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嶼上庫天后宮


時間:2016925

地點:烈嶼上庫天后宮(金門縣烈嶼鄉上岐村上庫25)

交通方式:金門當地大眾運輸工具較不興盛,建議可於金門機場外租借摩托車,索取地圖,再依圖驅車前往水頭碼頭轉搭往烈嶼(小金門)之交通船,至九宮碼頭後可於現場另外租借摩托車前往。

烈嶼上庫天后宮沿革上庫天后宮廟內沿革石碑
夫神廟之屹建,乃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歸屬宗教信仰,亦有規範人心,獎掖向上之功能。本境天上聖母、保生大帝廟始建於清光緒年間,蓋因上庫山川靈秀,神明縈繞,常有紅光若隱若現,加以星月輝映,乃拜請福建和山何厝之天后宮媽祖香火進駐,因而建廟。

唯民國三十八年,神廟因戰亂而遭拆除以構築工事,廟之刻石蕩然失考。此後民生凋敝,廟宇重建乃遷延歲月。直至民國五十八年,境眾子民鑒于神像長期供奉在民宅,既失體統,也失敬意,遂在神廟原址集資重建,於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八日奠安,使神靈有所定位,全心護佑鄉里。由於威靈顯赫,善男信女絡繹不絕。

惜當時經費維艱,建材為杉木磚瓦,神廟重建雖僅二十有三載,樑桷卻已遭蟲蟻腐蝕,楹聯壁畫剝落,顯得陳舊破陋不堪,本境子民憂心,頗感汗顏,咸認原廟修葺不易,亦非永固,為一勞永逸計,不如以不見木之純洋灰灌注重建為尚。

民國八十一年五月,上庫諸長老以吳例為首,召集各家戶開會,成立本廟重建委員會,乃一呼百諾,隨即發動募捐,並廣獲旅居於汶萊、新加坡、台灣之諸鄉親及上庫已出閣之女兒、女婿等慷慨義囊,熱烈響應,得以集腋成裘,共襄盛舉,玉促其成。並議定原址加高興建二樓,俾臻堂皇。

遂於民國八十二年春鳩工庀材,至八十三年秋落成。一品香茗、雙龍抱珠、三仙献瑞、四海安寧、五嶽同頌,瞻仰神廟輝煌屹立,飛簷畫棟,雕樑彩柱,朱碧絢爛,巍峨壯觀,神人共慶。茲以奠安在即,爰敘始末,勒石誌焉。

【阿中隨筆】
※文獻探討※
金門縣烈嶼鄉素有離島中的離島之稱,位於金門與廈門之間,距離中國領土最近不到五百公尺,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上庫所屬的上岐村就位於烈嶼的東南陲,這裡的居民以吳姓居多,據說其入墾年代可追朔至宋元之交,泉州吳四十三郎移居烈嶼。而本文所介紹的上庫天后宮便在著名的景點─吳秀才厝的左前方,據廟內石碑所勒之創廟沿革,上庫天后宮為光緒年間所創建,國共戰亂時遭毀,最近的一次重修則是民國八十二年(1993)。上庫天后宮沿革所述的創建過程雖明確,然而其所稱之分靈自「福建和山何厝天后宮」的說法則顯得撲朔,因為遍查福建省地圖,和山在泉州市的永春縣,當地距離泉州灣百餘公里,上庫村民千里迢迢由此地分靈的可能性不高。再以「何厝」為關鍵字搜尋,則省境內各處皆有,莫衷一是。然而近年上庫天后宮前往福建省進香時,會特地到廈門何厝的天后宮拜訪,此處是否就是上庫天后宮的發源地還有待進一步確認與釐清。

烈嶼上庫天后宮

※外觀格局※
如今的上庫天后宮為鋼筋混擬土構成的建築,主廟體採挑高設計,下層有低矮的門室,上層依縱深分為三川殿與正殿,屋簷上採南方廟宇式建築裝飾安插著陶俑,屋頂為硬山單檐,中港升起的變化讓主從地位分明。

烈嶼上庫天后宮
在燕尾之外還加上了兩道由封牆延伸而上的馬背山牆,此乃閩東特有的建築形式,謂之封火牆、風火牆、封火山牆。顧名思義這樣的設計是為了防火而來,古時建築多為木造結構,最怕火災,先民觀察到一旦有火苗串出,火勢往往會順著柱子往上竄,之後再順著屋頂往左右延燒,因此裝設封火牆可以隔絕彼此的屋簷,將火勢封在獨立的空間,如此便能暫時抑住火往鄰間延燒的危機。如今這類型的建築已成為金門、馬祖地區獨特的古宅景觀。
烈嶼上庫天后宮
整座廟宇的裝飾素材在三川立面的部份以石雕為主,而磁磚彩繪則是整體所見最常出現的裝飾手法。只可惜或許是為了防止鳥類侵入,門外設了一整面的鐵網隔絕,嚴重破壞了廟體的美觀與莊嚴,令人相當扼腕。
烈嶼上庫天后宮

※三川殿簷上※
三川殿正脊脊背為雙龍護珠,安著兩條青龍對望守護著中央火珠,火珠代表太陽,亦是光明的象徵,次簷脊背同樣也有青龍陶俑。正脊脊堵為常見的「八仙賀壽」題材,兩側印斗作牡丹花剪黏。四道垂脊牌頭都有武齣,只是人物不明確,難以判斷其所演繹者為何。整座屋簷上的裝飾多半是淋燙陶俑,這類似的陶俑已經成為現代新建廟宇最常見的裝飾素材,其優點在於可大量複製,安裝容易,因此價格低廉,施作也較為方便,但缺點是題材不明,缺乏特色,徒留濫竽充數之憾。

※三川殿※

三川殿立面採「雙凹壽」式設計,中港正門內縮為第一層凹壽,第二層凹壽則是對照牆堵,呈現引人入勝的空間層次感。中港正門上方高懸「天后宮」廟匾,朱底金字呈現尊貴氣勢,下方楹聯「海靜波恬共仰神光普照,民安物阜咸沾德被無私」點出了海神媽祖的無限慈悲與恩澤廣被。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中港兩側的門扇採石雕裝飾,龍爿眉堵有「文武財神」磁磚畫,主角是兩名分乘青龍與黃虎的童子,手中持著代表著招財的珊瑚枝、如意與銅錢,座下神獸還吐出銅錢與元寶。這類磁磚畫的技法是日治時期興起的裝飾方式,首先要在磁磚的表面上一層錫,使素面的坯體釉化成白色,藝師再於磁磚面上繪上作品。以磁磚作為施畫的載體不僅能保有傳統彩繪筆法,也比繪於木材上更加耐汙、抗損,也不怕有蛀蟲破壞,和傳統畫於木頭上的繪圖呈現各有千秋的韻味。上庫天后宮裡頭的裝飾,便是大量採用磁磚畫作這樣的工法。
烈嶼上庫天后宮
虎爿眉堵的磁磚畫主題則是「祈求吉慶」,由四名童子分持旗、球、戟、磬四物,身旁還伴隨著五隻飛翔的蝙蝠,取諧音代表五福臨門。另外還有一頭丹頂鶴,具有長壽之意。
烈嶼上庫天后宮
身堵鏤雕花窗以夔龍團花瓶的形式呈現,瓶下有案是為平安。兩側的大理石淺浮雕刻著梅、蘭、竹、菊;梅花傲立雪寒之中,剪雪裁冰,是高潔志士的象徵。蘭花獨自在空谷中綻放,孤芳自賞,香雅怡情,代表的是賢人。竹子能篩風弄月,清雅澹泊,而且節守自持,也是謙謙君子的表徵。菊花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攀炎附勢,像是世外隱士一般,晉代高士陶淵明就以愛菊聞名。此外菊花因為花期長又名「壽客」,帶有長壽意涵,也是討喜的吉祥植物之一。這四者合起來便是為世人所歌頌的「四君子花」。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正門前方有一對石鼓,又稱抱鼓石,因形狀像鼓而得名。一般常見的形式為側面採螺旋紋路,如同閉鎖的螺蚌,傳說這便是龍生九子之一的椒圖。椒圖性好僻靜,常把自己像螺蚌一樣捲曲起來,因此成了立於門口協助護衛最適合的神獸。
烈嶼上庫天后宮

兩側偏門閉合,要入廟的香客須直接由正門通過。閉合的門扇上書有「坤儀配地」、「水德參天」;「坤」為八卦之一,在自然象徵的是「地」,在人倫代表是「母」,因此坤儀配地指的便是媽祖的儀範如同大地一樣廣大無垠。「水德」點出了媽祖身為海神的特性,千年來護佑海上人民的功蹟足堪與天相比。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門楣上方亦有磁磚畫作,龍爿為麒麟,虎爿是鳳凰。麒麟是傳說中的瑞獸,只有在天下太平或是聖人誕生的時候才會出現人世。其實麒麟和鳳凰一樣是雄與雌的合稱;雄性稱麒,雌性為麟,性情溫和,頭上雖帶有角卻不作攻擊,不傷人畜,不踐花草,故又稱仁獸。畫中可見麒麟神獸威武眺望遠方,腳邊的靈芝仙草以及身後的朵朵祥雲都是世外仙境的象徵。
烈嶼上庫天后宮
鳳凰是傳說中的神鳥,雄性曰鳳,雌性名凰。《爾雅·釋鳥》提到鳳凰的特徵是:「雞頭、燕頷、蛇頸、龜背、魚尾、五彩色,高六尺許」。莊子在〈秋水〉篇當中有一段對鳳凰特性的描述:「南方有鳥,其名為鵷鶵,子知之乎?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這裡的「鵷鶵」指的就是鳳凰,而牠從南海出發飛向北海,路途中只會停留在梧桐樹上,不只會吃清潔的果實,只會喝乾淨的泉水,由此襯托出鳳凰的高雅與神聖。畫裡色彩斑斕的鳳凰搭配著盛開的牡丹,傳達了富貴吉祥的寓意。
烈嶼上庫天后宮

再觀三川殿凹壽第二層的立面,兩爿最上方各有一幅彩繪磁磚畫,主題分別為「歷山象耕」與「渭水聘賢」;「歷山象耕」講述的是上古舜帝的故事,根據元郭居敬所著的《二十四孝》〈孝感動天〉記載:「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相傳舜年少時曾在歷山耕作,他的才能與德行讓一同耕種的百姓深深折服,甚至連大象都來當他的腳力,飛鳥也來協助耕田。這樣的賢名傳到了年邁的堯帝耳中,心中甚為好奇,於是親往歷山測試舜是否有管理天下的能力。之後經過種種測試,堯認定舜的才能與德行足堪大位,於是將天下共主之位禪讓給舜。畫面中的堯親自前往考察舜的德行,一旁的大象是判讀本主題最重要的關鍵。兩人的互動不僅表現了舜的賢能,也讓人感受到堯不以天下為私,親往訪賢,成就千古流傳的禪讓美名,兩大仁者相得益彰。虎爿的「渭水聘賢」講的是周文王延聘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姓姜,氏呂,名尚,字子牙,另有說名望,字尚父。有關西伯侯姬昌於渭水延聘呂尚的過程,在正史漢司馬遷《史記》的〈齊太公世家〉裡頭有所記載:「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彨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人將這段過程加以杜撰,成了《封神演義》第二十四回當中的「渭水文王聘子牙」。這段故事描述西伯侯姬昌在出城巡歷的途中,聽聞渭水畔有賢者棲息於是親自前往拜見。在與姜子牙晤談之後,姬昌如獲至寶,回宮沐浴齋戒,親自拉車迎回姜子牙並奉為國師。畫面右側那位頭戴斗笠,坐在江邊垂釣的老者便是姜子牙,一旁畢恭畢敬,拱手作揖的達官貴人就是西伯侯姬昌,一場伯樂與千里馬的相會就此傳唱後世。在磁磚畫的下方便是主要的牆堵所在,眉堵以陶俑素材裝飾,龍爿的主題是「古城會‧關公斬蔡陽」;「古城會」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話說劉關張三人因被曹操大軍沖散而各自流離,為保兩位大嫂的關羽無奈暫歸曹操帳下,並表明自己是「降漢不降曹」。之後得到義兄劉備的消息,關羽便不假思索帶著兩位嫂嫂前往尋兄。一路上經歷了重重阻饒總算來到古城外,沒想到佔據城中的正是離散許久的義弟張飛。不料張飛誤會關羽悖離昔日結義誓言,歸附了曹操,縱使孫乾也出面解釋,但張飛說什麼就是不信,直要關羽誅殺追趕而來的魏將蔡陽以表明心志不變。無奈之下關羽掄刀對上蔡陽,刀起刀落之間斬殺了第六名魏將,眼見關羽取勝張飛這才放下心結,冰釋誤會。畫面所呈現的正是這場戰役最驚心動魄的一刻,老將蔡陽失鞍落馬,此時關羽一記倒拖青龍偃月刀,蔡陽魂斷就在傾刻。
烈嶼上庫天后宮
虎爿這邊的主題是「薛仁貴救駕」;在小說《薛仁貴征東》第四十二回「雪花鬃飛跳養軍山 應夢臣得救真命主」的故事情節中,御駕親征高句麗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幸馬陷沙灘,追趕而來的番將蓋蘇文趁機要脅太宗寫下投降血書。於此同時,在養軍山擔任火頭軍的薛仁貴,眼見平時負責照料的雲花鬃馬不知何故躁動不安,仁貴心忖此馬定是不甘連日隱遁,是故整束裝備,提起長戟,躍上馬鞍奔馳而出。不料雲花鬃似有靈性,一路狂奔莫可停歇,直到一處涯岸,只聞有人呼喊相救,仔細一聽方知喊救者乃大唐天子,雲花鬃馬載著薛仁貴一躍而下,順利擊退蓋蘇文,得救駕第一功。圖中左側身著黃絞繡袍表情慌張的便是大唐天子李世民,座下馬陷泥沙,動彈不得,後頭番將蓋蘇文逼殺而至,右側薛仁貴駕著雲花鬃馬及時救駕而來,替李世民化解了一場危及性命的災難,也讓他找到了「應夢賢臣」。河中那幾位通身青色的鬼卒,正是引領雲花鬃馬薛仁貴前來救駕的功臣,因為有了祂們無形的牽線,方讓薛仁貴趕來解救李世民。
烈嶼上庫天后宮
古城會和薛仁貴救駕都是有驚無險的故事橋段,作為廟宇裝飾題材也是在暗喻信徒縱然有所危難,只要來祈求神靈的幫助定能化險為夷。身堵同樣也是鏤刻石雕搭配大理石淺浮雕,柱上有楹聯「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歷數朝受封典萬世留芳」,歌頌著媽祖信仰千年來的盛興不輟,而且歷代都受到朝廷的重視與褒封。

最外層的對照壁部分,龍爿這頭的水車堵也是以陶俑人物演繹著「三顧茅廬」的故事,這段情節出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受劉備知遇之恩的徐庶在走馬奔赴曹營找尋母親之前,特別囑咐劉備注意天下兩大智者: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劉備得知諸葛亮就隱居在隆中臥龍崗,求賢若渴的他隨即動身前往拜訪。第一次不料撲了個空,三兄弟只好先回新野城等待。沒多久聽聞孔明已回,劉備不顧霜雪再次動身前往,沒想到這次又沒碰上面,又一次敗興而歸。等到來年新春,劉備特地找人卜了卦,齋戒沐浴,做好準備再次動身前往隆中。有了兩次不愉快的經驗,關羽、張飛早已心生不耐,但劉備卻不以為苦,此回總算碰到諸葛亮在家,只是抵達臥龍崗時正巧遇見孔明在午休,劉備不敢驚擾,就這樣靜靜地站在門外等候臥龍甦醒。畫面中所呈現的正是劉備第三次訪賢的場景,只見劉備拱手作揖,恭敬的向童子表達前來拜會諸葛先生之意,當中不見臥龍,全因他正臥榻於草廬之中,讓尚未登場之前就替觀眾鋪陳了一段神人見首不見尾的氛圍。

烈嶼上庫天后宮
下方則以剪黏的方式呈現,題材為瓶插梅花,以及蓮霧、鳳梨兩種水果。梅花為高雅的象徵,前文已提及,而蓮霧和鳳梨則是取口采諧音,代表著「連有」、「旺來」,也就是好運一直來的意思,相當討喜。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虎爿這頭的水堵則是「商湯聘伊尹」,這段故事可見於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的記載;「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司馬遷提到伊尹歸附商湯的故事有兩種說法,一種為伊尹以有莘氏陪嫁奴隸的身分投入商湯門下,最後再以烹調食物的道理暗喻治理天下的方式,進而得到商湯的另眼相待,封其為相。另一種說法是伊尹是一位隱居的賢者,商湯聽聞其名便派人前往聘請,一連五次才將伊尹請出。兩人會談伊尹以「素王」與「九主」的道理深得商湯所讚賞,深切倚重,成就了開創商朝的大業。後世在闡述商湯聘伊尹的故事時,顯然是採用了《史記》所記載的第二種說法。照片中可見帝王打扮的商湯親自前來田間拜訪伊尹,後頭跟隨著幾位大臣。這則故事與龍爿的「三顧茅廬」以及磁磚畫作的「歷山象耕」、「渭水聘賢」合稱四聘,是廟宇相當常見的成組題材,帶有暗示信眾前來祈求神靈幫助,當效法先賢心誠意堅的態度,如此方能得到默祐。
烈嶼上庫天后宮
下方身堵剪黏的主題則是松樹、書冊、翎毛、畫卷,松樹是植物裡長壽的代表,書冊與畫卷是文人雅士的代表,也象徵著功名,翎毛則是官祿的象徵,這些物品都是代表著世人對神靈祈求的願望。
烈嶼上庫天后宮

※拜殿※
進入廟內便是前拜殿的場域,上庫天后宮的前拜殿和正殿之間並無天井,而是透過軒亭連接,透天的設計則是放在軒亭的兩側,因此正殿雖處深邃,但室內空間倒也不至於太過陰暗。

烈嶼上庫天后宮
拜殿兩側棟架的員光,雕刻著武將征伐的故事,可惜龍虎兩爿的「鏡射」,讓兩幅作品僅呈現左右相反,人物、動作卻一致的布局,員光雕刻徒留聊備一格之憾。依人物布局判斷,這幅所演繹的是薛仁貴征伐摩天嶺的故事,情節經過見於小說《薛仁貴征東》當中的第四十八回「程咬金誘惑蓋蘇文 摩天嶺討救薛仁貴」;話說薛仁貴奉唐高宗之令率軍東征高句麗,途經摩天嶺被敵將蓋蘇文所阻,蓋蘇文驍勇善戰,再加上有異法、仙人之助,致使唐朝大軍一時難以突破。最後蓋蘇文麾下周文、周武兩兄弟與薛仁貴義結金蘭而倒戈,在兩人的協助之下薛仁貴掌握了敵軍的情勢,幾經波折才順利攻破摩天嶺,續征高句麗。照片裡雙方帶頭對戰的兩人,一位是手持長戟的青年才俊便是薛仁貴,乘著駿馬奮勇向前。另一頭虯髯怒顏,頭盔上還插著兩隻長長羽翎,盔上還有番邦造型的兩條絨毛垂帶,此人的便是番將蓋蘇文,兩軍對壘,劍拔弩張。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進入前拜殿後,視線很難不被兩側封牆上色彩繽紛的磁磚彩繪所吸引,這裡繪著各式各樣的天兵天將,大顯身手的正演出屬於自己的神話故事與英勇事蹟。龍爿這頭最上方的是「哪吒大鬧東海」,故事見於《封神演義》第十二回「陳塘關哪吒出世」;陳塘關總兵官李靖的第三子哪吒,誕生時就出現諸多奇象,右手套一乾坤圈,腹上圍著一塊混天綾,這兩樣寶貝正是乾元山金光洞太乙真人所賜。就在哪吒七歲的那一年,有一回因為在外頭玩得滿身大汗,於是跳進九灣河內戲水消暑。豈料神物混天綾在河水中一翻攪,竟使得九灣河口東海內的水晶宮震動不已,東海龍王敖光派出夜叉李艮上岸一觀竟被哪吒失手打死。隨後龍王三太子敖丙前來問罪也遭混天綾所縛,被乾坤圈打出原形,最後還被抽出龍筋而亡,闖下大禍的哪吒自此展開不平凡的人生。畫面中可見穿著肚兜,一臉稚氣的哪吒,腳下踏著風火輪,右手持著火尖槍,左手祭出另一項隨身法寶─混天綾。對戰的龍王太子敖丙,乘著神獸麒麟,手掄長戟,化出青龍原形與哪吒展開鬥法。在龍王太子的後方還有擎著帥旗的魚精、高舉雙劍的蚌殼精、手持金瓜錘的烏龜精一同助陣,戰勢好不繞鬧。而站在哪吒後方的太乙真人與站在敖丙後方的東海龍王,在故事情節裡這一幕本不該出現,但藝師如此的布局彷彿想要傳達兩派人馬各有高人撐腰,提高故事的對壘局面與緊張情勢。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虎爿這一頭則是老子西出函谷關的故事,稱為「紫氣東來」。根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當中的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列傳中還記載孔子曾經前往向老子學習禮法。有關老子留下道德經的故事,在《史記》裡亦有著墨:「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彊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民間流傳的故事則是把這段過程更加神化;據說老子晚年乘著一頭青牛離開中原往西行,函谷關令尹喜遠遠就看見有一團紫氣緩緩望著關愛而來,思忖著一定是有某個聖人即將到來。過幾天果然讓他盼到了仰慕已久的老聃,再三懇求他留在函谷關內接受供養,然而老子去意堅決,尹喜只好轉而請求他留下學說著作,因此才有道、德兩經傳世。東漢時,道教附道家學說並尊老子為教主,是故後人在奉祀三教教主時,老子就是道教的代表,而《道德經》也成了道教重要的經典。畫中可見老子乘著牛,笑臉盈盈,慈祥和藹,而尹喜與隨從正恭敬的迎接著聖人的蒞臨。在主角周遭圍繞著朵朵七彩祥雲,雲間可見仙女捧著經書,呼應著道德兩經的流傳,此外還有鳳凰、蝙蝠翩翩飛舞。另一頭南極仙翁乘著祂的丹頂仙鶴,在仙童的隨侍下翩然降臨,彷彿專程來到凡間要將老聃接往天庭。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在兩幅大型畫作的下方,各路天將威武排開,龍爿這頭有溫元帥、謝元帥、火龍官、虎伽羅、張聖者,虎爿這面則有連聖者、馬伽羅、馬明王、蕭聖者、謝元帥…等,這幾位便是名列三十六天罡之中的官將。三十六天將是道教裡頭的護法神,不過有關三十六位成員的名單各地有不一樣的傳說,若依道教〈三十六官將請神咒〉的內容,這三十六天將依序是張聖者、蕭聖者、劉聖者、連聖者、李元帥、鄧元帥、辛元帥、高元帥、岳元帥、捉大將、縛大將、枷大將、鎖大將、馬伽羅、虎伽羅、伍靈官、馬靈官、王孫相公、溫元帥、康元帥、馬元帥、趙元帥、勤仙姑、何仙姑、李仙姑、紀仙姑、吞精大將、食鬼大將、江仙官、黃仙官、咒水真人、移山大將、倒海大將、殷元帥、金舍人、康舍人。對照上庫天后宮的壁畫,出現的有溫元帥、張聖者、連聖者、蕭聖者、虎伽羅、馬伽羅,而不同的則是謝元帥、火龍官、馬明王。其中張、蕭、連三位聖者與未出現的劉聖者為民間信仰裡分列東、南、北、西四營的主帥,與中營李元帥合為五營,為主神統掌境內的兵馬,算是相當常見的神祇。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回頭再看中港門扇上的門神彩繪,畫的是最為人所知的秦瓊、尉遲恭這組,兩位將軍一身戎裝,雙手持鉞,背上掛著四方令旗,威風凜凜地護衛著一方道場。「鉞」是類似斧但體型比較大的一種武器,雖可攻擊,但也被用作象徵帝王權威的禮仗,在此則是表敘著天后媽祖的威儀。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窗櫺旁也有鮮豔的磁磚彩繪作品,畫著葫蘆拐杖、玉笛、花籃、雲板以及漁鼓、拂塵寶劍、荷花、蒲扇,這八種器具便是代表李鐵拐、韓湘子、藍采和、曹國舅、張果老、呂洞賓、何仙姑、漢鍾離,俗稱「暗八仙」。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窗櫺上方還畫著千里眼、哼大將以及順風耳、哈大將四位護法將軍。千里眼、順風耳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媽祖隨扈,依據《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兩人原本是在桃花山作亂的妖怪,後來經過媽祖兩次收服後才真心誠意的隨之修行,位列仙班。亦有一說兩大將的神話是源自於媽祖與觀音密切的關係,因為千里遍查便是「觀」,順風遍聞便是「音」,而兩大將的造像也頗有佛家哼哈二將的風格。哼哈二將是源自於佛教的護法金剛,根據佛典記載,在無數的執金剛神當中有兩位力士,一位名叫那羅延堅固王,另一位是密跡金剛力士,這兩位金剛力士負責守衛佛教寺院的山門。那羅延堅固王的造像嘴形如發「啊」聲,而密跡金剛嘴形如發「吽」,這兩個音是梵文的主要聲母,許多咒語都是由「啊」為始、以「吽」為終,象徵萬法有始有終。後來密教在中土式微,顯教興盛,於是後世才訛傳此兩金剛乃「哼哈」二將,並且衍生出《封神演義》裡,陳奇、鄭倫兩將的故事。在《封神演義》第七十四回「哼哈二將顯神通」裡頭,武成王黃飛虎率大軍西伐商紂,於青龍關遇丘引、陳奇等異士所阻,損了鄧九公、黃天祥。正愁被敵所阻之時,周將鄭倫奉姜子牙之命護糧而來,一聽敵方陳奇之神通,鄭倫自告奮勇,騎上了金睛獸前往應敵。戰場上陳奇、鄭倫兩將對壘,只見兩人坐騎皆為金睛神獸,兩人憑恃各自神通,一者口吐金光,一者鼻出白光,最後竟兩敗俱傷,只得各自回營,正是棋逢敵手。最後西岐軍靠著哪吒、黃飛虎、土行孫等人齊心協力總算殺了陳奇,守將丘引趁虛而逃,大軍攻破青龍關。畫中可見鄭倫哼鼻吹出白光,陳奇張口吐出金光,分乘異獸,威武英勇氣勢逼人。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過水廊
在前拜殿與正殿之間有過水廊連接,靠近正殿這一側的中軸線上高懸「寰海鏡清」匾,落款為「光緒丙午荔月榖旦」、「信士吳梓概叩謝」,光緒三十二年(1906)歲次丙午,寰海鏡清四字傳達了對海神媽祖的祈求,希冀海象如鏡面一般平穩澄清。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有趣的是,牌匾的上方插著兩支金花,象徵祈求功名利祿之意。
烈嶼上庫天后宮
下方四點金柱上刻有楹聯「覃恩浩蕩常流海,后德巍峨獨配天」,歌頌著媽祖恩德如昊天滄海一般廣大。另一副英風遠屆江天外,德聖常垂澤國中」則是傳達期許後世子孫效法先賢忠君愛國的情操。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兩側的對照壁分別以降龍、伏虎兩羅漢為主角,降龍與伏虎兩羅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從原有十六羅漢再衍生出的新成員。十八羅漢的信仰雖然在宋代就已經有類似的記載,但組織人員始終莫衷一是,直到清乾隆時期,才由國師章嘉呼圖克圖考定,乾隆皇欽定降龍羅漢為迦葉尊者、伏虎羅漢為彌勒尊者。迦葉尊者本名摩訶迦葉,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許多供奉釋迦牟尼佛塑像的寺廟當中,我們可以看見兩位一老一少的脅侍,其中較老的那位便是摩訶迦葉。照片中可見羅漢手持寶珠引導神龍興雲佈雨,龍是佛教八部護法神之一,是故羅漢降龍展現出佛法的高深莫測,連神物皆心悅誠服,發心護持。
烈嶼上庫天后宮
而伏虎羅漢即為納答密答喇尊者(彌勒尊者),傳說伏虎羅漢生前所修行的寺院周遭常有老虎出沒,後來被其馴服而成為護法,故稱伏虎羅漢。兩側各有楹聯興雲布雨昭天德,隱跡藏形助聖功」、「叱吒風雲皆變色,喑呼山谷俱應聲」,興雲布雨、隱跡藏形點出的正是龍的特性,正所謂神龍見首不見尾。而「叱吒」是形容聲音宏大,「喑」則是沉默不出聲,第二副楹聯點出的是山林之王老虎,不論是放聲嘶吼或是沉默低吟,都能震懾山谷,讓風雲為之變色。
烈嶼上庫天后宮

上方水車堵各有一幅熱鬧的武將帶騎戲齣,龍爿正上演著三國著名故事「空城計」,虎爿的主題則不甚明確。「空城計」是《三國演義》當中膾炙人口的橋段,其內容出自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話說自恃甚高的馬謖大意失了蜀軍北伐的咽喉要地─街亭,在後方西城內聞此噩耗的孔明心知大勢已去,急忙分撥兵馬進行撤退。豈料司馬懿調兵神速,十五萬大軍已經急速往蜀軍而來,此時城中泰半兵力已調出負責運糧撤退,孔明身邊亦無將可用,於是運使險棋令屬下將城門大開,扮作百姓的軍士一如往常的灑掃街道,孔明自己則是身披鶴氅,頭戴綸巾,登上城樓焚香操琴,神色自若。兵臨城下的司馬懿見此光景暗自生疑,一時不敢躁進遂罷兵而去。照片裡的左側可看見孔明端坐城樓之上,身旁有童子隨侍,城門大開,故佈疑陣,用此疑兵之計順利化解危機。

※正殿※
正殿前方的拜殿兩側同樣也有磁磚彩繪,上層畫著祈求吉慶兩將軍,下層則是風伯雨神、雷公電母四位神仙以及太陽、太陰兩位星君。風雨雷電四神為先民畏懼大自然力量而演化出的神祇,信仰起源相當早,在《周禮》〈大宗伯〉當中就有:「以楠燎祀司中、司命、風師、雨師。」的記載。這四位自然神在昔日的農業社會扮演著相當重要的角色,農作莊稼需要四位天神的庇佑,因此格外受到尊崇,並逐漸衍生出具體的人格神,也有了姓氏。風伯周元帥的職責在於掌八風消息,通五運之氣候,右手持芭蕉葉象徵招風,左手的定風珠則是掌管風勢的關鍵。雨師赤松子專司灑潤大地之職,手上柳葉輕蘸盂中清水,和風伯為組合搭配。至於文獻上對於雷公的記載最早見於《楚辭》〈遠遊〉:「左雨師使徑侍兮,右雷公以為衛。」而民間信仰中的雷神為辛天君,鷹鳥外形,手執斧頭與釘,敲之可發霹靂雷擊。古人認為雷乃天庭陽氣,故謂之「公」,進而衍伸出與雷公搭配的「電母」。電母秀天君,手中執著兩面寶鏡,光芒閃閃,在雷神呼雷之前先照遍大地,以懲惡人。媽祖受封為天后,風雨雷電自是為之護持,是故在媽祖廟的裝飾中常常能看見這四位護法的蹤影。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壁堵往正殿延伸,上方同樣會有三十六天官將,其中包含龍爿的移山大將、打鬼大將、岳元帥、吞鬼大將、倒海大將,虎爿的劉聖者、中壇爺、辛天君、二郎神、殷元帥,成員和臺灣常見的組合有許多的不同。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下方則是畫著《三國演義》一百回;《三國演義》是中國最著名的章回小說,一般認為作者是元末明初的羅貫中,他集元代之前民間所流傳的三國故事之大成,故事內容史實、杜撰夾雜,人物性格分明,鬥智鬥勇精彩。清代的戲曲家李漁就曾評論道「演義一書之奇,足以使學士讀之而快,委巷不學之人讀之而亦快;英雄豪傑讀之而快,凡夫俗子讀之而亦快。」無怪乎流傳至今數百年依然為人津津樂道,部分情節橋段更是老少皆知。看過兩側壁堵一回,就等把整本《三國演義》給瀏覽了一遍。

視線回到中軸,正殿四點金柱上刻著兩副楹聯:「湄島鍾靈萬方咸沾聖德,福山崇祀四海永慶安瀾」、「金殿輝煌天聚湖光成聖地,門庭寬敞上封尊號崇母儀」,
第一聯藏頭點出了媽祖的誕生地─湄洲島,對應下聯上庫天后宮所在地福上山。第二副巧妙地將「金門天上聖母」藏於聯中,頗具巧思。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中港神龕裡奉祀的便是主神天上聖母,不過這裡的配置與一般常見很不相同,沒有最顯眼的鎮殿媽,連主位也是由兩尊金身並立。
烈嶼上庫天后宮
依座次來看,龍爿這尊應該是廟裡地位最崇高的媽祖,應是開基媽,只是神像看起來相當新,似乎有重新粉面過。
烈嶼上庫天后宮
而虎爿這尊尺寸較大,是軟身造型,神像看來較具年代,有些滄桑感。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神龕外側的千順將軍金身稍嫌汙損,威儀也頓減三分,讓人看了有些不忍。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神龕楹聯題著「德普人間垂雨露,恩罩海上靜鯨鰲」,鯨和鰲都是海中的大型生物,稱霸水族,亦有傳說認為海難的發生就是鯨鰲作祟,於是讓鯨鰲平靜就成了海神媽祖重要的職責與功績了。神龕下方設有虎爺龕,這裡的虎爺造型相當特殊,嘴上多了一綹鬍鬚,成了最名符其實的虎爺「公」。

烈嶼上庫天后宮

烈嶼上庫天后宮


正殿兩側小港預留了空間,照壁上各有一幅大型彩繪磁磚畫,一邊的主題是「麒麟送子」,並有落款題到「聖德育來天上麟,婆心接引人間子」。另一邊則是「招財進寶」,落款「天官賜福,招財進寶」。「麒麟送子」的故事見於傳統戲齣「董永皇都市,仙女送孩兒」。故事描述孝子董永賣身葬父感動了天帝,於是派遣織女下凡來幫助他,之後更是與董永結為夫妻。在幫助董永償還帳務之後,織女不得不返回天庭繳旨,臨行前囑咐夫君一定要努力求取功名,等到功成名就的那一天就能夫妻重逢。之後董永不負期望,赴京應考果然高中狀元,在遊行隊伍經過皇都市時,天上仙樂飄飄,織女帶著一名嬰兒下降會見董永,要董永另娶一名妻室並好好照顧他們的小孩,這便是「董永皇都市,仙女送孩兒」的故事經過。畫中可見仙女領著兩位乘著麒麟的仙童,他們手上拿著文帽、武冠、如意、竽笙,代表文武雙全、生生世世皆能圓滿如意。此外,麒麟是中國神話中的瑞獸,傳說麒麟現世則天下太平。而至聖先師孔子據說在誕生時也有麒麟顯現,所以民間相信麒麟也可以為人們帶來子嗣,故有「麒麟送子」、「麒麟兒」、「麟兒」的說法,麒麟童子的意象便是在傳達這樣的信仰。
烈嶼上庫天后宮
天官福神是受到民間歡迎與愛戴的神祇,有關福神的身分民間流傳各種說法,較常見的是唐代賢吏陽城,因協助道州百姓免去輸納侏儒入朝的陋習而得到愛戴,將其視為「太陽」一般的重要,尊為「陽公福神」、「福星」。畫中福神身著相袍,手執清玉如意,腳履方頭雲靴,一派悠閒自得,跟前運財童子推著滿車的珊瑚、元寶,象徵著為百姓帶來財富與利祿。

結語
如今的烈嶼鄉上庫村雖然只是個偏僻的小村落,知名度或許不高,但其悠久的漢人開拓史,留下了許許多多流傳世代的故事,昔日的鹽場,販鹽致富的傳奇,都還保存在代代相傳的記憶中。此外,從這裡移民到各地的子孫,也不乏知名人士,例如著名的藝人─吳尊,他的祖先就是從上庫移民到汶萊去的。又如現任的高師大校長吳連賞父執輩,也是從上庫移居到高雄,諸多顯耀人士的事蹟,也成了當地居民津津樂道的話題。

上庫天后宮的裝飾以鮮豔的磁磚彩繪為最大特色,也是全廟最有看頭的部分,這種工法曾經流行於日治時期,隨著時代逐漸消失在我們的生活周遭。彩繪的載體如此,內涵故事亦是如此,越來越多人對戲齣的故事不熟悉,致使沒興趣去探討,最後那些彩繪就只剩下塗抹的顏料,失去了意義,更遑論能興起保存的共鳴了。「湊陣拜媽祖」的功能,便是希望以拋磚引玉的心態,和大家一同學習,把先人們所留下的智慧重新認識,讓那些戲齣成為有意義的作品,如此方能進一步去認識素材工法,去賞析匠師的技藝,去保存民間工藝價值。


【攝記】門烈2016.09.25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