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05187.JPG

時間:
201527

地點:斗六受天宮(雲林縣斗六市莊敬路55)

交通方式:搭乘台鐵至斗六車站,由後站出站後轉搭台西客運,至「二吉軒」站下車直行莊敬路右轉即可抵達,惟客運班次不多,搭乘前須務必留意。或直接從車站步行,由大同路右轉中正路,左轉成功路,遇莊敬路再右轉,時間約二十分鐘。

【斗六受天宮簡介】摘錄自臺灣媽祖聯誼會網站─斗六市受天宮網頁
斗六市是雲林縣主要的行政與工商中心,而太平路是早期斗六的主要商店街,也是雲林縣少數具有保存價值的古老街屋區,它是通往南北鄉村的聯絡道路,也就是今天北通南投竹山,南達斗南、古坑的要道。在清朝時期與日本時代太平路稱為「大街」,自古就有「街頭媽祖間,街尾觀音亭」之俗諺。「街頭媽祖間」就是供奉天上聖母的「受天宮」,位置在現今的斗六圓環,而「街尾觀音亭」就是奉祀觀音菩薩的永福寺。

受天宮創建於清康熙末年,原址在斗六市中心現圓環斗六水利會址,至清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六年)時御賜國庫重修,同時列入官祀。當時的受天宮前殿供奉開基天上聖母六尊,後殿祀孔子,附祀清同治年間斗六門分縣丞姚鴻祿位,左建聖母堂,清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右建雲林四大書院之一的龍門書院。

民國二十六年(或民國二十七年),日據時代強制執行「皇民化」運動,被日本政府廢廟,連帶培育出不少學士、舉人、秀才的龍門書院也受到池魚之殃。直到民國六十六年(西元一九七七年)(或民國六十二年)聖母降旨希望修復廟宇,才由葉碧東先生捐獻目前莊敬路的廟址,又蒙各地熱心人士捐款興建廟宇,得完成目前的廟貌。

【阿中隨筆】
※文獻探討※
斗六,舊稱斗六門,清康熙年間就有漢人入墾的足跡,根據康熙五十六年(1717)的《諸羅縣志》記載,當時的斗六門已經具備「街」的規模。此外,在〈學校志/社學〉還記載「在邑里漢莊者八,以教漢童:……一在斗六門莊.……(以上八所,康熙四十八年知縣劉作楫奉巡撫張伯行通行建)」以及〈風俗志/漢俗〉:「……自下加冬至斗六門,客莊、漳泉人相半,稍失之野……」均可證明漢人移入此地之早。
斗六新興宮


雖然漢人移墾斗六門的時間甚早,不過早期的相關文獻均未見廟宇興建的紀錄,前段簡介當中的創建年代論述並未有相關的史料可佐證,只停留在口語的傳說中。若真如前文所述,受天宮曾受乾隆帝御賜重修,那麼清代文獻斷不可能完全無相關記載,這種說法應該需要有更多的佐證。雖然依據漢人入墾的時代以及有聚落便有廟的傳統,受天宮的確很有可能創立於康熙末年,然而有史可徵的記錄還是要到光緒二十年(1894)倪贊元的《雲林縣采訪冊》才出現。采訪冊〈斗六堡/祠廟寺觀〉記載:「天上聖母廟 一號受天宮,在縣城北,前後兩楹.前祀聖母;後祀佛祖,附祀姚公鴻祿位.道光二十八年,沈長盛倡捐監修.」根據倪贊元的記錄,道光二十八年(1848)在地方仕紳沈長盛的倡議以及募捐之下修建受天宮,至於何時創立並無記載。采訪冊還提到這一年恰巧碰上大地震,負責修建受天宮的工人還因此從樑上掉了下來(〈斗六堡/災祥/地震〉:道光二十八年地震;適重修受天宮,匠人多從屋上墜下.)此外,受天宮在斗六堡內的地位甚高,不僅與文廟比鄰(見〈斗六堡/祠廟寺觀〉:「文祠 號龍門書院,在縣城北,前後兩進,南向.東與受天宮比附」)、供奉斗六縣丞姚鴻的神位外,還是每年迎請北港媽祖蒞境巡安的代表廟宇(見〈斗六堡/風俗/歲時〉:「二月二日,商賈各備牲醴祀福神,曰做牙;農家尤重,取古春祈之義.每歲於是月,斗六街眾迎南北港天上聖母,供奉受天宮,焚香者不絕於道;十餘日,乃迎神赴別堡.)堪稱為斗六居民的信仰中心。

※外觀格局※
重建後的受天宮外觀採北方宮殿式建築,共分為三川殿、鐘鼓樓、樓高兩層的正殿以及兩側護室,屋簷覆以黃色琉璃瓦,脊上有「脊獸」。立面門開五間,搭配高聳的雙樓顯得氣派非凡。
斗六受天宮


※三川殿簷上※
北方宮殿式建築的特色在於屋脊上沒有華麗繁複的裝飾,這與北方會下雪的天氣有關,積雪會增加屋頂的重量,因此屋脊上不作裝飾,讓積雪可以順勢落下。這樣的格式本罕見於臺灣傳統建築,不過隨著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明清素以北京為首都的影響,漸漸地形成了帝王建築的象徵。

三川殿採歇山重簷式,正脊脊背上安著雙龍護火珠,是北方建築受南方裝飾形式所影響的呈現,火珠代表太陽,是光明的象徵。正脊兩側以螭吻吞脊作收,螭吻是龍生九子之一,龍頭魚身,口潤嗓粗而性好吞,又具水性,是故安奉在屋簷上有鎮火趨吉的意涵。
斗六受天宮
龍頭魚身的螭吻和鰲龍有著相同的外貌,因此常為人所混淆。其實龍生九子只是民間流傳的神話,並沒有固定的形貌,只能透過外型以及傳說的喜好去判斷。若龍頭魚身而作吞物狀者,即可視為「螭吻」,如受天宮三川殿正脊吞脊獸。若龍頭魚身而開口如吐水狀者,或可視為「鰲龍」,如廟宇插角、雀替常見的題材。圖中可見龍首朝右,張口作吞脊貌,龍身捲曲向上,身上的魚鱗透露出似龍非龍的身分。
斗六受天宮
垂脊與戧脊上安著一尊尊瓦俑稱之為
「仙人走獸」,一般常見的脊獸通常都是安在戧脊之上,而受天宮則是連垂脊皆有,甚為罕見。仙人走獸為東亞宮殿建築屋簷上常見的裝飾題材,其原始功能在於保護固定屋樑的鐵釘不被雨水鏽蝕,之後遂演變成美觀與身分的象徵。其數量通常為單數,代表陽宅。根據《大清會典》規制,脊獸的排列最前方為仙人騎鳳,典故來自東周齊湣王被燕國大將樂毅所敗,四處奔逃,最後逃到了屋脊上,恰有一隻神鳳引渡脫難而去,是故立於簷角首位有前路雖盡,仍有天意安排的意涵。在仙人騎鳳後則是一連串的飛禽走獸,分別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狎魚、獬豸、斗牛,帝王宮殿可用九獸,而廟宇與官府最多只能用五獸。不過隨著禮制敗壞,如今的脊獸成了隨意為之的裝飾品,民間廟宇更是各自發想,出現了很多奇獸異禽。以受天宮三川殿戧脊一列為例,上頭的脊獸由下而上分別是獅子、斗牛、押魚、天馬、獬豸、狻猊,最後則是有一條鯉魚,排列次序大有不同,鯉魚的出現也完全不符古制。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兩座屋簷之間的立面,中軸線高懸宮名匾,上寫「
斗六門受天宮」,落款「歲次乙巳年葭月」,斗六門是當地的古地名,象徵廟宇歷史之悠久。民國五十四年(1965),歲次乙巳,如依前文沿革所述,這一年受天宮應當未開始重建,有此落款令人狐疑。
斗六受天宮
兩側有以白漆為底,以陶像為主題的裝飾,龍爿的
人物以三名帶騎將領為主,而虎爿的主題則為「紫金山助戰」,故事見於《天妃顯聖錄》中,以虎爿推敲龍爿之主題應該也是敘述著《顯聖錄》的故事,但媽祖自宋元以來一直是以「海神」形象傳世,龍爿之畫面顯然是陸戰,遍觀《顯聖錄》所記之媽祖顯靈助戰的陸戰戰役並不多,惟「紫金山助戰」一文,是故無法判斷龍爿所云為何。
斗六受天宮
在《天妃顯聖錄》「紫金山助戰」一節中記載:「
宋寧宗開禧改元乙丑(一二0五)冬,金人僕散揆從八疊灘潛渡淮,聚哨淮甸,王師啟行北伐,人心洶湧,求庇於神。至直隸安豐,戎馮戒嚴。神示夢於將領異再遇等曰:『金人犯順,北顧貽憂,若等銳志克敵,吾當助威以佐天子』。初戰於花靨鎮,神現靈雲端。眾望空中若有萬馬馳騁狀,知為神力呵護,賈勇向前,大炮碎其酋長;賊遂卻。又會戰於紫金山,賊甚猖獗。臨陣時,復見旌旗閃空,將領嚴令督戰,兵士擁楯而進,敵乃披靡,獲馬百餘匹,斬馘數百人。賊復大聚合肥,聞雲端鏘鏘有劍戟聲,賊益懼,且戰且退,遂解合肥之圍。全師返旆,人唱鐃歌。天子聞神兵陰助,有護國大功,加封「顯衛」,以答神庥。」故事描述宋寧宗之時,金章宗派出將領僕散揆南侵宋界,兩軍在花靨鎮初次交鋒,之後又在紫金山對壘,傳說兩次戰役空中都現出異相,彷若天神助陣,最後宋軍將聚集在合肥的金兵打敗,僕散揆的大將抹撚史扢搭陣亡,一時之間迫使金兵退回北方。《顯聖錄》的記載認定宋軍此役之勝乃媽祖所祐,而宋寧宗為了感念媽祖(時稱「慈惠夫人」)之德而加封「顯衛」二字。對照史書記載,上述戰役的年代與參戰人物均為史實,不過宋寧宗加封媽祖「顯衛」則是在嘉定元(1208),這一年恰巧宰相韓侂胄伐金失敗被誅,宋金簽訂「嘉定和議」的一年,政治現實與宗教信仰之間的巧合不禁令人唏噓。圖中可見媽祖率千順兩將軍,騰雲駕霧降臨紫金山上空,宋金兩將對壘,忽聞空中傳出劍戟相交之聲,嚇得金兵敗退竄逃。
斗六受天宮


※三川殿※
再觀三川殿內的裝飾以石雕為主素材,上方樑栱則是水泥砌成,外頭再繪上彩繪為飾。
斗六受天宮
殿下有兩對雙龍石柱,一上一下,有天地交泰,翻天覆地之意。正門門楣上方高懸「玉旨受天宮」牌匾,朱色為底金龍為飾,呈現肅穆莊嚴的氣氛。
斗六受天宮
宮匾後方的橫樑上繪著媽祖收服千順二將的故事;根據《天妃顯聖錄》的記載,西北方有金水兩精作祟,村民深受其害,於是求助媽祖前往收服。初次媽祖以手中絲帕攝去兩精武器,逼使千順兩妖屈服。不料兩年後千順兩妖憑藉著更高深的法力再度危害百姓,媽祖再度前往收服,並將之納為麾下,當年媽祖才二十三歲,而千里眼、順風耳兩將則成為媽祖手下第一對護法。


正門對聯題道「受封聖母尊威護國安民昭日月,天命神靈顯祐宣仁佈義統山河」,頗帶有當時政治背景的色彩。兩側封柱還有「受民仰止聲香俎豆母儀長普照,天道當興浩蕩恩波后德永垂綿」,同樣是在讚頌媽祖的恩德如陽光一般普照世界,永垂不朽。不過上聯中的「聲香俎豆」云云令人費解,俎、豆是古代祭祀的兩種禮器,後借代為祭祀之意。而「聲香」不知做何解釋?推斷應為「馨香」的訛誤,「馨香」意為芬芳的香氣,《書經‧君陳》:「至治馨香,感于神明,黍稷非馨,明德惟馨。」,是以馨香祀神。
斗六受天宮
正門的兩道門扇均作石雕裝飾,身堵的題材接引自媽祖的傳說故事,龍爿為「機上救親」,虎爿是「窺井得符」。
斗六受天宮
據《顯聖錄》記載:「
秋九月,父與兄渡海北上。時西風正急,江上狂濤震起。妃方織,忽於機上閉睫遊神,顏色頓變,手持梭,足踏機軸,狀若有所挾而惟恐失者。母怪,急呼之,醒而梭墜,泣曰:『阿父無恙,兄沒矣』!頃而報至,果然。彼時父於怒濤中倉皇失措,幾溺者屢,隱似有住其舵與其兄舟相近,無何,其兄之舵摧舟覆。蓋妃當閉睫時,足踏者父之舟,手持者兄舵也。」故事描述媽祖的父兄在一次的出海途中遇上狂浪,此時正在織布的媽祖忽有感應,雙眼一閉,靈魂出竅前往海上救援。不料林母見女兒神情有異,急忙喚醒,之後才知道當時媽祖的靈魂正在海上與大浪搏鬥,本來已經穩住父親和兄長的船隻了,無奈被母親喚醒,最後只救得父親歸航,兄長的船舵被大浪摧毀翻覆而亡。這則故事是《顯聖錄》裡記載媽祖顯神蹟的第一則故事,最先救助的是自己的家人,雖然最後仍有遺憾,但卻也傳達神力雖然無邊,但依舊不能更動因果註定的天命。
斗六受天宮
圖中的媽祖左手持梭,腳踏機軸,雙眼緊閉如入睡貌,此時正是靈魂出竅前往搭救父兄的關鍵時刻。
斗六受天宮
相較於龍爿媽祖第一次顯神蹟的「機上救親」,虎爿則是《顯聖錄》所記載,媽祖與神仙的首次相遇。
斗六受天宮
文載「
妃少時,與群女閒遊,照粧於井中,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雙,擁井而上,有神侍仙官一班,仿彿迎護狀。諸女駭奔,妃受之不疑。少頃,乘虛而化。眾報父母及里鄰,視銅符果出神授,莫不驚異。自此符咒徑可辟邪,法力日見玄通。常身在室中,神遊方外,談吉凶禍福,靡不奇中。」,話說媽祖和其他姊妹淘前往井邊嬉遊,竟遇見一名神人由井裡騰出,雙手捧著銅符,其他的少女見狀無不驚駭奔逃,只有媽祖鎮定的接下神人所賜的銅符,從此之後這名少女便擁有了靈魂出竅、推斷禍福、避邪消災的神力。井邊受符是媽祖在接受玄通道人傳授之後,直接得到神人相授的初體驗,彰顯媽祖身分之不凡,乃天神欽點的神女。石雕中可見媽祖跪在井邊,雙手捧著銅鏡,賜符的仙人則立在一旁,彷彿正在指點使用銅符之法。
斗六受天宮
腰堵的花鳥主題一邊是喜鵲和梅花的「喜上眉梢」,
斗六受天宮
另一邊是鷺鷥和蓮花的「一路連科」,都是帶有吉祥寓意的作品。
斗六受天宮
裙堵則為麒麟回望浮雕,是廟宇正門常見的配置。


兩側小港門上方同樣作彩繪裝飾,龍爿主題為「五老觀圖」,虎爿為「陳奇鄭淪二將大戰」。「五老觀圖」的典故傳於上古堯帝於黃河畔設壇祭祀時,忽見五位皓首童顏的長者,一同觀看著一張河圖,堯帝湊上前去觀望,只聞老人言道此圖乃帝王順天時、謀思略、使之受命於天的瑞兆。隨後一匹龍馬口銜白玉河圖躍出河面贈予堯帝,五老也化成流星升空而去。五老觀圖象徵的正是聖人治世,一片太平的繁榮景況。
斗六受天宮
後者故事見於《封神演義》第七十四回「哼哈二將顯神通」;話說武成王黃飛虎率大軍西伐商紂,於青龍關遇丘引、陳奇等異士所阻,損了鄧九公、黃天祥。正愁被敵所阻之時,周將鄭倫奉姜子牙之命護糧而來,一聽敵方陳奇之神通,鄭倫自告奮勇,騎上了金睛獸前往應敵。戰場上陳奇、鄭倫兩將對壘,只見兩人坐騎皆為金睛神獸,兩人憑恃各自神通,一者口吐金光,一者鼻出白光,最後竟兩敗俱傷,只得各自回營,正是棋逢敵手。最後西岐軍靠著哪吒、黃飛虎、土行孫等人齊心協力總算殺了陳奇,守將丘引趁虛而逃,大軍攻破青龍關。畫中可見兩人同持降魔杵,同縱金睛獸,陳奇張口吐出金光,鄭倫哼鼻吹出白光,神光交併,不分上下。陳奇、鄭倫的原形其實是佛家的護法金剛─哼哈二將;佛典記載,在無數的執金剛神當中有兩位力士,一位名叫那羅延堅固王,另一位是密跡金剛力士,這兩位金剛力士負責守衛佛教寺院的山門。那羅延堅固王的造像嘴形如發「啊」聲,而密跡金剛嘴形如發「吽」,這兩個音是梵文的主要聲母,許多咒語都是由「啊」為始、以「吽」為終,象徵萬法有始終。後來密教在中土式微,顯教興盛,於是後世才訛傳此兩金剛乃「哼哈」二將。
斗六受天宮


小港門上和正門相同也有石雕作品,配置和正門相同。龍門對聯為「聖德齊天恩披眾生揚道統,母儀配地福庥黎庶仰神輝」。
斗六受天宮
兩側門扇的眉堵刻著二十四孝的故事,分別是「懷橘遺親」與「扼虎救親」。「懷橘遺親」的故事出自東漢末三國吳人陸績;據說陸績小時候有一回陪同父親陸康前往拜訪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小陸績偷偷拿了三顆放入懷裡,離去時不慎掉了出來,袁術見狀頗有慍色的質問,陸績回答此舉是為了要拿回去奉養愛吃橘子的母親,袁術見陸績年紀小小就有如此心思頗為訝異,有詩贊曰:「
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橘實,遺母報深慈」。畫面中的袁術指著跪在地上的陸績,怒氣從肢體動作中顯露出來,而滾落在陸績腳邊的橘子則是判斷這則故事的重要線索。
斗六受天宮
「扼虎救親」指的是晉代的楊香在十四歲的那一年,有一天與父親在田裡一同工作時,父親突然遭到老虎的襲擊,年紀小小的楊香情急之下赤手空拳與猛虎搏鬥,順利打跑惡虎解救父親,成了後世孝順的典範。照片裡的楊香奮勇搥打猛虎,一旁甫脫離死關的楊父驚慌失措地看著兒子與虎搏鬥。
斗六受天宮
身堵則是博古圖,花瓶中插著帶有吉祥寓意的四季花卉,龍爿這一對分別是以堅忍著稱的梅花,是為春天。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是夏季盛開的花卉。下方裙堵題材則是四愛的故事,龍爿的兩扇分別是「和靖詠梅」與「茂叔愛蓮」;
林逋,字君復,北宋詩人,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終身未仕亦未娶,隱居在西湖孤山與鶴、梅相伴,人稱「梅妻鶴子」,可見其愛梅之深。
斗六受天宮
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北宋理學的創始人。是出了名的愛蓮雅士,一篇〈愛蓮說〉流傳千年;「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為世人所稱頌。
斗六受天宮
立於小港門前的一對抱鼓石,其實質功能和正門的石獅相同,都有穩定門框的作用,也有鎮煞避邪的宗教效益。再觀另一頭虎爿小港門,門上對聯為「
聖道垂恩功覃四海群生仰,母儀化德福澤千祥萬物榮」。
斗六受天宮
兩側門扇的裝飾題材和龍爿為同一系列的延伸;眉堵所雕刻的題材是「一飯千金」以及「鹿乳奉親」。一飯千金的典故出自開漢大將韓信,據說韓信少年時曾有一段時間不甚得志,每天只能在溪邊釣魚,過著有一餐沒一餐的潦倒生活。漂母
(在河邊幫人洗衣服的婦人)見之不忍,於是便時常拿飯菜來救濟韓信。後來韓信為劉邦奪得天下立了大功,飛黃騰達時想起昔日救濟他的婦人,於是帶著千金前往答謝,這便是成語「一飯千金」的由來。「漂母飯信」的故事不僅傳達受人點滴當湧泉以報的思想,也告誡世人當效法韓信,不被一時的困頓給擊倒,只要抱著一絲希望與不斷的努力,時運一到自有貴人相助。
斗六受天宮
「鹿乳奉親」同樣也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之一,主角郯子為春秋時期郯國的國君。在未繼位之前,郯子的雙親曾患有眼疾,需要鹿乳才能治癒,於是郯子身披鹿皮佯裝混入鹿群當中伺機偷取鹿乳。沒想到途中竟遇上獵人,郯子急忙脫去鹿皮,並將事情的經過告訴獵人,最後反而得到獵人的幫助贈送鹿乳,並且還護送他出山,故事最後有了圓滿的結局。照片中身披鹿皮,手提水桶伺機靠近鹿群的便是主角郯子,他的孝心不僅感動了獵人,也堪為後世之楷模。
斗六受天宮
身堵題材延續龍爿的四季花系列,分別為在秋天盛開,象徵高雅隱士的菊花,以及在冬天綻放高雅脫俗的山茶花。梅、荷、菊、山茶以其各自的風采,象徵著謙謙君子處於亂世猶能潔身自愛,隱逸脫俗。裙堵則是四愛中的「淵明愛菊」與「唐明皇愛牡丹」;
陶淵明,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為魏晉南北朝著名的文學家,其對菊花的歌詠散見於詩歌散文之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令人嚮往。「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更是傳達了陶淵明對菊花高雅氣節的讚賞,也是引花自喻,期許自己也能像菊花那般卓爾不群。
斗六受天宮
唐明皇即為唐玄宗李隆基,傳說他特別喜歡牡丹花,常常和楊貴妃在牡丹花園裡飲酒作樂。牡丹因花朵大,色彩鮮艷,花期長,故有花中之王的稱號,也是富貴的象徵。唐代詩人陳正封曾讚牡丹為「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為成語「國色天香」的由來。
斗六受天宮
四愛同樣也是廟宇常見的裝飾題材,以文人雅士所喜好的事物,藉以物寓意的方式來勸導世人見賢思齊。


在小港門兩側的過水門上各自懸掛著一張黑白照片,下方標註是「清朝斗六街受天宮媽祖廟」,不過以照片中站在門口的一對小女孩身上所穿著的西式洋裝來判斷,這應該是日治時期之後的紀錄了,不過廟宇建築體或許尚可稱之為「清朝晚期」受天宮的樣子。照片裡的受天宮原廟是一座南方形式的建築,燕尾高聳朝天,正脊脊背隱約可見「旗球戟磬」裝飾,諧音「祈求吉慶」。燕尾上安著飛龍剪粘,龍首回望顧守中路。下方脊堵有剪黏作品,依據人物布局判斷或許是在演繹著「甘露寺招親」。下方西施縫有獅、虎、豹、象四獸鎮守,協助嚇退四方邪祟。四道垂脊前方牌頭似乎都有一尊剪黏人物為飾,造型簡單而樸實。立面門窗皆以木雕為飾,身堵看起來應該是螭虎團花瓶,下方裙堵則是獅子與麒麟兩頭聖獸。門口一對石獅相當具有古意,獅頭兩雙對望,彷彿正在替媽祖過濾來訪的香客。由於照片年代久遠,畫面顯得模糊難辨,不過依舊還是能看出昔日受天宮身為斗六街上的「街頭媽祖宮」之氣派與地位。
斗六受天宮


回到三川殿抬頭欣賞上方步通上的彩繪,每一道都有一幅作品,龍爿這邊的主題分別是「媽祖海上救父」、「呂仙祖醉酒」以及「西施玩紗」。媽祖機上救親的故事,我們在前文介紹介紹門扇身堵時已提及,不過這張作品上所表現出來的情節,卻與《天妃顯聖錄》的紀錄不符;原情節是媽祖在織布時,心有所感,靈魂出竅前往海上拯救父兄,最後只帶回父親而失去了兄長。但畫中的媽祖卻是在焚香操琴時出竅,騰雲駕霧施展神力解救海上船隻,船上的兩名男子感念救命之恩,拱手向天遙拜。兩者的故事情節不甚類似,畫裡的描述比較像是一般信仰中的媽祖救海難。
斗六受天宮
呂仙祖名喦,字洞賓,號純陽子,唐代中期人士,
是八仙當中最負盛名的一位,以詩、劍、酒三藝著稱。傳說唐武宗會昌年間,呂洞賓參加了兩次科舉皆落榜,落寞之時巧遇漢鍾離以黃梁一夢啟迪尋道之心,遂棄儒歸隱,在通過十難試驗後拜漢鍾離為師,一同往終南山鶴嶺論道。畫中的呂仙祖身著道袍,頭戴綸巾,背上七星寶劍,由一名小鬼攙扶著,顯現醉酒之姿,傳達出令人嚮往的自在灑脫。落款題字當中的「祖」字從衣部,是明顯的錯字。而「醉」加了個水字旁,按古字並無此等寫法,應該是藝師的筆誤。
斗六受天宮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因家住村子的溪邊所以被暱稱為「西施」,是中國四大美人之一,之後被范蠡送到吳王夫差身邊,扮演魅惑君王使之喪志的紅顏宿命角色,然而人之自甘墮落與女人何干?吳國之敗時乃夫差好大喜功,荒淫無道之故,此為後話。據說有一回西施在溪邊,她的美貌讓溪裡的魚看了都忘了游水,身子竟沉入水底,這便是成語「沉魚落雁」其中的典故之一。此幅作品一般落題為「西施浣紗」,「浣」為洗滌之意,原故事指西施在溪邊淘洗紗布,並非刻意之舉,但若如受天宮繪師於此處所留之「玩紗」,那麼故事的意境就顯得些許低落了。
斗六受天宮
虎爿則為「仙人授書‧媽祖得道」、「姜子牙下山」與「漂母一飯值千金」。根據《天妃顯聖錄》〈
天妃誕降本傳〉一節當中的記載:「……十三歲時,有老道士玄通者往來其家,妃樂捨之。道士曰:『若具佛性,應得渡人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諸要典。……」故事描述媽祖在十三歲時與玄通道士結緣,並獲得其傳授玄微祕法,這裡的玄通是人而不是仙,且傳授的是法術而非天書,此畫同樣與《顯聖錄》之載有所出入。
斗六受天宮
根據《封神演義》的描述,姜子牙原為元始天尊的徒弟,奉命下山輔佐明主,本
在商紂朝下擔任一名小官,因痛心紂王暴虐而辭官歸田,隱居在渭水河畔。之為授西伯侯姬昌親自訪賢的誠意所感動,以八十三歲之高齡出仕輔佐。圖中描繪一名道人放出仙鶴,叼走了另一名道者的頭顱,以後者身旁跟隨著一頭黑虎以及故事描述的情節判斷,這幅作品的情節其實是在描述申公豹以法術蠱惑姜子牙的道心,之後被南極仙翁所破局的故事。在《封神演義》第三十七回「姜子牙一上崑崙」當中,姜子牙所率之師因受到商紂大將張桂芳所阻,一時難以勝戰,於是前往崑崙山求助元始天尊。途中遇見師弟申公豹,公豹知子牙受命伐紂封神,心生妒忌,於是展現道術欲蠱惑子牙之心志,令他放棄助西岐而醉心求道。申公豹以寶劍斷頭,頭飛千里而不死,姜子牙見之竟也心生動搖,羨慕起這樣的神異之術。恰巧南極仙翁知道申公豹之禍心,派出弟子白鶴童子化成一頭白鶴,把公豹的頭顱叼往南海,最後是在姜子牙的求情下,仙翁才饒了申公豹這一回,也讓姜子牙的助周伐紂之心更加堅決。
斗六受天宮
至於「漂母一飯值千金」的故事,我們在前文也已經提及,在此便不再贅述。
斗六受天宮
綜觀三川殿步通上的彩繪,畫面算不上細膩,且題意與畫作多有扞格,當是昔日繪師相關知識背景參差不齊所致。

※前拜殿※
進入前拜殿抬頭仰望,樑上繪著色彩繽紛,主題豐富的作品,
斗六受天宮
位於壽樑中軸線上最醒目的一幅為「聖母救太監」,講述的是媽祖拯救三寶太監鄭和的故事。在《天妃顯聖錄》〈廣州救太監鄭和〉一節裡記載「
永樂元年(一四0三),欽差太監鄭和等往暹邏國。至廣州大星洋遭風,舟將覆。舟工請禱於天妃。和祝曰:『和奉命出使外邦,忽遭風濤危險,身固不足惜,恐無以報天子,且數百人之命懸呼吸,望神妃救之』!俄聞喧然鼓吹聲,一陣香風颯颯飄來,宛見神妃立於桅端。自此風恬浪靜,往返無虞。歸朝復命,奏上,奉旨遣官整理祖廟。和自備寶鈔五百貫,親到湄嶼致祭。」鄭和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其血統其實是回族人,有個阿拉伯名字為「哈兒只‧馬哈茂德‧贍思丁」,十歲時在雲南被明軍所俘,之後接受了宮刑成為太監,並拜入國師姚道衍的門下,成了佛門俗家弟子。當明成祖朱棣還是燕王的時候,馬和就曾為他立下許多汗馬功勞,因此成祖即位後便封馬和為四品內官監太監,並賜姓「鄭」。鄭和是位皈依的佛教徒,但他的祖父與父親卻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不過鄭和對於宗教是抱持著寬容並蓄的態度,他協助修建佛寺,也曾到清真寺去禮拜。又因為下西洋的部屬多半崇信海神媽祖,因此鄭和也大力修築各地的媽祖廟,南京天妃宮就是鄭和第一次下西洋返國後所修築,之後陸續還修建了長樂、泉州、湄洲等地的天妃宮,在每次船隊啟航的太倉劉家港天妃宮,更是留下了「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蹟記」碑來紀念自己的航海壯舉。鄭和會如此推崇媽祖與屬下的信仰有關;民間傳說鄭和初次航海出使暹羅時曾遭逢大浪,船工們無不祈禱天妃顯聖救命,鄭和見此也從善如流向天祝禱。不久後果然風浪漸歇,一行人順利度過危難,於是在返國後奏請皇帝,奉旨重修湄洲天妃宮以酬神恩。圖中可見慈祥婉約的天妃娘娘踏著祥雲,漂浮在太海之上,三寶太監鄭和與諸位兵士雙手合十,恭敬的禮拜著救苦救難的媽祖。一時船帆順風,軍旗飄揚,順利完成出使暹羅使命。
斗六受天宮
兩側通樑還有「釋迦佛降伏火龍」以及「天馬峰‧觀音佛祖驅除猛虎」兩幅彩繪作品。如來降龍的故事見於《佛本行集經迦葉三兄弟品》經文記載:「
如來化迦葉三兄弟,至優婁頻螺聚落,求一止宿處。彼有一草堂,迦葉一弟子,病下痢,穢草堂,故以恨擯出之。死為毒龍,住此草堂害人畜。迦葉欲伏之,祭祝火神,火神之力不及。如來住堂內,寂然入禪定。爾時,毒龍吐火焰逼如來,如來亦入火光三昧,身出大火,草堂熾然,如大火聚。時毒龍,見如來所坐處,獨寂靜無火光,自至佛所,踴身入佛缽中說偈曰:若人百千億萬歲,一心祭祀此火神。彼輩不能斷去瞋,如今勝世尊忍辱。一切天人世界內,唯有世尊大丈夫。諸被瞋恚重病纏,世尊能與忍辱藥。爾時如來擎缽至優婁頻蠡迦葉所告言:此毒龍汝等所畏,今我以威火滅其毒火,以示汝等。」迦葉三兄弟在未皈依佛陀之前原是「事火外道」,也就是信奉祭拜火神的宗教,昔日有一名弟子,因為罹患了下痢之症,汙穢了道場,於是被趕出草堂。這名弟子後來化成了一條惡龍,盤踞在草堂內毒害眾人,迦葉奉請火神來收服牠也無法成功。有一回釋迦牟尼到迦葉三兄弟的地方化緣並住進了草堂,惡龍一如往昔向來者吐出火焰示威,沒想到這回碰上的是已開悟證道的世尊。只見如來安然入定,身放三昧禪定之光,惡龍讚嘆不已,最後被收入佛陀的缽中,而釋迦牟尼也以此舉開釋三兄弟,並收其入門成為弟子。畫中的佛陀手捻劍指,左托缽盂,背放大無畏三昧光,震懾眼前惡龍,展現無上之佛力。
斗六受天宮
「天馬峰‧觀音佛祖驅除猛虎」則是出自清代的章回小說《觀音菩薩傳奇》,在第二十二回「天馬峰殲除虎患 琉璃城路得光明」,故事描述興林國公主妙善為尋求佛法,發願前往須彌山,途經天馬峰時遭遇四隻猛虎阻道,所幸坐騎白象挺身相抗,順利替大師除去猛虎,淨空往須彌路上的障礙。白象是佛教信仰的聖獸,代表殷勤不倦,堅忍不拔,正如同故事中的主角妙善公主堅定追求佛法,不畏艱難一心前往須彌山那般。圖中的白衣大士觀世音菩薩乘坐在白象背上,手中柳枝輕擺,淨瓶內化出光芒罩住為惡的猛虎。圖中情節雖與《觀音菩薩傳奇》不甚雷同,但同樣是在闡述觀世音菩薩的無比願力與神通。
斗六受天宮
龍、虎是民間信仰中最重要的兩隻聖獸,這裡以佛陀降龍、菩薩伏虎,傳達佛法的高深莫測,也敦促著世人當以佛菩薩為師,奉行佛法精進修行。

回頭欣賞三道門這一面的裝飾作品,大門上方有一幅「曹操賜袍」,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話說曹操派軍攻打駐守徐州的劉備,劉備不敵而敗逃。當時奉命駐守下邳的關羽,為了城中甘糜兩夫人的安全,於是以「降漢不降曹」為約定投降,並表明一旦有了兄長的下落必定千里相尋。之後,關羽果然打聽到劉備投靠在袁紹門下,於是在曹操故意避不見面的狀況下,封金挂印,領著兩夫人與孫乾一同尋兄而去。最後愛才的曹操心知自己終究是無法得到關羽的心,只好親自前往相送,並贈送錦袍一領。坐在赤兔馬上的關羽為防曹操使詐,不敢鬆懈,於是以青龍偃月刀挑過錦袍收下,成了三國演義當中著名的橋段。畫中的關羽挑起錦袍,忠義之姿令人難忘,而曹操愛才之心也是昭然於世,明知無法留下關羽,但還是親自前往相送,從這個角度來看,曹操的確有其成功的個人特質。
斗六受天宮
再觀三道門板上的彩繪門神,中門為最常見的秦叔寶、尉遲敬德,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龍爿是兩位太監,虎爿則是一對宮娥,四人手上分持香、花、茶、果四供,在廟門關閉時擔任守門的工作,在廟門打開時就變成面朝內,向著主神敬供獻禮的樣子。除了單純的供禮,這四種器物還各自暗喻著事人的想望;香爐代表子嗣,牡丹則是富貴,茶壺諧音「福」,瓜果裡頭有佛手表是福氣、葡萄表示多子、桃是長壽的象徵,三果所代表的意義正是「福、祿、壽」。此外,太監身上的衣物裝飾也是特別講究,胸前繡著仙鶴的這部分稱為「補服」,上頭的題材依文武以及官品而有所不同,文官繡飛禽,五官刺走獸。依清朝補服的規制依序是:一品鶴、二品錦雞、三品孔雀、四品雲雁、五品白鷴、六品鷺鷥、七品鸂鶒、八品鵪鶉、九品練雀。因此可知這對太監的身分代表的正是文官當中的最高階。宮娥的頭上則是帶著鳳凰冠,同樣象徵著身分的高貴,襯托出主神天后的崇高神格。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兩側壁堵各有一幅大型的彩繪作品,
斗六受天宮
龍爿是「天官賜福」,虎邊是「財子壽圖」,這兩幅畫作的風格似乎與樑上略有不同,感覺較為生澀。在天官賜福這幅畫作中,天官福神身著朝服,頭戴相帽,手持如意,腳踏方靴,穩重而慈祥,身旁有一少年手捧酒壺取其諧音為「進福」,另一頭宦官手捧一圓形物體,對照主題理當是「進冠」才是。
斗六受天宮
另一頭的福祿壽三仙表情同樣稍嫌生硬,六名人物中唯有老壽星較為柔和。
斗六受天宮
兩側小港間上頭的橫樑也有精彩的繪畫作品,題材分別是「媽祖收妖」、「媽祖濟救眾生」這兩則聖母的傳說故事,「大舜耕田」、「盡忠報國」、「負米養親」、「棄官尋母」則是忠孝的代表,「瑤池進釀」則是神話故事。「媽祖收妖」演繹的是媽祖收服千順兩將軍的故事,這在前文已提及。
斗六受天宮
而「媽祖濟救眾生」則是媽祖神話的一種概括性描述,並非專指於某一段故事。
斗六受天宮
「大舜耕田」一般稱之為「象耕歷山」,講述的是上古時期賢人大舜以德化民的故事。
傳說舜於歷山耕作,其才能與德行讓和他一同耕種的百姓折服,甚至連大象都來當他的腳力協助耕田。這樣的賢名傳到了年邁的堯耳中,於是親往歷山測試舜是否有接掌天下大位的能力,最後成就了一段禪讓的佳話。
斗六受天宮

岳飛精忠報國的故事膾炙人口,根據清代錢彩、金豐所撰之《說岳全傳》第二十二回「結義盟王佐假名 刺精忠岳母訓子」當中的故事情節,王佐奉湖廣洞庭湖通聖大王楊么之命,前往延聘岳飛歸入帳下,以期共抗金國,恢復中原。但岳飛認為自己乃宋室臣民,豈可背主求榮,於是堅辭受金,勸退了王佐。岳母在得知這一切之後,遂於家中廳堂焚香點燭,祭告祖先,並諄諄告誡為免母親死後,岳飛會一時受惑而失了忠心,於是要在其背上科下「精忠報國」四字以為惕勵。畫中岳飛褪去上衣讓母親在背上刻字,不僅展現了對國家的效忠,也展現了對母親的孝順,雖然這則故事僅是民間杜撰的情節,但忠君愛國之心已然成為千古傳唱的佳話。只是這幅圖上的主角岳飛,身材比例似乎不甚協調,看起來有些突兀。
斗六受天宮
瑤池進釀講述的是女壽仙麻姑,在三月三日前往瑤池參加蟠桃宴,運著佳釀要向瑤池金母祝壽的故事。東晉葛洪的《神仙傳》描述東漢王方平曾經與麻姑談到修道之事,麻姑自敘其經歷過三次東海化為桑田,由此可見壽命之長。畫中的麻姑有著姣好的面貌,手裡划著槳,駕著龍舟再送佳釀往瑤池而去,一路上數頭仙鶴振翅相伴,同樣都是帶有祝壽的寓意。
斗六受天宮

「負米養親」所描述的主角正是孔門十哲之一的子路;子路的個性以直率、爽朗、
勇敢著稱,據說在他還是少年的時候,因為家裡相當窮困,所以父母只能摘摘野菜果腹。為了讓雙親能吃到米飯,子路會到百里外的村子去背米回家,一點也不嫌苦。畫中可見小子路肩上扛著厚重的米袋,雙腳顛簸的回到家來,啟發人們行孝無須遠求,身體力行便是盡孝的道理。
斗六受天宮
「棄官尋母」則是另一則二十四孝當中的故事。朱壽昌,字康叔,宋代人士,《宋史》〈列傳‧孝義〉當中記載:「
朱壽昌字康叔,揚州天長人。以父巽蔭守將作監主簿,……壽昌母劉氏,巽妾也。巽守京兆,劉氏方娠而出。壽昌生數歲始歸父家,母子不相聞五十年。行四方求之不置,飲食罕御酒肉,言輒流涕。……。熙寧初,與家人辭訣,棄官入秦,曰:「不見母,吾不反矣。」遂得之於同州。劉時年七十餘矣,嫁党氏有數子,悉迎以歸。京兆錢明逸以其事聞,詔還就官,由是以孝聞天下。自王安石、蘇頌、蘇軾以下,士大夫爭為詩美之。壽昌以養母故,求通判河中府。數歲母卒,壽昌居喪幾喪明。」內容敘述朱壽昌的生母劉氏是名小妾,在生下他之後隔了幾年才送到父親那裡去,從此母子倆分隔五十年,直到朱壽昌棄官入秦地找尋母親,總算再次重逢,並且悉心奉養直到母親去世,這份孝行成了後世的楷模。
斗六受天宮
廟堂上的作品,往往帶有教忠教孝,穩定社會的正面力量。只是現代人習慣過著忙碌生活,進出廟宇已經少有人願意停下腳步,靜靜欣賞、體會這些作品背後的美與寓意,著這實在是件相當可惜的事情。壽樑另一面的彩繪作品中軸線上的主題是「八仙聚會」,兩側分別是「渭水聘賢」與「蘇武牧羊」。八仙是廟宇裝飾裡面最常見的題材,一般所指涉的是由李鐵拐、漢鍾離、呂洞賓、張果老、曹國舅、韓湘子、藍采和以及何仙姑這八位所組成的集合,每個人各自有獨特的法寶與造型,也分別代表著各種階層的人物,有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富者、貴者、貧者、賢者,讓世人能在當中找到與自己屬性相近的寄託,也象徵著只要有心求道,世間眾生皆可成仙成聖。
斗六受天宮
蘇武,字子卿,西漢人士。蘇武奉武帝之命,以中郎將的身分持著使節和另副中郎將張勝一同前往匈奴接回昔日被扣留的漢使路充國。到了匈奴後,張勝卻牽扯進刺殺匈奴單于的謀算中,事跡敗露後,蘇武受到牽連,匈奴王見蘇武忠貞不屈,是故千方百計想要招降他。但蘇武始終不為所動,最後就把他流放到北海,給了一群公羊讓他放牧,並約定只要羊群數量有增加就會釋放他。就這樣蘇武在北海忍受著天寒地凍,守著志節過了十九年才回到中土,這令人感佩的故事就記載在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當中。畫中的蘇武白鬚蒼蒼,面對天寒地凍的惡劣環境,依舊堅守著對國家的節操,隨身不離的節杖正是象徵著蘇武內心對國家的絕對忠誠。
斗六受天宮
四聘之一的「渭水聘賢」在受天宮的裡屢屢被提及。畫中老者手持釣竿,笑臉盈盈的對著眼前作揖行禮的貴者,這正是姜子牙與姬昌這對千里馬與伯樂的相遇,為大周朝開創八百年之國祚。
斗六受天宮
靠近天井這一側立著一對石柱,柱身上刻著九龍盤繞,各有風采,栩栩如生。
斗六受天宮


※天井※
由前拜殿往正殿走去會經過寬敞的天井,駐足於此昂首可看見巍峨的宮殿便在眼前。一樓是奉祀主神媽祖的聖母殿,二樓則是供俸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殿。在重簷立面上寫著斗大的「斗六受天宮」,以及一幅太極兩儀圖,顯得氣派而威嚴。
斗六受天宮


※正殿※
登上正殿,簷下是一整列綴以金漆的看仙斗座,看起來相當熱鬧。下方立著龍、鳳雙柱,柱前掛著藏頭詩句「天垂雨露綴真經,上下無分同世聽,聖德瑞雲光普照,母心奧旨喚人醒」這段正是《天上聖母經》的開經偈,也是誦念經文前的楔子,以此為聯頗有意義。石柱上頭的豎材分別由佛家四大天王所鎮守,四大天王分別是指東方持國天王、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四大天王是居住在須彌山腰一座名為犍陀羅山的四個山頭,合稱四天王天,是欲界六天當中的第一天。持國天王為東勝神洲之主,「持國」為保持、維護世界的意思,手中的琵琶象徵著維護世界當以「中庸之道」為準則,正如琴弦之鬆緊,太鬆彈不出樂音,太緊則易斷,鬆緊適中方能奏出美妙的音符。
斗六受天宮
增長天王鎮守南瞻部洲,「增長」代表著時刻精進增加自己德行、學問,要督促自己進步而不退轉,天王手中有一把象徵佛法的慧劍,用這把智慧之劍斬斷世間無明、煩惱。
斗六受天宮
廣目天王是西賀牛洲之主,「廣目」顧名思義就是教導世人凡事應該多看、多觀察,手上纏繞的蛇象徵世事瞬息萬變,無固定常態,而另一手端持的寶珠則是代表不變的真理─佛法,以佛法做為無常世事當中的準則方能游刃有餘。
斗六受天宮
多聞天王居於北俱蘆洲,對照於廣目的多看、多觀察,「多聞」正是要我們多聽、多見聞。天王手中的寶傘象徵著遮蔽汙染、塵垢,保持內心的純潔。
斗六受天宮
四大天王不只是護持佛法的大護法,其所代表的寓意更是指導世人如何修行的法門,維持自己的純正之心,增長自己的智慧,多看、多聽這世界的脈動,自然可以讓我們與時俱進,心明神清。到了明代,陸西星所撰寫的神怪小說《封神演義》也將四大天王編入,成了商紂手下顧守佳夢關的魔家四兄弟,並且依四人法器的屬性賦予不同的概念,受天宮正殿石柱豎材的排列順序便是依《封神演義》的故事為據,分別是手持寶劍的增長天王代表「風」,執著一口琵琶的持國天王代表「調」,持著寶傘一把的多聞天王代表「雨」,雙手抓著一條蛇的廣目天王代表「順」,四人合稱便是帶有吉祥寓意的「風調雨順」。


再觀看樑上有三幅畫作,描述著媽祖修仙救人的故事。中軸線上是「天賜銅符」,龍爿為「怒海救親」,虎爿是「得玄微祕法」。「天賜銅符」是《天妃顯聖錄》裡所記載的,媽祖與仙人的第一次相遇,故事內容已於前文做過介紹。這幅畫作所描繪的場景同樣與媽祖故事的情節有所出入,少了仙人出井的畫面,而是仙人率隊前來授予銅符,是匠師自己所編造的故事情節。
斗六受天宮
「機上救親」也是媽祖神話當中較為人所知的一段,畫中的媽祖靈魂出竅,手持拂塵於狂滔中解救父兄,嘴裡咬著一個,手裡拉著一個,情況之危及從船桅以斷成數截可見一斑。
斗六受天宮
「得玄微祕法」講述的是媽祖受玄通道人傳授道術的故事,在
《天妃顯聖錄》〈天妃誕降本傳〉當中有相關記載。畫中那位躬著身,行著禮的便是十三歲的少年媽祖,由於少女誠心供養,玄通「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諸要典。」是故玄通道人算是媽祖的啟蒙恩師。
斗六受天宮
這三幅畫作的題材取自《天妃顯聖錄》的首三節,是媽祖故事的開端,繪於正殿看樑上頗具有引導信徒更進一步認識媽祖,親近媽祖的用意。


走入正殿,兩側壁堵各有一幅大型畫作,畫中的將軍分別騎乘著獅子與麒麟,龍爿這頭的將軍手中拿著飄揚的大旗,旗桿上綁著一顆球,取諧音正是「祈求」。虎爿這邊則是執著一把戟,戟上縛著一面磬,正是「吉慶」,
斗六受天宮
兩者合稱就是吉祥的「祈求吉慶」。不過藝師在落款時卻把「祈」字的「斤」多了一捺成了訛字,是為美中不足之處。
斗六受天宮
拜殿上方壽樑高懸「同欽懿德」匾,為民國七十九年
(1990)湄洲祖廟所贈,「欽」有尊敬、欽佩之意,「懿德」意指美德,《詩經‧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匾額四周安有九龍、八鳳,四個角落還有四大天王護持,象徵媽祖至高無上的地位。
斗六受天宮
拜殿兩側有過水門通往迴廊,連接樓梯上到二樓。門上方各繪著一幅神仙圖像,分別是文武兩財神。民間所信仰的文財神多為商紂時期的忠臣─比干,比干本是紂王的叔父,忠心耿耿,犯顏直諫,卻因此而受紂王所厭惡。在《封神演義》第二十六回「妲己設計害比干」的情節裡,妲己因忌恨比干多次建言頂撞,於是心生歹念,向紂王誆言自己患有心病,必需食用比干的七巧玲瓏心才能活命,昏庸的紂王竟因此下令取心,一代忠臣就此殞命。傳說比干的事蹟為玉皇大帝所嘉許,認為其剛正不阿,公正不偏,且因無心而不會偏心,於是敕封為文財神,道教界尊為「文曲守財藏真福祿真君」。圖中的文財神頭戴相帽,身披朝服,手執貫以銅錢的芭蕉扇一柄,象徵「招財」,身旁還跟隨著一頭麒麟瑞獸。
斗六受天宮
玄壇真君趙公明是民間相傳的武財神,根據《封神演義》的故事描述,協助商紂而對上西岐大軍的趙公明,最後死於陸壓道人的「釘頭七箭書」,在姜子牙大封神時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和手下四將:招寶天尊蕭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一同執掌迎祥納福之職,也因為這層淵源,這五位神仙成了民間所信奉的五路財神,而趙公明則是天官中路元帥,為五路財神之首。圖中的武財神內著鎧甲,外披官袍,有藏武於文的意涵。右手拄著金鞭,左手捧著通寶,司管天下財富之流通。身旁跟隨著一頭猛虎,更添玄壇真君之勇猛。
斗六受天宮
上頭橫樑也有多幅畫作,題材有「麻姑顯果」、「百壽圖」,以及四愛當中的「東坡玩硯」、「盧仝茶經」。麻姑是神話當中的人物,本身就是女壽仙的代表。圖上標註為「顯果」,應該是「獻果」的訛誤,類似的狀況在受天宮內不乏罕見。雖稱獻果,然圖上所繪卻是麻姑手捧酒壺,反而比較像是一般常見的「麻姑獻瓊漿」。
斗六受天宮
「百壽圖」則是描述
「顏超求壽」的故事,根據東晉干寶所著的《搜神記‧第三卷》當中的記載,三國時期著名的命相專家管輅,曾斷言平原人氏顏超為早夭之命格,顏父請求為之延壽,於是管輅就指導顏超「覓清酒鹿脯一斤,卯日,刈麥地南大桑樹下,有二人圍位,次但酌酒置脯,飲盡更斟,以盡為度。若問汝,汝但拜之,勿言。」;卯日那天帶著酒和鹿肉到麥地南邊的大桑樹下,會有兩個人在那裡下棋,你就為他們斟酒送肉,如果他們質問你,你只管揖拜,不要發言。顏超照著指示來到大桑樹下,果然看見有兩個人正在對奕,他靜靜地伺候著,直到酒過數巡後,坐在北面的人突然發現顏超在旁,大聲斥責他為什麼在這裡,顏超只有靜靜的禮拜著不敢吭聲,坐在南邊的老者出面打了個圓場說道:吃了人家的酒肉怎麼能無情?於是借了北面者的文書打開一看,將書上原本所記載的顏超只能活到十九歲,改成壽至九十,顏超叩謝而回。之後詢問管輅兩人的身分,方知「北邊坐人是北斗,南邊坐人是南斗。南斗注生,北斗主死。凡人受胎,皆從南斗過北斗;所有祈求,皆向北斗。」,也因為有了這則典故,讓「拜斗」成了道教為信徒消災祈福的重要科儀之一。
斗六受天宮
蘇軾,字子瞻,一字仲和,號東坡居士,詩、詞、賦、散文均有極高的成就,而且還善於書法和繪畫,也因此蘇東坡對於名列文房四寶之首的硯自是珍愛,留下了「文人之有硯,猶美人之有鏡,一生最相親傍」的感嘆。畫中的蘇東坡坐在地上把玩著硯台,前方還置放著數只,傳達其愛硯之情的真切。
斗六受天宮
盧仝,唐代詩人,一生愛茶成癖,因此有「茶聖」的封號,與另一位茶聖陸羽齊名。據說盧仝經常取玉川泉水烹茶,所以自號「玉川子」,其留有一首《七碗茶歌》精妙的道出茶湯入喉的美妙感受;「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契不得,惟覺兩腋習習輕風生。」圖中但見兩名儒士席地而坐,手中端著茶杯,體現飲茶之高雅氣質。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經過拜殿,以神桌做為區隔的空間即為正殿,神龕內奉祀著受天宮主神─天上聖母,俗稱「斗六媽」。
斗六受天宮
最顯眼的是鎮守宮殿的鎮殿媽祖神像,鎮殿媽頭戴后級鳳冠,身披黃色龍袍,雙手端持朝天笏於胸前,雙眼垂視前方照看著世間眾生。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兩側有持扇宮娥隨侍,容貌端莊秀麗,展現大家閨秀的高雅氣質。
斗六受天宮
龍虎兩爿各有一尊軟身媽祖神像,從外表不難判斷這對神像是從湄洲奉請而來;湄洲所雕塑的神像展現出媽祖二十九歲成道時該有的年輕面貌,而臺灣則多半以母親的形象來雕塑媽祖金身,兩者差異明顯。
斗六受天宮
在三尊大型神像的前方還有數尊塑像,最前方一排的正中央是一尊在神龕當中,看起來年代最為久遠的神像,信徒稱之為「鎮殿老大媽」。
斗六受天宮
老大媽的神容看起來慈祥而穩重,一雙善目、一抹微笑,靜靜的聽著信徒們的祝禱。
斗六受天宮
身旁各有兩尊新雕的金身,四尊看起來一模一樣。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最前側則是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像,在媽祖的前方擔任護法與協助之職。這對將軍面現金剛怒目相,獠牙外露,憤怒之姿是為了震懾妖祟,護佑眾生。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前文簡介提到受天宮舊廟因被拆毀,神像也被請出,或許就是因為這樣的緣故,讓如今的受天宮神龕內少見年代久遠的神像。


神龕外安置一張供桌,中路依例奉祀中壇元帥三太子。
斗六受天宮
三太子李哪吒的信仰源自於印度時期的佛教傳說,為四天王之北方多聞天王
(毘沙門天)與吉祥天女的第三名兒子,和父親同負護持佛法之責。不過太子信仰能在中國傳播得如此廣博和深遠,《封神演義》的推波助瀾絕對是重要因素。《封神演義》是明代陸西星所撰寫的一部以商周兩朝爭霸為故事背景的神怪小說,內容融合了大量的佛、道神仙傳說、故事。從李靖、李哪吒這對父子的角色塑造,不難看出其原型是以佛教的多聞天王及其三子哪吒為發想。小說中的哪吒神通廣大,一登場還是脫不了小孩子頑皮惹事的習氣。先是失手殺了龍王三太子敖丙,抽龍筋,之後還射殺了石磯娘娘座下的碧雲童子,惹得四海龍王上天庭告御狀,石磯娘娘侵門踏戶前往李府問罪。哪吒眼看禍事已鑄,於是剖腹剔骨歸還父母,也以此償報兩命之罪。後來,在太乙真人以蓮花轉生之術的幫助下,哪吒得以重生,從此脫胎換骨並具備三頭八臂,大羅金仙之能,與父親李靖一同擔任輔佐西岐,擔任姜子牙帳下討伐商紂的大將。中壇元帥的造像多為可愛親民的童稚臉龐,右手舉著火尖槍,左手握著乾坤圈,肩上披著混天綾,腳下踏著風火輪,是一名行動力十足的神仙。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在神桌兩側則是矗立著鎮殿千順兩將軍,兩者同現威武怒相,頭戴金箍,肩披綬帶,象徵兩將軍已脫妖性,歸入天后麾下位列仙班。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正殿外側還置放了執事牌,彰顯聖母廟堂之威儀。
斗六受天宮
受天宮的正殿除了主祀媽祖及其護法兩將軍、中壇元帥外,兩側還陪祀了文昌帝君與開台聖王,與一般常見陪祀註生、福德的狀況相當不同。
斗六受天宮


※觀音殿※

登上二樓是為觀音殿,殿上奉祀與媽祖關係密切的觀世音菩薩,神龕中,菩薩結跏盤坐於岩壁前,背後展放大光明,象徵佛法的至高無上與圓滿無漏。
斗六受天宮
慈祥肅穆的面容照看著世人,右手拈著蓮花指,左手持著普門品,展現為眾生說法的姿態。
斗六受天宮
兩側脅侍為善財、龍女兩位菩薩;善財為佛陀弟子,因誕生時曾有種種珍寶湧出故而得名,在《華嚴經‧入法界品》的描述中善財是眾生在修行菩薩道時的榜樣。龍女在《妙法蓮華經》裡的描述是娑竭羅龍王的女兒,八歲時已善根成熟,最後在法華會上成佛,跟隨觀世音菩薩救渡眾生。善財、龍女因具備福智雙慧的圓滿法相,是故又稱「金童玉女」。山巖兩旁長著翠竹,棲息於竹枝上的大鵬鳥,是佛家天龍八部之一的「迦樓羅」,伴隨在菩薩的身旁擔任護法之職。殿上金柱對聯題道「
受揚道法瑤台菩提樹,天顯玄機佛境安樂宮」,勸勉世人在神佛的指引之下同登彼岸。

觀音殿前有一方雕刻細膩的供桌,立面少了遮蔽物阻擋,更能讓外人自細欣賞匠師高超的手工技藝。正面上段刻著四聘的故事,由右至左分別為「三顧茅廬」、「歷山象耕」、「商湯聘伊尹」、「渭水聘賢」,在在提醒著前來參拜的信徒們,應當效法先人訪賢之真誠,如此方能感動神靈,獲得庇佑。下方以盤龍為主,左右有功曹、土地兩神,兩側則是八仙齊臨,熱鬧非凡。
斗六受天宮
神桌兩旁則是矗立著韋馱、伽藍兩大護法。韋馱,全稱護法韋馱尊天菩薩,是執金剛神之一。其塑像為身著冑甲,手持降魔杵的玉面少年。伽藍原意為僧侶齊聚修行的地方,後來演變成守衛修行之地的天神也稱之為伽藍。如今佛寺大殿上所看到的伽藍護法,多半是面如棗色,長鬚美髥,儼然就是三國演義中的關雲長,這是因為傳說關羽被天台宗智者大師所度化,發願護持佛法,因此成為天台宗僧侶所奉祀的伽藍菩薩,後世也漸漸為佛教各宗派所認定。
斗六受天宮
觀音殿兩側同樣奉祀著十八羅漢,羅漢們栩栩如生的表情與動作,如同體現世人所具有的萬般面相,也是鼓勵信徒精進修行的導師。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走出觀音殿,兩側分別各有一座偏殿,龍爿為聖父母廳,奉祀著媽祖的父母與兄姊牌位。虎爿為功德祠,供奉歷年對受天宮之創建、經營有所貢獻的功德主,
斗六受天宮
其中最具備代表性的便是「姚鴻」的祿位,雖然這方祿位是後來隨著廟宇重建而復刻的,不過根據《雲林縣采訪冊》的記載,受天宮奉祀該祿位已是行之有年;
斗六受天宮
《斗六堡
/宦績》載:「
姚鴻任斗六門分縣,居官廉明,安良除暴.嘗慮差役過多,藉端勒索,為之裁派差名,輕減差費.凡有益於地方之事,莫不認真整頓,以期成效.若夫倡修廟宇、捐建橋梁諸善舉,猶其餘事.士民愛之,奉公祿位於受天宮內;更置田租十八石,遞年演戲恭祝,俾垂不朽云.」由記載內容可知,姚鴻在道光年間擔任斗六門縣令時因為為官清廉,又替老百姓除暴安良,減輕勞役,對地方的事情也相當積極認真,因此獲得當地居民的愛戴。之後在咸豐三年(1853)升任臺灣府臺灣縣知縣,還曾在臺南祀典大天后宮裡留下〈鑄鐘緣起碑記〉。也因為姚鴻為斗六門百姓所愛戴,因此眾人為其立下長生祿位,並奉祀在受天宮內,也由此可證當時的受天宮必是斗六門境內之大廟,方能得到百姓的認可而奉祀清官姚鴻的祿位。如今雖然祿位非古,但這一段記錄著官愛民,民敬官的歷史,依然會在受天宮中被世世代代的子孫所歌頌。

※結語※
斗六門受天宮,一座從有到無,再由無至有的百年媽祖廟,歷史見證了斗六人對媽祖的虔誠與忠貞。曾經的錯誤造成了永不可復的傷害,如今任憑後人如何努力,終究是無法還原昔日街頭媽祖間的輝煌。然而,這樣的悲劇如今依然在臺灣各地上演著,時不時聽聞的拆老廟,蓋新廟,不也是在毀壞著大家共同的記憶?!人總是要在失去了之後才懂得珍惜,受天宮的例子實乃值得引為借鏡,讓人省思啊!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斗六受天宮

【攝記】雲林斗六受天2015.02.07
【攝記】雲林斗六受天2012.05.16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