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化慶安宮

時間:
20131123


地點:善化慶安宮(臺南市善化區中山路470)

交通方式:出善化火車站後直行中山路,路程約十五分鐘即可抵達。

【善化慶安宮簡介】引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
此地舊名為臺灣府灣裡街,為西拉雅平埔族目加溜灣社的棲居之地。清康熙年間隸屬諸羅縣善化里西堡。

康熙48年(1709年)此地創建文昌閣,奉祀五文昌帝君,東西兩廊兼為講學之用,為地方文教中心,有義學之功用。嘉慶15年(1810年)時,因時久失修,由信眾募資整建。同治元年(1862年)6月發生大地震,震毀文昌閣,後由洪精義等人號召捐輸,集三十六社境鄉民,重建廟宇,為祈從此安泰,改名「慶安宮」,並從臺南大天后宮迎奉媽祖分身供奉(俗稱老二媽),原文昌帝君改祀後殿。此外,也由營盤尾迎接大武壟巡檢司武廟之關聖帝君,赤山龍湖岩觀音佛祖、註生娘娘、十八羅漢等,信仰乃為之一變。

直到清領末期,慶安宮之「灣裡街天上聖母」為臺南地區有名三大媽祖廟之一,祭祀圈包括六十六個庄頭,每逢祭典,香火鼎盛,熱鬧非凡。日治以來,曾在明治40年(1907年),由區長蘇試曾倡議重修,大正3年(1914年)街民及鄰近庄社再次捐款重修,至日治晚期,因皇民化運動,傳聞曾拆毀慶安宮改建日式神社,此說有待進一步證實。二戰後,民國36年(1947年)本地士紳王鵠朱、陳茂坤等人發起在古廟原址重建廟宇,於年底完工,迎奉媽祖安座。民國50年(1961年)蔡天來等董監事倡首興建後殿,主祀玉皇大帝。54年舉行鎮殿媽祖開光大典。70年增建鐘鼓樓於兩廂。71年增祀沈光文公神像,與五文昌合祀成「六文昌」,為全臺獨一之奉祀。80年重建後殿為凌霄寶殿,廟貌壯麗,美侖美奐。

【阿中隨筆】
善化地區原為平埔西拉雅族目加溜灣社的所在地,1625年起受荷蘭東印度公司管轄,並在此地設立學校、教堂。明鄭時期設善化里而得名,清領時期以此位於曾文溪轉彎之內側而改名灣裡街。康熙二十三年(1684),清廷接受了施琅力主保台的意見,並將明鄭時期劃分的三個行政區域(天興州、承天府、萬年州),改為諸羅縣、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署就設在佳里興(今臺南市佳里區),管轄範圍南至新港溪與臺灣縣交界,北至雞籠城,幅員廣袤。當時為了振興文風,諸羅縣首位知縣季麒光便在目加溜灣社創建文廟,作為春、秋兩季祭祀先聖先賢之地,〈康熙臺灣輿圖〉當中便有諸羅文廟的記載。但為何諸羅文廟是設立在灣裡街(善化)而非縣署所在的佳里興?這或許與有「開臺先師」之稱的沈光文有關。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其祖沈煥為南宋理學大師象山先生陸九淵的弟子。明清交替之際,沈光文曾有一段時間居住在善化,晚年因故滯留臺灣。歷經朝代更替,不願入仕滿清政府的沈光文,因而轉為致力於漢學教育的傳播,在善化地區成立「東吟詩社」,奠定善化文風鼎盛的基礎,而諸羅文廟或許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緣由,才會選擇興建在灣裡街。直到康熙四十三年(1704),諸羅縣治實質遷往諸羅山(嘉義)後,諸羅文廟才由知縣宋永清於諸羅山西門外重建,此事見於《重
修臺灣府志》〈卷十 藝文志/記/〉中收錄鄭鳳庭所撰的〈諸羅文廟記〉:「……臺,初闢地也,各邑文廟,或因仍、或草創,未宏厥規;而諸羅尤甚.舊址在目加溜灣,風雨飄搖,茅茨悉為泥塗;丁祭苟褻.宰是邑者,雖欲後簿書而先俎豆,未能也.四十三年,鳳山邑侯宋公署諸羅縣事,見壞桷頹垣,太息久之.捐俸百一十有奇,為倡弁言置簿,各有捐金.以縣署奉文移歸羅山,故親往羅山擇吉地.甫架樑,而詔邑毛公調蒞茲土,事遂寢.四十五年,郡司馬孫公攝縣篆,慨然肩其任」。至於原來的諸羅文廟傳說則由當地居民集資,改建為「文昌閣」供奉五文昌帝君。

歷經百年之後,文昌閣因年久失修最終毀於同治元年(1862)的大地震,隨後才由居民集資重建廟宇,廟額「慶安宮」,改奉天上聖母為主祀。許多文獻資料均記載善化慶安宮已有三百年之史,事實上是以慶安宮之前身─文昌閣開始算起,慶安宮的落成事實上是一百五十年。細讀慶安宮的沿革不免也為其歷經天災兵燹的更迭變換,信徒依然屢屢重建的堅定信仰而感動,神明有靈,也該為虔誠的信徒而動容。

善化慶安宮主體建築被臺南市政府列入市定古蹟,後方凌霄寶殿則是五○年代的新建築,阿中所要介紹的只限於古蹟部分。現在的慶安宮外觀為閩南式廟宇建築,三川殿與兩側鐘鼓樓之間有道過水門,平面門開五間。三川殿為硬山單簷式,脊分二重,脊飾簡單而精緻。正脊脊背上為雙龍護三仙,福祿壽三仙陶俑由磁磚黏附而成,色彩斑斕,人物表情生動,躲在福神身後的侍女與祿仙懷中的孩童,更添構圖的活潑,兩側黃龍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栩栩如生,加之燕尾脊上的展翅仙鶴,讓三川殿脊上的稜線豐富多樣。正脊脊肚上同樣為八仙朝仙翁,每尊交趾陶的尺寸並不大,但卻是相當精緻,看其新穎程度應該是近年來翻修過後的作品。而在正脊脊堵兩側連接規帶的地方,安有兩尊仙女乘鰲魚的陶像,這樣的造型並不多見,鰲魚相傳有鎮火功能,因此常見於傳統建築物的屋頂上。而規帶前方的排頭同樣也有精彩的交趾陶武場,龍邊為「狄青刀劈王天化」,故事描述狄青為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奮戰群英,但卻讓政敵龐洪有了可趁之機,派出了囂張跋扈的王天化想趁比武之際光明正大的殺害狄青,雙方於馬上奮戰,英姿颯爽,一旁則為觀戰的宋仁宗。而虎邊則是「二郎神楊戩戰周信」,角色人物表情豐富,動作生動,是相當精緻的交趾作品。二重規帶的前方排頭同樣有精彩的武場戲齣,此外還有兩尊乘龍的將軍像,手中高舉旗與戟象徵祈求吉慶。簷上的裝飾饒富故事性,著實值得仔細欣賞。

再看到簷下裝飾,兩側墀頭處同樣有南部廟宇的一大特色「憨番扛廟角」,濃眉大眼,身材壯碩的力士一肩扛起整座三川殿的屋簷,雙眼注視著前來的善男信女。身旁的蓮花吊桶前方豎材為倒爬獅,龍邊的獅子身上立著一名男子,虎邊的獅子身上則是趴著另一頭獅子,雕工精細美觀。而在封簷板下的兩個宮燈吊桶,前方豎材則是一名手捧香爐的飛天仙女,彷彿正在迎接媽祖下凡蒞臨宮宇一般。在宮燈吊桶後方一整排的「通屐」造型相當特殊,為手捧鮮花的仙女與大象漸次排列,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關刀造型,為善化慶安宮的一大特色。至於兩側偏門上方的蓮花吊桶豎材也是有可觀之處,四位乘坐大象、獅子以及老虎的人物,面孔、髮型與中國明顯不同的西方人物,恰巧也點出了善化曾為荷蘭人經營重鎮的歷史。

走近三川殿可以欣賞壽樑上的畫作,畫風簡潔,人物凸顯,主題有文人雅士的逸聞,例如淵明愛菊、太白醉酒,也有神話傳說:子牙火燒玉琵琶、武侯顯聖定軍山,以及歷史故事:完璧歸趙、孔明收姜維…等。當中大家比較陌生的應是取自三國演義第一一六回的「鍾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話說魏將鍾會率兵伐蜀,途經定軍山時卻發生諸般異象,一問之下方知定軍山正是諸葛武侯的埋葬之地,當晚便夢到諸葛亮前來諄諄告誡,希望伐蜀的路途中切勿傷害平民百姓。故事乍看之下有諸葛武侯雖身已歿,但卻仍心繫蒼生之福祉,但背後隱藏的卻是魏軍伐蜀乃天命所歸的寓意。而下方雀替同樣刻著「狄青戰王天化」的戲碼,只是兩邊作品明顯可看出一新一舊,不過雀替以武場戲齣的方式呈現也是相當特殊。至於兩側的水車堵則有細膩的陶像作品,故事題材是四聘當中的商湯聘伊尹以及舜耕歷山,是廟宇常見的裝飾題材,暗示前來祈求的善信們必須要抱持著真心誠意前來才能得到神明的庇佑。在水車堵下方的一對牆堵,中央主題處以磁磚畫的方式呈現,龍邊題字「樹玉巢」,為孔雀棲息於樹木之上,虎邊題字「誦金經」,為老鷹棲息於菊花叢間。磁磚畫下方則有兩幅石雕作品,龍邊為鶴與松代表長壽之意,虎邊為鹿與竹是謂「得祿」。牆面是以洗石子為基底,仔細觀察,不起眼的洗石子當中也帶有玄機的,這裡的洗石子在碎石當中還參有五顏六色的碎磁磚,一旦受到陽光的照射,七彩的磁磚就能反射出光線,讓廟堂看起來光彩奪目,神氣逼人,真是細膩又具巧思的裝置啊!

進入三川殿下,抬頭可見「慶安宮」牌匾高掛門楣之上,鏤雕的技法刻著五條金龍,最上方還藏著兩隻昂首欲飛的鳳凰。正門對聯寫著:「神降自天萬里風濤開麗島,恩施比屋八關齋戒報婆心」,「八關齋戒」是佛教語,指的是在家眾必須遵守的一種戒律,必須在一日一夜內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淫、不妄語、不飲酒、不著華鬘香油塗身、不歌舞觀聽、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此對聯的大意便是說明媽祖從天而降護佑蒼生來到這片淨土,此浩大的恩惠信徒應當感念在心,透過虔誠的遵守戒律來回報。兩側的門扇則是木材雕刻,頂板刻有大道公醫虎喉、點龍睛的神話故事,格心是螭虎團爐形式,邊垛刻著花瓶與梅花,相當精緻典雅。正門前方同樣立著一對石獅子,樣式遵循古法公獅開口母獅閉嘴。而上方步通處同樣也有精彩的彩繪作品,故事題材取自封神演義的「陳塘關‧哪吒斬敖丙」以及「土行孫出世」,這兩位都是封神演義當中姜子牙手下的得力大將。步通上方同樣有獅座雕刻,色彩斑斕,線條細膩。步通的下方則是員光,同樣也有一新一舊的差別,龍邊較新題材為「大拜壽」,虎邊較舊為雜耍技藝的場景。整座三川殿無論是屋簷上或是屋簷下,處處充滿匠師們獨具的巧思與美感,更是應驗了「廟宇裝飾的精華就在三川殿」一語。

由龍邊的小港門進入廟內,通道因設置了辦公桌而顯得有些狹促,在辦公桌的後方有幅結合交趾與剪粘藝術的作品,因有玻璃框罩保護著而顯得色彩鮮豔新穎,人物表情生動自然,另一頭則是水泥浮雕,主題是一幅金鑾殿上賢臣審奸佞的劇碼,雖不知是哪個歷史橋段,但鮮明的人物表情與動作就足以傳達故事情節,大快人心之餘也是在告誡世人諸惡莫作。

善化慶安宮格局的一大特色,在於有一座橫跨三川殿與正殿的拜亭,也就是一般廟宇的天井空間在慶安宮成了有屋簷覆蓋的拜亭,上方有精緻的藻井,以四方轉八卦的方式呈現,每個斗拱都由榫頭相接,一層一層堆疊而上,不費一釘一鉚,是傳統廟宇建築工藝的一大展現。頂心明鏡有盤龍俯視,四個角落為華麗的藻飾,下方分立代表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像,四位各自掌管東南西北一片天,職責在於護持道場,雕工古樸中帶有粗獷,展現不同的藝術風味。最下方的斗拱承接處則各有天兵天將,正面一列則是八仙與南極仙翁,造型同樣也是古意樸實。拜亭正面有一幅雕刻精細的花罩,上方有五個夔龍團字,分別是福、祿、喜、壽、考,象徵著五福臨門的美好寓意。四點金柱上各有一句對聯,分別是「善與人同三民倡大義,化隨時進五憲立中華」以及「善感東都女聖從行孝,化被南海神尊在布慈」,這兩副對聯是民國三十七年(1948),由臺灣抗日先賢丘逢甲之子丘念台所題。聯中除了以「善化」兩字作為聯首,前聯引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極具時代感。後聯則是宣揚媽祖以行孝成神,堪為後世楷模。這座拜殿是慶安宮的一大特色,也是前來欣賞廟宇建築的朋友不可錯過的一個場域。在拜亭兩側有一小處露天的過水廊,以八卦型拱門連接左右兩條廊道,拱門兩側各有一幅石雕作品,分別為林和靖採梅、王羲之飼鵝、陶淵明愛菊以及蘇東坡洗硯,為常見的「四愛」題材。石雕上方有一幅連續性的交趾作品,龍邊有關公單刀赴會的故事,虎邊則是一片喜洋洋的迎親隊伍。

通過拜亭就進入正殿空間,兩側的墀頭上有鮮豔的交趾作品,分別是仙翁的「福緣善慶」與麻姑的「麻姑獻瑞」。下方對照的牆堵上則各有一幅水泥浮雕,人物為八仙中的兩位領袖人物:鍾離權與李鐵拐。袒胸露肚,頭上綁著兩撮髮髻的鍾離權,爽朗的笑容中帶著親切,代表著官宦世家。體型瘦弱,身揹葫蘆,杵著拐杖一跛一跛的李鐵拐,困頓的外表背後是無邊的法力,傳達就算是窮人也能得道成仙的價值。正殿上莊嚴的九龍神龕中,頭戴九旒冠冕,手持朝天笏的鎮殿媽祖像最為醒目,圓潤慈祥的臉龐,慈悲的看著前來祈求的善信。身旁一對宮娥捧著聖旨與印璽隨侍在側,也象徵著媽祖崇高的地位。鎮殿媽前方有一列座椅,分別有五個位置,應是善化慶安宮裡最資深,地位最崇高的五尊媽祖像。正中央的媽祖笑容滿面,開朗慈祥的心情立刻能感染信徒。另一尊表情肅穆的媽祖像,鼻頭雖有損傷,但仍不減神容之莊嚴,展現出聖母不同的面貌。神龕前的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塑像,面露猙獰,現忿怒金剛相,讓惡者望之生畏。正殿兩旁有精彩的壁畫創作:「渭水聘賢」與「三顧草廬」,皆出自府城廟宇繪畫名家─潘春源大師之手,線條細膩,色彩柔和,人物以不同的表情傳達出各自的個人特質,這種風格秀麗的繪畫是阿中最喜歡的畫風,心中讚嘆不愧是廟宇彩繪的一代大師。

綜觀整座善化慶安宮,雖然建廟歷史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然而卻罕見古匾懸樑,目前所見之匾額多半都是民國以後的新匾,心中不免感到疑惑與納悶。就連正殿上的主爐也是民國後的作品,這或許這與傳說慶安宮曾在日據時代受到破壞有關吧?!在虎邊廂房裡收藏著許多留存的古物,其中最引人好奇的便是「皇帝萬歲萬萬歲」這只神牌,當中重字的「萬」與「歲」字體皆有細微不同。據說這只神牌原先是供奉在營盤尾的關帝廟內,清代的文武官員路經武廟都要下馬進廟參拜,以表尊敬當朝皇帝之意,後隨關帝廟被拆毀而輾轉收藏於慶安宮當中,算是廟裡中少數尚存的古物,意義非凡。
 
整座善化慶安宮蘊含了許多珍貴藝術作品,這也是阿中少數光是介紹藝術作品就佔了極大篇幅的紀錄,分享的照片數量也是目前最多的。然而這些也只是鳳毛麟角,況且還有後殿未介紹,其中在文昌殿上除了供奉五聖文昌,同列的還有全台僅見的開台先師─沈光文塑像,更多瑰寶就留待各位朋友親自前往探尋,喜愛廟宇藝術的朋友,善化慶安宮一定會讓您有不虛此行的感覺。

善化慶安宮
諸羅縣首位知縣季麒光便在目加溜灣社創建文廟,作為春、秋兩季祭祀先聖先賢之地,〈康熙臺灣輿圖〉當中便有諸羅文廟的記載。但為何諸羅文廟是設立在灣裡街(善化)而非縣署所在的佳里興?這或許與有「開臺先師」之稱的沈光文有關。

善化慶安宮
沈光文字文開號斯庵,其祖沈煥為南宋理學大師象山先生陸九淵的弟子。明清交替之際,沈光文曾有一段時間居住在善化,晚年因故滯留臺灣。歷經朝代更替,不願入仕滿清政府的沈光文,因而轉為致力於漢學教育的傳播,在善化地區成立「東吟詩社」,奠定善化文風鼎盛的基礎,而諸羅文廟或許也就是因為這樣的緣由,才會選擇興建在灣裡街。

善化慶安宮
歷經百年之後,文昌閣因年久失修最終毀於同治元年(1862)的大地震,隨後才由居民集資重建廟宇,廟額「慶安宮」,改奉天上聖母為主祀。許多文獻資料均記載善化慶安宮已有三百年之史,事實上是以慶安宮之前身─文昌閣開始算起,慶安宮的落成事實上是一百五十年。

善化慶安宮
慶安宮外觀為閩南式廟宇建築,三川殿與兩側鐘鼓樓之間有道過水門,平面門開五間。三川殿為硬山單簷式,脊分二重,脊飾簡單而精緻。

善化慶安宮
正脊脊背上為雙龍護三仙,福祿壽三仙陶俑由磁磚黏附而成,色彩斑斕,人物表情生動,躲在福神身後的侍女與祿仙懷中的孩童,更添構圖的活潑

善化慶安宮
黃龍在陽光的照耀下更顯栩栩如生。

善化慶安宮
燕尾脊上的展翅仙鶴,讓三川殿脊上的稜線豐富多樣。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正脊脊肚上同樣為八仙朝仙翁,每尊交趾陶的尺寸並不大,但卻是相當精緻,看其新穎程度應該是近年來翻修過後的作品。

善化慶安宮
正脊脊堵兩側連接規帶的地方,安有兩尊仙女乘鰲魚的陶像,這樣的造型並不多見,鰲魚相傳有鎮火功能,因此常見於傳統建築物的屋頂上。

善化慶安宮
規帶前方的排頭同樣也有精彩的交趾陶武場,龍邊為「狄青刀劈王天化」,故事描述狄青為證明自己的能力而奮戰群英,但卻讓政敵龐洪有了可趁之機,派出了囂張跋扈的王天化想趁比武之際光明正大的殺害狄青,雙方於馬上奮戰,英姿颯爽,一旁則為觀戰的宋仁宗。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虎邊則是「二郎神楊戩戰周信」,角色人物表情豐富,動作生動,是相當精緻的交趾作品。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二重規帶的前方有兩尊乘龍的將軍像,手中高舉旗與戟象徵祈求吉慶。簷上的裝飾饒富故事性,著實值得仔細欣賞。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兩側墀頭處同樣有南部廟宇的一大特色「憨番扛廟角」,濃眉大眼,身材壯碩的力士一肩扛起整座三川殿的屋簷,雙眼注視著前來的善男信女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蓮花吊桶前方豎材為倒爬獅,龍邊的獅子身上立著一名男子,虎邊的獅子身上則是趴著另一頭獅子,雕工精細美觀。

善化慶安宮
在封簷板下的兩個宮燈吊桶,前方豎材則是一名手捧香爐的飛天仙女,彷彿正在迎接媽祖下凡蒞臨宮宇一般。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宮燈吊桶後方一整排的「通屐」造型相當特殊,為手捧鮮花的仙女與大象漸次排列,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關刀造型,為善化慶安宮的一大特色。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兩側偏門上方的蓮花吊桶豎材也是有可觀之處,有四位乘坐大象、獅子以及老虎的人物。

善化慶安宮
面孔、髮型與中國明顯不同的西方人物,恰巧也點出了善化曾為荷蘭人經營重鎮的歷史。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走近三川殿可以欣賞壽樑上的畫作,畫風簡潔,人物凸顯,主題有文人雅士的逸聞,例如淵明愛菊、太白醉酒,也有神話傳說:子牙火燒玉琵琶、武侯顯聖定軍山,以及歷史故事:完璧歸趙、孔明收姜維…等。

善化慶安宮
取自三國演義第一一六回的「鍾會分兵漢中道,武侯顯聖定軍山」;話說魏將鍾會率兵伐蜀,途經定軍山時卻發生諸般異象,一問之下方知定軍山正是諸葛武侯的埋葬之地,當晚便夢到諸葛亮前來諄諄告誡,希望伐蜀的路途中切勿傷害平民百姓。故事乍看之下有諸葛武侯雖身已歿,但卻仍心繫蒼生之福祉,但背後隱藏的卻是魏軍伐蜀乃天命所歸的寓意。

善化慶安宮
下方雀替同樣刻著「狄青戰王天化」的戲碼,只是兩邊作品明顯可看出一新一舊,不過雀替以武場戲齣的方式呈現也是相當特殊。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兩側的水車堵則有細膩的陶像作品,故事題材是四聘當中的商湯聘伊尹以及舜耕歷山

善化慶安宮
這兩幅是廟宇常見的裝飾題材,暗示前來祈求的善信們必須要抱持著真心誠意前來才能得到神明的庇佑。

善化慶安宮
水車堵下方的一對牆堵,中央主題處以磁磚畫的方式呈現,龍邊題字「樹玉巢」,為孔雀棲息於樹木之上,虎邊題字「誦金經」,為老鷹棲息於菊花叢間。

善化慶安宮
磁磚畫下方則有兩幅石雕作品,龍邊為鶴與松代表長壽之意,虎邊為鹿與竹是謂「得祿」。

善化慶安宮
牆面是以洗石子為基底,仔細觀察,不起眼的洗石子當中也帶有玄機的,這裡的洗石子在碎石當中還參有五顏六色的碎磁磚,一旦受到陽光的照射,七彩的磁磚就能反射出光線,讓廟堂看起來光彩奪目,神氣逼人,真是細膩又具巧思的裝置啊!

善化慶安宮
進入三川殿下,抬頭可見「慶安宮」牌匾高掛門楣之上,鏤雕的技法刻著五條金龍

善化慶安宮
宮名牌最上方還藏著兩隻昂首欲飛的鳳凰。

善化慶安宮
正門對聯寫著:「神降自天萬里風濤開麗島,恩施比屋八關齋戒報婆心」,此對聯的大意便是說明媽祖從天而降護佑蒼生來到這片淨土,此浩大的恩惠信徒應當感念在心,透過虔誠的遵守戒律來回報。

善化慶安宮
兩側的門扇則是木材雕刻,頂板刻有大道公醫虎喉、點龍睛的神話故事

善化慶安宮
門扇格心是螭虎團爐形式,邊垛刻著花瓶與梅花,相當精緻典雅。

善化慶安宮
正門前方同樣立著一對石獅子,樣式遵循古法公獅開口母獅閉嘴。

善化慶安宮
上方步通處同樣也有精彩的彩繪作品,故事題材取自封神演義的「陳塘關‧哪吒斬敖丙」以及「土行孫出世」,這兩位都是封神演義當中姜子牙手下的得力大將。

善化慶安宮
步通的下方則是員光,同樣也有一新一舊的差別,龍邊較新題材為「大拜壽」,虎邊較舊為雜耍技藝的場景。

善化慶安宮
步通上方同樣有獅座雕刻,色彩斑斕,線條細膩。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在辦公桌的後方有幅結合交趾與剪粘藝術的作品,因有玻璃框罩保護著而顯得色彩鮮豔新穎,人物表情生動自然

善化慶安宮
另一頭則是水泥浮雕,主題是一幅金鑾殿上賢臣審奸佞的劇碼,雖不知是哪個歷史橋段,但鮮明的人物表情與動作就足以傳達故事情節,大快人心之餘也是在告誡世人諸惡莫作。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格局的一大特色,在於有一座橫跨三川殿與正殿的拜亭,也就是一般廟宇的天井空間在慶安宮成了有屋簷覆蓋的拜亭這座拜殿是慶安宮的一大特色,也是前來欣賞廟宇建築的朋友不可錯過的一個場域。

善化慶安宮
藻井以四方轉八卦的方式呈現,每個斗拱都由榫頭相接,一層一層堆疊而上,不費一釘一鉚,是傳統廟宇建築工藝的一大展現。

善化慶安宮
頂心明鏡有盤龍俯視。

善化慶安宮
下方分立代表風調雨順的四大天王像,四位各自掌管東南西北一片天,職責在於護持道場。

善化慶安宮
四大天王像雕工古樸中帶有粗獷,展現不同的藝術風味。

善化慶安宮
下方的斗拱承接處則各有天兵天將,正面一列則是八仙與南極仙翁,造型同樣也是古意樸實。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拜亭正面有一幅雕刻精細的花罩,上方有五個夔龍團字,分別是福、祿、喜、壽、考,象徵著五福臨門的美好寓意。

善化慶安宮
四點金柱上各有一句對聯,分別是「善與人同三民倡大義,化隨時進五憲立中華」以及「善感東都女聖從行孝,化被南海神尊在布慈」,這兩副對聯是民國三十七年(1948),由臺灣抗日先賢丘逢甲之子丘念台所題。

善化慶安宮
聯中除了以「善化」兩字作為聯首,前聯引入三民主義、五權憲法,極具時代感。後聯則是宣揚媽祖以行孝成神,堪為後世楷模。

善化慶安宮
在拜亭兩側有一小處露天的過水廊,以八卦型拱門連接左右兩條廊道,拱門兩側各有一幅石雕作品。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石雕作品分別為林和靖採梅、王羲之飼鵝、陶淵明愛菊以及蘇東坡洗硯,為常見的「四愛」題材。

DSC05487

善化慶安宮
石雕上方有一幅連續性的交趾作品,龍邊有關公單刀赴會的故事,虎邊則是一片喜洋洋的迎親隊伍。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通過拜亭就進入正殿空間,兩側的墀頭上有鮮豔的交趾作品,分別是仙翁的「福緣善慶」與麻姑的「麻姑獻瑞」。

善化慶安宮
袒胸露肚,頭上綁著兩撮髮髻的鍾離權,爽朗的笑容中帶著親切,代表著官宦世家。

善化慶安宮
體型瘦弱,身揹葫蘆,杵著拐杖一跛一跛的李鐵拐,困頓的外表背後是無邊的法力,傳達就算是窮人也能得道成仙的價值。

善化慶安宮
正殿上莊嚴的鎮殿媽祖像最為醒目,身旁一對宮娥捧著聖旨與印璽隨侍在側,也象徵著媽祖崇高的地位。鎮殿媽前方有一列座椅,分別有五個位置,應是善化慶安宮裡最資深,地位最崇高的五尊媽祖像。

善化慶安宮
鎮殿媽頭戴九旒冠冕,手持朝天笏,圓潤慈祥的臉龐,慈悲的看著前來祈求的善信。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正中央的媽祖笑容滿面,開朗慈祥的心情立刻能感染信徒。

善化慶安宮
表情肅穆的媽祖像,鼻頭雖有損傷,但仍不減神容之莊嚴,展現出聖母不同的面貌。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神龕前的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塑像,面露猙獰,現忿怒金剛相,讓惡者望之生畏。

善化慶安宮
正殿兩旁有精彩的壁畫創作:「渭水聘賢」與「三顧草廬」,皆出自府城廟宇繪畫名家─潘春源大師之手

善化慶安宮
線條細膩,色彩柔和,人物以不同的表情傳達出各自的個人特質,這種風格秀麗的繪畫是阿中最喜歡的畫風,心中讚嘆不愧是廟宇彩繪的一代大師。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綜觀整座善化慶安宮,雖然建廟歷史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然而卻罕見古匾懸樑,目前所見之匾額多半都是民國以後的新匾,心中不免感到疑惑與納悶。

善化慶安宮
正殿上的主爐也是民國後的作品,這或許這與傳說慶安宮曾在日據時代受到破壞有關吧?!

善化慶安宮
虎邊廂房裡收藏著許多留存的古物,其中最引人好奇的便是「皇帝萬歲萬萬歲」這只神牌,當中重字的「萬」與「歲」字體皆有細微不同。據說這只神牌原先是供奉在營盤尾的關帝廟內,清代的文武官員路經武廟都要下馬進廟參拜,以表尊敬當朝皇帝之意,後隨關帝廟被拆毀而輾轉收藏於慶安宮當中,算是廟裡中少數尚存的古物,意義非凡。

善化慶安宮
整座善化慶安宮蘊含了許多珍貴藝術作品,這也是阿中少數光是介紹藝術作品就佔了極大篇幅的紀錄,分享的照片數量也是目前最多的。然而這些也只是鳳毛麟角,況且還有後殿未介紹。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善化慶安宮
更多瑰寶就留待各位朋友親自前往探尋,喜愛廟宇藝術的朋友,善化慶安宮一定會讓您有不虛此行的感覺。
 
【攝‧記】善化慶安宮20120603
【攝‧記】善化慶安宮20131123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