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港雙慈宮

時間:
2015年3月21日

地點:里港雙慈宮(屏東縣里港鄉大平路50號)

交通方式:於屏東火車站轉搭屏東客運往里港班次,至里港中山路站下車,直行中山路遇永安路後左轉直行即可抵達。

【里港雙慈宮簡介】引自文化資源地理資訊系統─里港雙慈宮網站
建基於清雍正八年(1731),當時稱為「天后宮」,奉祀湄州媽,通稱「里港媽」。相傳當時福建省漳州有一不知名商,隨身攜帶湄州媽祖香火護身來台,途經里港鄉東門郊外(即現在鐵店村)時,因患重病倒臥附近竹籬下奄奄一息,不得解脫。斯時適有一居民路過,隨即將香火囑託該民掛於竹籬之後,未幾與世長辭。不料,是夜掛於竹籬之香火忽然發出毫光燦爛之星光,遙望之宛如一對明燈照耀著全城,居民發現此一奇蹟,紛紛奔告「莊主王必進」,即遍傳全城。

「莊主」遂率眾前往探望並將該商人厚葬,且將該香火奉迎回城供奉,不久建廟奉祀聖母香火之議驟然而起。詎料,是年秋季,一陣大雨傾盆,此間二重溪流暴漲,深山洪流夾帶大批原木而下,居民拾獲一根大流木「百日青」,經眾議奉獻雕塑湄洲媽祖神像之用,於是廟宇於現址奠基。初建之廟宇簡陋草茅竹舍,乾隆十三年(1748)由地方出身欽賜主簿黃兆茂、太學生陳開基及地方士紳等籌資改建廟殿,並在廟前建置一座天燈,從此各地善男信女前來參拜者絡繹不絕。

昭和四年(1929)因廟堂年久失修,由地方人士再度募資重修,並增建大雄寶殿、文武聖殿(現更名為大成殿),分別奉祀儒、道、釋,倡導人心向善,同時將「天后宮」更名為現今之「雙慈宮」。民國五十五年(1966)增建鐘、鼓二樓,民國五十七年(1968)為供奉「玉皇至尊」,決定新建「凌霄寶殿」,並將「大雄殿」移建東側現址歷時六載,「凌霄寶殿」亦於六十四年(1975)元月順利完。

【阿中隨筆】
※文獻探討※
里港舊稱阿里港,鄉野傳說其名乃因早年有一位名喚「阿里」的商人在渡頭做生意,販售冷食給當地的原住民,久而久之便稱此地為阿里港。然而這樣的說法和各地對於古地名的傳說相同,都是患了「望文生義」的毛病。根據高雄靈糧神學院楊森富於1994年8月發表的《平埔族地名解讀及趣談─以西臺灣大肚溪以南平埔族地名為主》的論述,阿里港的原住民是平埔西拉雅族,地名是以平埔信仰的「阿立祖[a-li]」,加上意義為「所在地」的[an]這個字根所組合而成,而[k-]這個聲母是兩個音節連結時所產生的聲符,所以[a-li-kan]意思便是「阿立祖之地」,再由漢人譯為「阿里港」,此說較符合情理也較具可信度。

至於漢人入墾阿里港的時間,根據乾隆六年(1741)福建分巡臺灣道劉良璧《重修福建臺灣府志》〈武備‧營制‧南路營〉中的記載:「雍正十一年,福建總督郝玉麟等會奏,為敬陳臺灣善後事宜等事;經部議覆,奉旨『依議.欽此』欽遵.……南路地方廣闊、民居稠密,原設各汛不足以資防範,將駐劄山豬毛口之守備改為下淡水都司僉書,再添設千總一員、把總二員、兵五百名,合原額設兵共一千五百名.內都司一員、把總一員、兵三百名駐劄山豬毛口,堵截生番兼防阿里港等汛.」,「汛」是清代基層軍事單位或駐地的名稱,設立的地點通常選擇在軍事要衝之處,如海防、番界。清代治理臺灣初期,將未臣服的原住民視為「生番」,採取放任不管的態度,並沿著平原與山地的邊緣劃定界線,明令漢人不得逾界。從上段引文的內容看來,阿里港汛的功能最主要就是為了防堵「生番」越界,由此可知當時阿里港已經有漢人入墾。另依里港文史資料,當地的開發以「藍家」最為重要,里港藍家的開基祖為藍雲錦。藍雲錦,字國祥,藍鼎元之子。康熙末年,臺灣爆發朱一貴叛變,清廷派閩粵南澳鎮總兵官藍廷珍來台平亂,侄藍鼎元跟隨渡台,而藍雲錦也在同行之列,亂平後,藍氏一族返回大陸。雍正十一年(1733)藍鼎元逝世,藍雲錦帶著族人重返臺灣,並以父執輩平亂之功,獲得允許開墾阿里港之權,自此展開里港藍家燦爛史篇。以此觀之,漢人有規模的入墾阿里港是在雍正晚年。

再論阿里港的興起,《重修鳳山縣志》〈規制志/公署(附行署、養濟院、義塚)〉載:「縣丞署:在阿里港.原在港西里萬丹街,乾隆二十六年知縣王瑛曾奉文移建.」,由縣丞署的遷建可推知阿里港的重要性。再依乾隆二十八年(1763),臺灣府知府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規制/街市/鳳山縣〉所記:「阿里港街:在港西里.」,更可確定當時的阿里港已經是個具備「街」規模的人口聚集城市。以此推斷,漢人在雍正晚年開墾,經過了數十年的努力而有成,在乾隆中期就已經把阿里港建設成一個下淡水溪(今高屏溪)畔的城市。再依先有人口密集才會產生信仰需求進而建廟的邏輯,阿里港大廟雙慈宮的創建,當落於乾隆中期之前,是故前文簡介所云之「建基於清雍正八年(1731)【誤,應為1730】」實乃有待商榷。

阿里港媽祖廟於清代文獻的記載,始於乾隆二十七年(1762)鳳山縣知縣王瑛曾所編纂的《重修鳳山縣志》,當中的〈典禮志/壇廟/天后廟〉記:「天后廟:在縣治北門內龜山頂(按「舊志」:『廟雖逼窄,層級而上,盤曲幽折,古木陰森,背山面海,頗稱勝致』).康熙二十二年奉文建,年久傾圮.乾隆二十七年,知縣王瑛曾重建(按縣治興隆莊左營、埤頭街、阿里港街、阿猴街、萬丹街、新園街、南仔坑街俱有廟,皆里民募建.祭儀,與祭關帝廟同).」文中主要是描述左營天后宮,但之後的附註亦明確點出當時的阿里港街已有一座天后廟,此即為雙慈宮的前身。真正有「雙慈宮」記載的是光緒二十年(1894),由鳳山縣廩生盧德嘉所纂編的《鳳山縣采訪冊》,在〈規制/祠廟/天后宮〉記有:「一在阿里港街(港西),縣東北四十里,屋十間(額「雙慈宮」),乾隆四十七年莊鄉生董建.」文中明確指出阿里港天后宮廟名為「雙慈宮」,創建年代為乾隆四十七年(1782)。在該書的〈藝文‧碑碣〉一章中錄有多篇碑文,其中乾隆二十四年的「義渡碑」與乾隆二十六年的「奉憲示給圳界碑」文中皆有「(捐)納穀……以為天后聖母油香之資.」的記載。此外在乾隆四十七年的「禁開賭、強乞、翦綹碑」當中則是有「阿里港街媽祖宮前」的敘述,這三通石碑如今均安置在雙慈宮龍爿壁旁,由碑文內容即可歸納,早在乾隆二十四年,阿里港就已經有一座奉祀媽祖廟,而且還由眾人議定每年收取固定額度的穀糧以作為祭祀媽祖的香油錢,如果這座媽祖廟不是當地人所認定的公廟,那麼斷不會有納穀以為香油之資的協議。是故盧德嘉所云雙慈宮乃乾隆四十七年所建之說法是訛誤,否則同樣是當年所立的「禁開賭、強乞、翦綹碑」又豈會有媽祖宮前的說法。

綜合上述,阿里港雙慈宮的創建年代約莫為清乾隆初年,不晚於乾隆二十四年。保守估計至今亦有二百五十年之歷史,足列臺灣老媽祖廟之列。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外觀格局※
目前所見的雙慈宮建築群,主要是由三川殿、鐘鼓樓、正殿以及後殿所組成,為南式廟宇風格,簷上有大量的裝飾。三川殿門開三間,兩側鐘鼓樓則各有一道過水門出入。廟門正對大平路而形成路衝,氣勢恢弘。三川殿緊鄰永安路交通要道,車輛往來頻繁,也侷限了廟埕的擴展。三川殿前更加設了柵欄阻隔,頗有破壞美感之遺憾,且龍虎門口皆設有辦公桌,以致於信徒多半直接從中門進廟,實與民俗禮制相悖。
里港雙慈宮


※三川殿簷上※
三川殿上多為大量複製生產的「淋燙模件」,這類的陶像色彩雖豔,但卻流於俗麗,最令人詬病的是統一規格的做法,讓每座使用相同構件的廟宇,成了一座又一座的複製廟,這是臺灣廟宇裝飾傳承最令人憂心的地方。

正脊脊背為雙龍護天官,天官福神手持如意,慈祥和藹的俯視眾生,身旁伴隨著隨侍宮女以及一名宦官跪地敬拜。
里港雙慈宮
外側將軍持著代表「祈求吉慶」的器物,乘坐在青龍背上護佑宮宇。下方脊堵為八仙賀壽。下層屋簷脊背為仙女乘鳳,燕尾處再有白鶴棲松回望,均為廟宇最常見的裝飾。正脊垂脊牌頭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有觀音大士,下層則是武戲戲齣,均為淋燙模件。
里港雙慈宮
此類模件最大的缺點便是主題不甚明確,人物布局缺乏了戲劇張力,因此增添了戲齣判讀的難度。龍爿這面只見殿上帝王與眾臣們言歡,武將們分乘馬匹與牛隻在外奔馳,難以判斷其所描述究竟是什麼故事?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虎爿這一面則是在宮殿楣上寫了「封神榜」三字,增加了判讀參考,從相關人物布局來看,這齣應是封神演義的第五十八回「子牙西岐逢呂岳」;話說紂王派出蘇護討伐西岐,在申公豹的引薦下,九龍島煉氣士呂岳前往協助大軍征伐。呂岳原是瘟部首神,麾下四名弟子均以佈瘟降疫為能,在與姜子牙等人的武力對決中敗陣,於是改以佈瘟的方式,致使整個西岐城上自武王姬發、丞相姜子牙,下至市井百姓紛紛均染病不起。所幸楊戩有元功變化不為瘟侵,及時前往火雲洞向神農帝求得丹藥與柴胡草回城施救,這才讓西岐全城生靈得以復原。呂岳眼見佈瘟失利再次以武力拚搏,一手執形天印,一手擎住瘟疫鐘,一手持定形瘟旛,一手執住止瘟劍,雙手使劍,現出青臉獠牙,騎乘金眼駝,率麾下周信、李奇、朱天麟、楊文輝一同殺入城中,西岐方面雖只剩楊戩、哪吒仍有戰力,但幸得闡教黃龍、玉鼎兩真人之助,周信、李奇、朱天麟三人先後就戮,只餘呂岳與楊文輝孤軍奮戰,此時又逢甫恢復元氣的金吒、木吒兄弟加入戰局,呂岳更是被木吒的吳鉤劍砍去一臂,最後只得倉皇敗走。照片右手邊那位現出三眼六臂的便是瘟部首神呂岳,前方手持斬仙劍與之對戰的是黃龍真人,而另一頭則是楊文輝助師攻真人,危急之間哪吒加入戰圈,一時雙方刀來劍往,戰況膠著。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整座三川殿簷上的牌頭,除了上簷虎爿的主題較明確外,下層垂脊的牌頭看上去也是熱鬧有餘,但演的故事是什麼卻讓人迷糊。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兩側樓閣最頂為南極仙翁乘著仙鶴,代表長壽。壽星的信仰在中國由來已久,起先是源自於星辰的崇拜,如《爾雅釋天》:「壽星,角亢也」。到了唐代,壽星和南極老人星混合為一,司馬貞《索隱》:「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現安,故祠之以祈福壽」,因此本為星宿崇拜的壽星遂擬人化,成了額禿頂廣、鬚髮盡白的南極老人,也稱為南極仙翁。而鶴被中國人視為是一種長壽的鳥類,因此常伴隨仙翁身旁一同出現。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三川殿※
三川殿簷上的淋燙模件雖然令人失望,但簷下的裝飾頗保留古味,總算彌補了些許遺憾。兩側的燦景安著交趾陶像,主題分別是「孔明進表」以及「望月思親」,是「忠」與「孝」的故事代表。諸葛亮,字孔明,是三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劉備三顧茅廬方才請出的「臥龍」高人。蜀漢建興五年(227),魏文帝曹丕染疾而薨,幼主曹叡繼位,大臣們因忌憚司馬懿之能而奏請新帝將之削職返鄉。孔明眼見機不可失因此進獻「出師表」請蜀漢後主劉禪准許出兵北伐。文中細數受先主劉備提攜之恩,鞠躬盡瘁,時刻不敢忘卻先主恢復漢室之託付,言詞懇切。南宋文人安子順曾言:「讀出師表而不泣者,不忠也」,諸葛亮成了「忠君」的代表人物之一。照片中的諸葛亮頭戴綸巾,左手捧著奏表,在傳令官的帶領下準備進謁後主。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望月思親」講述的是唐代狄仁傑的故事,狄仁傑,唐朝著名宰相,歷高宗、武后兩朝,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在《舊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三十九‧狄仁傑〉當中記載:「其親在河陽別業,仁傑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見白雲孤飛,謂左右曰:「吾親所居,在此雲下。」瞻望佇立久之,雲移乃行。」有一回狄仁傑前往并州就職,途經太行山看見南方白雲飄繞,感慨的對身旁的侍從說:「我的親人就居住在這片雲的底下。」之後還站立了許久才離開,舉止間透露出思親之情。照片中身著朝服的年輕官宦便是狄仁傑,眼神望著遠方。不過記載中的「望雲」到了這裡則改成了「望月」,因此背景上多了一彎彎月點題。
里港雙慈宮 
燦景下方的墀頭由一對戲球祥獅鎮守,一雄一雌,一張口嘯吼,一閉口收斂。獅與「師」同音,足下踏球諧音「求」,合起來便是祈求最高官位(三師)之意,是古代士子嚮往的境界。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再往下則是一系列水車堵,裡頭有精緻的交趾陶像,外層覆以壓克力罩保護,卻也因此阻礙了欣賞的視覺。龍爿這邊的主題是「英雄奪錦」,虎爿則是「單刀赴會」。「龍鳳再生緣」是歌仔戲著名的戲齣之一,故事出自清代的彈詞小說《再生緣》,所謂的「彈詞」指的是一種說唱的表演藝術,因此小說裡頭的內容採用的是夾敘夾唱的方式。《再生緣》是描寫皇甫少華和孟麗君兩人的愛情故事。在小說一開始的第二回「皇甫敬麟鳳雙生」當中,皇甫少華和劉奎璧兩人同樣都愛慕孟麗君,不料雙方竟然挑了同一個時間前往孟府說媒,最後只好約定「將一領,御賜宮袍懸樹上;請他們,扳弓賭射看誰先。但能身掛宮袍者,就定風流百歲緣。」看誰能先把宮袍射下披在身上,誰就能迎娶孟麗君。然而要在一定的距離外射下宮袍可談何容易?必須「第一枝,要射掛袍枝上葉;第二枝,須當穩射中錢心;第三枝,如其射斷紅繩索,取下袍來掛在身。」結果劉奎壁以一箭之差敗北,回府後憤恨不平,想方設法百般阻擾兩人的結合,引發後續七十八回的曲折情節。照片中可見皇甫少華,張弓搭箭瞄準目標,表情輕鬆,成竹在胸,後方的劉奎壁則是不甘示弱,急忙搭弓想要還以顏色,豈料最後以一箭之差敗北。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單刀赴會」出自《三國演義》第六十六回「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赤壁戰後,劉備一行人佔領荊州不還,東吳上下無不氣結。張昭獻計,以在東吳任職的諸葛亮之兄諸葛瑾一家為脅,差諸葛瑾前往西川逼迫諸葛亮勸劉備歸還荊州。諸葛亮在諸葛瑾的面前向主公既哭又跪,最後劉備同意先還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但當諸葛瑾前往荊州宣達劉備之意時,卻遭守將關羽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否決,狼狽地返回東吳交差。然而孫權依舊派遣三名官吏前往三郡任職,但均遭關羽斥回,於是請出昔日為孫劉聯盟作保的魯肅負責此事。魯肅動身前往陸口,差人送信邀關羽過江一會。關羽得訊後隨即應允,義子關平怕此會不懷好意,極力勸阻但仍無法動搖關羽決定。卻說東吳這一頭,呂蒙、甘寧等將早就部署伏兵要擊殺關羽。但見關羽一襲青巾綠袍坐在船上,身邊周倉擎刀隨扈,隨行還有數名配刀大漢跟隨。魯肅迎入帳內,雙方把酒言歡至酒酣之時,魯肅開口言明討還荊州一事,但好說歹說,關羽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只一再勸酒,最後是周倉耐不住性子斥責了魯肅:「天底下的土地,有德性的人都可以得之,那裡只有東吳才能取得?」,關羽聞言佯裝訓斥周倉,實際是要他出帳去江口準備離開,一把將青龍偃月拿了過來,裝出醉態拉著魯肅的手往江邊走去。呂蒙一行人見狀,顧及魯肅之安危而不敢輕舉妄動,最後只能眼睜睜看關羽一行人平安過江,一切算計仍舊無功。這件作品裡兩位主角的互動鮮明,可見赤面美髯的關羽,一手握著魯肅的手臂,另一手所持的青龍偃月刀已脫落,兩人的互動交織出一場驚心動魄,爾虞我詐的政治角力。
里港雙慈宮 

視線回到中軸,簷下看樑上置有三件木雕牌頭,中央為雙龍搶珠,左右兩邊的主角則是道、釋兩教教主─老子、釋迦牟尼。
里港雙慈宮 
根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當中的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是春秋時期的思想家,列傳中還記載孔子曾經前往向老子學習禮法。據說老子晚年乘著一頭青牛離開中原,在西行的過程中途經函谷關,關令尹喜素慕老子之德,懇求留下著作,因此才有道、德兩經傳世。東漢時,道教附道家學說並尊老子為教主,是故後人在奉祀三教教主時,老子就是道教的代表。這件豎材的人物造型鮮明,坐在牛背上拱著手的便是老子,身旁跟著一名童子,而為世人留下道德經的函谷關令尹喜則是在最右側。
里港雙慈宮 
另一頭豎材的主角頭上有螺旋髮髻,雙手合十,乘坐於象背上,旁邊跟著兩名弟子,此人便是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本名悉達多‧喬達摩,出生於西元前566年的藍毘尼園,在今尼泊爾南部,是迦毗羅衛國的王子,過著富足無憂的日子。直到二十九歲那一年,也是兒子羅睺羅出生的那年,悉達多在一次偶然的出巡路上遇見了老者、病人、送葬的隊伍以及修行者,體悟到了生老病死的人生必經過程。他想要找出超脫這過程的方法,也試了很多修行法門,沉思、苦行、靜坐…都無法解答他心中的疑惑。最後在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樹下,總算悟出了超脫人世間種種苦難的方法,以四聖諦、八正道、十二因緣等學說,向世人宣揚佛法的奧義,成了世人所尊敬的「佛陀」(意指福德與智慧修行圓滿的覺者)。
里港雙慈宮 
雙慈宮在看樑處安置了以道、釋兩教主為題的豎材,用意或許是想彰顯媽祖融合佛道的特性,是一種兼容並蓄的信仰。除了中軸線上的這三件作品,兩側還有仙翁與麻姑的豎材。麻姑是神話當中的人物,在東晉葛洪的《神仙傳》〈卷三‧王遠〉的記載當中,她曾在與王遠的會談中,提到自己見過東海三次變桑田,也就是這樣的傳說讓民間相信麻姑是女壽仙的代表。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三川殿立面以木質為主,展現廟宇古樸的氣質,牌樓面的斗拱採疊斗式設計,斗上加斗,最上方再以「一斗三升」撐起棟架。
里港雙慈宮 
中央懸掛「雙慈宮」牌匾,以紅漆為底,金漆為飾,周圍有龍紋裝飾,雖沒有華麗複雜的雕琢,但仍然保存一股莊重肅穆之感。
里港雙慈宮 
下方門楣刻著八仙賀壽圖,是常見的門楣與脊堵題材。下方兩枝龍首門簪穿過門楣固定連楹,因狀似髮簪故稱「門簪」,而龍首部分稱為「門印」。
里港雙慈宮 
正門對聯為「双鳳朝天萬古欽尊扶海島,慈帆護國千秋崇拜仰湄洲」,傳達百姓將永遠信奉湄洲媽祖,同時也請媽祖能庇佑這個島嶼千秋萬世。
里港雙慈宮 
兩側門扇身堵有鏤雕作品,龍爿為「八俊」,虎爿則是「八仙」。歷史上有數組「八俊」組合,東漢時期宦官亂政,有人把敢挺身對抗宦官的士子們也稱為八俊。至於這件構件上的人物,阿中判斷或許為東漢杜喬等八人的這組八俊。《後漢書》〈孝順孝沖孝質帝紀〉載:「丁卯,遣侍中杜喬、光祿大夫周舉、守光祿大夫郭遵、馮羨、欒巴、張綱、周栩、劉班等八人分行州郡,班宣風化,舉實臧否。」東漢順帝永建二年(西元127年),歲次丁卯,朝廷派遣杜喬等八人擔任巡吏,負責考察全國各地的治安民情,賞善罰惡。有了這個典故,這八俊成了協助天子穩定天下的助手。構件上這八個人騎乘駿馬,駿音同俊,正是「八俊」的隱含。
里港雙慈宮 
虎爿的八仙則是民間最常見的神仙組合,有關他們的傳奇故事,可在明朝吳元泰的《八仙出處東遊記》裡找到資料。這座雕塑的布局分為四層,最上層拿著芭蕉蒲扇,頭上綁著兩髻,臉上開懷大笑,袒胸露肚,座下青鬃獅的漢鍾離,是八仙中的首席,其他道友如呂洞賓、曹國舅、韓湘子等人都是由祂所引渡入仙班。手持拐杖與葫蘆,乘坐猛虎的是李鐵拐,為貧者、乞丐的代表。有關李鐵拐成仙的過程在此便不再贅述,這樣的裝扮也是在告誡世人成仙不分貴賤,只要能精進修持,人人都可以成仙成佛。第二層手持拂塵,身著道袍,揹著一把寶劍,乘著駿馬的呂洞賓是書生的象徵,風流倜儻,是八仙裡頭故事是最豐富的一位。乘著仙鹿,持著一朵盛開的蓮花的何仙姑,是八仙當中唯一的女性,溫柔婉約,氣質典雅。一身官袍富貴裝扮,騎乘大象的是曹國舅,是八仙當中官宦的代表。因看破仕海沉浮而從道,精進修持,常以勤奮演繹道法的姿態出現。白鬚冉冉,手持魚鼓的是張果老,是八仙當中老者的代表。不過這件作品分派給張果老的坐騎似乎是一頭麒麟,與一般常見的毛驢有很大的不同。最下層手持花籃,坐在羊背上的是藍采和,著名的「八仙鬧東海」故事,起因便是龍王太子偷了這只花籃。手持玉笛,坐在驢上的是韓湘子。這八位神仙代表人世間的各種身分,傳達修道無階級、身分之差別,只要有心向道,人人都可以修成正果,位列仙班。也由於八仙是這麼平易近人的神仙,因此和「三仙」相同,同樣是民間信仰當中相當討喜的一組神仙。
里港雙慈宮 

正門門前照例也會有一組石獅子鎮守,不過雙慈宮的這組樣式看來應該是近代的作品,雄獅執錢,雌獅護子,傳達男女各司其職的意象,亦是舊時代除了金錢是財產,人丁也是一種財富的觀念。值得一提的是,雄獅所執的通寶上寫著「中民國」三個字,明顯是匠師融合古今的一種表現方式,看了令人莞爾。
里港雙慈宮 

正門上方員光雕作,龍爿主題為「陶謙三讓徐州牧」,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曹操在兗州立下根基,並得謀士武將來附,聲勢逐漸壯大,於是派人前往琅琊郡接父親曹嵩前來團聚。途中路經徐州受到州牧陶謙的款待,還派出屬下都尉張闓護送。豈料這張闓原是黃巾賊出身,見曹家隨行輜重無數,心生歹念,竟殺人越貨。曹操得知消息怒氣滔天,以報父讎為由興兵攻伐徐州。陶謙本是一介文人,突然受此無妄之災驚得四處求援,無奈孔融、田楷兩路人馬懼怕曹操聲勢,只敢在遠處觀望,不敢靠近徐州城。只有從公孫瓚處借得趙子龍與三千人馬的劉備直進城內救援,並發信懇求曹操退兵。湊巧此時呂布興兵侵犯兗州,曹操首尾不能兩顧,於是順水賣個人情與劉備,拔寨退兵而去。徐州大難得解,州牧陶謙派人將孔融、田楷請入城內會宴,宴中陶謙躬身敬拜劉備,並言明欲將州牧一職讓與劉備。然而劉備堅持不收,兩相推讓下,最後決定提供小沛城一地讓劉備軍隊駐紮,也可就近協防徐州。不久陶謙病重,再次向劉備提說讓位之事,並舉薦孫乾、糜竺二人後而死,眾軍哀悼,遵陶謙遺命獻州牧印信與劉備,然劉備再次推辭。最後是在徐州百姓前往府上懇求,關、張二將亦苦苦相勸,劉備方才權衡情勢自領徐州牧,以孫乾、糜竺為輔,陳登為幕官,關羽、張飛、趙雲為武將,小沛軍馬盡入州城。在作品的正中央可見陶謙捧印欲將徐州交付給劉備,兩旁的謀士糜竺、陳登亦同聲勸進,無奈劉備堅不授印,急得關羽、張飛兩兄弟心中直嘟嚷哥哥的死腦筋,樣態著實生動有趣。不過最外圍還有兩個心有不甘,直犯嘀咕的孔融、田登二將,只因自己的遲疑錯失了大好機會,此刻或許心中正暗罵如此天賜良機,劉備這廝竟還惺惺作態不肯收受。一場各懷心思的會宴,透過藝師的巧手在員光上生動上演。
里港雙慈宮 
虎爿部分同樣也是三國故事,為演義第五回的「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故事提到各路諸侯應曹操之號召齊聚討伐董卓,眾人共推袁紹擔任盟主,劉關張三兄弟亦率兵歸入右北平太守公孫瓚帳下一同前往會盟。董卓和盟軍的交戰互有攻防,然而董卓的義子呂布驍勇善戰,無人能敵,一連斬殺盟軍數將。眼見遲遲無法制服呂布,盟軍眾將亦無人敢應戰,於是張飛持著丈八蛇矛衝出迎戰呂布,雙方你來我往,不分上下。眼見義弟久久不能取勝,關羽亦掄起青龍偃月入陣。但呂布不愧名冠三國的猛將,對戰關張二人竟絲毫不落下風。隨後劉備也擎起雙劍加入戰圈,三兄弟圍戰呂布,鏖戰多時仍不見勝負,最後是呂布久戰力虛才倒拖方天化戟拍馬遁回虎牢關。一場精采的三英戰呂布,就在天下諸侯的面前上演著,不僅拉抬了劉關張三兄弟在天下豪傑間的知名度,也再次奠定了戰神呂布的地位。構件中央偏左的那位年輕將領便是呂布,手中緊握畫戟殺敵而來,與之對戰的是手持丈八蛇矛的張飛,眼見兩人戰況膠著,關羽以及擎著雙股劍的劉備也加入戰局,一場劉關張三兄弟大顯神威,震驚十八路諸侯的對戰好戲就此上演。
里港雙慈宮 
員光上頭的步通並無彩繪,只在木材上漆上紅漆。斗座部分雕塑著獅子與大象,獅咬球的典故在前文已提及,而象能馱重,自古即為佛教視作吉祥動物,象鼻捲著一朵蓮花,蓮與「廉」同音,對照龍爿的祈求官位,虎爿的「清廉有象」正是警惕著士子在順利謀取官職後,應當要秉持操守,勤奮為國家、百姓做事。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再觀兩側對照壁堵的裝飾,龍爿最上頭的木作主題為「大拜壽」,為講述汾陽王郭子儀八十歲大壽時,七子八婿齊聚賀壽的故事。郭子儀是唐玄宗時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一生經歷玄、肅、代、德四帝,位極人臣,受封汾陽郡王。而大拜壽的背景故事又名「醉打金枝」,描述郭子儀的第六子郭曖迎娶唐代宗的女兒昇平公主當了駙馬,但昇平公主個性驕縱,有一回郭子儀作壽,竟使性子不去拜壽,郭曖被其他兄弟嘲笑懼內,於是在醉酒後竟然動手打了公主,公主一氣之下跑回皇宮告狀,而郭子儀這頭也把郭曖五花大綁送進宮內聽憑發落。唐代宗在得知來龍去脈後自知理虧,假意要斬駙馬,這時昇平公主出面討情,並答應改變自己的脾氣,這下小倆口才重修舊好,和平落幕。郭子儀被視為福、祿、壽、考俱全的代表人物,一生經歷備極榮耀,汾陽府大拜壽所呈現的兒孫滿堂,富貴榮華,是世人最欽羨的人生畫面,自然成為傳統宅院最受喜愛的裝飾題材。虎爿的題材則是「轅門斬子」,故事見於小說《楊家將》第三十五回「孟良盜回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楊延昭奉命出征,途中受阻於天門陣,必須要有穆柯寨裡的「天龍木」方能破陣前進。部將孟良前往穆柯寨索木卻敗於寨主千金穆桂英手下,延昭之子宗保自願前往取木,不料卻被穆桂英所擒。正值青春年華的穆桂英見楊宗保相貌堂堂,而楊宗保對穆桂英亦有愛意,於是兩人在穆柯寨結為秦晉。回到宋營的宗保將一番情事稟告,父帥楊延昭怒不可遏,以「陣前招親」之罪欲斬宗保。得知噩耗的穆桂英急往宋營救夫,連主帥楊延昭親自迎戰都敗下陣來,最後在穆桂英願意率眾歸入陣營並獻上降龍木的情況下,這樁不打不相識的曲折親事才得以圓滿收場。畫面正中央跪在案前的楊宗保,靜靜聽著父帥楊延昭的宣判,任憑身旁的八賢王、孟良、焦贊等人如何求情,楊元帥依然是軍令如山。最左邊那位騎著駿奔關而來的便是得知夫君陷危的穆桂英。最後,穆桂英願意歸入陣營並獻出降龍木,楊宗保才得以待罪之身,與穆桂英一同攻破天門陣立下汗馬功勞。

里港雙慈宮 

 這則故事傳達出化險為夷的曲折情節,作為廟堂上的裝飾,亦有暗示祈求神靈默佑化災之意。


在木雕作品下方還有一方水車堵,裡頭安置著交趾陶像,演繹的故事分別為「歷山耕田」與「臥龍崗‧三顧茅廬」。相傳上古賢者─舜年少時曾在歷山耕作,他的才能與德行令一同耕種的百姓深深折服,甚至連大象都來當他的腳力,協助耕田。這樣的賢名傳到了年邁的堯帝耳中,於是親往歷山測試舜是否有接掌天下大位的能力。要判斷「歷山象耕」這題材,可以找尋故事中的關鍵物:大象。大象到歷山幫助舜耕作的故事,記載於元郭居敬所著的《二十四孝》,在「孝感動天」這段中提到:「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畫面中的堯和舜彼此行著禮,兩人的互動不僅表現了舜的賢能,也讓人感受到堯不以天下為私,親往訪賢,成就千古流傳的禪讓美名,兩大仁者相得益彰。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三顧茅廬」是《三國演義》當中著名的橋段,也是劉備晉身三強鼎立的關鍵點。受劉備知遇之恩的徐庶,在走馬奔赴曹營找尋母親之前,特別囑咐劉備注意天下兩大智者: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在一次偶然的機遇下,劉備得知諸葛亮就隱居在隆中臥龍崗,隨即動身前往拜謁,第一次不料撲了個空,三兄弟只好先回新野城。沒多久聽聞孔明已回,劉備不顧寒雪再次動身前往拜訪,沒想到這次又沒碰上面,只好再一次失望而歸。等到來年新春,劉備特定找人卜了個卦,齋戒沐浴,再次動身前往隆中。有了兩次不愉快的經驗,關羽、張飛早已心生不耐,但求賢若渴的劉備卻不以為苦,這一回總算碰見諸葛亮在家,只是抵達臥龍崗時正巧遇見孔明在午休,劉備不敢驚擾,就這樣靜靜地站在門外等候臥龍甦醒。
里港雙慈宮 
雙慈宮的這組作品被髒污的玻璃所阻隔,因此無法仔細欣賞陶像人物的細部表情,甚為可惜。

再觀對照堵下方,外側各安著一尊交趾陶像,構圖雖顯單調,但人物表情細膩生動,龍爿這頭的年少書生手中似原有持物,但如今已遭破壞。虎爿的老道則是手捧「混元真經」,全稱「太上無極混元真經」,是道教至高至要的經典。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這兩堵壁堵的下方還各有一堵堆塑彩繪作品,一邊是喜鵲與石榴,一邊是錦雞與茶花。石榴的特性是多子,帶有祈求子孫滿堂的象徵,而喜鵲更因名字而為人喜愛。
里港雙慈宮 
錦雞與茶花則是「錦上添花」的寓意,是吉祥的裝飾題材。
里港雙慈宮 
對照堵內側同樣也是以堆塑形式呈現,版面較大,題材為獅子戲球,有別於一般常見的龍虎,獅身的擺動方向則暗示著信眾出入廟宇的動線。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三川殿小港門的裝飾雖無中門華麗,但門扇柔有彩繪為適。龍爿門聯為「天德氤氳瑞氣千重長色相,上雲靉靆祥光萬縷起香霞」,「氤氳」是形容氣體瀰漫不散的樣子,而「靉靆」則是形容雲多而昏暗的樣子。
里港雙慈宮 
虎爿門聯是「聖可神之當日人天欽懿德,母哉賢也於今山河感恩心」。
里港雙慈宮 
四句藏頭合起來便是「天上聖母」。門的兩側各有一幅花卉彩繪作品,分別是梅、蘭、菊、竹,也就是花中四君子。梅花傲立雪寒之中,剪雪裁冰,是高潔志士的象徵。蘭花獨自在空谷中綻放,孤芳自赏,香雅怡情,代表的是賢人。竹子能篩風弄月,清雅澹泊,而且節守自持,是謙謙君子的表徵。菊花凌霜飄逸,特立獨行,不攀炎附勢,像是世外隱士一般。花中四君子各以自己的特性,成為古人歌頌以及效法的對象,將之繪於廟堂之上,也有勸誡世人見賢思齊,仿效修身的寓意。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前拜殿※

穿過三川殿進入前拜殿空間,一方醒目的「光被四海」匾就高懸在中軸橫樑上,落款為「嘉慶十有八年 三春之月既望」以及「中書科中書林朝英敬立」,這方匾額看來相當新穎,似是近代曾進行修整。不過里港雙慈宮有這方匾額的紀錄,早在民國七十七年(1988)由臺灣省文獻委員會所編印的《光復以前臺灣匾額輯錄》當中已有記載。「光被四海」是引自《尚書》〈堯典〉裡的句子:「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這段句子是在描述帝堯的種種美德,而「光被四表」指的就是他的美德如同陽光一般照耀天下。贈匾者將原文的「四表」改成「四海」,意思不變,又可以凸顯媽祖身為海神的特性。而贈匾人林朝英其實也是清代臺灣著名的書法家,這四個大字筆勢蒼勁,飛白墨跡,在在展現大師的筆下功力。林朝英,字伯彥,號梅峰、又號鯨湖英,臺南人,《臺灣采訪冊》〈歲貢〉記載:「(乾隆) 五十四年:林朝英(府學,中書科中書,加光祿寺署正銜),為乾隆時期的貢生,擅長書法、山水畫。其人樂善好施,於嘉慶年間捐獻白銀一萬兩倡修縣學文廟。事後,朝廷封以「六品光祿寺署正」,並賜「重道崇文」匾、建牌坊,此坊如今還立於臺南公園內。由林朝英在嘉慶年間的廣大名氣來推敲,里港雙慈宮能獲得他的贈匾,可見在當時的社會亦是一座地位舉足輕重的廟宇。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前拜殿棟架上的雀替皆為鏤刻木雕,細膩而生動,主題有「松鼠咬葡萄」、「雙鳳朝牡丹」、「一鷺蓮科」、「茶花雞」…等。松鼠是一種分布範圍極廣的動物,除了大洋洲和南極,全球各地區都看得到牠們的蹤跡。雌松鼠平均一年可生產三胎,每胎約為四至六隻,生產力驚人。而葡萄的果實一串多顆,也是多子的象徵。松鼠和葡萄搭配在一起,就是祈求多子多孫的吉祥含意。
里港雙慈宮 
鳳凰本就是傳說中的神鳥,傳說在太平盛世才會出現,是禽類中的王者。牡丹則為百花之王,自唐代以來便被帝王視為皇家象徵。鳳凰搭配牡丹,除了傳達天下太平的寓意,也是富貴圓滿的意象。
里港雙慈宮 
鷺鷥和蓮花的組合同樣也是引諧音傳達「一路連科」的祈願;隋煬帝在大業元年(605)首創進士科取士即為「科舉」,這套制度一直從隋代沿用至清朝,是中國歷代考選官吏的一套方法。各代的科舉內容略有不同,如以明朝的制度來看,由國家辦理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層層關卡進行篩選,是故如果能「一路連科」那就是士子求仕之途最理想的境界。
里港雙慈宮 
茶花原產於中國華東地區,以花瓣多重、花期長著稱。錦雞棲息在茶花枝頭上,合在一起便成了吉祥的「錦上添花」。

里港雙慈宮

此外還有鰲龍、蟾蜍…等吉祥動物;鰲是鯉魚躍龍門的中繼型態,代有求仕順利的意涵。此外,一般相信鰲龍司水,刻在雀替上也有防火的用意。
里港雙慈宮 
蟾蜍在傳統器物裝飾上不乏見之,傳說嫦娥吃了靈藥飛上月亮後便化為蟾蜍,居住在廣寒宮內,因此廣寒宮又名蟾宮,也借代為指涉月亮的意思,成語「蟾宮折桂」則是表示科舉及第的意思。此外,蟾蜍在劉海的神話當中成了財富的象徵,正所謂「劉海戲金蟾,一步一吐錢」,是故蟾蜍在民間習俗當中也有帶財的吉祥含意,成了討喜的動物。
里港雙慈宮 

兩側壁堵上方的水車堵有交趾作品,可惜同樣有玻璃阻隔,再加上下方又設置了辦公桌,想要仔細欣賞作品並不容易,兩邊的題材分別為「方世玉打雷」以及「包賜安打雷」。方世玉,廣東肇慶人,民間流傳的乾隆時期英雄,「方世玉打雷(擂)」的故事描述蘇杭一帶的地方惡霸雷逢坤,外號雷老虎,在地方上擺起擂臺恣意妄為傷人。少年英雄方世玉仗義挺身,沒想到打死了雷老虎,氣得雷妻李小環使出暗計,以釘鞋踢傷了方世玉。然而殺夫之仇仍未解,李小環和父親李巴山繼續逼殺方世玉,後方母苗翠花請出五梅道姑調解,但李巴山不肯善罷甘休,以梅花樁欲殺道姑,結果反被五梅擊斃。照片中可見兩名武者在擂台上較勁,此當是方世玉與雷逢坤,擂臺下方則是聚集了各路英雄觀戰。
里港雙慈宮 
「包賜安打雷」的故事出自小說《綠牡丹》第三十九回「父女擂臺雙取勝」,不過依據小說內容,故事的主角名叫「鮑自安」,這裡所寫的齣頭名應是匠師不明故事原由,直接以口語諧音所寫下的訛誤。故事說到地方惡霸欒鎰萬在四望亭被在駱宏勳教訓了一頓,心中氣憤難消,聘請朱龍、朱虎、朱彪、朱豹四兄弟來為自己出氣,並擺出擂臺挑明約戰駱宏勳。沒想到駱宏勳竟也敗於朱彪之手,好友濮天鵬想起岳父鮑自安亦是武中高手於是前往求援,起先鮑自安是斷然拒絕的,後來天鵬之妻亦是自安之女鮑金花相激,才勉強的答應前往打擂。朱彪眼見對手是一名白髮蒼蒼的老頭,傲慢輕敵之心生起,欒鎰萬甚至以五兩座為輸贏賭注,沒想到鮑自安竟然自己加碼到五百兩,一時間眾人譁然,擂台熱鬧氣氛頓時高漲。朱彪率先出拳,只見鮑自安身手靈活,頻頻閃過一計又一計的重拳,對方進行了一個時辰的攻勢卻連連落空,最後氣力耗盡。但見鮑自安抖擻精神,拎起朱彪一鼓作氣往臺下拋,輕鬆取勝。正當鮑自安下臺打算離去時,朱豹上臺出聲討戰,沒想到這時鮑金花搶先上了場。兩人對戰,只見朱豹攻勢頻頻,鮑金花一個假意跌坐,賺得朱豹彎腰施了重心,一個不留神,金花雙腳已往臉上直踢而來,一雙鐵尖鞋就這麼直直往朱豹的雙眼踢去,讓對手痛得無力回擊,只能任由金花摜下擂台,鮑姓父女雙雙得勝。擂臺上站著一男一女,看來應該是輪到朱豹和鮑金花上場了,只見朱豹見對手一介女流,展現輕敵傲慢之態,臺下的欒鎰萬一身貴氣裝扮,應該也沒想到重金聘請來的朱家四兄弟,最後會敗在一老一女的對手上。
里港雙慈宮 

※拜亭※
前拜殿和正殿之間有一座亭相連,此格局迥異於一般常見的天井謂之「拜亭」,拜亭兩側原為開放設計可見天,下方設水池,池中有龍、虎雕塑,具備雨天納水及排水功能。但如今廟方在上頭加了遮雨棚,此舉雖可防水,但卻也造成廟內香煙不易散去,光線也不足。
里港雙慈宮 
兩側壁堵同樣也是以左龍右虎為題材,上方水車堵內與前拜殿相同也作交趾裝飾,故事題材為「狄青比武」以及「摩天嶺」。「狄青比武」的故事見於清人李雨堂的小說《萬花樓》第十八回「狄皇親索馬比武 龐國丈妒賢生心」與第十九回「禦教場俊傑揚威 彩山殿奸徒就戮」;話說狄青與狄太后姑姪相認後,受其庇蔭進入皇宮,但卻招來太師龐洪、孫秀一班人的妒忌,處心積慮的排擠他。狄青自知未立功勳如受官職勢必無法服眾,因此向宋仁宗稟奏願與朝中將領比試,強於三品者受三品職,勝過一品官者即受一品職。龐洪見機不可失,便囑咐九門提督王天化上彩山殿參加御前比試。王天化本是龐洪的心腹門生,亦知太師盤算,因此對戰狄青毫不留情,縱然如此最後狄青還是憑藉著過人的武藝,斬殺了心懷不軌的王天化,受封一品武將。照片中可見兩名武將乘馬對戰,秀氣白臉的狄青與王天化正在比武,而宋仁宗與璐花王則在一旁觀戰,雙方你來我往,戰況激烈,瞧得宋仁宗雙手大開,連呼精彩。而狄青的表弟璐花王則是轉憂為喜,靜觀戰果。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摩天嶺」的故事見於小說《薛仁貴征東》,當中的第四十八回「程咬金誘惑蓋蘇文 摩天嶺討救薛仁貴」,故事提到被高句麗大將蓋蘇文所擒的程咬金,運用激將法讓自己脫離險境,並前往搬出薛仁貴這名救兵。後來薛仁貴領著周文、周武等一班將領攻上摩天嶺,與蓋蘇文正面一決。周姓兄弟原為蓋將手下,後來與薛仁貴義結金蘭而倒戈,在兩人的協助之下,薛仁貴掌握了敵軍的情勢,最後順利除去蓋蘇文這員驍勇的對手。構件中可見薛仁貴持槍對上番將蓋蘇文,兩人在摩天嶺上激烈交鋒,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於焉展開。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在拜亭的中軸橫楣上亦有交趾作品,裡頭是以二十四孝的故事為題材,教導著世人當見賢思齊。

正殿
穿過拜亭隨即進入正殿空間,前四點金柱以墨色為底,上頭有金字楹聯兩副;「湄島淵源流通大港,淡溪廟貌澤沛仙瀛」、「湄洲聖女南閩屏障,海島福星東瀛柱石」。第一副楹聯裡的大港當是指阿里港,而「淡溪」指的是高屏溪的舊名「下淡水溪」,昔日阿里港是下淡水溪流域往來於鳳山縣治的渡口之一,如今的雙慈宮龍爿廟側還立著一方乾隆二十四年的「義渡碑」,昭示著當年渡船的合理收費,也見證里港曾經的交通繁華。「瀛」是「瀛洲」的簡稱,《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五山焉,一曰岱輿,二曰員嶠,三曰方壺,四曰瀛洲,五曰蓬萊」,後世有臺灣的雅士便以「蓬瀛」稱呼本島,第二楹聯的「東瀛」亦是指涉臺灣。這副對聯所陳述的意境,以水文連接媽祖的淵源地湄洲和本地里港,然後再稱讚下淡水溪旁的這座雙慈宮,神靈的恩澤充滿了整座臺灣島。第二副聯同樣以湄洲為起興,盛讚此地的聖女媽祖是福建南方的屏障,如今跟隨先民來到臺灣更是這裡的基石,充分表露信徒對媽祖的崇仰與依賴。

神龕上芳高懸「海天福曜」匾,為道光三十年(1850),下款為「鴻臚寺司儀廳鳳山縣丞大典馬克惇賞戴藍翎阿里港汛把總興化關得麟仝薰沐敬題」。「曜」指的是光芒,借代為星辰,「福曜」即是福星之意,「海天福曜」便是指天上天下都能得到福星的照耀,吉祥而平安。
里港雙慈宮 
至於獻匾人的背景,據《鳳山縣采訪冊》〈職官/下淡水縣丞〉載:「馬克惇(順天大興人,原籍陝西,由優生揀選鴻臚寺序班官,遵例就職縣丞),道光二十九年閏四月十五日任,咸豐三年二月二十八日卸.」。順天就是今日的北京,依據上文馬克惇於道光二十九年,由鴻臚寺派任至下淡水縣擔任縣丞。根據同治六年(1867)由徐宗幹撰寫,丁曰健付梓的《治臺必告錄》當中所收錄的〈上劉玉坡制軍論臺灣時事書〉所述:「其下淡水縣丞衙門,原住萬丹;乾隆二十六年移駐阿里港,嗣又移駐阿猴。」,是故阿里港曾經一度是下淡水縣丞署的所在地,也因此阿里港大廟─雙慈宮能在道光三十年獲得當時的縣丞馬克惇之獻匾實屬自然。另一位獻匾人關得麟,雖然清代文獻對於關得麟曾任阿里港汛把總一職的紀錄不明,但在《噶瑪蘭廳志》〈武備/武秩/頭圍守備/新制守備〉卻能找到他的紀錄;「關得麟:莆田人,由行伍,北右千總.二年三月初一日署.」,看來這位關把總是在獻匾給雙慈宮之後的兩年便升官至噶瑪蘭廳去了。值得一提的是,關得麟竟是莆田人,也就是媽祖的同鄉,因此人在異鄉還能獻匾給同鄉人,當時的心境應該是倍感親切吧?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神龕中供奉著天上聖母媽祖娘娘,由於隔著一面髒汙的玻璃阻隔,所以也無法清楚瞻仰媽祖聖容。整座神龕以紅色為底,金漆為綴,神龕中安奉的金身不多,看起來倒也清爽。
里港雙慈宮 
透過側邊鏤雕縫隙可以稍微看到媽祖神像的面容,鎮殿媽慈眉善目,臉部微俯,持笏於胸前作朝天狀,和藹地看著眾生。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臉上的裂痕看得出神像的古老,也見證了百年來阿里港的興盛繁華。
里港雙慈宮 
神龕兩側的楹聯刻著「普濟多方神光震耀,褒封叠沛俎豆馨香」,上聯講述媽祖神威顯赫救濟黎民,下聯的「叠」是「疊」的異體字,聯文的內容講述媽祖從宋徽宗至清文宗咸豐皇帝的七百三十四年當中,共計三十次的皇帝賜封,世代受到百姓的祭祀。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龕外兩側矗立著千里眼、順風耳兩大護法將軍,是媽祖神話裡在桃花島收服的兩位妖精。千里眼高舉右手作遠眺狀,頭上單角、順風耳左手指耳表傾聽,頭上雙角。兩位將軍的外貌雖遺留妖樣,但肩上飄揚的綬帶代表已位列仙班,跟隨媽祖修成正道,是天后娘娘最得力的助手。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鎮殿將軍的外側還有一對楹聯題到「聖恩如海無疆赫濯尚神感,母德配天悠久威靈護眾生」。前方神桌上奉祀著許多神像,不過特別的是多半不是媽祖,而是其他的配祀神祇,部分看起來也是頗具年代的老佛,值得仔細欣賞。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後殿(凌霄寶殿)
從正門神龕兩側過水可通往後殿,登上階梯便可抵達凌霄寶殿,這棟建築是民國六十四年才設立的,因此風格不若前殿那般的古樸,而是以鋼筋水泥為架構,以石雕為主要裝飾素材。凌霄寶殿採挑高設計,下層奉祀三官大帝等神祇,上層才是寶殿主角─天公:玉皇大帝,在二樓信徒只能仰望天公,必須登上三樓才可在外頭的拜亭參見大帝。
里港雙慈宮 

寶殿門開三間,中門楹聯題到「凌漢燮陰陽二氣能調三才交泰,霄衢垂雨露四時默運萬物咸亨」。「凌」是超過、踰越的意思,「漢」指銀河,「凌漢」語意上是超越銀河,意指九天之上。「燮」是調和的意思。天、地、人謂之「三才」。「霄衢」通雲衢、天衢,指天空。「咸」與「亨」都是《易經》六十四卦之一,咸是全的意思,亨則是亨通。這副楹聯的語意便是九天之上的神靈調和了陰陽二氣,讓天、地、人都能貫通融合,生生不息。天上能按照四季的順序降下甘露,讓萬物都能亨通。
里港雙慈宮 
門扇身堵石雕龍爿主題為「鴻門會」;據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記載,秦朝末年,劉邦率軍攻破武關進入關中,咸陽城裡的秦朝末代國君王子嬰投降。入關後的劉邦為防項羽的楚軍而派人防守函谷關,不料由大將英布所率領的楚軍一路進逼而來,劉邦遂率十萬大軍退出咸陽據守壩上,藉此向項羽表達自己無稱王野心。然而項羽手下范增力諫剪除劉邦勢力,讓項羽決定出兵攻打劉邦。項羽的叔叔項伯與劉邦的謀士張良交好,得知消息後前往苦勸張良離開漢營,不料張良將一切告知劉邦,並且設計讓項伯反過來相信劉邦無稱王之心,希望能在項羽面前為他說情。於是兩方就在項伯的斡旋下在鴻門辦了個宴會,劉邦親自向項羽表明自己無稱王的野心,一陣觥籌交錯,范增多次暗示項羽下令硃砂劉邦,但項羽始終佯裝沒看見。耐不住的范增於是召來項莊,假借舞劍相娛行刺殺之實,項伯看出企圖,也抽劍加入試圖掩護劉邦。在宴中的張良眼見情勢危急,連忙出帳交代衛士樊噲,樊噲魯莽的衝入營內訓斥項羽不該有殺劉邦之心,頓時讓項羽啞口無言。之後劉邦藉如廁之際,在樊噲的護送下逃出鴻門,化解了一場一觸即發的殺劫。石雕的最上層可見西楚霸王項羽為東道,坐於主位,抬腳於椅展露出霸王的草根與魯莽。劉邦則是坐在客位,被楚將頻頻勸酒。然而危機正在醞釀,雙方人馬各有盤算,項羽這頭的項莊已經準備拔劍暗殺劉邦,而張良這頭也早就準備好馬匹要護送劉邦離開,一場爾虞我詐,驚險萬分的劇碼於焉上演。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下半部則呈現楚漢相爭,兵將對壘的場面。虎爿身堵主題是「麾天嶺」,顯然是「摩天嶺」的訛誤。摩天嶺的故事在前文介紹拜亭虎爿上水車堵時已提及,畫面中乘馬揮舞方天化戟的便是唐將薛仁貴,與之對戰,背上生有一雙肉翅,手持大錘的神將是高句麗營中最為棘手的將領猩猩膽,他「生來面如雷公相似,四個獠牙抱出在外,膊生二翅,身長五尺」,利害非常,常在空中對敵軍做出痛擊。雙方將對將,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大戰。至於上層在營帳內聽著小兵報告的大將便是首領蓋蘇文,戰況激烈可從他們的肢體動作中窺知一二。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門扇下方的裙堵分別是「羊有跪乳之恩」以及「鴉有反哺之義」,揭示著連動物都懂得行孝,告誡著世人當效法之。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殿內神龕上懸掛著「一」字匾,仿自府城天壇,暗喻著「千算萬算,毋值天一劃」,提醒世人當一天道行事,不可為非作歹,自作聰明。此字筆畫之飛白表現,恰似一條飛天之龍,也是傳達著對玉皇大帝最崇高的敬意。
里港雙慈宮 

※偏殿(三寶殿)※
三寶殿奉祀三寶佛祖、觀世音菩薩,配祀十八羅漢。雙慈宮的十八羅漢的名稱甚為特殊,與其他廟宇略有不同,尊號為:降龍尊者、夜多尊者、寶袋尊者、目蓮尊者、進經尊者、濟公活佛、進花尊者、長眉祖師、進香尊者、開心見佛、達摩祖師、戲獅尊者、優波尊者、梁武帝君、飛缽祖師、伏虎尊者、力風尊者、進菓尊者。上列羅漢可分為幾類:一、神通:降龍、長眉、開心見佛、伏虎。二、進獻:進經、進花、進香、進菓。三、遊戲:戲獅、飛缽。四、歷史人物:寶袋、目蓮、濟公活佛、達摩祖師、梁武帝君。五、其他:夜多、優波、力風。以下僅就當中的幾位作簡略介紹。

夜多尊者的故事在小說《二十四尊得道羅漢傳》有相關紀載;「闍夜多尊者,中天竺國人,鐘秀氣所生,質極聰慧,良知所啟,聞一即能知十,舉始即能見終,心無翳障,理無遺明,生在中國,加之學問可與超凡入聖矣。」,之後皈依大月氏國婆羅門之子鳩摩羅多,在天竺國弘法勸善。一般較為常見的稱呼是「探手羅漢」。
里港雙慈宮 
布袋尊者梵名「因揭陀」,笑口常開,常常揹著一口布袋四處弘法,故又稱布袋和尚。此處的「寶袋」很有可能是「布袋」的諧音。
里港雙慈宮 
濟公,又稱濟癲,俗名李修緣,南宋時浙江台州人,雖為出家眾卻不守戒律、飲酒吃肉。其最著名的偈語是「酒肉穿腸過,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學我,如同進魔道」,偈末兩句方是重點,無奈眾生只取前兩句隨即謗佛毀佛。一般寺廟所供奉之十八羅漢,罕見有「濟公」,且民間信仰認為濟公之法身即為「降龍尊者」,因此這裡的「濟公」很有可能是「誌公」的訛誤。寶誌禪師,人稱誌公禪師、誌公祖師,南梁時期的佛教高僧。為人不修邊幅,常顯現靈異神通,為梁武帝聘為帝師,目前所流傳的「梁皇寶懺」便是由誌公等人應梁武帝所託而作。一說後世的濟公傳說就是以誌公的故事為雛形。
里港雙慈宮 
開心見佛一般稱之為「開心尊者」,梵名為「戍博迦」,傳說其現露心神通,使人覺知佛於心中。
里港雙慈宮 
梁武帝君便是南朝的梁武帝蕭衍,因生前篤信佛法,致力提倡佛教,死後被奉為羅漢。只是凡事過猶不及,梁武帝晚年因過於迷信,縱然邪惡,致使最後在侯景的監控之下憤而死,享年八十六歲,其遭遇可為後人之殷鑑。
里港雙慈宮 
十八羅漢各有風采,似是以自身樣貌告誡世人佛法無須外求,只要正信、正念,依循佛陀的教誨精進修行,人人皆可悟道成佛。

※功德殿※
這裡供奉著歷代有功及住持之神位,從神位上的人名可以找到部分雙慈宮的歷史脈絡。開山祖師的名諱為依彰」,法派僅留一字「廣」,對照其他住持之書寫方式,這位開山祖師似乎並非正統的出家人,「派廣」究竟何意也令人納悶。「第二代大功德平和縣廣坑莊諱鄉生福壽」,這位正是《鳳山縣采訪冊》所記「……(「雙慈宮」),乾隆四十七年莊鄉生董建.」,裡頭統籌建立雙慈宮的莊鄉生。依照神位上的資訊莊鄉生是平和縣廣坑人,有意思的是乾隆五十一年臺灣爆發了林爽文叛變,南路的莊大田隨之響應,擾遍鳳山縣,勢力達府城南方。莊大田與莊鄉生同姓,祖籍也是漳州府平和縣廣坑,更有意思的是莊大田的居住地為鳳山縣篤嘉港,也就是今日里港的三廍村,此地名卓加,又名為小卓加、小篤家,是二重溪北岸的老聚落。由時間點、地域性、姓氏、祖籍等線索研判,這位創建里港雙慈宮的莊鄉生,很有可能和莊大田是同宗,也可推知廣坑莊家在當時的阿里港應具有一定的社會地位。「第三代大功德平和縣蘆溪陳諱遜行福壽」,這位陳遜行先生據里港鄉公所網頁資料所述,是繼莊鄉生之後率宗族來到阿里港開墾的另一位先民,和莊家同屬漳州平和。陳姓在平和縣蘆溪鎮是大宗,如今還留有祖祠家廟。在里港亦如是,里港陳姓宗祠為全臺五大陳姓宗祠之一,祠內收有清代兩方古匾「翰林」、「選魁」,見證里港陳氏的繁華昌盛。從第四、第五代以及第七至第十代均由沙彌接替,推知此時雙慈宮的廟務應較為穩定,也較具規模,故方可延請專職的沙彌負責。其脈統為第四代明覺和尚,第五代信實和尚,第七代承卯和尚,第八代朝和和尚,第九代勝諒和尚,第十代立心和尚,這六位和尚的神位都註明「示寂」或「順寂」,是「圓寂」的同義詞,意思是僧侶的死亡。「第六代建奉大殿廟地大學生鄭諱元春位」,當中的「大學生」指的是在國家機構求學的學生,並無官職。從神位所述可知這位鄭元春曾捐地予雙慈宮興建大殿。至於神位上最末的兩位:「第十一代故妣諡柔順陳門王氏之神位」、「第十二代顯考諱富覌許公乙位神主祀」,「諡」指的是後世之人對於有功有德,足堪模範的先人所給予的稱號,陳門王氏應該也有個當官的老公,所以才能有朝廷給諡號。而大學生鄭元春或許有個當官的老爸,所以才有資格進國子監當「大學生」。這些都是後續值得再進一步探討的材料,就能留待里港當地有心人士協助補齊了。
里港雙慈宮 

結語
里港雙慈宮,一座見證阿里港百年風華的大廟,也是臺灣老廟發展的縮影,在這裡可以看見昔日藝師的精湛手藝,也可以看見近代大量複製下的產品,兩相對照美感高下立現。

這裡也是了解阿里港歷史的殿堂,透過廟側的古碑可以遙想昔日阿里港渡的繁榮景況,以及前人胼手胝足,開墾家園的艱辛,族群械鬥的斑斑血跡亦是後人的殷鑑。功德廳神位上的姓名,更替曾為了這塊土地而努力的先賢留下永恆的紀錄。

廟宇始終不只是廟宇,它是居民鄉土記憶的所在,更是歷史的博物館,只怕沒人願意去了解,去挖掘,而使得過往塵封最終消失,這無疑是吾輩後人心生警惕的。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里港雙慈宮

【攝‧記】里港雙慈宮2015.03.21

【攝‧記】里港雙慈宮2012.10.20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