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莊慈祐宮

時間:
20131210

地點:新莊慈祐宮(新北市新莊區新莊路218)

交通方式:
可搭乘臺北捷運蘆洲線至新莊站,由二號出口出站後右轉新莊路214巷,直行遇新莊路再右轉即可抵達,步行路程不需五分鐘。

【新莊慈祐宮簡介】引自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網站
關於慈祐宮的創建年代,有許多說法。最早的為《臺灣通史》,稱其建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曰天后宮,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則記為雍正九年(1731),《淡水廳志》的記載更晚,為乾隆十八年(1753)。然而依據廟中所嵌碑文之記載,同治十二年(1873)所立的《重修慈祐宮碑記》中所述的年代明確記載「慈祐宮者當雍正七年闢是地即建是宇」。而乾隆四十四年(1779)所立的《重修慈祐宮碑記》,有「新庄置宮顏曰慈祐始于前乾隆十八年(1753)」的記載。兼之以廣福宮中乾隆十五年(1750)《奉兩憲示禁碑》中記載「乘十三年(1748)火災新直街(新莊街)」推斷,慈祐宮至晚應於雍正七年(1729)已經修建,但於乾隆十三年(1748)因新莊街發生火災而被焚燬,故而於乾隆十八(1753)年時重建,同時改天后宮為「慈祐宮」。

據此,可以推斷慈祐宮為新莊沿河三廟(慈祐宮、廣福宮、武聖廟)中最早建立的,亦為新莊地區最古老的廟宇,為臺北地區僅次於關渡宮的第二古老媽祖廟。

之後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新莊巡檢曾應蔚、嘉慶十八年(1813)新莊縣丞曹汝霖曾兩次倡捐,先後進行二次的大規模重修,而後者進行重修時,尚用修建所剩的餘款另外為原本配祀於慈祐宮的文昌帝君,獨立建祠,為新莊文昌祠建立之始。其後又分別於光緒元年(1875)、日治昭和二年(1927)、昭和十一年(1936)、民國五十四年陸續進行修建,奠定今日所見的規模。

鑑於乾隆十三年(1748)的新莊街大火,天后宮亦遭波及,因此在乾隆十八年(1753)所發起的重建,同時在開山殿後面開闢池塘,以為鎮火救災之用,由於當時新莊街以北尚無建築物,池水倒映觀音山影,時人謂之「美人照鏡」、「倒照觀音」,為昔日新莊八景之一。

【阿中隨筆】
文獻紀載新莊慈祐宮的創建有數種版本,以連橫《臺灣通史》〈宗教志〉所記的「臺北府(附郭淡水) 慈祐宮:在興直堡新莊街。康熙二十五年建,祀天上聖母。」最早。至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典禮/祠祀/淡水廳〉則是記載:「天后廟……一在淡水新莊街;雍正九年建……」。另外,同治十年(1871) 由陳培桂纂輯的《淡水廳志》〈典禮志/祠祀〉載:「天后宮,……一在新莊街,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四十二年,巡檢曾應蔚修.嘉慶十九年,縣丞曹汝霖重修.」,三個創建年代究竟何者可信?研讀前段引述的沿革資料可知,一般人以慈祐宮所收藏之《重修慈祐宮碑記》為依據,碑文中提到「慈祐宮者當雍正七年闢是地即建是宇」,咸認《續修臺灣府志》之述較為正確,然而閱讀相關檔案文獻後,阿中卻認為《淡水廳志》所載的乾隆十八年似乎較為合理

在探討一座宮廟的創建年代前,我們必須訂出一個明確的依據,究竟是要以廟宇的落成時間為準?還是以神尊安座的時間為準?阿中以為創建依據當以前者為準。要釐清慈祐宮的創建年代,便可從漢人墾殖的相關背景來討論。依據乾隆十二(1747)范咸的《重修臺灣府志》〈規制/坊里/淡水廳〉當中記載:「淡水保(管下):八里坌莊、滬尾莊、大屯莊、竿蓁林莊、關渡莊、北投莊、八芝連林莊、奇里岸莊、瓦笠莊、興仔武勞灣莊、大佳臘莊、圭母子莊、大灣莊、水興莊、興直莊、加里珍莊、擺接莊、山腳莊、八里坌仔莊、海山莊、坑子莊、虎茅莊、奶笏莊、澗仔歷莊、甘棠莊.」。又根據〈臺灣教育碑記/附錄明志書院案底/夏分府詳文〉當中的記載:「……乾隆貳拾八年五月二十八日奉巡撫部院定批:據護理臺灣府北路淡防同知印務彰化縣知縣胡邦翰詳稱:查興直保山在竹塹城北百里,……平原廣闊,水田肥美,實為臺北要區、天然巨鎮也。中有新莊街一道,商販雲集,煙戶甚眾。凡內地民人赴臺貿易,由郡而來北路,必至於是。」,這段記載明確提到新莊街就屬於「興直」的地域範圍內。查《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第一章通論/第一節墾照〉當中,有段有關漢人入墾新莊地區的記載:「立合約人武勞灣社土官君孝、歐灣及業戶楊道弘,甲頭七哥、阿八、買那、允、卓論,白番武使、斗僅、賣陣、大里興等。茲因本社課餉無徵,孝等會同眾番妥議,除本社耕種外,尚有餘剩荒埔一所,坐落土名興直,東至港,西至八里坌山腳,南至海山山尾,北至干荳山,東西四至定碑為界。眾等俱各甘愿將此荒埔與墾戶楊道弘前去招佃開墾。除陞科報課外,三面議定每年愿貼本社餉銀五十兩。此雍正九年起,約定八月交完餉銀,其後逐年循例不敢挨延短欠。立約之日,通同週圍四至定立界限,永為照例,後日不得爭端易界。此埔並無重墾他人等情;如有棍徒假藉混爭,係孝等抵擋,不干主之事。其莊社各守相安,不許莊人擅入番厝交番,私相授受;亦不許縱放牛隻,越界踐踏園埔。此係二比兩愿,各無抑勒反悔,恐口無憑,同立合約二紙,各執一紙為照。 雍正八年九月。」,這段紀錄為雍正年間武勞灣社土官君孝與楊道弘的契約紀錄。對照《臺灣私法物權編》〈第一款業主權之沿革/第一項田園之業主權/第二五墾單〉內容,楊道弘於雍正五年首次向當時管轄區域涵蓋臺灣北部的彰化縣知縣張縞申請,並於雍正五年二月初八日發給墾單。但招墾過程並不順利,一直到雍正八年才招佃有成,楊道弘再次請另一位「張正堂」─彰化縣知縣張與朱下令嚴禁越界冒替,相關內容同樣記錄在《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第一章通論/第一節墾照〉中。由此可知在雍正五年至九年這段期間,興直地區尚是平埔族群活動的範圍。因此雍正八年才正式合法開墾的漢人,如何在雍正七年即可建廟?又廟宇的興建並非一人之力可成,必是有一定的資金與人力才可成事,試想當時的時空背景,佃農們真有能力蓋廟?陳培桂在《淡水廳志》的記載當中明確寫到:「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由此推斷其已認為余文儀在這段記載當中是有問題的,只是陳氏並沒有說明懷疑的依據是什麼。

再查連橫的《臺灣通史》〈列傳三/林、胡、張、郭列傳〉,這篇記載了乾隆年間大力開墾新莊地區的三位先人:「林成祖……乾隆十五年,復墾擺接、興直二堡……而成祖亦移深坵莊,為今枋橋城外。所墾之田:曰新莊,曰新埔,曰後埔,曰枋寮,曰大佳臘,歲入穀十數萬石。」、「胡焯猷,字攀林,永定人,以生員納捐例貢。乾隆初來臺,居於淡水之新莊山腳。時新莊方駐巡檢,而興直堡一帶多未闢。」、「張必榮,淡水海山堡人,力田致富。乾隆三十一年,與族人沛世合築永安圳,引擺接溪之水,造大陂以瀦之,……擺接堡之西盛、仔林、興直堡之新莊頭、二三重埔等,皆仰其水,凡六百餘甲,故又稱張厝圳。」。從這三位先人的事蹟記載可知,新莊地區真正大規模開墾的年代當於乾隆年間。若以「居民聚集到一定數量後,便衍生出信仰的需求進而建廟」這樣的邏輯去推理,那麼這段時間正符合《淡水廳志》所載的「天后宮,……一在新莊街,乾隆十八年建」。當然我們還是不能否定新莊慈祐宮於雍正年間創建的可能,只是我們或許也可以提出假設,《續修臺灣府志》所載的「雍正九年建」,指涉的會不會是當時有墾戶奉請媽祖來此奉祀的時間,而非慈祐宮的創建時間?

新莊慈祐宮就座落在熱鬧的新莊街上,面對著淡水河上的大漢溪渡口,正面為懸山重簷式,建築群共有三川殿、正殿、觀音殿以及後殿四落,建築依主從之分而高低有別。三川殿簷上的裝飾簡單精緻,正脊脊背上的財子壽三仙為交趾作品,釉彩鮮豔華麗,人物表情生動自然,是一組精緻的藝術品。兩側青龍威武對望,形成雙龍護三仙之姿。西施堵有麒麟、虎、豹、獅、象五種地面上最雄壯的獸類動物。下方的脊堵則是以「七子八婿大拜壽」為題,以郭子儀五福齊全的故事營造出人生完美境界的意象。脊堵兩側的印斗處則是安排了秦瓊、尉遲敬德這一組門神,站在高處遠望守護一方道場。兩道規帶前方的牌頭也有著名的民間故事,龍邊是「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只見項莊有意無意劍向劉邦,卻被項伯巧妙地架開,後在張良、樊的合作下,讓劉邦順利脫險躲過一劫。虎邊則是「穆桂英救夫」,宋將楊宗保因陣前招親違反軍令,而被父親楊延昭判刑,穆桂英聞言親身前往解救。兩則故事都是有驚無險的場景,頗有祈求前來參拜的信徒,心中困難都能在貴人的幫助下迎刃而解之意。至於第二層的脊背上則是成雙成對的鳳凰,規帶牌頭有四聘當中的「歷山象耕」、「湯王聘伊尹」,禮賢下士的典範也是在提醒前來的信徒,要抱著虔誠恭敬的心來祈求神明的幫助。上層屋簷的封簷口中央寫著「慈祐宮」三個金字,兩側題到「天監有赫」、「后德無疆」,不僅點出「天后」兩字,也是在告誡信徒天理昭彰,善惡有報。下方的宮燈吊筒豎材是仙翁與麻姑這一組壽、祿的象徵。至於下層的封簷口同樣也是一整排的彩繪,也同樣有一副對聯,只是龍邊的上聯字跡已模糊,不過對照下聯應該推出內容應為「寰中慈母女中聖,海上福星天上神」。

再看到三川殿簷下的裝飾,最前方的一組宮燈吊筒豎材同樣也是仙翁與麻姑,不過這組的狀況看起來顯然比上層那組年代要來得久,雖然受歲月洗鍊,但人物的表情依舊生動活潑。兩側墀頭處同樣也是以仙翁與麻姑為主題的石雕,這樣裝飾倒是罕見,可惜的是龍邊的仙翁雕像被電線纏繞,美觀度大大降低。進入簷下,一對龍首在下,龍身盤旋而上的「覆地式」龍柱吸引目光。以圓柱為基刻出立體的龍身,讓主題顯得更加活靈活現。正門門楣上懸掛的宮名匾,因年代久遠而顯得有些破損,字跡也不甚明顯。下方一對象座小巧精緻,大象繫著罄牌,駝著蓮花,有喜慶連連的寓意。門楣繪有八仙齊聚,還嵌著一對獅頭門印,只是位置和嵌在內部的門簪並不符,顯然又是重修後的「存古」,已失其原有功能。正門門聯題到「慈筏顯祥光碧海茫茫登彼岸,祐宮沐聖澤紅塵擾擾濟群生」,點出媽祖隨先民渡海來台,庇佑黎民蒼生。兩側門扇全為石雕,身堵部分不同於其他廟宇常見的鏤雕,而是採用在石材上另外鑿刻的方式,主題為武戲戲齣。腰堵採用陰刻法,有「渭水聘賢」以及「走馬薦孔明」等故事,至於裙堵同樣也是一對麒麟回望。門口一對石獅子雙眼怒睜,威武守衛著大門。三川殿兩側的對照石壁同樣也是以龍虎為主題,腰堵也是有陰刻作品,例如虎邊的腰堵就以「三顧茅廬」為題材,下方的裙堵則是另一幅較大的陰刻作品,一艘扁舟停泊在蘆葦旁,一名老翁倚槳入睡,畫旁還有詩句提到「月落江天罷釣魚,倚舷坐睡夢華胥。蘆叢何必偏舟系,波漾風吹任所如。」,這是摩刻宋代馬遠的秋江漁隱圖,「華胥」指的是一個無為而治的國度,這幅畫作傳達的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任其自然的道家閒適風格。整座三川殿以石雕裝飾為主,不過部分作品被廟方置放的一些雜物所遮,因此無法再多欣賞,著實可惜。

進入廟內可先欣賞門板上的彩繪門神畫作,兩扇門的畫風迥異,很明顯可看出是由不同畫師所繪,以正門的秦瓊、尉遲敬德兩將軍為例,尉遲體態魁武,臉型飽滿,兩眼炯炯有神展現出不怒而威的氣勢。相較之下秦瓊顯得有些瘦弱,動作也不甚大器。同樣的狀況在龍虎兩邊的小港門也是如此,龍邊的侍宦門神,捧鹿持聖旨的這位線條柔和自然,展現出俊秀之美,而另一位持劍侍宦表情看來似乎有些不耐。虎邊小港門的侍女也是,一位端莊優雅,眼神含情,另一位則顯呆滯。不知為何風格相差如此之大,難道慈祐宮的門神也是對場作品?抑或是右邊的三扇門都是後期整修的新品?在前拜殿正上方的樑上懸掛的是民國五十四年(1965),由當時的監察院院長李嗣璁所獻的「慈雲普蔭」匾。下方看樑為八仙齊聚的彩繪,不過令阿中好奇的是,為何彩繪從中段劃分,右邊一整段全被燻黑,左邊一段反而保存良好?這著實讓人納悶。雖然「慈雲普蔭」匾被懸掛在最醒目的地方,但比較引起阿中興趣的是兩旁的「霛衛【舟弟】航」以及「水德配天」兩方古匾。「霛衛【舟弟】航」匾為嘉慶甲戌年(十九,西元1814)由淡水同知事薛志亮所獻,根據《新竹縣志初稿》〈職官表/文職/淡水廳同知〉記載:「薛志亮:江蘇江陰人,癸丑進士.十八年任.」,薛氏曾於嘉慶八年(1803)擔任臺灣縣知縣,當時遭逢海盜蔡牽據守鹿耳門,對府城造成威脅,薛志亮號召百姓抗匪成功,之後並參與編纂《續修臺灣縣志》,於嘉慶十八年(1813)擔任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然而卻在上任的第二年卒於任上,其功績為世人所感念,與袁秉義、李慎彝、婁雲、曹謹同祀於淡水德政祠。「霛」為「靈」的異體字,「【舟弟】航」即是「梯山航海」,比喻歷經長途跋涉的險阻,此匾有讚頌媽祖保佑先民渡海來台的意涵。另一通「水德配天」則是乾隆己亥年(四十四,西元1779)由新庄巡檢曾應蔚所獻。獻匾的背景正是《淡水廳志》所載的「天后宮,……一在新莊街,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四十二年,巡檢曾應蔚修.嘉慶十九年,縣丞曹汝霖重修.」當中的慈祐宮第一次重修。曾應蔚為江西長寧人,乾隆四十一年擔任新莊巡檢,四十二年發起重修慈祐宮,歷經兩年完成並於去職前獻匾,也算是為自己的功績留下紀錄。這兩通匾額都是由當時治理北臺灣的最高首長所獻,可見新莊慈祐宮在政府與民間的地位之崇高。

在前拜殿虎邊的牆上鑲嵌著數方石碑,同樣也是慈祐宮的歷史見證,除了有前文所提及的同治十二年(1873)的《重修慈祐宮碑記》,還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聖母香燈碑》與《奉獻立石碑》,只是礙於廟裡光線昏暗,不易仔細判讀碑文上的文字。前拜殿和正殿中央同樣也有一方天井,只是和許多北部廟宇相同,慈祐宮同樣在天井上方加設了遮雨棚,不僅阻隔了陽光,阻礙了空氣流通,也大大降低了廟堂的美觀,著實可惜。

穿過天井就進入了正殿的空間,幾盞古意的宮燈把昏暗的正殿點綴得典雅浪漫,前方的一對單龍盤柱造型和三川殿類似,不過單爪撐地以及龍身盤旋所顯露的力道更勝三川殿。正殿上鎮殿媽祖端坐於神龕中,表情肅穆間仍帶溫柔,兩旁宮娥分持日月扇左右服侍,神房後的浮雕以及前方的花罩均是雕刻精美,展現信徒對媽祖最大的敬意。除了雕刻,神龕上還有兩幅金線繪畫,以媽祖著名的傳說故事「窺井得符」與「得道升天」為題,這兩則故事正是媽祖具有神力以及成神的兩個重要階段。神龕前方的神桌上同樣有數十尊媽祖神像,兩旁也分立了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不過慈祐宮的將軍有專屬的大型神龕,而且兩人頭戴官帽,身穿官袍,造型頗為特殊。神龕正上方同樣懸掛著兩通於乾隆以及嘉慶年間兩次重修時所留下的匾額,一通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丑科進士龍岡沈鴻儒所獻的「德參天地」匾。根據薛志亮的《續修臺灣縣志》〈學志/教官/府儒學教授〉當中的記載:「沈鴻儒,永定人,己丑進士,由廣西知縣改授.五十五年五月任」。沈鴻儒是福建永定人,乾隆三十四年考上進士後前往廣西擔任知縣,直到五十五年才被派任到臺灣府學(今臺南孔廟)擔任教授。讓人納悶的是沈鴻儒的背景看來與新莊慈祐宮的關聯性並不高,而且獻匾當時他還在大陸,是何因素讓他特地跨海贈匾?不禁令人好奇。另一通則是嘉慶十八年(1813),慈祐宮進行第二次重修竣工時,由淡水廳眾仕紳一同捐獻的「利濟參天」匾。而在正殿前方的看樑上還有一通清代古匾,這是在嘉慶十八年,由赫赫有名的王得祿所獻的「德參一六」匾,落款官銜為「欽命提督全省水師軍務統轄臺澎水路官兵二等子爵世襲」,王得祿一生參與數場平定臺灣民亂的戰役,包括林爽文事件、朱濆之亂、蔡牽之亂等,戰功彪炳,於嘉慶十四年詔任福建水師提督,之後又擔任浙江提督,成為臺灣人在清代任官層級最高的一位。在雲林、嘉義、臺南許多奉祀媽祖的廟宇當中,常可見王得祿敬獻的物品,由此可知王氏對媽祖的信奉與尊崇,只是竟然連北部的新莊媽祖廟也有王得祿所獻之匾,這或許與嘉慶年間,其與楊廷理一同在臺灣北部對抗蔡牽勢力有關。至於「德參一六」的意思又是什麼?典出於河圖之口訣:「一六共宗,北方水。二七同道,南方火。三八為朋,東方木。四九為友,西方金。五十同途,中央土。」,一六指北方,指水,符合媽祖海神的性質,更是點出了王得祿克蔡牽於北方大雞籠之役,或許這正是王得祿獻「德參一六」的意涵。正殿除了奉祀主神天上聖母,兩側還陪祀了伽藍王爺與福德正神。

離開正殿往後殿走去,在虎邊過水廊的牆上也鑲嵌了幾方石碑,其中的乾隆四十四年的《重修慈祐宮碑記》,就是前文不斷提及的,足以證明慈祐宮創建年代的重要石碑。進入後殿後,這裡和其他媽祖廟一樣,同樣也供奉了觀世音菩薩。鎮殿菩薩雙腿結跏趺坐,右手輕附膝蓋,左手端持普門品,是三十六應化身之一,慈眉善目,聆聽著前來的芸芸眾生聲聲句句的虔誠祝禱。正殿上方懸掛著光緒元年(1875),由艋舺縣丞傅端銓所獻的「苦海慈航」匾。艋舺縣丞是嘉慶十三年從新莊移駐過去的,由此也可看出臺北的發展中心在嘉慶年間由新莊移至艋舺(萬華)。傅端銓是同治九年(1870)接任艋舺縣丞,不過做了六年後,就在獻匾的這一年成了艋舺設立縣丞的最後一年,這個職銜之後就被裁撤,而傅端銓也轉任彰化知縣去了。觀音殿的兩側尚陪祀十八羅漢以及山神護法、福德正神。除此之外,當中還奉祀著四海龍王:東海敖廣、南海敖欽、西海敖閏、北海敖順。慈祐宮的這四尊龍王像一脫既有的帝王造型,而是以一身輕裝,與眾為羅漢們一同立於菩薩左右作聆聽佛法相,著實讓人覺得新奇。觀音殿上除了奉祀菩薩與羅漢,也陪祀著註生娘娘這位掌管人間生產大事的神祇。

再往後方走去是為開山殿,這裡主祀地藏王菩薩,以及慈祐宮歷代有功的住持與功德主牌位。其中開山祖師牌位上寫著「臨濟正宗三十八世上志下修懷公和尚」,由此可見慈祐宮也曾是一座有僧侶擔任住持的媽祖廟,不過如果將之與住持傳紀錄完整的北港朝天宮相比較,朝天宮臨濟正宗第三十八世住持為第五代修誠和尚,根據蓮座記載其為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十日生,圓寂於乾隆五十九年六月三日,如以此類推,慈祐宮的開山志修和尚應當也是乾隆年間出生之人,就算宗派傳位時間有別,彼此相差應不至於超過兩世(粗估四十年),據此似乎也能佐證前文所提及之慈祐宮創建於乾隆十八年的說法。除了歷任住持和尚的蓮座,開山殿中還供俸數座歷代功德主祿位,其中有一座上方寫著「擺接施業大檀樾主李維芝、李武侯祿位」,這兩位檀越主正是引起前些時日轟動全國新聞版面,新莊慈祐宮控告土城媽祖田居民的源頭。「擺接」是凱達格蘭族的一個社名,清代至日治時期接沿用此名,管轄範圍涵蓋今日的萬華南部、板橋、中和、永和、土城的大部分以及新莊南部,西北邊與興直接壤,兩者有地緣上的關係。昔日大漢溪岸有個擺接渡口,所收取之渡資一部分充作慈祐宮香資(《淡水廳志》〈建置志/橋渡〉:擺接渡,廳北百五里擺接堡.有上下渡,往來新莊;上通大姑嵌三坑仔、下達淡水港.其渡稅給新莊街天后宮香資.),由此可擺接與慈祐宮的關係密切。而「檀樾」二字我們在屏東慈鳳宮的隨筆當中已做過介紹,是梵文「施主」的意思。根據新莊慈祐宮的資料李武侯、李維芝兩兄弟於乾隆年間前往土城與三峽的交界處的九芎林山埔開墾,有成後將之奉獻給天后宮稱之「媽祖田」。慈祐宮收藏兩方記載媽祖田地權歸屬的匾額,一方為乾隆五十五年(1790)由淡水廳同知袁秉義所立,內容標示出佃田範圍及佃農姓名。另一方則是道光十年(1830) 因李氏後裔李中花爭取媽祖田產,欲自行出租招佃,經淡水廳同知李嗣鄴、艋舺縣丞趙秉湘訊結,判慈祐宮勝訴,李中花及佔耕者須歸還田業,案後再次立匾。只是上述經過除了慈祐宮所藏之匾額外,無其他文獻資料可徵。加之李氏兄弟當年所獻之對象為「天后宮」,而非「慈祐宮」,是故令人產生質疑,也導致了日後的產權之爭。媽祖田之爭議日前登上新聞版面,起因於新莊慈祐宮針對居於媽祖田的民眾提出訴訟,引發產權不明的爭議。兩造之間的說法非本文所欲討論之處,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朋友可逕自找尋相關資料。

慈祐宮不僅是一座宗教廟宇,更乘載了興直堡與新莊的歷史,透過石碑、古匾、領著我們體會前人篳路藍縷的拓墾艱辛,在高度城市化的臺灣社會,能保有這一方寧靜著實值得珍惜。阿中參訪的當日適逢寒流來襲,日照不夠,再加上宮內的照明略顯不足,使得照片拍起來均顯朦朧。或許慈祐宮可參照大龍峒保安宮的光照模式,以不破壞古蹟為前提設置投影光線,相信一定能讓百年古蹟慈祐宮更顯風華。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就座落在熱鬧的新莊街上,面對著淡水河上的大漢溪渡口。

新莊慈祐宮
正面為懸山重簷式,建築群共有三川殿、正殿、觀音殿以及後殿四落,建築依主從之分而高低有別。


新莊慈祐宮
正脊脊背上的財子壽三仙為交趾作品,釉彩鮮豔華麗,人物表情生動自然,是一組精緻的藝術品。

新莊慈祐宮
脊堵則是以「七子八婿大拜壽」為題,以郭子儀五福齊全的故事營造出人生完美境界的意象。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脊堵兩側的印斗處則是安排了秦瓊、尉遲敬德這一組門神,站在高處遠望守護一方道場。

新莊慈祐宮
兩道規帶前方的牌頭也有著名的民間故事,龍邊是「鴻門宴─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只見項莊有意無意劍向劉邦,卻被項伯巧妙地架開,後在張良、樊的合作下,讓劉邦順利脫險躲過一劫。

新莊慈祐宮
虎邊則是「穆桂英救夫」,宋將楊宗保因陣前招親違反軍令,而被父親楊延昭判刑,穆桂英聞言親身前往解救。兩則故事都是有驚無險的場景,頗有祈求前來參拜的信徒,心中困難都能在貴人的幫助下迎刃而解之意。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第二層的規帶牌頭有四聘當中的「歷山象耕」、「湯王聘伊尹」,禮賢下士的典範也是在提醒前來的信徒,要抱著虔誠恭敬的心來祈求神明的幫助。

新莊慈祐宮
至於下層的封簷口同樣也是一整排的彩繪,也同樣有一副對聯,只是龍邊的上聯字跡已模糊,不過對照下聯應該推出內容應為「寰中慈母女中聖,海上福星天上神」。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再看到三川殿簷下的裝飾,最前方的一組宮燈吊筒豎材同樣也是仙翁與麻姑,不過這組的狀況看起來顯然比上層那組年代要來得久,雖然受歲月洗鍊,但人物的表情依舊生動活潑。

新莊慈祐宮
兩側墀頭處同樣也是以仙翁與麻姑為主題的石雕,這樣裝飾倒是罕見,可惜的是龍邊的仙翁雕像被電線纏繞,美觀度大大降低。

新莊慈祐宮
進入簷下,一對龍首在下,龍身盤旋而上的「覆地式」龍柱吸引目光。以圓柱為基刻出立體的龍身,讓主題顯得更加活靈活現。

新莊慈祐宮
正門門楣上懸掛的宮名匾,因年代久遠而顯得有些破損,字跡也不甚明顯。

新莊慈祐宮
下方一對象座小巧精緻,大象繫著罄牌,駝著蓮花,有喜慶連連的寓意。

新莊慈祐宮
門楣繪有八仙齊聚,還嵌著一對獅頭門印。

新莊慈祐宮
只是位置和嵌在內部的門簪並不符,顯然又是重修後的「存古」,已失其原有功能。

新莊慈祐宮
正門門聯題到「慈筏顯祥光碧海茫茫登彼岸,祐宮沐聖澤紅塵擾擾濟群生」,點出媽祖隨先民渡海來台,庇佑黎民蒼生。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兩側門扇全為石雕,腰堵採用陰刻法,有「渭水聘賢」、「走馬薦孔明」等故事。

新莊慈祐宮  
門口一對石獅子雙眼怒睜,威武守衛著大門。

新莊慈祐宮
下方的裙堵則是另一幅較大的陰刻作品,一艘扁舟停泊在蘆葦旁,一名老翁倚槳入睡,這是摩刻宋代馬遠的秋江漁隱圖。

新莊慈祐宮
畫旁還有詩句提到「月落江天罷釣魚,倚舷坐睡夢華胥。蘆叢何必偏舟系,波漾風吹任所如。,「華胥」指的是一個無為而治的國度,這幅畫作傳達的就是這種無為而為,任其自然的道家閒適風格。

新莊慈祐宮
整座三川殿以石雕裝飾為主,不過部分作品被廟方置放的一些雜物所遮,因此無法再多欣賞,著實可惜。

新莊慈祐宮
進入廟內可先欣賞門板上的彩繪門神畫作,兩扇門的畫風迥異,很明顯可看出是由不同畫師所繪。

新莊慈祐宮
尉遲體態魁武,臉型飽滿,兩眼炯炯有神展現出不怒而威的氣勢。

新莊慈祐宮
相較之下秦瓊顯得有些瘦弱,動作也不甚大器。

新莊慈祐宮
同樣的狀況在龍虎兩邊的小港門也是如此,龍邊的侍宦門神,捧鹿持聖旨的這位線條柔和自然,展現出俊秀之美

新莊慈祐宮
另一位持劍侍宦表情看來似乎有些不耐。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虎邊小港門的侍女也是,一位端莊優雅,眼神含情,另一位則顯呆滯。不知為何風格相差如此之大,難道慈祐宮的門神也是對場作品?抑或是右邊的三扇門都是後期整修的新品?

新莊慈祐宮
下方看樑為八仙齊聚的彩繪,不過令阿中好奇的是,為何彩繪從中段劃分,右邊一整段全被燻黑,左邊一段反而保存良好?這著實讓人納悶。

新莊慈祐宮
「霛衛【舟弟】航」匾為嘉慶甲戌年(十九,西元1814)由淡水同知事薛志亮所獻。。「霛」為「靈」的異體字,「【舟弟】航」即是「梯山航海」,比喻歷經長途跋涉的險阻,此匾有讚頌媽祖保佑先民渡海來台的意涵。

新莊慈祐宮
根據《新竹縣志初稿》〈職官表/文職/淡水廳同知〉記載:「薛志亮:江蘇江陰人,癸丑進士.十八年任.」,薛氏曾於嘉慶八年(1803)擔任臺灣縣知縣,當時遭逢海盜蔡牽據守鹿耳門,對府城造成威脅,薛志亮號召百姓抗匪成功,之後並參與編纂《續修臺灣縣志》,於嘉慶十八年(1813)擔任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然而卻在上任的第二年卒於任上,其功績為世人所感念,與袁秉義、李慎彝、婁雲、曹謹同祀於淡水德政祠。

新莊慈祐宮
另一通「水德配天」則是乾隆己亥年(四十四,西元1779)由新庄巡檢曾應蔚所獻。

新莊慈祐宮
獻匾的背景正是《淡水廳志》所載的「天后宮,……一在新莊街,乾隆十八年(府志作雍正九年)建.四十二年,巡檢曾應蔚修.嘉慶十九年,縣丞曹汝霖重修.」當中的慈祐宮第一次重修。

新莊慈祐宮
曾應蔚為江西長寧人,乾隆四十一年擔任新莊巡檢,四十二年發起重修慈祐宮,歷經兩年完成並於去職前獻匾,也算是為自己的功績留下紀錄。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在前拜殿虎邊的牆上鑲嵌著數方石碑,同樣也是慈祐宮的歷史見證,除了有前文所提及的同治十二年(1873)的《重修慈祐宮碑記》,還有乾隆二十九年(1764)的《聖母香燈碑》與《奉獻立石碑》,只是礙於廟裡光線昏暗,不易仔細判讀碑文上的文字。

新莊慈祐宮
前拜殿和正殿中央同樣也有一方天井,只是和許多北部廟宇相同,慈祐宮同樣在天井上方加設了遮雨棚,不僅阻隔了陽光,阻礙了空氣流通,也大大降低了廟堂的美觀,著實可惜。

新莊慈祐宮
穿過天井就進入了正殿的空間,幾盞古意的宮燈把昏暗的正殿點綴得典雅浪漫

新莊慈祐宮
前方的一對單龍盤柱造型和三川殿類似,不過單爪撐地以及龍身盤旋所顯露的力道更勝三川殿。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正殿上鎮殿媽祖端坐於神龕中,表情肅穆間仍帶溫柔。

新莊慈祐宮
兩旁宮娥分持日月扇左右服侍,神房後的浮雕以及前方的花罩均是雕刻精美,展現信徒對媽祖最大的敬意。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神龕上還有兩幅金線繪畫,以媽祖著名的傳說故事「窺井得符」與「得道升天」為題,這兩則故事正是媽祖具有神力以及成神的兩個重要階段。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神龕前方的神桌上同樣有數十尊媽祖神像,兩旁也分立了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不過慈祐宮的將軍有專屬的大型神龕,而且兩人頭戴官帽,身穿官袍,造型頗為特殊。

新莊慈祐宮
神龕正上方同樣懸掛著兩通匾額,一通是乾隆四十四年(1779),己丑科進士龍岡沈鴻儒所獻的「德參天地」匾。

新莊慈祐宮
沈鴻儒是福建永定人,乾隆三十四年考上進士後前往廣西擔任知縣,直到五十五年才被派任到臺灣府學(今臺南孔廟)擔任教授。讓人納悶的是沈鴻儒的背景看來與新莊慈祐宮的關聯性並不高,而且獻匾當時他還在大陸,是何因素讓他特地跨海贈匾?不禁令人好奇。

新莊慈祐宮
另一通則是嘉慶十八年(1813),慈祐宮進行第二次重修竣工時,由淡水廳眾仕紳一同捐獻的「利濟參天」匾。

新莊慈祐宮
而在正殿前方的看樑上還有一通清代古匾,這是在嘉慶十八年,由赫赫有名的王得祿所獻的「德參一六」匾至於「德參一六」的意思又是什麼?典出於河圖之口訣:「一六共宗,北方水。二七同道,南方火。三八為朋,東方木。四九為友,西方金。五十同途,中央土。」,一六指北方,指水,符合媽祖海神的性質,更是點出了王得祿克蔡牽於北方大雞籠之役,或許這正是王得祿獻「德參一六」的意涵。

新莊慈祐宮
落款官銜為「欽命提督全省水師軍務統轄臺澎水路官兵二等子爵世襲」,王得祿一生參與數場平定臺灣民亂的戰役,包括林爽文事件、朱濆之亂、蔡牽之亂等,戰功彪炳,於嘉慶十四年詔任福建水師提督,之後又擔任浙江提督,成為臺灣人在清代任官層級最高的一位。

新莊慈祐宮
離開正殿往後殿走去,在虎邊過水廊的牆上也鑲嵌了幾方石碑,其中的乾隆四十四年的《重修慈祐宮碑記》,就是前文不斷提及的,足以證明慈祐宮創建年代的重要石碑。

新莊慈祐宮
進入後殿後,這裡和其他媽祖廟一樣,同樣也供奉了觀世音菩薩。

新莊慈祐宮
鎮殿菩薩雙腿結跏趺坐,右手輕附膝蓋,左手端持普門品,是三十六應化身之一,慈眉善目,聆聽著前來的芸芸眾生聲聲句句的虔誠祝禱。

新莊慈祐宮
正殿上方懸掛著光緒元年(1875),由艋舺縣丞傅端銓所獻的「苦海慈航」匾。

新莊慈祐宮
傅端銓是同治九年(1870)接任艋舺縣丞,不過做了六年後,就在獻匾的這一年成了艋舺設立縣丞的最後一年,這個職銜之後就被裁撤,而傅端銓也轉任彰化知縣去了。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觀音殿的兩側尚陪祀十八羅漢以及山神護法、福德正神。

新莊慈祐宮

新莊慈祐宮
慈祐宮的這四尊龍王像一脫既有的帝王造型,而是以一身輕裝,與眾為羅漢們一同立於菩薩左右作聆聽佛法相,著實讓人覺得新奇。

新莊慈祐宮
其中開山祖師牌位上寫著「臨濟正宗三十八世上志下修懷公和尚」,由此可見慈祐宮也曾是一座有僧侶擔任住持的媽祖廟,不過如果將之與住持傳紀錄完整的北港朝天宮相比較,朝天宮臨濟正宗第三十八世住持為第五代修誠和尚,根據蓮座記載其為乾隆四十年十二月十日生,圓寂於乾隆五十九年六月三日,如以此類推,慈祐宮的開山志修和尚應當也是乾隆年間出生之人,就算宗派傳位時間有別,彼此相差應不至於超過兩世(粗估四十年),據此似乎也能佐證前文所提及之慈祐宮創建於乾隆十八年的說法。

新莊慈祐宮
開山殿中還供俸數座歷代功德主祿位,其中有一座上方寫著「擺接施業大檀樾主李維芝、李武侯祿位」,這兩位檀越主正是引起前些時日轟動全國新聞版面,新莊慈祐宮控告土城媽祖田居民的源頭。

新莊慈祐宮
這尊媽祖是2012年4月10日,阿中第一次參訪新莊慈祐宮時,在後殿所看到的軟身媽祖,真的很莊嚴,很漂亮。其實照理說媽祖去世的時候才28歲,所以樣貌不大可能會是中年婦女狀,後來是因為大家賦予媽媽的形象,才將之刻成中年婦女的福態樣貌。但近來也有人將媽祖像刻成少女樣貌喔!

【攝‧記】新莊慈祐宮20120410
【攝‧記】新莊慈祐宮20131210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