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慶安宮

時間:
2012824

地點:基隆慶安宮(基隆市仁愛區忠二路1)

交通方式:出基隆火車站後右轉上天橋,下忠一路前行至孝二路再左轉忠二路即可抵達,路程不到十分鐘。

【基隆慶安宮簡介】引自臺灣寺廟專欄部落格
慶安宮建於民國59年,主祀的這尊媽祖像原來是供奉在基隆舊牛稠港虎仔山的一座小廟中。清嘉慶20(西元1815),一位來自舊內湖庄的信徒何士蘭獻地、並由當地士紳集資修築慶安宮,將媽祖婆由小廟中移到此供奉,成為基隆的三大廟、八大景之一,也是基隆人信仰重地。每逢農曆初一、十五、神佛聖誕日及過年期間,各地善男信女總自各地湧來參拜。慶安宮每月初一及十五還會舉行「補運」及「消災祈福禮斗」法會,為民眾服務。

慶安宮在著名的基隆中元祭也扮演相當重要的地位,因為在農曆七月一日於老大公廟開龕門開啟普渡活動後,於七月十二日先由慶安宮將「七月燈」(即普渡公燈)分送各姓氏宗親,將燈放在門口或街路口,以在夜間引導鬼魂遊路;再接下來的重頭戲,也就是七月十三日的「迎斗燈」亦在此舉行。這個儀式由信眾準備陣頭為前導,然後再由各姓氏組成單位迎接斗燈繞境以求平安,繞境結束後就將這些斗燈送到慶安宮安奉。次日,則在慶安宮前舉行「豎燈篙」活動,所謂燈篙,就是一支末端懸掛燈籠及招魂幡的長竹竿,當燈篙豎起之時,等於召告各路孤魂野鬼前來享用各界所供奉的各式祭品。不過如果燈篙豎得愈高,光可以照得更遠,代表看到的孤魂也愈多,因此供品也要準備得愈多,否則萬一供品不足,可能惹惱這些好兄弟而招致禍害,因此燈篙的高度要以當次祭拜的規模來決定,人們也會更謹慎準備祭品。

【阿中隨筆】

這一回真是阿中這輩子第一次到基隆來,一出火車站就可以看到基隆港口以及麗星郵輪,感覺比我們高雄港氣派多了。由於正值農曆七月,基隆市區到處都可以看見中元祭的相關文宣,而這也是基隆聞名全台的重要祭典,不過這次阿中的目的地不是中元祭,而是參訪有「基隆媽」之稱的慶安宮。

慶安宮座落在忠二路上,道路有些狹窄,所以來往車輛頗混亂。進到慶安宮後,慶安宮也和一般台北的大廟一樣,把原來的天井蓋上雨棚,擺上幾張供桌變成拜殿,而原來的拜殿就會設上柵欄,把信徒和神明隔開,無形之中,阿中感覺和神明的距離好遠,很不喜歡這種安排,關渡宮、慈祐宮、龍山寺、行天宮…等皆是如此,這是阿中不喜歡台北廟宇的原因。而且距離這麼遠,要看到鎮殿媽的聖像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再加上廟方又用玻璃隔開,要不是靠相機鏡頭高倍數的拉近,還真看不到媽祖的面容啊!

因為建築格式的被破壞,讓慶安宮並沒有古廟的感覺,而且左右兩偏殿都設在二樓,但彼此不相通,所以參拜起來動線有些混亂,爬上爬下的。再看到廟宇裝飾,雖採南方風格於廟脊上安裝各種裝飾,但慶安宮或許是因為常下雨的因素,所以大部分所採用的不是一般的剪黏,更不是精緻的交趾陶,以阿中粗淺的目光觀察,似乎是用水泥砌成,然後再用油漆上彩著色的,左右鐘鼓樓上方的千順兩將軍像就是一例,而且這裡兩將軍的面容有點類似國劇的大花臉。至於穿廊上方的彩繪,可能也因為過於潮濕而有剝落的現象。大抵而言,慶安宮的裝飾舊阿中個人認為,是還有那麼點值得努力的地方啦!

另外阿中想特別提出的一點是,慶安宮裡裡外外到處都看得到某某人的名字,廟前的牌樓,大大的慶安宮三個字,後面就要多一串「○○立」,三川殿上的玉旨牌又出現一次「○○立」,廟前的文化大樓又再來一次「○○立」,阿中真的很好奇,為什麼這位仁兄這麼愛出風頭。廟宇是集合眾人的力量所創建的,不是私人的宮壇,怎麼可能所有的東西都是你某某人一個人獨資獨力興建的,主任委員只是信徒代表,實不宜如此張揚啊!阿中真的很好奇,為什麼慶安宮的信徒們會讓這位仁兄如此大鳴大放,名字立一處即可有必要到處都放嗎?唉!再說如果沒那樣的命,把自己的名字擺在那邊讓大家拜,這樣也不是很妥當啊!

基隆慶安宮
鎮殿媽很難入鏡,但隱約看得出來和下面這一張副駕差不多面容。

基隆慶安宮

基隆慶安宮


慶安宮的廟埕並不大,再加上廟方又在旁邊蓋了一棟文化大樓,還在廟埕上立了根柱子,感覺整個視野都被破壞了。




為了營造出風動的感覺,媽祖的旒冕還刻意雕成流線型。


已顯斑駁脫落的彩繪。




準備要製作成燈篙的竹子,就綁在慶安宮天井旁。




很有特色的普渡旗。


在慶安宮,很多地方都能看到這位仁兄的大名。

【攝‧記】基隆慶安宮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