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竿馬港天后宮

時間:
2014622

地點:連江南竿馬祖天后宮(連江縣南竿鄉馬祖村4-1)

交通方式:搭乘飛機或郵輪至南竿,該地區大眾運輸不甚便利,建議可於機場或碼頭處租借機車代步。

【南竿馬祖境天后宮簡介】引自台灣媽祖聯誼會網站
馬祖地名其實來自於媽祖,因相傳宋朝林默娘投海救父,遇難後遺體漂流至此,百姓感念其孝行,將媽祖厚葬於當今馬祖境天后宮,並將原地名「竿塘」改稱為「媽祖」,之後取其諧音稱之為「馬祖」。

馬祖列島是台灣相當重要的軍事要塞,大小島嶼散落在閩江口外,而對許多在此服役的民眾,戰地軍旅生活更是相當難忘的回憶。正因為馬祖列島四面皆海,自古以來居民多以漁業維生,也因為地勢之利被海盜作為根據地,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號稱「海皇帝」的大海盜蔡牽。傳說閩南籍的蔡牽曾盤踞南竿島,為了監制閩江口,在津沙、鐵板和馬祖澳大興土木建造天后宮,做為航標引導之用。

然而馬祖境天后宮確切的原始興建年代已不可考,肇建約在清嘉慶年間(約西元一七六九—一七九四年);清光緒二十年(西元一八九四年)英國海軍海圖官局將馬祖天后宮測繪在南竿地圖上,清末民初馬祖天后宮為兩層樓木結構的廟宇,登樓可眺望閩江海域,凡過往船隻常泊於馬祖灣候潮和避風,等待進入閩江。民國三十二年抗戰後期,海匪張逸舟為安撫民心,在此重修天后宮,並留下「重修馬祖島天后宮記」的碑文,見證馬祖與媽祖之間的一頁滄桑史。

之後,天后宮約每隔二十年就翻修一次,民國五十二年,馬防部司令彭啟超派兵工協建天后宮,民國九十年鑑於廟體狹小、屋頂滲漏,結構等因素,鄉議就地重建天后宮,以八十二天施工完成,歇山重簷四重頂,結合木石結構,跳脫馬祖閩東風格的封火山牆格式。

近年來為了配合政府「觀光立縣」之政策以及彰顯媽祖盛德,馬祖境天后宮的社友發起了重建馬祖境天后宮的活動,期望能夠再度展現閩東傳統廟宇之建築風貌,並促進馬祖觀光發展。因此,隨後便成立了天后宮管理委員會籌建小組,新建廟宇的工程於民國九十年動工,自此恢復原來傳統廟宇之姿。

【阿中隨筆】
南竿舊名「南竿塘」,清代中葉之前的文獻紀錄均以此名為記,如道光九年(1829)由鼇峰書院陳壽祺擔任總纂的《福建省臺灣府志》,在〈海防/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各縣衝要/福州府閩縣〉篇章中所記:「南竿塘,衝要海汛,在五虎東大海中,與連江北竿塘對峙,設墩瞭望.」,可見遲至道光一朝,南竿塘之名尚續沿用。而「馬祖澳」一詞則是出現在清代中葉以後的紀錄,例如《同治甲戌日兵侵臺始末》記載:「據馬尾分局委員報稱,四月二十九、五月初一、二等日,距福州口一百三十餘里之馬祖澳及白犬洋面,先後有日本鐵甲船二隻、木輪船一隻在彼游弋。」,同治十三年歲次甲戌(1874),「白犬」是莒光島的舊名,由此可知「馬祖」之稱呼當於清代晚期甫出現,且「馬祖澳」僅為港澳名,而南竿塘為島名,前述沿革所云之改稱說或許該再斟酌。又清代文獻當中多見「馬祖澳」之稱呼,除了光緒十年(1884)北洋大臣李鴻章的〈派船援閩擬用洋將摺〉記道:「惟接福州電報,閩口馬祖澳近日法人又添數船,難保不聞信截阻,已屬式百齡與林泰曾等隨時確探情形,察酌進止。」同年,穆圖善的〈瀝陳閩防情形疏〉同樣有所記載:「蒼石外即馬祖澳,敵船所駐,西南白犬山,外為大洋,茫無山岸,此閩港實在形勢也。」至於「媽祖澳」的紀錄,轉指南竿塘一地的僅見於同治十三年的〈洋政條款〉:「近來舟師懈弛,並不巡邏驅逐,印結亦屬具文。如閩縣五虎門外之南竿塘、滬澳、媽祖澳、竿塘尖……等處,奸漁搭蓋寮屋,插樁挂網,在所不免。……仰該管文武各官,刻速飛赴各禁島,將寮網拆毀,奸民驅逐,遵照前定章程,取具各澳甲等切實甘結,加具印結,按季申送。倘不實力辦理,將該管文武員弁,照例參處。」兩相對照,「馬祖澳」的稱呼更為多見,是故推斷早在清代就已出現「馬祖」二字,而非部分資料所云因民國時期駐紮軍隊為了力求陽剛而改名。而「馬祖」原先所指涉的究竟是不是「媽祖」?抑或是當地的強勢信仰「白馬尊王」?看來尚需進一步深究。

馬祖天后宮的創建歷史似乎隱晦不明,當地相傳「媽祖屍身漂流至此」,然而媽祖乃北宋人士,逝世已歷千年,倘若屍身真漂至馬祖澳,那麼歷代的相關記載應不至於如此闕如。況且「馬祖」之名是清代晚期才形成,倘若真因「媽祖」而得名,年代斷不會如此延遲。再以當地居民所傳說的屍身漂流而論,媽祖為湄洲人士,位居南竿島南方,兩地之間海灣處處,還有平潭、興化、平海等縣,如媽祖為了救父兄而投海過世,其屍身能漂過這麼多海灣抵達南竿,頗令人匪夷所思。再以地球科學的洋流流向判斷,自黃海開始在中國的沿岸有一股洋流稱之為「中國沿岸流」,此洋流終年由北向南流,是故以此判之,湄洲媽祖的屍身是否真能漂流至南竿,這就需要再多所琢磨了。另有一說創建於嘉慶年間,這或許是從蔡牽建廟的傳說而來,蔡牽為乾隆晚年至嘉慶年間橫行於海峽兩岸的大海盜,勢力龐大,傳說馬祖列嶼上還有許多當年蔡牽集團所留下的建設,馬祖澳天后宮據傳就是蔡牽集團所創建。然而相關的書面資料不足,亦無法斷定傳說之真偽,故馬祖天后宮的信史只能推估至英國海軍海圖官局所繪的南竿地圖之前,也就是光緒二十年(1894)以前。

探討馬祖地區的信仰時,不難發現波臣信仰在當地的重要性。這點從馬祖列島的地理位置可得到符合科學的解釋。馬祖位居福建閩江口外,於江畔失足或是於閩江口海灣捕魚而不慎落水過世的民眾,屍身本就容易被江水沖往馬祖列嶼,出海捕魚的漁民一旦捕撈到,依習俗會協助將之帶上陸地安葬,認為此善舉亦能得到漁獲豐收的報酬。也就是這樣的背景,才造就了馬祖地區的「大王信仰」。同樣的,馬祖境天后宮的傳說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或許當年真有一位波臣被安葬在如今天后宮內的「靈穴」中,然而這位是不是就是宋代的那位湄洲林氏女?就必須要多所存疑了。只是換個角度,阿中個人很喜歡馬祖境天后宮的這則傳說,因為這個故事確確實實的說明了,媽祖是個人,祂也是要歷經生死輪迴的,白日飛昇終究只是個神話。也因為媽祖曾來過我們這個世界,因此祂更能感受世人的苦難,更能撫慰世人茫然的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媽祖,祂是我們的祖母,與我們的距離是相當親近的。

從馬祖市區(介壽村)沿著濱海大道一路直行,最後匯入中央大道不久即可抵達馬祖澳,也就是馬祖天后宮的所在地。北方宮殿式的山門矗立在旁,告知著旅客天后宮已在前方。門口有一對壯碩的石獅鎮守,門上對聯提到「碧水蓬山千載僊蹤留馬祖,珠宮靈石萬家香火接湄洲」,以及「海上僊鄉旭日彩霞雲水闊,人間聖土惠風甘露桂蘭馨」,大抵而言還是以媽祖漂流至此的神話為發想。登上石階穿過山門,所見是另一層階梯,兩側同樣有石獅鎮守,中央御路有五龍盤繞,栩栩如生,展現出帝王宮殿般的貴氣,復登上方是進入天后宮的廟埕。

廟埕的最前方有一座高起的臺基,兩側各有一座涼亭,登上可眺望馬祖澳風景,聆聽濤聲拍岸,面迎徐徐海風,天氣晴朗時更可看見大陸沿海。轉個角度,媽祖巨石像就在天后宮右側的山坡上,只見媽祖右手托著明燈,左手持朝天笏,眼神堅毅柔和,嘴角微揚,慈祥地望著海上,護佑著往來的船隻。到了晚上,手上的明燈更是化作指引船隻歸航的燈塔,好一座兼具宗教、藝術與實用價值的石像,近年來這尊媽祖巨石像儼然已經成為馬祖的新地標。回頭欣賞馬祖天后宮的建築,這裡最近一次的整修是在民國九十年(2001)。如今的天后宮為一歇山重簷式建築,僅一落。部分資料稱其為閩東式,但以阿中的觀察,馬祖天后宮的外觀雖與臺灣廟宇常見的形式稍有不同,但也不若芹壁天后宮那般的特殊,應當算是一種篇閩南式廟宇建築的形式了。屋脊脊背上僅立一座七層寶塔,寶塔(浮屠)原為佛教埋藏高僧遺骨的建築,傳至中國後衍生出許多意義,在風水學上亦有鎮守一方的功能,亦有指引世間迷途眾生的意念。正脊脊堵上有幾幅花鳥陶燒作品,釉彩鮮豔,無牆堵處則是採鏤空設計,以使其能抵抗強勁的海風吹拂。脊堵兩側以螭吻收束,螭吻為龍生九子之一,龍頭魚身,性好吞,甚至連自己的腳也要吞下肚,因此常可於廟宇屋脊,或是爐腳、桌腳下方看見牠。由正脊所延伸出的垂脊共有四道,牌頭僅以獅面銜罄牌為飾,無其他華麗的陶像。而由垂脊再延伸出的戧脊,尾端作捲藻裝飾。自兩層屋簷之間的正中央懸掛著「天后宮」宮牌,背後排列整齊的斗拱看來頗有唐代風格。

馬祖天后宮立面門開三間、龍柱三對,以石雕為主要裝飾,樑柱上雖有彩繪,但不若石雕作品出色。每根龍柱前方均有一座宮燈吊筒,吊筒前均有以神仙人物為主角的彩繪豎材,正中央為南極仙翁手捧壽桃,左右主題相同只是方向相反,小港門則有天官賜福與祿仙晉爵。後方雀替則有鳳銜牡丹、龍鰲等造型。廟前有石雕香爐一口,爐蓋為六邊形,各個角落均有一條飛龍,爐頂則同樣也有石龍,面向著宮殿,頗有護佑道場之感,爐耳則是由麒麟瑞獸鎮守。走進三川殿抬頭欣賞橫樑彩繪,多半為花卉植物,僅有兩幅以人物為主題,內容均為揚帆捕魚,畫中人物僅有輪廓而不細繪五官,頗有西方素描畫的風格。正面壽樑有精緻的花鳥雕刻,以紅色為底金漆為主,由鳳凰帶領眾鳥棲息於牡丹花叢間,帶有富貴之意。門楣上方的橫披窗以「卍字不斷」是為吉祥,連綿不絕的圖紋也象徵的香火不輟。正門上方高懸「瀛海慈航」匾,為辛巳年(民國九十年)重建時所獻,匾文四字象徵的正是海神媽祖護佑群生的無上慈悲。

立面的石雕作品則是馬祖天后宮最為精采的部分,正門對聯題道「天恩浩蕩惠施四海,后德汪洋澤被萬民」,兩側付點柱亦有對聯「聖德耀寰中萬姓咸霑雨露,母儀昭天下千秋同薦馨香」,同樣讚頌著媽祖照顧百姓的恩德是無遠弗屆的。正門門前一對椒圖石球,下面立面分別刻著持冠、持爵兩天官,代表著「加官晉爵」的吉祥寓意。一對門扇上的眉堵分別刻著孔雀與鳳凰,至於身堵的部分龍邊是以媽祖出巡,風雨雷電四司隨側護佑為題,圖中可見四司分持不同法器,或興風,或施雨,或佈雷,或引電,各司其職,同時也象徵著媽祖擁有調節風雨雷電的神力。虎邊則為媽祖桃花山降兩將,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自此效忠天后聖母,作為媽祖最得力的護法與助手。裙堵則為花鳥圖畫。在兩側付點柱分別連接著小港門之間,有一扇跨幅較大的牆堵,堵上的裝飾精彩熱鬧。先看龍邊部分,眉堵的故事題材取自《天妃顯聖錄》〈天妃誕降本傳〉當中的故事情節;只見觀世音菩薩偕同善財、龍女兩脅侍,在四大天王與諸位飛天的簇擁下,乘雲降臨在湄洲林府,為林愿夫妻帶來了第六個女兒,也就是後來的媽祖。至於身堵則分為兩個部分,中間為圓形石窗,題材為「奉旨鎖龍」。根據《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妃二十六歲春正月,霪雨至夏,淋漓弗止,閩浙盡罹其災。省官奏聞,天子命所在祈禱。莆人詣請神姑。……妃焚靈符,忽有神龍面王冠荷戟而前曰:『奉帝罰此一方,何可逆命』?妃曰:『誠知玉旨降災,但生民遭困已極,下界天子為民請命,當奏上帝赦之』。遂鎖住白虯,彼一青一黃尚騰波翻覆。妃乃焚香祭告。遽有金甲神人逐潮似追尋狀,天大霽,秋且告稔。……」;媽祖受到朝廷的請託協助處理閩浙地區的水災,於是施展法力,先是困鎖白龍,再焚香上奏玉帝赦免眾生之罪,最後玉帝派遣金甲神收服青黃兩龍,平息了閩浙地區的水患。這則神話故事看似荒誕,但卻表現出媽祖悲天憫人的慈悲,為了解救百姓之苦,不惜逆天鎖龍,只是細究之下不免有違反天道輪迴,亦有先斬而後奏之嫌,但就信仰的角度觀之,這些細節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圓窗外的撻角是兩對龍鳳,與常見的四隻蝙蝠形式相當不同。圓窗左右各有一堵,故事題材同樣也取自《天妃顯聖錄》,分別為「窺井得符」與「天妃誕降本傳」當中的拜玄通道人為師的故事情節。窺井得符的記載為:「妃少時,與群女閒遊,照粧於井中,忽見神人捧銅符一雙,擁井而上,有神侍仙官一班,仿彿迎護狀。諸女駭奔,妃受之不疑。少頃,乘虛而化。眾報父母及里鄰,視銅符果出神授,莫不驚異。……」,這是媽祖長成少女後的第一則傳奇神話,不過檢視這裡的雕刻內容,卻是一老者遣龍龜馱符而來,顯然與《天妃顯聖錄》的故事內容不符,匠師應是受到「神龜馱洛書」傳說的影響。再看到虎邊的牆堵形式相同,圓窗主題故事為「龍王來朝」;《天妃顯聖錄》:「東海多神怪 漁舟多溺。妃曰:『此必怪物為殃』。乃命舟鼓枻至中流,風日晴霽,頃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躍煦沫,遠遠濤頭,擁一尊官類王子儀容,鞠躬嵩呼於前,水潮洶湧,舟人戰慄不已。妃曰:『不須憂』。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始知龍王來朝。以後凡遇妃誕辰,水族會洲前慶賀。是日,漁者不敢施罛下釣。」四海龍王在媽祖信仰當中一直扮演著臣屬的角色,這與媽祖身為海神有絕對的關連。而兩側的牆堵故事其一為「澎湖神助得捷」;《天妃顯聖錄》:「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內,將軍侯奉命征勦臺灣。……先是,未克澎湖之時,署左營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臺灣』。果於二十二日澎湖克捷,其應如響。又是日方進戰之頃,平海鄉人入天妃宮,咸見天妃衣袍透濕,其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觀者如市。及報是日澎湖得捷,方知此時即神靈陰中默助之功。將軍侯因大感神力默相,奏請敕封,並議加封。……」故事裡的將軍侯指的就是奉旨平台的靖海侯施琅,事實上施琅是一個善於利用信仰打心理戰的將領,這些故事說穿了也只是施琅攏絡民心所編出來的神話。話雖如此,不過媽祖信仰能有今日如此規模,施琅的推波助瀾之功仍不可抹滅。在兩側的小港門門扇同樣也有石雕作品,不過是以花鳥為題材,有象徵好合連連的蓮花與鴛鴦,也有代表吉祥與富貴的牡丹和喜鵲。

進入廟內,拜殿空間明亮而清幽,正門內上方的藻井分為兩層,下層為四方形,上層採八卦形設計,頂心明鏡有金龍盤繞,橫樑之間亦為花鳥雕刻,貴氣而典雅。三組門神採木雕方式呈現,正門是秦叔寶與尉遲敬德鎮守道場,威武逼人。左右兩小港門則是宮娥,臉龐圓潤而端莊,手捧瓜果隨侍。兩側牆堵各有一幅大型木雕作品,主題為「群仙會」,圖中可見各路神仙齊聚一堂,龍邊可見觀音菩薩、四大天王、道德天尊、和合二仙、文武財神、四海龍王…等神祇齊聚仙山,虎邊則有瑤池金母、五老觀圖、八仙…等,匯集成一幅眾神齊降的歡樂圖像。而在群仙會壁堵靠近神龕的內側則是數位飛天仙女吹奏著仙樂,迎來麻姑向主神獻上瓜果。走回拜殿中央,仰頭再望神龕正上方的壽樑彩繪著雙龍護珠,一黃一青,古以黃龍為尊,象徵帝王,青龍為次。龍為神話中的動物,每每伴隨雲霧而現,是故繪龍不得繪出全身,必覆以雲霧相繞,至今依然有此習俗。

前言曾提到馬祖天后宮僅有一落,所以一座建築就集合了三川殿、拜殿與正殿的功能。正殿神龕雕有精緻的盤龍,兩側對聯題道「濟世良醫妙手可回春,護航神女慈心能化險」歌頌著媽祖行醫濟世,護海救民的功德。只是這副對聯似乎不符體例,似乎是上下聯顛倒了。再觀神龕當中奉祀著天上聖母,鎮殿媽臉型圓潤,膚色擬人,面容雖有裂紋卻仍不掩慈祥神情。雙手持笏立於胸前,代表可隨時上奏天庭,具有高超的神格。座前一道令旨牌,凸顯神案的莊嚴肅穆。鎮殿媽兩側為持扇宮娥,左右兩邊還奉祀著另一尊媽祖以及順天聖母陳靖姑。相傳陳靖姑為唐代福州府下渡街人,與林九娘、李三娘義結金蘭,師承閭山派許真人,歷代褒封為順懿夫人、臨水夫人、順天聖母。傳說陳靖姑曾斬殺蛇精護產,因此塑像常以杖劍執號的造型出現。由於臨水夫人信仰源於福州,因此被福州人視為鄉里守護神,這樣的原鄉信仰也隨著移民被帶入馬祖列嶼,形成了今日在馬祖各廟當中常可見奉祀臨水夫人。在三尊大型神像之前還有數尊小神像,其中在龍邊的兩尊格外醒目,身著嶄新冠冕神衣的神像,神座下方刻著「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乃為大甲媽分靈而來。據說馬祖天后宮於民國九十年的整修,鎮瀾宮的董事顏清標先生亦曾大力協助,因此兩廟情誼就此而來。在大甲媽身旁造型看起來彷彿歷盡滄桑的媽祖,便是臺灣著名的登山能手李小石於民國九十八年(2009),奉請攀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神像,李小石為馬祖人,後定居嘉義,當年揹著故鄉天后宮的媽祖神像登上世界第一高峰,一時之間傳為佳話。其人雖於民國一百零二年(2013)於攀登洛子峰時不幸逝世,但其精神隨著馬祖天后宮的聖母金身,將永遠流傳於後世。神龕兩側同樣奉祀著媽祖的左右護法─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這兩尊將軍像古樸可愛,面容異於一般常見的金剛怒目像,讓人備感親近。在正殿神龕前方的地板上,有一座石穴,據說這便是當年媽祖屍身漂流於此的洞穴,相傳每回的改建只要有人動到這個靈穴,就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事件,因此才能將靈穴保留至今。現以九龍石雕為飾,並以玻璃罩阻隔保護,成為馬祖天后宮傳說百年的證據。而靈穴兩旁則是矗立著鎮殿千順將軍,這一對將軍像挺拔威武,面容擬真,是一對極具藝術價值的塑像。將軍像後方的金柱上有副對聯「馬鬣曾封聖蛻,祖庭應是靈山」,墳地上所封的土形狀有如馬鬃,是故以「馬鬣」借代為墳地。而「蛻」在道家的說法是指修道成仙後,魂魄飛離而留下軀殼。這副對聯正是說明了馬祖天后宮所流傳的,媽祖屍身漂流至此的神話故事。

馬祖天后宮除了主祀媽祖外,龍邊還陪祀著白馬尊王、伍顯神君,虎邊則是威武陳將軍以及福德正神,這樣的配置與上一篇芹壁后宮相同。白馬尊王是馬祖地區獨特的信仰,不過其所指涉的人物卻是多元而複雜的。一說為漢朝時閩越王郢的第三個兒子,傳其為了幫助百姓斬除鱔魚精而與妖精同歸於盡,鄉民為了感激恩惠而設廟奉祀。因王三郎性喜乘白馬故人稱「白馬三郎」,又稱「白馬王」、「射鱔尊王」、「白馬尊王」、「白馬孚佑王」。白馬尊王的身分另一說為唐朝末年的王審知,因襲兄長王朝之位,拜威武軍節度使兼福建觀察使,後晉封閩王。據說王審知同樣喜愛騎乘白馬,陌後百姓亦尊稱為「白馬尊王」。另外便是馬祖地區的波臣信仰,同樣也稱其為「白馬大王」、「閩王」、「閩太祖」、「開閩王」。若是依據神龕的下聯「
開疆立國紫氣繞三山」所提供的線索來看,馬祖天后宮的白馬尊王當指王審知無誤。而伍顯神君即為道教護法四元帥之一的馬天君,又稱馬靈官、五顯大帝、華光大帝…等。傳說馬天君,諱靈耀,一名勝,字子貞。額開天眼,手執玉戟金磚,專職鎮守玉帝凌霄寶殿。不過在神龕當中還有一尊署名「天元帥」的金身,手持令旗,後背寶劍。依神龕對聯上所提供的線索:「五姓結金蘭捨生取義,一龕崇祀典報德歌功」,此聯所透露的訊息似乎暗指馬祖天后宮所認定的伍顯神君應有五位,而且是異性結拜兄弟。只是遍查臺灣所流傳的五顯大帝傳說,僅專指馬天君一位,並未有五兄弟結義的故事,不知這位天元帥淵流何來,又或是馬祖的伍顯以參雜了其他的王爺信仰?例如五福大帝或五府千歲?至於虎邊的威武陳將軍同樣也是馬祖獨特的地方信仰,相傳元帥名湯銘,又諱貞盤,長樂鶴上人,人稱陳大哥、陳大戈、陳將軍,傳說陳將軍急公好義,後因誅殺惡官而攜妹逃亡,於海上遭官兵追捕,最後自沉於海,大體漂至白犬島(今西莒島),後因屢顯神蹟而被島民奉祀為神,建廟膜拜。綜觀馬祖天后宮的神祇不脫來自於原鄉的信仰,以及馬祖當地特殊的波臣,信仰與歷史根源、地理環境的息息相關,在此可見一斑。

在結束馬祖天后宮的隨筆之前,阿中必須為這次的媽祖行作下一個紀錄。在啟程(103620)之前,馬祖機場已經關閉數日,阿中不禁向媽祖默禱,祈求行程順利進行。直到啟程當天(20)上午的飛機依然是順延的,然而就從我們要搭乘的那班飛機開始,航班便恢復正常了,一行人順利地依照既定行程抵達南竿。在參訪的數日之間,阿中不斷聽到當地居民的經驗談,來馬祖旅遊往往是來得容易,回得困難,心中不免隨著忐忑起來,不知回程能否順利。於是乎在前往馬祖天后宮參拜時,再次向聖母娘娘默禱祈求,希望能讓我們平安如期回台,讓阿中能順利為馬祖天后宮作紀錄。最後就在23日回程當天,我們一行人分兩趟班次返台,我搭乘的是稍晚的班機,就在順利通關起飛,並且平安抵達松山機場後,隨即傳來馬祖機場再次封閉的訊息,這一切該說是巧合嗎?還是冥冥之中媽祖娘娘都已經安排好了?阿中寧願相信這是媽祖娘娘對我的疼惜以及鼓勵,自許這篇隨筆,能讓更多人認識馬祖天后宮,拜訪馬祖天后宮,進而更加關心馬祖居民的生活。

南竿馬港天后宮
換個角度,阿中個人很喜歡馬祖境天后宮的這則傳說,因為這個故事確確實實的說明了,媽祖是個人,祂也是要歷經生死輪迴的,白日飛昇終究只是個神話。也因為媽祖曾來過我們這個世界,因此祂更能感受世人的苦難,更能撫慰世人茫然的心,從這個角度來看媽祖,祂是我們的祖母,與我們的距離是相當親近的。

南竿馬港天后宮
北方宮殿式的山門矗立在旁,告知著旅客天后宮已在前方。門上對聯提到「碧水蓬山千載僊蹤留馬祖,珠宮靈石萬家香火接湄洲」,以及「海上僊鄉旭日彩霞雲水闊,人間聖土惠風甘露桂蘭馨」,大抵而言還是以媽祖漂流至此的神話為發想。

南竿馬港天后宮
門口有一對壯碩的石獅鎮守

南竿馬港天后宮
登上石階穿過山門,所見是另一層階梯,兩側同樣有石獅鎮守

南竿馬港天后宮
中央御路有五龍盤繞,栩栩如生,展現出帝王宮殿般的貴氣,復登上方是進入天后宮的廟埕。

南竿馬港天后宮
廟埕的最前方有一座高起的臺基,兩側各有一座涼亭,登上可眺望馬祖澳風景,聆聽濤聲拍岸,面迎徐徐海風,天氣晴朗時更可看見大陸沿海。

南竿馬港天后宮
轉個角度,媽祖巨石像就在天后宮右側的山坡上

南竿馬港天后宮
只見媽祖右手托著明燈,左手持朝天笏,眼神堅毅柔和,嘴角微揚,慈祥地望著海上,護佑著往來的船隻。

南竿馬港天后宮
到了晚上,手上的明燈更是化作指引船隻歸航的燈塔,好一座兼具宗教、藝術與實用價值的石像,近年來這尊媽祖巨石像儼然已經成為馬祖的新地標。

南竿馬港天后宮
馬祖天后宮最近一次的整修是在民國九十年(2001)。如今的天后宮為一歇山重簷式建築,僅一落。

南竿馬港天后宮
部分資料稱其為閩東式,但以阿中的觀察,馬祖天后宮的外觀雖與臺灣廟宇常見的形式稍有不同,但也不若芹壁天后宮那般的特殊,應當算是一種篇閩南式廟宇建築的形式了。

南竿馬港天后宮
屋脊脊背上僅立一座七層寶塔,寶塔(浮屠)原為佛教埋藏高僧遺骨的建築,傳至中國後衍生出許多意義,在風水學上亦有鎮守一方的功能,亦有指引世間迷途眾生的意念。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正脊脊堵上有幾幅花鳥陶燒作品,釉彩鮮豔,無牆堵處則是採鏤空設計,以使其能抵抗強勁的海風吹拂。

南竿馬港天后宮
脊堵兩側以螭吻收束,螭吻為龍生九子之一,龍頭魚身,性好吞,甚至連自己的腳也要吞下肚,因此常可於廟宇屋脊,或是爐腳、桌腳下方看見牠。

南竿馬港天后宮
由正脊所延伸出的垂脊共有四道,牌頭僅以獅面銜罄牌為飾,無其他華麗的陶像。

南竿馬港天后宮
由垂脊再延伸出的戧脊,尾端作捲藻裝飾。

南竿馬港天后宮
兩層屋簷之間的正中央懸掛著「天后宮」宮牌

南竿馬港天后宮
宮牌背後排列整齊的斗拱看來頗有唐代風格。

南竿馬港天后宮
馬祖天后宮立面門開三間、龍柱三對,以石雕為主要裝飾,樑柱上雖有彩繪,但不若石雕作品出色。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每根龍柱前方均有一座宮燈吊筒,吊筒前均有以神仙人物為主角的彩繪豎材,正中央為南極仙翁手捧壽桃,左右主題相同只是方向相反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小港門則有天官賜福與祿仙晉爵。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後方雀替則有鳳銜牡丹、龍鰲等造型。

南竿馬港天后宮
廟前有石雕香爐一口,爐蓋為六邊形,各個角落均有一條飛龍,爐頂則同樣也有石龍,面向著宮殿,頗有護佑道場之感,爐耳則是由麒麟瑞獸鎮守。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走進三川殿抬頭欣賞橫樑彩繪,僅有兩幅以人物為主題,內容均為揚帆捕魚,畫中人物僅有輪廓而不細繪五官,頗有西方素描畫的風格。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正面壽樑有精緻的花鳥雕刻,以紅色為底金漆為主,由鳳凰帶領眾鳥棲息於牡丹花叢間,帶有富貴之意。

南竿馬港天后宮
正門上方高懸「瀛海慈航」匾,為辛巳年(民國九十年)重建時所獻,匾文四字象徵的正是海神媽祖護佑群生的無上慈悲。門楣上方的橫披窗以「卍字不斷」是為吉祥,連綿不絕的圖紋也象徵的香火不輟。

南竿馬港天后宮
立面的石雕作品則是馬祖天后宮最為精采的部分,正門對聯題道「天恩浩蕩惠施四海,后德汪洋澤被萬民。」兩側付點柱亦有對聯「聖德耀寰中萬姓咸霑雨露,母儀昭天下千秋同薦馨香」,同樣讚頌著媽祖照顧百姓的恩德是無遠弗屆的。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正門門前一對椒圖石球,下面立面分別刻著持冠、持爵兩天官,代表著「加官晉爵」的吉祥寓意。

南竿馬港天后宮
一對門扇上的眉堵分別刻著孔雀與鳳凰

南竿馬港天后宮
身堵的部分龍邊是以媽祖出巡,風雨雷電四司隨側護佑為題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圖中可見四司分持不同法器,或興風,或施雨,或佈雷,或引電,各司其職,同時也象徵著媽祖擁有調節風雨雷電的神力。

南竿馬港天后宮
虎邊則為媽祖桃花山降兩將,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自此效忠天后聖母,作為媽祖最得力的護法與助手。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裙堵則為花鳥圖畫。

南竿馬港天后宮
在兩側付點柱分別連接著小港門之間,有一扇跨幅較大的牆堵,堵上的裝飾精彩熱鬧。

南竿馬港天后宮
龍邊眉堵的故事題材取自《天妃顯聖錄》〈天妃誕降本傳〉當中的故事情節;只見觀世音菩薩偕同善財、龍女兩脅侍,在四大天王與諸位飛天的簇擁下,乘雲降臨在湄洲林府,為林愿夫妻帶來了第六個女兒,也就是後來的媽祖。

南竿馬港天后宮
中間為圓形石窗,題材為「奉旨鎖龍」。圓窗外的撻角是兩對龍鳳,與常見的四隻蝙蝠形式相當不同。

南竿馬港天后宮
根據《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妃二十六歲春正月,霪雨至夏,淋漓弗止,閩浙盡罹其災。省官奏聞,天子命所在祈禱。莆人詣請神姑。……妃焚靈符,忽有神龍面王冠荷戟而前曰:『奉帝罰此一方,何可逆命』?妃曰:『誠知玉旨降災,但生民遭困已極,下界天子為民請命,當奏上帝赦之』。遂鎖住白虯,彼一青一黃尚騰波翻覆。妃乃焚香祭告。遽有金甲神人逐潮似追尋狀,天大霽,秋且告稔。……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媽祖受到朝廷的請託協助處理閩浙地區的水災,於是施展法力,先是困鎖白龍,再焚香上奏玉帝赦免眾生之罪,最後玉帝派遣金甲神收服青黃兩龍,平息了閩浙地區的水患。這則神話故事看似荒誕,但卻表現出媽祖悲天憫人的慈悲,為了解救百姓之苦,不惜逆天鎖龍,只是細究之下不免有違反天道輪迴,亦有先斬而後奏之嫌,但就信仰的角度觀之,這些細節也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南竿馬港天后宮
「窺井得符」是媽祖長成少女後的第一則傳奇神話,不過檢視這裡的雕刻內容,卻是一老者遣龍龜馱符而來,顯然與《天妃顯聖錄》的故事內容不符,匠師應是受到「神龜馱洛書」傳說的影響。

南竿馬港天后宮
虎邊的牆堵形式相同,圓窗主題故事為「龍王來朝」四海龍王在媽祖信仰當中一直扮演著臣屬的角色,這與媽祖身為海神有絕對的關連。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兩側的牆堵故事其一為「澎湖神助得捷」;《天妃顯聖錄》:「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內,將軍侯奉命征勦臺灣。……先是,未克澎湖之時,署左營千總劉春夢天妃告之曰:『二十一日必得澎湖,七月可得臺灣』。果於二十二日澎湖克捷,其應如響。又是日方進戰之頃,平海鄉人入天妃宮,咸見天妃衣袍透濕,其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觀者如市。及報是日澎湖得捷,方知此時即神靈陰中默助之功。將軍侯因大感神力默相,奏請敕封,並議加封。……」故事裡的將軍侯指的就是奉旨平台的靖海侯施琅,事實上施琅是一個善於利用信仰打心理戰的將領,這些故事說穿了也只是施琅攏絡民心所編出來的神話。話雖如此,不過媽祖信仰能有今日如此規模,施琅的推波助瀾之功仍不可抹滅。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在兩側的小港門門扇同樣也有石雕作品,不過是以花鳥為題材,有象徵好合連連的蓮花與鴛鴦,也有代表吉祥與富貴的牡丹和喜鵲。

南竿馬港天后宮
正門內上方的藻井分為兩層,下層為四方形,上層採八卦形設計,頂心明鏡有金龍盤繞,橫樑之間亦為花鳥雕刻,貴氣而典雅。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三組門神採木雕方式呈現,正門是秦叔寶與尉遲敬德鎮守道場,威武逼人。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左右兩小港門則是宮娥,臉龐圓潤而端莊,手捧瓜果隨侍。

南竿馬港天后宮
兩側牆堵各有一幅大型木雕作品,主題為「群仙會」,圖中可見各路神仙齊聚一堂。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龍邊可見觀音菩薩、四大天王、道德天尊、和合二仙、文武財神、四海龍王…等神祇齊聚仙山。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DSC05455
虎邊則有瑤池金母、五老觀圖、八仙…等,匯集成一幅眾神齊降的歡樂圖像。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群仙會壁堵靠近神龕的內側則是數位飛天仙女吹奏著仙樂,迎來麻姑向主神獻上瓜果。

南竿馬港天后宮
走回拜殿中央,仰頭再望神龕正上方的壽樑彩繪著雙龍護珠,一黃一青,古以黃龍為尊,象徵帝王,青龍為次。龍為神話中的動物,每每伴隨雲霧而現,是故繪龍不得繪出全身,必覆以雲霧相繞,至今依然有此習俗。

南竿馬港天后宮
正殿神龕雕有精緻的盤龍,兩側對聯題道「濟世良醫妙手可回春,護航神女慈心能化險」歌頌著媽祖行醫濟世,護海救民的功德。只是這副對聯似乎不符體例,似乎是上下聯顛倒了。將軍像後方的金柱上有副對聯「馬鬣曾封聖蛻,祖庭應是靈山」,墳地上所封的土形狀有如馬鬃,是故以「馬鬣」借代為墳地。而「蛻」在道家的說法是指修道成仙後,魂魄飛離而留下軀殼。這副對聯正是說明了馬祖天后宮所流傳的,媽祖屍身漂流至此的神話故事。

南竿馬港天后宮
神龕當中奉祀著天上聖母,鎮殿媽臉型圓潤,膚色擬人,面容雖有裂紋卻仍不掩慈祥神情。

南竿馬港天后宮
雙手持笏立於胸前,代表可隨時上奏天庭,具有高超的神格。

南竿馬港天后宮
座前一道令旨牌,凸顯神案的莊嚴肅穆。

南竿馬港天后宮
鎮殿媽兩側為持扇宮娥,左右兩邊還奉祀著另一尊媽祖以及順天聖母陳靖姑。由於臨水夫人信仰源於福州,因此被福州人視為鄉里守護神,這樣的原鄉信仰也隨著移民被帶入馬祖列嶼,形成了今日在馬祖各廟當中常可見奉祀臨水夫人。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在三尊大型神像之前還有數尊小神像,其中在龍邊的兩尊格外醒目,身著嶄新冠冕神衣的神像,神座下方刻著「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乃為大甲媽分靈而來。

南竿馬港天后宮
據說馬祖天后宮於民國九十年的整修,鎮瀾宮的董事顏清標先生亦曾大力協助,因此兩廟情誼就此而來。

南竿馬港天后宮
在大甲媽身旁造型看起來彷彿歷盡滄桑的媽祖,便是臺灣著名的登山能手李小石於民國九十八年(2009),奉請攀登上珠穆朗瑪峰的神像,李小石為馬祖人,後定居嘉義,當年揹著故鄉天后宮的媽祖神像登上世界第一高峰,一時之間傳為佳話。其人雖於民國一百零二年(2013)於攀登洛子峰時不幸逝世,但其精神隨著馬祖天后宮的聖母金身,將永遠流傳於後世。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神龕兩側同樣奉祀著媽祖的左右護法─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這兩尊將軍像古樸可愛,面容異於一般常見的金剛怒目像,讓人備感親近。

南竿馬港天后宮
在正殿神龕前方的地板上,有一座石穴,據說這便是當年媽祖屍身漂流於此的洞穴,相傳每回的改建只要有人動到這個靈穴,就會發生不可思議的事件,因此才能將靈穴保留至今。現以九龍石雕為飾,並以玻璃罩阻隔保護,成為馬祖天后宮傳說百年的證據。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靈穴兩旁則是矗立著鎮殿千順將軍,這一對將軍像挺拔威武,面容擬真,是一對極具藝術價值的塑像。

南竿馬港天后宮
白馬尊王是馬祖地區獨特的信仰,不過其所指涉的人物卻是多元而複雜的。一說為漢朝時閩越王郢的第三個兒子,傳其為了幫助百姓斬除鱔魚精而與妖精同歸於盡,鄉民為了感激恩惠而設廟奉祀。因王三郎性喜乘白馬故人稱「白馬三郎」,又稱「白馬王」、「射鱔尊王」、「白馬尊王」、「白馬孚佑王」。白馬尊王的身分另一說為唐朝末年的王審知,因襲兄長王朝之位,拜威武軍節度使兼福建觀察使,後晉封閩王。據說王審知同樣喜愛騎乘白馬,陌後百姓亦尊稱為「白馬尊王」。另外便是馬祖地區的波臣信仰,同樣也稱其為「白馬大王」、「閩王」、「閩太祖」、「開閩王」。若是依據神龕的下聯「開疆立國紫氣繞三山」所提供的線索來看,馬祖天后宮的白馬尊王當指王審知無誤。

南竿馬港天后宮
伍顯神君即為道教護法四元帥之一的馬天君,又稱馬靈官、五顯大帝、華光大帝…等。傳說馬天君,諱靈耀,一名勝,字子貞。額開天眼,手執玉戟金磚,專職鎮守玉帝凌霄寶殿。

南竿馬港天后宮
不過在神龕當中還有一尊署名「天元帥」的金身,手持令旗,後背寶劍。依神龕對聯上所提供的線索:「五姓結金蘭捨生取義,一龕崇祀典報德歌功」,此聯所透露的訊息似乎暗指馬祖天后宮所認定的伍顯神君應有五位,而且是異性結拜兄弟。只是遍查臺灣所流傳的五顯大帝傳說,僅專指馬天君一位,並未有五兄弟結義的故事,不知這位天元帥淵流何來,又或是馬祖的伍顯以參雜了其他的王爺信仰?例如五福大帝或五府千歲?

南竿馬港天后宮
虎邊的威武陳將軍同樣也是馬祖獨特的地方信仰,相傳元帥名湯銘,又諱貞盤,長樂鶴上人,人稱陳大哥、陳大戈、陳將軍,傳說陳將軍急公好義,後因誅殺惡官而攜妹逃亡,於海上遭官兵追捕,最後自沉於海,大體漂至白犬島(今西莒島),後因屢顯神蹟而被島民奉祀為神,建廟膜拜。

南竿馬港天后宮

南竿馬港天后宮
在結束馬祖天后宮的隨筆之前,阿中必須為這次的媽祖行作下一個紀錄。在啟程(103620)之前,馬祖機場已經關閉數日,阿中不禁向媽祖默禱,祈求行程順利進行。直到啟程當天(20)上午的飛機依然是順延的,然而就從我們要搭乘的那班飛機開始,航班便恢復正常了,一行人順利地依照既定行程抵達南竿。在參訪的數日之間,阿中不斷聽到當地居民的經驗談,來馬祖旅遊往往是來得容易,回得困難,心中不免隨著忐忑起來,不知回程能否順利。於是乎在前往馬祖天后宮參拜時,再次向聖母娘娘默禱祈求,希望能讓我們平安如期回台,讓阿中能順利為馬祖天后宮作紀錄。最後就在23日回程當天,我們一行人分兩趟班次返台,我搭乘的是稍晚的班機,就在順利通關起飛,並且平安抵達松山機場後,隨即傳來馬祖機場再次封閉的訊息,這一切該說是巧合嗎?還是冥冥之中媽祖娘娘都已經安排好了?阿中寧願相信這是媽祖娘娘對我的疼惜以及鼓勵,自許這篇隨筆,能讓更多人認識馬祖天后宮,拜訪馬祖天后宮,進而更加關心馬祖居民的生活。
 
【攝‧記】南竿馬港天后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