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時間:
2013年11月3日

地點:後壁下茄苳泰安宮(臺南市後壁區嘉苳里4號)

交通方式:可搭乘臺鐵至後壁站,轉乘臺南市公車黃10路線,終點站即為泰安宮。或由後壁火車站直行172甲線,遇南81-1鄉道後右轉直行約三十分鐘抵達媽祖社區,左轉即可抵達。

【下茄苳泰安宮簡介】引自下茄苳泰安宮網站
主祀「天上聖母」俗稱「媽祖婆」總供奉大媽至七媽七位聖母世稱「茄苳媽」來自明永曆十三年亦即清順治十六年(西元一六五九年)由大陸湄洲一商人奉請四寸金身的「七寶銅湄洲媽祖」,至此午間在路邊攤進餐,包袱暫置於谷井蓋上,食後要離去,包袱確無法提起以致不知所措,經人指點「卜杯」(擲杯)請示,始知媽祖已相中此龍穴吉地,有意留在此地,濟民救世。

起初庄民臨時搭建茅舍為其安身之處。後因媽祖靈赫應驗,信仰者與日俱增,傳遍各地香火日盛。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嘉義縣鹿草鄉後堀村山仔腳陳立勳獻地,故本地富紳韓高陽之祖先發起募金一千圓與庄民協建廟宇命名為「泰安宮」,同時雕起「大媽」神像將原來四寸金身的「七寶銅湄洲媽祖」置入其中,並迎請中壇太子合祀。

至道光、光緒、民國年間經數次整修擴建,爾後年久失修及歷經數次大地震頹墮不堪,遂於民國七十四年七月五日成立第一屆管理委員會向台南縣政府核准在案(中華民國七十四年八月六日七四府民禮字第九二四三一號)並成立泰安宮重建委員會,翌年四月正式動工,前後七載,耗總工程費用新台幣一億三千餘萬元,為現今台南縣諸多媽祖廟中以「後壁鄉下茄苳泰安宮」為最雄偉壯麗,堪稱「南瀛第一媽祖廟」與同庄「旌忠廟」為下茄苳的庄廟,同時也是清初下茄苳堡三十六庄(今擴展為五十九庄頭)的總廟,信徒遍及嘉義縣的鹿草鄉、水上鄉和台南縣的後壁鄉、東山鄉、白河鎮、新營市範圍廣闊、香火鼎盛,普及全國各地。

【阿中隨筆】
在閱讀下茄苳泰安宮沿革時,有許多關鍵的人事物值得我們進一步認識。首先是下茄苳地區的開拓,在〈康熙臺灣輿圖〉即有「下加冬汛」的標示,〈康熙臺灣輿圖〉是康熙38至43年(1699-1704)年間,由清廷委託西方傳教士測量臺灣地形,再由中國山水畫家據以繪製而成,是現存最早的臺灣地圖。「汛」是清代的一種兵制,凡千總、把總、外委所統率的綠營兵均稱為「汛」,其駐防巡邏的地區稱「汛地」,由此可知在康熙領臺之前,下加冬(下茄苳)就已經是個軍事重鎮。而同樣在康熙領臺前期所成書的《臺灣府志》,在〈規制志/坊里/諸羅縣〉也有以下記載:「……開化里(離府治一百里)、新舊咯莊(離府治一百二十里)、大奎璧莊(離府治一百二十里)、下茄苳莊(離府治一百三十里)、井水港莊(離府治一百四十里)……」。康熙末年的《重修臺灣府志》〈規制/街市/諸羅縣〉以及《諸羅縣志》〈規制志/街市〉則有「下加冬街」的紀錄,是故可證明下茄苳地區在清康熙年間已經是個頗具規模的城市。


雖然從文獻中可證明下茄苳地區開闢時間甚早,但卻遍尋不著有關「泰安宮」的創建紀錄。閱讀過泰安宮的創廟緣由後會發現,其似乎和北港朝天宮(笨港天妃廟)相當雷同,同樣是由陳立勳獻地而建,但朝天宮廟地由陳立勳所獻之相關論述可見於鹿草南陳宗氏族譜以及《臺灣省通志》,而泰安宮的部分就無明確的紀錄。查陳立勳祖籍福建同安,是康熙年間拓墾雲嘉地區的重要人物之一,其拓墾路線由雲林北港至嘉義鹿草、後壁下茄苳,這一遼闊地區多有其墾地,因此由陳立勳獻地建廟煞是合理,然而一旦搭配上歷史時間點就有所出入了。對照《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第一章 通論/第一節 墾照〉當中的記載,當時獲准開墾鹿仔草的人是沈紹宏,此外本文中還提及鹿草原為「鄭時左武驤將軍舊荒營地」,由此可見從明鄭時期至康熙領臺,鹿草一帶區域尚未成為陳立勳的墾地範圍,更何況是鹿草以南的下茄苳?再對照鹿草圓山宮之沿革,該廟為康熙四十七年由陳立勳等墾戶共同創建,是故陳氏勢力當於此時方始進入鹿草,進而往南方擴展。

前述提及陳立勳為笨港墾戶,然而其何德何能獲有如此基業?依據鹿草南陳宗祠的紀錄,開基祖陳立勳為鄭成功部將,隨鄭軍遷台後拓墾笨港,成為雲嘉一帶的大墾戶。然而這段紀錄與史料所驗證的卻有所出入。第一,查鄭成功征臺攻荷的部將名單當中,並無「陳立勳」之名(見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4%AD%E6%88%90%E5%8A%9F%E5%BE%81%E8%87%BA%E9%83%A8%E5%B0%87%E5%88%97%E8%A1%A8),但在〈清史稿臺灣資料集輯‧清史稿卷二六八/黃梧〉一文當中卻有以下記載:「黃梧,字君宣;福建平和人.初為鄭成功總兵,守海澄.順治十三年,梧斬成功將華棟等,以海澄降.大將軍鄭親王世子濟度以聞,封海澄公.……並條列滅賊五策,復請速誅成功父芝龍.率泰先後上聞,琅得擢用,芝龍亦誅.尋命嚴海禁、絕接濟,移兵分駐海濱阻成功兵登岸,增戰艦、習水戰;皆用梧議也.及成功病卒,其將萬義、萬祿、楊學皋、陳蟒、陳立勳、黃昌、黃義、余期英等詣梧降.」從以上這段史料可見,陳立勳或許確為鄭成功手下,不過卻在鄭薨後轉而投降清廷。第二,據日治時期由臺灣總督府所編纂的《臺灣土地慣行一般》當中記載,康熙二十二年(1683),有陳立勳者因曾獻納大軍征臺資金,故清政府賞賜其大槺榔東頂堡大部分的土地開墾。另蔡相煇(空中大學副教授)於《臺灣民間信仰專題─媽祖》〈日據時期的北港朝天宮〉章中第二節引述提到:「明治36年(1903)臺灣臨時土地調查局《大槺榔東頂堡舊慣調查書》一、大租戶與小租戶項下:(三、先佔者姓名謂:軍用者獻納者陳立勳;鄭成功之功臣陳縣。)」,據此可推知開拓笨港之鄭成功部將陳立勳,其後倒戈支持黃梧並資助施琅攻台,因此獲得政府同意賞賜土地開墾,由此觀來便能反映今日南陳宗祠裡開基祖陳立勳身著清朝官服的合理性,不然如真以先祖為鄭氏部將為榮,怎會將其繪成身著清朝官服之貌?

如果陳立勳是因為資助施琅攻台而獲得廣大的拓墾地,那麼最先開墾的大槺榔東頂堡(笨港屬之)就是重點所在,查陳立勳是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獻地並鳩資創建笨港天妃廟,此事可見於
康熙五十六年(1717)周鍾瑄所撰之《諸羅縣志》〈卷十二 雜記志/寺廟〉中。倘若泰安宮之沿革確為可信,陳立勳先於笨港天妃廟而獻地興建泰安宮,那麼以當時下加冬之軍事地位,為何此事不見載於《諸羅縣志》?對照前文所述,康熙二十三年陳氏之勢力範圍尚未擴及鹿仔草,又怎能獻其南方的下茄苳之地予泰安宮興建廟宇?

文獻紀錄不可得,要探究泰安宮的歷史就只能從廟內的古物著手,可惜當日阿中在廟堂內並無看見相關的古匾、古物,只能透過官方網站得知該宮收有乾隆三十二年(1767)丁亥年桂月,由眾弟子所獻的「海邦所瞻」匾。若此匾為實,那麼將是證明泰安宮創建於乾隆三十二年之前的具體證明,只是同樣的在文獻當中也是找不到有關下茄苳泰安宮的紀錄。在結束有關泰安宮的創建史討論之前,阿中在找尋陳立勳的相關資料時還有個有趣的發現;在〈臺灣南部碑文集成/乙、示諭/青天廉明曹太老爺讞語〉當中記載一段陳立勳與族人陳應選爭奪灌溉水源的爭訟結果,此碑現存於嘉義縣鹿草鄉後堀村山子腳,立碑年代為
乾隆三十四年(1769)九月二十八日。如果這位陳立勳為笨港開墾者,那麼從康熙二十三年(1684)至此時已歷八十五年,陳老保守估計也有上百歲,有此可能乎?如前述歷史與石碑皆可信,那麼實際上這兩位陳立勳會不會是不同人?這就留待更多資料來探究了。

泰安宮如今已改建成鋼筋水泥建築,三川門開五口,兩側設有鐘鼓樓,屋簷三重顯得氣派而恢弘,第一層正脊脊背上有麒麟馱日像,兩旁則有乘龍將軍護衛,各道垂脊牌頭都有武齣,只是尺寸較小,表現較不顯眼。燕尾脊下方的四個印斗處則分別有持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持寶幡的北方多聞天王,手纏一條蛇的西方廣目天王,以及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四尊陶像,表情威武剛正,這是源自佛教四大金剛的信仰,封神榜將其引入小說之中,並賦予「風調雨順」的象徵,因此廟宇中可常見四大金剛的身影,既有護持道場的功能,亦有祈福之寓意。而在斜脊末端則是太子乘獅剪黏陶像,第二層斜脊為仙女乘鳳,第三層則是鯉魚吐藻,層層華麗裝飾堆疊,構出南方廟宇特有的繁複絢麗之美。兩側鐘鼓樓頂端上方則是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的塑像,這也是近代新建媽祖廟常見的裝置之一,不過泰安宮這裡的兩將軍像並非是擬人般立體,反而呈現的是一種扁平狀的塑像。

再回到三川殿正面部分,斗大的「泰安宮」石碑就安放在第二層與第三層屋簷之正中央,兩側各有一位童子護持,石碑外圍刻有九條龍,表現出該廟的尊貴地位。下方墀頭處所安置的不是一般常見的憨番或石獅,而是千順兩將軍,這樣的安排在屏東慈鳳宮同樣也看得到。這兩尊石像雕刻手法較為樸拙,採站姿,一手持著武器,另一手舉起做撐簷貌。正面以石雕為主要裝飾素材,以三對石柱最為搶眼,墀頭千順將軍下方的石柱最大,雕著百鳥朝鳳,上方還有南極仙翁與麻姑這對常見的賀壽晉祿神仙,只是這裡的麻姑看起來似乎有些男性化。正中央這對雕著翻天覆地,雙龍纏繞,另一對則是單龍盤旋。這幾對柱子都是近代常見的作品,因此較無特殊之處,比較有趣的是在柱身上方,各面都刻著獅面,看起來頗有歐洲羅馬的風格。

走進三川殿下正門上方高懸「泰安宮」宮牌,精緻的彩繪雕刻龍紋盤繞,後方則是一堵石雕,題材看起來像是千順兩將軍與眾位仙女。正門對聯題到:「泰啟人心教忠教孝茄苳垂聖範,安維世道至大至剛寶島沐神恩」。兩側門扇的牆堵同樣也是以石材為主,身堵的主題分別是萬仙陣與九曲黃河陣,都是封神演義當中著名的橋段,各路神仙各逞其能大顯神通。正門前廟方用紅龍圍起避免信徒誤闖,此外還安放一塊木板,上頭會有雙獅戲球煞是精緻。在泰安宮三川殿下的這個場域,最引起阿中駐足欣賞的不是石雕,而是步通上的繪畫,這裡的表現方式雖偏向西方油墨畫,但人物的畫風、動作,乃至於花草動物等卻是相當的東方,飄逸自然,清新脫俗,雖無註明繪者名姓,但想必應是技藝高超的匠師。一開始看著一幅畫,阿中開始想思忖著畫中故事為何?印象中似乎也沒有類似的故事情節是可以與眼前畫作相符的,等到一連看著其他三幅畫作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裡要表現的題材並非是某一則傳說故事,而是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變換啊!衷心推薦各位朋友如果來到下茄苳泰安宮,也可以在三川殿下好好欣賞這幾幅作品。至於兩側牆堵的部分,最上方有大理石雕作品,龍邊是「子騫為弟留母」,講的是閔子騫的後母雖然虧待他,但他還是恪守孝道。虎邊則是夏禹治水,同樣也是著名的傳說故事。至於龍虎堵下方的腰堵部分,則是以大舜象耕以及渭水聘賢為題材,都是著名的誠心感動賢人的故事。

進入廟內,挑高寬敞的宮殿,明亮充足的光線都讓人感到相當舒適,拜殿的四方金柱有副對聯寫道:「茄皮皺老淵源已老神庥長不老,苳葉青新聖蹟長新廟貌幾翻」,點出了下茄苳泰安宮這座古廟歷經翻修後欲新氣象的期許。抬頭欣賞上方的彩繪,有一幅童子嬉戲圖,其繪畫風格較偏向西方畫法,六名新生童子手持如意開心的嬉鬧著,富有祈求多子多孫的寓意。而在橫樑處也多有以傳統故事為題材的彩繪。而斗拱雀替則是飛天奏樂之像,雖未真聞樂音,卻也能感受仙樂飄飄的歡喜感。

再往前去便是泰安宮的正殿,四根高聳的金柱上方刻著精緻的龍紋,挑高的格局展現出廟宇高貴的氣勢,而「茄苳媽」就高坐在正殿神龕之上。泰安宮的鎮殿媽祖是一尊軟身的金身,依沿革所載其身內藏著泰安宮的開基聖母「七寶銅湄洲媽祖」,雖然我們無法進一步確認傳說的真假,但光是瞻仰這尊鎮殿媽,就約略可看出年代之久遠,剝落的臉龐無損於媽祖的慈悲容顏,垂目微笑,數百年來保護著這片土地上祂的子民。鎮殿媽身旁還有數尊較小的金身,不過每尊看起來都頗具年代,就連前方的太子像、兩將軍亦是如此,尤其是金柳兩將軍像威風凜凜,保存完整。兩側神龕則是供奉鎮殿媽的副駕以及二媽金身,這兩尊同樣也是軟身神像。再外側則是陪祀伽藍護法與註生娘娘。而在媽祖神龕前還有兩尊千順將軍立像,看得出是近年新雕塑的作品,這兩尊將軍像表情靈活,肌肉結實,讓人感覺孔武有力,展現出十足的威武風格。在神龕前方的供桌上有一座玻璃櫥櫃,裡頭放置著數隻豬腳,相傳泰安宮的媽祖在出巡時,前方的嚮導不是一般常見的「報馬仔」,而是階級較高的「破避官」,根據廟方的說法:「
破避官的造型較為正式,身穿黃衫、對綁紅布條,腰綁白色腰裙,腰配新鮮豬腳、新鮮韮菜、葫蘆(內裝天上聖母仙丹),手持馬鞭。走在執事牌隊伍之前線當主導,手持馬鞭來為媽祖破除一切有形無形的障礙。」其中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那些新鮮豬腳再經過繞境行程之後,竟然放置多日都不會腐壞,因此被信徒視為神蹟供奉在廟堂之上。只是阿中覺得,以媽祖救渡眾生的慈悲形象,在祂的面前放上一隻隻豬腳,看起來似乎有些那麼不恰當啊!

從外觀來看泰安宮的建規模相當龐大,然而一進殿內卻只看到正殿,其餘的空間就是在龍邊閣樓則是設有六十甲子太歲殿。此外在正殿兩側除了有金香部,廟方辦公場所以外,還有一些看板貼著泰安宮的相關文史資料提供參拜的信徒閱覽,算是相當有概念的作法。走一趟泰安宮,雖然不免對其所記載的沿革感到質疑,然而這裡無疑是後壁下茄苳地區最重要的信仰中心,因為就在阿中參訪的當日就發現有不少信徒是專程開車來到這裡參拜媽祖,可見茄苳媽在信徒們心目中的地位。建議各位朋友有空不妨可以走一趟後壁下茄苳,來這裡欣賞四季不同風情的稻田美景,感受最樸實的人文風情。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如今已改建成鋼筋水泥建築,三川門開五口,兩側設有鐘鼓樓,屋簷三重顯得氣派而恢弘。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第一層正脊脊背上有麒麟馱日像,兩旁則有乘龍將軍護衛,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燕尾脊下方的四個印斗處則分別有持琵琶的東方持國天王,持寶幡的北方多聞天王,手纏一條蛇的西方廣目天王,以及手持寶劍的南方增長天王四尊陶像,表情威武剛正,這是源自佛教四大金剛的信仰,封神榜將其引入小說之中,並賦予「風調雨順」的象徵,因此廟宇中可常見四大金剛的身影,既有護持道場的功能,亦有祈福之寓意。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在斜脊末端則是太子乘獅剪黏陶像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兩側鐘鼓樓頂端上方則是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的塑像,這也是近代新建媽祖廟常見的裝置之一,不過泰安宮這裡的兩將軍像並非是擬人般立體,反而呈現的是一種扁平狀的塑像。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斗大的「泰安宮」石碑就安放在第二層與第三層屋簷之正中央,兩側各有一位童子護持,石碑外圍刻有九條龍,表現出該廟的尊貴地位。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下方墀頭處所安置的不是一般常見的憨番或石獅,而是千順兩將軍,這樣的安排在屏東慈鳳宮同樣也看得到。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這兩尊石像雕刻手法較為樸拙,採站姿,一手持著武器,另一手舉起做撐簷貌。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這裡的麻姑看起來似乎有些男性化。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比較有趣的是在柱身上方,各面都刻著獅面,看起來頗有歐洲羅馬的風格。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走進三川殿下正門上方高懸「泰安宮」宮牌,精緻的彩繪雕刻龍紋盤繞。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正門對聯題到:「泰啟人心教忠教孝茄苳垂聖範,安維世道至大至剛寶島沐神恩」。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兩側門扇的牆堵同樣也是以石材為主,身堵的主題分別是萬仙陣與九曲黃河陣,都是封神演義當中著名的橋段,各路神仙各逞其能大顯神通。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正門前廟方用紅龍圍起避免信徒誤。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此外還安放一塊木板,上頭會有雙獅戲球煞是精緻。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在泰安宮三川殿下的這個場域,最引起阿中駐足欣賞的不是石雕,而是步通上的繪畫,這裡的表現方式雖偏向西方油墨畫,但人物的畫風、動作,乃至於花草動物等卻是相當的東方,飄逸自然,清新脫俗,雖無註明繪者名姓,但想必應是技藝高超的匠師。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一開始看著一幅畫,阿中開始想思忖著畫中故事為何?印象中似乎也沒有類似的故事情節是可以與眼前畫作相符的,等到一連看著其他三幅畫作之後才恍然大悟,原來這裡要表現的題材並非是某一則傳說故事,而是一年四季不同的景色變換啊!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兩側牆堵的部分,最上方有大理石雕作品,龍邊是「子騫為弟留母」,講的是閔子騫的後母雖然虧待他,但他還是恪守孝道。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龍虎堵下方的腰堵部分,則是以大舜象耕以及渭水聘賢為題材,都是著名的誠心感動賢人的故事。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拜殿的四方金柱有副對聯寫道:「茄皮皺老淵源已老神庥長不老,苳葉青新聖蹟長新廟貌幾翻」,點出了下茄苳泰安宮這座古廟歷經翻修後欲新氣象的期許。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抬頭欣賞上方的彩繪,有一幅童子嬉戲圖,其繪畫風格較偏向西方畫法,六名新生童子手持如意開心的嬉鬧著,富有祈求多子多孫的寓意。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斗拱雀替則是飛天奏樂之像,雖未真聞樂音,卻也能感受仙樂飄飄的歡喜感。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四根高聳的金柱上方刻著精緻的龍紋,挑高的格局展現出廟宇高貴的氣勢,而「茄苳媽」就高坐在正殿神龕之上。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泰安宮的鎮殿媽祖是一尊軟身的金身,依沿革所載其身內藏著泰安宮的開基聖母「七寶銅湄洲媽祖」,雖然我們無法進一步確認傳說的真假,但光是瞻仰這尊鎮殿媽,就約略可看出年代之久遠。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剝落的臉龐無損於媽祖的慈悲容顏,垂目微笑,數百年來保護著這片土地上祂的子民。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鎮殿媽身旁還有數尊較小的金身,不過每尊看起來都頗具年代,就連前方的太子像、兩將軍亦是如此。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金柳兩將軍像威風凜凜,保存完整。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兩側神龕則是供奉鎮殿媽的副駕以及二媽金身,這兩尊同樣也是軟身神像。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在媽祖神龕前還有兩尊千順將軍立像,看得出是近年新雕塑的作品,這兩尊將軍像表情靈活,肌肉結實,讓人感覺孔武有力,展現出十足的威武風格。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阿中覺得以媽祖救渡眾生的慈悲形象,在祂的面前放上一隻隻豬腳,看起來似乎有些那麼不恰當啊!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建議各位朋友有空不妨可以走一趟後壁下茄苳,來這裡欣賞四季不同風情的稻田美景,感受最樸實的人文風情。

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攝‧記】後壁下茄苳泰安宮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