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城慶元宮

時間:20161110

地點:頭城慶元宮(宜蘭縣頭城鎮和平街105)

交通方式:搭乘臺鐵至頭城火車站,出站後直行民鋒路,遇和平街右轉續行即可抵達,步行時間約四分鐘。

頭城慶元宮沿革引自頭城鎮公所網站
在城東里,據載是直接由福建興化府莆田縣湄洲分香,為本鎮最早的廟宇,主祀天上聖母,創建於嘉慶元年(1796,民國四十九年為最近一度大整修。殿宇古色古香,大致維持古貌,正門門聯為當時頭圍縣丞朱應鍚所題(案:朱氏任期為道光二年五月至四年十月〔 1822 1824〕),聯曰:「中山護冊左海濟師溯累朝赫濯聲靈比洛女湘君九天斀顯。鸞嶺環青馬淵涵碧看此地巍峨宮闕與方壺圜嶠一水相連」。上款:「歲在屠維赤奮若橘相之月」,下款:「頭圍縣丞會稽朱應鍚謹頭」。屠維赤奮若係己丑年,即道光九年(1827),應是本廟最古的門聯。正殿本聯係道光二十八年(1848)頭圍縣丞王霈所獻,曰:「海宇慶昇平功德昭垂利濟必資於博厚:春秋崇祀聲靈赫濯光大更應乎高明」。上款:「道光戊申仲秋榖旦」,下款:「頭圍縣丞平江王霈敬奉」。同年,並有蘭陽信眾所獻的「寰海尊親」匾。另該廟頗多咸豐、光緒年間的對聯,所祀媽祖、千里眼、順風耳等神像,悉來自大陸,雕刻精巧,頗具匠心,係蘭陽地區難得一見的佳構。

【阿中隨筆】
※文獻探討※
頭城古名「頭圍」,是漢人最早入墾蘭陽平原的地方。根據道光十七年(1837)噶瑪蘭通判柯培元所撰的《噶瑪蘭志略》〈卷一/建置志〉的記載:「噶瑪蘭,臺灣府志作蛤仔難,為三十六社土番散處之地。……自乾隆四十七年,舊設八里坌巡檢因搜捕至烏石港,游民雜弓壯手乘據頭圍而不果.嗣有漳人吳沙者,久住三貂嶺,以採伐販私最悉社番情形.五十二年,聚徒數百,並率其弟吳立佔築頭圍土城;社番出死力拒之,立不利,沙亦旋棄走.至嘉慶二年,沙赴淡水同知何茹蓮呈請墾種;准給文單照墾,並給諭戳,募添鄉勇,分設隘寮十餘處,而社番或時有翻異.第自二年春,洋匪蔡牽游奕蘇澳,焚掠番社.沙等因假頭目許天送託為官遣巡緝,將為爾諸番堵禦,遍歷社莊.適於頭圍攔截蔡黨十三賊,出山按狀,番眾以為信,稍稍聽之.屬番患痘疹,沙復出方施藥,全活甚眾.番以為神.由是攝服吳沙甚於許天送.」文中清楚描述漢人的開蘭先驅者─吳沙,是在嘉慶二年(1797)才以透過施藥救人的方式取得原住民的信任,進一步在頭圍設立據點,慢慢在蘭陽平原建立勢力的。

而頭城大廟─慶元宮據說創建於嘉慶元年故取名「慶元」,不過如果根據前述記載,吳沙真正在頭圍建立勢力的時間是嘉慶二年,那麼這樣的說法就有待多所琢磨了。可惜的是有清一代的文獻找不到頭城慶元宮的記錄,要探討創廟時代只能在另闢途徑,廟內的古物便是一條明路。目前在慶元宮所收藏的古匾、楹聯、石雕當中,以懸掛於前拜殿壽樑上的「
寰海尊親」匾,以及正殿木雕楹聯的落款年代為早,同為「道光戊申年」。道光二十八年(1848),歲次戊申,此時距離嘉慶二年已歷五十餘年,漢人在蘭陽平原的根基已穩,是故有能力建起自己信仰的廟宇是可以理解的。另外在《噶瑪蘭志略》〈卷七/祠廟志〉的「天后宮」項下記道「天后宮,在廳治南,東向.嘉慶十二年,居民合建.右龍亭,兩翼廊直達外門,護以木柵.香田在抵美福,租穀二十八石.又本街西畔地基稅銀二十餘兩,西門外五結、東勢二結牛欄後及頭圍等處渡船香燈銀共二十元,大船稅二十元,俱作香火,募僧住持.」這裡的天后宮顯然指涉的是城內的昭應宮,該廟以居民合建之姿竟然能廣收五結、二結、頭圍等地的過渡船資,可見其崇高的信仰地位。《噶瑪蘭志略》的成書年代是道光十七年,如果在那之前頭圍同樣也已經有了一座民建的天后宮,甚至年代比昭應宮還要久遠,那麼船資理應不會繳向昭應宮才是。綜上所述,阿中認為慶元宮創建於嘉慶元年的說法固然令人懷疑,有古物為證的道光年間才是比較有可能的創建年代,不過取名「慶元」以紀念吳沙入墾頭圍的初始這點或許是可信的。
頭城慶元宮

※外觀格局※
頭城慶元宮目前的格局為兩落一院一埕,兩落為三川殿與正殿,兩殿有左右過水廊連接,四者圍成天井是為一院,廟前有埕,上方搭有棚架。整座廟宇採南方式建築裝飾,剪粘交趾,熱鬧華麗。三川殿門開三間,立面均以石材砌成,造型樸實,頗有古廟遺風。屋脊為單檐硬山式,中港斷檐升箭,營造出凸顯中軸視線的效果。而正殿特殊之處在於同樣有三開間門,形成了彷若三川殿般的內外之分。
頭城慶元宮

※三川殿簷上※
三川殿中港斷檐升起,脊背安著雙鰲護龍馬剪粘,典故取自於「龍馬負河圖」;《禮記》〈禮運〉:「出土器車,河出馬圖,鳳凰麒麟,皆在郊棷」。《易經》〈繫辭〉亦云:「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意思便是聖人依循著河圖與洛書的記載,上循天道下應人事,便能將政事治理得妥善無缺。到了盛行陰陽五行學說的漢代,神秘的河圖、洛書傳說自然被賦予傳奇色彩,再搭配陰陽五行成了讖緯的圖像。古書的記載當中還提到,只有聖人出世、天下太平時才會出現河圖、洛書,所以一旦看見龍馬、神龜兩種神獸就代表天下太平,也因此成了廟宇常見的吉祥圖案。慶元宮的三川殿正脊上的龍馬可謂名符其實,首尾均為龍,而軀幹則是馬,背上駝著天書,踩踏在祥雲之間,傳達「龍馬現而天下太平」的吉祥寓意。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兩側那龍頭魚身的神獸便是「鰲」,鰲是一種神話中的動物,擁有龍的頭,身體卻是像魚那般有腹鰭、背鰭與尾鰭,這樣的造型與鯉魚躍龍門的傳說有關。從漢代開始民間就傳說著魚化龍的故事;相傳黃河河水因為相當混濁,所以只有耐汙力較強的鯉魚可以在河中生存。在黃河上游有個大禹治水時所開鑿的龍門,又稱「禹門口」,人們發現每每到了春天,這裡總會聚集著逆游而上的鯉魚群,每一條都想要跳上高逾數丈的龍門,但沒有任何一條能成功,因此魚躍禹門化為龍的故事就這麼的流傳下來。而半龍半魚的鰲,正是躍過龍門時的中繼變體。昔日科舉考試只有狀元能立於金鑾殿的鰲龍御路前,是故有「獨占鰲頭」之稱,因此鰲成為祈求士子飛黃騰達,高中科舉的象徵。又因鰲同樣具有司水制火的神功,所以也成為傳統建築上常見之題材。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正脊脊堵為八仙賀壽交趾像,是臺灣廟宇三川殿正脊脊堵最常見的題材。八位神仙分別乘著神獸,持著自己的法器,一同向位於中央,跨坐在翔鶴背上的南極仙翁祝壽。雖說八仙賀壽是最常見的題材,但各家的呈現方式仍略有不同,如同慶元宮這幅便異於他處,這裡的八仙是以李鐵拐和呂洞賓為首,引領著其餘六仙前來祝壽。
頭城慶元宮
龍爿部分為李鐵拐、漢鍾離、張果老與何仙姑,虎爿則是呂洞賓、曹國舅、韓湘子和劉海。細觀這堵的九位神仙造型;南極仙翁額禿頂廣,鬢鬚斑白,一手拿著拂塵,一手捧著壽桃,一身慈眉善目的老者形象。
頭城慶元宮
李鐵拐額上有箍,形若佛家頭陀,隨身法器葫蘆拐倚於右肩,泰然隨興地坐在猛虎背上,自然傳達其降伏獸王的高超法力。
頭城慶元宮
頭上雙髻,袒胸露肚,手執蒲扇是漢鍾離的招牌造型,跨坐在猛獅背上,另一手擎著壽桃則是罕見的安排。一般而言八仙之首為李鐵拐和漢鍾離,因此最常見的次序安排是將這兩位置於仙翁左右。
頭城慶元宮
手捧魚鼓,倒騎驢子是張果老的標準造型,這位上仙最出名的本事便是可以把一整頭驢裝在箱子內,想要驅使時再拿出來吹口氣就又成形了。
頭城慶元宮
手持蓮花,乘坐仙鹿的是八仙唯一的女神仙何仙姑,溫柔婉約,秀氣典雅。
頭城慶元宮
頭戴綸巾,身著道袍,背負七星寶劍,是八仙當中最出名的呂洞賓,駕著麒麟異獸前來賀壽。
頭城慶元宮
曹國舅手持陰陽玉板,一身貴冑打扮象徵祂身世不凡,安穩地坐在象背上。
頭城慶元宮
手執橫笛一柄,坐在牛背上如牧童一般的便是韓湘子,樸實的造型更添平易近人之感。
頭城慶元宮
手裡拿著繫著銅錢的吊繩,吊弄三腳金蟾是劉海最著名的神話故事。較為人所知的八仙之一藍采和同樣也有散錢濟世的傳說,因此兩人常常有所混淆。
頭城慶元宮
慶元宮這組交趾相當細緻,人物表情生動自然,值得細細欣賞。正脊下方則安排了老虎、獅子、豹和大象這四種陸上最兇猛的野獸,有震懾妖祟的意涵,中央的綬帶繫球,是求取功名的象徵。正脊延伸而出,位於燕尾下方的部分稱之為「印斗」,一般常見的是安插武將,這裡則是以花卉作題材,分別是蓮花與海棠。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再觀兩側小港次脊,脊背上有青龍護守,前文提及鰲為龍的中繼變體,一般常見的配置中港為龍,小港為鰲,但慶元宮卻是相反,或許是為了讓具有功名義涵的鰲更加凸顯的緣故。龍爿小港脊堵是由獅、牡丹和孔雀組成的花鳥獸,獅諧音「師」,孔雀諧音「爵」,牡丹表富貴,是一幅具有求取功名富貴意涵的作品。
頭城慶元宮
虎爿則是由麒麟、牡丹和鳳凰組成的「三王獻瑞」;麒麟和鳳凰都有天下太平才會現蹤的傳說,是故見之便代表著靖世祥和。脊堵下緣安插了魚、蟹、蝦等水族,除了祈求漁獲豐收,另外也有藉水族特性來鎮壓火神的宗教意涵。
頭城慶元宮
脊堵外側印斗同樣也有花卉剪黏,龍爿是牡丹,虎爿是梅花,和方才正脊的蓮與海棠合起來,便是春牡丹、夏蓮荷、秋海棠、冬蠟梅,四季皆有花可賞,象徵著一整年都能有如盛開的花卉一般美好圓滿。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中港正檐與小港次檐均有規帶垂脊,上方有捲草藻飾。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封脊立面則以案上有瓶為統一樣式,取其「平安」諧音,瓶身分別再加上琴座、棋盤、書冊、畫軸,象徵琴棋書畫「四藝」,這是昔日文人雅士必備的四項技能,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社會,習有四藝的士子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備受禮遇,因此這四種技能變成了社經地位高的表徵了。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三川殿※
如今慶元宮三川殿的建材是古今交錯的成品,立面保留著清代的構件,對照堵則已改為大理石砌的現代式建築。檐下壽樑通體塗上紅漆,未作任何彩繪。中港正門前的一對石柱形式特殊,不作其他地方常見的龍盤樣貌,而是以「楹聯」的方式呈現,聯旁再刻上八仙、和合二仙、仙翁、麻姑等常見的神祇。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聯文為「盛德配蒼穹棟宇重新石港金山增氣色,洪流安紫澥舟帆四達吳瓜越藕薦馨香」,落款「光緒己丑年季夏月吉旦,沐恩吳姓眾弟子仝叩献」。上聯點出了慶元宮的地理位置;石港指的是烏石港,這裡也是漢人最早入墾頭城的地方。而金山指的是「金面山」,位於頭城西側,從海面上看過來金面山正是頭圍城的靠山。故上聯的意思為媽祖的恩德浩大得堪比整個世界,重新修築的廟堂讓頭圍城再度增添了生氣。下聯的「澥」指的是深入陸地的海洋,對照如今頭城鎮的地形地貌,此字用得頗有道理。吳、越是春秋時期中國南方的古國,疆域約為今日的江蘇、安徽、浙江,在此可視為中國南方港口的借代。綜言之,下聯點出頭圍地區的航運發達,連遠自中國南方的特產都能運到這裡來奉獻給神靈。光緒十五年(1889),歲次己丑,這一年似乎是慶元宮擴建的關鍵年,廟裡很多的古物都能看到這一個年份的落款。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中港正門上的牌樓面高懸「慶元宮」廟匾,朱底金漆,匾的兩側鏤雕著鳳凰朝望,上方也有一隻鳳鳥俯視,形式相當特殊,可以想見是為了凸顯媽祖為女性神祇而創造。牌樓面為三層疊斗式,彎栱色彩樸素無裝飾,架高的樓面能讓門面氣勢顯得更加雄偉。
頭城慶元宮
門楣上有雙龍護珠浮雕,覆以金漆讓彫刻物更加明顯。兩側還有龍馬與神龜,代表著「河圖」與「洛書」的典故。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門楣的兩旁刻著寄付芳名錄,也就是將捐資協助重修的人名給刻上以茲紀念,歷經百年字體雖然已顯斑駁,但上頭出現的每個名字,想必都是先賢們留給後代子孫最驕傲的榮耀。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正門楹聯各自以罕見的並列方式呈現,內容為「中山護冊左海濟師溯累朝赫濯聲靈比洛女湘君九天獨顯,鸞嶺環青馬淵涵碧看此地巍峨宮闕與方壺圜嶠一水相連」。「中山護冊」是指媽祖「琉球陰護冊使」的故事,在《天妃顯聖錄》裡頭記載「康熙二十二年,欽差冊封琉球,賜蟒玉正一品汪、林等官時在福省,於六月二十日諭祭天妃於怡山院。是時東風正猛,不意行禮甫畢,旗幟忽皆北向,遂解纜而行。所有應歷水程,悉若飛渡而下,纔二晝夜即到馬齒山,遽至那霸港,直達迎恩亭前。琉球之人皆謂從來封駕未有若此飛渡而來。迄夫典禮告竣,開駕而回,狂濤震撼,巨浪滔天。舟中人皆顛覆,煙灶等物盡委逝波,茫無彼岸,誠萬難獲全。天使官肅將簡命,共籲神妃求佑:『返節無恙,當為奏請春秋祀典,永荷神庥』!虔禱方終,神應如響。黑夜中漂泊,眾見舟竿上有二燈籠光焰在前。時束桅鐵嚹已斷十三,桅應散而尚全;繫篷之頂繩斷不可續,篷宜墮而猶懸:桅拴裂踰尺,桅應倒而仍柱。船不及壞,因急駛往歸閩海港。」中山是琉球王國的別稱,文中描述康熙二十二年(1683)時,奉命前往琉球首里城冊封琉球王的汪楫和林麟焨,臨行前在福建怡山院告祭了天妃媽祖,之後竟然讓原本正盛的東風突然轉向,變成利於航向琉球的南風,一行人快速的就到達了目的地。等到任務完成打算回返中國時,不料竟遇上了滔天巨浪,兩人急忙向天妃祈禱,倘若平安返回一定奏請清帝將天妃列入官方的春秋祀典中。不久果然顯現神蹟,船隊的前方彷彿出現了兩盞燈籠引路,讓破損嚴重的船體竟然能平安的抵達福建。這件事同樣也記錄在《顯聖錄》裡的「歷朝褒封致祭詔誥」中,顯示確有其事。而康熙二十三年,除了林麟焨等人的呈奏,施琅同樣也奏請加封天妃,最後清帝果然將媽祖列入國家祭典中,隨後也加封為「天后」。「左海濟師」便是施琅奏請加封媽祖的原因之一,故事同樣也收錄在《天妃顯聖錄》裡:「靖海將軍侯施於康熙二十一年十月奉命征勦,大師雲屯於平海。此地斥鹵,樵汲維艱。只有神宮前小井一口,甚淺,當炎天旱候,尤為枯竭;數萬軍取給炊爨,弗繼。將軍侯乃祝諸神,以大師札住,願藉神力,俾源源可足軍需。禱畢,而泉水湧溢,真不異耿恭拜井之奇。因是千萬軍取用不竭。爰額之曰師泉井,作師泉誌以著神庥。」這是施琅在平海發生的事情,當時奉命征討鄭經的大軍正陷於旱災之苦,經過施琅向媽祖祝禱後,平海天妃廟前的一口小井竟然湧出源源不絕泉水,足夠讓整個軍隊取用,施琅還為此將之命名為「師泉井」。這兩件事和歷代顯著的神蹟,讓媽祖靈驗的聲名為百姓所稱頌,堪與古代的洛神和湘神相比擬,是九天神界裡獨有的。下聯的「鸞嶺環青馬淵涵碧」則是讚頌當地的環境靈秀。「方壺」和「圜嶠」是傳說中的仙山;《列子·湯問》:「渤海之東不知幾億萬里,有大壑焉,實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歸墟。八絃九野之水,天漢之流,莫不注之,而无增无減焉。其中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這五座位於歸墟上方的島嶼,是仙人們居住的地方,後人多以「蓬萊」雅稱臺灣島。此聯作者以不從俗的方式,用「與方壺圜嶠一水相連」來暗指臺灣為蓬萊仙島,手法甚是標新。總歸來看,下聯是頌揚位於地靈人傑的頭圍鎮上,座落著這座壯麗的天后宮殿,如同僅一水之隔的員嶠、方壺仙島一般。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這副楹聯同時還有上下兩落款,內容為「歲在屠維赤奮若橘相之月」以及「頭圍縣丞會稽朱應錫謹題」。上聯落款乍看之下會讓人摸不著頭緒,其實這裡所書寫的年份形式是「太歲紀年」。根據《爾雅‧釋天》載:「大歲在甲曰閼逢,在乙曰旃蒙,在丙曰柔兆,在丁曰強圉,在戊曰著雍,在己曰屠維,在庚曰上章,在辛曰重光,在壬曰玄黓,在癸曰昭陽。」又載:「大歲在寅曰攝提格,在卯曰單閼,在辰曰執徐,在巳曰大荒落,在午曰敦牂,在未曰協洽,在申曰涒灘,在酉曰作噩,在戌曰閹茂,在亥曰大淵獻,在子曰困敦。在丑曰赤奮若。」關於月份則是「正月為陬,二月為如,三月為寎,四月為余,五月為皋,六月為且,七月為相,八月為壯,九月為玄,十月為陽,十一月為辜,十二月為涂。」故以天干地支相配年月,「屠維赤奮若橘相之月」指的便是己丑年的七月。前文沿革引頭城鎮公所的資料,指出這副楹聯為道光九年(1829)年之物,是目前慶元宮所存最古老的構件。然而進一步推敲便能發現此說似乎不甚牢靠,原款只標註己丑,有可能是道光九年,但也有可能指涉的是六十年後的光緒十五年(1889),究竟這副楹聯的年份為何?可分為兩個部分進行推敲。首先,慶元宮內古物落款為道光年代的有二,一者是「寰宇尊親」匾,另一是正殿神龕楹聯,兩者同樣都是「道光戊申年」也就是道光廿八年(1848),「道光九年」這個年份成了廟裡的孤例。換言之,若想找尋廟裡有著「光緒十五年」落款的古物,在慶元宮的三川殿比比皆是,例如三川殿正中港金柱、中港門楣寄附芳名、中港龍爿門扇眉堵、三川殿封柱楹聯、虎爿小港楹聯…等。第二,題字者朱應錫若真為道光年間的頭圍縣丞,那麼刊行於咸豐二年(1852)的《噶瑪蘭廳志》就不會沒有相關紀錄,合理的解釋是朱氏擔任縣丞的年份是在道光朝之後。由上述兩者或許可以推斷,中港楹聯的年代並非如鎮公所所云的道光年間,而應該是三川殿整體重修完成的光緒十五年。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楹聯上方浮雕著仙人捧冠以及鹿伴,取「加官晉祿」之意。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門前立著一對石獅,雄獅踩球持綬帶,象徵追求功名官祿,雌獅踩球護子,象徵祈求子孫繁衍,這樣的安排是臺灣常見的形式。慶元宮這段鎮門石獅看來頗具年代,只是雌獅磨損的狀況較雄獅嚴重,且從雙獅均張口的形式判斷應為晚清之後的作品。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再觀中港兩側門扇石堵,眉堵浮雕著人物故事,主題因物件磨損而難以辨認,僅粗略判斷應該是陳述著「人生四樂」─「金榜題名時」、「洞房花燭夜」、「久旱逢甘霖」及「他鄉遇故知」。龍爿這頭,一名頭戴狀元帽,身著官袍的少年,乘著駿馬向面前的老者作揖,似乎正演繹著金榜題名,意氣風發返鄉會見鄉親父老的場景。另一頭的兩位人物,一名少女坐在床褥軟榻上,另一名少年一手持著喜秤,一手掀開頭巾,正是洞房花燭夜時,新郎揭去新娘蓋頭的橋段。
頭城慶元宮
虎爿這邊一人掃著地,另一人則持著傘,一旁還掛著一面旗,似乎暗示著祈雨成功,旱象解除。另一對則是兩名老者的相遇,彼此作揖互拜,彷若他鄉遇故知般的場景。人生四樂是出自北宋汪洙的《神童詩》當中的〈四喜〉,原文為「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這四件是人生當中令人快樂的事情,刻在中港眉堵上,頗有祝福前來參拜的信徒都得到喜樂之意。
頭城慶元宮
身堵部分為螭虎團瓶的造型,由四條身形蜿蜒,頭頂單角的螭虎神獸圍繞著帶有平安諧音的花瓶,瓶身正中央還刻著天官代表賜福保平安。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腰堵以各種供品的造型呈現,有香花、爐香、旛蓋、瓜果,象徵對神靈最虔誠的敬意。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裙堵題材則為麒麟對望,麒麟是神話中的動物,公獸稱「麒」,母獸稱「麟」,首似龍,形如馬,狀比鹿,尾若牛,傳說只有在太平盛世或是有聖人在世的時候才能看見牠們的蹤跡,行臥不踏花草昆蟲,不傷人畜,是故有仁獸之稱。
頭城慶元宮

中港與兩側小港之間的封柱亦有楹聯:「德配九天功高四瀆,靈昭千禩福庇萬民」,四瀆出自《爾雅‧釋水》:「江河淮濟為四瀆,四瀆者,發源注海者也。」古代長江、黃河、淮河、濟水為華夏地區獨流入海的四條河川,孕育出華夏文明,上聯讚頌媽祖的恩德堪與蒼天相配,功績如同孕育蒼生的河川。「禩」為「祀」的異體,下聯意為媽祖靈驗無比,有求必應,賜福萬民。這副楹聯同樣也落款「光緒己丑年」。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抬頭欣賞中港上方的棟架,這部分皆以木構築成,步口通上有獅座撐起斗栱,斗疊三升,彎栱則以琴棋書畫四藝為題材,亦有鰲龍樣式,雕刻甚為細膩。
頭城慶元宮
步口通上有彩繪,主題分別是「空城計」與「單騎救主」,兩者均出自《三國演義》裡的故事。「空城計」是《三國演義》當中膾炙人口的橋段,內容出自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話說自恃甚高的馬謖大意失了蜀軍北伐的咽喉要地─街亭,在後方西城內聞此噩耗的孔明心知大勢已去,急忙分撥兵馬進行撤退。豈料司馬懿調兵神速,十五萬大軍已急速往蜀營而來。此時城中泰半兵力已調出負責運糧撤退,孔明身邊亦無將可用,於是運使險棋令屬下將城門大開,扮作百姓的軍士一如往常的灑掃街道,孔明自己則是身披鶴氅,頭戴綸巾,登上城樓焚香操琴,神色自若。兵臨城下的司馬懿見此光景暗自生疑,自忖孔明平生行事謹慎,心想此番光景必定有詐,一時躊躇不定,最後罷兵而去。照片中可見孔明的身影就坐在大門敞開的城樓上,泰然自若的撫著古琴,城門前有士兵持帚打掃,手勢似乎是想迎人入城。而前方身著鎧甲,白鬚蒼蒼的的司馬懿望著眼前泰然自若的士兵,心中暗自生疑,一旁正待著父親一聲令下的司馬昭雖懷疑這一切只是計謀,但還是抵不過父親的多疑,白白喪失了一次殲滅蜀軍的大好良機。一場驚心動魄的危機,就在孔明的機智下安然度過。
頭城慶元宮
趙子龍單騎救阿斗的故事是在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話說劉備一行人因為曹操率大軍攻打新野,將少兵寡的劉備無力反抗只好棄城逃亡。奈何心存仁義的劉玄德不忍棄百姓於不顧,致使大軍遷移江陵的速度受到拖延,最後仍是被曹軍追上,一行人就此被沖散。奉令保護劉備妻小的趙雲,奮不顧身按馬返頭衝入曹軍陣營欲尋甘、糜兩夫人與少主,先是救了糜竺、甘夫人,再入敵營尋找糜夫人與幼主阿斗,最後總算在一處受戰火坡及倒塌的土牆旁找到了兩人。受重傷的糜夫人為了讓趙雲無後顧之憂地解救阿斗遂投井自殺。眼見勢已難挽,趙雲便將襁褓中的阿斗劉禪綁於懷中,縱馬往長板坡而去。一路上趙子龍斬殺曹軍無數,曹將張郃、馬延、張顗、焦觸、張南均非敵手,這一幕奮勇救主的畫面全看在景山頂上觀戰的曹操眼中,不禁讚嘆常山趙子龍之神勇。畫面中可見常山趙子龍騎著白馬,一手持劍,一手持戈,懷中隱約還可看見在襁褓中的劉禪。趙雲獨自對上曹將毫無懼色,一心一意只想救少主脫離險境。另一頭的山上可看見丞相曹操正緊盯著戰局,也再次讓他見識了常山趙子龍的名不虛傳。
頭城慶元宮
步口通下方的員光鏤雕著花鳥圖,一邊是鳳凰牡丹,代表著富貴吉祥,另一邊是老鷹和山茶花,是「英雄奪錦」的象徵。花鳥雕刻的兩側做成了卷頭式樣,上頭還刻上了蘭、竹兩種代表君子氣度的花卉,相當典雅別緻。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步通穿過金柱向外延伸出另一方小步通,上頭亦有作畫,題材為「玉川品茶」以及「淵明愛菊」。「玉川品茶」的主角是中唐時期的詩人盧仝,自號玉川子。相傳盧仝愛茶成痴,一首〈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道盡品茶的極致境界;「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喫不得,惟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讀著讀著,不覺讓人興起品茶的渴望。圖中可見主角盧仝手裡捧著茶杯,閒適的神情彷彿正陶醉在茶香縈繞中。
頭城慶元宮
陶淵明,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為魏晉南北朝著名的文學家,其對菊花的歌詠散見於詩歌散文之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令人嚮往。「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更是傳達了陶淵明對菊花高雅氣節的讚賞,也是引花自喻,期許自己也能像菊花那般卓爾不群。照片中可見席地而坐的五柳先生望著採回菊花的童子,一幅「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不言自生。這兩幅畫作的主題是「四愛」之二,展現出文人雅士清新脫俗的生活品味。
頭城慶元宮

龍爿小港門楣刻著一幅充滿喜悅氣氛的狀元遊街圖,古時科舉制度共分三關,第一關是鄉試,通過後可參加省級的會試,最後再前往京城接受皇帝親試是為「殿試」,第一名稱狀元,第二為榜眼,第三是探花,唯有這三個名次的人才有資格插上皇帝御賜的金花,上街遊行去接受百姓的崇仰。照片中可見一名身著官服的少年郎坐在推車上,前方有大鑼負責清道,傳達出一舉成名天下知的喜氣。
頭城慶元宮
下方楹聯上頭有兩名人物,手裡持著蓮花和芭蕉葉,取諧音為「連招」。楹聯以篆體書寫為「欽若昊天訖于四海,迪我高后綏厥兆民」,「欽若昊天」出自《尚書‧堯典》:「乃命羲和,欽若昊天,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時。」堯任命羲和抱著恭敬順奉蒼天之心,詳細的調查大自然的規律變化,教導人民在什麼樣的季節做什麼樣的莊稼。「訖于四海」則是出自《尚書‧禹貢》:「東漸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聲教訖于四海。」意思是聲威教化擴展到東西南北各個角落。「迪我高后」也是引用了《尚書》的典故,出自〈商書‧說命〉:「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意為依循先王,追隨成湯,安定天下百姓之心。「綏」有安撫的意思,「厥」則是助詞,下聯雖然用字不同,但語意還是和〈說命〉原文一樣。綜合來看,這副楹聯是在闡述以恭敬和順之心來奉祀蒼天與四方神靈,追隨聖賢的腳步,讓天下百姓得到安定。
頭城慶元宮
兩側門扇身堵石雕亦是光緒十五年重修時所留下的古物。龍爿這邊應四聘當中「歷山象耕」的故事,講述的是上古堯聘舜的故事。根據元郭居敬所著的《二十四孝》〈孝感動天〉記載:「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相傳舜年少時曾在歷山耕作,他的才能與德行讓一同耕種的百姓深深折服,甚至連大象都來當他的腳力,飛鳥也來協助耕田。這樣的賢名傳到了年邁的堯帝耳中,心中甚為好奇,於是親往歷山測試舜是否有管理天下的能力。之後經過種種測試,堯認定舜的才能與德行足堪大位,於是將天下共主之位禪讓給舜。畫面裡可供判斷的焦點是下方的大象,旁邊跟隨著戴著斗笠的舜,而上方拱手作揖的就是堯帝了。兩人的互動不僅表現了舜的賢能,也讓人感受到堯不以天下為私,親往訪賢,成就千古流傳的禪讓美名,兩大仁者相得益彰。
頭城慶元宮
虎爿這頭演繹的則是《三國演義》當中「徐母罵曹」的故事,見於第三十六回「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化名單福的徐庶投入劉備麾下,並且大破曹仁的八門金鎖陣,讓劉備陣營在對抗曹操大軍的戰役中取得了難得的勝利。曹操這邊得知消息,依謀士程昱的建議,將徐母請到許昌,命她寫封家書召回徐庶。然徐母心知兒子所投靠的劉備乃是漢室後裔,而且以仁義之名傳遍天下,相較於罵名四起的曹操更是高下立判,於是拿起桌上的石硯作勢往曹操丟去。後來曹操忍下了徐母的逆鱗之舉,假借她的筆跡成功將徐庶召至許昌,斷了劉備的肱骨。而見到兒子前來的徐母,痛斥徐庶的愚昧與錯失賢主,最終竟選擇了自我了斷,徐庶也因此立誓終身不為曹操謀劃。照片中左半部身形彎曲,右手高舉作拋擲狀的便是徐庶之母,而拋擲的對象就是上半部那位坐在案桌前的丞相─曹操,一旁的謀士程昱則是整起事件的推波者。最上方那名乘著馬匹前來相會的,指涉的便是徐庶。徐母的明辨是非,忠君愛國,是《三國演義》當中刻意營造的正面角色,也是教忠教孝的好題材。
頭城慶元宮
下方裙堵以花鳥為主角,有象徵富貴吉祥的鳳凰與牡丹,也有象徵福壽綿延的鶴與蓮花。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虎爿小港門楣主題為衣錦還鄉,接續著龍爿的話題,這裡陳述的同樣是一舉成名之後,士子遊街受到百姓的瞻仰,最後回到家鄉,光耀門楣。這是士子們夢寐以求的一幕,也是昔日民間認為最光宗耀祖的一件事。
頭城慶元宮
下方楹聯以隸書寫著「百川莫振莫竦,迤涎八裔以宗以都」,「噓噏百川」出自西晉辭賦家木華的〈海賦〉:「噓噏百川,洗滌淮漢。」意思是大海能廣納百川,就算淮、漢這種夾帶髒污的河流所流入的水也能將之潔淨。「莫振莫竦」同樣引自〈海賦〉:「若乃霾曀潛銷,莫振莫竦。輕塵不飛,纖蘿不動。」意指大海能讓揚塵靜止,陰霾散去。上聯意謂海納千川,讓一切的擾動靜止。「迤涎八裔」是指天下八方的每一條綿延迤邐的河川,「以宗以都」意思是以它為目標,為中心。下聯闡述著普天之下的河川,都是以大海為中心,有萬流歸宗之意。這副楹聯引〈海賦〉的句子歌頌大海的浩瀚偉大,也是在讚揚海神媽祖的慈恩浩大。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門扇身堵大爿為「渭水聘賢」,小爿為「孔項問答」。「渭水聘賢」講的是周文王延聘姜子牙的故事;姜子牙姓姜,氏呂,名尚,字子牙,另有說名望,字尚父。有關西伯侯姬昌於渭水延聘呂尚的過程,在正史漢司馬遷《史記》的〈齊太公世家〉裡頭有所記載:「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彨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於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於渭之陽,與語大說,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聖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子久矣。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後人將這段過程加以杜撰,成了《封神演義》第二十四回當中的「渭水文王聘子牙」。這段故事描述西伯侯姬昌在出城巡歷的途中,聽聞渭水畔有賢者棲息於是親自前往拜見。在與姜子牙晤談之後,姬昌如獲至寶,回宮沐浴齋戒,親自拉車迎回姜子牙並奉為國師。畫面下方坐在江邊垂釣的老者便是姜子牙,上半部有杖隊開路,坐在推車上的貴人便是西伯侯姬昌,一場伯樂與千里馬的相會就此傳唱後世。
頭城慶元宮
《三字經》中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讚頌孔子不恥下問,勤學自持的高尚風範,而這段經文講述的便是「孔項問答」的故事。孔子出遊行至齊地紀障城時,碰上幾個小孩在馬路上玩耍,其中有一個名叫項橐的就站在路中央擋下了孔子的車駕。子路停下車來喝斥項橐並要他讓路,沒想到項橐卻說「城池在此,車馬怎麼能通過?」孔子探出頭問道:「城在哪裡?」童子回:「就蓋在我們的腳下。」孔子下車一觀果然看見項橐就站在由石頭擺成的城中。項橐接著問:「是城要避開車馬呢?還是車馬要避開城?」此言問得孔子語塞。接著項橐還連珠砲似的問了孔子好幾個問題:天上星辰有多少?地上五穀有多少?人的眉毛有多少?…這一連串問題均問得孔子啞口無言,最後只能甘拜下風,向項橐作揖行禮,隊伍繞開城郭而去。照片中上半部有一名孩童築起一面低矮的石頭城牆,身旁另有兩名同伴正嬉戲著。而乘著馬的孔子,正拱起雙手,禮敬的繞過石頭城。「孔項問答」的故事除了展現神童過人的機智與應變能力,也彰顯孔子雖貴為至聖卻猶能不恥下問,虛心求教的高尚情操。
頭城慶元宮
下方裙堵有孔雀與鹿,取「爵祿」諧音代表名利亨通,而另一面則磨損嚴重,難以辨識主題。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三川殿兩側對照壁堵並非古件,而是近年重修時以大理石鑲嵌的新建物。壁上無特別裝飾,只鑲嵌著沿革碑文與捐修芳名錄。
頭城慶元宮

※前拜殿※
步入廟內便是進入了前拜殿,兩側以過水廊道連接正殿,並與之圍成透天的天井。抬頭可見「恩覃澤國」匾懸掛在牌樓面前,這是民國五十四年(歲次乙巳)由頭城鎮長沈阿賢所獻。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壽樑兩側有彩繪為飾,一邊是「一團和氣」主角為大肚能容天下事的彌勒菩薩。彌勒為佛經上記載的下一個娑婆世界的佛教教主,五代後梁時期的契此和尚曾在圓寂時留下「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自不識。」的偈語,於是世人流傳契此乃是彌勒的化身。據說契此和尚體型寬胖,袒胸露肚,肩上背著一只布袋,臉上總是掛著笑容,於是這樣的形象逐漸成為世人所認知的彌勒菩薩,又有笑佛的暱稱。彌勒菩薩常現的笑容和豁達的形象,被認為是樂觀進取,慈悲為懷的代表,也象徵事事都能一團和氣。
頭城慶元宮
另一邊是獼猴獻果的故事,這則源自於佛典的故事到了中國被孫悟空偷桃的名聲給蓋過,因此猴子獻桃成了祝壽的象徵。
頭城慶元宮

視線再次會回到前拜殿中軸,上方的棟架為三瓜二通式,瓜筒雕刻成南瓜造型,代表著多子多孫。通樑上則有彩繪作品,兩邊的二通同樣畫著盛開的蓮花,是清淨無垢的象徵。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大通的部分,龍爿這頭有「孔明點將」,虎爿則是「楊宗保戰穆桂英」。在《三國演義》的情節中,劉備所率領的蜀漢被視為皇室正統,因此整部小說均以揚蜀貶魏吳的筆觸行文,蜀漢最鼎盛時期有五位出色的將領,分別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和趙雲。在第七十三回「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的情節裡,劉備在孔明的協助下順利奪取漢中地區,讓蜀漢的根基更加穩固,諸將顏見時機成熟,文武官員莫不勸進劉備稱帝,然而劉備認為此舉乃是謀竄大罪,堅不應允,最後在孔明的勸說之下自立為「漢中王」,並封關羽五人為五虎大將。這五位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在陳壽所撰寫的正史《三國志》當中,將五人的事蹟合撰成〈關張馬黃趙傳〉。畫中可見孔明執羽扇戴綸巾,和一旁王侯打扮的劉備一同校閱軍隊,列隊者正是馬超、黃忠、關羽、張飛、趙雲等人,一時蜀漢聲勢浩大,如日中天。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楊宗保戰穆桂英」的故事見於小說《楊家將》第三十五回「孟良盜回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故事描述宋朝大將楊延昭奉命征西,軍隊行至天門陣外受阻而無法前進,必須要有穆柯寨裡的「天龍木」方能破陣。部將孟良前往穆柯寨索木卻敗在寨主之女穆桂英的手下,延昭之子宗保自願前往取木,不料竟也敗陣被擒回穆柯寨。兩個正值青春的少將在戰場上相對,穆桂英見楊宗保相貌堂堂遂暗自傾心,而楊宗保對穆桂英亦有愛意,於是兩人在穆柯寨結為秦晉,成就了一場烽火下的美事。畫中可見身著戎裝,頭插雙翎的穆桂英不讓鬚眉,擎槍對戰少年英雄楊宗保,兩人就在你來我往的對戰中擦出愛情的火花。
頭城慶元宮
除了上述兩場以武將戲齣為主題的彩繪之外,兩側還繪有佛手瓜與石榴兩種植物。佛手瓜因外型特殊而得名,而「佛手」諧音「福壽」,至於石榴有多子的特性,寄託著百姓的想望,因此佛手瓜和石榴便成了常見的吉祥植物,承載者祈求「福子壽」的庶民願望。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棟架的另一面也有彩繪,龍爿這邊是「單刀赴會」,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赤壁戰後,劉備一行人趁機佔領荊州,張昭以在東吳任職的諸葛亮之兄諸葛瑾一家為脅,差諸葛瑾前往西川逼迫諸葛亮勸劉備歸還荊州。諸葛亮在諸葛瑾的面前向主公既哭又跪,最後劉備同意先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但當諸葛瑾前往荊州宣達劉備之意時,卻遭守將關羽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否決,狼狽地返回東吳交差。然而孫權依舊派遣三名官吏前往三郡任職,卻都遭到關羽斥回,於是請出昔日為孫劉聯盟作保的魯肅負責此事。魯肅動身前往陸口,並差人送信邀關羽過江一會。關羽得訊後隨即應允,義子關平怕此會不懷好意,極力勸阻但仍無法動搖關羽決定。卻說東吳這一頭,呂蒙、甘寧等將早就部署伏兵要擊殺關羽。雙方把酒言歡正酣時,魯肅開口言明討還荊州一事,但好說歹說關羽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只一再勸酒,最後是周倉耐不住性子斥責了魯肅:「天底下的土地,有德性的人都可以得之,那裡只有東吳才能取得?」關羽聞言佯裝訓斥周倉,實際是要他出帳去江口準備離開,只見關羽佯裝醉態拉著魯肅的手往江邊走去,呂蒙一行人顧及魯肅之安危而不敢輕舉妄動,最後只能眼睜睜看關羽一行人平安過江,一切算計仍舊無功。畫面中可見美髯公關羽,一手持著青龍偃月,一手拉著魯肅,佯稱醉酒的拉著往江邊走去,周倉揮舞著旗幟喚來等待已久的船夫,就這樣東吳這方只能眼睜睜看著關羽平安離去,機關算盡終是徒勞。
頭城慶元宮
兩側繪有蓮霧,諧音「連有」,是財子壽連連有的好口彩。
頭城慶元宮
虎爿外側這一面則是畫著「秋胡戲妻」的故事,最早見於西漢劉向所著的《列女傳》,當中在〈第五卷‧節義傳〉裡頭有「魯秋潔婦」的記載;話說魯人秋胡子前往陳國為官五年後返鄉,在路旁看見一名採桑的婦人面容姣好,於是上前搭訕,甚至想用黃金引誘婦人。然而婦人絲毫不為所動,表明自己努力採桑、紡織作衣以奉養雙親與兒子,請對方態度尊重勿佻言輕薄,秋胡子最後自得沒趣的離開,繼續往回家的路前進。等到秋胡子回到家後,把黃金呈給雙親,並且喚出自己的妻子來,這下方知剛剛調戲的那名採桑女就是自己的妻子,頓感羞愧不已。秋胡子妻怒斥道:「你年少的時候就離開雙親遠赴異地,過了五年才回來,應當帶著懇切急迫的心情立刻返家才是,結果反而在路邊看見女人就停下腳步,甚至要把黃金都贈送給她,代表心中根本就沒有母親,這是不孝。好色輕佻,玷汙了自己的德性,這是不義。如果對待雙親都不能盡到孝心,那麼對國家就會不忠誠。修身養性都不能以義自持,那麼當起官來就會敗亂,這種不孝不義之人,以後一定不會有好發展,請你趕快改娶別人吧!我也不願再當你的妻子了。」說罷便離開家門往東而去,最後投河自盡。頌曰:秋胡西仕,五年乃歸,遇妻不識,心有淫思,妻執無二,歸而相知,恥夫無義,遂東赴河。」秋胡戲妻的故事以女子守節自持,正氣凜然的氣魄來反諷秋胡不孝不義,淫亂放蕩的卑劣,最後一番訓夫的話語罵得令人肅然起敬,讚嘆竟有如此不讓鬚眉的女子。
頭城慶元宮
兩側繪有海棠花,北宋名士蘇東坡曾留下:「嫣然一笑竹籬間,桃李漫山總粗俗。」便是歌頌海棠花的高雅美麗,讓滿山遍野盛開的桃花、李花都顯得粗俗不堪了,由此可見海棠的脫俗的高雅氣質。
頭城慶元宮

回頭望向正門內側,上方懸掛的則是道光戊申年(1848),由當地信徒一同敬獻的「寰海尊親」匾,表彰媽祖的慈愛遍及海內外,信徒們將之奉為親人。在下款的文末還刻著兩枚印記,以篆體書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傳達百姓向神靈祝禱的古今皆同的願望。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下方門扇繪有門神,正門是最常見的秦瓊和尉遲恭,兩人一身戎裝,雙手持鉞,威風凜凜地護持道場。「鉞」是類似斧但體型比較大的一種武器,雖可攻擊,但也被用作象徵帝王權威的禮仗,在此則是表敘著天后媽祖的威儀。
頭城慶元宮
龍爿小港門神是老少兩宦官,一人持劍,一人掌印,代表媽祖神格崇高。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虎爿則是一對宮娥,手持果、茶,以虔誠之心來供養神靈。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而前拜殿壽樑的另一側同樣也有彩繪,主題為「九曲黃河陣」,故事見於《封神演義》第五十回「三姑計擺黃河陣」。趙公明助商紂對上姜子牙最後被陸壓道人的的釘頭七箭書所殺,申公豹將此情報予三仙島公明之師妹雲霄、瓊霄、碧霄。憤恨的三姝請出了鎮山法寶金蛟剪往西岐尋仇而來,並排出「黃河陣」,一連拿了楊戩、金吒、木吒三名西岐大將。除了金蛟剪,三位道姑還有一具厲害非常的混元金斗,任何神仙的法寶碰上此斗都會被納入其中。三姑仗著法寶的威力,齊力擺出了「九曲黃河陣」,此陣厲害非常,就算是上仙赤精子、廣成子、文殊天尊、普賢天尊…等入了陣也只有被擒的下場。最後西岐請動了老子和元始天尊親自下山破陣,收了金蛟剪與混元金斗,並且斬了雲霄三姊妹,這才順利破了陣,救出被困的闡教眾道人。照片中可見騎著四不相的姜子牙、乘著五色神牛的黃飛虎,以及踏著風火輪的哪吒三人,正與駕著神禽的雲霄三姊妹展開鬥法,雙方各自逞能。雲霄三仙姑是《封神演義》當中數一數二的女道者,其法寶與異術讓闡教道人們吃足苦頭,展現巾幗不讓鬚眉的一面。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兩側同樣也有《封神演義》裡個故事,一則是木吒戰趙公明,另一則是楊戩收七怪。趙公明本是在峨嵋山羅浮洞修行的截教人物,因聞太師伐西岐屢屢受挫,受延請出面相助。在第四十七回「公明輔佐聞太師」的內容中,趙公明一登場就一鞭打死了姜子牙,西岐眾軍一時之間竟無人能與之匹敵,後來是透過路壓到人的釘頭七箭書才把趙公明給咒死,而姜子牙則為廣成子以仙術救回,繼續完成伐紂封神的大業。
頭城慶元宮
另一齣則是第九十二回「楊戩哪吒收七怪」的情節,楊戩一連斬殺了梅山上化身人形的妖精七怪,畫中可見其手持三叉尖槍,哮天神犬跟著奮勇殺敵,展現神威之能。
頭城慶元宮

龍虎兩側小港的通樑也有多幅彩繪,畫風明顯與中港部分不同,主題有「劉備娶親」、「雀屏中選」、「行傭供母」、「單衣順母」等。「劉備娶親」是《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裡頭的故事。孫劉聯手贏得赤壁之戰後,劉備藉口借取荊州而不還,孫吳這頭吃了悶虧,想盡辦法要奪回。周瑜想了個計謀,以要將孫權之妹嫁予劉備,兩家結成秦晉之好為理由,騙取劉備過江前來東吳,屆時再以之要脅歸還荊州。這等算計被諸葛亮給識破,過將錢交付了三個錦囊給隨護的趙雲。趙雲依照指示,一上岸就大肆採買娶提親物品,讓孫劉聯姻的消息很快就傳遍整個東吳境內,之後又前往拜訪為德望崇高的喬國老,由喬國老引薦給吳國太,在甘露寺滿意了這個女婿,最後讓一樁原本只是算計的假戲成了真。畫中便是兩人婚後的情景,一旁還有孫權的眼線監視著。
頭城慶元宮
「皇甫少華與孟麗君」是歌仔戲著名的戲齣之一,故是出自清代的彈詞小說《再生緣》,所謂的「彈詞」指的是一種說唱的表演藝術,因此小說裡頭的內容採用的是夾敘夾唱的方式。《再生緣》是描寫皇甫少華和孟麗君兩人的愛情故事。在小說一開始的第二回「皇甫敬麟鳳雙生」當中,皇甫少華和劉奎璧兩人同樣都愛慕孟麗君,不料雙方竟然挑了同一個時間前往孟府說媒,最後只好約定「將一領,御賜宮袍懸樹上;請他們,扳弓賭射看誰先。但能身掛宮袍者,就定風流百歲緣。」看誰能先把宮袍射下披在身上,誰就能迎娶孟麗君。然而要在一定的距離外射下宮袍可談何容易?必須「第一枝,要射掛袍枝上葉;第二枝,須當穩射中錢心;第三枝,如其射斷紅繩索,取下袍來掛在身。」結果劉奎壁以一箭之差敗北,回府後憤恨不平,想方設法百般阻擾兩人的結合,引發後續七十八回的曲折情節。畫中可見皇甫少華張弓疾射,目標正是那柳樹上的紅袍,而一旁輕倚簾幔,扇遮半臉的佳人便是孟麗君,嬌羞地看著眼前這位英勇過人的郎君,兩人中間硬是多了個面容狡黠的人,這便是壞人姻緣的劉奎壁了,錯綜複雜的糾葛就從此刻開始進行。
頭城慶元宮
「行傭供母」的主角是東漢時期的江革,幼年失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因生當亂世故常背著母親四處逃難,途中只能採集果實供母果腹,每每遇見盜賊行搶,江革就會跪求盜賊表明有母需奉養,而盜賊亦受到感動,並指引江革母子二人往安全的路徑逃跑。畫中可見江革揹著老母親,而後方的軍士也被他的孝心所感動,也就是這份孝心讓江革得以護著母親躲過一次又一次的危難。
頭城慶元宮
「單衣順母」和「行傭供母」都是二十四孝中的故事,主角閔損,字子騫,東周春秋魯國人,孔門十哲之一,以德行流傳後世。閔子騫年幼時便喪母,父親再娶的後母對閔子騫並不慈愛,然而事親至孝的他並不憤恨,還是對父親和後母相當孝順。某一年的冬天,後母為自己親生的孩子以及閔子騫各自準備了冬衣禦寒,但事實上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在內襖裡塞的是保暖的棉花,而閔子騫這件卻只用蓬鬆的蘆花絮替代,根本就沒有保暖功能。一日,閔子騫替父親拉著車子出門,寒氣逼身的閔子騫直打哆嗦,父親以為他刻意偷懶而出言訓斥,最後是拉車的繩子磨破了襖,露出了蘆花絮,一切才真相大白。事後閔父憤怒的要休妻,是閔子騫苦苦跪著求父親不要讓兩個弟弟也嚐到失去母親的痛苦。在一旁母目睹一切的後母大受感動,之後痛改前非,將閔子騫視如己出,一家人總算得到了母慈子孝,和樂融融的日子。畫面中可見閔子騫對著已經知道真相的父親哀求著,希望能饒恕繼母的過錯,後方畫了一名抱著孩童的女人,則是讓故事的情節更加明顯。
頭城慶元宮

前拜殿的四點金柱各自刻有對聯,前一對形式和三川殿前的相同,都是在聯旁刻上仙人為飾,聯文為「日麗蕊珠宮仙仗翠浮江樹動,波平烏石港慈雲輕護海帆來」,另有落款「光緒己丑年孟夏吉旦」、「陳姓眾弟子仝叩謝」。「蕊珠宮」,亦稱為「蕊宮」,傳說是神仙居住的宮殿。唐代顧云的詩句《華清詞》便有「相公清齋朝蕊宮,太上符籙龍蛇蹤。」的句子,元代的戲曲家高明在《琵琶記‧伯喈牛宅結親》亦有「人間丞相府,天上蕊珠宮。」的句子。這副對聯先以仙人宮殿的景致為興起,再以護衛頭城烏石港為結尾,兩相呼應。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另一對楹聯為「百四年輪奐重新默仗神威翻手不愁雲屢變,三十里帡幪遙托忝敦匠事盟心還與水同清」,落款是「光緒十五年歲次己丑蒲月穀旦」、「五品典籍職銜附貢生董事蘇朝輔偕婿林紹芳仝拜獻」。上聯描述著慶元宮創建百年,如今(光緒十五年)的重修讓宮殿美輪美奐,這一切都是因為仰仗神靈的庇佑,一點也不需要擔心詭譎的世局變換。「帡幪」是帳幕的意思,引申為受到媽祖的庇護。「忝」是自稱詞,「敦」是使之融洽,「忝敦匠事」應是謂重建經過圓滿順利。最末句則是誓言自己初心能和水一樣保持清澈。「附貢生」是明清時期的一種報捐所取得的身分,透過向國家納捐換取擁有等同於通過鄉試、做官的資格,也因為獲得資格的方式並非正常的應試競爭管道,故附貢生的身分常為人所輕視。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天井※
穿過拜亭步入天井,上方設有採光罩,雖然可以遮雨也能透光,但隔去了欣賞廟殿屋簷上的視線,著實可惜。
頭城慶元宮
兩側過水廊壁上均嵌有石雕,壁體則以大理石砌成,屬於近代的建築體。廊柱上聯題道「花迎玉輦分三島,雲擁瑤墀拜百靈」、「誕將天威四海來格,懋乃后德萬邦作孚」以及「有命自天俾作神主,永弼乃后以康兆民」均是光緒己丑年(1889)重修時,由「新南靖集福社眾弟子」及「新舊澄邑眾弟子」所獻。第一對引用了《列子‧湯問》的典故,本來渤海之東有蓬萊等五座仙島,後來被龍伯國的巨人調走了護島神龜因此失了兩座,後來只剩下三座仙島。玉輦是指帝王出巡時乘坐的車輦。「瑤墀」又通瑤池,指的是西王母的洞府。這副對聯上聯可視作描寫東王公出巡的盛況,下聯則是敘述眾神齊聚瑤池拜見西王母的場景。東王公和西王母在民間信仰中分別掌管著男女神祇的功過,舉凡所有新入仙班的,都要先向兩位報到後才能就職。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第二對的「誕將天威」是引自《尚書》裡頭的〈周書‧君奭〉,原文為「後暨武王誕將天威,咸劉厥敵。」而「懋乃后德」則是出自〈周書‧冏命〉,原文是「懋乃后德,交修不逮。」聯中的「誕」與「懋」都作形容詞解,是「浩大」的意思。整副楹聯的意思是浩大的天威和廣闊的后德,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前來感通並且信服。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第三聯的「有命自天」出自《詩經》〈大雅‧大明〉:「有命自天,命此文王。」而「俾作神主」引自《尚書》裡的〈商書‧咸有一德〉:「眷求一德,俾作神主。」上聯的意思是上天降下使命讓祂擔任眾神之主。下聯的「永弼乃后」出自《尚書》〈商書‧冏命〉:「永弼乃后于彝憲。」而「以康兆民」出自〈商書‧說命上〉:「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下聯的意思是永遠輔助我們的神,讓天下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過水廊的屋簷有簡單的裝飾,正脊脊堵有竹與鹿,和松與鶴的剪黏,這是廟宇常見的兩組搭配,前者取其諧音為「得祿」,後者除了有長壽的意涵外,也有「上好」的諧音,兩者組合起來就成了討喜的「得祿上好」了。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正殿※
來到慶元宮正殿,這裡有獨立的一道三川門立面,彷若廟中有廟一般。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門前立著一對龍柱,柱身上刻著四尊雕像,造型古樸有趣,紛作持笏朝拜貌。仔細一看,這四位人物雙眼突出,齜牙咧嘴,頭上隱約可見兩個突起的小角,祂們正是掌管汪洋大海的四海龍王。自古以來,龍王就被賦予司水佈雨的神職,舉凡旱澇都要祭祀龍王,祈求風調雨順。而四海龍王掌管的水域,自是與海神媽祖有所重疊,因此兩者勢必要訂出高下。在《天妃顯聖錄》裡就有「龍王來朝」與「奉旨鎖龍」這兩則故事「東海多神怪 漁舟多溺。妃曰:此必怪物為殃。乃命舟鼓枻至中流,風日晴霽,頃望見水族輳集,錦鱗彩甲,跳躍煦沫,遠遠濤頭,擁一尊官類王子儀容,鞠躬嵩呼於前,水潮洶湧,舟人戰慄不已。妃曰:『不須憂』。傳示免迎。突然水色澄清,海不揚波,始知龍王來朝。以後凡遇妃誕辰,水族會洲前慶賀。是日,漁者不敢施罛下釣。」這則故事直接將東海龍王降為媽祖的臣下,見到祂是要親率水族迎接朝拜的,四海龍王之首尚且如此,遑論其他三位了,是故民間將四海龍王列入媽祖的水闕仙班中,在媽祖宮殿內出現龍王朝謁的造像也就習以為常了。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兩側門堵有降龍、伏虎石雕,刻著兩位羅漢降伏神獸的故事。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是佛教傳入中國後,從原有十六羅漢再衍生出的新成員。十八羅漢的信仰雖然在宋代就已經有類似的記載,但成員始終莫衷一是。直到清乾隆時期,由國師章嘉呼圖克圖考定,乾隆皇欽定降龍羅漢為迦葉尊者、伏虎羅漢為彌勒尊者。迦葉尊者本名摩訶迦葉,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在許多供奉釋迦牟尼佛塑像的寺廟當中,我們可以看見兩位一老一少的脅侍,其中較老的那位便是摩訶迦葉。照片中可見羅漢手持寶珠引導神龍興雲佈雨,龍是佛教八部護法神之一,是故羅漢降龍展現出佛法的高深莫測,連神物皆心悅誠服,發心護持。
DSC08806.JPG
而伏虎羅漢即為納答密答喇尊者(彌勒尊者),傳說伏虎羅漢生前所修行的寺院周遭常有老虎出沒,後來被其馴服而成為護法,故稱伏虎羅漢。照片中可見羅漢手持金鋼圈,威武不屈的向著眼前猛虎,展現降伏異獸的神威。
DSC08807.JPG

再次回到中軸,中港門楣上懸掛著「慶元宮」廟匾,墨底讓金漆字看起來格外顯眼,也展現字體運筆的力道之美。匾首刻著雙鳳護珠,匾帶有雙龍護衛,下方無匾舌,暗示著此廟的主祀為女神。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門楣上亦書有宮名,兩側的「匾托」刻著竹、鹿以及松、鶴,是常見的討喜題材。

DSC08810.JPG

頭城慶元宮
中港楹聯為「慶典答天庥似有朱衣臨石港,元貞崇后德長留玄仗護蘭陽」,「庥」原指樹蔭,這裡是指上天的庇蔭。「朱衣」是媽祖的借代,傳說當遇見海難時,只要呼喊媽祖的聖母,祂就會穿著朱色衣袍,手提燈籠,顯靈引導船隻度過厄難,平安返航。「元貞」引自《易經‧乾卦》卦辭:元亨利貞,有大、正的意涵。「玄仗」出自《淮南子‧原道訓》:「登高臨下,無失所秉;履危行險,無忘玄仗。」指的是「道」,這首楹聯闡述的意思是百姓奉祀著天后來感謝上天的庇佑,而頭圍烏石港也彷彿有媽祖親臨一般的平安順利。百姓極力推崇天后的恩德,而蘭陽地區也一直在媽祖大道的庇佑下。正門有柵欄隔絕,避免閒雜人等逾越禮制。

頭城慶元宮
抬頭欣賞壽樑的內側上繪有三國著名橋段「單騎救主」,相關故事已於前文敘述。畫中可見趙子龍身卓戰甲,雙手分持長槍與短劍,懷中護著幼主劉禪,一人一騎奮勇對戰曹操的千百人馬,趙雲一騎當千,充分展現赤膽忠肝,勇猛無雙的豪邁氣魄。
頭城慶元宮

從龍爿小港進入後便是屬於正殿範疇,前方是信徒參拜的場所,這塊區域又稱之為拜殿。回頭欣賞三川門的門扇,這裡畢竟是屬於宮廟之內的門扉,故不似三川殿那般繪有門神,僅在中港門寫著「慶功昭日月,元氣配乾坤」,兩側則作一般的舊式門扉樣貌。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正殿棟架挑高,讓宮殿更顯氣勢恢弘。棟架上的大通同樣有彩繪作品,主題分別是「四天王遇丙靈公」、「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與「虎溪三笑」。第一則出自《封神演義》第四十回「四天王遇丙靈公」;佳夢關魔家四將,長名魔禮青,手持青雲劍,劍化風火,凡夫不堪攖其鋒。二號魔禮紅,把持「混元傘」。傘開時可令天昏地暗,日月無光;轉一轉,乾坤晃動。三名魔禮海,執琵琶一口,上有「地、水、火、風」四弦,信守一撥風火齊至。幼者喚魔禮壽,以花狐貂為寶貝,平時貂如白鼠,豢養於囊中,放出時竟化作白象,脅生飛翅,食盡世人。四將接獲龐太師之令,率軍前往西岐討伐叛軍。兩軍交戰,哪吒的乾坤圈、金吒的遁龍樁、姜子牙的打神鞭紛紛被攝走,西岐軍不敵其威,敗亡者一萬有餘,姜子牙急忙鳴金收兵,退入城中高掛免戰牌。後幸得楊戩下山相助,以九轉煉元功與七十二變化,除去花狐貂,盜了混元珍珠傘,西岐士氣大振。隨後清虛道德真君又派出門下黃天化,乘著玉麒麟應戰魔家四將,只見天化祭出「攢心釘」,一連收了魔禮青、魔禮紅、魔禮海三兄弟。魔禮壽眼見此景怒不可抑,也祭出花狐貂應敵,殊不知花狐貂早被楊戩李代桃僵,反而轉頭咬下魔禮壽手臂,又遭黃天化攢心釘一擊,魔家四兄弟聯袂歸陰。因四兄弟與西方釋教有緣,最後成了佛家護法四天王。畫中可見執傘的魔禮紅正對戰丙靈公黃天化以及哪吒,雙方各顯神通,戰況甚為激烈。
頭城慶元宮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出自《三國演義》第八回,故事描述司徒王允為了拔除董卓這名危害漢室朝廷的軍閥而巧使連環計,讓自己的義女貂蟬周旋在董卓與呂布這對義父子之間藉機挑撥。一日,呂布趁董卓上朝之隙潛入華鳳亭質問貂蟬為何甘願跟隨董卓,只見貂蟬梨花帶淚訴說著自己的委屈,哭得猛將好生不忍。這時正巧董卓下朝回府,親見愛妾和義子卿卿我我,醋海翻騰,隨手拔起呂布插在門外的方天畫戟,憤怒地往前擲去欲殺孽子,兩人種下仇恨的因子。隨後司徒王允策動呂布反叛董卓,並假傳天子詔將董卓引入長安,在朝堂上呂布便以代漢天子弒逆為口號斬殺了董卓,一代強人就此死於連環計下。畫中可見董卓抽劍怒向呂布,一旁李儒等謀士急忙勸阻,此場景便是在董卓將貂蟬納入宮中,呂布聞言前來確認,發現義父確實搶奪了自己的未婚妻,但又只能暗自生怒,不敢口出怨言,只能眼睜睜看著貂蟬受屈。而董卓發現了呂布對貂蟬心有不軌,於是抽劍怒向呂布。
頭城慶元宮
「虎溪三笑」的故事源於東晉時期,佛門高僧慧遠與儒士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之間的軼事。東林寺住持慧遠大師平時深入簡出,接送訪客以寺外虎溪為界,據說只要出了虎溪,山林中的老虎就會吼叫。有一回著名的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和天師道道士陸修靜前來拜訪慧遠,三人相談甚歡,正當訪客打算離去時,慧遠法師起身送客,三人不知不覺間竟過了虎溪橋,直到耳邊聽見虎吼聲才恍然驚覺,相視而笑。這段儒、道、釋相會,彼此交契的故事成為後世的一段佳話,象徵著只要彼此尊重,宗教理論還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唐代詩仙李白,就曾為這段佳話留下一首五絕「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别廬山遠,何煩過虎溪?
頭城慶元宮

棟架下方的四方金柱皆有楹聯,分別是「慶典續春秋久矣霛分湄島,元功垂宇宙昭然福庇頭城」與「慶壽配天封后稱妃昭史冊,元勳在水拯兄救主駕慈航」。第一副闡述的是頭城當地祀奉天上聖母已經有很久的時間,神靈是從湄洲島所分來,媽祖浩大的功績顯明的流傳於天地宇宙之間,並且繼續賜福庇佑著頭城。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第二副上聯點出了史冊上媽祖歷代受封斑斑紀錄,而祂最大的功勞在於救助海面上的船隻和漁民,不只拯救自己的兄長,還曾在紫金山默助宋朝軍隊戰勝金國僕散揆,並且駕著慈航救護眾生脫離苦海。兩側封牆貼上磁磚,只有在內側繪上兩幅彩繪,主題都是媽祖顯靈救世的故事,一邊是「禱神起椗」,一邊則是「化草救商」,兩則均出自《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前者原文為「季春有商三寶者,滿裝異貨,要通外國,舟泊洲前。臨發椗,膠弗起,舟人入水,見一怪坐椗不動。急報客,大驚。登岸詢洲人:『此方何神最靈』?或曰:『本山靈女極稱顯應』。遂詣祠拜禱。恍見神女優游椗上,鬼怪辟易,其椗立起。乃插香一瓣於祠前石間,祝曰:『神有靈,此香為證:願顯示徵應,俾水道安康,大獲貲利,歸即大立規模,以答神功』。迨泛舟海上,或遇風濤危急,拈香仰祝,咸昭然護庇。越三載,回航全安。復造祠,見前所插瓣香,悉盤根萌芽,化成三樹。正值三月二十三日神誕,枝葉叢茂,香氣郁郁繽紛。商人奇其感應,捐金創建廟宇,煥乎改觀。及宋仁宗天聖中,神光屢現,善信者復感靈異,廣大其地,廊廡益增巍峨。」畫中便是商人向媽祖祝禱的場景。
頭城慶元宮
第二則的紀錄為「嶼之西有鄉曰門夾,當港口出入之衝,[石多]礁錯雜。有商舟渡此遭風,舟衝礁侵水,舟人哀號求救。妃曰:[石多]頭商舟將溺,可急拯。眾見風濤震盪,不敢向前。妃乃擲草數根,化成大杉,排駕至前。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少頃,風漸平,浪漸息,舟中人相慶,皆以為天助。及閣岸整理舟楫,倏見大木飄流,不知所向,詢鄉人方知化木附舟,悉神姑再造力。」這兩則故事都是媽祖默助海上船隻,救渡眾生的經過,也成了信徒心目中最根深蒂固的信仰。
頭城慶元宮

正殿最醒目之處莫過於金碧輝煌的神龕,正中央奉祀著天上聖母神像,鎮殿媽祖面容圓潤飽滿,雙手持笏朝天,表情肅穆增添天后威儀,兩側宮娥著女官扮相,掌聖旨與印璽,代表媽祖至高的神格地位。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鎮殿媽祖前方同樣的也有數十尊媽祖神像,面容雖異,但同樣有著猶如母親一般的慈愛神情。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神龕花罩鏤雕精細,以魚躍龍門的題材點出祈求脫俗入聖的願望。花罩旁有聯「聖濟群生恩波徧臺島,母安四海靈蹟溯湄洲」,歌頌著湄洲聖母庇佑四海,慈護臺灣的功績。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神房外另有一副木雕楹聯:「海宇慶昇平功德昭垂利濟必資於博厚,春秋崇享祀聲靈赫濯光大更應乎高明」,落款為「道光戊申仲秋穀旦」、「頭圍縣丞平江王霈敬奉」,道光二十八年(1848)歲次戊申,這副楹聯也是目前慶元宮內所見唯二,與「寰海尊親」匾同一年代所留下的最老古物。另根據《噶瑪蘭廳志》〈職官/官秩/頭圍縣丞〉記載「王霈:直隸宛平人.由監生准陞縣丞,二十六年二月十三日任.」這是他第一次就任頭圍縣丞,這一任做了五年後換成張傳敬,等到咸豐二年再度回任。這副楹聯是王霈兩年半後獻給慶元宮的楹聯,以一地最高行政長官之姿獻匾,推斷這一年應當是慶元宮重要的一年。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在神房後方兩側亦懸掛著另一對木雕對聯,聯文為「安海垂功坎德率濱永戴,參天立聖坤儀在上常昭」。「坎」是八卦當中的一個卦名,代表水,呼應上聯當中的「海」、「濱」,點出了媽祖為海神的屬性。「坤」也是卦名之一,於倫常屬性當中代表母親,坤儀便是指媽祖的儀範。整副楹聯便是在歌頌媽祖庇佑四海無波,足可與天相比擬的儀範昭然於世。這副楹聯落款為「咸豐元年仲秋月穀旦」、「頭圍街弟子楊廷選敬奉」,咸豐元年為西元1851年,以當時頭圍以稱為「街」而觀之,可見當時經過嘉慶、道光兩朝的遞嬗,當地已經拓展成一個人口聚集的城市,而經濟也發展到一定程度,方有能力為神靈建起廟堂。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在神龕外側的神桌上有數排蓮花燈,這是慶元宮與其他宮廟不同之處,每一盞燈的底座都寫著一個名字,象徵每位信徒都能在媽祖的照看之下平安順心。

頭城慶元宮

蓮花燈前還奉祀著中壇元帥三太子,稚嫩的臉龐有著堅定的神情,英勇護守著廟堂。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在太子爺的前方是慶元宮的媽祖爐,現已當作展示用,僅在爐口上擺設環香爐。爐身上刻有財子壽三仙,以及松竹梅歲寒三友。爐身上落款「咸豐癸丑年端月吉旦置」、「頭圍街弟子鄭卯答謝」,咸豐三年(1853)歲次癸丑,以此年代觀之,這口香爐是慶元宮內所見第二古老的文物,不過這口爐保存狀況十分良好,看起來反而比較像是近代有再重新整理過。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神龕上方高懸兩方匾額,上一方為「與天同功」匾,匾首刻有「光緒御筆之寶」之印,這是臺灣老媽祖廟內最常見的一方清帝御匾。根據《清德宗實錄選輯》的記載,光緒七年(1881)五月十五日,朝廷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因此臺灣許多的老媽祖廟都藏有這方匾額。這是一方普遍頒給各地媽祖廟的匾額,並不專屬於一地一宮。下方則是懸掛著前任總統馬英九獻的「德澤萬方」匾。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除了中軸線上,兩側棟架也各自懸掛著數方匾額,顯示出慶元宮神威顯赫,各地百姓一致推崇。
頭城慶元宮

正殿的龍虎兩爿亦設有神龕,奉祀著五谷先帝與倉頡夫子。五谷先帝是華夏太古三皇之一的炎帝、五穀王、神農大帝,傳說是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傳統社會以農耕為重,故廟宇多半奉祀以祈求五穀豐登,尤其是在以農耕為主的頭圍地區,對於掌管莊稼守護神更是不可怠慢。神農大帝的造像通常是赤身裸體,僅於肩上掛著一圈樹葉編織而成的披肩,手持一穗稻穀。頭上的兩個突起物則是神農像一個鮮明的標記,這是因為傳說神農的外貌是人身牛首,唐代司馬貞《補史記》的〈三皇本紀〉裡就有這樣的記載:「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媧氏之女,為少典妃。感神龍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長於姜水,因以為姓。」因為這樣的傳說,所以民間為神農造像多半會在頭上多了兩個突起物,可以視為「牛角」的孑遺。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倉頡則是傳說中創造出漢字的人,被後世奉為掌管功名的神祇之一。慶元宮為倉頡專設一龕,並與文昌帝君、至聖先師同龕奉祀,可見當地對文風之重視,這點從廟裡每每引經據典的楹聯也可看出一二。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在陪祀神龕的前方矗立著兩尊神像,祂們便是媽祖駕前的大將軍─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成為媽祖護駕的故事是每個信徒最熟悉不過的,在《天妃顯聖錄》的〈降伏二神〉一節中,媽祖在二十三歲那一年收服在桃花山作祟的金水兩精,內容提到:「先是西北方金水之精,一聰而善聽,號順風耳,一明而善視,號千里眼。二人以金水生天,出沒西北為祟,村民苦之,求治於妃。妃乃雜跡於女流採摘中,十餘日方與之遇。彼誤認為民間女子,將近前,妃叱之,遽騰躍而去,一道火光如車輪飛越,不可方物。妃手中絲帕一拂,霾障蔽空,飛鴴卷地。彼仍持鐵斧疾視。妃曰:敢擲若斧乎?遂擲下,不可復起。因咋舌伏法。越兩載,復出為厲;幻生變態,乘濤騎沫,滾盪於浮沉蕩漾之中,巫覡莫能治。妃曰:江河湖海,水德攸鍾,彼乘旺相之鄉,須木土方可克之。至次年五、六月間,絡繹問治於妃。乃演起神咒,林木震號,沙石飛揚。二神躲閃無門,遂拜伏願皈正教。」故事描述媽祖兩度降伏千里眼、順風耳,最後兩名妖精才心悅誠服,發心跟隨媽祖護佑眾生,名列仙班。慶元宮的鎮殿將軍像和常見的樣式最大的不同,在於並未對金身的膚色做出區隔,同樣都是黑褐色的皮膚。兩將軍額前有箍呈頭陀貌,面容現金剛怒目之相,獠牙外露以威嚇群邪,腕上戴著金環,腳赤踏地,背飄綬帶象徵其地位已入仙班,並非一般的精靈妖怪。千里眼將軍在龍爿,頭頂單角,瞠目直視,手持方戟,右手舉於眉前似遠望。順風耳頭上雙角,執著大斧,左手指耳表傾聽。兩位將軍臉部朝外,腳步卻是往內,似是隨時注意遠方的動向準備立刻向聖母報告一般,是協助媽祖護衛蒼生的大護法。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頭城慶元宮


結語
頭城慶元宮有著悠久的歷史,是頭圍、烏石港的信仰中心,雖然關於它的創建仍有不少有待釐清的說法,但一點都不會影響信徒的虔誠。整座宮殿最引人入勝,也是阿中最推薦大家前來欣賞的是廟裡的楹聯,慶元宮的楹聯大量引用古典經句,能將這些句子用在廟堂之上,可以想見當年修建廟宇時的用心,也讓人相信昔日頭圍的文風鼎盛,這絕對是獨步全台的一大特色。下回有機會來到頭城旅遊,不妨排些時間前來慶元宮參訪,不僅向媽祖請個安,也可以多佇留些時間,慢慢欣賞廟堂裡的楹聯之美,充實我們的國學與心靈。
頭城慶元宮

【攝記】宜蘭頭城慶元宮2016.11.10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