗有臨水夫人的感覺,是斬妖除魔的最佳人選。
鳳山雙慈亭

※三川殿※
墀頭處安著力士塑像,俗稱「憨番扛廟角」,前人認為原住民力大無窮,是故在廟堂的棟架上常可看見長相有別於漢人的力士塑像,一肩扛起整座屋頂。雙慈亭的這一組力士除了同樣以赤身之姿呈現,最大的特色是鼻子下方的那一撮方形小鬍子,讓人直接聯想起日本男人的造型。關於憨番的身分在臺灣民間還有一種說法,先民會把曾經欺侮過漢人的外來族群,刻意雕成憨番並罰他們去做扛廟角的苦力,彰顯我族優越感,雙慈亭這樣的配置或許就是由此而來。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憨番旁的吊筒豎材一邊是戲著金蟾的劉海,另一頭則是提著花籃的藍采和,這兩位神仙有著類似的傳說故事。劉海蟾,名操,字宗成,道號海蟾子。五代十國時期著名道教祖師,後成為全真道五陽祖師之一。據說劉海蟾本為後梁時燕王劉守光拜之宰相,後遇漢鍾離點化,看破宦海浮沉入山求道,又遇呂洞賓親授道術,成為道家宗師。據說劉海蟾有名貪官親戚,死後轉世為東海中的一隻三腳蟾蜍,劉海蟾為了引渡牠超脫,於是以一串銅錢引誘牠出海。而三腳蟾蜍本身亦是神物,每走一步就能吐出一枚銅錢,因此劉海蟾有時會帶著牠上街去救濟窮苦百姓,是故有了「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的說法。民間相信劉海蟾的道術精進,已練就返老還童的境界,因此塑造祂的形象時總是以童子的面貌呈現。從劉海蟾的故事可窺知,「戲金蟾」的說法應該是一種訛誤,讓本為名字的「蟾」變成了獨立存在的神物,而劉海蟾則變成了「劉海」。
鳳山雙慈亭
至於藍采和的成道過程在明代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裡較少著墨,僅提到祂為赤腳大仙所降生,放蕩不羈,玩世不恭,手持大玉板,夏天穿著棉襖,冬天則穿著單衣。特立獨行的藍采和常在街上閒晃,唱著帶有醒世寓意的歌曲,在路上行乞得錢後,便把錢財拿去救濟窮人,或者買酒喝。據說有人曾經在幼年和老年時都遇見過祂,祂的外貌竟然都沒變化。藍采和的隨身法器是「花籃」為世人的既定印象,但《東遊記》裡卻沒有這樣的記載,就連「八仙鬧東海」故事中的爭執點,龍宮摩揭太子搶奪藍采和過海時腳上的法寶也是玉板而非花籃。有關藍采和的法寶變成了花籃,在清代無垢道人所著的《八仙成道傳》倒是有相關記載;書中第一百回「八仙過海海面起戰禍 二龍歸天天府慶昇平」就提到龍王的摩昂、摩閏兩名孫子,在八仙過東海時見藍采和的白玉花籃精巧,於是起了歹心偷走法寶,釀成八仙大鬧東海的故事。八仙的故事從唐宋開始萌芽,到了明代定型,再到了清代產生了細節上的變化,而藍采和的法寶由玉板變成了花籃,這或許和「藍」衍生成「籃」有若干關係。
鳳山雙慈亭
至於中央一對宮燈吊筒的豎材很可惜的都被紅燈籠所遮掩,只能從縫隙中隱約看見虎爿的人物應該是《封神演義》裡頭的雲霄娘娘,相關內容見於第五十回「三姑計擺黃河陣」;雲霄、瓊霄、碧霄三位娘娘是趙公明的結義妹妹,因義兄亡於陸壓道人的釘頭七箭書故下山尋仇。三霄娘娘最厲害的法寶是金蛟剪以及混元金斗,舉凡肉胎降生者均逃不過金斗的攝形,讓闡教門人吃盡苦頭。原本雲霄是比較理性看待這場紛爭的,但無奈兩位妹妹執意復仇,最後釀成了計擺黃河陣,讓老子和元始天尊親自出面才收了寶物破了陣,誅殺三霄並使其魂魄歸往封神台。照片中可見一位仙女手持剪刀與斗,這位應當就是雲霄娘娘了。《封神演義》是一本綜合歷代神仙傳說揉雜鄉野傳奇,託言商周交替的一本小說,從人物的特徵往往可以看出一些蛛絲馬跡。三霄的金蛟剪與混元金斗,其實就是婦人生產時必須用到的工具,剪刀剪去臍帶,斗用來承接新生兒並為其洗淨身體,這兩樣東西都是接生的器物,呼應了小說情節所設計的凡是肉胎降生者都逃不過這兩樣寶貝的神力,而擁有這兩樣寶物的三霄娘娘,其原型很有可能就是民間信仰當中掌管生產大事的三奶夫人。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至於龍爿這邊的豎材就完全被燈籠所遮,無法仔細端詳究竟是什麼題材了。宮燈下方八個立面分別雕著八仙人物,有齊聚賀壽之意。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中港壽樑雀替是一雙對望的翔龍,小港間的部分則是花鳥主題對上武齣。
鳳山雙慈亭
龍爿這邊是「錦上添花」,武齣上可見將士圍困一人,情節疑似是「單騎救主」,只是人物特徵不明顯,必須要再做進一步的判斷。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虎爿是「喜迎富貴」與「秦瓊遇李元霸」,後者見於清代小說《說唐》第三十四回「眾王盟會四明山 三杰圍攻無敵將」;話說太原郡守李淵受隋煬帝之命,派出第三子李元霸前往四明山協助平定十八路反王。元霸臨行前得祖母囑咐,瓦崗寨中的秦瓊曾對李家有恩,故如臨陣對上不得加害之,並且將秦瓊相貌畫與李元霸謹記。這一頭,元霸部將柴紹早就將此事告知瓦崗寨王伯當,並將訊息帶回寨中,雙方約定以頭插黃旗為識,而柴紹也回頭告知李元霸如在陣中如見之務必手下留情。照片中所見對壘的兩將,右邊持著金裝鐧的就是秦瓊,而持著雙錘的便是力大無窮的李元霸。李元霸號稱是隋唐第一猛將,武力甚至贏過隋煬帝手下第一猛將宇文成都,若真的打了起來,秦瓊恐怕還真不是對手,所幸當年的義舉種下了今日的善果,免去了一場危厄。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三川殿縱深甚淺而有些侷促,中港牌樓面所懸掛的宮名匾因此顯得不起眼,朱色牌面刻著「雙慈亭」三個金字,外框牌首、牌帶刻有金龍盤旋護守,神聖而莊重,下方櫃台腳刻著許多帶有吉祥寓意的瓜果與花卉,精巧可愛。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宮名牌左右兩側的橫楣上各有一方天官門印,刻著加冠與進爵兩個動作,同樣也是相當討喜,除此之外橫楣便沒有其他裝飾,僅寫上「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八字。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中港楹聯題道「南海路千重心倘能虔遙仍可達,東寧潮萬頃靈從或爽險化為夷」,上聯文頭「南海」指的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南海雖然遙遠,只要帶著虔誠的信仰,心意依舊可以傳達給菩薩知曉。下聯「東寧」指的是臺灣,臺灣島雖然在廣遠的海面上,只要顯赫的神靈跟隨,路途再險也能平安抵達。一個往一個來,反覆間巧妙的融合了兩大主神信仰與地理位置的概念。
鳳山雙慈亭
正門前方有一對石鼓,又稱抱鼓石,因形狀像鼓而得名。一般常見的形式為側面採螺旋紋路,如同閉鎖的螺蚌,傳說這便是龍生九子之一的椒圖。椒圖性好僻靜,常把自己像螺蚌一樣捲曲起來,因此成了立於門口協助護衛最適合的神獸。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石鼓立面刻著松樹、鶴以及芭蕉、鹿,取諧音便是討喜的「上好招祿」,祈求仕途與財富都亨通。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龍爿門扇石雕眉堵題材為「長坂橋」,這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出自第四十二回「張益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就在趙雲冒死由曹軍圍困之中救回阿斗,後頭千軍萬馬緊追不捨之際,張飛一人獨守長坂橋邊為趙雲斷後。只見曹將文聘、曹仁、夏侯惇、夏侯淵、張遼、張郃、許褚等紛紛到來,眼前只看張飛一人怒目持戈立於橋頭,眾人唯恐諸葛亮用計而不敢妄為,只能先紮住陣腳。隨後曹操親至亦被張飛氣勢所震懾,一聲「燕人張益德在此!誰敢來決死戰?」不僅嚇死了曹將夏侯傑,也震得曹操下令退兵。照片中可見張飛持戈縱馬立於正中獨對兩將,萬夫莫敵之勇嚇退千軍萬馬。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身堵主題是「孔明初用兵」,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孔明,將臥龍先生迎回新野城擔任軍師,此時正值曹操自領丞相,開始打算統一天下的時候,而劉備素來為曹操所忌憚,因此任夏侯惇為都督,領軍十萬朝新野逼近。劉備得知急忙求教於孔明,只見臥龍氣定神閒,點將分撥,並命劉備、趙雲引軍與敵人交戰,還特別交代只能輸不能贏,將敵人引誘進博望坡南道狹路,再以火攻殲滅敵軍,一時間曹軍損傷慘重,自相踐踏不計其數,讓輕敵的夏侯惇只能領著敗軍回到許昌,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役就這麼贏得輕鬆漂亮,也徹底得到關羽和張飛的敬重與信服。照片中可見閱兵樓上的孔明手執羽扇,胸有成竹的看著局勢變化,一旁還有護衛趙雲以及忐忑不安的主公劉備。樓外眾將捉對廝殺,戰況激烈,最後靠著孔明奇謀,以奇兵之姿成功扭轉局勢。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虎爿眉堵為「潼關遇馬超」也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在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鬚棄袍」情節裡提到,曹操自從赤壁戰敗後回到許都籌謀如何一雪前恥,御史陳群獻策,趁劉備取西川無暇北擾時,魏軍趁機集中力量攻打東吳。東吳得知消息後派出魯肅前往荊州向劉備傳達欲再度聯合兩家兵馬抗曹之意。孔明衡量當前局勢,認為己方不宜介入曹孫之爭,但也不想因為助吳而誤了取西川的計畫,於是藉曹操斬殺馬騰、黃奎而惹怒馬超的機會,挑撥馬超率西涼軍進攻長安,逼得守將鍾繇退守潼關,急忙向曹操討救兵。雖然曹操派出了大將曹洪、徐晃協防潼關,但最後還是不敵勇猛的西涼軍,潼關再度失守。眼見情勢不妙,曹操親率大軍叩關,結果竟然吞了敗仗,落荒而逃的曹操在陣中聽見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急忙脫下紅袍。不久又聽見:「長髯者是曹操!」情急下只得割斷髯鬚。沒多久又被發現,馬超下令捉拿短髯者,曹操聞言只好扯下旗角,包在頸上遮住短髯落荒而逃。照片中可見手持長鎗的馬超殺氣騰騰,正中那個驚慌失措的人就是曹操,前方大將曹洪掄刀縱馬前來救主,擋下馬超殺勢掩護曹操逃命。兩爿眉堵故事同樣都是情況危急,貴人即時相助得以脫困的劇情,頗有暗示前來祈求神靈庇佑的信徒,必定能如這些主角人物一般,在危急之時有貴人相助。
鳳山雙慈亭
身堵「銅雀臺」同樣是《三國演義》的故事,見於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鄴郡起造的銅雀臺竣工,會宴文武百官齊聚慶賀。此時曹操想瞧瞧武將們的射箭技能,於是將一件紅錦戰袍懸掛在楊柳樹上,下方設置箭垛,並以百步為界,射中箭垛之人就能得到錦袍,不中者則罰酒一杯。不料徐晃射斷了掛袍的柳枝,情急下上前取回錦袍並披掛身上,此時許褚竟也前來奪袍,兩人一陣爭搶竟將袍子撕得粉碎。曹操見狀笑曰:「孤特視公等之勇爾,豈惜一戰袍哉?」於是賜給每一位將領各一件錦袍。照片可見數名將領使出渾身解數相互爭奪,眼見臺下各個英勇的將領皆為自己所制,看銅雀臺上的曹操喜不自勝。銅雀臺的情節展現了曹操不可一世的霸氣與輝煌,也展現了其手下猛將如雲,文武人才皆備的榮景。
鳳山雙慈亭

三川立面的壁棟楹聯為「雙慧眼觀空普濟鳳民歸南海,慈悲心感化提携龍庶等湄洲」,同樣也是一副將觀音、媽祖信仰巧妙融入句中的楹聯。「空」是佛教教義的核心概念,一切事物皆由因緣短暫結合,是虛幻而不真實的,是故無須執著於表象,方能得證大道歸入涅槃。上聯言觀世音菩薩已入涅槃境界,倒駕慈航普渡鳳山百姓歸入其下得到超脫。「龍」指的是地位高的達官顯貴,「庶」則是平民百姓。下聯言媽祖以無比的慈悲庇佑著這裡的百姓,愛護的心和祂在故鄉湄洲一樣,是沒有任何差別的。

龍爿小港楹聯為「蓮座擁慈雲遍歷塵凡施法雨,鳳崗沾后澤重新廟宇答神恩」,同樣也是歌頌著兩位主神的慈悲庇護。

鳳山雙慈亭
兩側門扇眉堵題材是「孔明進表」與「陸績懷橘」,分別為忠與孝的代表。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丞相,透過《三國演義》的渲染成為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軍師。劉備三顧茅廬才將諸葛臥龍請出山,而孔明也確實發揮了自己的價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為這八字留下最鮮明註解的正是「夜進出師表」,而這件事也成了歷史上千古傳誦的忠的典範。根據正史《三國志》〈卷三十五‧蜀書‧諸葛亮傳〉記載,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亮趁著蜀漢經數年休養生息,國力漸有恢復之際欲率軍北駐漢中,討伐魏國。臨行前上疏於後主,文中勸戒「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期許後主「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內容懇切,諄諄善誘,也透露出老臣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其文為南宋文學家安子順評論:「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照片中可見孔明手捧奏表,身旁的童子則是舉著燈籠,點出「孔明夜進出師表」的時間與背景。
鳳山雙慈亭
陸績是三國時期的吳國人,傳說小時候有一回陪父親陸康前往拜訪袁術,袁術拿出橘子作為招待。陸績拿了幾顆偷偷放入自己的懷中,離去前橘子不慎掉了出來,袁術見狀頗有慍色的質問,陸績回答這麼做是為了拿回去給愛吃橘子的母親享用,年紀小小就有如此心思,讓袁術頗感訝異,大家讚賞。詩贊曰:「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橘實,遺母報深慈」。照片中可見六歲稚兒陸績面對袁術的質問,平靜的陳述自己的念想,憑藉的不僅是自己的一份孝心,更透露出不凡的資質。照片中可見小陸績捧著橘子,不卑不亢的大官袁術表明自己的想法。
鳳山雙慈亭
身堵部分則是瓶插花卉圖,瓶中插著帶有吉祥寓意的四季花卉,龍爿這一對分別是以堅忍著稱的梅花,象徵是春天,而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代表的便是夏季。

虎爿小港楹聯為「雙手指迷法佈大千宏佛力,慈心濟眾瀾安四海護黎民」,點出觀音宣揚佛法渡蒼生出迷途,媽祖平定波瀾助百姓順航行。

 

鳳山雙慈亭

門扇眉堵題材是代表廉的「楊震卻金」以及代表節的「蘇武牧羊」。楊震,字伯起,東漢人士,為政清廉,剛正不阿,由楊震起一連四代均擔任朝廷要職,故稱「四世三公」,亦有「四世太尉,德業相繼」的美名。楊震的「廉」名來自於《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傳〉當中的一段記載;楊震在擔任東萊太守時曾舉薦王密擔任秀才,王密為了回報便帶著黃金作為賄禮前往拜訪。兩人一陣推辭,隨後王密托言賄賂一事無人知曉,楊震聞言厲色回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就是這段典故讓楊震成為清廉的代表人物,也讓這「四知」成了流傳千古的名言。照片中身著官帽與朝服,手拖朝笏的便是楊震,向眼前的賄賂嚴厲推辭,剛正不阿的氣節令人感佩。
鳳山雙慈亭
蘇武,字子卿,西漢人士,奉武帝之命持著節杖護送著被扣留在漢朝的匈奴使者回國。後因同行者張勝捲入單于王位爭奪而受到牽連,經過幾次的威脅利誘,蘇武均不為所動,堅守對國家的忠貞節操,反而促使單于更加希望能招降他,最後將他流放到北海去,並給他一群公羊命其放牧,約定生出小羊後才能歸漢。就在嚴酷的北海過了十九年的艱困生活後,漢朝和匈奴的關係有了改善,蘇武總算得以返回故土,此時的他已經是位白髮蒼蒼,垂垂朽矣的老者,後人便將蘇武持節不屈的情操視為「節」的典範,名留千古。照片中可見蘇武持著節杖,象徵著矢志不移的愛國情操,身旁的羊隻則是點出主題。
鳳山雙慈亭
下方身堵題材延續龍爿的四季花系列,分別是在秋天盛開象徵隱士的菊花,以及在冬天綻放高雅脫俗的山茶花。梅、荷、菊、山茶以其各自的風采,象徵著謙謙君子處於亂世猶能潔身自愛,隱逸脫俗,同時也傳達出祈求一年四季,百姓的生活都能像盛開的花卉一樣美好。


再觀三川殿兩座小港門的四面腰堵,主題是漁、耕、樵、讀。古代文人有退隱山林耕樵漁讀的傳統,傳達出隱逸生活的悠閒與美好。另有一說漁樵耕讀所對應的人物為嚴子陵、朱買臣、大舜與蘇秦。嚴光,字子陵,生於西漢末年,早年曾與東漢光武帝劉秀同窗,後來光武帝即位,想延攬嚴光入朝,但嚴子陵寧願隱居在山水之間,當一名平凡的垂釣閒人,北宋范仲淹以「雲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來歌頌他的「高風亮節」。朱買臣,字翁子,西漢人士,早年家境貧困,曾以樵夫為業每回上山砍柴都會隨身帶著書,一邊砍柴一邊朗讀,他的妻子覺得這樣的行為很丟人,甚至因為輕視他的卑賤而離去改嫁。後來朱買臣高中科舉,前往會稽就任太守的途中,遇見他的前妻和丈夫正在為了太守就任而鋪路,妻子一見太守竟是前夫,頓時羞愧不已。後來前妻跪求朱買臣重修舊好,買臣以潑水入地難以收回為喻,點出兩人已無復合可能,為成語「覆水難收」的由來。耕的代表人物為大舜,歷山象耕的故事在前述中已提及。蘇秦,字季子,東周戰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以遊說六國合縱抗秦,身佩六國相印之輝煌功績名留後世。貧困的蘇秦為了拜鬼谷子為師,帶著家中好不容易積攢出來的盤纏前往學藝,不料學成之後仍然一事無成,最後甚至落得「妻不下織,嫂不為炊,父母不與言。」全家人都不想理會他。後來蘇秦痛定思痛,努力專研太公的兵書《陰符》,每次只要讀書讀到發睏,就用利錐刺自己的大腿,以痛覺振奮精神繼續唸書,是成語「懸梁刺股」的典故之一。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抬頭欣賞中港棟架上的裝飾,步通上的彩繪一邊是蘭花,一邊是牡丹。蘭花獨自在空谷中綻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是賢人的象徵。牡丹絕艷群芳,富貴高雅,代表的顯赫的貴人。下方員光各有精采的戲齣,龍爿主題是「暴紂十罪」,虎爿則為「楊戩哪吒收七怪」,都是《封神演義》裡的故事。第九十五回「子牙暴紂王十罪」的情節描述姜子牙與武王眾人討伐商紂,從西岐東征一路克服各種難關,戰勝各路猛將、能人,在闡教弟子的幫助下總算來到朝歌城,天下諸侯共同響應,一時風雲際會。姜子牙覲見紂王,當面宣讀十大罪狀,讀畢只聞八百諸侯同聲討孽,氣得商紂七竅生煙。東伯侯姜文煥首先發難,欲誅昏君以報父親姜桓楚、姐姐江后冤死之仇,南伯侯鄂順隨後加入,於午門前一刀一鎗猛攻紂王,北伯侯崇應鸞也跟著加入戰局。眼見三侯戰紂王,仁慈的姬發反而向姜子牙求情了起來,然而商紂暴虐早已人神共怒,勢已難止。紂王到底也是猛將之一,面對三侯齊攻依然能刀起刀落,連傷數名將士,哪吒、楊戩等人見狀加入戰局,最後紂王雖斬殺了南伯侯,卻也被東伯侯傷了後背而遁回城中。照片中可見城外紂王一身戎裝手持大刀,被東南北三位侯王圍困核心,最右邊的姜子牙也一身武裝打扮,騎著四不相在陣中指揮調度,緊盯局勢的哪吒則是持著乾坤圈,準備隨時加入戰局。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楊戩哪吒收七怪」的情節見於第九十二回,故事描述西岐伐紂一路過關斬將,連敗殷商將領、奇人異士無數,紂王眼見來勢洶洶於是張貼皇榜招募四方能人助戰。梅山三妖袁洪(猴精)、常昊(蛇精)以及吳龍(蜈蚣)便是在此時加入對抗西岐的陣營,奉命據守孟津。之後楊戩憑藉著七十二變之神通,先是化成了飛天蜈蚣,用大鉗子剪了蛇妖常昊,再化成五色雄雞啄死了蜈蚣精吳龍。失了兩兄弟的袁洪又得同在梅山修練的朱子真(猪精)、楊顯(羊精)、戴禮(狗精)來投,整軍再戰。朱子真仗恃法術,一口就被楊戩吞進肚中,豈料楊戩神通廣大,在肚中威脅朱子真前往周營投降,豬妖投降後被戮。楊顯再戰楊戩,二郎神化成猛虎一刀割下羊精首級。狗精戴禮趁機偷襲,被哪吒適時攔下,最後戴禮化出原形與嘯天犬對戰,只是妖精豈能勝過神犬,沒多久便敗下陣來遭誅。最後梅山第七怪金大升(牛精)也來投袁洪門下,西岐同樣由楊戩出面應戰。正當兩人在空中追逐時,女媧娘娘駕臨並賜下伏妖索,但見黃巾力士將伏妖索貫穿金大升鼻子,並用銅鎚在背上打了三下,霹靂一聲響,金大升頓時化為水牛原形,由楊戩擒回周營問斬。滅了六怪的西岐軍趁勢追擊,在姜子牙運籌下派出大軍衝破敵軍大營,猝不及防的商營潰不成軍,主帥袁洪趁亂逃出,楊戩見狀緊追不捨。袁洪自忖將楊戩引入自己的老巢梅山,楊戩失了地利一時無法取勝,幸蒙女媧娘娘再度相助,贈予「山河社稷圖」協助擒拿袁洪,這才成功終止了七怪之亂,讓西岐伐紂的大軍能繼續東進。照片正中央可見持著三尖刀的楊戩,一旁還有踏著風火輪的哪吒,兩將領軍對戰騎馬的殷破敗、雷開兩將,以及在兩將中間的主將袁洪。另一側乘四不相拿杏黃旗的姜子牙,指揮調度著大軍的劫營行動。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再觀對照壁堵上的石雕題材,龍爿這面的前外步口眉堵是「李元霸戰宇文成都」,前內步口則是「虎溪三笑」。前者故事見於《說唐》第三十三回「造離宮袁李籌謀 保御駕英雄比武」;李元霸是唐公李淵的第四個兒子,小說裡說他「年方十二歲,生得尖嘴縮腮,面如病鬼,骨瘦如柴,力大無窮。兩柄鐵鎚,其重有八百斤,坐一騎萬里雲,天下無敵,在大隋稱第一條好漢。」有一回李淵帶著四個兒子上京面聖,席間談論到隋煬帝將駕幸揚州,保駕者為無敵將軍宇文成都,一聽到「無敵將軍」四字,李元霸脫口尋釁,當下表明要單挑宇文成都,於是兩人便在煬帝面前展開比武。只見成都舉起隨身武器流金鐺直取李元霸,元霸則掄著雙錘格架,一取一擋,無敵將軍竟招招落空,執著流金鐺的手被震的鮮血直流,最後甚至被李元霸一把給擒住了,煬帝見狀怕成都傷了性命隨即下令止戰,元霸之名經此傳遍京城,被煬帝封為西府趙王,和李淵一同鎮守太原。畫面上可見李元霸持著雙錘,對手便是拿著流金鐺的宇文成都,兩將對壘各誇英勇。
鳳山雙慈亭
「虎溪三笑」典故出自東晉時期,佛門高僧慧遠法師與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之間的軼事。東林寺住持慧遠大師平時深入簡出,接送訪客以寺外虎溪為界,據說只要出了虎溪,山林中的老虎就會吼叫。有一回著名的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和天師道道士陸修靜前來拜訪慧遠,三人相談甚歡,正當訪客打算離去時,慧遠法師起身送客,三人不知不覺間竟過了虎溪橋,直到耳邊聽見虎吼聲才恍然驚覺,相視而笑。這段儒、道、釋相會,彼此交契的故事成為後世的一段佳話,象徵著只要彼此尊重,宗教理論還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唐代詩仙李白,就曾為此典故留下一首五絕「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别廬山遠,何煩過虎溪?」照片中由三人的穿著便別出儒釋道三種身分的主角,此時的慧遠法師與陶淵明正下著棋,一旁的陸修靜持著羽扇靜心觀戰著,這齣雖非以「三笑」的主題呈現,不過三名人物的雅舉仍是流傳後世。
鳳山雙慈亭
身堵部分為祈求堵以及以羅漢降龍為主題的龍堵,裙堵的題材則是漢鍾離和雙獅戲球。
鳳山雙慈亭
漢鍾離是八仙裡的大仙,《東遊記》載「鍾離名權,燕臺人。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合子,又號王陽子,又號雲房先生。父為列侯,官雲中。……及壯,仕漢為大將。」曾率軍征討北蕃,一開始勢如破竹,連連攻破敵軍陣勢,後因李鐵拐有意渡化鍾離入仙班,故化身老翁助蕃將不聿攻克漢軍,致使鍾離敗陣潰逃。逃亡途中遇見一名胡僧,將之引渡到東華先生的住處跟隨修道,後再遇上仙王玄甫、華陽真人…等人相授,道術日益精進,最後終於位列仙班。漢鍾離的造型相當鮮明,頭上雙髻,袒胸露肚,手持蒲扇一把,坐在異獸麒麟背上,每每以開懷之面容示現,令人望之欣喜。
鳳山雙慈亭

虎爿這邊的眉堵主題前外步口是「太乙真人收石磯」,故事出自《封神演義》第十三回;石磯娘娘為了報門徒碧雲童子被哪吒射死之仇,親自前往陳塘關向李靖問罪,哪吒則是躲往崑崙山請求師父太乙真人庇護。等到石磯前來討人時,雙方一言不合展開鬥法,最後石磯的八卦龍鬚帕敵不過太乙真人的九龍神火罩,寶物連人一併被罩而化成原形。照片中所見石磯娘娘正拋出隨身法寶八卦龍鬚帕,這一頭持著拂塵的太乙真人正打算祭出九龍神火罩。
鳳山雙慈亭
前內步口是「許褚戰馬超」,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話說曹操自從在潼關被馬超逼得割鬚斷袍,急忙逃命到渭河畔後,總算有餘力重整旗鼓築城下寨。豈料馬超再度追上討戰,並且指名單挑前日對陣的許褚。許褚出陣應戰,雙方大戰數百回合不分勝負,連座下戰馬都已經戰到腿軟兩人還是不肯認敗,於是相約各自回寨換馬再戰。沒想到再戰時兩人依然鬥志高昂,戰況依舊僵持,最後是曹操眼見情勢膠著恐傷了許褚,才鳴金收兵罷了這場對戰。照片中央可見一少年將領,這位便是勇猛過人的馬超,與之對戰的虯髥大將正是曹將許褚,兩人互不相讓,競誇勇猛。
鳳山雙慈亭
身堵部分為吉慶堵以及以羅漢伏虎為主題的虎堵,裙堵的題材則是王喬和雙獅戲球。范曄的《後漢書》記載王喬為東漢明帝時期河東人士,有仙術,能騰空飛行,人未至必定會先看見一雙鳧鳥飛來,有好奇之人將鳥網下,赫然發現竟是王喬所穿的鞋履。《列仙傳》記載,琴高為戰國時期的趙國人,善於彈琴,具法術。有一回琴高出門說道要入江擒龍子,交代弟子在岸邊設祠備齋等候,果不其然,但見琴高跨坐在一條大鯉魚背上破浪而出。王喬和琴高的故事雖荒誕,但神異浪漫的色彩依舊讓人樂道。
鳳山雙慈亭
龍虎兩爿裙堵同樣出現的雙獅戲球主題,其意義可視為「太師、少師」;周代設太師、太傅、太保輔佐帝王,合稱三師三公,權力如同後世丞相之職,而少師、少傅、少保則是輔佐三公的副手,同為人臣爵位之最尊。球諧音求,帶有祈求之意,所以這座獅座便成了祈求官祿亨通的象徵。對照壁棟楹聯為「雙修福慧為仙為佛,慈具靈心乃聖乃神」,福德與智慧是修行得道的條件,有福無慧,待福報享盡依舊墮入無盡輪迴,有慧無福,空有基礎卻得不到超脫的契機,最後同樣隨因果流轉,學佛修道之人當福慧雙修,方能成佛成仙。慈悲能涵養純淨內心,淨化心靈是成為聖人、神仙的途徑。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由龍門進入廟內,兩側壁堵是一方方媽祖傳說故事的大理石陰刻石雕,最醒目的是兩堵圓形平面彩繪石雕,主題是「天官賜福」與「財子壽全」。前者圖中可見福神身著相帽朝服方頭靴,手托一柄玉如意,身旁有三位侍官,一人獻上爵杯取諧音為「晉爵」,兩側則有持扇宮娥與隨從宦官,展現百姓最想要的晉爵加祿願望。
鳳山雙慈亭
「財子壽全」則是福祿壽三仙齊聚,分別代表賜財、送子、增壽,是百姓一生當中祈願得到照料的三位神仙。
鳳山雙慈亭
金柱楹聯為「雙星降龍井上加天音可觀耳目均沾雨露,慈駕駐鳳垣母曰聖祖稱佛子孫半屬神仙」,聯義雖淺顯易懂,但仔細一看就能發現將「天上聖母」與「觀音佛祖」倒裝藏入其中的發想巧思。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上方的後步口員光延續著前步口員光,同樣也有精彩且細膩的武戲雕刻。龍爿的主題是「子龍單騎救阿斗」,這則故事已在前文介紹過。畫面上可見被重兵圍困在垓心的趙子龍,懷中縛著幼主劉禪,面對危勢仍絲毫不見懼色,下方那個拿著刀欲被偷襲的士兵,讓整幅作品增添緊張氣氛,而最右邊的曹操看見子龍之勇暗自讚賞,下令眾將只可生擒,這才讓子龍主僕二人有了一線生機。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虎爿的主題是「典韋濮陽救曹操」,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十一回「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話說呂布率兵襲破曹操的根據地兗州,並且佔據濮陽,只剩鄄城、東阿、范縣三處被荀彧、程昱死守著,縱然有曹仁多次反擊仍勝不了呂布。於是原本率兵要往徐州討伐陶謙的曹操,只好打消念頭返回兗州。來到濮陽時,兩邊陣勢牌開,呂布這頭有大將張遼、臧霸,曹操這邊有夏侯惇、樂進等。然呂布終究不愧三國第一戰神之名,曹將不是對手而敗回營寨。于禁建議曹操飲部分兵馬由小路奇襲呂布西寨,此計亦被呂布謀士陳宮所料,故意讓曹操先攻下營寨再引大軍包圍。曹操眼見呂布率大軍來攻,于禁、樂進合攻呂布仍佔不了上風,眼見局勢不利曹操只好往北奔逃,沿途隨行大將紛紛留下箝制敵方,直到身邊無將又逢箭雨紛落,正當曹操以為已至末路時,忽有一將持雙戟縱馬而來,一聲「主公勿憂」隨即衝入陣中,持鐵戟殺退敵方眾將,順利救出曹操,此人正是典韋。典韋是曹操生命中的貴人,光解救其性命就有三回。照片中可見典韋手持雙戟,一人迎戰呂布麾下郝萌、曹性、宋憲、侯成四將,猛勇之姿逼得四將敗退,曹操順利得救。兩堵的題材都是在險境之中有貴人相助,同樣傳達了前來祈求神靈必能得到庇佑的概念。
鳳山雙慈亭
上方的斗座刻著一頭馱有蓮花的大象,脖子上還繫著一面磬牌,取諧音便是「慶象連連」,也就是喜事連連的意思。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回頭欣賞三川殿另外的立面,中港門楣上有一對顯眼的鳳首門印,一般常見的門印裝飾多半會置於門面前,但雙慈亭的這一對反而是向內,頗有「有鳳來儀」的寓意。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雄性曰鳳,雌性名凰,《論衡指瑞》記載:「或曰鳳凰麒麟,太平之瑞也。太平之際見來至也。」意指只有在太平盛世才能看見牠們的蹤跡。鳳凰的外型特徵根據《爾雅‧釋鳥》的說法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至於生活習性在莊子的〈秋水〉當中有一段描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裡的「鵷鶵」指的就是鳳凰,而牠從南海出發飛向北海,路途中只會停留在梧桐樹上,只吃清潔的果實,只喝乾淨的泉水,由此襯托出鳳凰的高雅與神聖。之後鳳凰常被引用和龍搭配成為吉祥高貴的神物,也因此逐漸演變成龍代表雄性,而鳳凰則成了雌性,媽祖廟以鳳凰為飾便是此等用意。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中港門神採半立體雕塑方式呈現,是近代的工法,人物為最常見的門神組合─秦瓊、尉遲恭。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人,原為隋將來護兒的部屬,最後輾轉投入秦王李世民帳下,為開創唐朝立下汗馬功勞。其事蹟雖然在正史當中著墨不多,但卻是小說《隋唐演義》、《說唐》裡頭的主角,以義士、良將、忠臣之姿躍然紙上。在《隋唐演義》第五回「秦叔寶途次救唐公 竇夫人寺中生世子」情節裡,唐國公李淵被宇文述部下追趕,情況危急,秦叔寶、樊建威兩人恰巧經過,秦瓊手上雙鐧翻飛,三兩下就把匪徒制服。李淵得救後想重賞救命之人,但秦瓊豪氣推辭,只留下姓名後便離開了,小說有贊曰「生平負俠氣,排難不留名。生死鴻毛似,千金一諾輕。」再次與李家關聯已是由秦王李世民所牽起的因緣。尉遲恭,一名融,字敬德,朔州善陽人。善使雙鞭,在小說《隋唐演義》裡雖然不是主要角色,但章回之間仍可見其英勇身影。在正史《新唐書》的記載,尉遲恭原本劉武周的部將,後來降於秦王李世民。除了跟隨征戰有功外,其對李世民最大的貢獻,應是玄武門之變時射殺李元吉,入宮擁立秦王擔任太子,輔佐李世民成為新一任的大唐皇帝。秦瓊和尉遲恭這兩位大將軍之所以成為家喻戶曉的門神,其傳說見於《西遊記》第十回「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魏丞相遺書託冥吏」的情節中,故事經過廣為流傳,在此便不再贅述。立於龍爿面容儒雅的是秦瓊,虎爿長相粗獷的是尉遲恭,兩人頭戴沖天鳳翅盔,身著盤龍雲錦甲,手中不執武器而是一柄玉如意,降低了幾分肅殺之氣。背上背著四營旗令代表統帥四方兵眾,飄逸於肩綬帶代表這兩位將軍已經位列仙班,而不是一般的武將。腰上繫的一人是弓,一人是箭,代表著門神慈悲為懷,不貿然攻擊門前往來的無形眾生,必定要等到重複確認其意圖不軌時才會採取動作。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兩側小港門扇分別是宦官與宮娥,這是女性主神專屬的門神配置。宦官手上捧著冠與鹿,取加冠晉祿的寓意,宮娥手上分持爵杯、牡丹以及茶壺、葡萄,爵杯代表晉爵,牡丹花代表富貴,茶壺有「福」的諧音,葡萄則是祈求多子的象徵。當門扇打開時呈現向殿內神祇獻供的姿勢,也是代替眾生向神靈祈求賜福的意思。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後步口宮燈吊筒豎材的主題人物,一邊是普賢真人收服手持雙劍的靈牙仙,另一邊則是清虛道德天尊,率領弟子拿著盛有神砂的葫蘆,前來解救武成王黃飛虎一行人脫出聞太師的追殺。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天井※
雙慈亭的天井場域是十多年來改變最劇烈的地方,以往這個空間置放著一組木雕供桌,上頭安奉著五個斗座代表五斗星君,前方另奉祀三官大帝神位。在民間信仰裡玉皇上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因此廟宇多半都會在三川殿前設置天公爐,未拜主神前要先向天公參禮。而五斗星君是源自於道教的信仰,道教徒以禮斗的方式向其祈求禳災賜福。五斗星君各有執掌,掌管著人世間生老病死一切事務,當中以北斗為尊,掌解厄延生、南斗掌延壽度人、東斗掌紀算護命、西斗掌紀命護身、中斗掌保命,可謂生殺在握,是以神格崇高,凌霄寶殿上常可見北、南兩斗陪祀於玉帝身側。三官大帝同樣也地位崇高的神祇,在前文介紹三川殿簷上時已提及。五斗和三官都是民間信仰中的至高神祇,因此昔日的雙慈亭將之奉祀在天井處,除了應位階崇高直達天庭之信仰外,也是堪配於主神之前先受百姓香火的動線安排。此外,信徒於天井處參拜五斗、三官,香煙裊裊上傳化入天曹時,上方正是三川殿脊背上的三官剪粘塑像,雖不知這樣的設計是否是當年刻意為之,但卻不啻是一個巧妙安排。然而如今天井挪為祭祀空間轉成了「配天府」,奉祀著分靈自南鯤鯓代天府的五府千歲,導致祭完天後卻是先拜陪祀五王再拜主神天后的動線,這規劃著實令人不解。綜觀臺灣廟宇,正殿主神前方另設「府」的,這裡還真是阿中所見的孤例。雖言鹿耳門聖母廟也是第一進奉祀五王,第二進才是奉祀主神媽祖,然聖母廟配置自有其歷史淵源與脈絡可循,與雙慈亭的做法不可等言之。甚且龍爿原本奉祀太歲的空間,如今也成了奉祀中軍爺的中軍府,整個空間設計大大顛覆了傳統。或許這些舉措都是奉媽祖指示,我們這些信徒沒有智慧也無權置喙,然而看著「雙慈」二字的意義,再對照如今的廟內配置,不免令人困惑了。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天井中軸高懸「慈航普渡」,落款「大清光緒元年荷月 榖旦」、「銘武等軍各局所委員 敬獻」,慈航普渡可以用來歌頌大悲觀音,也可以用來讚嘆海神媽祖,可算是一體適用的匾文。光緒元年是西元1875年,荷月指的是農曆六月,落款人的頭銜「銘武等軍各局所」,下方還有幾個委員的姓名。這裡的「銘武」是指銘軍和武毅軍,清代的軍隊起初編制原為八旗,入關後收編漢人的軍隊稱之為「綠營」。隨著經濟安定和生活安逸,八旗軍慢慢喪失了原有的戰鬥力,綠營取而代之成了國家軍隊的主力。不過到了乾隆中期,隨著朝廷的逐漸腐化,綠營軍的戰力也隨之下降。到了嘉慶年間,白蓮教亂肆虐川楚,此時無力平亂的朝廷只好倚重地方民團鄉勇的勢力。之後的太平天國之亂更是促使清廷的地方官員開始支持地方團練,藉以協助中央在各地平亂,例如曾國藩在湖南救鏈有一支「湘軍」,李鴻章在安徽也有「淮軍」。接著屬於淮軍體系的劉銘傳底下也練就了一支「銘軍」,部屬唐定奎底下也有一支「武毅軍」,這支軍隊還曾渡臺,成為沈葆楨與日本政府協調牡丹社事件時的強大後盾。隨著劉銘傳擔任首任巡撫,銘武軍成了臺灣勢力最大的軍隊派系。由這方匾額的落款判斷,清末的雙慈亭在當時的社會上勢必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才會讓這些軍官將領製匾以獻。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龍爿過水橫樑與天井的女兒牆上都有彩繪作品,主題分別是「劈山救母」、「封神榜」以及「岳母教忠」。「劈山救母」是民間流傳甚廣的神話故事,故事描述西嶽華山的仙女─三聖母,因為思凡遊歷人間偶遇書生劉彥昌,在侍女朝霞撮合下兩人結為連理,並且生下一子名喚「沉香」。然而好景不常,三聖母私自下凡並與凡人結親的事情傳回天庭,天帝下令由其兄長二郎神前往捉回聖母。一介凡夫的劉彥昌哪有能力對抗二郎神,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妻子被抓走,最後被鎮壓在華山的蓮花峰之下。就這樣過了數年,沉香逐漸長大懂事,始終對於自己的母親被禁在蓮花峰下耿耿於懷,於是在朝霞的指點之下拜霹靂大仙為師,習得一身高強本領,帶著大仙所賜與的法器─寶蓮燈,前往蓮花峰解救母親。到了蓮花峰,沉香遭逢的便是自己的母舅─二郎神,二郎神乃鎮守南天門之大將,神力自是超凡,然而沉香憑藉著救母的決心與毅力最終總算打敗母舅,順利劈開蓮花峰救出母親,故事結局圓滿,也傳達了孝感動天的傳統思想。畫中可見拿著一把大斧頭的沉香,正打算劈開蓮花峰救出母親,後頭哮天犬隨側的母舅二郎神被他的誠心折服,轉而指點姪兒前往母親被困之處,最後順利救出三聖母,母子一家團圓。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落款「封神榜」點題的這幅畫作,就其內容所描述的是《封神演義》裡申公豹於崑崙山上詐姜子牙欲奪封神榜的情節,故事見於第三十七回「姜子牙一上崑崙」。輔佐周室的姜子牙眼見紂王屢次派人前來西岐尋釁,這番前來征伐的將領張桂芳憑藉吐語捉將的法術連擒西岐諸將,束手無策下只好辭別武王返回崑崙山玉虛宮請示師父元始天尊。恰巧元始天尊也將南極仙翁所託付的封神榜交給姜子牙,囑他往岐山造封神臺,完成在人世間的天命,至於張桂芳之厄元始天尊則言自有貴人相助。臨去前,天尊叮囑姜子牙回程途中如果聽到有人呼喚切莫相應,如果應了未來將會遭逢三十六路征伐。姜子牙到了麒麟崖,正欲借土遁返回西岐,後頭果然有人呼喚,結果一回頭就看見了師弟申公豹,說了師父交代封神榜以及扶周滅商之事。聞言的申公豹反而蠱惑姜子牙和自己一同前往朝歌輔佐紂王匡正天下,討伐西岐等諸侯勢力,並且誇耀自己的道術精湛,已經練到可以把首級砍下遍遊千萬里還可接回無礙的地步。聽到這等玄妙情事的姜子牙果然頓時心生嚮往,看著師弟首級飛往天際優游好不羨慕。這時還在玉虛宮的南極仙翁算知了一切,於是派出白鶴童子化成原形,前去把申公豹的頭顱給叼往南海去。眼見意外橫生,姜子牙連忙懇求南極仙翁大發慈悲,饒了師弟這一回,仙翁訓斥並要姜子牙往後莫再受誘,最後送回頭顱讓申公豹恢復,但脫險的申公豹不思感激,反而撂下狠話悻悻然的離去。照片中可見申公豹持著劍指著自己的頭,正在向白髮蒼蒼的姜子牙吹噓自己的法術高超,讓這位手裡剛拿到封神榜的老頭聽了心中不由羨慕,然而道高一丈,元始天尊的侍童早就奉仙翁之命,化成白鶴翱翔於空中待命,打算來個攻其不意挫挫申公豹的銳氣。這段故事頗有告誡世人應當堅定信念,遵從正道,勿被眼前炫爛的事物所迷惑。
鳳山雙慈亭
「岳母教忠」這幅作品所呈現的是岳母教子盡忠報國這段膾炙人口的故事;根據清代錢彩、金豐所撰之《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結義盟王佐假名 刺精忠岳母訓子」的描述,王佐奉湖廣洞庭湖通聖大王楊么之命前往延聘岳飛歸入帳下,以期共抗金國恢復中原,但岳飛認為自己乃宋室臣民,豈可背主求榮,於是堅辭受金並且勸退了王佐。岳母在得知這一切之後,為免自己身後岳飛會一時受惑而失了忠心,於是在廳堂上焚香祭告祖先,並且諄諄告誡岳飛,更在其背上刻下「盡忠報國」四字以為惕勵。照片中可見岳母正專心的刻著字,岳飛此舉不僅展現了對國家的效忠,也展現了對母親的孝順,雖然這則故事僅是民間杜撰的情節,但忠君愛國之心已成為千古傳唱的佳話。
鳳山雙慈亭

再看虎爿這面,過水橫樑上彩繪著「燃燈收哪吒」,女兒牆上則是「武松打虎」與「虎溪三笑」。「燃燈收哪吒」的故事也是出自《封神演義》,在第十四回「哪吒現蓮花化身」當中,哪吒因惹事生非而割肉還母、剔骨還父,一縷魂魄先是安寄在祠堂塑像裡,之後塑像被父親李靖搗毀,父子二人埋下冤仇。俟太乙真人以蓮花協助哪吒重塑肉身後,哪吒便向父親展開報復,李靖不敵只好往各處仙山去求援。哪吒先是在文殊天尊之處被杖打並被「遁龍樁」所縛,之後文殊天尊和太乙真人一同出面調解父子紛爭,哪吒為求脫身只得虛應和解。但就在兩位仙人離開又故態復萌。李靖只好求助燃燈道人出面解圍,最後道人以玲瓏塔鎮住哪吒,並將塔贈送給李靖,這下才讓哪吒不得不屈服,化解了父子之間的仇恨。圖中可見哪吒持著乾坤圈和火尖槍對戰燃燈道人,只見道人泰然自若的揚手施法,縱使武藝高超的哪吒也只能乖乖就擒。
鳳山雙慈亭
「武松打虎」同樣也是家喻戶曉的故事,出自《水滸傳》第二十三回「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故事描述武松在家鄉清河縣打了人,以為對方已死於是逃離家鄉,後來得知事實才又打算回清河縣與兄長團聚,這段時間結識了宋江等人並得其提供盤纏。返鄉途經陽穀縣景陽岡,先在酒店裡喝了十五碗酒後,無視店家勸阻景陽岡上有吃人大虎,獨自一人拿著哨棒往山裡行去。行入不久果然遭遇猛虎,武松赤手空拳死命的擊打著老虎,最後再補上一棍確定老虎斃命後才放下戒心,拖著虎屍往山下去。很快的,武松為民除害的消息傳遍整個陽穀縣,百姓們紛紛出來瞧瞧這名大英雄,知縣得知武松情事也前來相見,並且聘請武松入衙門擔任步兵都頭一職。圖中可見一身輕裝的武松正徒手搥打著一頭猛虎,英勇之姿令人折服。
鳳山雙慈亭
「虎溪三笑」的故事以於前文三川殿前步口龍爿照壁眉堵處介紹過,圖中可見慧遠、白居易和陸虛靜三人正相偕往虎溪畔而行,忘我的交談渾然不覺地界已過。
鳳山雙慈亭

天井面對正殿的女兒牆照壁繪著「九如圖」以及二十四節氣神當中的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等神祇。「九如」一詞出自《詩經•小雅•天保》,文中記載:「天保定爾、以莫不興。如山如阜、如岡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又「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壽、不騫不崩。如松柏之茂、無不爾或承。」意思是上天會保佑福壽安康,事事如意,如同高山,如同土丘,如同山巔,如同山陵,如同河川綿延…如同月亮永恆,如同旭日東昇,如同南山一般亙久,如同松柏那樣茂盛,是吉祥的祝福話語。這幅圖以九條優游水中的鯉魚來詮釋,當是取九鯉與九如的諧音。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下方的二十四節氣神是對應一年二十四節氣而衍生出來的神祇,中國自古以農立國,而耕作仰賴的便是時序季節的配合,因此早在秦漢時期便發展出二十四節氣的系統,包含春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穀雨,夏季: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節氣各有相對應的神靈,造型也以當令的季節特色為主,例如圖上的夏至神手持芭蕉葉與火葫蘆,象徵熱氣將至。大暑神手捧火盆,象徵熱之極致。二十四節氣神在臺灣很多廟宇裝飾都能看見,這與配合傳統農業作息有關,農民可以透過節氣神的裝扮意會此時節的作息,是相當有趣而實用的一套「教戰手冊」。雖然二十四節氣是依據中國黃河流域的季節變化所訂,對於位處亞熱帶與熱帶交接處的臺灣未必準確,但仍然具有高度的參考價值。下次在廟宇裡看見二十四節氣神,不妨駐足欣賞他們的呈現風格,感受一下匠師們透過作品所傳遞給我們的生活意象。
鳳山雙慈亭

小港過水廊通往正殿的上方立面分別懸掛著兩通匾額,龍爿是「慈濟」,這方匾額在《鳳山縣采訪冊‧藝文‧扁額》有特別收錄,文中記載此匾當時「在雙慈亭左室.高二尺三寸,寬六尺,中橫書「慈濟」兩大字,方各尺許,兩旁正書十三行,行十六字.」文中所記內容和匾上落款相同「時乾隆五十三年季春榖旦鳳山陂頭街雙慈亭奉觀音天后聖像住持僧戒香存慈悲心行濟人事拯難扶危素所持履者然也丙午冬逆匪構亂劫縣傷官學博葉公夢苓陳公龍池招集義民駐陂頭堵剿不克被害而葉公一家死者十三人葉公孺人林氏自刎以殉僅遺幼男一幼女三
僧戒香罄素積懺資買棺以殮並衣食所遺幼男其收埋官兵義民之死難者不可勝計洵不愧雙慈亭之住持矣余遭賊難賴戒香引避得免事定爰旌以扁兼題數言以誌不忘云
奏賜軍功五品頂戴俸滿臺灣府教授羅前蔭題

文中描述的經過,在《鳳山縣采訪冊‧列女》也有相關論述:「
烈婦林氏,鳳山學教諭葉夢苓妻也.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冬,彰化逆匪林爽文倡亂,南路賊黨莊大田應之,連陷縣城.其時,邑侯湯大奎率其子某暨典史史謙守城殉節,夢苓偕本學訓導陳龍池招集義民,駐陂頭堵勦,不克,被害.林氏聞變,自刎以殉.一家死者凡十三人,僅遺幼男一、幼女三,賴雙慈亭住持僧戒香罄素積懺資買棺以殮,並衣食所遺幼男.」文中所言的事件事在乾隆五十一年(1786),臺灣發生清領以來規模最大的民變事件,大里杙人林爽文於臺灣中部起兵叛亂,位於南部鳳山縣的天地會首領莊大田野起兵響應,攻破縣城(左營舊城),知縣湯大奎、典史史謙戰死,鳳山學教諭葉夢苓、訓導陳龍池逃至陂頭街,並且招募義民抵抗叛軍,但是最後仍然不敵判軍勢力而被害,葉夢苓的妻子林氏自刎相殉,留下四個孩子孤苦無依,最後是雙慈亭當時的住持僧戒捐資幫忙買棺收殮,並且還資助葉家的孩子,這段經過為乾隆時期的臺灣府教授羅前蔭所褒揚,特別贈送匾額以記錄這項義舉,成了鳳山雙慈亭傳世的美談,也是廟史的歷史見證。數年後,葉夢苓與陳龍池雙雙入祀嘉慶八年(1803)所建的府城寧南坊「昭忠祠」內。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虎爿這邊則是懸掛著「一世苦萬世樂」以及「澤施四海」兩方匾額,都是近代信徒所捐獻的新匾。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正殿※
步上正殿於中軸線抬頭便可先看見一方匾額「
神昭海表」,匾面中央的鈐印透露此匾出自皇家,上頭以篆體寫著「雍正御筆之寶」。根據《北京故宮檔案卷存禮部尚書三泰題本》記載:「雍正三年九月,巡臺御史禪濟布、給事中景考祥上為海神效靈請頒宸翰以昭崇報摺,奉硃批:國家崇德報功,人神一理,該部查議具奏。雍正四年賜神昭海表匾額分懸湄州、廈門、臺灣三處。」文中所言的臺灣指的是當時的府城大天后宮,因為大天后宮是屬於官建,在政治上的地位自是崇高,臺灣其他的媽祖廟為了取得政治上的認同,因此獲得朝廷同意,並前往摹刻御筆回宮懸掛自是成為一種地位上的象徵,也因此在許多老媽祖廟裡都能看見這方御匾。雙慈亭這方「神昭海表」匾看來相當新穎,料應是近代的作品。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下方正殿前步口員光龍爿題材為「左慈戲曹」,虎爿則是「六國封相」。左慈戲曹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八回「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盃戲曹操」;建安二十一年,曹操在三辭三讓後受封為魏王,出入皆以天子車服鑾儀,並建魏王宮殿。有使者前往吳地運回四十餘擔的柑子,打算星夜送回鄴郡敬呈魏王。等到曹操剖柑欲嚐時卻發現每顆果子都只剩下表皮而無果肉,一問之下才知道是左慈動了手腳。曹操將左慈召上殿前詢問,說也奇怪,左慈親手剖的柑顆顆肉多汁美,但自己剖的就都只是空殼,當下即知此人不凡,急忙以禮待之,賞賜了五斗美酒和全頭羊肉,竟還無法讓左慈飽足。訝異的曹操恭敬的問眼前人何以如此,左慈自稱自己在峨嵋山學道三十年,得到神人賜與天書三卷,隨即話鋒一轉,勸曹操放棄爭逐天下,把天子之位讓給漢室後裔劉備。曹操聞言大怒,認為左慈是細作,喚左右拿下嚴刑拷打,沒想到再怎麼嚴酷的折磨,打在左慈身上他竟然還能呼呼大睡,渾然不受驚擾,就算七日不給飲食,他的臉色依舊保持紅潤,逼得曹操最後也只能悻悻然的放了他。之後,曹操在魏王宮宴請百官,但見左慈穿著木鞋前來拜謁,並揚言可以滿足魏王的任何慾望,曹操一連要求要神物龍肝、寒冬中的牡丹、千里外的松江鱸魚,左慈都能傾刻取出。最後左慈斟酒並將頭上玉簪拿下隨手往杯一劃,杯體雙分而酒水無漏,左慈飲下半杯酒後將酒杯往天一拋,竟憑空化出一頭白鳩盤旋殿上,而左慈也憑空消失。曹操眾人被眼前的一切震懾,回過神後急忙派出大將許褚前往追殺左慈,然而雖然可看見穿著木鞋的左慈在前方慢慢走著,但縱馬追趕的許褚就無法近身,最後消失在山中。這段故事是《三國演義》裡最充滿靈異神話色彩的橋段,透過一名方士的略師小計,把權可傾國的曹操耍得團團轉,讓看官讀起這段不禁跟著眉飛色舞,大快人心。照片中可見曹操正在府第宴請文武官員,門外還有賓客陸續抵達,堂上曹操坐定主位,而異人左慈則隨興的席地而坐,隨手拈來的法術神通驚艷四座,大家目不轉睛的看著眼前神人。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六國封相,衣錦還鄉」的故事見於小說《東周列國志》當中的第九十回「蘇秦合從相六國 張儀被激往秦邦」;話說蘇秦從鬼谷子那兒學成下山,返回家中希望家裡能變賣家產作為他周遊列國的盤纏,甚至不顧母嫂以及弟弟們的反對,盡賣家產。數年過去了,蘇秦的盤纏已用盡,但仍舊未獲重用,只好再度返回家中,這回他受盡冷落,父母辱罵他,兄嫂不肯給他飯吃,甚至連妻子也逕自織著布,連正眼都不願意瞧他一眼。之後蘇秦發憤圖強,努力專研太公的《陰符》篇,一年後學有所成,思忖當今天下局勢,秦國最強但不肯見納,於是反過頭想了個抗秦之策,先後遊說燕、趙兩國,先取得兩國的同盟協議,再遊說韓、魏,極力促成他的「合縱」之策,聚六國於洹水會盟,共封蘇秦為「從約長」,兼佩六國相印,金牌寶劍,總轄六國臣民。成名後的蘇秦衣錦還鄉,父母親自前往郊外三十里相迎,遊街時兄嫂只敢趴伏在地,妻子則是不敢抬頭看他,「前倨後恭」一詞便是由此而來。照片中可見堂上蘇秦正在受封,堂外的隨從已手捧相印與文書隨著蘇秦一起衣錦還鄉,圍觀的路人裡有個跪在地上的婦人,這位便是前述故事裡那位前倨後恭的蘇妻。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兩側壁棟有副楹聯「雙眼觀來早空色相澄蓮座,慈航渡處長息風波奠海邦」,落款題著「嘉慶戊寅年孟夏榖旦」、「霞漳派弟子仝立」。嘉慶廿三年(1818),歲次戊寅,這是雙慈亭完成第一次整修的一年,霞漳是福建漳州的雅稱,可知這副楹聯是由一群漳州同鄉的信徒一同捐贈。這幅對聯傳達了佛教教義與觀音信仰,在菩薩的眼中是諸法空相,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也無色聲香味觸法這些感官上的表相,是故能使心思保持澄明無雜念。媽祖普渡世間無盡眾生,讓海面上風平浪靜,安定這座海上寶島。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壁棟旁邊矗立著鎮殿將軍金身,龍爿的千里眼將軍雙眼怒瞠,身體為青色,右手舉於眼前作遠眺狀。虎爿的順風耳將軍身體為紅色,左手指耳作傾聽貌。雙將肩披雲帶,這代表著兩位已位居護法正神,而非昔日桃花山上作祟的妖怪了。

正殿上方的棟架懸掛多方古匾,神龕上有光緒皇帝御賜的「與天同功」,是臺灣的老媽祖廟當中最常見的御賜匾額。根據《清德宗實錄選輯》的記載,光緒七年五月十五日,「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正因如此,「與天同功」成了臺灣媽祖廟最常見到的御賜匾額。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龍爿有「恩重再生」匾,落款「光緒拾伍年己丑歲桂月 吉旦」、「湖南岳陽臨湘縣清賦委員李玉樹誠叩」。根據《淡新檔案‧行政‧財政》裡頭的[](李玉樹為造送出身籍貫履歷清冊由)載:「候選縣丞李玉樹謹……卑職…,湖南岳州府臨湘縣人。由俊秀於同治陸年在皖捐輸局遵照籌餉捐例,報捐監生,如捐從九,不論雙單月,候選縣丞……柒年貳月內,赴湖北省投效荊襄道憲方 留辦支應事務。拾參年拾月交卸,回籍省親,旋於光緒捌年肆月,投效來臺辦理綏靖中營支應。……拾貳年拾月,病痊投效臺北,蒙爵撫憲批交臺北清賦總局核算,拾參年貳月初捌日,蒙臺北府憲雷札委前往貴縣辦理清丈事務,現供今職。須至履歷者。」這份資料記錄了李玉樹的個人經歷,他是湖南岳州府臨湘縣人,於同治六年(1867)透過捐輸得了監生的身分,進一步取得了候補縣丞的資格。同治七年前往荊襄在道臺的手下擔任文職。光緒八年(1882)首次來臺擔任綏靖中營裡頭的文書。光緒十二年(1886)轉任臺北清賦總局,在劉銘傳手下辦理土地清丈與整理地籍的工作。隔年,李玉樹奉臺北府知府雷其達之命,前往新竹縣清丈地籍,這份文書的背景便是李玉樹臨行前先呈給新竹縣知縣方祖蔭的稟文。從上述可知「湖南岳陽臨湘縣」是李玉樹的籍貫,「清賦委員」則是李玉樹當時的官職。至於一位臺北清賦總局的委員為何跑到鳳山縣的廟宇來獻匾?清賦總局是在中法戰爭之後,留守臺灣的福建巡撫劉銘傳為了清丈土地與改革租約,設於臺北與臺灣兩府的專職機構,進行時間為光緒十二年到十五年。而李玉樹於光緒十五年八月即將離職前特別獻匾給雙慈亭,其中曲折雖然缺少文獻記錄可探知,不過可以想像的是李玉樹很有可能曾來鳳山工作過,或許在那次的經歷曾經發生過什麼,才讓李玉樹以重生之恩來讚嘆雙慈神祇的庇佑。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虎爿有「恩深保赤」匾,落款「光緒壬辰年梅月吉旦」、「管帶左翼後哨花翎守府信官張廣蔭叩謝」。這方匾是左翼後哨哨官張廣蔭於光緒十八年(1892)四月所獻,恰巧胡傳的《臺灣日記與稟啟‧卷一‧日記(光緒十八年四月初三日迄初十日)》當中就有這麼一段記載:「初五日,閱演放大砲。拜陳子岳、王峻之二大令,皆見。辭萬錦堂參戎。乘小舟行五里登岸;又行十里至鳳山縣城,入署拜李麗川大令。李,黟縣人;敘鄉情甚親切。其刑名李笠人,蘇州人,同趁駕時渡海,本舟中相識者。午後查監獄;計監犯九名、押犯十八名。左翼練軍後哨昨已至旂後。點畢,哨官張廣蔭來見;城中及城外無安靶處,遂免打靶。」文中提到張廣蔭於四月初四抵達旗後港,隔天就進城向知縣李淦(字麗川)報告軍隊操練的狀況。一到鳳山縣就急著獻匾的舉動著實令人好奇,究竟這位張軍官在前來旗後的途中發生過什麼事?讓他一登陸向縣老爺做完報告後,不忘走幾步路去拜碼頭,甚至還獻了匾額,其中故事也是耐人尋味。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神龕照面的棟架上則是一方「寰瀛覆冒」匾,落款「同治壬申九月 敬立」、「運同銜知鳳山縣事孫繼祖書」。同治十一年(1872),歲次壬申,書匾人據《鳳山縣采訪冊‧職官‧知縣》載「孫繼祖(浙江紹興會稽人,由實錄館供事議敘從九品選用),同治十年二月二十七日署任,十一年八月二十九日交卸.又於十三年七月十二日回署,光緒三年正月二十四日卸.」或許原本是想在卸任離去前為鳳山雙慈亭留下些紀念,沒想到兩年後孫繼祖再次回任,或許真的和鳳山這塊土地有緣分吧?!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棟架上還有一方「海天活佛」匾,落款「光緒七年清和月吉旦」、「補用同知署鳳山縣知縣山陰錢稼敬立」。清和月是農曆四月的雅稱,至於下款的內容,仔細端詳這個「敬」字顏色和它字不同,再加上查詢鳳山縣歷代知縣名冊,可確認這個「敬」是錯誤的。根據《鳳山縣采訪冊‧職官‧知縣》載「錢稼秋(浙江山陰人,由附貢中同治壬戌恩科舉人,捐內閣中書),光緒六年十月二十一日署,七年臘月初三日卸.」由此可知這個後來才補上的字原缺應該是「秋」。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正殿四方金柱上的鰲龍雀替,背上各自穿插了八仙中的兩位,分別是龍爿外側的李鐵拐、曹國舅,虎爿外側的何仙姑、劉海蟾,龍爿內側的漢鍾離、呂洞賓,虎爿內側的張果老、韓湘子。有關八仙的成員自古以來未有定說,直到明代吳元泰著《東遊記》,又名《八仙出處東遊記》才定型,該書開宗明義即載「八仙者,鐵拐、鍾離、洞賓、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而鐵拐先生其首也。」在這八位神仙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尋常百姓生活的軌跡,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成仙經歷。李鐵拐是吳元泰所認定的八仙之首,《東遊記》的第一篇故事也是「鐵拐修真求道」。李鐵拐本名李玄,書中稱其「質非凡骨,學有根源。狀貌魁梧,抱五行之秀氣;心神宣朗,識天地之玄機。」儼然是名相貌堂堂的秀士,與世人所知的乞丐形象大相逕庭。據說有一回李玄魂魄出竅前往華山與老子論道,臨行前囑咐徒弟楊子守護其身,若七日後尚未還魂才將其軀體焚化。待到第六天時,楊子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亟欲返鄉探視,但又礙於師父的囑託,忠孝難以兩全之下只能先焚了李玄之體,急返家中探母。李玄隨著老子遊遍三十六洞天、蓬萊、方丈諸仙島,到了第七日還魂時才發現軀體已燬,魂魄只好託附在路邊一副剛剛餓死在路旁的乞丐上,成了「蓬其首,垢其面,端其腹,跛其足,倚紫色拐杖而行」的面貌。是故如今我們所見的李鐵拐形象,是一名頭束箍,虯髯面,衣衫襤褸,拄杖持葫蘆的面貌。手持雲陽板的曹國舅,一身貴氣形象,加諸「國舅」之名不難讓人聯想其為「富貴之家」的代表。在《東遊記》的描述中,曹國舅本名曹友,是宋曹太后的胞弟,他們還有另外一位弟弟名喚曹二,但這位曹國舅每每仗著自己國舅的身分,恃強凌弱,搶奪民地,為百姓所痛惡,曹二屢屢規勸胞弟去惡從善,奈何總是不得其果,只好散盡家財濟困貧民,自己則往深山訪道,不問世事,最後在漢鍾離、呂洞賓的引渡之下得道成仙。歷史記載中的曹國舅名佾,字景休,是北宋仁宗皇后曹氏的胞弟,史書中的曹景休是位寡過擅於保身的國戚,享年七十二歲,並沒有散財修道的說法。為曹國舅染上神話色彩的宋代修練內丹的道士,將其視為呂洞賓的弟子。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何仙姑是八仙當中唯一的女性,傳說祂是廣州增城縣何素之女,唐武后時曾夢見仙人教授吞食雲母粉而得輕身不死,後遇李鐵拐、藍采和授以仙訣而同列仙班。有異說仙姑其實不姓何,乃因其法寶為一朵大荷花,因此後世才訛稱為「何」。劉海蟾本不在《東遊記》的八仙之列,不過或許是因為祂的故事和藍采和頗多類似,是故在臺灣常有人將兩人對換。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漢鍾離根據《東遊記》的記載為「燕臺人。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合子,又號王陽子,又號雲房先生。父為列侯,官雲中。……及壯,仕漢為大將。」祂曾奉命率軍征討北蕃,開始時連連攻破敵軍陣勢,但因李鐵拐有意渡化鍾離入仙班,故化身老翁助蕃將不聿攻克漢軍,致使鍾離敗陣潰逃。逃亡途中遇見一名胡僧,將之引渡到東華先生的住處跟隨修道,後再遇上仙王玄甫、華陽真人…等人相授,道術日益精進,最後終於位列仙班。漢鍾離的造型相當鮮明,頭上雙髻,袒胸露肚,手持蒲扇一把,每每以開懷之面容示現,令人望之欣喜。呂洞賓是八仙當中最負盛名的一位,《東遊記》:「洞賓姓呂名喦,字洞賓,號純陽子。」、「少聰明,日記萬言,矢口成文。」唐武宗會昌年間參加兩次的科舉考試皆落榜,落寞時巧遇漢鍾離以黃梁一夢啟迪尋道之心遂棄儒歸隱,在通過十難試驗後拜漢鍾離為師,一同往終南山鶴嶺論道。呂洞賓和其師漢鍾離都是道教重要的宗師,以修持內丹為修行要務,後為北宗全真教奉為五祖之二。其更在民間信仰裡具有多重身分,例如五文昌之一、五恩主之一…等,可見呂仙祖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擁有崇高的地位。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手持魚鼓的張果老據《東遊記》的描述原是天地混沌初開時的一隻白蝙蝠,受天地之氣,得日月之精而化身為人,後得宛丘、李鐵拐授法而得道。不過史書上所記載的張果是唐代一位修持內丹的道士,「老」則是對他的尊稱。相傳唐玄宗曾邀請祂上朝演繹道法,並封為光祿大夫。之後張果的故事在流間流傳得愈加神化,遂成了一名法術高深的神仙。其最大的特色是倒騎著一頭白驢,可日行數萬里,休息時驢子可以像紙一樣折起來收到箱子裡,要騎乘時只要噴一噴水,紙片就會鼓起再次化成白驢,神異莫名。韓湘子在《東遊記》裡被說成是唐代古文大家韓愈的侄孫,曾在韓愈面前施展令牡丹變色,並且預言韓愈有左遷潮州之厄,後來果然應驗,讓不信佛道的韓愈為之折服。不過事實上這則傳說是張冠李戴,韓湘的確是韓愈的侄孫,然而根據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令牡丹變色的是韓愈另一名從江淮來投靠的侄子,這名公子哥兒不學無術,不僅在學堂上會欺負同學,連送到寺廟裡去也被僧侶告狀說他狂妄,後世就這麼的把兩個人合而為一,成了求道成仙的韓湘子。世人所熟知的韓湘子總是以清秀少年的樣貌登場,手中持著笛子,氣質優雅。
鳳山雙慈亭
八仙是家喻戶曉的神仙組合,正因他們有著代表社會各階層的特質,所以成為相當受到民眾歡迎的一組。

正殿金柱有兩副楹聯,前付金柱是「聖蹟昭彰長顯神靈安鳳邑,母恩浩蕩廣施德澤護臺疆」。後付金柱是「鳳闕凝床澤溥三山崇祀典,鯤溟拯溺靈昭四海靖波瀾」,意為媽祖廟在此地立基,恩澤遍及三山,百姓紛紛前來朝聖膜拜,媽祖在廣大的海洋上拯救受難的眾生,祂平定波濤的靈驗事蹟斑斑可見。神房兩側封柱的楹聯是「聖蹟著湄洲浩蕩神恩廣沾雨露,母儀垂鳳邑魏峨廟貌薦馨香」,薦是進獻之意,此聯表示從湄洲發基的媽祖信仰,神威遍布無邊際,來到鳳山創建的這座壯觀廟宇,讓崇信祂的百姓紛紛前來朝拜進獻。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通往後殿的過水門上方樓面也懸掛著幾方匾額,龍爿這邊有「坤德帡幪」,落款「大清光緒元年月榖旦」、「官帶銘中軍前營花翎儘先副將劉朝林敬立」。「帡幪」本意為帳幕,這裡引申作庇護之意。獻匾人頭銜裡的「儘先」是指目前暫無相應的職缺,一旦有將優先補上。劉朝林是跟著唐定奎來臺協助處理牡丹社事件的副將,曾於光緒元年(1875)的四月間與提督周志本一同剿滅外獅頭社原住民,這方匾額有可能就是戰爭得勝之後的酬神產物。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匾額下方橫樑有「虎溪三笑」彩繪,這是雙慈亭裡第三度出現的題材。

鳳山雙慈亭

橫樑下另一方匾額是「海不揚波」,落款「光緒戊寅十一月吉旦」、「知鳳山縣事鄧嘉繩敬書」。光緒四年(1878)歲次戊寅,獻匾人根據《鳳山縣采訪冊‧職官‧知縣》載「鄧嘉繩(江蘇江寧人,由附貢捐訓導,改中書科中書銜,咸豐十一年在軍營出力,保以知縣即選),光緒四年八月十八日任,五年閏三月十一日交卸.」又是一方當代地方最高首長所贈的匾額。
鳳山雙慈亭
另一頭的虎爿則有「風引帆回」匾,落款「同治柒年九月榖旦立」、「古越魯源 元林敬獻」,同治七年為西元1868年,古越是浙江的古稱,這兩位獻匾人的祖籍應該是浙江,而且從匾文內容判斷應該是從事海上貿易的商人,是故才會以「帆回」來頌揚媽祖恩德。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下方橫樑彩繪著「茂叔觀蓮」,主角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北宋理學創始人。平生鍾愛蓮花之高雅,其所著〈愛蓮說〉一文流傳千年,當中提到「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成了後世讚賞蓮花之美時一定會想起的字句。圖中可見周敦頤由童子陪同漫步於蓮池畔,畔邊長著朵朵清荷,有盛開的,有含苞的,各有風采。
鳳山雙慈亭
威靈顯佑」匾落款「弟 韓慶 敬叩」,沒有標註獻匾年分,敬獻人的資料也似有落字,難以判辨為哪一個年代的文物。
鳳山雙慈亭

兩側過水上方各還有一幅彩繪,畫著雷公、電母以及風神、雨伯這四位先民因畏懼大自然力量而演化出的神祇,四神的信仰起源相當早,雷公的記載最早見於《楚辭》〈遠遊〉:「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古人認為雷乃天庭陽氣,故謂之「公」,進而衍伸出與雷公搭配的「電母」。如今常見的雷公造型多以鳥為雛形,背生雙翅,手執鐵鎚、大釘,擊之便聚雷。電母手執雙鏡,相互照射即生電。另外在《周禮》〈大宗伯〉當中提到:「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足以證明漢代之前就有祭祀風雨雙神的紀錄。風伯的職責在於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右手持芭蕉,左手持風袋,袋口一張風勢鼓鼓而出。雨師職責在於佈雨灑潤,一手執盂,一手持樹枝作灑水狀,和風神為組合搭配。這四位自然神在昔日的農業社會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農作莊稼需要四位天神的庇佑,因此格外受到尊崇。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視線在回到中軸線上,整座神龕雕琢相當細膩,最前方的一對金柱上頭刻著龍鳳呈祥,龍在下,鳳銜磬牌在上。龍背上還有幾條小龍,由四海龍王所駕馭。前文提及四海龍王是掌管四方海洋的神祇,後來被媽祖收納為水闕仙班,是故在此帶著水族兵將一同現身頗有為媽祖護法的寓意。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神龕上方也可看見麻姑與仙翁兩位壽仙,祂們是傳統建築常見的裝飾題材。有關麻姑的記載則是見於晉葛洪《神仙傳‧卷三》,據說祂曾親眼看過東海三度變桑田,而東海變成桑田需要千萬年的時間,足見麻姑壽命之綿長,因此成了女壽仙的代表人物。麻姑的故事除了滄海桑田,另一個為人所知的便是「獻酒祝壽」;傳說麻姑在絳珠河畔以靈芝釀酒,並於蟠桃壽宴上獻於西王母,而「流霞」就是指這種仙酒。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詩中云:「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喝了這種仙酒便能青春永駐。照片中的麻姑揹著花籃,身旁的仙鹿是麻姑的好搭檔,兩者常常一同出現。南極仙翁,神號長生大帝,信仰來源為星宿的崇拜,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載:「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意指如果能看見南極老人星,那麼就代表國家政治清明,如果看不見則是暗示兵亂將起。直到唐代則將老人星的信仰進一步衍伸為「壽神」,如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裡提到:「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現安,故祠之以祈福壽」因為這些信仰的流傳,所以民間在描繪壽仙的造型時多半是以老者的姿態,拄著拐杖手捧壽桃,透過形象鮮明地傳達出「長壽」的概念。照片中的仙翁圓頂皓首,誇張的高聳額頭展現異於常人的神仙面貌,慈眉善目,令人一見就能感受到祂的慈祥問候。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正殿神龕內可見鎮殿媽頭戴冠冕,披奉帽,著龍袍,以黃色為主色調顯現天后之尊貴,豐腴的臉龐是百姓所熟悉的慈母形象。雙手持龍笏於胸前作朝奏貌,代表著擁有直達天聽的權力,是神格崇高的表徵。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鎮殿媽前方有兩尊軟身媽祖,尺寸之大是同類神像當中所少見,龍爿這尊臉頰較尖瘦,頗有湄洲體神像的風格,而虎爿這尊相較圓潤,是台灣較常見的媽祖造像,兩尊看來都頗有年代,散發古味氣質。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神龕上還有數尊媽祖金身,神房兩側同樣奉祀著千順兩將軍。神龕楹聯為「聖德配天海國慈航普濟,母儀稱后桑榆俎豆重光」,是各地媽祖廟裡常見的一副通用楹聯。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後殿※
往後殿方向走進會先抵達拜亭,這裡有座背倚著正殿的小神龕,裡頭奉祀著韋馱菩薩。韋馱菩薩全稱「護法韋馱尊天菩薩」,是執金剛神之一,佛教信仰裡宇宙之間有無數發願護持佛法的金剛菩薩,而以韋馱為代表是因為傳說其曾追回被羅剎女盜走的佛陀舍利,恪盡護法之職,之後祂發願護持三洲(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修持佛法的眾生,也因此成了佛寺裡最常見的護法金剛。韋馱的造型一般常見的是身披戰甲,手持寶杵,面容俊秀,英姿颯爽的青壯將軍。在正規的佛寺配置裡,第一殿是四天王殿,中央奉祀來世佛彌勒菩薩,在彌勒菩薩的背後就會看見韋馱的身影,面向大雄寶殿,正稱職的守護著祂發願護持的佛法與道場。這樣的配置傳到臺灣民間也能偶而看見遺風,鳳山雙慈亭即是一例,臺南的開基天后宮也是一例,祂們所奉祀的韋馱菩薩都是面向觀音殿。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拜亭上的橫樑畫著八仙齊聚,兩側棟架則是渭水聘賢、歷山象耕,是常見的四聘題材。「渭水聘賢」講述的是周文王延聘姜子牙的故事。呂尚,姜姓,呂氏,名尚,一說名望,字尚父,一說字子牙,亦稱「姜太公」、「姜子牙」、「太公望」、「呂望」,善於用兵,是傑出的軍事家,協助姬昌建立周朝。在《封神演義》第二十四回「渭水文王聘子牙」的故事中,原先在紂王底下擔任小職的呂尚眼見政局腐敗,於是辭官歸隱山林,常前往磻溪畔垂釣。一日,西伯侯姬昌夜夢飛熊,詢問大臣散宜生此兆為何?散宜生引昔日商高宗武丁夢飛熊而得傅說舊事,點出主公即將覓得輔佐良相。來年春,姬昌率文武官員前往南郊巡幸,路上聽聞漁夫、樵父唱吟著醒世歌謠,心忖此間必有高人隱匿,因此積極找出歌曲創作者的下落就在磻溪。初訪時雖不得如願,但求賢若渴的姬昌展現最大誠意,返回西岐後齋戒三日,擇日再率文武百官前往磻溪訪賢。這回總算見到了姜子牙,子牙吟詠「西風起兮白雲飛,歲已暮兮將焉為?五鳳鳴兮真主現,垂竿釣兮知我稀。」暗示自己得遇明主,將出仕輔佐周室匡正天下。雖然聘任姜子牙為國師後不久姬昌就已經離世,但在姜太公的盡心輔佐下,繼任的姬發順利推翻紂王暴政,建立了大周朝。照片裡可看見西伯侯姬昌在同子的引導之下,恭敬的前往拜訪正在磻溪畔釣魚的姜子牙。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後殿因有拜亭的緣故,所以只剩兩側龍虎照壁處可以透天,發揮採光與空氣流通的功能。龍爿照壁的正脊上立著一名手持荷花的童子,虎爿這邊也是一位童子,正打開手上的盒子,盒中飛出一隻蝙蝠,祂們兩位正式掌管世間情感的和合二仙。這兩位仙人是唐太宗時期的寒山、拾得兩名出家僧侶,據說兩位乃是至交,他們時常結伴雲遊吟詩作偈,留下了「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這段饒富禪意的對話。因為兩位高僧的友誼堅定,讓後世流傳他們是掌管世間友誼、愛侶情意以及音樂與和平的神仙,因此在廟宇裝飾當中,常可見以和合二仙為題材的作品。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龍爿壁堵上刻著蒼龍教子,一條蒼龍騰穿梭在雲霧之間,龍首威武,口中吐出甘露,另一頭則是一條小龍昂首仰望。兩側對聯為「紅鯉躍波禹門燒尾,青龍鼓浪海國揚著」,講述的正是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從漢代開始民間就傳說著魚化龍的故事,相傳黃河河水因為相當混濁,所以只有耐汙力較強的鯉魚可以在河中生存。在黃河上游有個大禹治水時所開鑿的龍門,又稱「禹門口」,人們發現每每到了春天,這裡總會聚集著逆游而上的鯉魚群,每一條都想要跳上高逾數丈的龍門,但沒有任何一條能成功,因此魚躍禹門化為龍的傳說就這麼流傳下來。
鳳山雙慈亭
虎爿壁堵則是「舐犢情深」,為雌虎攜子的題材。龍與虎自古以來就被中國文化視為神獸,天上四象之二。《周易‧乾》:「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雲是伴隨著龍而湧現,風則是伴隨著老虎,天下制度只要靠著聖人的擬定,萬物就會順著秩序而運轉。比喻事物總是能相互感應,以龍、虎之顯現誘發出水起風生。兩側對聯為「一嘯生風豈容狐假,群驚作倀共仰獸尊」,裡頭用了兩個成語典故:狐假虎威、為虎作倀。上聯言老虎只要一吼,那麼狐狸就沒有冒假的機會,下聯是所有的動物都會驚怕老虎,甘願為牠所驅使,奉他為萬獸之王,呈現了老虎的威猛。
鳳山雙慈亭

從兩側照壁的透天回頭欣賞正殿另一頭落水的規帶牌頭戲齣,一邊是「薛丁山征西」,另一邊則是「羅通掃北」。《薛丁山征西》是一部清代流行的民間小說,內容講述征東功成受封平遼王的唐朝大將薛仁貴,因受權臣李道宗所誣而下獄,幸得徐茂功力保才得以戴罪立功前往討伐西涼。一路上危機重重,靠著英雄出少年的兒子薛丁山的衝鋒陷陣,途中甚至還與異邦女子樊梨花共結連理,最後總算功成回國。然而薛府終抵不過皇室鬥爭,在武后的迫害下,丁山子薛剛只好展開逃亡,幾經波折最後終於撥雲見日,一家團圓,整本小說共有九十回,橫跨薛家數代。由於這齣戲文背茂盛的野草所遮,加上單就落款實在不足判讀其所演繹的究竟是哪一橋段,隱約看見英勇的薛丁山正縱馬上戰場,下方似乎有程咬金的身影,推斷應該是在演著第十八回「薛丁山領兵救父 竇仙童擒捉丁山」的橋段。話說唐太宗李世民親征平西,途中竟被西涼蘇寶同困在鎖陽城,魯國公程咬金靠著機智脫圍返回長安討救兵。甫從雲夢山水簾洞王敖老祖那兒學成的薛丁山,奉師命前往鎖陽關救父與救君,於是返回長安面見程咬金。在魯國公的引見之下,薛丁山受太子李治封為二路元帥,與母親柳金花和妹妹薛金蓮一同隨程咬金前往救駕。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另一齣「羅通掃北」的故事情節見於《說唐後傳》,故事描述御駕親征北番的唐太宗不慎被困於木陽城內,程咬金奉命返回京城舉辦比武選出救駕人選,小將羅通憑藉高超的槍法打敗勁敵秦懷玉,掛帥前往救駕。這兩則故事放在一起不難發現情節竟然完全相同,但一個是往西,一個是往北。畫面中可見騎乘白馬,英姿颯爽的羅通,以一身過人的武藝前往鎖陽城救駕,對上虯髯的東突厥武將,一副胸有成竹的模樣突顯英雄出少年的氣魄。羅通掃北的故事常是戲曲演繹的主要劇碼之一,不過其實歷史上並沒有羅通這個人,是小說所杜撰的內容。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回過頭去,從這裡也可欣賞到後殿前落水的垂脊牌頭,龍爿主題是「孝感動天」,虎爿是「有辛樂道」,也都是「四聘」裡的故事。孝感動天和歷山象耕講述的是同一段情節,根據元郭居敬所著的《二十四孝》〈孝感動天〉記載:「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相傳舜年少時曾在歷山耕作,他的才能與德行讓一同耕種的百姓深深折服,甚至連大象都來當他的腳力,飛鳥也來協助耕田。畫面中貴為中原共主的堯降尊紆貴,親自前來歷山拜訪一介農夫舜,一旁還有大象點題,象背上的白猴則是藝師的巧思,窺望的樣子取諧音不就是「封侯有望」。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有辛樂道」的故事見於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司馬遷提到伊尹歸附商湯的故事有兩種說法,一種為伊尹以有莘氏陪嫁奴隸的身分投入商湯門下,最後再以烹調食物的道理暗喻治理天下的方式,進而得到商湯的另眼相待,封其為相。另一種說法是伊尹是一位隱居的賢者,商湯聽聞其名便派人前往聘請,一連五次才將伊尹請出。兩人會談伊尹以「素王」與「九主」的道理深得商湯所讚賞,深切倚重,成就了開創商朝的大業。後世在闡述商湯聘伊尹的故事時,顯然是採用了《史記》所記載的第二種說法。「有辛()樂道」便是講述商湯前往有莘氏國內的伊水畔拜訪伊尹求取治國之道,照片裡站在牛隻旁邊的就是伊尹,而商湯則是在大臣陪同下前來訪賢。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兩座牌頭的上方還有善財與龍女兩座剪黏像,讓人一看就可猜到這座殿堂的主神便是觀世音菩薩。在民間小說《西遊記》的故事情節中,善財童子的原來身分是牛魔王與鐵扇公子的兒子─紅孩兒,後被觀世音菩薩所收服納入門下,成了菩薩的隨侍弟子,不過根據《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記載,善財童子乃是修習菩薩道行者的榜樣,經過遍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後而得證。龍女則為娑竭羅龍王的女兒,根據《妙法蓮華經》的記載,其八歲時已善根成熟,在法華會上成佛,後跟隨觀世音菩薩就度六道眾生。祂們兩位是觀音的脅侍,在廟宇裡經常是一起出現的組合。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正脊脊堵則是有博古圖剪粘,安放著一些具有吉祥寓意的器物,例如花瓶中插著的翎象徵的正是官祿、花籃中的牡丹是富貴、香爐代表子孫綿延、水仙代表美好,也象徵婦女的德行、劍拂塵書三物則是仙家的代表,有賜福的意涵、茶壺諧音福。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下方西施脊的水果同樣也都是帶有吉祥寓意的安排,例如楊桃諧音多、竹筍是節節高升、蘋果代表平安、玉米取其形代表多子、蓮霧是連有的諧音、白菜代表清清白白、佛手諧音福壽、白蘿蔔是好彩頭。
鳳山雙慈亭
燕尾脊背上則有鳳凰朝牡丹剪黏,工法細膩優美。
鳳山雙慈亭

視線再回到後殿內,前付金柱上以草書字體寫下楹聯「雙鳳和鳴喚起群生開覺路,慈鸞護覆扶持大眾登諸天」,助眾生開覺以登上天界彼岸是菩薩的宏願與慈悲。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金柱上的雀替以鯉魚和鰲為主題,寄託了「鯉魚躍龍門」的想望。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棟架上的彎栱多有雕刻,在獅座的側邊,龍爿這面刻著蒲扇與劍代表著斬除邪祟,虎爿則是芭蕉葉和串錢代表著招來財富,同樣都是讓人看了一旦會意便覺有趣的題材。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下方通樑彩繪著「天官賜福」與「福祿壽」兩個主題畫作。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神龕上方懸掛著一方「慈航普渡」匾,落款「乾隆乙丑年」、「福建水師副使王國平敬立」,這方匾明顯是重製品。乾隆十年(1745)歲次乙丑,至於這位王副使目前尚找不到相關資料,若能考證出這方匾額的原始來歷,那麼對於雙慈亭乾隆十八年前的傳說輪廓將有很大的擴清。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正前方的神龕中供俸著觀音佛祖,泥塑的鎮殿神像以一雙慈眼遍視眾生。觀世音菩薩與媽祖的淵源深厚,傳說媽祖便是觀音所化,是故在臺灣各地的媽祖廟,如果有設後殿多半都是奉祀觀音。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神龕前方站立著威武英勇的兩大護法菩薩,龍爿為韋馱菩薩,虎爿是伽藍菩薩,這兩大菩薩是如今佛寺、觀音殿上常見的一對護法金剛。按佛教的信仰,天地間有無數發願護持佛法的金剛菩薩,而以韋馱為代表是因為傳說其曾追回被羅剎女盜走的佛陀舍利,恪盡護法之職。而伽藍菩薩所示現的面容則以三國關羽為常見,傳說關羽敗走麥城後,最後在臨沮被吳軍斬殺。含恨而終的關羽、關平父子冤魂不散,常常在玉泉山遊走找尋頭顱,最後遇上前來結廬修行的天台宗智者大師為其父子講授佛法,因果相循,豁然開朗的關羽於是發願要成為佛教的護法,於是天台宗寺院便雕塑起關羽神像,之後越來越多佛寺仿效,成了如今關羽與韋馱為兩大護法的組合。關羽是三教供奉的神祇,不過只有在身為護法時,其塑像才會在肩上環繞著綬帶,成了最易分辨的特徵。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在神龕照面上方橫樑的懸掛著另一方「大觀自在」匾,落款「光緒己丑年陽月 日吉旦」、「知下淡水分縣事昆陵楊泗濱敬叩」,觀自在是觀世音菩薩的另一個名號,意思是如果能切切實實的觀照自己的內心那麼就能得到大自在,這是最紮實真切的修行功夫,也是佛菩薩引導我們到達的修行境界。光緒十五年(1889)歲次己丑,獻匾人楊泗濱是當時的下淡水縣丞,縣城署在屏東市。根據《鳳山縣采訪冊‧職官》載:「楊泗濱(江蘇陽湖人,由監生報捐府經歷,指分福建),光緒十五年十一月初二日署,十六年四月初六日卸.」陽月指的是十月,這位新任的地方父母官還未就職前就先進鳳山縣城內獻匾給雙慈亭,可見該廟在當時的政治圈地位崇高。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兩側各有陪祀偏殿,龍爿陪祀縣境主公,虎爿為註生娘娘,這兩位是民間寺廟裡頭最常見的配祀神。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兩側封牆前則是十八羅漢山,奉祀著民間相傳的十八位羅漢,這也是觀音殿上常見的配置。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殿前橫樑還有數幅畫作,可惜多幅經年累月遭香煙燻黑難識,其中可辨的是「商山四皓」。「商山四皓」指的是秦末漢初的隱士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這四人原為秦代的博士官,後因見贏政暴虐遂罷官隱居商山,採紫芝為食,皓首潤顏,頗有仙家之氣。漢朝創立後,高祖劉邦聽說了四皓的名聲,多次延請出仕而不得其果。之後,呂后想方設法請出四人前往太子府上赴宴,劉邦見而大驚,聽了四皓說太子乃宅心仁厚之人,所以他們願意受邀,這下才消除了高祖原本想廢掉太子的念頭。在中國傳統的觀念裡,老者除了是長壽的象徵也是智者的代表,商山四皓便因此代表寓有諸般美好的題材。
鳳山雙慈亭

從側室離開後殿走出中庭,在這裡可以看見正殿屋頂的另一頭落水,脊堵上的剪黏題材為「渭水聘賢」,照片中可見西伯侯禮賢下士,率著文武百官前往磻溪延請姜子牙出世相助的場面。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燕尾脊下方的印斗處則是矗立著一尊一手持拐杖,一手托草鞋的出家人塑像,這位便是中國禪宗初祖─達摩祖師。菩提達摩是南天竺香至王的三王子,於南北朝時東渡來到震旦(中國),並在金陵面見梁武帝。然而好大喜功的梁武帝終究無法靜心聽下眼前之人所說的佛法,兩人最後不歡而散,於是達摩轉往北方繼續他的傳法之行。傳說當他要越過長江時,以踏著一枝蘆葦草的方式渡河,此等神蹟便從此流傳開來。到了北方的嵩山少林寺,菩提達摩在此面壁九年,並教授僧侶一套健身的拳術,奠定少林寺成為中國數百年武學正宗的地位。傳說達摩祖師去世後,曾有商人在宋雲在從西域歸來的路途上遇見達摩,只看見祖師手裡拄著拐杖,杖上綁著一支草鞋,一路往西行去。等回到中土後向眾人言說此事,最後眾人決議打開達摩的棺木,竟看見裡頭只剩下一支草鞋,這便是達摩「隻履西歸」的傳說。故事經過顯然過度神話,不過也增添了達摩祖師的傳奇色彩。
鳳山雙慈亭
後殿正脊的脊堵則是「火焰山」,講述著《西遊記》裡頭家喻戶曉的情節,故事橫跨數回篇幅,從第五十九回至第六十一回。話說孫悟空於五百年前大鬧天庭時,曾打翻太上老君的丹爐,炭火落到凡間竟成了一座火焰山,橫亙在三藏一行人前往西天取經的路上,悟空得知唯有向翠雲山芭蕉洞的鐵扇公主求得芭蕉扇方能搧滅。然而鐵扇公主正是前些路途上,險將三藏吃下腹的那位紅孩兒的母親,紅孩兒如今被觀世音菩薩收服往紫竹林而去,這等樑子已結,鐵扇公主自是不願借扇。第一回拿了把假扇,導致孫悟空越搧火越大。第二回,孫悟空變幻成鐵扇公主的夫君─牛魔王的樣子誆騙得手,不料卻被真牛魔王知情,也化成豬八戒的樣子再將芭蕉扇騙回。第三回悟空與牛魔王大打出手,牛魔王果然武力高強,纏戰多時孫悟空仍無法取勝,最後是在四大金剛四面圍困,托塔天王李靖、三太子李哪吒協助之下才順利讓牛魔王皈依正道,拿到芭蕉扇熄滅火燄山之火。照片中可見孫悟空正與牛魔王和鐵扇公主鬥法中,演繹著第三回借扇的經過。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結語※
鳳山雙慈亭是一座擁有近三百年歷史的廟宇,在臺灣足堪名入老廟之列。要經營一座廟宇的確是件不容易的事,悠遠的歷史往往伴隨著許多包袱,但那卻也能成為獨一無二的特色,是別人再怎麼包裝也無法擁有的特色。為了改革廟宇的經營模式而加入創新的元素雖然無可厚非,但如果不是立基在傳統上,那麼這種失了根的創新沒有在地滋養的養分最後往往只能枯萎。雙慈云何?觀音、媽祖,然如今廟貌配置完全不符禮制,殿前有府,五王成了該廟的主要決斷者,龍爿的太歲殿成了中軍府的地盤,收驚、改運樣樣包,主神媽祖坐在後殿變為提供諮詢的對象,另一位主神觀音的遭遇就更不用說了,落了個太平侯的職缺。一座老廟何以自降廟格,寧願去南鯤鯓分靈回來變成子廟?以往在這裡沒有的習俗、規矩,如今卻從別的地方一一移植過來,王船也來了、馬伕也來了,看了實在令人心傷。此情此景不禁讓人想再問一次,如今雙慈何云?

【攝‧記】高雄鳳山雙慈亭2018.07.2109.30

【攝‧記】高雄鳳山雙慈亭2012.08.29



鳳山雙慈亭
【阿中舊筆2012.08.29

「南海路千重,心倘能虔,遙仍可達。東寧潮萬頃,靈從或爽,險化為夷」這是雙慈亭三川中門上的對聯,好對子,也點出了「雙慈」所指涉的對象:觀世音菩薩、天上聖母。

雙慈亭是鳳山城的古廟之一,座落在鳳山最熱鬧的家具街(三民路)的路沖上,而另外一頭則是國定古蹟鳳山龍山寺,這樣的地理位子道也和斗六街的「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相呼應,只是斗六的媽祖間已不在,而鳳山的媽祖間和觀音亭依然屹立。鳳山雙慈亭和彌陀彌壽宮、燕巢角宿天后宮並稱高雄三大廟,意思就是這幾座廟的管轄範圍廣闊,跨越了村里的限制,代表這些廟的地位較一般角頭廟崇高。


如今的雙慈亭看來雖稱不上古色古香,但也是高雄地區少見還維持單層樓的閩南式廟宇建築了。越過氣派的牌樓,這裡的廟埕並不寬闊,平時充當信眾的摩托車停車場,不過偶有幾位街友坐臥一旁行乞。三川門背脊上所安奉的並非常見的福祿壽三仙,而是天地水三官,成為這裡的一項特色。而扛起廟角的力士在這裡則是由留著小鬍子的日本人擔任,阿中在前文曾提及扛廟力士的身分似乎和當地歷史背景有關,或許在鳳山雙慈亭又再次得到應證。正面的一對龍柱呈「翻天」姿態,龍頭在上。進入廟內,天井同樣置有香案,不過和北部不同的是,這裡的天井是透天的,而且是拜三官大帝,而非將其改變成拜殿。正殿前方亦矗立一對八角石龍柱,龍頭在下,龍身盤繞而上,是謂「覆地」。龍柱基礎上的雕刻也有可觀之處,最底下的基座雕有「螭吻」獸紋,上方石珠則有八種不同的海洋生物:烏龜、螃蟹、蝦子、烏賊煞是有趣。

登上正殿,神龕內端坐一尊大型泥塑的媽祖聖像,手持龍笏,善目慈眉的向著萬千信徒,衣冠雖顯老舊,但仍不失莊嚴氣態。越過穿廊,抬頭可見正殿燕尾脊的脊墜上安有一白衣虯髯造型之像,阿中端詳了一會兒方看出這位正是東渡中土的禪宗初祖:菩提達摩,換個角度,祂左手捧草鞋,右手持木杖,這不正是民間傳說達摩祖師持一草鞋回歸天竺的傳說只是為什麼這裡要安上達摩祖師像,而且是兩處燕脊墜皆同,這就有待進一步探究了。再觀後殿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兩側則有漢式十八羅漢,漢式羅漢和古印度的羅漢身分不同,漢式的包涵漢武帝、達摩祖師、降龍,伏虎等,而古印度式的則無這些人物,在台灣教為少見,目前阿中只有在臺南的海安宮才有看過。

整座雙慈亭中年煙霧繚繞,神像和神龕都被燻得黑黑的,其實阿中覺得雙慈亭的香爐太多了,每個爐都插一柱香,每個信徒就大概有二十柱香,點起來所產生的燻味是很嗆人的,這也是阿中覺得有些難受的地方,而且我也不希望神像看起來黑黑髒髒的啊!下次來到雙慈亭,或許可以來體驗一下被燻的滋味喔!


鳳山雙慈亭
鎮殿媽祖側拍,別有一番感覺。

鳳山雙慈亭
天井下安奉三官大帝及五斗星君香案。

鳳山雙慈亭
特殊的三官大帝。

鳳山雙慈亭
扛廟角的日本力士。

鳳山雙慈亭
劉海戲金蟾豎柴。

鳳山雙慈亭
覆地八角型石龍柱。

鳳山雙慈亭
螭虎基座。

鳳山雙慈亭

燕尾脊墜下的達摩祖師。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鳳山雙慈亭
金龍彩出品的綠豆糕,特別印上「天上聖母」字樣。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