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天后宮

時間:
201442


地點:香山天后宮(新竹市香山區中華路五段420189)

交通方式:搭乘臺鐵至香山車站,出站後遇省道右轉省道台一線直行至中華路五段648巷後左轉直行即可抵達,步行路程約十分鐘。

【香山天后宮簡介】引自新竹市香山區公所網站
香山港開發得早,又是天然良港,清朝時代香山是台灣與大陸貿易的重要港口之一,也是竹塹地區貨物吞吐重要口岸,行商往來船隻甚多,為貨物的聚散地,居民大多來自福建泉州,以捕魚、航海維生,為求得行船平安,大多信奉天上聖母─「海上之神」的媽祖廟。於是在乾隆三十五(西元1770) 興建天后宮,與基隆、台南的天后宮並列為三大最古老的媽祖廟。

香山天后宮在道光五年(西元1875)重建,光緒二年(西元1876)再修復,開台進士鄭用錫的後裔捐資頗多,新竹北門郊戶金長和獻有「靈昭海國」的匾額,至今仍懸掛在正殿內。天后宮在民國三十五年遷於現址,面向台灣海峽屹立著,雖然沒有金碧輝煌的外表,卻流露著一股古色古香的氣息。走入廟內,欣賞古匾額和壁飾,心中充滿閒情逸致,令人流連忘返。

【阿中隨筆】
香山區公所的資料載明香山港開發甚早,然而從清代早期文獻例如蔣毓英或是高拱乾的《臺灣府志》、周元文的《重修臺灣府志》乃至於周鍾瑄的《諸羅縣志》等康熙年間文獻,均未見有新竹「香山」的記載,直到乾隆十二年(1747),范咸的《重修臺灣府志》的〈封域/山川/淡水廳〉當中才錄有:「香山:在廳治南十里.」,可見漢人在香山地區之拓墾,當於雍正、乾隆之期。

根據道光二十年(1840)臺灣兵備道姚瑩在〈臺灣十七口設防圖說狀〉當中提到:「淡水廳(轄地勢綿長,次要小口四,曰大安,曰中港,曰香山,曰竹塹。最要大口曰滬尾,曰大雞籠)」,可見當時香山港已成為淡水廳下的小口岸。此外姚瑩在狀中還提到:「中港北二十里為香山港,在廳治南十里,岸去海口甚遠,居民寥寥,港東礁寬六十丈,水深二丈餘,內地商船遭風,每寄泊於此。海灘甚大,不能靠岸。舊設汛兵十名,歸北路右營楊梅櫪把總管轄,兵力既單,又去把總汛地四十五里,查有南嵌塘汛外委一員、額兵三十六名,地甚安靜。其海口淤淺,堪以調用。今設墩五座,一千斤二位、八百斤二位,以南嵌外委帶兵三十名移駐香山港,督同本汛兵十名,總理吳從領鄉勇一百名防守。」。根據這段記載,當時的香山港居民並不多,因有其戰略上的地位,所以朝廷設有關隘防守。

根據《臺灣府輿圖纂要》當中〈淡水廳輿圖纂要〉的記載:「竹塹港海口:在城北十里.溪源有二:一名金門厝溪,其源出五指山內山等處,向西北至船頭莊而入海.一名鳳山崎溪,其源出自銅鑼圈,由鹹菜甕等處向西南與金門厝溪會合而入海.兩溪均有渡船.該海口前本寬大,船隻三百石者往來甚多,為竹塹郊商進出貨物之要口;後因日漸淤塞,始改由香山口出入.」,由此可見香山的興盛源自於竹塹港的淤積,竹塹港約於嘉慶年間淤積,並改舊港。根據以上紀錄之推斷,香山地區的興起當於道光之後。

香山天后宮的創建年代有頗多說法,最古者為明永曆十五年(1661),次者為乾隆三十五年(1770),然而這兩種均不見於記載,只是當地傳說。真正有文字紀錄的是在光緒二十三年(1897),由鄭鵬雲、曾逢辰所纂輯的《新竹縣志初稿》,當中的〈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錄有:「天后宮 在香山莊.道光五年建.廟宇三十三坪、地基七十九坪.」。對照上述香山地區拓墾時間的紀錄,道光五年創建香山天后宮的說法似乎更為可信。也因此部分資料提到香山天后宮為三大開台媽祖古廟的說法,似乎需要再多所斟酌了。

全由檜木打造的古意車站,是香山地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走出火車站,越過車輛呼嘯的台一線往村落裡走去,沿途只見一遍寧靜,夾雜偶爾傳來的,一陣陣家犬防備陌生人的吠聲,宣告著訪客的到來。步行約莫十分鐘就能抵達香山天后宮,站在廟埕前望去,視野被一條新穎,車輛熙來來往的西濱公路所阻絕,這條串聯臺灣西部海岸的公路,是臺灣海峽上岸後第一條橫亙的公路,成為臺灣西部海岸線的交通命脈,但卻也改變了地貌。對照公路上穿梭的喧鬧,身後的天后宮反倒顯得安詳寧靜,廟前樹下坐著幾位長者,帶著點腔調的閩南口音以及不時夾著外國腔調的外勞的國語彼此溝通著,倒也顯得有趣。家常話中盡是彼此家人的近況,雖八卦,卻也是最真的人情味流露。

回頭欣賞香山天后宮的建築,樸實的三川殿比鄰著民宅,搭配簡單的屋脊天際線,自有一股神入民間的親切感。單簷硬山式燕尾脊頂的構造簡單,脊背上沒有任何的裝飾,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線條之美。正脊脊堵上有對鳳凰剪粘,正中央點綴的盛開的牡丹花,傳達了祈求富貴吉祥的想望。鳳凰是傳統信仰當中僅次於龍的神禽,公曰「鳳」,母云「凰」。在《莊子》〈秋水〉當中,莊周曾引鵷鶵與鴟的故事譏諷惠施,當中提到鵷鶵(鳳凰)的習性是:「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因此在傳統信仰當中,鳳凰是一種高貴典雅,出類拔萃的神禽。後來為了搭配龍而將鳳與凰合一視之,並有龍為陽、鳳為陰,龍為雄、鳳為雌的信仰,古代帝王身上的配件裝飾多以龍為飾,后妃自是以鳳為飾,也因此我們常能在媽祖身上的裝飾找到鳳凰的影子。脊堵下方則是漆著大片的靛藍色,這是天與海的顏色,頗有安定人心的力量。兩側燕尾脊下方的印斗也是以牡丹花為飾,簡單不俗。兩道規帶前方的牌頭安著簡單的剪黏裝飾,龍邊頭戴冠冕的主角看起來似乎是位神仙,右邊女子牽著馬匹,兩者的關聯性並不明確,作者所要表達的不知是否是媽祖傳說故事當中的「鐵馬渡江」。虎邊同樣有位頭戴冠冕,左手持笏的人物,作揖下拜的女子身旁還有古井,似乎是傳達著媽祖窺井得符的傳說故事。這兩幅作品的取材均為香山天后宮所僅見,只是從畫面上所傳達出的關鍵太少,無法明確斷定左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意念。至於下層屋簷的規帶牌頭主題就明確多了,是一組加冠晉祿剪黏像。綜觀香山天后宮屋脊上的裝飾相當簡單樸實,剪黏的製作手法或許不甚精緻,但卻保有前人樸拙的工藝,相當發人之幽思。

再看三川殿簷下部分,封簷板以紅漆色為底,上方有三幅彩繪作品分別是中央的「松」,龍邊的「竹」,以及虎邊的「梅」,是謂「歲寒三友」,古人將這三種在寒冬當中仍長青不凋的植物賦予「清廉潔白,德行高超」的寓意。這三幅作品線條簡單,主題明確,背景為中國繪畫獨特的留白,能帶給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兩側墀頭處各安置一頭交趾獅像,墀頭置獅是臺灣中北部廟宇常見的裝飾,有別於南部的憨番。香山天后宮的墀頭獅獅眼遠望,炯炯有神,釉彩鮮明,色澤光亮,應為近年重修後之作品。龍邊踩球為公,虎邊護子為母,為傳統社會當中男女各司其職的影射。正面線條簡單的蓮花吊筒,搭配著顏色鮮豔的鏤雕斗拱,是三川殿最先映入眼簾的裝飾。吊筒上方的通屐,其與吊筒的轉角處有個可愛的裝飾作品,那是一顆有個破洞的金瓜(南瓜),破洞裡隱約鑽出一隻探頭的老鼠,正是所謂的「老鼠咬金瓜」。老鼠多產、金瓜多子,因此兩者搭配有多子多孫的寓意。後方壽樑是一幅幅精彩的彩繪作品,中央這幅畫著帝雉與牡丹,均是富貴吉祥的寓意。兩側為人物畫,一則是「玉川品茗」,一則為「東坡玩硯」,玉川子盧仝品茗的故事,我們在上一篇蕃薯厝順天宮當中已做過介紹,這裡就跟大家分享東坡玩硯的典故。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父蘇洵、弟蘇轍均享譽文壇,合稱三蘇,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列,不過蘇軾之名更是冠於其父與胞弟,其文采功力直逼唐代的韓愈,有「韓潮蘇海」之稱。除了在古文與詩詞的創作上有所功績,蘇軾在書法上的成就更是名留千古,因此自是對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多所鍾愛。其生平多有與硯的故事,例如在其《東坡自述》中的〈天石硯銘敘〉就提到:「某年十二時,於所居紗縠行宅隙地中,與群兒鑿地為戲,得異石,如魚膚,溫瑩作淺碧色。表裏皆細銀星。扣之鏗然。試以為硯,甚發墨。無貯水處。先君曰:「是天硯也。有硯之德,而不足於形耳。」因以賜某,曰:「是文字之祥也。」某寶而用之。元豐二年秋七月,予得罪下獄,家屬流離,書籍散亂。明年至黃州,求硯不復得,以為失之矣。七年七月,舟行至當塗,發書笥,忽復見之,甚喜,以付迨(蘇迨)、過(蘇過)。其匣雖不工,先君手刻其受硯處,而使工人就成之者,不可易也。」,對於這塊「天硯」的喜愛程度,可從多年後忽然再得的驚喜之情窺見一斑。又如《東坡詩話》中所收錄的:「玉硯瑩然出尚方,九重親賜米元章。不因咳唾珠璣力,安得瑤池到玉堂。」,講的就是蘇軾從米芾處「賺」得御賜瑤池硯的故事。至於兩側小港間上方的壽樑也繪有花鳥畫作品。

墀頭下方的水車堵是一段連續的剪黏作品,人物造型古樸,龍邊有一老者作舒開卷軸貌,當是指天官賜福,虎邊童子手持冠帽,當是加冠晉祿意。牆面與牆面的轉折處有一只路綠色花瓶,兩旁還加上了鯉魚裝飾,有「平安有餘」之寓意,不過可能是因為整修時加深了釉彩的厚度,讓鯉魚的輪廓形狀越發模糊,看起來似乎就沒那麼精緻了。

如今的香山天后宮之建築基材仍保留傳統,也就是上層以木材為主,下層以石材為主要結構。門前一對石柱上刻著「香火結善緣靈揚溟海,山川鍾間氣聖啟湄洲」,簡單的對聯有別於其他廟宇雕飾繁複的龍柱,自有一份簡單卻不失莊重的氛圍。值得一提的是這副對聯為日據時期中部地區著名的仕紳鄭拱辰所獻,如今香山天后宮內留下的數對對聯,多出自鄭拱辰與其子鄭肇基之手。不過鄭拱辰父子一脈並非直接承繼開台進士鄭用錫,而是屬於旁系血親,因此前文簡介裡所提的「開台進士鄭用錫的後裔捐資頗多」云云,當不能指涉為鄭拱辰父子。鄭拱辰對臺灣的貢獻除了協助安撫日人攻佔竹塹城後的惶惶人心,也響應辜顯榮、林獻堂等人創立臺灣第一所提供臺人就讀的現代化中等學校─臺中一中,此外還時常捐款協助建設地方,歿後更被人視為竹塹城隍,足可見其受人愛戴之深。水車堵下方的對照壁上同樣也刻著一副行書對聯:「香火善緣結,山河錦繡屏」,字體流暢,線條優美,搭配紅磚牆面更添古意。再看到三川殿屋身立面部分,門扇均為木製作品,正門上方懸掛天后宮牌匾,字體略顯生硬。正門對聯題到:「天奉湄聖慈航佈著名蓬島,上旨配母祐護桑榆顯神通」,兩側門扇的身堵鏤雕著夔龍團爐,是常見的傳統吉祥圖案,外側再搭配半只花瓶插梅。腰堵處為簡單的線條裝飾,裙堵則是繪著雉雞立峰與喜鵲上梅梢。門前不見一般廟宇常見的石獅鎮守,而是一對螺旋狀的石球,亦有人認為其所代表的是龍生九子之一的椒圖,石球功能在於加固門柱,與門臼連為一體。螺旋紋下方刻著一對夔龍,由線條的保存仍舊相當清晰完整來看,此對石球應是近代重修後的作品。相對於正門石球的完整,兩側小港門底下的石枕石就顯得古老許多,正面上的紋飾歷經時代的洗禮已變得模糊難辨,連外觀也磨損的圓滑無方了。抬頭再看三川殿簷下裝飾,步通上彩繪著「南極星輝」與「麻姑獻瑞」這兩幅作品,同樣也是廟宇當中常見的表現題材。下方員光浮雕著喜鵲與梅花,以及荷花,都是吉祥喜氣的象徵。步通上方則各有一尊持荷童子,頂立於壽樑下的斗拱處,笑容可掬,面向廟內,似乎是迎著眾善信共入廟堂參拜,此乃「合和二仙」,也是民間信仰當中掌管和平與喜樂的神仙,手上的「荷」正是合與和的諧音,其身分為寒山與拾得兩位名僧。傳說寒山與拾得情感融洽,故能保佑世間朋友友誼長存,情侶情意綿長,兩人還曾留下饒富禪意的對話:「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傳達了禪家忍讓守辱之處事態度。

進入廟內前拜殿空間,抬頭可見民國六十九年(1980),新竹縣議會於香山天后宮重修時所獻的「聖慈母德」匾,下方看樑則繪有梅花,以及「太白醉酒」、「玉川品茗」等作品,兩側步通亦多以花卉為飾,較無特殊之處。下方則另有兩幅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作品:「羅通比武」與「羅仁雙槌救兄長」。羅通是清代章回小說《羅通掃北》的主角,傳說中在唐太宗貞觀四年(629),唐太宗被困於鎖陽城,羅通前來救駕未成,卻被東突厥的「屠爐公主」俘虜,被迫發誓娶屠爐為妻,結果卻在戰勝後違背約定,休棄屠爐。於薛丁山征西的戰役中,在界牌關被哈密軍層層包圍,力戰而亡。至於羅仁則是羅通的胞弟,於鎖陽城救駕戰役中馳援被圍的兄長未果而戰死沙場。傳說後來唐朝王室封羅通兄弟為「護國舍人」,受萬民立廟奉祀。不過史實中並沒有羅通、羅仁兩兄弟的記載,兩位的事蹟也只是民間小說的杜撰情節。就在通往天井,通樑下方的石柱上同樣有幅鄭拱辰所題的對聯:「道處盡成湄島地,其神別具濟川材」,點出媽祖湄島成仙,受封海神之特色。站在前拜殿可欣賞正殿屋簷上的裝飾,此為雙龍拜塔式,又採新穎的剪黏龍身與塔簷,看得出是近代重修後的作品。兩側有迴廊連接正殿,並且圍繞出天井空間,光線明亮,空氣流通。在前拜殿不能錯過欣賞門神彩繪,香山天后宮的門神同樣是以秦瓊、尉遲敬德這兩位唐代名將為主,色彩斑斕豐富,兩位主角的眼神一者柔和堅毅,一者怒目剛強,表現出恩威並濟的威武。小港間同樣是以宦官和仕女圍搭配,手裡各自捧著象徵吉祥含意的牡丹花、香爐、壺…等,表情秀麗清新,親切相迎。

進入正殿最先看到的是一對石柱,上頭刻著大正壬戌年(1922)新竹仕紳鄭肇基所題的對聯:「海不揚波共仰聲靈赫濯,母也天只自堪俎豆馨香」。這裡需進一步解釋的是「母也天只」的意思,出自《詩經》〈鄘風‧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汎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為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母也天只正是一般人在碰到驚訝的事物時,總不免發出的感嘆─「天啊!媽啊!」的意思,所以下聯的語意是聖母啊!上天啊!你們的恩德堪為世人虔誠焚香,祭祀供俸。上方懸掛著「護國庇民」、「后德配天」匾均為近代所獻之物。壽樑正面左右兩旁各有一幅彩繪作品,龍邊畫作有詩題到「沐薰雙手捧金蓮,檀氣馨香上九天」,內容是一名老翁手裡捧著蓮花香斗,斗中檀氣氤氳上傳入天,原詩本為讚頌十六羅漢之跋陀羅尊者,只是內容略有不同,原詩為「智慧蓮花雙手現,口出真理馨九天,為度眾生成正果,頻將佛法普宣傳。」,跋陀羅尊者是佛陀的一名侍者,傳說他掌管沐浴之事,因此有些佛寺會在浴室供奉其像。虎邊為「手執浮圖金燦爛,佛光普照天地中」,此為十六羅漢中的蘇頻陀尊者,原詩為「蓬頭袒腹氣為虹, 雙目如電攝眾生,手執浮圖金燦爛,佛光普照地天中。」,蘇頻陀是釋迦牟尼的關門弟子,塔是佛的象徵,為表示追隨佛祖而隨身持塔。

進一步往正殿裡走去,莊嚴的媽祖神像就安座在神龕之中,只是媽祖神容被一層鐵柵欄所阻隔,看上去實在不甚美觀,拍起照來更像是媽祖在坐牢了,真的很可惜。龕中大型神像有兩尊,都是軟身神像,一尊是鎮殿媽祖,另一尊則在鎮殿媽前方,應是負責外出巡境的媽祖,其臉頰較鎮殿媽豐腴,展現出臺灣人母親的形象。除了兩尊大型的金身,神龕中還供奉著數尊媽祖神像,陣容堅強。神龕對聯題到「隻手挽倒狂瀾聖功不在禹下,眾生欣登穩渡母德可與天齊」,稱頌媽祖救助漁民眾生的恩德媲美上古禹帝,直與天齊功。就在神龕外有兩尊未被關入「監牢」的神像,正中央的一尊面容和藹可親,一抹微笑慈祥的看著眾生,撫平信徒惶惶碌碌之心。在聖母的兩側當然少不了得力的護法將軍,雙眼怒睜,高舉右手眺望遠方的千里眼將軍,以及左手指耳聆聽世間的順風耳將軍,兩位的神容威武逼人,英姿煥發,沒有妖怪精靈的可怖,只有輔佐媽祖護佑眾生的堅毅神情,彷彿在他們的庇佑下,任何妖祟均不得近身。而在神龕前的神桌上有一尊太子元帥鎮守,據說這位元帥並非一般我們所熟知中壇元帥李哪吒,造型也與三太子不同,頭上綁著兩個髮髻,稚嫩的臉龐還帶著兩個小酒窩,肩上綬帶輕靈飄揚,右手持著「太子元帥」印,左手握著絹帕,與一般常見手持火尖槍、乾坤圈的三太子像大異其趣,這樣的造型為阿中至今僅見。神龕上方懸掛一方「靈昭海國」匾,為如今香山天后宮所收藏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匾額,是光緒丙子年(1876)由竹塹的大郊戶「金長和」所獻。「郊」是清代盛行臺灣各港口的一種商業公會組織,清道光八年(1828),竹塹的郊商選擇長和宮作為議事場所以及會館,於是將郊會取名為「金長和」。依前述所論,竹塹港在嘉慶年間開始淤積並喪失航運功能後,取得代之的香山港隨之興盛,因此郊商對於香山天后宮自是多所重視,是故集資敬獻「靈昭海國」匾自是理所當然。

香山天后宮的正殿除了主祀天上聖母,兩側還陪祀了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掌管莊稼農務,註生娘娘專司生產助胎,是傳統社會最需要的心靈寄託。此外近年還增設偏殿,奉祀九天玄女、武財神等神祇。阿中造訪的這天,由於行程安排的緣故,因此只能停留一個半鐘頭,匆匆往返的結果使得無法好好靜心欣賞這座廟堂,內心甚感可惜。臨去前看見迴廊上貼著一紙公告,上頭寫著「天上聖母聖示,廟內禁用五寶」,心裡格外有共鳴。就是因為媽祖信仰少見乩童、扶鸞這些儀式,人人都可以直接透過擲筊的方式和媽祖說說話,聊聊心事,這才讓阿中覺得媽祖是一位如此親近百姓的神明,祂不會因為我們拙於言辭而不耐,不會因為我們的祈求繁多而心煩,祂就是這麼一位慈祥的母親,慈祥的「媽祖」,下回當您感到心煩意亂時,不妨找座離家最近的媽祖廟,進去看看媽祖的面容,和媽祖說說話,相信祂一定能撫平您的心情的,當然,祂絕對不會要求我們要奉獻這個,捐贈那個,因為林默在世時就是樂於福人助人,從不以禍恐人逼人。

香山天后宮
欣賞香山天后宮的建築,樸實的三川殿比鄰著民宅,搭配簡單的屋脊天際線,自有一股神入民間的親切感。單簷硬山式燕尾脊頂的構造簡單,脊背上沒有任何的裝飾,展現出中國傳統建築的線條之美。

香山天后宮
正脊脊堵上有對鳳凰剪粘,正中央點綴的盛開的牡丹花,傳達了祈求富貴吉祥的想望。

香山天后宮
在傳統信仰當中,鳳凰是一種高貴典雅,出類拔萃的神禽。後來為了搭配龍而將鳳與凰合一視之,並有龍為陽、鳳為陰,龍為雄、鳳為雌的信仰,古代帝王身上的配件裝飾多以龍為飾,后妃自是以鳳為飾,也因此我們常能在媽祖身上的裝飾找到鳳凰的影子。

香山天后宮
兩道規帶前方的牌頭安著簡單的剪黏裝飾,龍邊頭戴冠冕的主角看起來似乎是位神仙,右邊女子牽著馬匹,兩者的關聯性並不明確,作者所要表達的不知是否是媽祖傳說故事當中的「鐵馬渡江」

香山天后宮
邊同樣有位頭戴冠冕,左手持笏的人物,作揖下拜的女子身旁還有古井,似乎是傳達著媽祖窺井得符的傳說故事。

香山天后宮
下層屋簷的規帶牌頭主題就明確多了,是一組加冠晉祿剪黏像。

香山天后宮
綜觀香山天后宮屋脊上的裝飾相當簡單樸實,剪黏的製作手法或許不甚精緻,但卻保有前人樸拙的工藝,相當發人之幽思。

香山天后宮
兩側墀頭處各安置一頭交趾獅像,墀頭置獅是臺灣中北部廟宇常見的裝飾,有別於南部的憨番。

香山天后宮
龍邊踩球為公,虎邊護子為母,為傳統社會當中男女各司其職的影射。

香山天后宮
吊筒上方的通屐,其與吊筒的轉角處有個可愛的裝飾作品,那是一顆有個破洞的金瓜(南瓜),破洞裡隱約鑽出一隻探頭的老鼠,正是所謂的「老鼠咬金瓜」。

香山天后宮
老鼠多產、金瓜多子,因此兩者搭配有多子多孫的寓意。

香山天后宮
壽樑兩側為人物畫,一則是「玉川品茗」,一則為「東坡玩硯」

香山天后宮
蘇軾,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生於宋仁宗景祐三年,父蘇洵、弟蘇轍均享譽文壇,合稱三蘇,三人同列「唐宋八大家」之列,不過蘇軾之名更是冠於其父與胞弟,其文采功力直逼唐代的韓愈,有「韓潮蘇海」之稱。除了在古文與詩詞的創作上有所功績,蘇軾在書法上的成就更是名留千古,因此自是對文房四寶之一的硯多所鍾愛。

香山天后宮
墀頭下方的水車堵是一段連續的剪黏作品,人物造型古樸

香山天后宮
龍邊有一老者作舒開卷軸貌,當是指天官賜福

香山天后宮
虎邊童子手持冠帽,當是加冠晉祿意。

香山天后宮
牆面與牆面的轉折處有一只路綠色花瓶,兩旁還加上了鯉魚裝飾,有「平安有餘」之寓意,不過可能是因為整修時加深了釉彩的厚度,讓鯉魚的輪廓形狀越發模糊,看起來似乎就沒那麼精緻了。

香山天后宮
正門上方懸掛天后宮牌匾,字體略顯生硬。

香山天后宮
正門對聯題到:「天奉湄聖慈航佈著名蓬島,上旨配母祐護桑榆顯神通

香山天后宮
兩側門扇的身堵鏤雕著夔龍團爐,是常見的傳統吉祥圖案,外側再搭配半只花瓶插梅。

香山天后宮
裙堵則是繪著雉雞立峰與喜鵲上梅梢。

香山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
門前不見一般廟宇常見的石獅鎮守,而是一對螺旋狀的石球,亦有人認為其所代表的是龍生九子之一的椒圖,石球功能在於加固門柱,與門臼連為一體。螺旋紋下方刻著一對夔龍,由線條的保存仍舊相當清晰完整來看,此對石球應是近代重修後的作品。

香山天后宮
相對於正門石球的完整,兩側小港門底下的石枕石就顯得古老許多,正面上的紋飾歷經時代的洗禮已變得模糊難辨,連外觀也磨損的圓滑無方了。

香山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
抬頭再看三川殿簷下裝飾,步通上彩繪著「南極星輝」與「麻姑獻瑞」這兩幅作品,同樣也是廟宇當中常見的表現題材。

香山天后宮
步通上方則各有一尊持荷童子,頂立於壽樑下的斗拱處,笑容可掬,面向廟內,似乎是迎著眾善信共入廟堂參拜,此乃「合和二仙」,也是民間信仰當中掌管和平與喜樂的神仙,手上的「荷」正是合與和的諧音,其身分為寒山與拾得兩位名僧。

香山天后宮
傳說寒山與拾得情感融洽,故能保佑世間朋友友誼長存,情侶情意綿長,兩人還曾留下饒富禪意的對話:「寒山問拾得: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傳達了禪家忍讓守辱之處事態度。

香山天后宮
進入廟內前拜殿空間,抬頭可見民國六十九年(1980),新竹縣議會於香山天后宮重修時所獻的「聖慈母德」匾

香山天后宮
羅通是清代章回小說《羅通掃北》的主角,傳說中在唐太宗貞觀四年(629),唐太宗被困於鎖陽城,羅通前來救駕未成,卻被東突厥的「屠爐公主」俘虜,被迫發誓娶屠爐為妻,結果卻在戰勝後違背約定,休棄屠爐。於薛丁山征西的戰役中,在界牌關被哈密軍層層包圍,力戰而亡。

香山天后宮
羅仁則是羅通的胞弟,於鎖陽城救駕戰役中馳援被圍的兄長未果而戰死沙場。傳說後來唐朝王室封羅通兄弟為「護國舍人」,受萬民立廟奉祀。不過史實中並沒有羅通、羅仁兩兄弟的記載,兩位的事蹟也只是民間小說的杜撰情節。

香山天后宮
站在前拜殿可欣賞正殿屋簷上的裝飾,此為雙龍拜塔式,又採新穎的剪黏龍身與塔簷,看得出是近代重修後的作品。

香山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
在前拜殿不能錯過欣賞門神彩繪,香山天后宮的門神同樣是以秦瓊、尉遲敬德這兩位唐代名將為主,色彩斑斕豐富,兩位主角的眼神一者柔和堅毅,一者怒目剛強,表現出恩威並濟的威武。

香山天后宮
小港間同樣是以宦官和仕女圍搭配,手裡各自捧著象徵吉祥含意的牡丹花、香爐、壺…等,表情秀麗清新,親切相迎。

香山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
進入正殿最先看到的是一對石柱,上頭刻著大正壬戌年(1922)新竹仕紳鄭肇基所題的對聯:「海不揚波共仰聲靈赫濯,母也天只自堪俎豆馨香」。這裡需進一步解釋的是「母也天只」的意思,出自《詩經》〈鄘風‧柏舟〉:「汎彼柏舟,在彼中河,髧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汎彼柏舟,在彼河側,髧彼兩髦,實為我特,之死矢靡慝,母也天只,不諒人只。」,母也天只正是一般人在碰到驚訝的事物時,總不免發出的感嘆─「天啊!媽啊!」的意思,所以下聯的語意是聖母啊!上天啊!你們的恩德堪為世人虔誠焚香,祭祀供俸。

香山天后宮
壽樑正面左右兩旁各有一幅彩繪作品,龍邊畫作有詩題到「沐薰雙手捧金蓮,檀氣馨香上九天」,內容是一名老翁手裡捧著蓮花香斗,斗中檀氣氤氳上傳入天,原詩本為讚頌十六羅漢之跋陀羅尊者,只是內容略有不同,原詩為「智慧蓮花雙手現,口出真理馨九天,為度眾生成正果,頻將佛法普宣傳。」,跋陀羅尊者是佛陀的一名侍者,傳說他掌管沐浴之事,因此有些佛寺會在浴室供奉其像。

香山天后宮
虎邊為「手執浮圖金燦爛,佛光普照天地中」,此為十六羅漢中的蘇頻陀尊者,原詩為「蓬頭袒腹氣為虹, 雙目如電攝眾生,手執浮圖金燦爛,佛光普照地天中。」,蘇頻陀是釋迦牟尼的關門弟子,塔是佛的象徵,為表示追隨佛祖而隨身持塔。

香山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
進一步往正殿裡走去,莊嚴的媽祖神像就安座在神龕之中,只是媽祖神容被一層鐵柵欄所阻隔,看上去實在不甚美觀,拍起照來更像是媽祖在坐牢了,真的很可惜。除了兩尊大型的金身,神龕中還供奉著數尊媽祖神像,陣容堅強。神龕對聯題到「隻手挽倒狂瀾聖功不在禹下,眾生欣登穩渡母德可與天齊」,稱頌媽祖救助漁民眾生的恩德媲美上古禹帝,直與天齊功。

香山天后宮

香山天后宮
在鎮殿媽前方,應是負責外出巡境的媽祖,其臉頰較鎮殿媽豐腴,展現出臺灣人母親的形象。

香山天后宮
就在神龕外有兩尊未被關入「監牢」的神像,正中央的一尊面容和藹可親,一抹微笑慈祥的看著眾生,撫平信徒惶惶碌碌之心。

香山天后宮
在聖母的兩側當然少不了得力的護法將軍,雙眼怒睜,高舉右手眺望遠方的千里眼將軍,以及左手指耳聆聽世間的順風耳將軍,兩位的神容威武逼人,英姿煥發

香山天后宮
沒有妖怪精靈的可怖,只有輔佐媽祖護佑眾生的堅毅神情,彷彿在他們的庇佑下,任何妖祟均不得近身。

香山天后宮
在神龕前的神桌上有一尊太子元帥鎮守,據說這位元帥並非一般我們所熟知中壇元帥李哪吒,造型也與三太子不同,頭上綁著兩個髮髻,稚嫩的臉龐還帶著兩個小酒窩,肩上綬帶輕靈飄揚,右手持著「太子元帥」印,左手握著絹帕,與一般常見手持火尖槍、乾坤圈的三太子像大異其趣,這樣的造型為阿中至今僅見。

香山天后宮
神龕上方懸掛一方「靈昭海國」匾,為如今香山天后宮所收藏的,年代最為久遠的匾額,是光緒丙子年(1876)由竹塹的大郊戶「金長和」所獻。

香山天后宮
「郊」是清代盛行臺灣各港口的一種商業公會組織,清道光八年(1828),竹塹的郊商選擇長和宮作為議事場所以及會館,於是將郊會取名為「金長和」。依前述所論,竹塹港在嘉慶年間開始淤積並喪失航運功能後,取得代之的香山港隨之興盛,因此郊商對於香山天后宮自是多所重視,是故集資敬獻「靈昭海國」匾自是理所當然。

香山天后宮
臨去前看見迴廊上貼著一紙公告,上頭寫著「天上聖母聖示,廟內禁用五寶」,心裡格外有共鳴。就是因為媽祖信仰少見乩童、扶鸞這些儀式,人人都可以直接透過擲筊的方式和媽祖說說話,聊聊心事,這才讓阿中覺得媽祖是一位如此親近百姓的神明

香山天后宮
下回當您感到心煩意亂時,不妨找座離家最近的媽祖廟,進去看看媽祖的面容,和媽祖說說話,相信祂一定能撫平您的心情的

 
【攝‧記】香山天后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