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時間:
2014年2月16日


地點:東石笨港口港口宮(嘉義縣東石鄉港口村蚶子寮5號)

交通方式:搭乘臺鐵至嘉義站轉乘往朴子公車,再由嘉義客運朴子站轉搭往海埔地至「港口」站下車即可抵達。該班公車一天的班次不多,出發前務必留意往返時間。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簡介】引自笨港口港口宮網站
笨港口南面東石布袋二港,北連金湖台西二港,笨港居於首要航運中心,海門遼闊,埠頭熱鬧,昔時係一繁華貿易天然大港,不盡商船常泊,漁舟雲集,實航海重要之巨鎮也,惜乎於嘉慶年間因洪水氾濫沖毀斯港,泥沙壟塞變成為海埔荒野之地,憶及難免有滄桑之感矣。

港口宮 (原名天后宮) 奉祀天上聖母,建自清康熙(聖祖)廿三年歲次甲子 (西元1684年),溯本宮之由來;自於三百年前,有先民林楷者於湄洲朝天閣,奉請聖母金身渡海來台,由笨港口登陸,至蚶子寮一株柳樹下休憩納涼,欲再啟程時籜籠任挑不起,心知聖母神靈暗示,即詢諸本村居民相傳為鯉魚之吉穴,於是擇定奉祀之興基。

斯時港口地方草萊未闢,瘴氣未除,濱海居民多生疾病,幸賴聖母神庥庇祐,得以安居樂業,嗣由附近蚶子寮,楫子寮、舊庄、塭底、溪下、灣子埔、青埔仔等六庄居民共建草廟一間奉祀朝拜,迭經幾個星霜,香煙漸見鼎盛,四方善信者接踵而來矣。


民國三十四年 (西元1945年),六庄居民均鑑及斯廟歷史悠久,經受風雨之剝蝕,勢欲傾頹倒塌,而香煙遠播香客日繁,廟宇過於狹窄無法容納信眾,遂邀眾協議重新擴建事宜,即公推地方人士林堅固等十二人,為本宮重新籌建委員會委員,為慮及六庄居民經濟力量有限,雖傾盡綿力亦難濟於事,因此決議向外境募捐。 擇於民國三十七年 (西元1948年) 季春破土興工,至四十七年仲秋工程全部告竣,工程費新台幣二百五十萬元,既完成三寶大殿並增建鐘鼓二樓,前中兩殿奉祀天上聖母,後殿奉祀觀音佛祖及新塑十八羅漢。

民國四十八年 (西元1959年) 季春三月廿三日,恭逢聖母一千年誕辰紀念,並舉行本宮重新慶成建醮祈安大祭典,實千載一遇之盛舉也。本宮右邊附建十二元帥廟 (海防軍士) 一間,威風凜烈義氣參天,宮後有古榕樹三株,濃蔭廣被蒼翠盤桓,四季長青,千秋垂蔭,相傳曰姐妹樹也。

【阿中隨筆】
要探討港口宮的歷史,我們可以從文獻所記載的笨港溪入海口開始談起。康熙五十六年(1717)由諸羅縣令周鍾瑄所主修的《諸羅縣志》,在〈封域志/山川/川〉當中有這樣的記載:「牛朝溪之北曰 山疊溪,發源於阿里山.南至於雙溪口,合尖山仔(山名)殿仔林溝之流,西過白沙墩(莊名)之南為笨港(商船輳集,載五穀貨物).出土獅仔(莊名),至揖仔寮(莊名),入於海.」,根據這段記載可得知山疊溪是一條流經笨港的河流,出海口是在揖仔寮。另外在《福建通志臺灣府》〈山川〉當中也記載:「笨港在縣西三十里,源出阿里山之南曰三疊溪(縣北二十里,為笨港上流),至雙溪口(縣北二十餘里打貓崙仔莊),石龜溪、尖山水來會(石龜溪在縣北二十五里,源出東北奇冷山;尖山水源出本山),西過白沙墩之南為笨港,出土獅子莊至於楫子寮入於海.」,由此可斷定山(三)疊溪就是所謂的笨港溪。而笨港溪出海口的地名兩書的紀錄並不一致,有「揖」與「楫」的差別,究竟是「揖」還是「楫」?史書中的「揖仔寮」位於如今的嘉義縣東石鄉頂揖與下揖兩村,阿中曾詢問當地的居民,他們是如何稱呼自己的村名,結果發現他們唸的是[jip]音同集,根據宋代韻書《集韻》的記載:「楫,即入切」,塞擦音聲母配上齊齒閉口韻便是[jip],不過「揖」在《集韻》的記載當中,除了「乙入切」的[ip],卻還有另一個同樣是「即入切」的讀音[jip],如果讀音是一種存古,那麼周鍾瑄和劉良璧的記錄,均是正確反映讀音的用字。

依照《諸羅縣志》的記載,笨港在康熙年間並不靠海,而是一座因著河流而興起的內港城市。縣志當中還有段說明:「閩、越間水源自山匯流揚波謂之溪.溪漸於海,潮汐應焉,謂之港;海汊無源,潮流而瀦,隨其所到以為遠近,亦謂之港.」,意思是溪流匯入海洋的地方,會朝著潮汐漲退而有深淺,這就稱作「港」。就算是沒有河流注入的海灣,隨著潮汐變化而蓄積海水的地方也稱作「港」,笨港就屬於前者一類。如果說楫仔寮是古笨港溪的出海口,那麼其西邊的區域康熙至乾隆初年之前應當是一片沉沒在海平面下的淺灘或是潟湖,而港口宮位居的港口村,便是在這一塊區域中。根據教育部數位教學入口網─港口村詞條的說明:「……港口村俗稱蚶仔寮,光復後改為港口村。根據文獻記載及地方耆宿所言:以前港口村這個地方為沿海潟湖,後來隨著潟湖逐漸陸化,居民就在潟湖養蚶為生,所以就有人稱它為「蚶仔寮」。相傳在北港溪未改道之前,凡是要運送到笨港的貨物,或商旅過客都在這裡上岸,再由竹筏運載到笨港街,因此又有笨港口之稱,後來洪水氾濫,泥沙淤積,北港溪也因此改道,而泥沙淤積的海埔地,也慢慢有人聚居,也就是現今的港口村和其他鄰近村落。」,另根據《嘉義縣志》〈自然地理〉當中所引用的考據資料,直至咸豐七年(1857)楫仔寮都還是笨港溪的出海口(http://www1.cyhg.gov.tw/cyhgcultural/files/01-%e5%9c%b0%e7%90%86%e5%bf%97135-139.pdf)。只是笨港溪在歷經了乾隆十五年(1750)的嚴重氾濫,位居出海口的楫仔寮勢必也受到影響,是故在此時從上游帶來大量泥沙的沖積之下而讓原本的潟湖淤積成一塊新的海埔新生地,進而在新生地上創建廟宇這也是有可能的。

要探討港口宮的歷史除了參考文獻資料,從古物的角度切入也是一個方向。目前港口宮所收藏的古物以收藏在正殿神龕當中的令旗架為最早,上頭刻有「笨港口天后宮令旂架」,兩側則是「康熙貳拾參年仲春之月吉旦」、「赤崁弟子吳隆中贈」等字樣。媽祖雖然是在康熙廿三年受封為天后,然而這道政令並沒有馬上頒行於全國,這點從康熙三十五年的《臺灣府志》、康熙五十六年的《諸羅縣志》、康熙五十七年的《重修臺灣府志》當中,有關媽祖的記載都是稱其為「天妃」就能得到佐證。連後來在康熙二十三年為府城祀典天妃廟設立祀田的諸羅縣令季麒光,都以〈天妃宮〉為題作了一首七言律詩 (收錄於《臺灣縣志》),試想港口宮怎麼可能在康熙二十三年就馬上能自稱「天后宮」?因此「笨港口天后宮」究竟是否真為康熙年間創立,這點就有待發掘更多證據來證明了。

次古的文物則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浯江黃明高所獻「保我黎民」匾,這塊匾額目前就懸掛在港口宮的前拜殿上。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落款的「乾隆壬寅季夏立」,當中的乾隆二字不論是漆色或是字體都與他字不同,很明顯是另外刻上去的,並非匾額原本的字體。是故這個壬寅年究竟是乾隆年間,還是六十年後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這就值得懷疑了。另外一條線索是「浯江黃明高」這位獻匾人,根據收錄於《臺案彙錄庚集》當中的〈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等奏〉記載,乾隆年間,鎮守臺灣各港口的官員為了「辦公飯食之用」,有向進行交易的船隻收取費用的潛規則,後來這件事情被來臺平定林爽文之亂的福康安當作是彈劾臺灣鎮總兵柴大紀的理由之一。文件當中就記載了當時擔任安平協右營的千總黃明高曾收受相關費用,因此上奏革職,並且「杖一百、流三千里,從重發往新疆充當苦差」,乾隆一朝對貪污罪的重懲可見一斑。這位被彈劾的黃明高千總,以文獻記載觀之似乎一直是鎮守港口的官員,或許曾任於笨港口也不無可能,只是文獻對其背景的介紹付之闕如,無法證明是否真駐紮過笨港口,也無法證明這位黃明高之籍貫是否就是浯江,如未來能有更多的史料可確認這位被彈劾的黃明高與獻匾給港口宮的黃明高為同一人,那麼港口宮的創建史就可確認至乾隆一朝了。

目前港口宮內年代次古的匾額是在龍邊小港一進門樑上的「敬如在」,可惜廟方懸掛了一整排的燈籠遮住了匾額的視線,因此無法完整拍攝古匾全貌。依照港口宮網站的資料,「敬如在」匾為「清嘉慶十六年辛未歲,福建閩安水師右營中軍守備林文燦移防笨港口途中,遭遇海盜攔擊,幸蒙聖母揚旗救助而得以脫險,於是敬謝此匾」。查清代文獻當中有關的紀錄有兩位林文燦,一位是鄭成功的部將,另一位則是嘉慶年間人士。根據《臺灣采訪冊》〈滬尾水師守備〉的記載:「林文燦(福州府閩縣人,由行伍,臺協中營千總,二十三年間署事).」,據此來解讀港口宮對「敬如在」匾額的來歷之紀錄似乎頗有脈絡可循,至少也能證明嘉慶年間就已經有笨港口天后宮的存在了。

再歷道光朝有李朝華所獻之「海不揚波」,這塊匾就懸掛在虎邊小港門進門通往過水廊的樑上,和「敬如在」的位置相對應,同樣也因燈籠的懸掛而難以拍攝。根據廟方資料,「道光廿七年丁未歲,福建台協水師駐防笨港口汎【應為汛】耑防廳尋常加一級李朝華赴任途中,險遇巨浪,幸經聖母慈航引渡而安達,於是敬獻此匾。」,查詢李朝華在文獻當中的記載,見於《治臺必告錄》的〈請卹清單〉中:「安平水師營千總鄭添祿、千總趙基英、把總李朝華、把總林朝來、外委鄭朝龍、外委孫朝榮、額外外委許祥光七員:隨同殉難之安平協副將王國忠、遊擊顏常春等往斗六勦匪,於同治元年九月間斗六大營失陷,力戰陣亡。」文中記載李朝華於同治元年(1862)因參與討伐戴潮春之亂而喪生,當時他的官銜是安平水師營把總。不過根據《戴案紀略》的記載:「同殉難者,有管理糧臺同知凌長敬……臺協中營把總李朝華(彰化人)……」,此記載與港口宮記載當中的李朝華同為臺協水師營把總,不過《戴案紀略》更是明確記錄李朝華是彰化人。同治年間的《臺灣采訪冊》〈全臺軍制條目/澎湖右營〉當中記載:「鹿港汛(臺協左營遊擊駐劄,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外委一員、額外二員,兵三百零七名,離府治西北一百九十里)、……、笨港汛(臺協右營守備駐防,把總一員,兵一百五十名,離府治西北一百里)……以上係臺協左營管轄.」,由此可見當時鹿港與笨港都設有哨站,出身彰化的李朝華於道光廿七年(1848)由鹿港出海搭船至笨港就任,在海上遇到怒浪翻捲而平安脫險才獻匾感謝媽祖庇佑,如此曲折當是符合脈絡推理。

再看到清朝的第四塊古匾「保障天南」就懸掛在正殿的壁堵上,匾上落款為「同治十年仲夏吉旦」、「五品銜廣東補用縣丞謝龍光敬獻」。據港口宮資料謝龍光是在清同治十年(1871)攜眷渡臺赴任的途中遭遇風浪,後來忽然看見港口毫光燦爛,化險為夷,於是敬獻匾額感謝媽祖庇佑,而笨港口天后宮也因此後改名為港口宮。然而遍查文獻資料卻找不到有關謝龍光的記載,其渡台而來究竟是赴抵何地?擔任何職?全無資料可查。又依隨筆首段所論,同治年間笨港溪的出海口已經北移至口湖,如謝氏真為就任而來,因不會在已陸化的楫仔寮上岸,是故此匾之真正來歷似乎有待進一步釐清。

港口宮內除了蒐集了這四方清代古匾外,據說還有一通嘉慶廿一年(1816)四月建立的「汛口陋規示禁碑」,由乾清門侍衛、鎮守福建台澎水陸等地方掛印總鎮府阿勒精阿巴圖魯武隆阿所立。碑文的內容是嘉慶年間,許多在笨港口從事交易買賣的商人,會遭到居住在此的彰化籍居民劉東山等人抽取利益,造成許多買賣商家的不滿和委屈。後來經官方調查後於沿海出示嚴禁此行為,並命下令駐防的官兵必須嚴格徹查執行,如果有不法行則是嚴格查辦。碑文的內容真實的反映了當時的生活情況,也應證笨港口的商業活絡現象,此碑也是嘉慶年間即有笨港口天后宮存在的證明。這通古碑雖然傳說收藏在港口宮內,但參訪當天阿中並未親見,不知實際的收藏點是在何處?

綜合以上對於港口宮歷史的探討,我們可以釐清一個大致的輪廓,以地形演進、文獻記載以及古物判讀,港口宮的創立當於乾隆一朝,而廟方所宣稱的康熙年間立廟之證據稍嫌薄弱,縱然如此,乾隆年間至今也已歷三百餘年,因此港口宮足堪稱為臺灣具有老資歷的媽祖廟之一。

對於笨港口港口宮阿中一直有一份熟悉的親切感,因為家裡所供俸的兩尊媽祖,其中一位就是從港口宮分靈而來,每年都會請媽祖回家團聚。只是「湊陣拜媽祖」開版至今已歷兩年,卻一直沒有好好介紹過港口宮,阿中著實汗顏,因此趁著過年後的假日再度以背包客之姿造訪。這次同樣也是以搭客運的方式到蚶仔寮,班次依舊稀少,乘客同樣零落,這樣人口外移嚴重的地方,真的很難讓人想像能有一座每年都吸引數十萬進香客造訪的熱門媽祖廟。下車後,一整排的木麻黃昭示著這裡近海,不遠處那一整排高聳的水泥堤岸看來格外醜陋,隔絕的是從新港一路匯集諸流而來的六腳大排水溝,以河道的流域來看,這條「排水溝」的前身很有可能就是未改道之前的古笨港溪。阻隔視野的水泥牆雖然醜陋,卻是保障這一帶居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防線,每每降下豪雨,居民就要擔心排水溝的堤岸是否會被沖垮,一切都是因為地層嚴重下陷,導致東石鄉成了每逢大雨必淹水的受災區域。

早年我們前來進香的路線,都是順著客運行駛的路線,繞著鄉間小道,只要看到下揖國小再拐個彎就能看見港口宮的牌樓。如今對於這座牌樓的想法不再只是個地標,而是能停下腳步欣賞上頭的裝飾作品。牌樓簷分四重,採歇山式,正脊脊背上的剪黏作品為將軍乘龍護三仙,財子壽三仙搭配侍女、孩童共有五位人物,衣服上的剪黏雖多所剝落,但臉部輪廓尚為完整,因此可以看出每位人物細緻的表情;天官福神右手捧著如意,左手按鬚,一副氣定神閒泰然自若的樣貌,身後侍女手持芭蕉扇隨側。祿神懷中的嬰孩手持波浪鼓,淘氣天真的模樣煞是可愛。慈眉善目的壽翁拄著拐杖,眼神正望著遠道而來的十方信眾,三仙各有姿態。兩側將軍手持旗、球、戟、罄,表情威武的護守道場的第一線。不過很可惜的是整脊上的剪黏作品,通身被廟方所布置的霓虹燈所纏繞,看起來實在相當不美觀與俗氣。下方西施脊同樣也是五種野獸的剪黏,再下方的正脊脊堵則是以八仙齊會為主題,八位民間耳熟能詳的神仙正騎著各自的珍禽異獸赴會而來。至於各道規帶的牌頭處均有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剪黏作品,讓整座山門牌樓屋簷上顯得熱鬧而華麗。簷下牌樓門楣處寫著「笨港口港口宮」字樣,兩側小港門則是「風調」、「雨順」四個大字,門楣下方的看樑原有彩繪,但經過多年日光照射以及海風侵蝕,上頭的作品已經褪色淡化了。牌樓對聯題到:「港廟明燈鰲鼓歸帆樓抬高望海,口碑載道蚶寮謁聖香客遠朝山」,文中不僅稱讚港口宮媽祖的聲名遠播,上聯更是以謝龍光的傳說故事為發想背景,實為專屬港口宮的一副對聯。

穿過山門,順著大路往前走去,兩側有廟方設立的洗石子護欄,上方還有一只只象徵「平安」花瓶。對照馬路和護欄的高低落差,不難發現此地地層下陷的嚴重。如今路面和原來的地平面已經有十幾公分的高低差。再往前走去,在左手邊會看到一棟紅頂白牆的建築物就座落在草坪之間,這是數年前廟方為了改建新廟而臨時搭建的行宮,不過幾年過去了,港口宮的媽祖一直都沒有指示要搬過來這兒,也沒同意開始動工興建新廟,因此臨時行宮就這麼的閒置多年。右手邊一大片空地則是停車場,每到了媽祖香期總是停滿大大小小車輛,停車位甚至是一位難求。從山門走到港口宮大約是四百公尺,有意思的是港口宮的座落方位並非正對著山門的馬路,門開的方向是有所偏離的。當快要抵達廟埕時會發現整座宮廟的地基平面是比路面還要低的,也就是因為如此港口宮很容易遭受積水之苦,而這也是廟方決定要拆舊廟蓋新廟的主要說帖之一。

港口宮擁有廣大的廟埕空間,兩側各矗立這千里眼、順風耳兩位金軍的彩繪雕像,神容威武的鎮守一方聖地,也是媽祖的先遣部隊。廟埕上方搭起了固定式的鋼管棚架,而這也導致了香客難以方便欣賞三川殿門簷上的裝飾作品,以及阻隔了一窺港口宮立面全貌的視野。門面屋簷上裝飾著剪黏作品,正中央為一條黃色盤龍,兩側則是一對青龍;傳說中龍的等級以黃龍最尊,在封建時期是帝王的象徵,蒼龍(青龍)為次。不過就在剪黏作品的兩側出現了北方建築風格的仙人旗鶴與鴟尾等裝飾,讓風格顯得有點不南不北。正門對聯為「港邊涵鯉穴殿聳蚶寮騰紫氣,口岸建坤宮靈分寶島護蒼生」,點出了港口宮為鯉魚寶穴的傳說,也道出港口宮分靈全省的盛況。進入牌樓棚架內,挑高的設計讓光線顯得明亮,空氣不會滯悶。上方懸掛著四種顏色的宮燈,看起來莊嚴又活潑。廟埕前的天公爐,不時冒出火焰,正是港口宮的香火鼎盛,進香人潮絡繹不絕的證明。棚架兩側上方各有一座燈箱,上頭展示未來改建後的新面貌,只是這麼多年了依然尚未動工,不知媽祖婆是不是也聽到了許多人的心聲,認同古廟是珍貴的資產,不該拆除毀滅啊!

如今的廟貌是民國四十七年(1958)年所重建,為傳統南方式廟宇建築,以三川殿、正殿、後殿、兩側鐘鼓樓等構成一座建築群,最外兩側則是廂房。屋身立面含兩側過水門共五開間,三川殿裝飾以石雕及木雕為主,洗石子工法為基。簷上有大量的彩繪陶像為飾,釉彩的新亮與豐富顯見為近年甫修整過後的作品。正脊脊背為雙龍護三仙,財子壽三仙體態豐腴,線條圓滑,有別於一般該類作品常見的動作生硬,兩側為祈求吉慶將軍乘龍像。在正脊兩側的印斗處則是別出心裁的安上了千順兩將軍,點出此地為以天后聖母為主神的宮廟。將軍表情肅穆,眼睛有神,盡忠職守的為媽祖守護著十方眾生。四道垂脊前方的牌頭,同樣有精彩的武場戲齣。而在兩側過水門上的規帶牌頭則是安置了四大天王的陶像,四天王各自手持寶劍、琵琶、龍、寶塔,威武凜凜的鎮守廟堂之上。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手持寶塔的北方多聞天王毘沙門天,常見其所執的法器應該是寶幡或傘,但在這裡卻是改成了寶塔,這或許與托塔天王的信仰有所關聯,因為一般相信托塔天王的原型其實源自於佛教的毘沙門天。在唐代盛行毗沙門天崇拜,認為此天王能夠幫助國家征戰得勝,因此廣建廟宇塑造神像,並於出征前前往祭祀祈禱。而唐代的李靖為一位出色的軍事謀略家,後來在明代的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當中被附會成毘沙門天轉世,成了托塔天王李靖。在兩側過水門的正脊脊堵上還有松鼠咬葡萄、楊桃…等陶像,象徵著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在兩側圍牆上設有告示牌,一整面全貼滿了各地寺廟進香訊息的「香條」,這景象足以媲美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等臺灣數一數二的大廟,也可以看出笨港口港口宮的超高人氣。

回到三川殿的簷下,墀頭處各安了一尊憨番,兩人一同撐起廟簷。而簷下上方的裝飾則是以木頭為主要材料,這正是古廟最珍貴之處。正門前方的蓮花吊筒雖然已經「洗盡鉛華」,然而展現的原木色彩更顯高雅脫俗,也更能讓人欣賞、讚嘆當年匠師的細膩工法。門前龍柱上方的雀替托木,雕著一對背生翅膀的仙女,雖然五官顯得平面了些,但看起來倒也頗有幾分趣味。正門上方懸掛著「港口宮」宮名匾,同樣也是色彩褪盡,但就是另有一種細膩的美,與下方斑斕的八仙綵形成強烈的對比。八仙綵的下方覆蓋著一對龍頭門印,只有站在門框下抬頭欣賞,才可看出完整的門印以及穿過門楣的門簪,門印的功能在於固定門框,這樣的形式也是越來越罕見了。再看到正門對聯上題:「港廟久馨香聖德極天明麗島,口碑長載道母儀終古仰湄洲」。兩側門扇是用木材鏤雕而成,相當稀有珍貴,頂板的主題為老鼠咬葡萄,有子孫繁衍的意思。身堵則是由數個三國演義的故事所組成,例如龍邊就是著名的「空城計」,只見諸葛亮高坐於西城城樓上撫琴,兩旁童子陪侍著,城門外數名百姓氣定神閒的專心打掃,使得疑心病起的司馬懿不敢冒進遂退兵而去,不知此時諸葛亮軍中,僅剩少數可用兵力,而白白喪失了一次殲敵的大好機會。虎邊則有張飛鎮守長板坡,為冒死前往的營搶救劉禪的趙雲斷後。兩幅作品的雕刻手法雖顯樸拙,色彩也已斑駁,但正可表現出古樸之美,至於下方的裙堵則改用石材,主題是麒麟回望。門前同樣有一對石獅鎮守,依其樣式判斷應屬民國後之作品。兩側小港門的門楣上同樣也有門印,而且是以四方形的印章形式呈現,上頭分別刻著「福」、「祿」、「壽」、「全」四字,周圍再飾以雲彩,相當典雅別緻。再看到三川殿下的員光同樣也是木材雕飾,主題有蜀漢五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是劉備底下最驍勇善戰的五位大將軍,陳壽的《三國志》將五人之事蹟和篆成〈關張馬黃趙傳〉。另一頭則有三英戰呂布,同樣也是出自於三國演義的故事。投效董卓麾下的呂布,素以驍勇善戰聞名,當時發起眾路將領一同討伐董卓的曹操,正苦於無人可敵呂布的窘境,此時投效帳下的劉關張三人自願出帳一對,只見三兄弟纏戰呂布竟顯僵持之態,直到呂布力衰逃回帳內,董卓派兵馬出城接應為止,這一戰也是劉關張三人展露頭角的第一戰。整座三川殿的裝飾題材以三國演義的故事為主,這不僅是因為三國題材膾炙人口,深植人心,最能引起共鳴,也是讓廟宇教忠教孝的功能更加突顯,直指人心。再看到兩側壁堵上的作品,外側的祈求吉慶堵是以交趾陶的方式呈現,龍邊祈求堵保存狀況較為良好,將軍身上的盔甲尚保有部分釉彩,至於虎邊的吉慶堵則是磨損嚴重,只剩下人物輪廓,著實可惜。這對作品的人物動作略顯僵硬,但表情卻是相當生動,讓人望之心生歡喜。內側的龍虎雙堵同樣也頗具年代,虎堵保存較為良好,色彩仍然鮮明。

進入廟內,頭頂上的裝飾作品早就因為長年的香煙燻染而顯得灰暗難辨,增添了古廟的氛圍。幾塊清朝年間的古匾就高掛在上面,不過廟方在兩側迴廊上方加裝了燈籠,使得古匾以及許多原有的交趾、繪畫作品變得難以欣賞。前拜殿的兩側牆堵上各有一幅特殊的立體畫作,既是平面的畫,但在人物的頭部卻又以立體的方式呈現,這樣的施作工法在許多古廟當中仍可看見。港口宮這兩幅畫作皆是出自新港林萬有之筆,林大師是光復初期臺灣著名的交趾及剪黏大師,舉凡新港奉天宮、南鯤鯓代天府均留有其珍貴的藝術作品。這兩幅作品的保持狀況尚稱良好,色彩也還算鮮明。龍邊這幅的主題是「添華晉爵」;一人手捧金爵與牡丹敬獻給天官福神,象徵祈求富貴與功名。虎邊主題是「天官賜福」,只是這裡所線的似乎是比較像是「杯」,而不是壺。回頭看看門板上的門神畫作,顏色雖顯斑駁,但人物輪廓及眼神、表情仍清晰可見。兩側小港門的侍官與宮娥門神的共通點就是表情嚴肅,看起來不苟言笑的樣子。在前拜殿通往天井的兩側各有一道圓形大理石拱門,是通往兩側護室與後殿的走道,門上有幾幅平面石雕作品,其中有一幅以釣叟為主角,上方的詩句發人省思,詩句題到「名利兩忘爭似爾,休論呂望與嚴陵」。呂望也就是著名的太公望、姜子牙,傳說以直鉤垂釣於江邊,釣人不釣魚,直到七十歲才碰上周文王,受到賞識而出仕。嚴光,字子陵,生於西漢末年,本姓莊,因避東漢明帝劉莊之諱而改姓嚴。嚴光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同學,光武即位後一直想邀請他出仕,但嚴光就是不從,甚至隱姓埋名躲到山裡,後來有人發現嚴光,而向光武帝稟奏:「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因此才被召見入宮,不過嚴子陵依然沒有答應出仕。這兩位主角同樣都是在垂釣的背景下受召,不過後來的際遇卻大不相同,畫作上的題詩頗有告誡世人不必汲汲於名利的用意。在拱門旁廟方設立了接待處與金香部,但也讓原本就顯得狹隘的空間更加侷促。在拱門上方則是有水車堵,上方嵌著交趾陶像,不過同樣也因受長年煙燻以及灰塵而顯得黯淡無光。非媽祖香期的時候來造訪,香客還可以直接進到正殿去,一旦碰到媽祖香期,進香的信眾也只能被擋在前拜殿,而天井到正殿的空間則是被各地前來進香的神尊所佔滿,呈現出一幅千神匯聚的熱鬧場面。進入廟內很容易就會被嗆人的香煙給燻得淚流滿面,港口宮因為是老廟,空間本就不大,再加上廟方在天井上方又加裝了鐵欄杆,使得通風功能不佳,雖然廟方以提倡一爐一炷香,但鼎盛的香火仍是每每嗆得人招架不住。

通過天井登上正殿,首先會看到一對圓形龍柱,龍身單腳拄地盤旋而上,龍首翹盼向上呈現力道。整座大殿均被燻成了亮黑色彩,媽祖金身就安座在神龕之中,只是阿中一直很不喜歡港口宮處處可見的鐵欄杆,看起來相當不美觀,不只神龕有,連正殿神房前也有,欄杆阻隔了信徒接近媽祖娘娘的距離,只能遠遠瞻仰聖容,也讓在神龕當中的媽祖,看上去似乎就像是在坐牢一般。由於有欄杆的阻隔,因此要拍到鎮殿媽祖完整的神容顯得有些不容易。港口宮蚶仔寮媽有一個獨步全台的特色,那便是隨時都能讓信徒請回家,這在臺灣其他宮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一般而言,能讓信徒請回家的通常是爐主神尊,但港口宮從開基大媽到六媽,都開放讓信徒、宮廟迎請回去協助辦事,或是參加慶典,也就是因為這種一步一腳印的耕耘,才能讓港口宮有分靈全台,信徒遍布的盛況。每年只有在中元普渡時,媽祖們才會通通回家坐鎮,因此想要在港口宮看到眾位聖母齊聚一堂的景象是相當難得的事情。阿中參訪的這天,開基大聖母正好在家,因此神龕當中除了鎮殿媽坐鎮,龍邊還有大聖母,不過過沒多久就碰上南鯤鯓來的宮廟,前來把開基聖母請過去了,所以幸運地可以近距離拍到開基大聖母的金身。蚶仔寮媽的造型,最大的特色就是戴著華麗的珠帽,帽上還有一朵大大的紅綵花,相當好辨識。神龕當中除了供奉媽祖神尊,前文所提到的「康熙年間」的令架也放置在內中。再欣賞到神龕上方的雕刻作品,精緻程度展現出信徒對媽祖的虔誠。除了線條繁複的藻飾,左右還雕著幾位雙手合十,向媽祖朝拜的小仙童,彎頭翹腿模樣甚是有趣,最外側則是韋馱與伽藍兩位護法,這對原本為佛教神祇的護法菩薩,在民間信仰三教融合的情況下也成了常見的裝飾題材,彼此並不扞格。神龕上垂掛著一對黃底紅字的燈籠,上頭寫著「港口宮‧蚶仔寮媽」,成了一片黑當中最鮮明醒目的顏色。媽祖神龕前當然少不了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港口宮的將軍像體態壯碩,表情生動靈活,金剛怒目之姿威懾妖邪。

往後殿走去,這裡和其他媽祖廟一樣也在後殿奉祀著觀世音菩薩,港口宮的菩薩像頭戴五佛帽,身上披著和媽祖相同的珍珠披肩,造型十足的民間信仰化。兩側陪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壁堵處則是十八羅漢像。只是觀音殿的香煙比正殿更加難以散去,不僅整座宮殿受到燻黑,連兩側的羅漢像也都是漆黑一遍,再加上同樣加裝了鐵欄杆,因此想要欣賞羅漢們的尊容也變得相當困難,著實可惜。在觀音殿的照牆處有一座噴水池,布置成普陀巖觀音菩薩說法,其中有一尊菩薩像雕工細緻,慈眉善目,看起來格外能安定人心。走出菩薩殿,兩側分別文殿與武殿,文殿奉祀著等待信徒分靈回去的神尊,而武殿則是供俸著各地寄祀的金身。穿梭在港口宮內,不時可以看見許多信徒展現出所謂的「靈動」,只見唱歌、吟詩有之,哭哭啼啼有之,最是引人側目。

走出宮殿往兩側的廂房走去,循著看來不甚牢固的階梯往頂樓去,可清楚欣賞廟殿上方的裝飾。傳統廟宇的興建格局均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制式,通常後殿所供奉的神明,其神格或是地位會比主神還高,例如民間信仰當中觀世音菩薩的神格就比媽祖高,又例如部分媽祖廟會在後殿奉祀媽祖的雙親。不過在建築格局上,正殿的高度會比三川殿以及後殿、兩側廂房還要高,港口宮也不例外。站在廂房的屋頂上欣賞屋簷上的剪黏裝飾,除了做為門面的三川殿裝飾是新穎的,其他宮殿上的裝飾零件大部分顏色均已褪散,甚至破損的也不少,但卻還是能看出昔日匠師們精湛的手藝。鐘鼓樓的規帶牌頭各有一對人物,主角是一位文官,身旁則有一名童子持燈陪伴,「燈」與「丁」同音,此幅作品正有祈求功名加身與人丁興旺的象徵意涵。在正殿的脊墜處則是以獅頭懸鏡為裝飾,鏡面上有一尊將軍剪黏作品,色彩雖顯斑駁,但線條依然清晰明顯。在另一頭觀音殿上的脊飾則相對單純許多,正脊上只有雙龍護守著一名乘著獅子的年輕將軍,將軍像是採用剪黏的方式完成,表情祥和,座下雄獅也是和藹相貌,看來相當可親。兩道規帶的牌頭則是仙翁祝壽與麻姑獻瑞的交趾作品。
 
走訪整座港口宮後的心得,不得不讓人再次興起保護古蹟的念頭。如今的港口宮設備雖顯簡陋,裝飾雖顯斑駁,但每個角落都富含著前人智慧的結晶,如果就這樣拆除重建,那麼我們的後代子孫就再也看不到這些前人的智慧。試想以現在匠師凋零,人才不濟的現實狀況下,新建成的宮廟再怎麼雄偉壯觀,豪華氣派,安上去的裝飾還不就只是和其他地方相同的,那些大量模造的陶像,寫到這兒不僅又讓阿中想起走訪芳苑普天宮時的感嘆,如果不能保有自己的特色,那麼擁有一座雄偉的「複製品」又能讓當地居民有多自豪?心中不禁感到納悶。
 

因為港口宮的信徒遍及全國,每回香期一到總是吸引數十萬的信徒前來朝聖,政府看見這樣的盛況,也了解信徒們的需求,因此在幾年前就闢建了一條直通朴子海通路的新道路,讓大型車輛不用再繞進狹窄的鄉間小路。這條新路跨越了朴子溪與六腳大排水溝,因此形成了港口大橋與聖母橋。港口宮在海通路口、港口大橋以及聖母橋上均有設立裝飾。在海通路口上就有一座跨越四線車道的拱門型牌樓,正中央以及兩側有卡通版的媽祖與將軍,成了前往拜訪港口宮的第一意象。而在港口大橋的橋頭則有一座歐式風格的門樓。到了聖母橋頭則有千順兩將軍的石雕像鎮守。阿中在2012年的參訪行程中,因客運班次稀少,因此索性從港口宮步行到朴子市區,走的就是這一條新路,也因此有機會可以沿路欣賞這安處不一樣的裝飾風格。建議大家以後如有機會前來港口宮參拜,除了欣賞宮殿本身的建築,不妨也可以來看看這三處的裝飾藝術喔!當然,建議還是要自己開車……


目前港口宮所收藏的古物以收藏在正殿神龕當中的令旗架為最早,上頭刻有「笨港口天后宮令旂架」,兩側則是「康熙貳拾參年仲春之月吉旦」、「赤崁弟子吳隆中贈」等字樣。媽祖雖然是在康熙廿三年受封為天后,然而這道政令並沒有馬上頒行於全國,連後來在康熙二十三年為府城祀典天妃廟設立祀田的諸羅縣令季麒光,都以〈天妃宮〉為題作了一首七言律詩 (收錄於《臺灣縣志》),試想港口宮怎麼可能在康熙二十三年就馬上能自稱「天后宮」?因此「笨港口天后宮」究竟是否真為康熙年間創立,這點就有待發掘更多證據來證明了。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次古的文物則是乾隆四十七年(1782),由浯江黃明高所獻「保我黎民」匾,這塊匾額目前就懸掛在港口宮的前拜殿上。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仔細觀察不難發現落款的「乾隆壬寅季夏立」,當中的乾隆二字不論是漆色或是字體都與他字不同,很明顯是另外刻上去的,並非匾額原本的字體。是故這個壬寅年究竟是乾隆年間,還是六十年後的道光二十二年(1842)這就值得懷疑了。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另外一條線索是「浯江黃明高」這位獻匾人,根據收錄於《臺案彙錄庚集》當中的〈為內閣抄出將軍福康安等奏〉記載,乾隆年間,鎮守臺灣各港口的官員為了「辦公飯食之用」,有向進行交易的船隻收取費用的潛規則,後來這件事情被來臺平定林爽文之亂的福康安當作是彈劾臺灣鎮總兵柴大紀的理由之一。文件當中就記載了當時擔任安平協右營的千總黃明高曾收受相關費用,因此上奏革職。這位被彈劾的黃明高千總,以文獻記載觀之似乎一直是鎮守港口的官員,或許曾任於笨港口也不無可能,只是文獻對其背景的介紹付之闕如,無法證明是否真駐紮過笨港口,也無法證明這位黃明高之籍貫是否就是浯江,如未來能有更多的史料可確認這位被彈劾的黃明高與獻匾給港口宮的黃明高為同一人,那麼港口宮的創建史就可確認至乾隆一朝了。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清朝的第四塊古匾「保障天南」就懸掛在正殿的壁堵上,匾上落款為「同治十年仲夏吉旦」、「五品銜廣東補用縣丞謝龍光敬獻」。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據港口宮資料謝龍光是在清同治十年(1871)攜眷渡臺赴任的途中遭遇風浪,後來忽然看見港口毫光燦爛,化險為夷,於是敬獻匾額感謝媽祖庇佑,而笨港口天后宮也因此後改名為港口宮。然而遍查文獻資料卻找不到有關謝龍光的記載,其渡台而來究竟是赴抵何地?擔任何職?全無資料可查。又依隨筆首段所論,同治年間笨港溪的出海口已經北移至口湖,如謝氏真為就任而來,因不會在已陸化的楫仔寮上岸,是故此匾之真正來歷似乎有待進一步釐清。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早年我們前來進香的路線,都是順著客運行駛的路線,繞著鄉間小道,只要看到下揖國小再拐個彎就能看見港口宮的牌樓。如今對於這座牌樓的想法不再只是個地標,而是能停下腳步欣賞上頭的裝飾作品。牌樓簷分四重,採歇山式。簷下牌樓門楣處寫著「笨港口港口宮」字樣,兩側小港門則是「風調」、「雨順」四個大字,門楣下方的看樑原有彩繪,但經過多年日光照射以及海風侵蝕,上頭的作品已經褪色淡化了。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正脊脊背上的剪黏作品為將軍乘龍護三仙,財子壽三仙搭配侍女、孩童共有五位人物,衣服上的剪黏雖多所剝落,但臉部輪廓尚為完整,因此可以看出每位人物細緻的表情;天官福神右手捧著如意,左手按鬚,一副氣定神閒泰然自若的樣貌,身後侍女手持芭蕉扇隨側。祿神懷中的嬰孩手持波浪鼓,淘氣天真的模樣煞是可愛。慈眉善目的壽翁拄著拐杖,眼神正望著遠道而來的十方信眾,三仙各有姿態。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兩側將軍手持旗、球、戟、罄,表情威武的護守道場的第一線。不過很可惜的是整脊上的剪黏作品,通身被廟方所布置的霓虹燈所纏繞,看起來實在相當不美觀與俗氣。下方西施脊同樣也是五種野獸的剪黏,再下方的正脊脊堵則是以八仙齊會為主題,八位民間耳熟能詳的神仙正騎著各自的珍禽異獸赴會而來。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牌樓對聯題到:「港廟明燈鰲鼓歸帆樓抬高望海,口碑載道蚶寮謁聖香客遠朝山」,文中不僅稱讚港口宮媽祖的聲名遠播,上聯更是以謝龍光的傳說故事為發想背景,實為專屬港口宮的一副對聯。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穿過山門,順著大路往前走去,兩側有廟方設立的洗石子護欄,上方還有一只只象徵「平安」花瓶。對照馬路和護欄的高低落差,不難發現此地地層下陷的嚴重。如今路面和原來的地平面已經有十幾公分的高低差。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左手邊會看到一棟紅頂白牆的建築物就座落在草坪之間,這是數年前廟方為了改建新廟而臨時搭建的行宮,不過幾年過去了,港口宮的媽祖一直都沒有指示要搬過來這兒,也沒同意開始動工興建新廟,因此臨時行宮就這麼的閒置多年。


從山門走到港口宮大約是四百公尺,有意思的是港口宮的座落方位並非正對著山門的馬路,門開的方向是有所偏離的。當快要抵達廟埕時會發現整座宮廟的地基平面是比路面還要低的,也就是因為如此港口宮很容易遭受積水之苦,而這也是廟方決定要拆舊廟蓋新廟的主要說帖之一。


廟埕上方搭起了固定式的鋼管棚架,而這也導致了香客難以方便欣賞三川殿門簷上的裝飾作品,以及阻隔了一窺港口宮立面全貌的視野。


門面屋簷上裝飾著剪黏作品,正中央為一條黃色盤龍,兩側則是一對青龍不過就在剪黏作品的兩側出現了北方建築風格的仙人旗鶴與鴟尾等裝飾,讓風格顯得有點不南不北。


傳說中龍的等級以黃龍最尊,在封建時期是帝王的象徵,蒼龍(青龍)為次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港口宮擁有廣大的廟埕空間,兩側各矗立這千里眼、順風耳兩位金軍的彩繪雕像,神容威武的鎮守一方聖地,也是媽祖的先遣部隊。


進入牌樓棚架內,挑高的設計讓光線顯得明亮,空氣不會滯悶。上方懸掛著四種顏色的宮燈,看起來莊嚴又活潑。棚架兩側上方各有一座燈箱,上頭展示未來改建後的新面貌,只是這麼多年了依然尚未動工,不知媽祖婆是不是也聽到了許多人的心聲,認同古廟是珍貴的資產,不該拆除毀滅啊!


正脊脊背為雙龍護三仙,財子壽三仙體態豐腴,線條圓滑,有別於一般該類作品常見的動作生硬。




兩側為祈求吉慶將軍乘龍像。



在正脊兩側的印斗處則是別出心裁的安上了千順兩將軍,點出此地為以天后聖母為主神的宮廟。


將軍表情肅穆,眼睛有神,盡忠職守的為媽祖守護著十方眾生。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四道垂脊前方的牌頭,同樣有精彩的武場戲齣。






而在兩側過水門上的規帶牌頭則是安置了四大天王的陶像,四天王各自手持寶劍、琵琶、龍、寶塔,威武凜凜的鎮守廟堂之上。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手持寶塔的北方多聞天王毘沙門天,常見其所執的法器應該是寶幡或傘,但在這裡卻是改成了寶塔,這或許與托塔天王的信仰有所關聯,因為一般相信托塔天王的原型其實源自於佛教的毘沙門天。在唐代盛行毗沙門天崇拜,認為此天王能夠幫助國家征戰得勝,因此廣建廟宇塑造神像,並於出征前前往祭祀祈禱。而唐代的李靖為一位出色的軍事謀略家,後來在明代的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當中被附會成毘沙門天轉世,成了托塔天王李靖。


在兩側過水門的正脊脊堵上還有松鼠咬葡萄、楊桃…等陶像,象徵著多子多孫的吉祥寓意。


在兩側圍牆上設有告示牌,一整面全貼滿了各地寺廟進香訊息的「香條」,這景象足以媲美北港朝天宮、鹿港天后宮…等臺灣數一數二的大廟,也可以看出笨港口港口宮的超高人氣。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回到三川殿的簷下,墀頭處各安了一尊憨番,兩人一同撐起廟簷。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正門前方的蓮花吊筒雖然已經「洗盡鉛華」,然而展現的原木色彩更顯高雅脫俗,也更能讓人欣賞、讚嘆當年匠師的細膩工法。


門前龍柱上方的雀替托木,雕著一對背生翅膀的仙女,雖然五官顯得平面了些,但看起來倒也頗有幾分趣味。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正門上方懸掛著「港口宮」宮名匾,同樣也是色彩褪盡,但就是另有一種細膩的美,與下方斑斕的八仙綵形成強烈的對比。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八仙綵的下方覆蓋著一對龍頭門印,只有站在門框下抬頭欣賞,才可看出完整的門印以及穿過門楣的門簪,門印的功能在於固定門框,這樣的形式也是越來越罕見了。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正門對聯上題:「港廟久馨香聖德極天明麗島,口碑長載道母儀終古仰湄洲」。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兩側門扇是用木材鏤雕而成,相當稀有珍貴,頂板的主題為老鼠咬葡萄,有子孫繁衍的意思。門前同樣有一對石獅鎮守,依其樣式判斷應屬民國後之作品。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龍邊身堵是著名的「空城計」,只見諸葛亮高坐於西城城樓上撫琴,兩旁童子陪侍著,城門外數名百姓氣定神閒的專心打掃,使得疑心病起的司馬懿不敢冒進遂退兵而去,不知此時諸葛亮軍中,僅剩少數可用兵力,而白白喪失了一次殲敵的大好機會。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虎邊則有張飛鎮守長板坡,為冒死前往的營搶救劉禪的趙雲斷後。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兩側小港門的門楣上同樣也有門印,而且是以四方形的印章形式呈現,上頭分別刻著「福」、「祿」、「壽」、「全」四字。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字的周圍再飾以雲彩,相當典雅別緻。


三川殿下的員光同樣也是木材雕飾,主題有蜀漢五虎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是劉備底下最驍勇善戰的五位大將軍,陳壽的《三國志》將五人之事蹟和篆成〈關張馬黃趙傳〉。

undefined
另一頭則有三英戰呂布,同樣也是出自於三國演義的故事。投效董卓麾下的呂布,素以驍勇善戰聞名,當時發起眾路將領一同討伐董卓的曹操,正苦於無人可敵呂布的窘境,此時投效帳下的劉關張三人自願出帳一對,只見三兄弟纏戰呂布竟顯僵持之態,直到呂布力衰逃回帳內,董卓派兵馬出城接應為止,這一戰也是劉關張三人展露頭角的第一戰。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再看到兩側壁堵上的作品,外側的祈求吉慶堵是以交趾陶的方式呈現,龍邊祈求堵保存狀況較為良好,將軍身上的盔甲尚保有部分釉彩,這對作品的人物動作略顯僵硬,但表情卻是相當生動,讓人望之心生歡喜。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至於虎邊的吉慶堵則是磨損嚴重,只剩下人物輪廓,著實可惜。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內側的龍虎雙堵同樣也頗具年代,虎堵保存較為良好,色彩仍然鮮明


這兩幅作品的保持狀況尚稱良好,色彩也還算鮮明。龍邊這幅的主題是「添華晉爵」;一人手捧金爵與牡丹敬獻給天官福神,象徵祈求富貴與功名。


虎邊主題是「天官賜福」,只是這裡所線的似乎是比較像是「杯」,而不是壺。


回頭看看門板上的門神畫作,顏色雖顯斑駁,但人物輪廓及眼神、表情仍清晰可見。




兩側小港門的侍官與宮娥門神的共通點就是表情嚴肅,看起來不苟言笑的樣子。


在前拜殿通往天井的兩側各有一道圓形大理石拱門,是通往兩側護室與後殿的走道,門上有幾幅平面石雕作品,其中有一幅以釣叟為主角。


上方的詩句發人省思,詩句題到「名利兩忘爭似爾,休論呂望與嚴陵」。呂望和嚴陵這兩位主角同樣都是在垂釣的背景下受召,不過後來的際遇卻大不相同,畫作上的題詩頗有告誡世人不必汲汲於名利的用意。




在拱門上方則是有水車堵,上方嵌著交趾陶像,不過同樣也因受長年煙燻以及灰塵而顯得黯淡無光。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進入廟內很容易就會被嗆人的香煙給燻得淚流滿面,港口宮因為是老廟,空間本就不大,再加上廟方在天井上方又加裝了鐵欄杆,使得通風功能不佳,雖然廟方以提倡一爐一炷香,但鼎盛的香火仍是每每嗆得人招架不住。


通過天井登上正殿,首先會看到一對圓形龍柱,龍身單腳拄地盤旋而上,龍首翹盼向上呈現力道。


整座大殿均被燻成了亮黑色彩,媽祖金身就安座在神龕之中,只是阿中一直很不喜歡港口宮處處可見的鐵欄杆,看起來相當不美觀,不只神龕有,連正殿神房前也有,欄杆阻隔了信徒接近媽祖娘娘的距離,只能遠遠瞻仰聖容。


欄杆也讓在神龕當中的媽祖,看上去似乎就像是在坐牢一般。


港口宮蚶仔寮媽有一個獨步全台的特色,那便是隨時都能讓信徒請回家,這在臺灣其他宮廟是絕無僅有的現象。每年只有在中元普渡時,媽祖們才會通通回家坐鎮,因此想要在港口宮看到眾位聖母齊聚一堂的景象是相當難得的事情。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阿中參訪的這天,開基大聖母正好在家,因此神龕當中除了鎮殿媽坐鎮,龍邊還有大聖母。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不過過沒多久就碰上南鯤鯓來的宮廟,前來把開基聖母請過去了,所以幸運地可以近距離拍到開基大聖母的金身。





港口宮從開基大媽到六媽,都開放讓信徒、宮廟迎請回去協助辦事,或是參加慶典,也就是因為這種一步一腳印的耕耘,才能讓港口宮有分靈全台,信徒遍布的盛況。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再欣賞到神龕上方的雕刻作品,精緻程度展現出信徒對媽祖的虔誠。除了線條繁複的藻飾,左右還雕著幾位雙手合十,向媽祖朝拜的小仙童。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小仙童彎頭翹腿模樣甚是有趣。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最外側則是韋馱與伽藍兩位護法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這對原本為佛教神祇的護法菩薩,在民間信仰三教融合的情況下也成了常見的裝飾題材,彼此並不扞格。


神龕上垂掛著一對黃底紅字的燈籠,上頭寫著「港口宮‧蚶仔寮媽」,成了一片黑當中最鮮明醒目的顏色。


媽祖神龕前當然少不了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


港口宮的將軍像體態壯碩,表情生動靈活,金剛怒目之姿威懾妖邪。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港口宮的菩薩像頭戴五佛帽,身上披著和媽祖相同的珍珠披肩,造型十足的民間信仰化。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在觀音殿的照牆處有一座噴水池,布置成普陀巖觀音菩薩說法,其中有一尊菩薩像雕工細緻,慈眉善目,看起來格外能安定人心。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傳統廟宇的興建格局均有必須嚴格遵守的制式,通常後殿所供奉的神明,其神格或是地位會比主神還高,例如民間信仰當中觀世音菩薩的神格就比媽祖高,又例如部分媽祖廟會在後殿奉祀媽祖的雙親。不過在建築格局上,正殿的高度會比三川殿以及後殿、兩側廂房還要高,港口宮也不例外。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站在廂房的屋頂上欣賞屋簷上的剪黏裝飾,除了做為門面的三川殿裝飾是新穎的,其他宮殿上的裝飾零件大部分顏色均已褪散,甚至破損的也不少,但卻還是能看出昔日匠師們精湛的手藝。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鐘鼓樓的規帶牌頭各有一對人物,主角是一位文官,身旁則有一名童子持燈陪伴,「燈」與「丁」同音,此幅作品正有祈求功名加身與人丁興旺的象徵意涵。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在正殿的脊墜處則是以獅頭懸鏡為裝飾,鏡面上有一尊將軍剪黏作品,色彩雖顯斑駁,但線條依然清晰明顯。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在另一頭觀音殿上的脊飾則相對單純許多,正脊上只有雙龍護守著一名乘著獅子的年輕將軍,將軍像是採用剪黏的方式完成,表情祥和,座下雄獅也是和藹相貌,看來相當可親。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兩道規帶的牌頭則是仙翁祝壽與麻姑獻瑞的交趾作品。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走訪整座港口宮後的心得,不得不讓人再次興起保護古蹟的念頭。如今的港口宮設備雖顯簡陋,裝飾雖顯斑駁,但每個角落都富含著前人智慧的結晶,如果就這樣拆除重建,那麼我們的後代子孫就再也看不到這些前人的智慧。試想以現在匠師凋零,人才不濟的現實狀況下,新建成的宮廟再怎麼雄偉壯觀,豪華氣派,安上去的裝飾還不就只是和其他地方相同的,那些大量模造的陶像,寫到這兒不僅又讓阿中想起走訪芳苑普天宮時的感嘆,如果不能保有自己的特色,那麼擁有一座雄偉的「複製品」又能讓當地居民有多自豪?心中不禁感到納悶。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在海通路口上就有一座跨越四線車道的拱門型牌樓,正中央以及兩側有卡通版的媽祖與將軍,成了前往拜訪港口宮的第一意象。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在港口大橋的橋頭則有一座歐式風格的門樓。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聖母橋頭則有千順兩將軍的石雕像鎮守。

東石笨港口港口宮
阿中在2012年的參訪行程中,因客運班次稀少,因此索性從港口宮步行到朴子市區,走的就是這一條新路,也因此有機會可以沿路欣賞這安處不一樣的裝飾風格。建議大家以後如有機會前來港口宮參拜,除了欣賞宮殿本身的建築,不妨也可以來看看這三處的裝飾藝術喔!當然,建議還是要自己開車……

【攝‧記】東石笨港口港口宮2012.4.9
【攝‧記】東石笨港口港口宮2014.2.16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