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肚永和宮

時間:
2013年10月21日

地點:大肚永和宮(臺中市大肚區永和街12號)

交通方式:可搭乘臺鐵至大肚站,出站後右轉沿鐵道一路往南行,至永和街右轉即可抵達,步行約十分鐘。

【大肚永和宮簡介】引自美美網
「永和宮」位於下街永和村的又稱「大肚宮」,俗稱「下街廟」或「下街媽祖」。與「萬興宮」頂街媽祖相對,卻晚其建立,「永和宮」創建於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早期為一小廟,因香火鼎盛才改建成今日之規模。

「永和宮」的信仰圈除了永和村之外,還涵蓋了大肚村、磺溪村、新興村與大東村等村落。

民國七年(西元1918),大肚地區稻米農作慘遭鐵甲龜蟲肆虐,為禍甚烈,造成嚴重農業損失,地方耆老乃恭請媽祖出巡繞境,蟲害立止,農民歡慶,並舉辦多次「烏龜仔醮」以謝神恩,自從此事件之後,「永和宮」威名更盛。

內祀奉的媽祖,與鹿港的「天后宮」同樣分香自湄州的媽祖金身。依廟祝及老一輩先賢的說法,這兩尊媽祖與湄州媽祖皆為粉面媽祖。「永和宮」座癸朝丁,為雙進三開間格局,以護廊連接三川殿與正殿,正殿前接有拜殿,在外觀上與萬興宮十分近似。

【阿中隨筆】
有關大肚地區開墾的歷史,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巡臺御史黃叔璥所著的《臺海使槎錄》當中有段明確的記載;〈卷二、赤崁筆談/武備〉:「……偽鄭在臺,民人往來至半線而止。自歸版圖後,澹水等處亦從無人蹤。故北路營汛,止大肚安設百總一名,領兵防守;沙轆、牛罵二社,則為境外。……」。一直到乾隆六年(1741)由福建分巡台灣道劉良璧所重修的《重修福建臺灣府志》當中,便出現了「大肚街」的記載;〈卷五 城池(坊里、街市、水利、橋梁附)/街巿(附)〉:「大肚街(距縣治北一十五里)」,可見在雍、乾之際,大肚已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聚落。

不過有關大肚永和宮的記載,卻是到了
道光十六年(1836)由周璽所編纂的《彰化縣志》才出現,書中於〈卷五 祀典志/祠廟(寺觀附)〉錄有:「天后聖母廟:……一在犁頭店街,一在西螺街,一在東螺街,一在大肚頂街,一在大肚下街,一在二林街,一在小埔心街……」。因此就歷史文獻來看,大肚永和宮的創建年代只能推估於道光之前,雖然我們無法從文獻當中得知進一步的資訊,然而卻能從廟內所收藏的古匾、文物當中去探尋更多的蛛絲馬跡。


永和宮的正殿上有一只石香爐,上方刻有精緻的雙鳳牡丹圖,四隻爐腳皆有螭尾神獸,線條清晰可辨,爐身上還刻著:「大肚宮 乾隆辛亥年 弟子周望德敬立」等字樣,辛亥是為乾隆五十六年(1791),此爐保存相當完整,若爐上文字真可引證,那麼前文沿革所述之永和宮創建於乾隆五十三年便可信之。又見正殿所高懸之兩方古匾:海邦所瞻、克配彼天。「海邦所瞻」落款題到:「嘉慶乙亥孟冬,大肚紳耆公立」,嘉慶乙亥孟冬為嘉慶二十年(1815)十月,和「克配彼天」匾同年獻立,可推估嘉慶二十年底,永和宮曾經歷過一次大規模的修建。「克配彼天」意思是頌揚媽祖功德足可與天相配,此匾為「乾清門侍衛鎮守福建臺澎掛印總兵官阿勒精阿巴圖魯武隆阿敬題」,武隆阿在嘉慶年間先後擔任兩任的臺灣最高軍首長,「阿勒精阿」是滿文,意思是忠誠,而「巴圖魯」則是指勇士。永和宮能得到臺灣最高軍事首長的獻匾,地位之崇高可見一斑。

由以上古物推究,大肚下街永和宮原稱大肚宮,其創建年代當於乾隆末年,並在嘉慶末年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擴建,自此我們便能對永和宮的來歷有了初步的輪廓。

如今的大肚永和宮主架構是由鋼筋水泥建造而成,外觀採閩南式廟宇風格,三川殿搭配左右鐘鼓樓形成五開間,不過平時兩樓側門並不開放,主要皆由三川門進出。三川殿為單簷構造,正脊背上有三仙剪黏,正脊脊堵則有八仙賀壽陶像,只是這裡的陶像稱不上細緻。中央兩道規帶垂脊牌頭有武齣,例如:關公華容道釋曹操,搭配最前方一尊大將軍像。外側兩道的牌頭則是文戲:三顧茅廬與渭水聘賢。兩側墀頭有憨番陶像,一手撐起屋簷,一手抵著大腿,而憨番身旁則還有一頭兇猛的獅子,這樣的搭配是獨特而有趣的,一般來說,廟宇墀頭設憨番是臺灣南部(雲林以南)常見的裝置,而中部(彰化以北)則多半都是用獅子像,但永和宮就偏偏是兩者皆存,呈現出另一種風格。而在憨番的下方的水車堵則有連續的交趾作品。

進入三川門下,這裡以各式的石雕為主要裝飾素材,正門上方高懸宮名牌,雕著一條金龍,一爪持印一爪持珠,造型生動,栩栩如生。下方門框為大理石材,對聯題到:「永普慈雲善保風調雨順,和施坤御能服國泰民安」,「坤」為易經卦名,象徵地也指女性,「御」為統治,因此對聯的含意就是媽祖以女性慈祥溫和的姿態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在門框前同樣有安著一對石獅子,不過很明顯是近代翻修後的新作品,兩側門扇上的石雕也以武戲為主題,下方同樣為麒麟回望。再看到左右兩面牆堵,這部分是這裡最讓我感到新奇的部分,這裡的題材不是常見的祈求吉慶,而是加冠晉祿,不僅如此,其所表現出的意象更是有趣;龍邊是一名童子雙手捧著冠帽,而主角則是雙手托起原本戴在頭上的舊帽,表現出換帽的含意,原本已有冠如今再換新冠,這不正是「加冠」的意思。而虎邊的表現方式更有趣了,一名童子驅趕著一頭鹿往主人的方向去,正是所謂的「晉祿(鹿)」啊!這兩幅作品著實讓我駐足欣賞許久。而在加冠晉祿堵的下方則是洗石子壁畫,一邊是梅花、花瓶、香爐、如意,皆有吉祥平安的寓意。而另一頭則是姜太公獨自垂釣,正等待著有緣人的到來。除了這幾片石堵,永和宮的三川殿同樣也有一對龍虎堵,龍堵刻著兩條龍,不過卻看不到龍爪,虎堵同樣也有兩隻虎,兩者的線條看起來都是柔和的,頗有母帶子的感覺。

進入廟內後可以回頭欣賞門神彩繪,永和宮的正門門神為秦瓊、尉遲敬德,左右兩道門則是宮女與侍宦,這樣的配置常見於以女性為主神的廟宇,彩繪顏色鮮豔豐富,雖沒有府城名家那般細膩的手筆,但看來倒也動人傳神。再往前走去為露天天井,上方懸掛著一排排的紅燈籠,從前拜殿延伸至拜殿,整齊劃一看來格外喜氣。兩側有廊道連接正殿,牆堵下方則有數幅壁雕作品,題材也多引自忠孝節義、歷史典故。廊道屋簷的上方同樣也有許多的陶像裝飾,多以常見的故事題材為主,例如羲之養鵝、桃園三結義等。而在前拜殿屋簷的上方正中央則是一尊太子乘麒麟的剪黏像,這位置在正殿的正前方,正是符合了三太子身為中壇元帥,護佑宮壇的職責象徵。

再往前進入正殿,只見慈祥和藹的軟身鎮殿媽祖像端坐神龕之中,前方還有大媽、二媽神尊,看起來都是相當具有年代的神像,面容雖顯斑駁,卻仍舊透露出護佑蒼生的堅毅。整座神龕是由木刻鏤雕而成,以紅色為底,金為主色,雕刻手法細膩。除了正上方的飛龍與麒麟等神獸外,兩旁還有八仙朝禮,是在瞻仰神尊之餘可多花時間欣賞的藝術品。此外在神龕上方左右兩側還有兩幅彩繪,分別是「南極星輝」與「麻姑獻壽」。神龕上方懸掛著所提及的兩方嘉慶古匾:海邦所瞻、克配彼天,而前文同樣也提到的乾隆古香爐則是放置在前方的供桌上,繼續扛起主爐的重責大任,爐身保存完善,上方的鳳凰、花卉、螭尾等依然清晰可見。至於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媽祖不可或缺的助手,同樣也是矗立在神龕前等待隨時接受指令,永和宮的將軍像造型看來似乎較為成熟穩重。

永和宮的建築體除了有三川殿、正殿之外,和許多新建的媽祖廟一樣,正殿後方也蓋起來多層樓式的後殿,永和宮的後殿一樓為觀音殿,奉祀著與媽祖信仰息息相關的觀世音菩薩,陪祀文殊、普賢兩菩薩以及三寶佛。二樓則是凌霄寶殿,主祀玉皇上帝與南北斗星君等。在一樓的龍邊廂房供奉包府千歲、文昌帝君、關聖帝君。至於虎邊則是功德主廳,長生牌位上刻著「癸酉重興倡建大總理趙順芳長生祿位」。趙順芳是光緒年間
大肚街的仕紳,在《臺灣私法物權編》當中可看見幾篇與其有關的土地買賣記載,可見趙家在大肚地區佔有一定的地位,甚至今日大肚地區著名的三級古蹟「磺溪書院」,也是趙順芳於光緒十三年(1887)所倡建的(可參考國家文化資料庫),而對照長生祿位上的「癸酉」年,當指同治十二年(1873)。部分資料認為趙順芳為嘉慶年間之人,因此這裡的癸酉指涉為嘉慶十八年(1813),然而如此一來就無法與《臺灣私法物權編》契合,除非趙順芳活了百歲,不然如何能在擔任重興永和宮大總理後的七十四年還能倡建磺溪書院?(十六歲就可當重興廟宇的大總理?!)

早在去年的10月31日,阿中就曾經造訪過大肚永和宮,當時約莫是晚間六七點間,我剛從頂街萬興宮走過來,恰巧遇上關好廟門正準備離開的執事,執事看我探頭探腦地便告訴我,今天天氣太冷了,廟門提早關,下次再來…當下阿中心想,「下次」對我這個外地人來說,不曉得要到什麼時候了……睽違了一年,阿中總算回到永和宮來了,或許這是大肚媽要我先去歷練,才能有更開闊的眼界來欣賞大肚永和宮。只是這次來同樣的,永和宮的香客仍舊寥寥可數,當天阿中在那兒的兩個多鐘頭內所遇到的香客不超過五位,這座百年老廟平常就這麼冷清嗎?如果香客不多,又怎能蓋起如此美輪美奐的新宮殿?心中不禁暗自納悶著。

大肚永和宮
永和宮的正殿上有一只石香爐,上方刻有精緻的雙鳳牡丹圖,四隻爐腳皆有螭尾神獸,線條清晰可辨,爐身上還刻著:「大肚宮乾隆辛亥年弟子周望德敬立」等字樣,辛亥是為乾隆五十六年(1791),此爐保存相當完整,若爐上文字真可引證,那麼前文沿革所述之永和宮創建於乾隆五十三年便可信之。

大肚永和宮
「海邦所瞻」落款題到:「嘉慶乙亥孟冬,大肚紳耆公立」,嘉慶乙亥孟冬為嘉慶二十年(1815)十月,可推估嘉慶二十年底,永和宮曾經歷過一次大規模的修建。

大肚永和宮

「克配彼天」意思是頌揚媽祖功德足可與天相配

大肚永和宮
此匾為「乾清門侍衛鎮守福建臺澎掛印總兵官阿勒精阿巴圖魯武隆阿敬題」,武隆阿在嘉慶年間先後擔任兩任的臺灣最高軍首長,「阿勒精阿」是滿文,意思是忠誠,而「巴圖魯」則是指勇士。永和宮能得到臺灣最高軍事首長的獻匾,地位之崇高可見一斑。

大肚永和宮

大肚永和宮
中央兩道規帶垂脊牌頭有武齣,例如:關公華容道釋曹操,搭配最前方一尊大將軍像。

大肚永和宮

外側兩道的牌頭則是文戲:三顧茅廬與渭水聘賢。

大肚永和宮
兩側墀頭有憨番陶像,一手撐起屋簷,一手抵著大腿

大肚永和宮
憨番身旁則還有一頭兇猛的獅子,這樣的搭配是獨特而有趣的,一般來說,廟宇墀頭設憨番是臺灣南部(雲林以南)常見的裝置,而中部(彰化以北)則多半都是用獅子像,但永和宮就偏偏是兩者皆存,呈現出另一種風格。

大肚永和宮
進入三川門下,正門上方高懸宮名牌,雕著一條金龍,一爪持印一爪持珠,造型生動,栩栩如生。

大肚永和宮
下方門框為大理石材,對聯題到:「永普慈雲善保風調雨順,和施坤御能服國泰民安」,「坤」為易經卦名,象徵地也指女性,「御」為統治,因此對聯的含意就是媽祖以女性慈祥溫和的姿態保佑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大肚永和宮
在門框前同樣有安著一對石獅子,不過很明顯是近代翻修後的新作品,

大肚永和宮
龍邊是一名童子雙手捧著冠帽,而主角則是雙手托起原本戴在頭上的舊帽,表現出換帽的含意,原本已有冠如今再換新冠,這不正是「加冠」的意思。

大肚永和宮
一名童子驅趕著一頭鹿往主人的方向去,正是所謂的「晉祿(鹿)」啊!

大肚永和宮
在加冠晉祿堵的下方則是洗石子壁畫,一邊是梅花、花瓶、香爐、如意,皆有吉祥平安的寓意。

大肚永和宮
而另一頭則是姜太公獨自垂釣,正等待著有緣人的到來。

大肚永和宮
除了這幾片石堵,永和宮的三川殿同樣也有一對龍虎堵,龍堵刻著兩條龍,不過卻看不到龍爪,虎堵同樣也有兩隻虎,兩者的線條看起來都是柔和的,頗有母帶子的感覺。

大肚永和宮
進入廟內後可以回頭欣賞門神彩繪,永和宮的正門門神為秦瓊、尉遲敬德,左右兩道門則是宮女與侍宦,這樣的配置常見於以女性為主神的廟宇,彩繪顏色鮮豔豐富,雖沒有府城名家那般細膩的手筆,但看來倒也動人傳神。

大肚永和宮
再往前走去為露天天井,上方懸掛著一排排的紅燈籠,從前拜殿延伸至拜殿,整齊劃一看來格外喜氣。

大肚永和宮


大肚永和宮
兩側有廊道連接正殿,牆堵下方則有數幅壁雕作品,題材也多引自忠孝節義、歷史典故。

大肚永和宮
廊道屋簷的上方同樣也有許多的陶像裝飾,多以常見的故事題材為主,例如羲之養鵝、桃園三結義等。

大肚永和宮
在前拜殿屋簷的上方正中央則是一尊太子乘麒麟的剪黏像,這位置在正殿的正前方,正是符合了三太子身為中壇元帥,護佑宮壇的職責象徵。

大肚永和宮
再往前進入正殿,只見慈祥和藹的軟身鎮殿媽祖像端坐神龕之中,前方還有大媽、二媽神尊。

大肚永和宮

大肚永和宮
看起來是相當具有年代的神像,面容雖顯斑駁,卻仍舊透露出護佑蒼生的堅毅。

大肚永和宮
除了正上方的飛龍與麒麟等神獸外,兩旁還有八仙朝禮,是在瞻仰神尊之餘可多花時間欣賞的藝術品。

大肚永和宮
在神龕上方左右兩側還有兩幅彩繪,分別是「南極星輝」與「麻姑獻壽」。

大肚永和宮

大肚永和宮
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媽祖不可或缺的助手,同樣也是矗立在神龕前等待隨時接受指令,永和宮的將軍像造型看來似乎較為成熟穩重。


大肚永和宮
乾隆古香爐則是放置在前方的供桌上,繼續扛起主爐的重責大任,爐身保存完善,上方的鳳凰、花卉、螭尾等依然清晰可見。

大肚永和宮
永和宮的後殿一樓為觀音殿,奉祀著與媽祖信仰息息相關的觀世音菩薩,陪祀文殊、普賢兩菩薩以及三寶佛。

大肚永和宮
虎邊則是功德主廳,長生牌位上刻著「癸酉重興倡建大總理趙順芳長生祿位」。

大肚永和宮 
  
【攝‧記】大肚永和宮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