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港尾天后宮

時間:2013119

地點:下營茅港尾天后宮(臺南市下營區茅港里163)

交通方式:可於新營火車站前轉搭「黃幹線」往麻豆方向,至中營站下車再步行進入,路程約十分鐘。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簡介】引自茅港媽祖會部落格
我茅港尾,建祠奉祀媽祖閤保穰災植福,馴致民康物阜,蓋已久矣。

維我茅港尾先民,隨延平郡王飄海而至,寓兵於農,胼手胝足以闢我茅,「在半旗營社內,則有徐之純,在過港,則有歐興德,在北廍,則有蘇旺,而十六甲 ,則有顏省三,各開闢數百有餘甲」。(茅港尾紀略)其部曲初以「竹木支柱草茅茸盖」,(沿革志)以妥隨身攜帶保佑行伍安康來自湄洲之媽祖神像。

我茅初闢,蠻煙瘴氣,自是乞靈媽祖,以祈倖免,「竹木支柱草茅茸盖」難以妥神安,遂於「永曆31年、康熙16年(1677)改造瓦茸」,(沿革志)靈顯日彰。於是,茅港尾在媽祖庇佑下民康物阜,「自雍正至乾隆51年,其間60餘歲民安其業,家給戶足行餘力,文化日昇,亦一海濱之鄒魯也」。(茅港尾紀略)

我茅,官道所經,舟楫所至,左社內(徐之純開墾)、右中營(馮錫范開墾),陰以蔴荳、陽為鐵線,倒風內港而一衣帶水,茅港、鐵線一橋是賴。左右逢源、南北互馳,四通而八達。康熙之末,已成郡路上最大街市及打尖中間驛站,秦樓楚舘、咿呀天明,雍、乾之世,豈在話下。

維我茅港尾,自康熙23年(1684)開保建制,其保域北至橋南(今鐵線橋之南),南及東、西庄,東連北廍,西踰海墘(今下營),(茅港尾紀略)即今鐵線橋南、火燒珠、麻豆寮、洲子、橋子頭、甲中、十六甲、紅毛厝、下營、大屯寮、舊西寮、連表、右武衛、中營、南廍。既於幅裘之廣,「又行保甲之法,以茅港尾為保首,餘之村落分為十甲 ,有利共之,有患當之,守望相助,法至善也。故,至今遇迎神佛事,猶有傳十甲公議之名目云」。(茅港尾記略)此乃我茅港尾天后宮,自開保以來,即已立祠膜拜,時人公稱「保頭廟」,清季以降,茅港尾保轄內舊屬各庄遇有刈香繞境盛事,皆以我茅港尾開基媽祖神尊出巡鎮殿、鑑香之所由。

我茅既為扼要之地,每遇戰事,首當其衝,劉卻、朱一貴、林爽文、張丙、戴潮春者莫不皆然。乾隆51年(1786)林爽文事變,清廷遣派福康安親王及時任廣東高廉鎮總兵梁朝桂前來鎮壓,軍旅灣裏溪之際,「我茅港尾街義民,領13旗之眾,簞食壺漿,來迎王師,總兵深喜我民嚮義,則呼為首者,慰其勞苦,並煩代整營房。我先民則以天后宮及觀音亭充為帷幄,讓民居以作兵營,且為嚮導,收復鐵線橋暨鹽水港等處。迨及全台告平梁軍門憫念我民之誠意,神佛之効靈,則捐俸買田,以作觀音亭油火之資,並奏封天后宮護國庇民之扁額,以榮之(今尚有殘碑可考);且勅褒封之綸音焉(俗稱黃詔),猶今之勅語,俗稱聖旨。惜滄桑變幻既無存矣。故當我茅全盛之日,神輿晉郡(入謁台南天后宮),有大北門入大北門出之特例(即自大北門入出亦從大北門也,別庄則無此特典)。自總兵官以下,恭行朝參之禮(朝參即陛見也,然何行此種禮哉,緣有詔書之奉讀也)。雖北港朝天宮媽祖,亦無以加榮焉」。(茅港尾記略)

我茅港尾媽祖,乾隆褒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及賜扁額「護國庇民」(燬於同治元年大地震)。緣福建陸路提督軍門梁朝桂(平台有功從廣東高廉鎮總兵晉升福建陸路提督軍門),因林爽文事變,以我茅港尾媽祖廟駐軍紮營,並乞求我茅港尾媽祖保佑,乾隆55年(1790)林爽文事變告平,軍門梁朝桂仿「康熙22年將軍侯施琅,以東征荷神效靈,疏請崇妃,奉旨予祭,懸額記其事」之例,以其我茅港尾媽祖,顯靈庇佑征剿林爽文神效及茅港尾之先民義舉,上奏乾隆皇帝嘉勉,茅港尾媽祖,於該年(1790)獲高宗皇帝聖旨勅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並賜頒乾隆御筆「護國庇民」扁額乙枚,字體雄偉,望若蟠龍;梁軍門並以媽祖神蹟昭應「遠在台灣海表」之意,仿雍正「神昭海表」御書,敬獻「神昭海表」扁額,稱我茅港尾媽祖廟為「天后宮 奉勅」,此有高懸今天后宮正殿正中央「神昭海表」扁額,額首曰:天后宮 奉勅 落款署名 福建陸路提督軍門梁朝桂 乾隆55年 月吉旦 敬獻可稽。從而,茅港尾天后宮,其「天后宮」之得名,乃梁朝桂上奏,於乾隆55年(1790)為乾隆帝所「奉勅」者,一如今台南大天后宮之得名,為康熙皇帝於康熙23年(1684)所勅封「天后宮」一般;道光26年(1846)茅港尾天后宮重修咸樂碑記云:「是靈感之顯著,視他處立祠猶不侔焉」,即專指我茅港尾媽祖,緣有:「乾隆年間,聖旨勅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佑群生」天后之故,是以,茅港尾媽祖之靈驗有別於他處,他處之媽祖廟不能與茅港尾媽祖相比擬。

我茅港尾天后宮明鄭之際,初以「竹木支柱草茅茸盖」,永曆31年、康熙16年(1677)改造瓦茸;康熙46年(1707)改建為盖瓦級磚、棟楹樑桷(重修咸樂碑記),康熙52年(1713)竣工入廟;至道光26年(1846)已年湮歲久,棟楹樑桷,不無腐壞,盖瓦級磚,不無破殘,無以妥神靈而壯觀瞻,爰邀急公議捐資修理,地仍乎舊基,惟增其廓,同年竣工。同治元年(1862)大地震,其碑、其文、其廟盡歸於難,惟存重修咸樂碑記一方,略記聖旨其事,董事許媽超糾工重建,我茅港尾媽祖亦因洩露天機,茅港尾一地死傷慘重,驚動天廷,開始受戒一百年。同治12年(1873)董事許媽超因案被捕,洪窮接任董事,光緒2年(1876)再建,光緒6年(1880)完工。迨及光緒21年(明治281895)日軍攻台,此廟一時充為日軍兵站司令部,大正9年(1920)小修,1962年(民國51年)我茅港尾媽祖天戒100年期滿,拆除舊廟重建,1975年(民國64年)竣工。迄今,古蹟神聖、神威顯赫、護國佑民,綿綿流長,庶幾四百年。

【阿中隨筆】
茅港尾,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在荷治時期的文獻當中記為[Omkamboy],明鄭時期的地圖記為「梅港尾」,[Om]音近閩南語唸作雙唇鼻音韻[m]的「梅」,而[kam]音近「港」,[boy]近「尾」,梅[m]與茅[hm]讀音相近,因此在康熙臺灣輿圖上已改為「茅港尾」,由此看來「茅港尾」的地名應該源於原住民西拉雅族語,而非後人望字生義的「茅草遍布,港南之末」了。十七世紀荷蘭人佔領臺灣南部時,沿海一帶有兩個大潟湖地形,南為台江內海也就是今日臺南市西港區、新市區、安平區、安南區一帶,範圍較大。而北邊則是倒風內海,範圍包含今北門區、新營區、學甲區、佳里區、鹽水區、下營區、麻豆區一帶。兩大內海的地形在康熙38-43年( 1699-1704)間所繪製的〈康熙臺灣輿圖〉當中有明確的紀錄,而茅港尾便是倒風內海當中的一個港口,對照如今地圖,頓時讓人興起滄海桑田之感。

康熙五十七年(1718)周元文編纂的《重修臺灣府志》〈規制/坊里/諸羅縣〉當中記載,諸羅縣轄有「
開化里、善化里、新化里、安定里.赤山保、佳里興保、善化里東保、善化里西保、新化里西保、安定里東保、安定里西保.諸羅山莊、北新莊、大小榔莊、井水港莊、茅港尾莊、土獅子莊、鹿仔草莊、龜佛山莊、南勢竹莊、大坵田莊、龜仔港莊、大龜璧莊、舊嘓莊、新嘓莊、下加冬莊、打貓莊、他里霧莊.」,茅港尾為其中之一。又根據康熙五十六年(1717)諸羅知縣周鍾瑄所編纂的《諸羅縣志》〈規制志/街市〉記載:「茅港尾街(在橋南.邑治至府一路市鎮,此為最大)」,於〈雜記志/外紀〉云:「由郡治北至雞籠無投宿之店,唯茅港尾、笨港新設二公館;行人借宿莊社,有露處者.」。〈規制志/衙署(公館附)〉記:「茅港尾公館 在茅港尾街.康熙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建.」從這些記載可看出康熙末年,茅港尾是臺南至嘉義路上最大的城市,更是臺南以北至基隆這一路上,唯二設有公館(供往來旅人休憩的旅店)的地方之一,當年盛況可想而知。只是我們確認了茅港尾開發的歷史,但能否就此證明茅港尾天后宮同樣悠久?

在《諸羅縣志》〈雜記志/寺廟〉當中記載縣內寺廟,其天妃廟項下只列出城南縣署之左、笨港街、鹹水港街以及淡水干豆門,並未提到茅港尾。而這篇文章所記錄的茅港尾寺廟則是觀音宮:「
觀音宮:……一在開化里茅港尾街.康熙四十六年,知縣李鏞、參將張國同建;捐地者為吏員歐陽錫.」。推敲如康熙末年茅港尾天妃廟已具規模,那麼以當地之重要性,周鍾瑄斷不會忽略記上一筆,而只書觀音宮。另根據《茅港尾紀略》所附的〈梁提督功德碑記〉:「乾隆五十二年,因逆匪林爽文作亂,有紫光閣功臣奮勇巴圖魯前統廣東高廉鎮陞任福建陸路提督軍門帶功加十八等軍功紀錄三十九次梁諱朝桂統兵定臺,入寺祈禱菩薩庇佑凱歌安寧,果感神明靈應;倡捐香資銀九十圓,置買本寺後邱光明田租粟十三石八斗五升,充入本寺內以為香燈之費。蒙嘉義縣主唐給示有案,不許僧俗私相受授,違者聞官究治。因勒石以垂不朽云耳。乾隆五十五年九月立。」碑文中只提及梁朝桂奉命平定林爽文叛變時,路過茅港尾曾入觀音宮祈求,並且於凱旋後捐資修建,並未提到當地天后宮之事。有關梁朝桂與茅港尾天后宮的連結,目前僅見於民國十一年(1922)由黃清淵所纂的《茅港尾紀略》,至於傳說梁朝桂奏請乾隆皇帝敕頒的「護國庇民」匾,據說已毀於同治元年的大地震。如果該匾真為梁朝桂獻予茅港尾天后宮,那麼推敲天后宮較有可能的創建時間當為康熙末年至乾隆末年之間。

然而對照現存於宮內道光二十六年的〈咸樂碑記〉內容:「蓋自天地儲精,鍾神靈於湄島;閭閻托庇,咸食德於海隅。於是立廟祈報,各處皆然。我茅港尾保開基以來,建祠奉祀,為閤保禳災植福;馴致民康物阜,蓋已久矣。乾隆年間,聖旨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祐群生」,是威靈之顯著,視他處立祠尤不侔焉。迄今年湮歲久,棟楹樑桷不無腐壞,蓋瓦級磚不無破殘,傾圯日甚,無以妥神靈而壯觀瞻,則重修不容已矣。爰邀集公議,捐資修理,隨人勉力,厚薄有分,集腋成裘,虔誠則一。地雖仍乎舊基,模惟增其式廓,擇吉興工,觀成不日。庶幾廟貌巍然,綿馨香於勿替;神庥廣佑,垂福佑以無疆。……」當中雖提到茅港尾天后宮創建已久,但卻依然沒有點出明確的年代。而「乾隆年間,聖旨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祐群生』」這段話,因古時碑文無斷句,因此造成後世對於碑文的解讀有所出入,有人認為這段話就是在陳述乾隆年間聖旨敕封「護國庇民」匾給茅港尾天后宮,然而阿中卻認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祐群生」才是一整個完整的敘述,這裡表達的是乾隆二年(1737)對媽祖的封號,這是中央層級的封誥而非單封一地一神,如真為盛讚茅港尾媽祖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那麼碑文當中應該是前文十六字之後再加上「誠感咸孚,顯神贊順」才對。有關本次的封誥緣由見錄於《欽定平定臺灣紀略》〈卷五十九 四月十五日至五月初四日〉當中:「凱旋官兵分起渡洋,內福州駐防一起官兵,在鹿仔港更換大船候風放洋,有領催蘇楞額乘坐哨船,已至港口,未上大船,陡起風暴,飄至大洋。正在危急,忽有異鳥飛集船頭,船戶等謂得神佑,必可無虞。飄流兩日夜,幸不覆溺;適於黑水洋遇見他船兵丁等,獲救過船。軍裝搬運甫竟,見原坐哨船下有數丈大魚浮出水面,原船登時沉沒。奏入。
十六日(戊申),上諭內閣曰:此次派往臺灣勦捕官兵及運送錢糧鉛藥等項,渡洋多獲平穩。前此,福康安自崇武澳放洋,前抵港鹿仔港,千里洋面,一晝夜即已遄達。皆仰賴天后助順,靈應垂庥,實深欽感。節經降旨交李侍堯等修葺廟宇,並親書聯額二分,於廈門、興化兩處懸掛,以昭靈貺。茲福康安等奏,福州駐防官兵內渡船隻,在港口被風遇危獲安,疊徵靈異,覽奏為之額手。現在兵船陸續內渡者尚多,據福康安等奏,海洋三、四月間風力平和,四月前儘可全數撤竣。仰荷靈祇默佑,官兵安穩遄歸,允宜增益鴻稱,褒崇封號。著於舊有封號上加增「顯神贊順」四字,用答神庥,而隆妥侑。並再書匾額一面,交福康安等於沿海口岸廟宇應懸處所,敬謹懸掛。
臣等謹按,書曰:『肅恭神人』;御製天津海神廟碑文曰:『康乂我人,咸依神庥』。蓋神人雖幽明殊致,而罔不肅恭,則敬神而佑及於人,即為愛人之驗;愛人而誠格於神,即為敬神之實。此至理之相貫徹,而人之依神庥者,所以即於康乂也。我國家懷柔歆祀,肸蠁昭融,神者厥靈,靡有不若。即如臺灣一役,目徂征以迄凱旋,往來航海悉皆波飆飄、澶湉助順;甚至祥徵異鳥,履險而亨,誠所云咸依神庥者乎!我皇上特崇美報,鴻號褒稱。而哨船之偶遭飄泊,猶且憫其曾涉艱虞,優加賞賚。斯則愛人之至也夫;斯則愛人以敬神之實也夫。
」以上記載為乾隆末年對媽祖封誥的經過,其中並未特別提到梁朝桂奉請敕匾一事,惟「並再書匾額一面,交福康安等於沿海口岸廟宇應懸處所,敬謹懸掛。」一語似有可推敲之處,不過對照祀典大天后宮所引用的故宮檔案資料,當時乾隆皇再書的匾額是「佑濟昭靈」,而非「護國庇民」(以上可見http://www.tainanmazu.org.tw/matsu_temple_inscribe.html。因此《茅港尾紀略》所云之乾隆賜匾一案似需多所斟酌,可惜古匾已失,難以考據。

至於目前懸掛於正殿神龕上的「神昭海表」匾,落款「天后宮奉敕,福建陸路堤督軍門梁朝桂,乾隆五十五年吉旦敬獻」。根據《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康熙60年(1721)由福建水路提督藍廷珍奏請褒封天后媽祖,直到雍正四年(1726)朝廷賜頒「神昭海表」匾懸掛於湄州、廈門、臺灣三地。當中的臺灣指的是府城祀典大天后宮,之後各地的媽祖廟紛紛前來摹刻,鹿港天后宮也藏有一通,只是將茅港尾天后宮目前所藏之匾的字跡,不論與祀典大天后宮或鹿港天后宮對照均相差甚遠,是故《茅港尾紀略》所云:「仿雍正「神昭海表」御書,敬獻「神昭海表」扁額」,若非因此匾於民國六十三年重修過(此記載可見於匾額下方標註),字體已受到大規模變換,不然就是這段紀錄也是需要再多所推敲了。

茅港尾的興盛在於海陸運輸的功能,不過在急水溪沖刷,以及倒風內海不斷淤積陸化之後,茅港尾漸漸失去了海運的功能。又因位居清朝南北交通樞紐,因此也每每成為戰火肆虐下的犧牲品,不僅前文所述的林爽文事件,道光年間的張丙事件、洪協事件,都殃及茅港尾的發展,道、咸年間的詩人林占梅,曾在咸豐四年路經茅港尾時留下詩句感慨:「
腥血吹風撲面涼,蕭條何處覓村莊?千堆白骨皆新塚,十里平沙是戰場。落日昏黃聞鬼哭,啼禽嗚咽斷人腸。當年此地人居密,轉眼荒涼倍可傷!」〈潛園琴餘草簡編/正文/甲寅(咸豐四年)/過茅港尾莊〉,可見當時的茅港尾莊在詩人的觀察下是何等荒涼。

真正讓茅港尾傷重的則是發生在同治元年的大地震。依《茅港尾紀略》當中所附的〈震災志〉記載:「
……迨及五月十一日亥刻,乃有怪聲自東南來。始聞之,恍若遠雷。繼則翻江作浪,坤輿箕播,樹末一拂,幾與地齊;屋宇一傾,如同山倒。瞬息萬聲怒號,又轟然一聲,而三座巍峨之天后宮亦圮。……。可憐安樂土,一剎那化為修羅場,天愁地慘,星月無光。迨至破曉,鄰村多來救援。掘開倒屋,有母子四人同斃一者,有父子交橫十字而死者,有兄弟牽連死於壁下者,有姊妹慘亡於屋隅者,有姑媳同登極樂世界者,有妯娌齊赴枉死城中者,有夫婦赤身裸體死於溫柔鄉者,有樂人手執鼓吹被天后宮之圓光門榨如扁魚者,有旅客壓死而無屍親可尋者,有血肉模糊難辨孰是昆仲者,有祖孫父子同遭其災者,有一家八口至靡有遺類者。其後統計,即死一百七十二人、延死亦有數十,朝夕一號,慘聞數里。至於斷足折臂成為廢人者,則指不勝屈焉。其死亡之慘,未若此時之慘;而埋葬之奇,亦未有此時之奇。其棺木一時告罄,或用草薦、或釘門扉,甚至用龍骨車之車桶以代之。至今言之,猶有餘哀。厥後餘震未遏,一日數驚。且聞玉枕山崩數百仞,而曾文溪之地盤亦陷。雖存餘屋,不敢入宿,多支蓬柵於隙地以露臥焉。」本段完整陳述了地震發生前的異狀與發生後的慘況,這場地震也錄於《雲林縣采訪冊》〈斗六堡/災祥/地震〉之中,可見當時對臺灣雲嘉南一帶所造成的劇變。當年四月,八卦會首戴潮春滋眾攻陷彰化城,一時西部各縣民亂再起,而五月又發生大地震,茅港尾天后宮著名的「媽祖坐監一百年」傳說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流傳開來的。〈震災志〉又云:「先是,逆匪戴潮春(即戴萬生)攻陷彰化,且及諸羅,而不軌之徒蠕蠕欲動,約期作孽。而天后宮聖母每夜降乩臥於香案桌下,慟哭之聲出於肺腑。董其事者請其何由而悲,則曰:『天機露洩,吾罪非輕』!固請之,則曰:『禍在眼前,爾曹盍速趨避』!……一聞禍患且至,妄揣反賊來侵,故各門戶多附木栓,嚴閉其宅。及震災一至,門不易啟,故鮮逃焉。……」這段的大意是媽祖曾於地震前降乩指示將有災難,要大家趕快躲避,然而當時適逢八卦會作亂,因此大家都以為媽祖所警示的是亂民即將侵襲,因此家家門戶緊閉,沒想到地震發生時反而來不及逃出門外造成嚴重的傷亡,至於茅港尾媽祖也因洩漏天機而被罰坐監一百年。這段神話至今仍被流傳著,只是阿中覺得讓媽祖背負地震災害的罪過似乎有些沉重了,倘若媽祖因為想要解救蒼生而洩漏了地震的「天機」,那麼試問是誰將這番慈悲心判定有罪而罰監?臺灣本就是個地震頻仍的地區,而嘉南平原更有大地震的發生周期,這是自然現象而非人為,正如佛家所言,一切因緣聚集便會發生,這樣的因果定律是大羅天仙也無法改變的。或許就是因為大地震造成茅港尾的一蹶不起,使得有心人士將之引導為媽祖洩漏天機,受罰坐監,連帶使得茅港尾沒落,然而這段看似環環相扣的神話,掩飾的是茅港尾經歷海運功能喪失、戰亂人禍、地震天災…等衝擊之下而走向沒落的必然。

這回是阿中第二次拜訪茅港尾,客運路線不一樣了,不過這裡還是一貫的安靜、祥和。清代北港媽祖每三年會舉辦南下府城會香的活動,茅港尾天后宮就是一個重要的停泊站,然滄海桑田,在交通地位逐漸被取代後,這裡竟也洗盡鉛華,風光不再,很難讓人想像當年這裡曾是臺南以北最熱鬧的城市。順著蜿蜒的街道往前走,沿路只見三三兩兩的長輩們在門口閒聊,以及家犬看見陌生人經過而示警的吠聲。這天,茅港尾與去年來時一樣,也是飄著細雨,只是不一會兒就停了,這光景讓這座城市的氣氛更添蕭瑟。茅港尾天后宮的位置並不好找,它並不在中營最熱鬧的大街上,第一次參訪的朋友可能要透過手機導航,或者是問問當地居民才不會迷路。
 
一抵達天后宮廟口可以先欣賞的廟埕兩旁的一對石獅,這對石獅一看就知道年代久遠,位在龍邊的公獅張開的嘴已風化,而母石獅因為"閉嘴",所以稍稍減緩風化的速度,不過腳下的小獅子也已僅剩輪廓了。這對石獅子正是見證了茅港尾天后宮的百年歷史。這回仔細一看,發現它們原本應該是鎮守於大門前的,這點從基座的門箱與立柣凹槽即可斷定,只是讓看了心中深深嘆息,當年意氣風發擔任要角的石獅,如今卻被棄置在廟埕前,任其風吹日曬雨淋,讓古物加速風化腐蝕,念之不禁令人感慨。

如今的茅港尾天后宮正面為三川殿,左右設置鐘鼓兩樓,含兩側過水小門共計七開間,不過平時僅開放香客由三川殿進出。外觀為閩南式廟宇建築,三川殿正脊脊背為常見的雙龍護三仙,龍背上同樣有手持旗、球、戟、罄的神將,象徵「祈求吉慶」。屋簷上雖然有豐富的陶像剪黏裝飾,可惜廟埕加蓋了遮雨棚,阻擋欣賞簷上裝飾的視線,連帶也使得兩側墀頭的「憨番」被隱沒忽略。在兩端樓閣的外側分別矗立著千順兩將軍像,表情頗似卡通人物般俏皮可愛。

整座三川殿以石雕為主,樑上則為木雕。正門前的「大方」(中軸線上,位於門楣前方的一塊橫長木樑)上刻著財子壽三仙,搭配松、竹、菊等富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展現出百姓對人生最大的冀望。後方的壽樑則有兩位力大無窮的「憨番」以雙手撐起,兩位力士擔任如此重責大任,卻還不會笑嘻嘻地望著前方,彷彿正熱情的迎接十方信眾。在憨番下方的斗抱為仁獸麒麟,背上還有兩個尺寸較小的將軍乘麒麟像,兩將軍一持鐧一掄錘,表情細膩活潑。至於下方的步通則以彩繪呈現,一邊為「課孫經書」,一邊為「三元及第」,表達傳統以讀書進仕為理想目標的觀念。步通下方的圓光同樣以木雕方式呈現,以歷史故事為題材,例如其中就有一幅司馬光打砸缸,這就是傳統廟宇能擔任教育媒材的見證。再看到中門部分,門楣上方懸掛木質宮牌,牌坊雕工細緻,雲龍旁還有一對仙人。正門門楣同樣安排了八仙朝壽的戲齣,只是這裡的陶像看來不甚精緻。門聯提道:「天生聖德宏施雨露烝民盛,后具母儀誠竭慈仁赤子榮」。門口一對「現任」的石獅仰望向天,造型罕見。

再看到兩旁龍虎堵,上方的斗抱為象座,大象身上還停了一隻老鷹,象與鷹分別代表著陸地與天空兩個領域最強壯的動物,也有吉祥的涵義。而龍虎堵的對看牆除了龍、虎面石雕牆堵,在龍邊還有一幅「薛丁山下山」,虎邊則是「麗("")花下山」。薛丁山和樊梨花是臺灣傳統戲劇中常見的故事,薛丁山的英勇與樊梨花的移山倒海,都是具有相當傳奇和神話的故事,而茅港尾天后宮在三川殿一開始就刻著這兩幅故事,或許也是隱喻著茅港尾媽祖就要開始大展身手了。

進入廟內前拜殿的樑上裝飾同樣精采,左右四座斗抱獅座上,除了雕刻四愛:羲之愛鵝、淵明愛菊、東坡試硯、敦頤詠蓮外,下方還各自安插了西遊記的四位主角: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與玄奘法師,四位主角表情、所持法器、動作各異,卻也巧妙地展現出四位人物不同的個性,值得駐足欣賞。而在壽樑下方同樣也雕刻人物,這裡是一對長著翅膀的童子,眼神向外,雙手合十向內,就像是引領十方信眾入內參拜一樣。回望門板上的門神彩繪,作品是出自府城大師潘岳雄之筆,秦瓊、尉遲恭兩位將軍眼神靈動,鬚髯密而不亂,衣袂似有清風吹拂,十足展現彩繪大師的卓越功力。前拜殿上供奉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神將,威風凜凜的護衛道場。再往前則是一片露天的天井空間,讓廟內光線明亮,空氣也能流通。上方則是懸掛著書寫廟內執事人員姓名的祈福燈籠。前拜殿以兩側廊道連接正殿,通過了廊道,登上台階就進入正殿空間。

茅港尾天后宮的格局只有三川殿、拜殿、天井、再拜殿以及正殿,沒有後殿。正殿上鎮殿媽持笏端坐於神龕之內,龕前黃帘搭配紅色繡帳看起來更顯莊嚴與貴氣。而坐在鎮殿媽前方的軟身媽祖媽,便是茅港尾天后宮的開基媽祖,這尊聖母神像的五官看起來相當可愛,像位年輕小姑娘俏皮地笑著。在開基媽祖的前方有一口石香爐,看來是頗具年代的古物,爐身上可見龍首與兩側的石獅爐耳,爐身後方還刻著茅港尾天后宮字樣,只是因放置在內殿,外人不得輕易接近欣賞。石香爐前方還有一尊媽祖金身,這位是茅港尾天后宮的巡香媽,在茅港尾天后宮的出巡遶境中,可看見雍容華貴,慈祥和藹的巡香媽出外巡視,庇護百姓。在巡香媽左右的千順兩將軍像,其造型是茅港尾天后宮獨步全台之處,仔細一看,他們的腳踝可是和身體呈180度相反的。據說這是媽祖交代要這樣刻的,這細節要不是廟裡的婆婆指點,阿中還真不會去注意到。在神龕正上方則是懸掛著前文所提的「神昭海表」匾,繼續敘述著屬於茅港尾天后宮的傳說。神龕前方供桌上的擺飾相當精緻,一組錫製的香爐與供果架,精緻的雕工加上討喜的金銀雙色,更添廟堂之貴氣。至於正殿兩側則是陪祀著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

茅港尾天后宮的傳奇故事除了媽祖坐牢一百年,還有一位人物也是和這裡有很深的淵源「許媽超」。傳說茅港尾曾出了一個著名的惡霸「許媽超」,這號人物不僅孔武有力,而且家境富裕,所以才讓他仗勢欺人,無惡不作。有一次北港媽祖要到府城依例經過茅港尾,許媽超竟然阻擋對伍前進,甚至口出狂言:「有茅港尾許媽超就無北港媽祖,有北港媽祖就無茅港尾許媽超」,囂張程度令人髮指。因為有這等過節,所以傳說許媽超在天后宮的後方埋了一道石碑,企圖破壞地理,而這塊石碑在歷經百年農民耕作,竟然都沒發現,一直到民國五十多年,媽祖降乩說自己出獄,並指示信徒挖出石碑的時候才被發現,這也成為茅港尾天后宮的神蹟之一。不過許媽超的身分其實是天后宮的董事,對於同治震後的重建貢獻頗多,雖然之後的諸多作為引人非議,但也不能抹煞他對茅港尾天后宮的付出。

很久以前阿中就聽說過茅港尾天后宮很有名,而且有一群很活躍的年青志工,近年來每每都能在網路上看到志工們極具巧思的文宣設計,以及相當可愛親民的Q版媽祖,在在讓人感受到茅港尾天后宮的活力。阿中當天再次參訪時,廟內的婆婆還親切的送我一個平安鹽袋,這便是今年義工團所設計出來的紀念品,真的很感恩婆婆,其實去年我就已經認識這位婆婆了,也是她告訴我千順兩將軍腳盤翻轉的細節的,很高興今年能再次遇見她,看她身體健朗也很替她高興,祝福您,雖然您並不認識我,但很開心與您在媽祖的牽線下結起這份善緣。

著手重寫這篇隨筆之前,阿中花了相當多的時間與精力在找尋相關文獻,雖然大部分的內容都與茅港尾天后宮誌所依循的《茅港尾紀略》有所出入,但阿中絕對不是想要挑戰或是顛覆,只是希望透過自己粗鄙的能力,膚淺的轉述所蒐集到的資料,提供給更多有能力的先進前輩,能為茅港尾的沿革再找出更多可靠的證據,期望這份拋磚的心,能為茅港尾天后宮引出更多美玉。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在荷治時期的文獻當中記為[Omkamboy],明鄭時期的地圖記為「梅港尾」,[Om]音近閩南語唸作雙唇鼻音韻[m]的「梅」,而[kam]音近「港」,[boy]近「尾」,梅[m]與茅[hm]讀音相近,因此在康熙臺灣輿圖上已改為「茅港尾」,由此看來「茅港尾」的地名應該源於原住民西拉雅族語,而非後人望字生義的「茅草遍布,港南之末」了。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當中雖提到茅港尾天后宮創建已久,但卻依然沒有點出明確的年代。而「乾隆年間,聖旨敕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祐群生』」這段話,因古時碑文無斷句,因此造成後世對於碑文的解讀有所出入,有人認為這段話就是在陳述乾隆年間聖旨敕封「護國庇民」匾給茅港尾天后宮,然而阿中卻認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宏仁普濟,福祐群生」才是一整個完整的敘述,這裡表達的是乾隆二年(1737)對媽祖的封號,這是中央層級的封誥而非單封一地一神,如真為盛讚茅港尾媽祖平定林爽文事件有功,那麼碑文當中應該是前文十六字之後再加上「誠感咸孚,顯神贊順」才對。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清代北港媽祖每三年會舉辦南下府城會香的活動,茅港尾天后宮就是一個重要的停泊站,然滄海桑田,在交通地位逐漸被取代後,這裡竟也洗盡鉛華,風光不再。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的位置並不好找,它並不在中營最熱鬧的大街上,第一次參訪的朋友可能要透過手機導航,或者是問問當地居民才不會迷路。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一抵達天后宮廟口可以先欣賞的廟埕兩旁的一對石獅,這對石獅一看就知道年代久遠,位在龍邊的公獅張開的嘴已風化,而母石獅因為"閉嘴",所以稍稍減緩風化的速度,不過腳下的小獅子也已僅剩輪廓了。這對石獅子正是見證了茅港尾天后宮的百年歷史。

茅港尾天后宮
仔細一看,發現它們原本應該是鎮守於大門前的,這點從基座的門箱與立柣凹槽即可斷定,只是讓看了心中深深嘆息,當年意氣風發擔任要角的石獅,如今卻被棄置在廟埕前,任其風吹日曬雨淋,讓古物加速風化腐蝕,念之不禁令人感慨。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如今的茅港尾天后宮正面為三川殿,左右設置鐘鼓兩樓,含兩側過水小門共計七開間,不過平時僅開放香客由三川殿進出。

茅港尾天后宮
外觀為閩南式廟宇建築,三川殿正脊脊背為常見的雙龍護三仙,龍背上同樣有手持旗、球、戟、罄的神將,象徵「祈求吉慶」。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可惜廟埕加蓋了遮雨棚,阻擋欣賞簷上裝飾的視線,連帶也使得兩側墀頭的「憨番」被隱沒忽略。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在兩端樓閣的外側分別矗立著千順兩將軍像,表情頗似卡通人物般俏皮可愛。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正門前的「大方」上刻著財子壽三仙,搭配松、竹、菊等富有吉祥寓意的植物,展現出百姓對人生最大的冀望。

茅港尾天后宮
後方的壽樑則有兩位力大無窮的「憨番」以雙手撐起。

茅港尾天后宮
兩位力士擔任如此重責大任,卻還不會笑嘻嘻地望著前方,彷彿正熱情的迎接十方信眾。

茅港尾天后宮
在憨番下方的斗抱為仁獸麒麟,背上還有兩個尺寸較小的將軍乘麒麟像。


茅港尾天后宮
兩將軍一持鐧一掄錘,表情細膩活潑。

茅港尾天后宮
下方的步通則以彩繪呈現,一邊為「課孫經書」,一邊為「三元及第」,表達傳統以讀書進仕為理想目標的觀念。

茅港尾天后宮
步通下方的圓光同樣以木雕方式呈現,以歷史故事為題材,例如其中就有一幅司馬光打砸缸,這就是傳統廟宇能擔任教育媒材的見證。

茅港尾天后宮
門楣上方懸掛木質宮牌,牌坊雕工細緻,雲龍旁還有一對仙人。

茅港尾天后宮
正門門楣同樣安排了八仙朝壽的戲齣,只是這裡的陶像看來不甚精緻。

茅港尾天后宮
門聯提道:「天生聖德宏施雨露烝民盛,后具母儀誠竭慈仁赤子榮」。

茅港尾天后宮
門口一對「現任」的石獅仰望向天,造型罕見。

茅港尾天后宮
再看到兩旁龍虎堵,上方的斗抱為象座,大象身上還停了一隻老鷹,象與鷹分別代表著陸地與天空兩個領域最強壯的動物,也有吉祥的涵義。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20120805
而龍虎堵的對看牆除了龍、虎面石雕牆堵,在龍邊還有一幅「薛丁山下山」,虎邊則是「麗("")花下山」。薛丁山和樊梨花是臺灣傳統戲劇中常見的故事,薛丁山的英勇與樊梨花的移山倒海,都是具有相當傳奇和神話的故事,而茅港尾天后宮在三川殿一開始就刻著這兩幅故事,或許也是隱喻著茅港尾媽祖就要開始大展身手了。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進入廟內前拜殿的樑上裝飾同樣精采,左右四座斗抱獅座上,除了雕刻四愛:羲之愛鵝、淵明愛菊、東坡試硯、敦頤詠蓮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西遊記的四位主角:孫悟空、豬悟能、沙悟淨與玄奘法師,四位主角表情、所持法器、動作各異,卻也巧妙地展現出四位人物不同的個性,值得駐足欣賞。

茅港尾天后宮
壽樑下方同樣也雕刻人物,這裡是一對長著翅膀的童子,眼神向外,雙手合十向內,就像是引領十方信眾入內參拜一樣。

茅港尾天后宮
回望門板上的門神彩繪,作品是出自府城大師潘岳雄之筆,秦瓊、尉遲恭兩位將軍眼神靈動,鬚髯密而不亂,衣袂似有清風吹拂,十足展現彩繪大師的卓越功力。

茅港尾天后宮
前拜殿上供奉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神將,威風凜凜的護衛道場。再往前則是一片露天的天井空間,讓廟內光線明亮,空氣也能流通。上方則是懸掛著書寫廟內執事人員姓名的祈福燈籠。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正殿上鎮殿媽持笏端坐於神龕之內,龕前黃帘搭配紅色繡帳看起來更顯莊嚴與貴氣。

茅港尾天后宮
而坐在鎮殿媽前方的軟身媽祖媽,便是茅港尾天后宮的開基媽祖。

茅港尾天后宮
這尊聖母神像的五官看起來相當可愛,像位年輕小姑娘俏皮地笑著。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在開基媽祖的前方有一口石香爐,看來是頗具年代的古物,爐身上可見龍首與兩側的石獅爐耳,爐身後方還刻著茅港尾天后宮字樣,只是因放置在內殿,外人不得輕易接近欣賞。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這位是茅港尾天后宮的巡香媽,在茅港尾天后宮的出巡遶境中,可看見雍容華貴,慈祥和藹的巡香媽出外巡視,庇護百姓。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下營茅港尾天后宮
在巡香媽左右的千順兩將軍像,其造型是茅港尾天后宮獨步全台之處,仔細一看,他們的腳踝可是和身體呈180度相反的。據說這是媽祖交代要這樣刻的,這細節要不是廟裡的婆婆指點,阿中還真不會去注意到。

茅港尾天后宮
在神龕正上方則是懸掛著前文所提的「神昭海表」匾,繼續敘述著屬於茅港尾天后宮的傳說。根據《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康熙60(1721)由福建水路提督藍廷珍奏請褒封天后媽祖,直到雍正四年(1726)朝廷賜頒「神昭海表」匾懸掛於湄州、廈門、臺灣三地。當中的臺灣指的是府城祀典大天后宮,之後各地的媽祖廟紛紛前來摹刻,鹿港天后宮也藏有一通,只是將茅港尾天后宮目前所藏之匾的字跡,不論與祀典大天后宮或鹿港天后宮對照均相差甚遠。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天后宮
《茅港尾紀略》所云:「仿雍正「神昭海表」御書,敬獻「神昭海表」扁額」,若非因此匾於民國六十三年重修過(此記載可見於匾額下方標註),字體已受到大規模變換,不然就是這段紀錄也是需要再多所推敲了。

茅港尾天后宮
很久以前阿中就聽說過茅港尾天后宮很有名,而且有一群很活躍的年青志工,近年來每每都能在網路上看到志工們極具巧思的文宣設計,以及相當可愛親民的Q版媽祖,在在讓人感受到茅港尾天后宮的活力。

茅港尾天后宮
阿中當天再次參訪時,廟內的婆婆還親切的送我一個平安鹽袋,這便是今年義工團所設計出來的紀念品,真的很感恩婆婆,其實去年我就已經認識這位婆婆了,也是她告訴我千順兩將軍腳盤翻轉的細節的,很高興今年能再次遇見她,看她身體健朗也很替她高興,祝福您,雖然您並不認識我,但很開心與您在媽祖的牽線下結起這份善緣。

茅港尾天后宮
阿中絕對不是想要挑戰或是顛覆,只是希望透過自己粗鄙的能力,膚淺的轉述所蒐集到的資料,提供給更多有能力的先進前輩,能為茅港尾的沿革再找出更多可靠的證據,期望這份拋磚的心,能為茅港尾天后宮引出更多美玉。

【攝‧記】下營茅港尾天后宮2012.8.5
【攝‧記】下營茅港尾天后宮2013.11.9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