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時間:
2014525


地點:新營鐵線橋通濟宮(臺南市新營區鐵線里鐵線橋40)

交通方式:搭乘臺鐵至新營車站,轉搭棕3-1路公車往鐵線里,於終點站下車後直行約一分鐘即可抵達舊廟,新廟則為下車地點的反方向。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簡介】引自維基百科─鐵線橋通濟宮詞條
該廟約創設於清康熙中葉,神像為當地先民來臺時從福建湄洲迎來,以保佑航程平安,但具體的建廟時間則不詳。建廟之後,在清嘉慶二年時由當地士紳劉得昌首捐銀九十六圓重修廟貌,並添置香田來維持廟宇運作。而在臺灣日治時期的大正元年(1912年)時,該廟亦重修過,當時廟貌已與今貌大同小異。

然而在日昭和六年(1931年)的冬至時,廟宇前殿毀於地震,但因為經濟困難只好搭建簡陋前殿來應急。而在八年後的皇民化運動期間,僅存的後殿又於該年農曆六月被以「妨礙交通」之名義遭到拆毀,神像則要被帶到新營郡役所火化升天。而為了保護神像,「大媽」被藏於庄民楊耀輝家中,但兩尊「東西媽」因為高近五尺而無法藏匿,被送到了郡役所,不過據說火化之時因為「東西媽」臉上流汗,而令郡守感到驚訝,差人叫庄民迎回神像。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民國四十八年(1945年)農曆十二月時管理人蘇新助提議重建廟宇,並成立籌建委員會,聘臺南府城「鬃師」葉鬃主其事,擇於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農曆二月動工。而由於物價波動激烈,所以在建材方面大量使用被拆毀的舊廟建材,此外因為木材多腐朽而得稍加切割,故此次重建的廟宇小於拆毀前的規模。該廟於動工當年的713日(農曆六月十八日)入廟安座,將原先分祀民宅中的眾神迎回,後來受到720日的幣制改革影響,工程提前於該年10月(農曆九月)左右完工,於1950115日(農曆十一月廿七日)暫行落成典禮,之後則是在民國四十八年430日(農曆三月廿三)媽祖誕辰時舉行正式的入廟大典,並進行「三獻科」普渡和籌組往臺南大天后宮進香請火的進香團。

由於通濟宮位在庄頭中心,腹地有限,又歷經1963年的東山大地震、1975年的八一七水災與1981年的九三水災,故有另建新廟之議。最後在1991年於庄郊西北側動工建廟,於1995年仲秋完工。完工之後神像大多移到新廟供奉,舊廟留下兩尊媽祖與後來增祀的田都元帥神像,另外還有舊香爐、籤筒等神器和兩座古碑。近年來臺南縣政府曾在2005年時整修過該廟。


【阿中隨筆】
「鐵線橋」一名由來已久,清代文獻中最早見錄於康熙三十五年(1694)由高拱乾所編纂之《臺灣府志》〈規制志/橋梁/諸羅縣〉當中:「茅港尾橋 鐵線橋 二橋俱在茅港尾保. 鳳、諸二縣之橋,皆係冬成夏壞.」,從這段記載可得知康熙中葉「鐵線橋」所指涉的確確實實的一座橋,屬於茅港尾堡的行政區域內,但無法判斷是否已擴大成代表一地的地名。此外記錄當中也提到臺灣夏澇冬旱的季節特性,使得鐵線橋成了一座依循季節變化而不斷生死輪迴的橋樑。對照康熙中葉的「康熙臺灣輿圖」,在茅港尾的北邊標示著「鐵線橋」,兩岸還特別繪有橋樑連接,可證明當時「鐵線橋」已泛指一地之名,且為北往南來之重要孔道。

到了康熙五十六年(1717)周鍾瑄的《諸羅縣志》,鐵線橋甚至成了具航運功能的「港」,也因此發展成居民聚集的「街」;據《諸羅縣志》〈卷一 封域志/山川/川〉載:「
鐵線橋港(海汊.往郡大路,有橋.商船到此載五穀、糖、菁貨物.港水入至打鹿峙止)」,又〈卷二 規制志/街市〉載:「……鐵線橋街(市店在橋之南北)……以上俱縣南.」。這兩段紀錄說明清初的鐵線橋為倒風內海內的四港(鹽水、鐵線橋、茅港尾、麻豆)之一,商船可溯急水溪最遠進入至打鹿峙(輿圖季「倒洛嘓」,今臺南東山),另一段記載則明確指出鐵線橋聚落是以橋為中心點而發展開來的。至於橋樑的狀況,《諸羅縣志》更是有明確且重要的記載;《諸羅縣志》〈卷二 規制志/橋梁〉:「鐵線橋、茅港尾橋:俱屬開化里.二橋各為一港,相去十里,為縣治往郡必由之路.舊時冬春架竹為之,上覆以土;夏秋水漲漂去,設渡以濟行人.五十五年,知縣周鍾瑄各建木橋;監生陳士俊自捐銀五十兩募眾捐資以助,兼董其事.堅緻牢實,四時皆無病涉矣.」,這段紀錄說明了在康熙五十五年之前,鐵線橋的確如《臺灣府志》的記載那般「冬成夏壞」,其因於橋之建材為竹子,綁牢後再於橋面上覆蓋黃土,這樣不穩固的建材也難怪在夏秋水漲之際會被沖毀。後因鐵線橋交通地位的重要,時任諸羅縣知縣的周鍾瑄下令重修鐵線橋,並由監生陳士俊捐資贊助,期望新橋能更加穩固,成為四時皆可過渡之「常態性」橋樑。這段事蹟於兩年後(康熙五十七年)被鑽刻成石碑以資紀錄;《臺灣南部碑文集成》〈重建茅港尾橋鐵線橋碑誌〉:「……臺陽北畝,地有二處,因茅港尾鐵線橋廛閭鱗次,商旅輻輳;而衣帶盈盈,眾苦無橋。番人□□□竟年費工築,春冬尚可暫濟,至夏秋雨漲,漂沒無存,終非久遠之計。郡人太學陳仕俊,義俠好施,商其事於邑侯。侯為令數載,勸田助興水利,無一不以政教為務,聞而義之,割廉吏之俸三百金為倡。於是相而地利,募而民番,伐木於山,輓運砌築。經始於三月初六日,數閱月而橋告成。計費六百餘金。
□□□□□自命,賓贊厥事;而履道坦適,眾無病涉。因思國僑古之遺愛,聖天子以為濟之□□若橋梁之成。蓋濟有大小,而惠與政由之。是役也,無預紳士,錙銖不苟。□□□□□□□之日,成無前之美,侯之功,於是為大!持此心也,即作楫而濟□□可也。□□□邑一□□□為可無訛。
康熙五十七年蒲月□□日,闔邑紳衿士庶同立。
」,此碑據說現存於下營茅港尾天后宮,不過這座鐵線橋的命運依舊不如周鍾瑄等人所期望,依舊是時壞時修。

正如康熙六十一年,黃叔璥於《臺海使槎錄》當中的〈赤崁筆談/風信〉一節中所述:「臺邑春日雨澤獨少。鐵線橋以北,大雨滂沱,橋南無一滴。梁觀察文科惡其限於南也,改名通濟橋。」,文中的梁文科為康熙五十四年(1715)的福建分巡臺灣廈門道,是當時臺灣最高的行政長官,他發現鐵線橋的南北有著截然不同的氣候特性,因此希望上蒼能廣披恩澤,雨潤四方,於是將橋起名「通濟」。然而就是因為這樣的氣候特性,使得康熙末年周鍾瑄所築之橋樑終究無法長存,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又再度重修;《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再重修鐵線橋碑記〉:「
維橋鐵線,南北通行也。前人創造利渡,由木而竹,由竹而木,多歷年所,澤云普矣。然屢修屢廢,其如陽侯為災,何哉?客歲仲夏,天降淫雨,橋樑漂流殆盡。珍等募題重修,悉仍舊貫,不踰月而工告竣。既已,豎碑勒石,永垂不朽。
孰意本年孟秋,霖雨復降,洪水橫流,斯橋又見無存焉。珍等念前董事修治,今若置之罔聞,有初鮮終,寧弗貽誚?爰是再募樂助,量所與,節所資,不惟不多募以肥私;且修造未成之日,工傭竹筏,免貲濟人,總冀是橋速成,以繼前人創造之志也云爾。
乾隆三十一年歲次丙戌桂月()日,董事廩生蔡珍、監生宋大業、鄉耆吳皇旭同立石。」,此碑現存於通濟宮古廟埕右前方。通濟橋一而再再而三的修建,除了突顯橋樑運輸脈絡的重要性,也顯現前人鍥而不捨,相信人定勝天的那股熱忱或說是「傻勁」。

對照上述索引之相關文獻可推斷,鐵線橋是一座憑藉陸運與河運交通而興起的城市,在康熙末年時發展成「街」,於此同時也有官員以「通濟」之名號橋,是故以居民聚集之所在自有廟宇興建之需求推斷,如謂「鐵線橋通濟宮創建於康熙末年」似乎亦符合時代背景,只是當時規模尚屬草創,因此才未見錄於早期文獻之中。真正明確記載鐵線橋通濟宮之存在者為嘉慶十四年(1709)的「
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此碑現存於通濟宮廟埕前,內容記錄了仕紳劉得昌等人捐資修廟的經過,並且為了廟務的永續,於是以通濟宮的名義集資買地承租,不僅明確標明買地區段,同時亦將佃農以及捐資者之姓名刻誌,原文如列:「通濟宮原由尖山而帶重溪,北襟茅港而枕月港,南北之會也。四水旋繞,右有橋,曰「鐵線橋」,保因名曰「鐵線橋保」。此都人士懋建天上聖母宮宇,曰「通濟宮」。自有是宮,未有租產,釋子弁言,尚虞憂缽,難永虔祀。茲重修鼎新,欲奉明禋於勿替,須立齋糧以資遠。用是慕士樂施,湊合原存公銀九十有六員,置租立業。此亦貽謀久計也。第恐年湮,或有貪夫者出,私相盜買,不得不防微杜漸,無作神羞;庶幾廟宇整潔,香煙以妥,聲靈嚇濯,介爾景福,未必無少補云爾。
爰將所買租園條段及樂施姓名,勒石於左:
一、買盧敬觀園一坵七分,帶吳家租糖一百四十九觔半,陳永興餉銀一錢六分半。坐落溫厝莊尾,東至王宅園,西南俱至盧宅園,北至車路。價銀一百十員。
一、買中社莊黃蔡氏五軍營莊大租粟二十石滿斗,價銀一百十二員。現佃許寬艮、鄭袁叔、許仁鄉、許武全、黃來、黃允、黃萬、黃試。
劉得昌捐銀二十四元。陳源遠捐銀十元。郭寧邦捐銀八元。鄭洪舜捐銀八元。陵夏號、趙餘慶、陳君宗各捐銀六元。吳得位、王光熊、劉光成、盧敬觀、蘇成興、魏福生、陳欣然、王洙沛、王明善、許世梅、黃定主各捐銀四元。濫頭港捐銀三元。鹽課館、郭逢年、張閣觀、吳溫五、新興莊、五軍營、秀才莊各捐銀二元。陳國慶、陳魁石、林光選、陳君曙、余日觀、余吉觀、余寶觀、楊光留、林江生、楊天興、蘇茂源、蘇和興、林江水、蘇源益、元泰號、李青雲、余光柄、蘇營觀、蔡固觀、蘇振華、王長美、蘇貞源,各捐一元。郭添宗、蔡準觀、保源號、余光佐各捐銀一中元。
嘉慶己巳年花月穀旦立。」,由此證明嘉慶年間已有鐵線橋通濟宮之存在。

在結束鐵線橋與通濟宮創建史之略探的討論之前,「鐵線橋」一名的由來或許值得我們再花些篇幅作介紹。有關地名來源的說法有兩種,其一為此地於荷蘭時期即稱為[Terramisson],音譯為「鐵線」。然而這樣的說法似乎有些牽強,[Terramisson]共有四個音節,讀音疑作「特雷米遜」,實在很難讓人與漢語的「鐵線」作連結,如此說為真,那麼從[Terramisson]到「鐵線」這段的過程之間,一定還有幾次的轉化與演變。此外[Terramisson]的紀錄所據為何也是值得探討的議題,如以荷蘭文獻紀錄臺灣地名的習慣來看,絕大部分都是直接翻譯當地的原住民語,因此我們或許可以大膽推斷,[Terramisson]應該也是從西拉雅族的語言當中翻譯而來,只是尚無法確定所指何意。有關鐵線橋名稱來源的另一種說法則是因為這裡的橋樑用用鐵線固定竹篾而竹城故而得名。然而這樣的說法令人有種望文生義的懷疑,類似的謬誤如大里「杙」[Talackey]那般,原地名其實是音譯,但卻被穿鑿附會成有意義的地名。是故「鐵線」是否真為「鐵線」,這就有待更進一步的史料來證明了。

鐵線橋通濟宮,一座阿中從開始撰寫部落格後就想要參訪的老媽祖廟,直到兩年多後的今天才真正成行。從新營火車站轉搭台南市公車棕線3-1,雖然是星期假日,但乘客卻是少得可憐,去程的路上就阿中包了全車,司機大哥看我是生面孔,而且過了鹽水還不打算下車,於是就好奇地跟我聊起天來,直到抵達目的地,還關心問著那中午吃什麼,等一下要怎麼離開~~~~~就在抵達後,我們約好四個鐘頭後再見。炙熱的五月天,太陽毒辣的曬得人直發燙,阿中沒打算先進廟,直往街上唯一一家"柑仔店"走去,打開冰箱拿了罐飲料。顧店的阿伯問著:食晝未?我聽成"食豆花",當下開心地問著阿伯,你們也有賣豆花啊?我要我要~~~~~樸實、親切是我對這裡的第一印象,而目的地就在柑仔店的旁邊。

鐵線橋通濟宮古廟是一座傳統座北朝南的廟宇,面對著急水溪,不過特殊的是廟後的確有一條直衝而來的老街,在臺灣坐落於路沖上的廟並不少見,但要像通濟宮這樣路沖是從背後而來的就很特別了。傳說以前在通濟宮的廟前就是鐵線橋,也是鐵線橋港,商船在此裝卸貨物,一時街橋南北商冠雲集,好不熱鬧,不過如今此繁華褪盡,港口早已陸化,橋樑更不復見,徒賸史冊上的一筆繁華。廟埕前方有座石碑亭,亭下立著四方石碑,其中最重要是乾隆三十一年的「再重脩鐵線橋碑記」與嘉慶十四年的「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這兩方石碑不僅見證了鐵線橋的發展,也證明通濟宮的歷史久遠。碑上的字體已然斑駁難辨,但看著依稀的字體寫著「天降淫雨橋樑漂流」,不免讓人感懷先民胼手胝足,創立家業的艱辛過程。至於另兩方則是近年政府重修時所留下的紀錄。

通濟宮古廟為兩進三開間街屋式建築,占地雖小卻是古樸精巧,簷上皆有豐富而華麗的交趾與剪粘。三川殿為單簷硬山式屋頂,正脊脊背上為雙龍護三仙剪粘,三仙的比例明顯比雙龍小,看起來也較古,身上的剪黏雖稱不上精細,但人物的表情頗為生動,呈現出古典之美。雙龍身上的鱗片相當完整,釉彩也很鮮豔,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這裡的雙龍之姿採用的是較為傳統的做法,也就是龍頭向內,龍身飛躍而上,似龍甫由天而降一般。至於後來許多匠師為求變化,則是將讓雙龍作棲息於屋脊之狀,然後再以龍頭回望的方式呈現,更甚者則是在龍身上加上將軍像。當初修復通濟宮時能保留古式,或許與三川殿正脊空間可發揮空間不多有關,但也恰恰保留了以古式修古廟的作法。至於正脊燕尾則是簡單的分岔線條,讓天際線看來單純而乾淨。燕脊下方為眺望遠方的龍首剪黏,威武似是準備騰空而去。民國三十八年(1949)臺灣光復那年,通濟宮曾進行一次的大規模整修,當時聘請府城剪黏名家葉鬃主其事,是故如今通濟宮內還留有許多葉鬃的作品。在正脊脊堵上是一幅鳳凰與牡丹的剪黏,精緻的剪黏藝術一片一片地貼在鳳凰的身上,尤其是鳳尾的表現更是細膩,讓人看了讚嘆不已。下方的西施縫的主題是獅子戲球,兩側則是白象剪黏,動物的位置安排似有穩定屋脊的用意。至於次層屋脊脊背上則是鰲魚吐藻,寓意鯉魚躍龍門。印斗處則有典型的倒拋獅鎮守。

再觀三川殿上的四道規帶,從正脊延伸而出的地方先是有一隻啣著花籃地倒拋獅,氣勢昂揚的下降而來,次層的相對位置則是飛蛾啣罄牌,皆有傳達喜慶的意味。四道規帶的三角堵與圭角都有小巧的花卉剪黏裝飾,排頭處則各自安著一位神仙陶像,中央是秦瓊與尉遲敬德這對常見的門神將軍,秦叔寶白臉長鬚,身揹五方營旗,右手高舉寶劍;尉遲恭花臉長鬚,亦揹五營旗,高舉九節金鞭,兩人威風凜凜護持道場。至於外側兩牌頭上則是八仙中的兩位領導人物,鍾離權與李鐵拐,傳說八仙之所以能成形,鍾離權扮演著關鍵性的傳承度化角色,據信呂洞賓正是鍾離權所點化,而韓湘子則是受呂洞賓引入仙門,鍾離權算是師祖。又鍾離權為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道號正陽真人,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至於李鐵拐據傳是受西王母點化的上仙,魂魄出竅,肉體被焚,附身乞丐的這段神話,成了祂最為世人所知的傳說故事。屋簷上一排排紅色屋瓦的收束處,是一片燒印著蓮花造型的瓦當,兩瓦當之間的滴水則是印著「通濟宮」字樣,美觀而具專屬性。整座通濟宮的三川殿正面屋簷上的裝飾,題材雖不算豐富,但卻保留了古廟原有的典雅與單純,精細的裝飾手法更是通濟宮有別於現代廟宇的特殊之處。

簷上裝飾已是引人,簷下作品亦有可觀之處。兩側墀頭保留了南部廟宇最大的特色─憨番扛廟角,這兩尊憨番材質看起來應為泥塑,另外再以彩繪方式呈現,精緻度有差,但仍能反映出憨番力大無窮的樣子,扮演著撐起廟簷的重責大任。三川殿正面封簷板後方的看樑繪著花鳥彩繪,兩側小港門則是鏤雕,刻著葫蘆與蒲扇,這便是所謂以隨身法器作喻的「暗八仙」,葫蘆代表李鐵拐、蒲扇是鍾離權的隨身物品。至於看樑下方的雀替似乎已脫落一組,僅存虎邊尚餘,只是故事題材主題不甚明確,難以辨識其故事內容所指為何。墀頭下方的水車堵則有一連串的陶像裝飾,以對看處為例,龍邊是「文王聘太公」,左邊是「三請孔明」。傳聞姜太公呂尚原為殷商之臣,因見紂王無道而隱歸山林,每日於渭水畔以直鉤釣魚,文王聞知其賢,至渭水畔聘請呂尚出仕,甚至降尊紆貴,親自為姜太公拉車回西岐。傳說周文王走了八百步,姜太公因此而預言周朝有八百年的國祚。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四聘的故事是廟宇常見的裝飾題材,除了讓信徒有見賢思齊的功效,也是暗喻著前來祈求的信徒,必須要效法文王、劉備那般心誠,才有辦法得到神靈的幫助。廟前的一對引體向上的盤龍柱亦是矚目焦點,龍首在下向上舉望,龍身盤旋在圓柱上,線條簡單不繁複,卻能恰如其分地傳達出龍身的力道,展現出匠師不凡的雕塑功力。在水車堵下方則是祈求吉慶堵,是以「堆塑壁畫」的手法呈現,也就是主題人物以突起的泥塑來表現,產生視覺上的立體感,至於其他的配飾、背景則以彩繪方式呈現。通濟宮的祈求吉慶兩將軍為清秀少年貌,表情生動自然。阿中曾聽過一種說法,古時候的百姓常常記不得進出廟宇依該遵守的動線,於是有些藝師就會透過對看堵的人物裝飾來提醒大家,通濟宮的祈求將軍堵似乎就有這樣的效用,龍邊祈求將軍面容向內,左腳高舉似乎欲起身入廟一般,而虎邊吉慶將軍則是身形向外作離去狀,但仍不免眷戀回首,似乎傳達著期盼再來的想望。這樣的巧思或許只是後人的穿鑿附會,然而在通濟宮除了這兩堵對看牆有這樣的效果外,其餘的各堵對看壁也都有類似的作用。例如將軍堵下方的麒麟堵,其所表現的肢體語言與上方將軍如出一轍,龍邊同樣面向廟內,單腳高舉,另一頭亦是趨身向外,回首再望。此外,龍虎雙堵下的石獅對看堵可見龍邊石獅前足踩球,獅首轉向廟內,虎邊石獅頭樣前足踩球,但獅頭則是向外,同樣都有前述暗示香客進出廟與路線的功用。至於獅堵上方的龍虎雙堵則也別於他處採單龍、單虎呈現,青龍自雲端下降而來,傳說龍乃神聖之物,無人得窺其全貌,因此龍身常有雲彩為之遮掩。而虎立高巖之上,吟嘯成風,展現陸上之王的霸氣風采。兩到石堵上的色彩雖明顯可看出為近代重漆,但難能可貴的是用色柔和,不至於讓人有用墨過重而顯庸俗的感覺,能保持原有石雕的韻味。

至於三川殿的屋身立面處均以木材為架構,木材柔和的特性最能傳達廟宇給人的安定感。門楣方採斗上加斗的疊斗式設計,可保持三川殿內化的空氣對流。正中央高懸「通濟宮」聖旨牌,字體流暢優美,周圍祥龍環繞守護。門楣為彩繪裝飾,以花鳥為題材。另還有古廟才看得到的門簪裝置,門簪為固定門楣與門框的構件,穿過門楣內外,外側以龍頭為飾稱之為門印,除了有實質上的作用,也能增添門楣上的美觀。正門對聯題到:「
聖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母儀稱后桑榆俎豆重光」,從對聯就能辨識本廟所奉祀的主神正是天上聖母。我們常可在廟的對聯看到「俎豆」二字,其實「俎」和「豆」都是古時祭祀時用來盛放祭品的禮器,也有祭祀之意。正門以木柵欄隔起以防信徒誤闖而壞了禮數,兩側則有鏤雕作品,雕刻著分別代表空中與陸地的動物:雉雞、鹿、鷹、麒麟以及牡丹花,有富貴吉祥的諧音與象徵。兩側小港門上方的門楣同樣也有彩繪作品,龍邊畫著著名的岳母刺字、岳飛精忠報國,虎邊則是廿四孝之一的「恣蚊飽血」;吳猛為魏晉時期人士,相傳八歲時以懂得孝順雙親,家裡因太過貧困而無法購買蚊帳,於是每天晚上小吳猛總是赤裸身體任由蚊子叮咬,蚊子飽餐後就不會再去叮咬他的雙親。據說吳猛後來修道成仙,號「大洞真君」。再觀上方步通處則有簡單的花卉彩繪,構圖簡單而素雅。

進入廟內,前拜殿上方為三瓜二通式,兩邊的大通各自彩繪著龍、虎,二通則是繪著各式各樣的花卉。在大通下方的四座斗栱是四隻禽類動物,造型皆不相同,迥異於常見的倆倆一對,相當特殊。中楹的正中央繪著文王八卦,傳說為周文王調整伏羲八卦順序後所生,乾坤並不在子線之上,正東為震,正西為兌,正男為離,正北為坎,一般廟宇的前殿常用以定位,前文所述通濟宮乃坐北朝南方位,此時再對照中楹上的文王八卦就可以得到應證了。前拜殿內懸掛多方匾額,如正門內側上方就有「與天同功」匾,這方匾額明顯可看出為近代仿刻之作,細究其字體明顯摩自祀典大天后宮之與天同功匾(請參閱http://www.tainanmazu.org.tw/matsu_temple_inscribe.html),然而祀典大天后宮此匾的來歷在《清德宗實錄選輯》當明確的記載:「(光緒七年十月)
十五日(甲戌),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但通濟宮這方匾額上頭的璽印卻是「道光定翰」四字,顯然與史實不符。另一方懸掛在下付正中央的是「澤周海嶠」匾,上款註明「歲次己丑年諸堡內仝立」,下款署名「欽加五品前任將樂縣訓導劉思勳領男賞、藍翔候選直隸州分州舉人劉達元」,上下款字體明顯差異,看來應該是不同時間所刻上。劉達元為查畝營(柳營)劉家之第七世,咸豐壬子年(二年,1852)舉人,曾協助清廷平定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之亂,劉思勳正是他的父親,這方匾額看來應原為劉氏父子所獻,只是所獻年代不明,上款所載之內容有可能是後世重修此匾後再加上去的內容,推斷此匾應是民國三十八年(歲次己丑,1949)重修通濟宮時所同時修立的。在前拜殿的神桌上立有一只香爐,爐身上刻著一條龍與數條鯉魚,手法圓潤而古樸,看來應當也是頗具年代的古物,爐腳以及爐耳皆有草花為飾,背面則是一片片擎立的蓮葉。回頭再看這裡的門神彩繪,正門同樣也是秦瓊、尉遲敬德這一對最常見的門神,兩武將面容一溫和一嚴肅,臉上鬢鬚密而不亂,身上晝甲畫工精細,仔細一看畫師署名方知此乃府城名家潘岳雄的作品。潘岳雄師承祖父潘春源、父親潘麗水,畫風以飄逸高雅著稱,其筆觸之細膩,可於門神武將與兩道小港門的宮娥們得到印證。小港門的侍女分持香、花、燭、果,是非常道地的寺廟畫法,四位少女端莊秀麗,眉目之間自然流露不同的性格特質,在在讓人見識大師繪畫技巧之高超。整座三川殿裡外均富含精彩而豐富的故事性,是廟宇最精華的所在,也是最令人流連忘返的地方。

佔地不廣的通濟宮古廟,廟裡空間雖顯侷促,然而還是遵守著廟宇應該有的空間配置,三川殿與正殿之間有迴廊連接,中間為透天的天井。站在迴廊透過天井可欣賞三川殿屋簷上另一側的剪黏裝飾。四道垂脊的牌頭同樣也立著人物陶像,這一側所立的同樣也是八仙,不過是倆倆出現,有呂洞賓、韓湘子、張果老以及曹國舅,人物雖顯斑駁卻不失生動,外側則是活潑的童子像。換個角度欣賞正殿上方的剪黏,裝飾較三川殿來得簡單,正脊脊背上為雙龍護將軍,此將軍手持方天化戟,乘坐麒麟,眼神注視遠方,似乎隨時在為主神偵查四方。除了屋簷上的裝飾,迴廊兩側上方也有精彩的水車堵陶像,主題皆為武場戲齣。龍邊是「仁貴大破魔(應作「摩」)天嶺」,只見身騎白馬薛仁貴,手掄長槍奮勇殺敵,對方乃是摩天嶺大將淵蓋蘇文,此役之艱難不只在於須應付驍勇的淵蓋蘇文,還得時時注意能飛天的猩猩膽,一個不留神就會被他用錘子打下懸崖。虎邊則是薛丁山與樊梨花,梨花乃寒江關守將樊洪之女,自小師承梨山老母而學得一身有移山倒海之能,在薛丁山奉命征西的過程中,兩人不打不相識,於戰場上訂下姻緣。這兩則都是民間戲曲當中的故事,帶有神話色彩。

往正殿進入,由於現今的通濟宮古廟無人看守,正殿有木柵欄隔絕並且上鎖,外人無法進入,所以阿中也只能在殿外欣賞裡頭的裝飾。在正殿看樑的上方懸掛著兩方匾額,「克配比天」與「慈航普渡」,都是民國之後所獻。看樑上的彩繪分別是「姜子牙下山」、「大破金雞嶺收孔宣」以及「太乙真人收石磯」,為民國三十八年通濟宮重建時,聘請學甲彩繪匠師李摘所留下的作品。三則故事皆取自封神演義;孔宣奉紂王之命於金雞嶺阻擋西岐大軍東進,背上五彩神光能使任何法器失能,李哪吒、楊戩、黃天化都曾慘虧其下,姜子牙因此受挫,後賴準提道人親臨收伏,將之納為西方孔雀明王。石磯娘娘為截教通天教主之弟子,因哪吒不慎以乾坤弓搭配震天箭射殺了石磯娘娘的弟子碧雲童子,因此雙方結下樑子,不是對手的哪吒最後逃到師父太乙真人處,石磯尋仇而來,最後被太乙真人用九龍神火罩打成原形。封神演義的故事雖是杜撰,但在民間流傳廣泛,更是廟宇常見的故事題材。

正殿神龕上題:「
月港線橋上下相聯通覺路,波臣海國神人共濟慶安瀾」,點出了昔日鐵線橋扮演南北官道聯絡的交通地位,也述說著昔日鐵線橋港海運功能的重要性。龕內可見媽祖娘娘坐鎮於神龕之中,兩側宮娥持日月扇服侍,鎮殿媽慈祥微笑面對著前來參拜的信徒,看得出來是新雕的金身。鎮殿媽前方左右各有一尊媽祖神像,神龕外側同樣也有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守護,神桌上則是奉祀著中壇元帥與田都元帥,左右陪祀福德正神和註生娘娘。由於古神像都移至新廟,因此舊廟看起來較為簡單。神龕上方的「神光海島」匾為光緒癸巳年(十九年,西元1893)由境內眾弟子所獻,字跡渾厚有力,下款還刻上「慈帆普濟」印璽。神龕花罩上方的看樑處也有彩繪作品,可惜煙燻嚴重加上光線不足,隱約只能看出中央主題為八仙朝賀,龍邊為「曹操潼關遇馬超」,虎邊則難以辨別了。正殿左右兩側牆堵上的堆塑壁畫也是通濟宮古廟的藝術珍寶;龍邊為蔡鬃的作品,白鬚皓首的天官福神頭戴朝冠,手持如意,慈眉善目開懷暢笑,身邊童子手捧牡丹進獻,一幅富貴晉祿的吉祥畫面於焉產生,左右對聯題到「天道無私優沃恩沾女德節,官銜有定榮封位極母儀坤」,另一側則是署名葉英才的匠師所塑,圖中的主角福神手持冠帽,前方宦官手捧爵杯進獻,有加冠晉爵之意,對聯題到「賜賞威靈百世聞風居海島,福緣善慶千秋顯赫鎮湄洲」,兩側詩頭合起來便是「天官賜福」四字。

走出廟外往側邊可欣賞山牆上的裝飾,三川殿與正殿的天際線謹守尊卑高低順序。三川殿側邊的脊墜也有精彩的裝飾,主題依舊是加官晉祿,外圍有四隻展翅的蝙蝠意謂「賜福」,以及兩條夔龍,烟板下方兩片芭蕉葉上各有一隻兔子,諧音「吐子」,為祈求子孫繁衍的寓意。此外還能發現S形狀的壁鎖,亦稱鐵剪刀,壁鎖是用來鞏固樑與牆的密合,也就是將鐵條貫穿牆壁釘入樑柱,此裝置只有在臺灣南部地區較常看見,據說與荷蘭人引進有關。

花了兩個鐘頭記錄著通濟宮,這座精巧的古廟有著太多值得紀錄與分享的故事,不過很可惜的是,這裡有相當嚴重的「鳥害」,麻雀群不斷恣意地進出廟內,嘈雜的聲音劃破了寧靜的鄉村,留下的排泄物更是對廟裡文物的一大威脅,樑上壁畫、壁上堆塑皆是一道道白色痕跡,大大破壞了裝飾的美觀,無疑的也加速縮短了文物的性命,相當可惜,這危害實應值得有關單位加強重視與解決。

【鐵線橋通濟宮新廟】
通濟宮新廟就在客運下車處的前方巷子內,步行不消一分鐘即可抵達,未入廟前會先看見巍峨壯觀的牌樓,大器的石雕顯示出新廟的氣勢不凡,牌樓面上雕有雙龍護珠,「通濟宮」三字石碑高懸上方,兩側對聯為「
鐵線聖地靈根連府城力奠洪波,通濟珠宮神跡溯湄洲禮隆特祀」以及「順水行舟歌后德東堡均安,濟天作楫頌妃功西雲普披」。「順濟」為媽祖首次受官方受封的廟名,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路允迪奉詔出使高麗,船至東海域遭遇颶風襲擊,同行的八艘船當中只有路允迪這艘安然返航,船上有位船員宣稱這是因為在危難時有位朱衣神女顯靈相救,此女便是湄洲神女,於是路允迪奏請徽宗皇帝賜「順濟」廟額,這也代表媽祖信仰從地區性一躍成為官方認可的信仰。不過眼前牌樓雖壯觀,但總是有那麼點格格不入的感覺,一座應該古意盎然的廟宇牌樓,其上方題字竟似式電腦直接打印的新細明字體,頓時讓牌樓的美觀性減損不少。此外,牌樓旁還矗立著以新細明字體書寫的「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字體氣勢已弱不提,為何要立此碑也是值得討論之處。官員下馬碑為國家列入春秋祀典的廟宇才能安立,府城如今僅剩孔廟可見。但鐵線橋通濟宮並非官建寺廟,也未列入春秋祭典,何以新廟外要立這麼樣的一座石碑?既無歷史意義,也無實用價值,著實令人納悶。穿過牌樓欣賞另一面的雕刻,大楣上改為雙鳳朝牡丹,上方石碑題字也改成了「大哉坤元」,兩側對聯是「聖道崇尊數百載神靈永奠橋堡,母儀垂範億萬家頂祝流傳馨香」與「門迎急溪神名昭海甸,廟立橋頭靈譽播全台」,點出了通濟宮位於急水溪畔,鐵線橋橋頭的地理獨特性。在內側一旁同樣也有一方贔屭馱碑,上方刻著「褒封天上聖母」以及「橋頭肇祀,威靈顯赫,爵與天齊,澤周海嶠」,阿中竊以為這樣的仿古石碑既無法彰顯通濟宮的特殊性,也無歷史價值,立於此實在有些多餘。

穿過牌坊是一片廣大的廟埕廣場,華麗壯觀的新廟就在眼前,採歇山重簷式建築,兩側設有鐘鼓樓,屋身立面面開五間。簷上裝飾以陶像為主,正脊脊背為雙龍護三仙,燕尾脊上有仙鶴為飾。站在臺基上的三仙雙眼注視前方,身上朝服色彩華麗繁複,在陽光下顯得精神抖擻。臺基下有兩條夔龍,線條簡單而樸素,展現另一種龍身的力勁美。下方的西施縫有五種蔬果,分別是石榴、玉米、竹筍、白菜與紅白蘿蔔,這樣的配置較為罕見。正脊脊堵有八仙朝仙翁,下方西施縫則是廟宇常見的五獸:獅、虎、麒麟、豹、象,這五種動物為陸地霸主,有威震萬獸之意涵。上層兩道垂脊牌頭的武場,一邊是關羽、張飛古城會,只見張飛在城樓上擂鼓助威,關羽在城下對戰追逐而來的魏將蔡陽。另一邊則是封神演義的泗水關戰余化,相關故事我們已經在上一則大里振坤宮介紹過,只是相同的胖哪吒在這裡又上場了。至於下層的規帶牌頭則是四聘當中的「三顧茅廬」與「商湯聘伊尹」,宮名牌就在第二層屋簷的下方正中央,由兩位手持彩帶的童子守護著。新通濟宮的簷上同樣有著重製品太多的弊病,很多陶像都已經是老面孔。例如前文所言的胖哪吒,還有踩球獅、青龍、白鶴、鳳凰以及鐘鼓樓上的乘龍將軍等皆是,因此少了點引人細觀的吸引力。廟埕天公爐的正前方有一座石桌,上頭安置著一座龍首石碑寫著「聖旨」二字,這樣的裝置再次讓我迷糊了,不知擺放在此有何作用與意義?類似的物品阿中曾在泉州天后宮看過,不過泉州天后宮在歷代官方的注重程度一向是地位崇高,但通濟宮設個聖旨碑是想表達什麼?

走上臺階,可仔細欣賞新廟的石雕作品,正門對聯題著「通天達理神威顯赫揚千域,濟世敦倫聖德彰明蔭百家」,上方門楣為雙龍拜塔帶八仙的石雕作品,兩側門扇則同樣有雕工繁複的石雕作品,龍邊身堵處的主題是玉帝出巡,只見風雨雷電四神在上護衛,四海龍王在下朝謁。虎邊則是眾神齊會,各方神聖齊聚而來,目光焦點望著上方通濟宮三字,似有一同為媽祖建廟而喜悅之意。再觀門楣上的宮旨牌,金黃字體搭配周圍九條金龍顯得高貴不凡。抬頭欣賞兩側的員光,繪著兩幅以鳥類為主的畫作,龍邊的主角是鸚鵡,題為「慎獨」,慎獨意思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的地方更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做出違背良心的事,當知頭上有三尸,功曹隨身暗查窺。虎邊則是蒼鷹,題詩寫著「瓊臺含霧星辰滿,霄漢無雲日月真」,頗有「時窮節乃見」的寓意。再通往兩側鐘鼓樓的過水牆面上也有豐富的石雕,以左龍右鳳的主題呈現,八卦形主題外在搭配吹奏著天樂的飛天神女,熱鬧不已。鐘鼓樓下方的廂房則作為奉祀配祀神的宮殿,外側的門扇有一連串以媽祖故事為題材的作品,有玄通道人授祕法、收服晏公、桃花山降二將以及窺井得符等,將媽祖生前重要的幾個事蹟作介紹。

進入廟內,前拜殿上的看樑繪著「媽祖拜玄通道人為師」,畫風頗具古意,放在入廟後最顯眼處,向信徒闡述著媽祖傳奇一生由此展開。左右兩側還有「觀世音菩薩賜子」以及「伏海救親」的彩繪,同樣也媽祖膾炙人口的故事。四方金柱以紅漆為底,金字為題,展現神聖的廟堂氣氛。上方橫樑同樣有許多彩繪與題字,其中有兩幅內容格外發人省思;「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以及「慎心物,于隱微。扼惡意,于動機。」,其中意涵值得吾人深省。在最外圍的兩側為金香販售處,壁上有兩幅媽祖的神話故事,一則是「神燈照寰宇」,傳達媽祖為海上之神,護航船隻的廣大神力。另一則是「媽祖收服人面神龍」,此故事乃出自《天妃顯聖錄》當中的〈奉旨鎖龍〉一節:「妃二十六歲春正月,霪雨至夏,淋漓弗止,閩浙盡罹其災。省官奏聞,天子命所在祈禱。莆人詣請神姑。妃曰:『上下多獲戾於帝,故龍為災,亦數使然。今既奉天子命,當除厥禍,為我邑造福』。見白虯奔躍衝突,又青、黃二龍洊盪於漭蒼之表。妃焚靈符,忽有神龍面王冠荷戟而前曰:『奉帝罰此一方,何可逆命』?妃曰:『誠知玉旨降災,但生民遭困已極,下界天子為民請命,當奏上帝赦之』。遂鎖住白虯,彼一青一黃尚騰波翻覆。妃乃焚香祭告。遽有金甲神人逐潮似追尋狀,天大霽,秋且告稔。有司特奏神姑鎖龍神功。奉旨致幣報謝。浙省水災亦漸平。」,這則故事傳達了媽祖為救百姓脫離澇災,故施展神力囚禁司雨龍神,不過這故事涉及了天數因果,媽祖之舉實有違逆天意之嫌,雖強調了媽祖愛民的慈悲心,但卻忽略了天道有循的因果定律。

再往前便是天井空間,這裡的天井是不透天的挑高設計,樑下懸掛著一口大鐘與一面大鼓,內側正面的樑上則是「媽祖昇天得道」,對照正前方的拜玄通道人為師,順著進入的腳步,正好是一層層的向信徒闡述的媽祖的一生。

穿過天井就進入了正殿,不過通濟宮新廟的正殿有低矮的木雕柵欄隔絕,因此一般人只能遠遠的瞻仰媽祖聖容。精緻的木雕神龕中可見五尊媽祖端坐其中,這裡較為特殊的是鎮殿媽的尺寸反而不是一般常見廟宇當中最大的一尊,反而是在鎮殿媽左右兩側的媽祖才是,據說日據皇民化運動時,日本人打算拆毀通濟宮,神像則統一焚化「升天」,居民不忍心媽祖神像被焚,而偷偷將大媽的金身藏在家中,但東堡媽與西堡媽由於尺寸較大,不易收藏,於是只能眼睜睜讓日人集中銷毀。然而就在焚化時,兩尊媽祖的額頭上竟出現汗珠,此景讓日人心生畏懼因而奉還,是故東西媽現仍高座於通濟神龕中,也就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神龕裡左右那兩尊尺寸較大的軟身神像,龍邊為東堡媽,負責巡視鐵線橋堡急水溪以東的「東堡」,虎邊為西堡媽,負責巡視急水溪以西的「西堡」,兩位合稱東西媽。而大媽也在臺灣光復,通濟宮重建後重登大位通濟宮的鎮殿大媽表情看起來相當嚴肅,讓人望之生畏。神龕詩題「聖觀三界鐵斷是非通宇宙,母蔭十方線分善惡濟乾坤」,巧妙的將聖母、鐵線、通濟等字藏於對聯當中,也或許是通濟宮的娘娘需要斷是非、分善惡,所以表情才會如此嚴肅吧?!在鎮殿媽的前方還有三尊媽祖金身,看起來同樣都是頗具資歷的老媽祖。神龕外還奉祀著五府千歲當中的李府、吳府與范府,外側還有千順兩將軍像,這兩尊將軍據傳是通濟宮創立以來就有的鎮宮神像,之前還曾發生差點遭信徒請回的烏龍(相關報導請見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72871)。廟宇文物的保存,真的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留心與協助,如果沒有趙姓師傅的即時提醒,百年文物很有可能就這麼樣被「請走」,而且還是廟方心甘情願地被請走。正殿上除了奉祀媽祖與千歲外,還有鎮殿的兩位將軍,兩位將軍金身體格壯碩,眼睛炯炯有神似是會發光,看起來格外威武。兩側則是陪祀地藏王菩薩與註生娘娘。正殿外側的牆壁上嵌著兩幅精緻的交趾作品,主題為瑤池蟠桃會與吳國太甘露寺選婿,精緻的交趾燒,細膩的人物表情與動作,著實為藝術珍品,可惜廟方以壓克力罩隔絕保護,反光嚴重,因此無法讓人仔細欣賞。

通濟宮新廟與舊廟一樣都有嚴重的鳥害問題,麻雀自由出入廟內,排泄物不僅汙染了樑上的彩繪,甚至連鎮殿將軍的金身都遭殃,如此褻瀆神靈與不美觀的現象,實在是廟方應該要即刻解決的重要課題。

阿中這一回的參訪,在鐵線橋這個寧靜的聚落足足待了四小時,這裡給人的感覺或許樸實無華,但卻是擁有一座深具歷史價值的廟宇,以及輝煌歷史記憶的村落。滄海桑田在這裡得到了最真實的應驗,縱然風華不再,但昔日的風光依舊是居民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通濟宮新舊廟走一遭,不免讓人更加確定古廟保存的必要,或許新廟的宏偉壯觀是古廟所無法比擬的,但古廟的精緻細膩卻是新廟遠遠所不能及,其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我們真的應該要留存給後世子孫。像通濟宮這般將新舊廟都保存的決定,值得目前陷於重建或重修兩難的廟宇引為借鑑,不啻是一種兩全其美的作法。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對照康熙中葉的「康熙臺灣輿圖」,在茅港尾的北邊標示著「鐵線橋」,兩岸還特別繪有橋樑連接,可證明當時「鐵線橋」已泛指一地之名,且為北往南來之重要孔道。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又再度重修;《臺灣南部碑文集成》〈再重修鐵線橋碑記〉:「維橋鐵線,南北通行也。前人創造利渡,由木而竹,由竹而木,多歷年所,澤云普矣。然屢修屢廢,其如陽侯為災,何哉?客歲仲夏,天降淫雨,橋樑漂流殆盡。珍等募題重修,悉仍舊貫,不踰月而工告竣。既已,豎碑勒石,永垂不朽。
孰意本年孟秋,霖雨復降,洪水橫流,斯橋又見無存焉。珍等念前董事修治,今若置之罔聞,有初鮮終,寧弗貽誚?爰是再募樂助,量所與,節所資,不惟不多募以肥私;且修造未成之日,工傭竹筏,免貲濟人,總冀是橋速成,以繼前人創造之志也云爾。
乾隆三十一年歲次丙戌桂月()日,董事廩生蔡珍、監生宋大業、鄉耆吳皇旭同立石。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此碑現存於通濟宮古廟埕右前方。通濟橋一而再再而三的修建,除了突顯橋樑運輸脈絡的重要性,也顯現前人鍥而不捨,相信人定勝天的那股熱忱或說是「傻勁」。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鐵線橋通濟宮古廟是一座傳統座北朝南的廟宇,面對著急水溪,不過特殊的是廟後的確有一條直衝而來的老街,在臺灣坐落於路沖上的廟並不少見,但要像通濟宮這樣路沖是從背後而來的就很特別了。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傳說以前在通濟宮的廟前就是鐵線橋,也是鐵線橋港,商船在此裝卸貨物,一時街橋南北商冠雲集,好不熱鬧,不過如今此繁華褪盡,港口早已陸化,橋樑更不復見,徒賸史冊上的一筆繁華。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廟埕前方有座石碑亭,亭下立著四方石碑,其中最重要是乾隆三十一年的「再重脩鐵線橋碑記」與嘉慶十四年的「通濟宮置租立業碑記」,這兩方石碑不僅見證了鐵線橋的發展,也證明通濟宮的歷史久遠。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碑上的字體已然斑駁難辨,但看著依稀的字體寫著「天降淫雨橋樑漂流」,不免讓人感懷先民胼手胝足,創立家業的艱辛過程。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三川殿為單簷硬山式屋頂,正脊脊背上為雙龍護三仙剪粘,三仙的比例明顯比雙龍小,看起來也較古。雙龍身上的鱗片相當完整,釉彩也很鮮豔,在陽光的照射下閃閃發光。這裡的雙龍之姿採用的是較為傳統的做法,也就是龍頭向內,龍身飛躍而上,似龍甫由天而降一般。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身上的剪黏雖稱不上精細,但人物的表情頗為生動,呈現出古典之美。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正脊燕尾則是簡單的分岔線條,讓天際線看來單純而乾淨。燕脊下方為眺望遠方的龍首剪黏,威武似是準備騰空而去。至於次層屋脊脊背上則是鰲魚吐藻,寓意鯉魚躍龍門。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印斗處則有典型的倒拋獅鎮守。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民國三十八年(1949)臺灣光復那年,通濟宮曾進行一次的大規模整修,當時聘請府城剪黏名家葉鬃主其事,是故如今通濟宮內還留有許多葉鬃的作品。在正脊脊堵上是一幅鳳凰與牡丹的剪黏,精緻的剪黏藝術一片一片地貼在鳳凰的身上,尤其是鳳尾的表現更是細膩,讓人看了讚嘆不已。下方的西施縫的主題是獅子戲球,兩側則是白象剪黏,動物的位置安排似有穩定屋脊的用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再觀三川殿上的四道規帶,從正脊延伸而出的地方先是有一隻啣著花籃地倒拋獅,氣勢昂揚的下降而來,次層的相對位置則是飛蛾啣罄牌,皆有傳達喜慶的意味。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四道規帶的三角堵與圭角都有小巧的花卉剪黏裝飾,排頭處則各自安著一位神仙陶像,中央是秦瓊與尉遲敬德這對常見的門神將軍,秦叔寶白臉長鬚,身揹五方營旗,右手高舉寶劍;尉遲恭花臉長鬚,亦揹五營旗,高舉九節金鞭,兩人威風凜凜護持道場。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至於外側兩牌頭上則是八仙中的兩位領導人物,鍾離權與李鐵拐,傳說八仙之所以能成形,鍾離權扮演著關鍵性的傳承度化角色,據信呂洞賓正是鍾離權所點化,而韓湘子則是受呂洞賓引入仙門,鍾離權算是師祖。又鍾離權為道教全真派五祖之一,道號正陽真人,元世祖忽必烈封其為「正陽開悟傳道真君」。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李鐵拐據傳是受西王母點化的上仙,魂魄出竅,肉體被焚,附身乞丐的這段神話,成了祂最為世人所知的傳說故事。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屋簷上一排排紅色屋瓦的收束處,是一片燒印著蓮花造型的瓦當,兩瓦當之間的滴水則是印著「通濟宮」字樣,美觀而具專屬性。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整座通濟宮的三川殿正面屋簷上的裝飾,題材雖不算豐富,但卻保留了古廟原有的典雅與單純,精細的裝飾手法更是通濟宮有別於現代廟宇的特殊之處。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兩側墀頭保留了南部廟宇最大的特色─憨番扛廟角,這兩尊憨番材質看起來應為泥塑,另外再以彩繪方式呈現,精緻度有差,但仍能反映出憨番力大無窮的樣子,扮演著撐起廟簷的重責大任。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三川殿正面封簷板後方的看樑繪著花鳥彩繪,兩側小港門則是鏤雕,刻著葫蘆與蒲扇,這便是所謂以隨身法器作喻的「暗八仙」,葫蘆代表李鐵拐、蒲扇是鍾離權的隨身物品。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看樑下方的雀替似乎已脫落一組,僅存虎邊尚餘,只是故事題材主題不甚明確,難以辨識其故事內容所指為何。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墀頭下方的水車堵則有一連串的陶像裝飾,龍邊是「文王聘太公」。傳聞姜太公呂尚原為殷商之臣,因見紂王無道而隱歸山林,每日於渭水畔以直鉤釣魚,文王聞知其賢,至渭水畔聘請呂尚出仕,甚至降尊紆貴,親自為姜太公拉車回西岐。傳說周文王走了八百步,姜太公因此而預言周朝有八百年的國祚。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劉備三顧茅廬請臥龍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四聘的故事是廟宇常見的裝飾題材,除了讓信徒有見賢思齊的功效,也是暗喻著前來祈求的信徒,必須要效法文王、劉備那般心誠,才有辦法得到神靈的幫助。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廟前的一對引體向上的盤龍柱亦是矚目焦點,龍首在下向上舉望,龍身盤旋在圓柱上,線條簡單不繁複,卻能恰如其分地傳達出龍身的力道,展現出匠師不凡的雕塑功力。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祈求吉慶堵是以「堆塑壁畫」的手法呈現,也就是主題人物以突起的泥塑來表現,產生視覺上的立體感,至於其他的配飾、背景則以彩繪方式呈現。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通濟宮的祈求吉慶兩將軍為清秀少年貌,表情生動自然。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古時候的百姓常常記不得進出廟宇依該遵守的動線,於是有些藝師就會透過對看堵的人物裝飾來提醒大家,通濟宮的祈求將軍堵似乎就有這樣的效用,龍邊祈求將軍面容向內,左腳高舉似乎欲起身入廟一般。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虎邊吉慶將軍則是身形向外作離去狀,但仍不免眷戀回首,似乎傳達著期盼再來的想望。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將軍堵下方的麒麟堵,其所表現的肢體語言與上方將軍如出一轍,龍邊同樣面向廟內,單腳高舉。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另一頭亦是趨身向外,回首再望。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此外,龍虎雙堵下的石獅對看堵可見龍邊石獅前足踩球,獅首轉向廟內。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虎邊石獅頭樣前足踩球,但獅頭則是向外,同樣都有前述暗示香客進出廟與路線的功用。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青龍自雲端下降而來,傳說龍乃神聖之物,無人得窺其全貌,因此龍身常有雲彩為之遮掩。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虎立高巖之上,吟嘯成風,展現陸上之王的霸氣風采。兩到石堵上的色彩雖明顯可看出為近代重漆,但難能可貴的是用色柔和,不至於讓人有用墨過重而顯庸俗的感覺,能保持原有石雕的韻味。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至於三川殿的屋身立面處均以木材為架構,木材柔和的特性最能傳達廟宇給人的安定感。門楣方採斗上加斗的疊斗式設計,可保持三川殿內化的空氣對流。另還有古廟才看得到的門簪裝置,門簪為固定門楣與門框的構件,穿過門楣內外,外側以龍頭為飾稱之為門印,除了有實質上的作用,也能增添門楣上的美觀。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門楣正中央高懸「通濟宮」聖旨牌,字體流暢優美,周圍祥龍環繞守護。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正門對聯題到:「聖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母儀稱后桑榆俎豆重光」,從對聯就能辨識本廟所奉祀的主神正是天上聖母。我們常可在廟的對聯看到「俎豆」二字,其實「俎」和「豆」都是古時祭祀時用來盛放祭品的禮器,也有祭祀之意。正門以木柵欄隔起以防信徒誤闖而壞了禮數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兩側則有鏤雕作品,雕刻著分別代表空中與陸地的動物:雉雞、鹿、鷹、麒麟以及牡丹花,有富貴吉祥的諧音與象徵。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兩側小港門上方的門楣同樣也有彩繪作品,龍邊畫著著名的岳母刺字、岳飛精忠報國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虎邊則是廿四孝之一的「恣蚊飽血」;吳猛為魏晉時期人士,相傳八歲時以懂得孝順雙親,家裡因太過貧困而無法購買蚊帳,於是每天晚上小吳猛總是赤裸身體任由蚊子叮咬,蚊子飽餐後就不會再去叮咬他的雙親。據說吳猛後來修道成仙,號「大洞真君」。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上方步通處則有簡單的花卉彩繪,構圖簡單而素雅。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進入廟內,前拜殿上方為三瓜二通式。二通則是繪著各式各樣的花卉。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兩邊的大通各自彩繪著龍、虎。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在大通下方的四座斗栱是四隻禽類動物,造型皆不相同,迥異於常見的倆倆一對,相當特殊。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中楹的正中央繪著文王八卦,傳說為周文王調整伏羲八卦順序後所生,乾坤並不在子線之上,正東為震,正西為兌,正男為離,正北為坎,一般廟宇的前殿常用以定位,前文所述通濟宮乃坐北朝南方位,此時再對照中楹上的文王八卦就可以得到應證了。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前拜殿內懸掛多方匾額,如正門內側上方就有「與天同功」匾,這方匾額明顯可看出為近代仿刻之作,細究其字體明顯摩自祀典大天后宮之與天同功匾,然而祀典大天后宮此匾的來歷在《清德宗實錄選輯》當明確的記載:「(光緒七年十月)十五日(甲戌),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但通濟宮這方匾額上頭的璽印卻是「道光定翰」四字,顯然與史實不符。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另一方懸掛在下付正中央的是「澤周海嶠」匾,上款註明「歲次己丑年諸堡內仝立」,下款署名「欽加五品前任將樂縣訓導劉思勳領男賞、藍翔候選直隸州分州舉人劉達元」,上下款字體明顯差異,看來應該是不同時間所刻上。只是所獻年代不明,上款所載之內容有可能是後世重修此匾後再加上去的內容,推斷此匾應是民國三十八年(歲次己丑,1949)重修通濟宮時所同時修立的。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劉達元為查畝營(柳營)劉家之第七世,咸豐壬子年(二年,1852)舉人,曾協助清廷平定同治年間的戴潮春之亂,劉思勳正是他的父親,這方匾額看來應原為劉氏父子所獻。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在前拜殿的神桌上立有一只香爐,看來造型古樸。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爐身上刻著一條龍與數條鯉魚,手法圓潤而古樸,看來應當也是頗具年代的古物,爐腳以及爐耳皆有草花為飾。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爐身背面則是一片片擎立的蓮葉。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回頭再看這裡的門神彩繪,正門同樣也是秦瓊、尉遲敬德這一對最常見的門神,兩武將面容一溫和一嚴肅,臉上鬢鬚密而不亂,身上晝甲畫工精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仔細一看畫師署名方知此乃府城名家潘岳雄的作品。潘岳雄師承祖父潘春源、父親潘麗水,畫風以飄逸高雅著稱,其筆觸之細膩,可於門神武將與兩道小港門的宮娥們得到印證。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小港門的侍女分持香、花、燭、果,是非常道地的寺廟畫法,四位少女端莊秀麗,眉目之間自然流露不同的性格特質,在在讓人見識大師繪畫技巧之高超。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三川殿另一面落水的四道垂脊牌頭同樣也立著人物陶像,這一側所立的同樣也是八仙,不過是倆倆出現,有呂洞賓、韓湘子、張果老以及曹國舅。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人物雖顯斑駁卻不失生動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外側則是活潑的童子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將軍手持方天化戟,乘坐麒麟,眼神注視遠方,似乎隨時在為主神偵查四方。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迴廊兩側上方也有精彩的水車堵陶像,主題皆為武場戲齣。龍邊是「仁貴大破魔(應作「摩」)天嶺」,只見身騎白馬薛仁貴,手掄長槍奮勇殺敵,對方乃是摩天嶺大將淵蓋蘇文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此役之艱難不只在於須應付驍勇的淵蓋蘇文,還得時時注意能飛天的五將之猩猩膽,一個不留神就會被他用錘子打下懸崖。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虎邊則是薛丁山與樊梨花,梨花乃寒江關守將樊洪之女,自小師承梨山老母而學得一身有移山倒海之能,在薛丁山奉命征西的過程中,兩人不打不相識,於戰場上訂下姻緣。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正殿看樑的上方懸掛著兩方匾額,「克配比天」與「慈航普渡」,都是民國之後所獻。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看樑上的彩繪分別是「姜子牙下山」、「大破金雞嶺收孔宣」以及「太乙真人收石磯」,為民國三十八年通濟宮重建時,聘請學甲彩繪匠師李摘所留下的作品。封神演義的故事雖是杜撰,但在民間流傳廣泛,更是廟宇常見的故事題材。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石磯娘娘為截教通天教主之弟子,因哪吒不慎以乾坤弓搭配震天箭射殺了石磯娘娘的弟子碧雲童子,因此雙方結下樑子,不是對手的哪吒最後逃到師父太乙真人處,石磯尋仇而來,最後被太乙真人用九龍神火罩打成原形。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由於現今的通濟宮古廟無人看守,正殿有木柵欄隔絕並且上鎖,外人無法進入,所以阿中也只能在殿外欣賞裡頭的裝飾。正殿神龕上題:「月港線橋上下相聯通覺路,波臣海國神人共濟慶安瀾」,點出了昔日鐵線橋扮演南北官道聯絡的交通地位,也述說著昔日鐵線橋港海運功能的重要性。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龕內可見媽祖娘娘坐鎮於神龕之中,兩側宮娥持日月扇服侍鎮殿媽前方左右各有一尊媽祖神像,神龕外側同樣也有千里眼、順風耳將軍守護,神桌上則是奉祀著中壇元帥與田都元帥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鎮殿媽慈祥微笑面對著前來參拜的信徒,看得出來是新雕的金身。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由於古神像都移至新廟,因此舊廟看起來較為簡單。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神龕上方的「神光海島」匾為光緒癸巳年(十九年,西元1893)由境內眾弟子所獻,字跡渾厚有力。神龕花罩上方的看樑處也有彩繪作品,可惜煙燻嚴重加上光線不足,隱約只能看出中央主題為八仙朝賀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下款還刻上「慈帆普濟」印璽。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龍邊為「曹操潼關遇馬超」,虎邊則難以辨別了。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龍邊為蔡鬃的作品,白鬚皓首的天官福神頭戴朝冠,手持如意,慈眉善目開懷暢笑,身邊童子手捧牡丹進獻,一幅富貴晉祿的吉祥畫面於焉產生。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左右對聯題到「天道無私優沃恩沾女德節,官銜有定榮封位極母儀坤」。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另一側則是署名葉英才的匠師所塑,圖中的主角福神手持冠帽,前方宦官手捧爵杯進獻,有加冠晉爵之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對聯題到「賜賞威靈百世聞風居海島,福緣善慶千秋顯赫鎮湄洲」,兩側詩頭合起來便是「天官賜福」四字。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走出廟外往側邊可欣賞山牆上的裝飾,三川殿與正殿的天際線謹守尊卑高低順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三川殿側邊的脊墜也有精彩的裝飾,主題依舊是加官晉祿,外圍有四隻展翅的蝙蝠意謂「賜福」,以及兩條夔龍。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烟板下方兩片芭蕉葉上各有一隻兔子,諧音「吐子」,為祈求子孫繁衍的寓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S形狀的壁鎖亦稱鐵剪刀,壁鎖是用來鞏固樑與牆的密合,也就是將鐵條貫穿牆壁釘入樑柱,此裝置只有在臺灣南部地區較常看見,據說與荷蘭人引進有關。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花了兩個鐘頭記錄著通濟宮,這座精巧的古廟有著太多值得紀錄與分享的故事,不過很可惜的是,這裡有相當嚴重的「鳥害」,麻雀群不斷恣意地進出廟內,嘈雜的聲音劃破了寧靜的鄉村,留下的排泄物更是對廟裡文物的一大威脅,樑上壁畫、壁上堆塑皆是一道道白色痕跡,大大破壞了裝飾的美觀,無疑的也加速縮短了文物的性命,相當可惜,這危害實應值得有關單位加強重視與解決。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未入廟前會先看見巍峨壯觀的牌樓,大器的石雕顯示出新廟的氣勢不凡,牌樓面上雕有雙龍護珠,「通濟宮」三字石碑高懸上方,兩側對聯為「鐵線聖地靈根連府城力奠洪波,通濟珠宮神跡溯湄洲禮隆特祀」以及「順水行舟歌后德東堡均安,濟天作楫頌妃功西雲普披」。不過眼前牌樓雖壯觀,但總是有那麼點格格不入的感覺,一座應該古意盎然的廟宇牌樓,其上方題字竟似式電腦直接打印的新細明字體,頓時讓牌樓的美觀性減損不少。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牌樓旁還矗立著以新細明字體書寫的「文武官員至此下馬」,字體氣勢已弱不提,為何要立此碑也是值得討論之處。官員下馬碑為國家列入春秋祀典的廟宇才能安立,府城如今僅剩孔廟可見。但鐵線橋通濟宮並非官建寺廟,也未列入春秋祭典,何以新廟外要立這麼樣的一座石碑?既無歷史意義,也無實用價值,著實令人納悶。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穿過牌樓欣賞另一面的雕刻,大楣上改為雙鳳朝牡丹,上方石碑題字也改成了「大哉坤元」,兩側對聯是「聖道崇尊數百載神靈永奠橋堡,母儀垂範億萬家頂祝流傳馨香」與「門迎急溪神名昭海甸,廟立橋頭靈譽播全台」,點出了通濟宮位於急水溪畔,鐵線橋橋頭的地理獨特性。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在內側一旁同樣也有一方贔屭馱碑,上方刻著「褒封天上聖母」以及「橋頭肇祀,威靈顯赫,爵與天齊,澤周海嶠」,阿中竊以為這樣的仿古石碑既無法彰顯通濟宮的特殊性,也無歷史價值,立於此實在有些多餘。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穿過牌坊是一片廣大的廟埕廣場,華麗壯觀的新廟就在眼前,採歇山重簷式建築,兩側設有鐘鼓樓,屋身立面面開五間。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簷上裝飾以陶像為主,正脊脊背為雙龍護三仙,燕尾脊上有仙鶴為飾。三仙的臺基下有兩條夔龍,線條簡單而樸素,展現另一種龍身的力勁美。下方的西施縫有五種蔬果,分別是石榴、玉米、竹筍、白菜與紅白蘿蔔,這樣的配置較為罕見。正脊脊堵有八仙朝仙翁,下方西施縫則是廟宇常見的五獸:獅、虎、麒麟、豹、象,這五種動物為陸地霸主,有威震萬獸之意涵。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站在臺基上的三仙雙眼注視前方,身上朝服色彩華麗繁複,在陽光下顯得精神抖擻。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上層兩道垂脊牌頭的武場,一邊是關羽、張飛古城會,只見張飛在城樓上擂鼓助威,關羽在城下對戰追逐而來的魏將蔡陽。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另一邊則是封神演義的泗水關戰余化,相關故事我們已經在上一則大里振坤宮介紹過,只是相同的胖哪吒在這裡又上場了。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至於下層的規帶牌頭則是四聘當中的「三顧茅廬」與「商湯聘伊尹」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宮名牌就在第二層屋簷的下方正中央,由兩位手持彩帶的童子守護著。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通濟宮的簷上同樣有著重製品太多的弊病,很多陶像都已經是老面孔。例如前文所言的胖哪吒,還有踩球獅、青龍、白鶴、鳳凰以及鐘鼓樓上的乘龍將軍等皆是,因此少了點引人細觀的吸引力。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廟埕天公爐的正前方有一座石桌,上頭安置著一座龍首石碑寫著「聖旨」二字,這樣的裝置再次讓我迷糊了,不知擺放在此有何作用與意義?類似的物品阿中曾在泉州天后宮看過,不過泉州天后宮在歷代官方的注重程度一向是地位崇高,但通濟宮設個聖旨碑是想表達什麼?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正門對聯題著「通天達理神威顯赫揚千域,濟世敦倫聖德彰明蔭百家」,上方門楣為雙龍拜塔帶八仙的石雕作品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兩側門扇則同樣有雕工繁複的石雕作品,龍邊身堵處的主題是玉帝出巡,只見風雨雷電四神在上護衛,四海龍王在下朝謁。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虎邊則是眾神齊會,各方神聖齊聚而來,目光焦點望著上方通濟宮三字,似有一同為媽祖建廟而喜悅之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門楣上的宮旨牌,金黃字體搭配周圍九條金龍顯得高貴不凡。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抬頭欣賞兩側的員光,繪著兩幅以鳥類為主的畫作,龍邊的主角是鸚鵡,題為「慎獨」,慎獨意思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的地方更應該小心謹慎,不要做出違背良心的事,當知頭上有三尸,功曹隨身暗查窺。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虎邊則是蒼鷹,題詩寫著「瓊臺含霧星辰滿,霄漢無雲日月真」,頗有「時窮節乃見」的寓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再通往兩側鐘鼓樓的過水牆面上也有豐富的石雕,以左龍右鳳的主題呈現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八卦形主題外在搭配吹奏著天樂的飛天神女,熱鬧不已。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鐘鼓樓下方的廂房則作為奉祀配祀神的宮殿,外側的門扇有一連串以媽祖故事為題材的作品,有玄通道人授祕法、收服晏公、桃花山降二將以及窺井得符等,將媽祖生前重要的幾個事蹟作介紹。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前拜殿上的看樑繪著「媽祖拜玄通道人為師」,畫風頗具古意,放在入廟後最顯眼處,向信徒闡述著媽祖傳奇一生由此展開。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左右兩側還有「觀世音菩薩賜子」以及「伏海救親」的彩繪,同樣也媽祖膾炙人口的故事。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四方金柱以紅漆為底,金字為題,展現神聖的廟堂氣氛。樑下懸掛著一口大鐘與一面大鼓。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上方橫樑同樣有許多彩繪與題字,其中有兩幅內容格外發人省思;「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日月稱其明者,以無不照。江海稱其大者,以無不容。」以及「慎心物,于隱微。扼惡意,于動機。」,其中意涵值得吾人深省。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在最外圍的兩側為金香販售處,壁上有兩幅媽祖的神話故事,一則是「神燈照寰宇」,傳達媽祖為海上之神,護航船隻的廣大神力。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另一則是「媽祖收服人面神龍」,此故事乃出自《天妃顯聖錄》當中的〈奉旨鎖龍〉一節,這則故事傳達了媽祖為救百姓脫離澇災,故施展神力囚禁司雨龍神,不過這故事涉及了天數因果,媽祖之舉實有違逆天意之嫌,雖強調了媽祖愛民的慈悲心,但卻忽略了天道有循的因果定律。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再往前便是天井空間,內側正面的樑上則是「媽祖昇天得道」,對照正前方的拜玄通道人為師,順著進入的腳步,正好是一層層的向信徒闡述的媽祖的一生。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精緻的木雕神龕中可見五尊媽祖端坐其中,這裡較為特殊的是鎮殿媽的尺寸反而不是一般常見廟宇當中最大的一尊,反而是在鎮殿媽左右兩側的媽祖才是神龕外還奉祀著五府千歲當中的李府、吳府與范府,外側還有千順兩將軍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據說日據皇民化運動時,日本人打算拆毀通濟宮,神像則統一焚化「升天」,居民不忍心媽祖神像被焚,而偷偷將大媽的金身藏在家中,但東堡媽與西堡媽由於尺寸較大,不易收藏,於是只能眼睜睜讓日人集中銷毀。然而就在焚化時,兩尊媽祖的額頭上竟出現汗珠,此景讓日人心生畏懼因而奉還,是故東西媽現仍高座於通濟神龕中,也就是目前我們所看到的,神龕裡左右那兩尊尺寸較大的軟身神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大媽也在臺灣光復,通濟宮重建後重登大位通濟宮的鎮殿大媽表情看起來相當嚴肅,讓人望之生畏。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神龕詩題「聖觀三界鐵斷是非通宇宙,母蔭十方線分善惡濟乾坤」,巧妙的將聖母、鐵線、通濟等字藏於對聯當中,也或許是通濟宮的娘娘需要斷是非、分善惡,所以表情才會如此嚴肅吧?!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在鎮殿媽的前方還有三尊媽祖金身,看起來同樣都是頗具資歷的老媽祖。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這兩尊將軍據傳是通濟宮創立以來就有的鎮宮神像,之前還曾發生差點遭信徒請回的烏龍(相關報導請見http://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172871)。廟宇文物的保存,真的需要更多有識之士的留心與協助,如果沒有趙姓師傅的即時提醒,百年文物很有可能就這麼樣被「請走」,而且還是廟方心甘情願地被請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正殿上除了奉祀媽祖與千歲外,還有鎮殿的兩位將軍,兩位將軍金身體格壯碩,眼睛炯炯有神似是會發光,看起來格外威武。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正殿外側的牆壁上嵌著兩幅精緻的交趾作品,主題為瑤池蟠桃會與吳國太甘露寺選婿。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精緻的交趾燒,細膩的人物表情與動作,著實為藝術珍品,可惜廟方以壓克力罩隔絕保護,反光嚴重,因此無法讓人仔細欣賞。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通濟宮新廟與舊廟一樣都有嚴重的鳥害問題,麻雀自由出入廟內,排泄物不僅汙染了樑上的彩繪,甚至連鎮殿將軍的金身都遭殃,如此褻瀆神靈與不美觀的現象,實在是廟方應該要即刻解決的重要課題。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
阿中這一回的參訪,在鐵線橋這個寧靜的聚落足足待了四小時,這裡給人的感覺或許樸實無華,但卻是擁有一座深具歷史價值的廟宇,以及輝煌歷史記憶的村落。滄海桑田在這裡得到了最真實的應驗,縱然風華不再,但昔日的風光依舊是居民們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

新營鐵線橋通濟宮(新)
通濟宮新舊廟走一遭,不免讓人更加確定古廟保存的必要,或許新廟的宏偉壯觀是古廟所無法比擬的,但古廟的精緻細膩卻是新廟遠遠所不能及,其藝術價值與歷史意義,我們真的應該要留存給後世子孫。像通濟宮這般將新舊廟都保存的決定,值得目前陷於重建或重修兩難的廟宇引為借鑑,不啻是一種兩全其美的作法。
 
【攝‧記】新營鐵線橋通濟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