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福興宮

時間:
2013
年11月6日

地點:大里福興宮(臺中市大里區福興街1號)

交通方式:
可於臺中火車站前轉搭臺中市公車132路線至大里區公所,下車後沿大里路往南直行至福興街右轉即可抵達,步行路程約五分鐘。

【大里福興宮簡介】引自教育部數位教學資源入口網─福興宮網站
位於大里老街街頭的福興宮,奉祀天上聖母~媽祖。它創建於清乾隆時期,相傳有一位德行高超的禪師,為庇護冒險渡海來大里杙開墾的漢人,於是奉請天上聖母神尊,自福建湄洲來到大里,最初用竹編及茅草搭蓋於大里分駐所現址,由於非常靈驗、聲名遠播,不久,經地方善男信女捐獻,將原來克難式的廟堂,原地改建為土硝、瓦頂、坐西朝東、莊嚴肅穆的廟宇,並且正式命名為「福興宮」。

嘉慶十六年(西元一八一一年)彰化縣令親臨大里勘查地理,發現大里杙境內,東有「番仔寮」(現在仁化)的「振坤宮」媽祖廟,北有內新奉祀「八媽」的「新興宮」,西有「福興宮」媽祖廟,自然形成三角鼎立,其間山明水秀、地靈人傑,清廷深怕日後再有類似林爽文反清起義之後患,便聚集大里庄氏,假藉福興宮廟宇狹窄簡陋,媽祖神靈不太高興,因此媽祖廟須要遷到別地方新建,庄氏在官兵槍枝威脅下,沒有人敢持反對意見,就在「福興宮」現址,建了一座樸實莊嚴的新廟,因此,「福興宮」香火才能繼續綿延不斷、神蹟頻傳、造福鄉里。

日據時代,福興宮的信徒曾經組織進香團回媽祖誕生地~湄洲謁祖。但隨著歲月的侵蝕,重建福興宮的殿堂丹青斑駁,破損不堪,地方士紳及信士先後於民國十四年及四十四年踴躍集資,二度整修。民國七十八年左右,地方士紳組織委員會再度重建,八十一年十二月八日金碧輝煌的「福興宮」落成了,一樓正殿「天上聖母」端坐神龕中央,左右龕奉祀神農大帝.福德正神,左偏殿供奉關聖帝君,右偏殿祀註生娘娘;二樓正中,恭祝玉皇大帝,右龕祀南北斗星君,左龕祀觀世音菩薩,皆莊嚴肅穆。

「福興宮」歷史悠久,留傳古物不少,如神龕前香爐係清朝嘉慶十六年製作的,神農大帝座椅為咸豐元年所雕鏤,另外如「德可配天」,「海島蒙麻【誤,應作庥】」匾額,字體蒼勁、古色古香,置身,「福興宮」直叫人流連忘返。

【阿中隨筆】
「大里杙」是位於大里溪沿岸的一個平原城市,原為平埔洪雅族的居住地,地名的由來普遍認為「大里」是平埔語音,而「杙」指的是綁船的小木樁。然而根據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平埔文化專題有關「生態、人口與聚落分布」的研究當中所引用的荷蘭古文書記載,當時洪雅族有個部落叫作「Tausa Talackey」,「Tausa」是詞頭,值得留意的是「Talackey」這個詞的讀音類似閩南語的大里杙(tai-li-ki)。又「杙」這個字的原意是綑綁船隻的小木樁,以一個不顯著的物品當地標似乎不合邏輯,因此大里杙三個字很有可能就是直接翻譯洪雅語來,而非現在一般人所認為的那樣。這樣的論點其實早在連橫的《雅言》當中就已經記載:「林爽文既平之後,清高宗自撰碑文,立石熱河文廟,以紀武功。其辭有曰:『斗六之門,為賊鎖鑰;大里之杙,實其巢落』。當時侍從之臣,多屬弘博之士,無有敢言其誤者。夫斗六門、大里杙,均以番語而譯華文。若曰「斗六之門」,猶可言也;而曰「大里之杙」,將作何解?高宗數興文字獄,一字之謬,輒下罪謫;而自謬若此,所謂明於觀人而闇於觀己也!」連橫認為「斗六門」和「大里杙」都是平埔族語的音譯,而乾隆皇帝竟望字生義,貽笑大方。由此看來,我們對大里杙這個地名的由來,可能得要有新的認識。

至於漢人究竟是什麼時候才有規模的入墾大里杙?清代專門記錄臺灣民亂的檔案《臺案彙錄》當中的〈己集‧卷六/七四、內閣抄出臺灣總兵金蟾桂奏摺〉有段記載:「乾隆四十七年十二月初十日,內閣抄出福建臺灣鎮總兵官奴才金蟾桂謹奏為據實奏聞事:竊查臺灣莊民來自內地漳州、泉州者居多,素稱強悍,各不相下。本年八月二十三日,彰化縣治莿桐腳鄉漳州莊演戲,口角起。漳人黃璇毆斃泉人廖老,以致各邀莊民械鬥,經營、縣帶領兵壯,前往拿獲游歷等六名收禁,旋即解散。續因漳民黃添、陳比邀集大里杙等漳州莊,泉州民吳成、蘇奇、謝笑邀集鹿仔港番溝泉州各莊,各聚其眾,復行械鬥。」,在乾隆四十七年間曾發生小規模的漳泉械鬥,屬於漳州莊的大里杙和屬於泉州莊的鹿仔港起了衝突,推敲在此之前,大里杙的漳州人應已形成一定規模的聚落,方有能力與鹿仔港的泉州人一較長短。對照《平臺紀事本末》的記載:「……林爽文者,漳州之平和人也。父勸,貧不聊生,于乾隆三十八年挈妻子渡臺,傭工於彰化,遂居彰之大里杙莊。勸生四子,長即爽文,次勇,次躍興,次壘。……大里杙在彰化縣東二十里,前京憑溪,後即岸里社番,門戶深阻。其中腴地百里,秋成後穀米狼戾,食不外求。以是罪魁渠首,常負險為巢穴。」由這段記載可以推敲,林勸應當是最早入墾大里杙的人物之一,年代為乾隆中期,也因為林勸的開墾有成,才能厚積其子林爽文之後的武裝叛變能量。

遍查清代文獻不乏對大里杙的著墨,不過都是伴隨著林爽文的紀錄而來。林爽文事件是乾隆年間臺灣最大的民變,影響遍及臺灣西半部。前述曾述林爽文是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跟隨父親從福建漳州移民定居於大里杙庄,經過了十多年的努力拓墾累積了財富,於乾隆四十九年(1784)加入了以「反清復明」為號召的「天地會」。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臺灣府知府孫景燧取締天地會,逮捕了部分天地會的領袖,其中就包含了林爽文的叔伯,林爽文率領會眾劫獄反抗。因為當時臺灣的人民已經忍受過好長一段官員壓迫的日子,因此林爽文的揭竿引發了各地群眾的響應,就在當月底即已攻下彰化縣城,殺了孫景燧等官員,並且佔據了彰化縣衙門。隨後,在王作、李同等人的響應下,向北攻下竹塹城,建號「順天」。之後又往南攻打諸羅等地,在鳳山的天地會領袖莊大田也率眾響應,一時之間聲勢浩大,一直到十二月除了臺灣府、諸羅,以及鹿港以外,臺灣西半部各地均已落入林爽文掌握。之後由於漳泉客族群間的嫌隙已久,導致內部發生分裂,清廷派遣陝甘總督大學士福康安以及參贊大臣海蘭察,率領綠營八千人由鹿港登陸展開平定,攻破爽文的根據地大里杙,最後在老衢崎(今苗栗縣竹南鎮崎頂里)生擒林爽文,結束了這場持續一年四個月的叛變,也成就了乾隆「十全老人」的稱號。話說和這場事件有關的媽祖廟就有好幾座,例如鹿港敕建天后宮、臺南鎮港海安宮…等都是,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湊陣拜媽祖」對這兩座廟的介紹。

至此我們雖然對漢人開墾大里杙的年代有了初步的釐清,時間約莫在乾隆中期以前,但這樣還是沒有辦法推算出大里福興宮的創建年代,對照廟方的沿革也只能模糊提到乾隆時期有位僧人奉請媽祖來到大里杙,確切的年代、人物姓名皆語焉不詳,此外倘若乾隆年間福興宮即已設立,那麼歷經戰火肆虐後廟宇是否還能保存?這也不免令人感到質疑。除了缺少文獻記載外,也沒有足夠的古物可資佐證,因此大里福興宮的創建年代至今仍不可考。直到道光十六年(1836)周璽的《彰化縣志》〈祀典志/祠廟(寺觀附)〉當中才有大里杙媽祖廟的記載:「
天后聖母廟:一在鹿港海墘,乾隆五十五年,大將軍福康安倡建,廟內有各官祿位.……一在南投街,一在北投新街,一在大墩街,一在大里杙街,一在二八水街,一在葫蘆墩街……」,但可惜並沒有創建年代的紀錄,只能判定福興宮早在道光年間即已矗立在大里街上。至於沿革當中所說的嘉慶十六年古香爐,阿中參訪的當天並沒有看見,因此也無從觀察起。而神農大帝的座椅上的確刻有「咸豐元年桐月,弟子林天賜叩謝」等字,但這個紀錄還是沒辦法為福興宮的創建年代提供往更久遠推的動力。另一方面,再看到兩通現存最具年代的匾額「德可配天」以及「海島蒙庥」,前者未註明落款年代,而後者則是日治大正乙丑年(民國14年,1925)所立,同樣也沒辦法為福興宮的創建年代提供證明。

再談到有關彰化縣令敗地理的這個傳說,其主角就是嘉慶十五年至十八年(1810-1813)間,擔任彰化縣知縣的楊桂森。楊桂森,字蓉初,雲南石屏州人。任職縣令期間對地方頗有貢獻,例如重修彰化儒學宮、捐資改建彰化縣城為磚城、於王功興建媽祖廟福海宮、捐俸建造鹿港的利濟橋,使居民不再受水患之苦,以及倡議撰修《彰化縣志》…等,算是對地方相當有貢獻的好官。然而今日我們在彰化各地,常常聽到野史流傳著「楊知縣敗地理」的說法,這部分我們在先前的王功福海宮就已經提過,大里福興宮同樣也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據說楊桂森觀察到大里杙的三座媽祖廟互相對望,形成了三星拱照護祐著這片地區,因此才會出現林爽文這樣有能力造反的人物,唯恐往後還有這樣的人物誕生,於是下令遷建福興宮,將原本坐西朝東的方向改成了坐北朝南。這說法可信嗎?試著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驗證,昔日大里溪流域廣可達數里,如今大里街上倒栽榕的所在地便是昔日的碼頭,碼頭的另一頭就是今日的福興宮所在地,兩點串聯的這條線就是大里老街。貨物上岸地自然便是最熱鬧的交易點,若大里老街的興起時間為福興宮之後,那麼媽祖廟現在的位置反而才是最「適合」的地點。但若先有大里老街,那將廟遷移至最熱鬧的街上,這個理由是不是比「敗地理」更能說服當時的民眾?再者楊桂森任職的嘉慶年間距離林爽文事件也已經二十多年,如果三星拱照會出反王的說法為真,那麼這二十年間早就又出亂子了,哪消等到楊知縣來敗地理?大里杙的沒落和王功相同,都與交通運輸的被替代有關,實在不需要把一切的過錯都推給楊桂森,更何況還是位對彰化縣有貢獻的父母官啊!

經過改建後的的福興宮已經是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物,宮殿巍峨氣派,站在老街上仰望福興宮三川殿,每道屋脊都有華麗的剪粘與陶像。正脊脊背上同樣是一組財子壽三仙,這組交趾的工法細膩,三位大仙的表情生動,衣服上的文飾更是精緻,雖然經歷了數載的風吹日曬而略顯斑駁,但仍可看出工匠的高超技藝。三仙由一對手持球與罄的將軍像護衛著,將軍跨坐在青龍上,龍首回望並握持著旗與戟,和兩將軍所持之物合成了「祈求吉慶」,龍身後還有一隻展翅昂首的白鶴,讓整個正脊脊背上充滿了故事內容。兩道垂脊牌頭有文武官員齊聚的戲齣,或瞠目,或微笑,或沉思,或自信,表情不一,煞是精彩。在兩層屋簷之間是大大的福興宮宮牌,由兩位腳踏祥雲的童子展開著,上頭落款「天運壬申年」,為福興宮最近整修完成的年代:民國八十二年。

再看到三川殿兩側的鐘鼓樓,樓塔頂端矗立著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像,兩將軍雖露出獠牙示現金剛像,但眼神卻是堅毅而慈悲的,替著媽祖娘娘擔任照護蒼生的先鋒部隊。塔樓為四方形建築,樓分三層,除了第一層的屋脊燕尾是神龍外,其餘皆安置一尊武將陶像,將軍身著甲冑頭戴盔帽,各個表情不同,手持武器也各異,雖然無法接判定角色身分,但精緻度足以引人目光仔細欣賞,而這些陶像也是阿中認為福興宮最讓人讚嘆的裝飾之一。

未登上三川殿前,廟埕的洗石子地板上有一個大大的「福」字,象徵著福興宮,也象徵著來這裡的信徒都能福氣滿滿,甚為討喜。登上階梯便進入三川殿的範圍中。福興宮三川殿為三開間,兩側過水門各有一道圓形拱門,簷下以石雕裝飾為主,這些作品雖然年代不久,但雕工的細膩相當罕見,是阿中認為福興宮另外一項令人讚嘆的裝飾。首先看到正門的部分,宮牌下方的門楹雕著雙龍護珠以及八仙齊賀,對聯題道:「福庇四方大里鄉中蒙厚德,興隆千載湄洲海上顯神靈」。兩側石牆上的身堵部分分別雕刻著三則故事,最有趣的莫過於上方的這兩則,龍邊這幅正中央是一對軍持劍分立,兩旁各有一位人物,一人氣昂一人恐慌,殿外還有兵將持戈矛盾牌待命著,這一幅石雕所呈現的故事正是楚漢相爭當中著名的橋段「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驚險。至於虎邊這幅所描述的是三國演義當中的「吳國太佛寺看新郎」,描述周瑜用計騙劉備往東吳聯姻,吳國太於相國寺中召見,只見劉備在魯肅的引薦之下畢恭畢敬的行個禮,一旁還有喬國老作陪。而身著盔甲的趙雲早就知道門外埋伏著周瑜派下的士兵,一整個故事就在緊張懸疑的氣氛中展開。這兩幅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同樣都在謀士與忠臣的策畫輔佐下,讓原本九死一生的主角得以化險為夷,納入廟宇當裝飾題材,正是傳達了信徒希望透過神靈的幫助而化去災厄的想望。這兩石雕的精緻,可從亭台樓閣那一根根精細的欄杆當中窺知。

進入廟內,挑高設計的建築讓視野豁然開朗,壽樑上一幅聖母出巡圖,表現媽祖隨時準備出巡救世的宏願。回頭看看大門內側上所懸掛的牌匾「海島蒙庥」,落款為「大正乙丑年桂月重修」,大正乙丑年為民國14年(1925),當時福興宮曾進行整修,獻匾之人落款「裔孫秋金、無愛同贈」,因媽祖姓林,因此後世的林氏子孫多半稱媽祖為姑婆祖,自稱便是「裔孫」了。「庥」音休,意思為庇蔭、保護,韓愈的〈潮州祭神文〉當中有「
山川之神,克庥于人。」因此海島蒙庥指的是整座臺灣島都受到媽祖的庇佑與保護,部分資料作「麻」是錯誤的寫法。福興宮的門神為大型的立體雕刻,人物是秦瓊與尉遲敬德,兩位將軍威武堅毅,一人佩弓一人帶箭是傳統的門神配置法。

三川殿和正殿之間有一片透天的大廣場,兩側則是高四層樓的護龍,整座福興宮內部採光明亮,空氣流通,有別於一般廟宇的氛圍。兩側護樓的女兒牆上有一連串以媽祖故事為主題浮雕,一路往內走去可大致了解媽祖從誕生、學法、救世一直到成仙的過程。站在天井前仰望正殿,一樓奉祀天上聖母,二樓則是奉祀民間信仰當中最高的統治者玉皇上帝。在玉皇上帝神牌正前方的窗口還有四大天王浮雕,以佛教的說法四大天王在須彌山腰的犍陀羅山四方的山頭上,各自保護著東勝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賀洲、北俱蘆洲等四大部洲,是欲界第一天,再上一層極為忉利天,天主帝釋便是玉皇上帝,由此說法四大天王自是護持玉皇上帝的護法神。在三川殿靠近天井的內側,以及正殿的外側這條中軸線上各有一幅八仙齊賀圖,但裡面的人物卻大不相同。三川殿這一頭是「中八洞‧八仙仰壽」,人物為最常見的李鐵拐、呂洞賓等八仙朝賀南極仙翁。而正殿這一側則是「上八洞‧群仙聚會」,人物為福天官、祿星官、老壽星、張大仙、東方朔、老彭祖、老陳搏、驪山老母等。兩幅作品皆是畫風飄逸,頗有傳統國畫風格。在正殿封簷口處吊掛著一整排寫著姓名的黃色燈籠,上面的人名應該就是宮裡的委員們。

進入正殿內,數尊媽祖神像高座神龕之中,雖然外頭有天井可採光,但神龕內卻顯得有些昏暗,在搭配上黃色系的燈光更顯如此。鎮殿媽雙眼微張,笑咪咪的望著前來的信徒,手持神笏是神力可直達天聽的代表。福興宮的媽祖神像因身上所穿著的衣冠老舊而顯得頗有年代,據說廟方曾請示媽祖是否要換新衣冠,但都遭到否決,或許慈悲的媽祖是不忍讓信徒破費,希望大家把錢用在更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吧?!不只媽祖,就連先鋒中壇元帥以及陪祀的神農大帝、福德正神等皆是如此。神龕前方當然少不了千順兩將軍,福興宮的鎮殿將軍體型較為圓滿魁武。除了兩尊較為醒目的鎮殿將軍,神龕裡還有一對看起來頗有年代的將軍像,神容雖稍有損傷,但仍不減威武神采。在前方供桌上有一對大蘿蔔,仔細一看才知道原來是玉石所雕成,要不是葉子的部分露出破綻,不然真的會讓人誤以為是真的白蘿蔔。

登上正殿二樓,這裡奉祀著玉皇上帝、南北斗星君等神祇,而福興宮所存的另一通古匾便在這裡,要不是當天導覽老師的指點,這塊匾還真是很容易就被忽略了。這塊「德可配天」匾落款「乙丑季春穀旦,本廟內陳枝敬獻」,這年代看來也是與前文所述的「海島蒙庥」相同,因此從這兩通匾還是無法將大里福興宮的興建年代往前推。走出凌霄殿外可以俯瞰整座福興宮內側,三川殿上三仙的背面是另一組福神與宦官、侍女的組合,造型同樣精緻細膩,不過當中的宦官面容清秀,反而比較像是年輕小夥子。而在三川殿兩層屋簷之間的照壁,則是一幅群仙會媽祖的浮雕壁畫,各路神仙都來拜訪媽祖,一片和樂融融之象。

在走訪過大里福興宮後阿中心裡是有些感觸的,老廟一旦經過重建,可徵歷史的物件勢必會受到破壞,如果沒有人能意識到並且致力於保存,那麼廟史最後將變成口述傳遞的資料,時間一久就不免失之可信度了。福興宮重建後的廟堂巍峨輝煌,處處可見當時工匠與主事者的用心,只是對於想要了解廟史甚至是大里杙史的人來說,今日的福興宮能提供的探尋線索似乎有那麼點不足了。感謝當日導覽老師阮德揚先生的指導,讓我們得以從在地人的觀點看見屬於大里人的驕傲,雖然阿中的部分論點和您有所不同,也謝謝吳靜茹老師的規劃與安排,期望未來更多人能投入就大里杙的歷史,讓我們更能了解前人篳路藍縷的過程,感念過去,開創未來。

大里福興宮
據說楊桂森觀察到大里杙的三座媽祖廟互相對望,形成了三星拱照護祐著這片地區,因此才會出現林爽文這樣有能力造反的人物,唯恐往後還有這樣的人物誕生,於是下令遷建福興宮,將原本坐西朝東的方向改成了坐北朝南。這說法可信嗎?

大里福興宮
貨物上岸地自然便是最熱鬧的交易點,若大里老街的興起時間為福興宮之後,那麼媽祖廟現在的位置反而才是最「適合」的地點。但若先有大里老街,那將廟遷移至最熱鬧的街上,這個理由是不是比「敗地理」更能說服當時的民眾?

大里福興宮
經過改建後的的福興宮已經是鋼筋水泥的現代建築物,宮殿巍峨氣派,站在老街上仰望福興宮三川殿,每道屋脊都有華麗的剪粘與陶像。

大里福興宮
正脊脊背上同樣是一組財子壽三仙,這組交趾的工法細膩,三位大仙的表情生動,衣服上的文飾更是精緻,雖然經歷了數載的風吹日曬而略顯斑駁,但仍可看出工匠的高超技藝。

大里福興宮
兩道垂脊牌頭有文武官員齊聚的戲齣,或瞠目,或微笑,或沉思,或自信,表情不一,煞是精彩。

大里福興宮
在兩層屋簷之間是大大的福興宮宮牌,由兩位腳踏祥雲的童子展開著,上頭落款「天運壬申年」,為福興宮最近整修完成的年代:民國八十二年。

大里福興宮

大里福興宮
再看到三川殿兩側的鐘鼓樓,樓塔頂端矗立著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像,兩將軍雖露出獠牙示現金剛像,但眼神卻是堅毅而慈悲的,替著媽祖娘娘擔任照護蒼生的先鋒部隊。

大里福興宮
將軍身著甲冑頭戴盔帽,各個表情不同,手持武器也各異,雖然無法接判定角色身分,但精緻度足以引人目光仔細欣賞,而這些陶像也是阿中認為福興宮最讓人讚嘆的裝飾之一。

大里福興宮

大里福興宮
廟埕的洗石子地板上有一個大大的「福」字,象徵著福興宮,也象徵著來這裡的信徒都能福氣滿滿,甚為討喜。

大里福興宮
宮牌下方的門楹雕著雙龍護珠以及八仙齊賀,對聯題道:「福庇四方大里鄉中蒙厚德,興隆千載湄洲海上顯神靈」。

大里福興宮
兩側石牆上的身堵部分分別雕刻著三則故事。這兩幅都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同樣都在謀士與忠臣的策畫輔佐下,讓原本九死一生的主角得以化險為夷,納入廟宇當裝飾題材,正是傳達了信徒希望透過神靈的幫助而化去災厄的想望。這兩石雕的精緻,可從亭台樓閣那一根根精細的欄杆當中窺知

大里福興宮
龍邊這幅正中央是一對軍持劍分立,兩旁各有一位人物,一人氣昂一人恐慌,殿外還有兵將持戈矛盾牌待命著,這一幅石雕所呈現的故事正是楚漢相爭當中著名的橋段「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的驚險。

大里福興宮
虎邊這幅所描述的正是三國演義當中的「吳國太佛寺看新郎」,描述周瑜用計騙劉備往東吳聯姻,吳國太於相國寺中召見,只見劉備在魯肅的引薦之下畢恭畢敬的行個禮,一旁還有喬國老作陪。而身著盔甲的趙雲早就知道門外埋伏著周瑜派下的士兵,一整個故事就在緊張懸疑的氣氛中展開。

大里福興宮
壽樑上一幅聖母出巡圖,表現媽祖隨時準備出巡救世的宏願。

大里福興宮
大門內側上所懸掛的牌匾「海島蒙庥」,落款為「大正乙丑年桂月重修」,大正乙丑年為民國14(1925),當時福興宮曾進行整修,獻匾之人落款「裔孫秋金、無愛同贈」,因媽祖姓林,因此後世的林氏子孫多半稱媽祖為姑婆祖,自稱便是「裔孫」了。「庥」音休,意思為庇蔭、保護,海島蒙庥指的是整座臺灣島都受到媽祖的庇佑與保護,部分資料作「麻」是錯誤的寫法。

大里福興宮
福興宮的門神為大型的立體雕刻,人物是秦瓊與尉遲敬德,兩位將軍威武堅毅,一人佩弓一人帶箭是傳統的門神配置法。

大里福興宮
三川殿和正殿之間有一片透天的大廣場,兩側則是高四層樓的護龍,整座福興宮內部採光明亮,空氣流通,有別於一般廟宇的氛圍。站在天井前仰望正殿,一樓奉祀天上聖母,二樓則是奉祀民間信仰當中最高的統治者玉皇上帝,在玉皇上帝神牌正前方的窗口還有四大天王浮雕。

大里福興宮
兩側護樓的女兒牆上有一連串以媽祖故事為主題浮雕,一路往內走去可大致了解媽祖從誕生、學法、救世一直到成仙的過程。

大里福興宮
三川殿這一頭是「中八洞‧八仙仰壽」,人物為最常見的李鐵拐、呂洞賓等八仙朝賀南極仙翁。

大里福興宮
正殿這一側則是「上八洞‧群仙聚會」,人物為福天官、祿星官、老壽星、張大仙、東方朔、老彭祖、老陳搏、驪山老母等。兩幅作品皆是畫風飄逸,頗有傳統國畫風格。

大里福興宮
正殿封簷口處吊掛著一整排寫著姓名的黃色燈籠,上面的人名應該就是宮裡的委員們。

大里福興宮
進入正殿內,數尊媽祖神像高座神龕之中,雖然外頭有天井可採光,但神龕內卻顯得有些昏暗,在搭配上黃色系的燈光更顯如此。福興宮的媽祖神像因身上所穿著的衣冠老舊而顯得頗有年代,據說廟方曾請示媽祖是否要換新衣冠,但都遭到否決,或許慈悲的媽祖是不忍讓信徒破費,希望大家把錢用在更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吧?!

大里福興宮
殿媽雙眼微張,笑咪咪的望著前來的信徒,手持神笏是神力可直達天聽的代表。

大里福興宮

大里福興宮

大里福興宮
神農大帝的座椅上的確刻有「咸豐元年桐月,弟子林天賜叩謝」等字,但這個紀錄還是沒辦法為福興宮的創建年代提供往更久遠推的動力。

大里福興宮

大里福興宮
福興宮的鎮殿將軍體型較為圓滿魁武。

大里福興宮

大里福興宮
除了兩尊較為醒目的鎮殿將軍,神龕裡還有一對看起來頗有年代的將軍像,神容雖稍有損傷,但仍不減威武神采。

大里福興宮
在前方供桌上有一對大蘿蔔,仔細一看才知道原來是玉石所雕成,要不是葉子的部分露出破綻,不然真的會讓人誤以為是真的白蘿蔔。

大里福興宮

大里福興宮
福興宮所存的另一通古匾便在凌霄寶殿內,要不是當天導覽老師的指點,這塊匾還真是很容易就被忽略了。這塊「德可配天」匾落款「乙丑季春穀旦,本廟內陳枝敬獻」,這年代看來也是與前文所述的「海島蒙庥」相同,因此從這兩通匾還是無法將大里福興宮的興建年代往前推

大里福興宮
三川殿上三仙的背面是另一組福神與宦官、侍女的組合,造型同樣精緻細膩,不過當中的宦官面容清秀,反而比較像是年輕小夥子。

大里福興宮
三川殿兩層屋簷之間的照壁,則是一幅群仙會媽祖的浮雕壁畫,各路神仙都來拜訪媽祖,一片和樂融融之象。

大里福興宮
在走訪過大里福興宮後阿中心裡是有些感觸的,老廟一旦經過重建,可徵歷史的物件勢必會受到破壞,如果沒有人能意識到並且致力於保存,那麼廟史最後將變成口述傳遞的資料,時間一久就不免失之可信度了。

 
【攝‧記】大里福興宮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