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河福安宮

時間:
201453


地點:白河福安宮(臺南市白河區中山路124)

交通方式:搭乘臺鐵至新營車站,轉搭大臺南公車黃幹線往白河,於終點站下車後沿中山路往北直行約六分鐘即可抵達。

【白河福安宮簡介】引自福安宮網站
福安宮在白河地區〈原店仔口〉屬一公廟亦是信仰中心,故有大廟之封號。

本宮歷史悠久,初時是明末由中國大陸之福建省漳州府、泉州府及廣東省部分先民渡台來此墾荒,伊始草建簡陋小廟奉祀,祈求保佑平安,至康熙三十五年西元一六九七年由本街富豪吳文秀倡首,發動邀請環繞十三鄉社之鄉紳信眾開會,于是議定在十三街庄中心位置之店仔口建壹座宮殿式之大廟,議定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聖誕千秋日之四日前三月二十日起必定舉行恭迎天上聖母鑾駕,出巡十三街庄遶境三天接受各境演唱梨園慶祝千秋祈求平安,至三月二十二日夜鑾駕回宮安座,故有店仔口媽祖十三街庄香之由來。

本宮現有前後二殿是在民國五十五年由已故主任委員李建張發起在民國五十六年丁未年農曆八月十七日召開委員、爐主、地方人士、擴大會議,並遵奉天上聖母降鑾之旨意,一切以隨意樂捐,終於在民國六十四年完成前後殿全部工程。並在民國六十五年連續三年完成店仔口十三街庄香,為感念已故主任委員李建張先生對本宮之貢獻特立此。

【阿中隨筆】
店仔口是白河的古地名,然而福安宮媽祖廟在文獻上的記載卻是闕如的,廟方所提供的沿革所據為何也沒有明白的揭示,如果在康熙年間真建立起一座「宮殿式之大廟」,那麼三百年來的各種文獻不可能全無記載,更何況店仔口又曾經在歷史上扮演著重要的交通樞紐地位。雖然文獻當中不曾明確記載過白河福安宮,但我們或許可以從店仔口聚落的發展史來推敲一二,因為有了聚落才會有廟。

990131日洪麗雯於「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撰寫的白河開拓史(請參閱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21635#),當中提到:「清領初期,白河屬於諸羅縣十七庄之一的下茄苳庄;清雍正年間,白河地區分屬於下茄苳北堡、下茄苳南堡、哆囉國東堡、哆囉國西堡。」以及「康熙至乾隆年間,大排竹為嘉義縣治前往府城大路的要站……是控管番地的重要據點,又為軍事重地,當時城守營設外委、汛兵於此守備,大排竹因而成為白河地區的小型行政、商業中心。」,此說可於康熙中期所繪製的「康熙臺灣輿圖」當中得到佐證,地圖上沿著八掌溪朔溪而上,只見「下加冬汛」至「大排竹」後隱入山中,並無「店仔口」的出現。康熙中葉時期所完成的《臺灣府志》當中的〈封域志/山川(附海道)/臺灣府水道/諸羅縣水道〉提到:「急水溪 從大武山北,西過大排竹之南,又過下茄冬,經倒咯嘓之北西迤,而與嘓溪會,同入於海.」。另根據康熙五十六年(1717)知縣周鍾瑄所修的《諸羅縣志》〈封域志/山川/川〉的記載:「白水溪,發源於玉案(山名),西灌於大排竹、臭祐、下加冬(俱莊名.別見「水利」)」。再加上〈規制志/水利/陂〉:「烏樹林大陂 源由白水溪分流,長可二十餘里;灌本莊大排竹、臭祐莊、客莊、本協、下加冬等莊.康熙五十四年,知縣周鍾瑄捐穀一百石、另發倉粟借莊民合築.」,這三條紀錄均可見當時在今日的白河境內是以大排竹以及臭祐(今名秀祐)兩地為人口聚集的「莊」,尚未有「店仔口」的出現。甚至到了乾隆廿八年(1763),臺灣府知府余文儀所主修的《續修臺灣府志》當中,也只有大排竹的記載,且當時此地的規模已經成了較莊更為熱鬧的「街」;〈規制/街市/諸羅縣〉:「大排竹街:距縣二十五里.屬下加冬保.」。

至於文獻上對於「店仔口」的記載最豐富的莫過於道光十二年(1832)的張丙事件,以及同治元年的戴潮春事件,這兩次民變都發生在白河地區,其中的張丙更是店仔口人。依清道光二十年(1840),周凱所著的《內自訟齋文集》〈記臺灣張丙之亂〉記載:「張丙者,其先,漳之南靖人。居嘉義,三世為店仔口魚牙(古互字)」,張丙的祖籍是漳州南靖,三世都住在店仔口。如果以一世二十年來換算,那麼張丙一家住在店仔口已經六十年了,從道光十二年往前推算六十年約莫是乾隆末期,據此可推估漢人入墾店仔口的時間大約是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之間,由此也可與洪麗雯文章中的敘述:「由山區將物品挑運至大排竹路途遙遠,中間的休息站便應運而生,約在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有名為吳根的農人,選擇於急水溪與白水溪交會處附近結廬販賣冷飲,……進而吸引人潮建屋成店,附近居民習稱此地為「店仔口」。」互相對照,這樣的結論也能解釋為何乾隆中期之前的文獻均無「店仔口」記載。

再論及張丙事件對白河地區的影響,前文所述大排竹在清代前期是白河地區最為繁榮的地點,每每民亂總成為官兵與叛民的攻防據點所在,尤其是張丙之亂更對當時已發展成熟的大排竹街更是造成衝擊。張丙與清朝官兵對決的地點就落在店仔口外的大排竹街,短兵相接下造成街面受損,此時適逢店仔口的發展尚在起步階段,大排竹的衰敗成了店仔口繁榮的契機之一,再加上本身的自然位置以及交通區位等優勢,使得店仔口自然而然就取代了大排竹的地位,甚至於光緒年間躍身成為鹽水、下茄苳等地交易山產的重心。

總歸而論,店仔口聚落的形成是在乾隆至嘉慶年間,真正興盛時期是在道光年間的張丙之亂後,鼎盛時期則是在光緒年間。以此觀之,前文廟方沿革所言店仔口福安宮為康熙年間所創,這樣的論述可能需要再多所研究推敲了。

店仔口福安宮就座落在白河最熱鬧的中山路上,毗鄰白河派出所。正面有一座嶄新的牌樓,雕琢繁複、美輪美奐,不過越是嶄新的零件就越引不起阿中的注意,因此直接就往廟埕裡走去了。牌樓兩旁各種植一棵榕樹,以枝幹的錯落程度來判斷樹齡應該不老。廟埕正向著中山路,筆直的馬路由北向南至福安宮前稍向右偏,因此福安宮的廟埕是算是道路的延伸。埕上還畫了幾停車格,因此看起來並不廣闊。就在中山路衝的這一面,廟方堆置了幾顆看來極不天然的石頭,定睛一看方知那些應是老廟重建後置換的「柱珠」。所謂的柱珠就是柱子下方托起的石材,可以隔絕木結構的柱子直接觸地面,導致過於潮濕而腐蝕。這些昔日擔任撐起老廟重責大任的功臣,如今卻被棄置在一旁,任由風吹雨淋,貓狗嬉戲,讓人看了不勝唏噓。除了幾顆柱珠石,另一邊還有一座石獅基座,石面雖已斑駁,但依稀還可看出雕琢的痕跡,上頭的石獅不復見,徒留基座與柱珠一同被棄置一旁,令人徒呼「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啊!

福安宮的三川殿為歇山重簷式,站在廟前仰望殿上的裝飾,乍看之下沒什麼特殊之處,脊背稜線上祈求吉慶將軍乘龍護三仙,次脊則是仙女散花,這在一般廟宇相當普遍,然而只要靜下心仔細欣賞,就能看出匠師獨特的巧思與設計,也因此福安宮三川殿的脊飾,是阿中認為這裡最值得推薦與欣賞的地方。先從正脊脊背上看起,福神左手托如意,正手扶腰帶,一派氣定神閒的樣子。祿仙懷抱稚兒,和藹慈祥。壽仙左托仙桃,右拄枴杖,皓首而硬朗。福神背後探出頭來的服侍宮女,柳眉細眼,展現中國女子溫柔婉約的氣質。這組剪黏作品雖略顯斑駁,但人物的表情生動活潑,展現傳統匠師掌握人物細節之高超手法。三仙足下台基兩側各有一條躍上的鯉魚,有鯉魚躍龍門之寓意。兩側護衛將軍分持旗、球、戟、罄,跨坐青龍之上,威武的神情當中帶了些柔和,身上的剪黏脫落泰半,但從一片片的痕跡當中足可想見當年完工時,在陽光照射下那色彩斑斕炫目,神氣輝煌的景象。青龍迴身龍首向內,呈現雙龍護三仙之態勢,而在燕尾處還有一隻龍首魚身,昂首向天的鰲,正中央的鯉魚,燕尾上的鰲,將軍乘坐的青龍,正是整個鯉魚躍龍門的演化過程,讓整個正脊脊背上的裝飾能連貫成彼此相關聯的故事情節,此舉甚為妙哉。然而脊背上的故事連貫尚未結束,第一層屋脊的印斗處是一名童子,手裡拿著釣線戲弄著二層脊背上的三腳金蟾,巧妙的將一、二層主題串聯起來。這名童子正是民間傳說當中能返老還童的海蟾子「劉海」,據說劉海是後梁燕王劉守光的宰相,但因崇尚黃老之術再加上君主無道,因此棄官尋仙,遇八仙之一的鍾離權點化後,入山拜呂洞賓為師,潛心修道,成為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至於劉海戲金蟾的故事由來,傳說劉海有個親戚貪汙,但因生前禮佛修道,故死後並未入地獄而成為一隻三腳蟾蜍,歸入東海受龍王管轄,劉海為了解救其脫離遂以一串銅錢釣引出海。又因金蟾具有跳一步就吐一枚銅錢的特性,因此傳說劉海常常藉此道救濟窮苦百姓,是故劉海戲金蟾也成了民間傳說求財的象徵。而在金蟾之後則是幾朵祥雲冉冉升空,雲上立著散花仙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上綵帶迎風飛舞,著實仙女下凡之姿,這樣的造型彼此時下大量複製的陶俑美上數十倍,也更顯宮廟之獨特價值。整個三川殿脊線上的裝飾,就由一連串彼此相關聯的人物、動物形成了連貫的故事,這是阿中覺得福安宮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誠摯推薦給大家來此欣賞。

再看到正脊脊堵部分是三組捉對廝殺的騎將剪粘,搭配喊戰的嘍囉兵,讓整個畫面看上去熱鬧不已,最外側有兩頭麒麟瑞獸,同樣是精緻的作品。次一層屋脊的印斗處是一對手持雙鐧與雙鞭的將軍,威風凜凜,這是民間常見的另一組門神搭配:神荼、鬱壘。這組門神的出現年代要比目前最常見的秦瓊、尉遲敬德還要早得多,根據《山海經》的記載:「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中國最早出現的懸掛在門上的避邪之物便是桃枝,後來才演變成繪畫,因此神荼、鬱壘堪稱是中國門神的老大哥。四道垂脊的牌頭都有熱鬧的剪黏裝飾,主題有「狄青戰天化」以及「項莊舞劍」等膾炙人口的民間傳奇故事。只是這些作品因年代久遠而顯得斑駁,甚至部分還長出了野草,平添一絲古意。在第一層和第二層屋簷之間高懸著「福安宮」宮名匾,落款題到「中華民國五十九年,歲次庚戌年桐月興建」,這是福安宮最近一次的大規模興建,三川殿屋簷上的裝飾是福安宮難得保存下來的早期作品,至於簷下以及廟內則明顯看得出是這幾年重新改建的,透過福安宮網站上所提供的2012年的廟會照片不難發現,當年的廟貌和如今所見截然不同,同樣是三川殿的照片(http://fuan.edu-bloc.com.tw/images/temp.jpg)就可明顯看出與今日的差別,不禁讓人感嘆舊廟風華的不復存在。

廟外側的一對金色石獅一看就知道也是新的作品,對照前述所提的那張兩年前就照,真覺如今的獅像兇猛有餘但靈氣不足。簷下看樑有三幅彩繪,正中央是聖母出巡圖,雍容華貴的天上聖母乘著鳳輦出巡,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在駕前開路引導,遍查世間眾生苦難,龍邊是聖母桃花山收服二將,虎邊則是聖母伏魔,都是展現媽祖無比神力,降妖伏魔的主題作品。兩側墀頭處同樣安著扛廟角的憨番,只是這兩尊憨番明顯是新替換上去的陶俑(亦可對照前述舊照),看起來雖然新穎威武,但就是少了股獨特的韻味。丹墀下方的水車堵有一連串的交趾作品,當是保存下來的舊廟裝飾,故事取材多為武將出征,例如「界牌關秦懷玉掛帥」以及狄青「五虎平西」等。水車堵下的對照堵是一對祈求吉慶將軍像,看起來似乎是陶俑材質,只是隔著一層壓克力罩無法仔細欣賞,將軍向外眺望的神情饒富意境。在祈求吉慶將軍像的下方則是各有一幅「博古圖」,摸起來似是水泥材質,只是抹上了一層彩漆,看來實在有些俗氣。不僅這兩幅博古圖,整個三川殿石雕部分全被塗上了彩漆,對照前年的舊照這些都是之前所沒有的,眼花撩亂的漆色讓整個廟貌的莊嚴性大打折扣,顯得俗氣許多。

正門上方的看架是一幅五路財神彩繪,正中央懸掛著宮名牌座,只是字體看來似乎有些不協調。牌座下方刻著一串銅錢以及一葉芭蕉,具招來財富的吉祥寓意。在宮牌的左右各有一幅交趾作品,題材同樣也是武將出征的故事。下方大楣則是武將石雕,可惜被懸掛的八仙綵所掩,無法看出石雕的主題為何。正門門聯題到「
福錫群黎祀典千秋崇后德,安寧四海馨香奕世荷天恩」。正門兩側門扇石雕是以龍、鳳為主題,分別成對,外側另有一幅花鳥雕刻作品,下方裙堵則是雕著獅群,龍邊為戲球公獅,虎邊為教子母獅。只是這些雕刻作品如今也全被塗上五顏六色的油漆,同樣讓人倍感可惜。此外鎮守正門的獅像看起來也是新品置換,舊的獅座恐怕就是阿中於隨筆一開始所提到的,已經被拆除而台基就被當成廢棄物棄置在廟埕旁了。然而美感被彩漆破壞最嚴重的,並不是正門的幾扇石雕,而是小港門的頂垛和裙垛。兩側小港門的頂垛主題是耕樵漁讀,裙垛則是四不足,但原本的石雕被漆上顏色,再加上那突兀的線條,讓作品看來顯得十足的做作,相當可惜。屏除令人看了嘆氣連連的石雕,步通上彩繪作品算是能平衡失望的部分,面向正門的兩側分別繪著「南極星輝」與「麻姑獻瑞」,畫風清麗,用色柔和。屋身立面的柱身上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寰中慈母女中聖,海上福星天上神」,上聯旁尚題到:「歲次甲寅年桂月吉置,敬錄閩浙總督駱古玉」,言下之意此對聯乃是謄錄於閩浙總督之作。然而遍查清代歷任閩浙總督並沒有駱古玉這號人物,連駱姓也沒有。此對聯應是出自臺南祀典大天后宮裡,道光十三年(1833)閩浙總督程祖洛所獻之對聯,只是為何會出現「駱古玉」這個名號,這就有些令人費解了。從龍邊的小港門進入廟內之前可以先看看底下的門箱,門箱的作用在於固定門框,一般廟宇都會在其上加以雕飾,不過如今福安宮的門箱就只有光滑面,只留有存古遺風了。

進入廟內不難發現福安宮與一般廟宇建築有所不同,這裡沒有天井,三川殿接續著拜殿與正殿,拜殿上方有個雕飾華麗的八卦型蛛網藻井,頂心明鏡為龍鳳圖,四周綴以各種法器如寶劍、葫蘆、書卷、魚鼓、芭蕉扇…等。抬頭除了能欣賞華麗繁複的藻井,橫樑之間的彩繪也是值得留心的地方。最外側的兩幅彩繪以「聖母出世保萬民」與「聖母得道」為題,道出了林默誕生與升天這兩個生命周期的關鍵。在「聖母得道」圖當中不僅可見千順兩將軍護佑,亦有功曹天神手捧詔書、印綬、令旗而來,傳達迎請媽祖上天述職之意。除了這兩幅媽祖故事的彩繪,在虎邊還有一幅「媽祖降龍」圖,意指聖母降伏四海龍王而成為海上之神的過程。福安宮的正殿左右兩邊的空間並不對稱,龍邊較虎邊狹窄,因此虎邊才會多了這一幅「媽祖降龍」圖。在與正殿照面的正門內側上方懸掛一通匾額,題字「聖德佑民」,這是如今福安宮所公開的,少見的幾通匾額之一,只是奉獻的年代是民國己亥年(48年,西元1959),亦屬近代之物,是故無法為福安宮的廟史做更早期的證明。不過這通匾上的題字呈現了閩南書寫獨特的飛白手法,相當具有特色,而這種能在匾額上刻出飛白手法的技術如今也屬罕見,因此雖然匾的年代不久,但仍有可觀之處。再欣賞到這裏的門神彩繪同樣也是常見的秦瓊與尉遲敬德這一組搭配,只是較特殊的是兩側小港門全由服侍宮女擔任門神,有別於以往常見的一對宦官加上一對宮女的組合,不過如此更能點出主神為女性的特質。

再往前進入正殿,數十尊的媽祖金身就端坐在精緻的木雕神龕當中,其中最醒目的當然就是鎮殿媽祖。福安宮的鎮殿媽表情相當擬真,雙唇微啟如笑,雙眼微睜慈悲的俯視著眾生,從不同的角度看,鎮殿媽總是展現出慈悲的笑容,是一尊讓人瞻仰而感到歡喜的雕塑精品,望之心靈平靜。不過從正面看上去,福安宮的鎮殿媽似乎略微左傾,不知是何緣故?在鎮殿媽的兩側各有一尊披著紅綾的媽祖神像,依位置來看應是福安宮中地位最為崇高的兩位媽祖。在神龕的正上方嵌著一方小木匾,上刻「
湄洲天上聖母」,整座神龕以金色為主色,參雜繽紛色彩,看起來應該也是這兩年重新粉刷過,龕上對聯題到「聖德配乾坤靈昭店仔口,母儀昭日月神鎮福安宮」。在媽祖神龕前方還有一排木雕欄杆,上頭安著型態各異的八仙雕塑,只是似乎是重新粉刷,導致雕刻的細膩程度大打折扣,且八位當中也遺失了呂洞賓與何仙姑兩位。而在神龕兩側當然少不了媽祖的陣前兩大護法,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這裡的將軍像剛重新粉刷,因此看起來格外活靈活現,威武逼人,不過卻也失去了老味道。神龕上方的看樑繪有雙龍護珠,兩側則是寫著「福在」、「眼前」,這四個字在這裡顯得特別有意思。而在將軍像背後的金柱對聯則是寫著「聖壇龍枝救世苦難凡民,母心化凶接引四海財安」,表達了信徒們希望媽祖救難賜福的想望。正殿神案上有一對精緻的陶瓷獅子,下方寫著「民國五十八年,福安宮天上聖母,日本國宮城县,黑澤武吉敬献」,可惜廟方並未介紹為何會有一位日本人獻了這麼一對精緻的藝術品給福安宮,失去了為廟宣傳的機會。正殿上除了主祀媽祖,左右還陪祀了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分別代表文武雙聖。

往後殿走去,這裡和一般媽祖廟常見的配置相同,供奉著與媽祖淵源深厚的觀世音菩薩,只是觀音殿看來更加新穎,應該是後期經過重修的面貌。左右迴廊的過水門上各有一幅「和合二仙」圖,和合二仙為唐代高僧寒山與拾得的合稱,這兩位的故事我們在上一篇「香山天后宮」當中已作介紹,在此便不再贅言。只是一般常見的和合二仙多半是手持蓮花,以及引來象徵福氣的蝙蝠,但在這裡不僅如此,虎邊還有一幅「掃去天災」圖。進入後殿,神龕中奉祀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以及彌勒菩薩,兩側則陪祀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殿上橫樑同樣也有許多彩繪,多半以觀音菩薩的傳說故事為題材,如「觀音佛祖顯聖保萬民」與「觀音佛祖講經渡眾生」,一旁落款提到「歲次癸巳年油漆彩繪重新整修」,看來是去年(2013)剛剛整修完成的作品,不過彼此三川殿的石雕彩繪,這裡的作品算是較值得一觀。

就在觀音殿的虎邊有一間看似新闢的「城隍殿」,殿前范謝兩將軍神將威武鎮守,看來頗為懾人,想進殿去參拜城隍爺就得先穿過兩將軍的身旁,也意味著虧心暗作之人來此必當現形。范將軍手持羽扇與狴犴令牌,上寫「善惡分明」與「賞善罰惡」。狴犴為龍生九子之一,性好訟,因此常見於衙門,亦有明斷是非的寓意。謝將軍手持羽扇與火籤令,同樣是追捕嫌犯的法器之一,為主神下達之急令。范謝兩將軍是最廣為人知的城隍部將,也是陰間司法的代表。進入城隍殿中回過神抬頭一看即可看見一方算盤高掛,代表著到此後一生功過盡明算,瞞不了天,欺不了神,是警惕世人諸惡莫做,諸善奉行的象徵。走出城隍殿回到觀音殿前的天井,這裡有方告示向香客解說著兩側鐘鼓樓名為「鯨發」與「鼉逢」的典故,特別抄錄下來跟大家分享:「
鯨發:鐘上刻獸曰蒲牢,是龍生九子之其一,生性好鳴,蒲牢畏懼鯨魚,故民間以鯨形木槌而撞擊,即發出很大鳴叫聲,出自東賦「發鯨魚,鏗華鐘」之典故,引用鯨發稱鐘樓。鼉逢:鼉即揚子鰐,中國的特產,牠的皮厚有彈性,製成鼓,聲音宏亮,鼉原本叫聲像鼓聲,故有「鼉聲逢逢」之述,引用鼉逢稱鼓樓」。

綜觀白河福安宮給阿中的感覺,是個古今交會的廟宇,簷上的精緻裝飾對照簷下的彩繪,著實讓人感嘆古廟的保存不易。如今,廟方貼出告示要把古金爐拆掉重建,現正募集資金當中,看來過不了多久福安宮又將失去一項可證明廟史悠久的紀錄了。看著爐口上的招財雙童子,以及爐身上細膩的青龍剪粘與瓷磚彩繪,再次令人感到惋惜,或許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的破敗,以重修代替重建,這麼對古物以及前人的尊重,才能讓廟宇的故事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這是對前人的尊重,也是對後代負責任的表現。

DSC02651
閱讀「康熙臺灣輿圖」,沿著八掌溪朔溪而上只見「下加冬汛」至「大排竹」後隱入山中,並無「店仔口」的出現。

白河福安宮
正面有一座嶄新的牌樓,雕琢繁複、美輪美奐,不過越是嶄新的零件就越引不起阿中的注意,因此直接就往廟埕裡走去了。牌樓兩旁各種植一棵榕樹,以枝幹的錯落程度來判斷樹齡應該不老。

白河福安宮
廟埕正向著中山路,筆直的馬路由北向南至福安宮前稍向,因此福安宮的廟埕是算是道路的延伸。埕上還畫了幾停車格,因此看起來並不廣闊。

白河福安宮
就在中山路衝的這一面,廟方堆置了幾顆看來極不天然的石頭,定睛一看方知那些應是老廟重建後置換的「柱珠」。這些昔日擔任撐起老廟重責大任的功臣,如今卻被棄置在一旁,任由風吹雨淋,貓狗嬉戲,讓人看了不勝唏噓。

白河福安宮
另一邊還有一座石獅基座,石面雖已斑駁,但依稀還可看出雕琢的痕跡,上頭的石獅不復見,徒留基座與柱珠一同被棄置一旁,令人徒呼「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啊!

白河福安宮
福安宮的三川殿為歇山重簷式,站在廟前仰望殿上的裝飾,乍看之下沒什麼特殊之處,脊背稜線上祈求吉慶將軍乘龍護三仙,次脊則是仙女散花,這在一般廟宇相當普遍,然而只要靜下心仔細欣賞,就能看出匠師獨特的巧思與設計,也因此福安宮三川殿的脊飾,是阿中認為這裡最值得推薦與欣賞的地方。

白河福安宮
先從正脊脊背上看起,福神左手托如意,正手扶腰帶,一派氣定神閒的樣子。祿仙懷抱稚兒,和藹慈祥。壽仙左托仙桃,右拄枴杖,皓首而硬朗。福神背後探出頭來的服侍宮女,柳眉細眼,展現中國女子溫柔婉約的氣質。這組剪黏作品雖略顯斑駁,但人物的表情生動活潑,展現傳統匠師掌握人物細節之高超手法。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三仙足下台基兩側各有一條躍上的鯉魚,有鯉魚躍龍門之寓意。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兩側護衛將軍分持旗、球、戟、罄,跨坐青龍之上,威武的神情當中帶了些柔和,身上的剪黏脫落泰半,但從一片片的痕跡當中足可想見當年完工時,在陽光照射下那色彩斑斕炫目,神氣輝煌的景象。

白河福安宮
在燕尾處還有一隻龍首魚身,昂首向天的鰲,正中央的鯉魚,燕尾上的鰲,將軍乘坐的青龍,正是整個鯉魚躍龍門的演化過程,讓整個正脊脊背上的裝飾能連貫成彼此相關聯的故事情節,此舉甚為妙哉。

白河福安宮
第一層屋脊的印斗處是一名童子,手裡拿著釣線戲弄著二層脊背上的三腳金蟾,巧妙的將一、二層主題串聯起來。這名童子正是民間傳說當中能返老還童的海蟾子「劉海」。傳說劉海有個親戚貪汙,但因生前禮佛修道,故死後並未入地獄而成為一隻三腳蟾蜍,歸入東海受龍王管轄,劉海為了解救其脫離遂以一串銅錢釣引出海。又因金蟾具有跳一步就吐一枚銅錢的特性,因此傳說劉海常常藉此道救濟窮苦百姓,是故劉海戲金蟾也成了民間傳說求財的象徵。

白河福安宮
據說劉海是後梁燕王劉守光的宰相,但因崇尚黃老之術再加上君主無道,因此棄官尋仙,遇八仙之一的鍾離權點化後,入山拜呂洞賓為師,潛心修道,成為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

白河福安宮
在金蟾之後則是幾朵祥雲冉冉升空,雲上立著散花仙女,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身上綵帶迎風飛舞,著實仙女下凡之姿,這樣的造型彼此時下大量複製的陶俑美上數十倍,也更顯宮廟之獨特價值。

白河福安宮
再看到正脊脊堵部分是三組捉對廝殺的騎將剪粘,搭配喊戰的嘍囉兵,讓整個畫面看上去熱鬧不已。

白河福安宮
最外側有兩頭麒麟瑞獸,同樣是精緻的作品。

白河福安宮
次一層屋脊的印斗處是一對手持雙鐧與雙鞭的將軍,威風凜凜,這是民間常見的另一組門神搭配:神荼、鬱壘。

白河福安宮
這組門神的出現年代要比目前最常見的秦瓊、尉遲敬德還要早得多,根據《山海經》的記載:「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人,一曰神荼,一曰鬱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鬱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中國最早出現的懸掛在門上的避邪之物便是桃枝,後來才演變成繪畫,因此神荼、鬱壘堪稱是中國門神的老大哥。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四道垂脊的牌頭都有熱鬧的剪黏裝飾,主題有「狄青戰天化」以及「項莊舞劍」等膾炙人口的民間傳奇故事。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只是這些作品因年代久遠而顯得斑駁,甚至部分還長出了野草,平添一絲古意。

白河福安宮
在第一層和第二層屋簷之間高懸著「福安宮」宮名匾,落款題到「中華民國五十九年,歲次庚戌年桐月興建」,這是福安宮最近一次的大規模興建

白河福安宮
整個三川殿脊線上的裝飾,就由一連串彼此相關聯的人物、動物形成了連貫的故事,這是阿中覺得福安宮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地方,誠摯推薦給大家來此欣賞。

白河福安宮
廟外側的一對金色石獅一看就知道也是新的作品,對照前述所提的那張兩年前就照,真覺如今的獅像兇猛有餘但靈氣不足。

白河福安宮
簷下看樑有三幅彩繪,正中央是聖母出巡圖,雍容華貴的天上聖母乘著鳳輦出巡,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在駕前開路引導,遍查世間眾生苦難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龍邊是聖母桃花山收服二將。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虎邊則是聖母伏魔,都是展現媽祖無比神力,降妖伏魔的主題作品。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兩側墀頭處同樣安著扛廟角的憨番,只是這兩尊憨番明顯是新替換上去的陶俑(亦可對照前述舊照),看起來雖然新穎威武,但就是少了股獨特的韻味。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丹墀下方的水車堵有一連串的交趾作品,當是保存下來的舊廟裝飾,故事取材多為武將出征,例如「界牌關秦懷玉掛帥」以及狄青「五虎平西」等。

白河福安宮
水車堵下的對照堵是一對祈求吉慶將軍像,看起來似乎是陶俑材質,只是隔著一層壓克力罩無法仔細欣賞

白河福安宮
將軍向外眺望的神情饒富意境。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在祈求吉慶將軍像的下方則是各有一幅「博古圖」,摸起來似是水泥材質,只是抹上了一層彩漆,看來實在有些俗氣。

白河福安宮
不僅這兩幅博古圖,整個三川殿石雕部分全被塗上了彩漆,對照前年的舊照這些都是之前所沒有的,眼花撩亂的漆色讓整個廟貌的莊嚴性大打折扣,顯得俗氣許多。

白河福安宮
正門上方的看架是一幅五路財神彩繪,正中央懸掛著宮名牌座,只是字體看來似乎有些不協調。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牌座下方刻著一串銅錢以及一葉芭蕉,具招來財富的吉祥寓意。

白河福安宮
正門門聯題到「福錫群黎祀典千秋崇后德,安寧四海馨香奕世荷天恩」。

白河福安宮
正門兩側門扇石雕是以龍、鳳為主題,分別成對,外側另有一幅花鳥雕刻作品。

白河福安宮
這些雕刻作品如今也全被塗上五顏六色的油漆,同樣讓人倍感可惜。

白河福安宮
下方裙堵則是雕著獅群,龍邊為戲球公獅,虎邊為教子母獅。

白河福安宮
鎮守正門的獅像看起來也是新品置換,舊的獅座恐怕就是阿中於隨筆一開始所提到的,已經被拆除而台基就被當成廢棄物棄置在廟埕旁了。

白河福安宮
兩側小港門的頂垛主題是耕樵漁讀

白河福安宮
裙垛則是四不足,但原本的石雕被漆上顏色,再加上那突兀的線條,讓作品看來顯得十足的做作,相當可惜。

白河福安宮
屏除令人看了嘆氣連連的石雕,步通上彩繪作品算是能平衡失望的部分

白河福安宮
面向正門的兩側分別繪著「南極星輝」與「麻姑獻瑞」,畫風清麗,用色柔和。

白河福安宮
屋身立面的柱身上刻著一副醒目的對聯:「寰中慈母女中聖,海上福星天上神」,上聯旁尚題到:「歲次甲寅年桂月吉置,敬錄閩浙總督駱古玉」,言下之意此對聯乃是謄錄於閩浙總督之作。然而遍查清代歷任閩浙總督並沒有駱古玉這號人物,連駱姓也沒有。此對聯應是出自臺南祀典大天后宮裡,道光十三年(1833)閩浙總督程祖洛所獻之對聯,只是為何會出現「駱古玉」這個名號,這就有些令人費解了。

白河福安宮
從龍邊的小港門進入廟內之前可以先看看底下的門箱,門箱的作用在於固定門框,一般廟宇都會在其上加以雕飾,不過如今福安宮的門箱就只有光滑面,只留有存古遺風了。

白河福安宮
拜殿上方有個雕飾華麗的八卦型蛛網藻井,頂心明鏡為龍鳳圖,四周綴以各種法器如寶劍、葫蘆、書卷、魚鼓、芭蕉扇…等。

白河福安宮
兩幅彩繪以「聖母出世保萬民」與「聖母得道」為題,道出了林默誕生與升天這兩個生命周期的關鍵。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在「聖母得道」圖當中不僅可見千順兩將軍護佑,亦有功曹天神手捧詔書、印綬、令旗而來,傳達迎請媽祖上天述職之意。

白河福安宮
虎邊還有一幅「媽祖降龍」圖,意指聖母降伏四海龍王而成為海上之神的過程。

白河福安宮
在與正殿照面的正門內側上方懸掛一通匾額,題字「聖德佑民」,這是如今福安宮所公開的,少見的幾通匾額之一,只是奉獻的年代是民國己亥年(48年,西元1959),亦屬近代之物,是故無法為福安宮的廟史做更早期的證明。不過這通匾上的題字呈現了閩南書寫獨特的飛白手法,相當具有特色,而這種能在匾額上刻出飛白手法的技術如今也屬罕見,因此雖然匾的年代不久,但仍有可觀之處。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再欣賞到這裏的門神彩繪同樣也是常見的秦瓊與尉遲敬德這一組搭配

白河福安宮
較特殊的是兩側小港門全由服侍宮女擔任門神,有別於以往常見的一對宦官加上一對宮女的組合,不過如此更能點出主神為女性的特質。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再往前進入正殿,數十尊的媽祖金身就端坐在精緻的木雕神龕當中,其中最醒目的當然就是鎮殿媽祖。

白河福安宮
福安宮的鎮殿媽表情相當擬真,雙唇微啟如笑,雙眼微睜慈悲的俯視著眾生。

白河福安宮
從不同的角度看,鎮殿媽總是展現出慈悲的笑容,是一尊讓人瞻仰而感到歡喜的雕塑精品,望之心靈平靜。

白河福安宮
不過從正面看上去,福安宮的鎮殿媽似乎略微左傾,不知是何緣故?

白河福安宮
在鎮殿媽的兩側各有一尊披著紅綾的媽祖神像,依位置來看應是福安宮中地位最為崇高的兩位媽祖。

白河福安宮
在神龕的正上方嵌著一方小木匾,上刻「湄洲天上聖母

白河福安宮
整座神龕以金色為主色,參雜繽紛色彩,看起來應該也是這兩年重新粉刷過,龕上對聯題到「聖德配乾坤靈昭店仔口,母儀昭日月神鎮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在媽祖神龕前方還有一排木雕欄杆,上頭安著型態各異的八仙雕塑,只是似乎是重新粉刷,導致雕刻的細膩程度大打折扣,且八位當中也遺失了呂洞賓與何仙姑兩位。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在神龕兩側當然少不了媽祖的陣前兩大護法,千里眼將軍、順風耳將軍。

白河福安宮
這裡的將軍像剛重新粉刷,因此看起來格外活靈活現,威武逼人,不過卻也失去了老味道。

白河福安宮
神龕上方的看樑繪有雙龍護珠,兩側則是寫著「福在」、「眼前」,這四個字在這裡顯得特別有意思。而在將軍像背後的金柱對聯則是寫著「聖壇龍枝救世苦難凡民,母心化凶接引四海財安」,表達了信徒們希望媽祖救難賜福的想望。

白河福安宮
正殿神案上有一對精緻的陶瓷獅子

白河福安宮
下方寫著「民國五十八年,福安宮天上聖母,日本國宮城县,黑澤武吉敬献」,可惜廟方並未介紹為何會有一位日本人獻了這麼一對精緻的藝術品給福安宮,失去了為廟宣傳的機會。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正殿上除了主祀媽祖,左右還陪祀了文昌帝君與關聖帝君,分別代表文武雙聖。

白河福安宮
一般常見的和合二仙多半是手持蓮花,以及引來象徵福氣的蝙蝠

白河福安宮
在這裡不僅如此,虎邊還有一幅「掃去天災」圖。

白河福安宮
進入後殿,神龕中奉祀觀世音菩薩、地藏王菩薩以及彌勒菩薩,兩側則陪祀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

白河福安宮
殿上橫樑同樣也有許多彩繪,多半以觀音菩薩的傳說故事為題材,如「觀音佛祖顯聖保萬民」與「觀音佛祖講經渡眾生」

白河福安宮
一旁落款提到「歲次癸巳年油漆彩繪重新整修」,看來是去年(2013)剛剛整修完成的作品,不過彼此三川殿的石雕彩繪,這裡的作品算是較值得一觀。

白河福安宮
殿前范謝兩將軍神將威武鎮守,看來頗為懾人,想進殿去參拜城隍爺就得先穿過兩將軍的身旁,也意味著虧心暗作之人來此必當現形。

白河福安宮
范將軍手持羽扇與狴犴令牌,上寫「善惡分明」與「賞善罰惡」。狴犴為龍生九子之一,性好訟,因此常見於衙門,亦有明斷是非的寓意。

白河福安宮
進入城隍殿中回過神抬頭一看即可看見一方算盤高掛,代表著到此後一生功過盡明算,瞞不了天,欺不了神,是警惕世人諸惡莫做,諸善奉行的象徵。

白河福安宮
看著爐口上的招財雙童子,以及爐身上細膩的青龍剪粘與瓷磚彩繪,再次令人感到惋惜。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或許我們可以用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他們的破敗,以重修代替重建,這麼對古物以及前人的尊重,才能讓廟宇的故事一代一代的傳下去。

白河福安宮

白河福安宮
 
【攝‧記】白河福安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