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康鹽行天后宮

時間:2018319

地點:臺南永康鹽行天后宮(臺南市永康區鹽行里中正南路690)

交通方式:可於臺南火車站前搭乘臺南市公車5路公車至南鹽行站下車,往前直行約兩分鐘即可抵達。

【永康鹽行天后宮簡介】引自永康區公所網站
鹽行天后宮,原係清朝拓殖時期武定里洲仔尾港天后宮天上聖母。根據台灣外史記載,洲仔尾,昔為台江內海港澳,與鹿耳門、赤崁、台員等地互為鼎足,中夾台江成為四個據點,是台灣最早開發之地區。清康熙元年,鄭經率軍經鹿耳門由洲仔尾登陸,康熙九年鄭經建別墅於洲仔尾,其愛將陳永華亦在洲仔尾建花園(即今家樂福以東至縱貫鐵路一帶),且恭迎媽祖神像,奉祀於其花園內。直至明鄭覆沒,陳永華後裔遣返內陸,媽祖神像依舊奉祀於花園。

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台灣併入清朝版圖,首任台灣府知事蔣毓英認為洲仔尾適合開闢鹽田,於是由政府出資給人民開闢,居民就此刻苦經營鹽業,地方因此繁榮,宗教信仰也隨之而興。於是清康熙三十五年在洲仔尾建築一座天后宮,廟貌宏偉,祀奉天上聖母神靈顯赫。廟前有一大塭岸,係南北往來要衝,且其地無橋樑,過往行旅倍感不便,後經知府蔣允焄捐薪造橋十三座築水門十五洞,長達八百餘丈(參閱蔣公堤碑記)又廟前港灣是船隻起卸貨物之碼頭,也是魚販交易之場所,故有媽祖宮港之稱;且莊內有事均以該廟奉祀之聖母為號召,廟內為集會場所與居民活動中心。其實居民於台江內海經營鹽場於廟北稱為洲仔尾鹽埕,直至雍正四年一清朝通制,鹽業改為官營才將該地鹽田分為「洲南」、「洲北」兩場,後來因鹽商為了鎮鹽、運鹽之方便,蝟集其附近,自然聚結成村,以地取意叫做鹽行。昔時天后宮香火旺盛,每逢媽祖聖誕,信徒即以船隻裝載神輿航返原籍福建湄洲謁祖參香,恭請祖神香火,返境還要繞遊鹽堤;果然風調雨順,媽祖神威顯赫,威名遠播,連外境香客前來接洽搬請奉祀者,絡繹不絕。天后宮最鼎盛時期,有八庄十六寮(含蓋現今台南市安南區,台南縣西港鄉,七股鄉,佳里鎮),信徒眾多,規模之大,名鎮南瀛。

乾隆二十三年(西元一七五八年)十月,洲北鹽場被暴風雨摧毀,鹽民只好遷往他處謀生,洲北鹽場因此而廢場(參閱佔墾地示禁碑記)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洲南鹽場又遭洪水沖刷,鹽堤崩潰,鹽田全部淹沒,無法重建,鹽民再次四散他遷謀生,所剩鹽民為數無幾,改以掛網捕魚為生。

道光二年七月又逢狂風暴雨來襲,曾文溪崩決泥積,台江變成陸地,於是逐漸荒蕪,洲仔尾變成淒涼荒村,而原來附屬之鹽行反而變為主村。洲仔尾天后宮因庄民人口日減,加上年久失修,日漸傾圮,遂於同治二年五月十一日又逢大地震,廟頂被震坍陷。據前輩傳說,塌陷後之廟宇,瓦礫成堆,斷桓殘壁,幾近全毀。卻在木料瓦礫中發現開基二媽金尊離座二尺有餘,端坐如常,完好未損,而有一大木料橫壓其原座位,形成奇蹟,傳遍四方,咸認媽祖靈顯。天后宮倒塌,聖母金身無處安置,於是將聖母等六尊神像,移奉鹽行禹帝宮奉祀,而天后宮擁有土地一甲九分亦委請禹帝宮接管。後經數十年宮廟產略有積,乃於光緒六年媽祖聖誕,舉行盛大祭典,以浩大陣容前往鹿耳門遙向湄洲祖廟謁祖。此「言情此景,回憶當年盛況,今人不勝唏噓,愈嘆不已!

另據民間傳說,如今鹽水鎮護庇宮所奉祀的洲仔尾二媽其由來是:昔有一販賣花者四處販賣為主。有一天夜宿台南府城客棧安眠,睡中夢見媽祖指示,隔日清晨回家往方向前行,如遇有一尊媽祖時可請回崇奉。該賣草花者依照夢中媽祖指示方向前行,果然看見一尊媽祖,欣喜之餘,即除擔內一籠草花,並將媽神像安置籠內,行至護庇宮前頓覺沉重,遂入廟請示聖母,媽祖降靈顯示願留駐此地濟世。故將媽祖金尊迎奉入廟安祀。迄今成為地方之信仰中心。

清光緒二十年中日引午戰爭,日本佔據台灣,推行所謂皇民化之暴政下,寄祀於禹帝宮之大媽金尊被搬往二王廟與眾多神像共遭焚燬。開基二媽幸得信士護駕,輾轉送往今關仔嶺碧雲寺寄存奉祀。直至台灣光復後才經庄民由碧雲寺請回,並由洲仔尾、鹽行、大竹林、三崁站四庄落輪流供奉。而且由本地外運謀生之鹽民,另成部落者有北門、井仔腳、高雄縣永安鄉鹽田村、台南市安南區鹽田等亦請奉媽祖分身建廟膜拜供奉,並於每年媽祖聖誕前輪流依序恭請聖母前行邊境佑民。民國三十七年四庄落耆者,決議將倒塌廢置之天后宮拆除,將廟宇所有磚石暨廟產現金,分由四庄落收存保管。民國四十三年土地政策放革,實施耕者有其田,而原來天后宮擁有一甲九分之原地,亦隨之放領賣掉,於是原為香火鼎盛之天后宮,就此成為歷史陳跡。自清同治二年天后宮倒塌,擱置歷經一百零五年後,聖母大顯神威,提童降乩,出詩一首日:「興建合丁未,逢春可奠基,復興光史續,謀事在人為「等之金言,期勉庄民合齊戮力,重建新廟。原方壁紳成立天后宮重建委員會,聖母又親自踏勘廟基,廟址擇於省道旁。一時喚起民眾信心,熱血奔騰,陸績自動捐獻。於民國五十六年重建,民國五十七年慶成。鹽行天后宮媽祖,歷經洲仔尾天后宮沒落後再重建,見証歷史流傳,也庇佑庄民世世代代,永生不息。

【阿中隨筆】
※文獻探討※
根據廟方沿革,鹽行天后宮的前身是清初的洲仔尾港天后宮。洲仔尾的開闢甚早,因其地理環境位居府城東北郊,加之河運便利,從明代就已經是漢人聚集之處,就連延平王鄭經、諮議參軍陳永華等人也都將宅第建於此處。根據康熙廿四年(1865)延平府儒學教授林謙光所著之《臺灣紀略(附澎湖)》〈沿革〉載:「……辛酉年,經預立其庶子鄭欽為監國,退閒於洲仔尾,築游觀之地:峻宇雕墻、茂林嘉卉,極島中之華麗;不理政務,嬉遊為樂……」鄭經自從渡海西征失敗退守臺灣後,對於政事就變得漫不經心,將大權交給其子鄭欽(𡒉),自己則是待在洲仔尾的府邸裡面當享樂。另再根據該書〈物產〉一節中的記載,在清朝領臺之前,這裡已經以產鹽聞名了。

雖然漢人入墾洲仔尾的紀錄甚早,然而此處有天后宮的文獻紀錄卻是到了嘉慶十二年(1807)嘉義縣學教諭謝金鑾的《續修臺灣縣志》才出現。該書在〈政志‧壇廟〉當中載:「天后廟:……海邊礱米街船廠、磚仔橋及武定里洲仔尾、新昌里瀨北場皆有廟,他如澎湖各澳,有不勝載者.」因此前文沿革裡所謂的陳永華奉請湄洲媽祖入宅邸之云,似僅為民間傳說。另又云康熙三十五年建廟,同樣也沒有比《續修臺灣縣志》更早的文獻紀錄。文中另提到〈蔣公堤功德碑記〉,碑文載「公諱允焄,號為光,貴陽金竹人也。乾隆二十八年蒞臺灣府任。三十年春,建築臺北、諸南之洲仔尾塭岸,延長五里許,岸高七尺有奇,面寬六尺,造木橋十四。三十三年,公陞任分巡臺澎兵俻道兼理提督學政。抵臺之日,見堤岸坍塌,橋樑捐壞,無有修者。公復捐捧重修,派委朱登、陳朝樑等十六人管工督造。堤岸增高五尺,面加廣一丈;添造木橋十六,開渠疏流入海。經始於庚寅仲冬十六日,越十二月念二日告竣,計費白銀二千有奇。
是公之建造此堤,利濟全臺。往來行旅皆曰:「此,蔣公堤也!直與蘇公堤後先媲美,誠千古罕有之功德也!」我臺民合相率勒石,以誌不朽。
乾隆三十六年正月 日,闔臺士民仝勒石。
董事朱登、陳朝樑、陳珪、康高、張連榜、鄭選、陶崑、沈嘉、陳元禧、謝秩、趙光、鄭大成、王春、薛章、張逞、王海。總理戴天祿、呈請脩葺張疇。
」綜觀全文均是建設堤岸的始末,並未提及天后宮隻字片語。至於蔣允焄自己所著的〈新建塭岸橋碑記〉同樣也沒有寫到堤岸邊有座媽祖廟,是故前文沿革所謂的康熙卅五年建廟不知立論依據為何?

雖然依據漢人有聚落就有廟的慣習來推論,鹽場有一座媽祖廟是合理的事情,然而就目前所見的文獻紀錄,洲仔尾天后宮的創建年代僅可推至嘉慶朝之前,至於是否真創建於康熙年間,甚至開基媽祖是否真的是陳永華從湄洲所請來,這些歷史還需要找到更多紀錄佐證方可確立。

※外觀格局※
鹽行天后宮目前的建築結構為民國七十三年(1984)時所建,近年針對廟中構件進行重新上漆。廟體格局分為三川殿、前拜殿、天井、正殿以及兩側偏殿,偏殿上方則為鐘鼓塔樓。三川殿為硬山斷簷升脊式,門開三間,兩側偏殿屋簷各自獨立,三者從外觀來看可視為同一座廟,又可各自獨立成三座。簷上以剪黏為飾,雖因歷久而剝落,但卻保留了七○年代的藝師技法,值得細細品味。簷下則多木造構件,近來加上了新漆,是故顯得光采煥發。立面則以石雕作品為主,近代廟宇多半如此。廟前雖留有一大片廣場,然而兩旁作為菜市場用地,使得門面顯得有先雜亂,兩側偏殿也隱沒在帆布之間,多少影響了廟宇整體視覺的美感,再加上市場的混濁氣味,連帶也影響了廟堂的莊嚴。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三川殿簷上※
正脊脊背為常見的將軍乘龍護三仙,中央為財子壽三仙,兩側的將軍分持旗、球、戟、磬,代表祈求吉慶。這些剪黏的技法是先以鐵絲為骨架,再以陶土捏塑成型,最外層則是用色彩繽紛的瓷片、玻璃或塑膠片,一片一片黏貼而成,細膩度取決於藝師技術,更取決於主家投入的資金多寡。由於剪黏的製工費時,人力成本也高,因此台灣近年來新建或重修的廟宇,為了速成與降低成本,多半已將人工剪黏改為工廠大量複製的淋燙偶,大大降低了廟宇的藝術價值,也失去了在地廟宇裝飾上的獨特性,著實可惜。

永康鹽行天后宮
鹽行天后宮這組三仙剪黏,其衣著裝飾稱不上細緻,身上的剪黏並不繁複,呈現出樸拙的味道。福神戴相冠著紅袍,手持如意位居在中,象徵賜福賜財。祿神戴軟帽著藍袍,手抱搖著波浪鼓的稚童代表賜子。壽神圓頂突額,手持拐杖捧壽桃,賜壽之姿不言可喻。他們三位是民間最熟悉的神仙,掌管著凡人祈求一生圓滿最基本的三種願望。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下方脊堵分為三部分,上緣與下緣都是有部分鏤空的西施脊,功能在於降低正脊的風阻,避免強風吹垮脊面。上緣穿插著七個剪黏人物,正中央是一名拿著笛子的少年,左右兩側搭配著幾位老少不一的男子,演繹著「李謩吹笛」的故事,情節見於宋代李昉所編的《太平廣記‧樂二‧李謩》。李謩(音摩),唐朝開元時期教坊裡的首席吹笛手,技超群倫,獨步當代。有一回李謩受邀一同前往越州鏡湖泛舟,並在湖中吹奏笛曲。舟行緩緩,湖中波光粼粼,澄清萬頃,李謩悠揚的笛聲飄盪在天地之間,時而輕雲冉冉,時而浪拂波起,彷彿如有神明被笛音吸引而來,眾人對這天籟無不陶醉,齊聲讚嘆就算是鈞天神樂也不及此。但是賓客當中偏偏有一位老者聽完後不發一語,大家都覺得這位權稱「獨孤丈」的不知名老者實在無禮。沉思了一段時間,李謩再度吹出一首絕妙曲韻,同樣引得眾賓如癡如醉,而獨孤丈也依舊不發一語,讓邀請他同來的友人也覺得羞愧了,打圓場的說老人居住在荒郊僻壤,對這類音韻的美妙並不瞭解。正當大家七嘴八舌的譏諷老人時,只見獨孤丈不答辯,只是淺淺的微笑著,此舉引起了李謩的好奇,開口問道:「這位老丈你一直不發一語,請問是真的不懂音樂?還是另有高見呢?」這時獨孤丈才開口說:「你怎麼知道我不懂音樂?」於是老人請李謩吹奏一首《涼州》,聽完後從吹奏中所參雜的夷聲,點出李謩的身邊應該有來自西域的友人。此話一出令李謩詫異不已,因為他的老師正是來自西域龜茲。接著李謩請獨孤丈親自演練,只見老丈端詳了一下笛子,示警等到笛聲從緩板進入高昂的「破」時,這把笛子可能就要碎裂了。當獨孤丈吹到第十三疊時驟然停下,點破了李生方才吹錯的部分,再繼續吹到入破的部分,笛身果然碎裂不能再用。這種種讓李謩讚嘆,深切拜服,也讓隨行的賓客駭然不已。宴畢人散後的隔一天,正當李謩和眾人相邀一同前往拜會獨孤丈時,只餘茅舍數椽,老人已不見蹤跡,無人知其下落。這則帶有神仙色彩的故事,以常見的凡人不識仙者的情節,帶出不可以貌取人,一山還有一山高的中心思想,告誡著世人處事應當以謙為本,懷中守虛方能再納百川,持續精進。照片中可見中央的人物手持笛子一管,左右兩側聚集了數位文人雅士,眾人的目光均聚焦在這位持笛人,當中一名坐臥的老者,貌似鄙夷的看著,是最突兀的存在,而他便是故事中那位深藏不露的獨孤丈,了解了故事再回來看這幾位人物的表情一定就能心領神會,和數十年前的創作藝師產生共鳴。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脊堵主題為「單騎救主」,是《三國演義》裡膾炙人口的子龍救阿斗橋段,故事見於第四十一回「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劉備一行人因為曹操率大軍攻打新野,將少兵寡的劉備無力反抗只能棄城逃亡,然而心存仁義的劉玄德不忍棄百姓於不顧,致使大軍遷移江陵的速度受到拖延,最後仍是被曹軍追上,一行人就此被衝散。奉令保護劉備妻小的趙雲,奮不顧身按馬返頭衝入曹軍陣營欲尋甘、糜兩夫人與少主,先是救了糜竺、甘夫人,再入敵營尋找糜夫人與幼主阿斗,最後總算在一處受戰火坡及倒塌的土牆旁找到了兩人。受重傷的糜夫人為了讓趙雲無後顧之憂地解救阿斗遂投井自殺。眼見勢已難挽,趙雲便將襁褓中的阿斗劉禪綁於懷中,縱馬往長板坡而去。一路上趙子龍斬殺曹軍無數,曹將張郃、馬延、張顗、焦觸、張南均非敵手,這一幕奮勇救主的畫面全看在景山頂上觀戰的曹操眼中,不禁讚嘆常山趙子龍之神勇。照片中可見中央的趙子龍英勇奮戰,左手持長槍,右手的短劍剪黏則已脫落,胸前本該有這則故事最重要的關鍵,也就是襁褓中的阿斗,不過此件也已脫落。趙雲兩側圍繞著曹魏大將,每個人物臉上都被塗上線條,如同國劇裡頭的淨角,凸顯民間將曹軍視為奸黨的貶抑手法。而縱馬獨對數名大將的趙雲,臉上不見絲毫懼色,奮戰救少主的英勇之姿,看得在遠方山上的曹操連聲讚嘆。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下方的西施脊安插五獸─麒麟、虎、豹、獅、象鎮守,而五獸除了麒麟為傳說中的動物,其他四者是陸地上最勇猛的獸類,將他們立在廟堂上有鎮懾群邪的功能。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正脊延伸出規帶處各有一尊仙人乘鯉像,是為「琴高跨鯉」的典故,根據記載先秦時期各號神仙故事的《列仙傳》記載,琴高為戰國時期的趙國人,善於彈琴,具法術。有一回琴高出門說要入江擒龍子,特別交代弟子在岸邊設祠備齋等候,過沒多久果然看見琴高跨坐在一條大鯉魚背上破浪而出,眾人莫不驚駭,奔相走告前來祠堂拜見仙人。月餘過後,琴高再度遁入水中,世人稱其得道而去。傳中有詩讚曰「琴高晏晏,司樂宋宮。離世孤逸,浮沉涿中。出躍赬鱗,入藻清衝。是任水解,其樂無窮。」照片中可見仙人手持拂塵,昂立於鯉魚背上。鯉魚在中國民間又是帶有吉祥寓意的動物,有魚躍龍門的說法,是故琴高跨鯉除了帶點仙氣,也有祈求功名亨通的寓意。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中港兩道規帶牌頭都有一齣著名的戲曲故事,龍爿這邊是「甘露寺‧吳國太看女婿」,虎爿則是「白虎堂‧轅門斬子」。在《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故事中,周瑜為了討回荊州,向孫權獻計以招親為名誆騙劉備過江入東吳。神機妙算的諸葛亮早就識破周瑜盤算,行前交予護駕的趙雲三封錦囊,交代過江後依計而行。第一封錦囊吩咐抵吳後須先拜訪喬國老,於是劉備一行人到了南徐便先行備妥禮物,登門拜見國老。見過劉備的國老喜孜孜地前往向吳國太賀喜,讓不明究理的的吳國太心生不悅,把孫權叫來訓斥了一頓。為了顧及女兒的名聲與幸福,吳國太要求在甘露寺裡先瞧一瞧劉備的樣貌,端詳他是否有資格迎娶自己的女兒,如不滿意才任憑孫權、周瑜兩人處置。畫面中,吳國太端坐在甘露寺正堂上,孫權隨侍在側,劉備正在寺外向引見人喬國老躬身作揖,身旁跟著忠心護主的趙雲,另一邊那位被藝師畫上大花臉,擺明了就是反派角色的便是奉孫權密令伺機而動的呂範,一場爾虞我詐的戲齣,透過人物的姿態與表情生動地傳達出來。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白虎堂‧轅門斬子」的故事見於小說《楊家將》在第三十五回「孟良盜回白驥馬 宗保佳遇穆桂英」,故事描述宋朝大將楊延昭奉命征西,之後軍隊於天門陣外受阻無法前進,必須要有穆柯寨裡的「天龍木」方能破陣。部將孟良前往穆柯寨索木,卻敗於寨主之女穆桂英手下。延昭之子宗保自願前往取木,不料反被穆桂英所擒。正值青春年華的穆桂英見楊宗保相貌堂堂,而楊宗保對穆桂英亦有愛意,於是兩人在穆柯寨結為秦晉。回到宋營的宗保將一番情事稟告,父帥楊延昭怒不可抑,以「陣前招親」之罪欲斬宗保。得知噩耗的穆桂英急往宋營救夫,主帥楊延昭親自迎戰也不敵,最後在穆桂英願意率眾歸入陣營並獻上降龍木的情況下,這樁不打不相識的曲折親事才得以圓滿收場。照片最右側那名解冠上枷的便是楊宗保,而在堂上發號施令的便是楊延昭,得知夫君陷危的穆桂英急忙救夫而來,英雌無懼之姿贏得了宋營將士的刮目相看,讓危機化為轉機。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這兩則故事同樣有個主軸脈絡,那就是「化險為夷」,主角乍看陷入九死一生之局,但最後在貴人的相助之下轉危為安,是在暗示著前來參拜的信徒們,就算眼前遇上了難以解決的困難,都能在神靈的幫助之下平安渡過。小港次間的規帶牌頭則是以武將戲齣的故事呈現,龍爿是「關公斬蔡陽」,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劉關張三人因被曹操大軍沖散而各自流離,為保兩位大嫂的關羽無奈暫歸曹操帳下,並表明自己是「降漢不降曹」。之後得到義兄劉備的消息,關羽不假思索帶著兩位兄嫂前往尋兄。一路上經歷了魏將重重阻饒,最後總算來到了古城下,遇見離散許久的義弟張飛。不料張飛誤會關羽悖離昔日結義誓言,歸附了曹操,縱使孫乾也加入說情,張飛就是不信,要求關羽誅殺追趕而來的魏將蔡陽以表明心志不變。無奈之下關羽掄刀對上蔡陽,刀起刀落之間斬殺了第六名魏將,眼見關羽取勝,張飛這才放下心結,冰釋誤會。畫面中可見關羽拖著青龍偃月,這招起手式是關老爺著名的必殺技,刀起刀落之間,魏將蔡陽命喪青龍偃月之下。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虎爿的故事則是「摩天嶺」,見於小說《薛仁貴征東》當中的第四十八回「程咬金誘惑蓋蘇文 摩天嶺討救薛仁貴」;薛仁貴奉唐高宗之令率軍東征高句麗,途經摩天嶺被敵將蓋蘇文所阻,蓋蘇文驍勇善戰,再加上有異法、仙人之助,致使唐朝大軍一時難以突破。最後蓋蘇文麾下周文、周武兩兄弟與薛仁貴義結金蘭而倒戈,在兩人的協助之下薛仁貴掌握了敵軍的情勢,幾經波折才順利攻破摩天嶺,續征高句麗。畫面中在右後方乘著黑馬面容英武的即為薛仁貴,前方還有周文、周武兩兄弟助陣,另一頭身著鎧甲與之對戰的虯髯大漢便是蓋蘇文,兩軍對壘,劍拔弩張。武將帶騎競誇武藝也是廟宇常見的裝飾題材,情節不外乎是傳達忠君報國,邪不勝正的傳統價值。
永康鹽行天后宮

兩側偏殿的簷上剪粘,礙於仰視的角度遭攤販的布棚所掩,無法進一步端詳,只能看見脊背上的祈求吉慶兩將軍以及戧脊上的龍王像。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龍王頭戴冠冕,身著朝服,腳踏雲靴,盡顯地位之不凡。龍的信仰源自於中國本土,之後再加入佛教的思想匯集成了司掌水理的龍王。四海龍王在民間擁有相當高的知名度,許多小說情節都能看到祂們的蹤影,例如孫悟空大鬧龍宮、哪吒鬧東海、八仙鬧東海…等。《西遊記》裡言其名諱為東海龍王敖廣、南海龍王敖欽、西海龍王敖閏、北海龍王敖順,不過《封神演義》卻有不同的紀錄,是為東海敖光,南海敖明,西海敖順,北海敖吉。由於龍王司海的鮮明特性,因此和海神媽祖就有了任務上的重疊,在《天妃顯聖錄》裡就有「龍王來朝」的情節,因此信徒們認為四海龍王已經歸順於聖母麾下,成為水闕仙班的成員。此外由於龍司水的特性,將之安於屋簷上也有壓制火神,避免祝融的寓意。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三川殿※
宮燈吊筒豎材人物為與仙翁這兩位壽仙,主題分別是「麻姑獻瑞」與「南極星輝」。有關麻姑的傳說見於晉葛洪《神仙傳‧卷三》,據說祂曾親眼看過東海三度變桑田,而東海變成桑田需要千萬年的時間,足見麻姑壽命之綿長,因此成了女壽仙的代表人物。照片中的麻姑揹著花籃,腳下還有盛開的牡丹,取其諧音代表富貴平安,身旁的仙鹿同樣是麻姑的好搭檔,兩者常常一同出現,亦有「見祿」的討喜意涵。

永康鹽行天后宮
虎爿這邊是仙翁和鶴,主角南極仙翁,神號長生大帝,源自於古人對星宿的崇拜,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載:「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意指如果能看見南極老人星,那麼就代表國家政治清明,如果看不見則是暗示兵亂將起。直到唐代則將老人星的信仰進一步衍伸為「壽神」,如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裡提到:「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現安,故祠之以祈福壽」因為這些信仰的流傳,所以民間在描繪壽仙的造型時多半是以老者的姿態,拄著拐杖手捧壽桃,透過形象鮮明地傳達出「長壽」的概念。照片中的仙翁圓頂皓首,誇張的高聳額頭展現異於常人的神仙面貌,拄著拐杖,慈眉善目,令人一見就能感受到祂的慈祥問候,身旁的鶴則是仙翁最佳的搭檔,兩人合在一起也能有著「鶴壽」的好口彩。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小港的蓮花吊桶豎材人物則是中西合璧的童子天使;照片中可見這兩位童子頭綁雙髻,雙手作揖,飄逸的綬帶自然垂下,背後生出的一雙翅膀呈現十足的西洋風格。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燦景處安置著力士雕像,也就是南部廟宇頗具特色的「憨番扛廟角」。這組力士頭戴箍,眼圓睜,手拄腿,背扛屋簷,展現勇猛過人的體態。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視線回到中港,看樑上另有一組宮燈吊筒,豎材故事演繹著代表孝的「鹿乳奉親」,以及代表節的「蘇武牧羊」。「鹿乳奉親」的主角郯子為春秋時期郯國的國君,未登基時曾為了患有眼疾的雙親想喝鹿乳,於是身披鹿皮混入鹿群當中伺機偷取鹿乳。豈料途中竟遇上獵人,郯子急忙脫下鹿皮,並將事情的原委告訴獵人,最後反而得到獵人的幫助贈送鹿乳,並且還護送他下山,故事最後有了圓滿的結局。照片中披著鹿皮的郯子,正向持著獵具的獵人闡述事情的經過,及時避免了一場悲劇發生,他的孝心不僅感動了獵人,也堪為後世之楷模。詩贊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永康鹽行天后宮
蘇武,字子卿,西漢人士,奉武帝之命,以中郎將的身分持著使節和另副中郎將張勝一同前往匈奴接回昔日被扣留的漢使路充國。到了匈奴後張勝卻牽扯進刺殺匈奴單于的謀算中,無辜的蘇武受到牽連。匈奴王見蘇武忠貞不屈,是故千方百計想招降他,但蘇武始終不為所動,最後匈奴王只好把蘇武流放到北海,給了一群公羊讓他放牧,並約定只要羊群數量增加就會放他返回中土。就這樣蘇武在北海忍受著天寒地凍,守著志節過了十九年才回到漢地,這令人感佩的故事就記載在東漢班固所著的《漢書》卷五十四〈李廣蘇建傳第二十四〉當中。畫面中的蘇武手中緊握著節杖,那是外交使節的身分象徵,有著如同國家一般的地位,也傳達了蘇武對漢室的絕對忠誠,身旁那頭羊是這幅作品最重要的破題點。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三川殿中港牌樓面前方懸掛著宮名匾,朱色牌面刻著「塩行天后宮」五個金字,外框牌首、牌帶刻有金龍盤旋護守,神聖而莊重。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下方的壽樑有三幅彩繪作品,中央繪著盛裝佛手柑、南瓜的玉盤,象徵著福壽與多子,令人驚喜的是這幅畫作的底層竟然還有另一幅畫,從破口處隱約可見底畫的主題應當是天官賜財一類,只是不知為何被覆蓋過去,如今又為何刻意留下這道破口。
永康鹽行天后宮
兩側則是《三國演義》裡兩則精彩的戰爭橋段,「三戰呂布」以及「戰宛城」,前者落款應是漏了字,原文當為「三英戰呂布」。在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情節描述各路諸侯應曹操之號召齊聚討伐董卓,眾人共推袁紹擔任盟主,劉關張三兄弟亦率招募到的義勇軍歸入右北平太守公孫瓚帳並下一同前往會盟。董卓和盟軍的交戰互有攻防,然而董卓的義子呂布驍勇善戰,無人能敵,一連斬殺盟軍數將。聯軍遲遲無法制服呂布,亦無將領敢前往應敵,於是張飛自告奮勇,持著丈八蛇矛衝出迎戰呂布,雙方你來我往,不分上下。眼見義弟久久不能取勝,關羽亦掄起青龍偃月刀入陣。但呂布不愧名冠三國的猛將,對戰關張二人絲毫不落下風。隨後劉備也擎起雙股劍加入戰局,三兄弟圍戰呂布,鏖戰多時仍不見勝負,最後是呂布久戰力虛才倒拖方天化戟拍馬遁回虎牢關。一場精采的三英戰呂布,就在天下諸侯的面前上演著,不僅拉抬了劉關張三兄弟在天下豪傑間的知名度,也再次奠定了戰神呂布的地位。圖中可見手持青龍偃月刀的美髯關羽、手持杖八蛇矛的張飛,以及擎著雙股劍的劉備,三兄弟殺得冠插雙翎,手握方戟的呂布急忙拍馬回營,一場劉關張三兄弟大顯神威,震驚十八路諸侯的對戰好戲就此上演。
永康鹽行天后宮
「戰宛城」的情節見於第十六回「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話說佔據宛城的軍閥張繡,進一步與荊州牧劉表聯合,曹操認為他們正謀算著攻打許都,於是親率十五萬軍想先下手為強,並以夏侯惇為先鋒前往宛城應敵。眼見曹軍勢力龐大,謀士賈詡勸張繡投降曹操,張繡同意,設宴殷勤款待曹操。豈料好色的曹操聽聞張繡的叔父張濟的妻子鄒氏素有美貌,竟派人將之擄回,此舉惹惱了張繡,改變心意密謀要除去曹操。此時曹操身邊有猛將典韋,此人最為張繡所忌憚,於是用計由賈詡宴請典韋並猛加勸酒,然後再趁勢將其隨身武器雙戟給盜走。當晚,曹操的大營內忽然竄出火苗,一時間兵荒馬亂,醉酒中的典韋驚醒後尋不著自己的隨身兵器,只能奪取兵卒的短刀護身,然而卻敵不過敵軍眾多長鎗的近身攻擊而遍體鱗傷。不過典韋的驍勇豈是浪得虛名,短刀沒了就徒手舉起兩名士兵權充武器,奮勇守住寨門,讓主公曹操得以從後門脫身。最後手無寸鐵的典韋終究敵不過箭雨襲擊,血流滿地而死,勇猛之姿竟讓張繡軍一時不敢靠近,替曹操爭取了寶貴的脫逃時間。畫中可見勇猛的典韋徒手抓起一名士兵,以人為器之猛令人駭然,嚇得張繡手下一時不敢輕舉妄動,成功為後方的曹操爭取脫逃時間。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中港楹聯題著「天運循環百年舊業翻新貌,后儀蒞止萬代神靈庇永康」,上聯點出了擁有數百年廟史的洲仔尾天后宮,如今在此奠基重建展現新貌,下聯的「蒞止」是到臨的意思,闡述著媽祖蒞臨永康庇佑萬代子民。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兩側石雕門扇分為眉堵、身堵、腰堵以及裙堵四部分。龍爿眉堵主題是「許褚戰馬超」,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五十九回「許褚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間韓遂」;話說曹操自從在潼關被馬超逼得割鬚斷袍,急忙逃命到渭河畔後,總算有餘力重整旗鼓築城下寨。豈料馬超再度追上討戰,並且指名單挑前日對陣的許褚。許褚出陣應戰,雙方大戰數百回合不分勝負,連座下戰馬都已經戰到腿軟兩人還是不肯認敗,於是相約各自回寨換馬再戰。沒想到再戰時兩人依然鬥志高昂,戰況依舊僵持,最後是曹操眼見情勢膠著恐傷了許褚,才鳴金收兵罷了這場對戰。照片中央可見一少年將領,這位便是勇猛過人的馬超,與之對戰的虯髥大將正是曹將許褚,兩人互不相讓,競誇勇猛。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下方身堵主題是「孔明初用兵」,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三十九回「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劉備三顧茅廬請出了孔明,將臥龍先生迎回新野城擔任軍師,此時正值曹操自領丞相,開始打算統一天下的時候,而劉備素來為曹操所忌憚,因此任夏侯惇為都督,領軍十萬朝新野逼近。劉備得知急忙求教於孔明,只見臥龍氣定神閒,點將分撥,並命劉備、趙雲引軍與敵人交戰,還特別交代只能輸不能贏,將敵人引誘進博望坡南道狹路,再以火攻殲滅敵軍,一時間曹軍損傷慘重,自相踐踏不計其數,讓輕敵的夏侯惇只能領著敗軍回到許昌,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役就這麼贏得輕鬆漂亮,也徹底得到關羽和張飛的敬重與信服。照片中可見閱兵樓上的孔明手執羽扇,揮動軍令旗指揮調度,胸有成竹的看著局勢變化。樓外眾將捉對廝殺,以寡敵眾,以奇兵之姿成功扭轉局勢。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腰堵由麒麟、鳳凰和牡丹這三個獸、禽、花中的王者,組合成「三王獻瑞」圖,麒麟是神話中的仁獸,足不踐萬靈,傳說現世則天下太平。鳳凰同樣是神話中的神鳥,非練實不食,非梧桐不棲,非醴泉不飲,鳳凰一鳴則天下靖平。牡丹有國色天香之譽,花色艷麗,花香高雅,為唐代皇室所尊崇之百花之王。這三種獸、禽、花界的王者都帶有富貴圓滿之意,是傳統建築常見的妝飾題材。
永康鹽行天后宮
最下方的裙堵主題是常見的麒麟回望圖,雄號麒,雌號麟,兩相互望亦有陰陽調和,護守廟門之喻意。

再觀這面,眉堵主題是「潼關遇馬超」,同樣也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在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鬚棄袍」情節裡寫道,曹操自從赤壁戰敗後回到許都籌謀一雪前恥,御史陳群獻策,趁劉備取西川無暇北犯時,魏軍可趁機集中力量攻打東吳。東吳得知消息後派出魯肅前往荊州向劉備傳達欲再度聯合兩家兵馬抗曹之意。孔明衡量當前局勢,認為己方不宜介入曹孫之爭,但也不能放任東吳的勢力被削弱,於是藉曹操斬殺馬騰、黃奎而惹怒馬超的機會,挑撥馬超率西涼軍進攻長安,逼得守將鍾繇退守潼關,急忙向曹操討救兵。雖然曹操派出了大將曹洪、徐晃協防潼關,但最後還是不敵勇猛的西涼軍,潼關再度失守。眼見情勢不妙,曹操親率大軍叩關,結果竟然吞了敗仗,落荒而逃的曹操在陣中聽見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急忙脫下紅袍。不久又聽見:「長髯者是曹操!」情急下只得割斷髯鬚。沒多久又被發現,馬超下令捉拿短髯者,曹操聞言只好扯下旗角,包在頸上遮住短髯落荒而逃。照片中可見手持長鎗的馬超,殺氣騰騰地追趕著前方驚慌失措的曹操,一頭散髮道出了情勢緊急,幸有大將曹洪奮勇救主,擋下馬超殺勢掩護主公逃命。

永康鹽行天后宮
身堵部分是「銅雀臺」,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六回「曹操大宴銅雀台 孔明三氣周公瑾」。建安十五年春,曹操在鄴郡起造的銅雀臺竣工,會宴文武百官齊聚慶賀。此時曹操想瞧瞧武將們的射箭技能,於是將一件紅錦戰袍懸掛在楊柳樹上,下方設置箭垛,並以百步為界,射中箭垛之人就能得到錦袍,不中者則罰酒一杯。不料徐晃射斷了掛袍的柳枝,情急下上前取回錦袍並披掛身上,此時許褚竟也前來奪袍,兩人一陣爭搶竟將袍子撕得粉碎。曹操見狀笑曰:「孤特視公等之勇爾,豈惜一戰袍哉?」於是賜給每一位將領各一件錦袍。照片可見數名將領持著弓縱馬奔馳,相互爭奪,看得銅雀臺上的曹操喜不自勝,身旁跟著的那幾名文人,也點出剛經歷過一場文賦比試,眼前則是進行到武藝競技。銅雀臺的情節展現了曹操不可一世的霸氣與輝煌,也展現了其手下猛將如雲,文武人才皆備的榮景。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腰堵是雄獅、老鷹與錦雞的「英雄奪錦」,這齣主題與上面身堵相互輝映,也是一幅討喜的吉祥圖案。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中港正門前方有一對石鼓,又稱抱鼓石,因形狀像鼓而得名。一般常見的形式為側面採螺旋紋路,如同閉鎖的螺蚌,傳說這便是龍生九子之一的椒圖。椒圖性好僻靜,常把自己像螺蚌一樣捲曲起來,因此成了立於門口協助護衛最適合的神獸。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立面兩側小港門跨幅較小,門楣上繪著四聘題材中的「有辛樂道」與「大舜耕田」,講述著商湯聘伊尹以及堯聘舜的故事。「有辛樂道」的故事見於西漢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于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司馬遷提到伊尹歸附商湯的故事有兩種說法,一種為伊尹以有莘氏陪嫁奴隸的身分投入商湯門下,最後再以烹調食物的道理暗喻治理天下的方式,進而得到商湯的另眼相待,封其為相。另一種說法是伊尹是一位隱居的賢者,商湯聽聞其名便派人前往聘請,一連五次才將伊尹請出。兩人會談伊尹以「素王」與「九主」的道理深得商湯所讚賞,深切倚重,成就了開創商朝的大業。後世在闡述商湯聘伊尹的故事時,顯然是採用了《史記》所記載的第二種說法。「有辛()樂道」的題旨便是指出商湯前往有莘氏國內的伊水畔拜訪伊尹求取治國之道,照片裡站在牛隻旁邊的就是伊尹,而商湯則是在大臣陪同下前來訪賢。
永康鹽行天后宮
「大舜耕田」一般較為常見的題旨為「歷山象耕」,講述的是上古堯帝禪讓帝位給舜的故事,相關經過在元代郭居敬的《二十四孝》,當中的〈孝感動天〉一節有所記載:「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有鳥為之耘。」相傳舜年少時曾在歷山耕作,他的才能與德行讓一同耕種的百姓深深折服,甚至連大象都來當他的腳力,飛鳥也來協助耕田。這樣的賢名傳到了年邁的堯帝耳中甚感好奇,於是親往歷山測試舜是否有管理天下的能力。經過種種測試,堯認定舜的才能與德行足堪大位,於是將天下共主之位禪讓給舜。照片中可見堯帝在朝臣的陪伴下親自來到歷山考察舜的德行,一旁有頭大象為伴的年少耕者便是舜。這段故事不僅傳達了舜的賢能,也讓人感受到堯不以天下為私,親往訪賢,成就千古流傳的禪讓美名,兩大仁者相得益彰。
永康鹽行天后宮
小港門楹僅有題聯,沒有門扇為飾。龍爿楹聯為「天道好生普濟慈航臨海國,上方習靜重開宏礎奠塩行」,虎爿楹聯是「聖德無疆挽救狂瀾安我土,母靈有赫芟除頑惡惠斯民」。兩副楹聯以「天上聖母」四字為藏頭,龍爿下聯點出洲仔尾天后宮在鹽行奠基重新建廟,虎爿下聯的「芟除」其實就是「刪除」的異體,語意是神威顯赫的媽祖能消滅頑固的惡徒,嘉惠這裡的百姓。另外在中港與小港之間的立面封柱亦有聯題到「永鎮鄉村神祇信仰千祥集,康強黎庶道義尊崇百福臨」這副以「永康」為藏頭,點出鹽行位居於永康地區,此廟的聖母也可視為永康天上聖母、永康媽祖。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視線回到三川殿中港,抬頭欣賞兩側步通與員光上的裝飾,步通上方的獅背上,龍爿這邊站著一名手持寫著「福祿」卷軸的童子,虎爿這頭則是一名持著拐杖,杖上還繫著天書的老者,彷彿是在暗示前來參拜的信徒進門就可見福祿,離去時則是帶著神靈的祝福。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下方獅座體型壯碩,色彩艷麗,嘴上咬著一條綬帶,另一頭則是綁了一顆球,取「求師」之意。獅音同師,周代設太師、太傅、太保輔佐帝王,合稱三師三公,權力如同後世丞相之職,是故太師則為人臣爵位之最。球諧音求,帶有祈求之意,所以這座獅座便成了祈求官祿亨通的象徵。
永康鹽行天后宮
步通上有彩繪作品,龍爿題材是「揮淚斬馬謖」,虎爿是「請君入甕」。「揮淚斬馬謖」的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九十六回「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話說諸葛亮率軍北伐曹魏,雙方進入正面對戰之局,孔明派出親信馬謖與王平前往扼守府從位軍手上奪下的要塞「街亭」。到了街亭,馬謖不聽副將王平的建議,執意要將兵馬駐紮在山上,以為可掌握制空權,敵軍的一舉一動盡收眼底。豈料最後王平的顧慮果真應驗,司馬懿派兵阻斷水源,並派兵將山下四周團團圍住,眼見陷入困局,蜀將無人敢出面應敵殺出血路,逼得馬謖只得坐困寨中,動彈不得。隨後司馬懿在以浩大聲勢動搖敵方意志,使得屬軍自亂陣腳,不戰自潰。眼見勢已傾頹,馬謖最後只能棄寨逃亡,在副將王平與大將魏延的掩護下脫逃。事後恐明追究責任,雖然馬謖深獲孔明倚重,甚至有傳承衣缽的打算,但此回所犯乃軍紀重罪,最後只能揮淚下令處斬。就在失去街亭的過程中,連帶導致在後方西城駐守的孔明危如累卵,進而觸發了空城險計,這部分就留待下文續述。畫中可見堂上的諸葛亮舉袖拭淚,下令處斬愛將馬謖,也告誡著人不可自以為是,目空一切,當審慎思慮,察納雅言。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請君入甕」的故事見於《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四 酷吏〉,史料記載:「興,少習法律,自尚書史積遷秋官侍郎,屢決制獄,文深峭,妄殺數千人。武后奪政,拜尚書左丞,上疏請去唐宗正屬籍。是時左史江融有美名,興指融與徐敬業同謀,斬於市。臨刑,請得召見,興不許,融叱曰:吾死無狀,不赦汝。遂斬之,尸奮而行,刑者蹴之,三僕三作。天授中,人告子珣、興與丘神勣謀反,詔來俊臣鞫狀。初,興未知被告,方對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興曰:易耳,內之大甕,熾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甕且熾火,徐謂興曰:有詔按君,請嘗之。興駭汗,叩頭服罪。詔誅神勣而宥興嶺表,在道為讎人所殺。」文中描述周興是唐朝武后時期著名的酷吏,時常想一些殘酷無道的手法來嚴刑逼供,妄殺數千人。之後有人密告周興與丘神勣密謀造反,武后下令來俊臣審理。有一回,來俊臣請周興到府裡作客,席間聊到「最近在審理犯人的時候,常遇到他們不肯從實招來的問題,真不知如何是好?」周興聽了隨即應說:「那還不簡單?把人放在大甕裡,甕下燒著熾熱的火炭,如此一來還怕他不肯乖乖就範嗎?」來俊臣聽了隨即應道:「真是太妙了,來人啊!拿甕來並升火燒炭!有人密告你周興和丘神勣密謀,趕快從實招來,否則就要請你入甕去試看看了。」這段故事後來變成了成語─請君入甕,比喻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畫中可見一老僕正升著柴火燒著一整甕水,而堂上的來俊臣指著甕,以眼前酷刑脅迫著周興,一場作繭自縛,善惡到頭終有報的戲碼於焉上演,也是告誡著世人行事當憑正義良心,作惡多端的人總有業報臨身的一天。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步通下的員光為鏤雕木刻,主題分別是「空城計」與「智取南郡」。「空城計」是《三國演義》當中膾炙人口的橋段,出自第九十五回「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話說自恃甚高的馬謖大意失了蜀軍北伐的咽喉要地─街亭,在後方西城內聞此噩耗的孔明心知大勢已去,急忙分撥兵馬進行撤退。豈料司馬懿調兵神速,十五萬大軍已經急速往蜀軍而來,此時城中泰半兵力已調出負責運糧撤退,孔明身邊亦無將可用,於是運使險棋令屬下將城門大開,扮作百姓的軍士一如往常的灑掃街道,孔明自己則是身披鶴氅,頭戴綸巾,登上城樓焚香操琴,神色自若。兵臨城下的司馬懿見此光景暗自生疑,一時不敢躁進遂罷兵而去。照片中可見孔明與隨身的童子正坐在西城樓門上,門外有另一名童子拿著掃帚打掃著,前方則是滿懷疑惑的司馬懿。這幅作品恰好和上頭的斬馬謖互為因果,前雖有馬謖誤失軍機,後幸有孔明兵行險著,化險為夷。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智取南郡」同樣是《三國演義》裡的故事,見於第五十一回「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話說赤壁戰後,曹操潰敗退回許都,留曹仁帶兵力守南郡以阻孫劉北上。眼見曹操大軍甫歷挫敗的大好良機,周瑜和孔明都想趁機奪下南郡,雙方在一次的會談中談定先讓周瑜去攻城,如果拿不下則任憑劉備去取南郡。後曹仁遵從曹操所留下的計策,廣開南郡城門引連勝多場戰役的周瑜輕敵入城,再以亂箭射殺入城吳軍,周瑜左肋中箭落下馬背,部將徐盛、丁奉急忙就回都督。回寨檢視方知箭鏃有毒,軍醫叮囑養傷期間不可動氣,然而面對魏將牛金的連日罵戰,周瑜將計就計,帶傷上場應敵佯裝不甘受罵而吐血墜馬,並派出反間散步主將墜馬已死的消息,讓曹仁誤信而率大軍傾巢而出,最後被吳軍所敗,只得放棄南郡而退往襄陽。正當戰勝的周瑜、程普率軍欲入南郡時,卻見城樓上旌旗滿佈,定睛一看方知常山趙子龍已捷足先登。眼下只能先掉頭奪下荊州與襄陽,不料又聞兩地也已經被孔明施計佔領,周瑜一時之間氣忿難抑,前傷迸裂。照片中可見頭戴雙翎武盔的周瑜,才剛辛苦地打敗曹仁,正想親率大軍拿下南郡時,豈料趙雲早就占領城池,插上劉蜀旌旗,氣得都督七竅生煙。這則故事闡述著諸葛亮巧施智計,不費吹灰就把南郡給拿下,意喻如有貴人相助,事情定當水到渠成。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兩側封牆外側水車堵有剪黏作品,龍爿主題是「贈馬賜袍」,故事出《三國演義》第二十七回「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話說關羽得知劉備下落,於是與孫乾領著兩位兄嫂前往投靠,辭行時雖遇曹操避不見面,企圖刁難,但最後關羽還是封金掛印逕自離去,逼得曹操不得不出面相送,並贈送關羽錦袍,也因此種下了往後華容道獲釋的前因。畫中可見護送兄嫂前往找尋兄長劉備的關羽,面對前來贈袍的曹操絲毫不敢鬆懈,坐在赤兔馬上,用青龍偃月刀挑起錦袍,不過曹操畢竟是個愛才惜才之人,面臨這樣的對待孩能不以為意,也為自己留下往後華容脫身的果報。故事所要傳達的觀念不但是要學習關羽的義,更是告誡世人做是當留三分餘地,為自己積些功德以應來日。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虎爿題材為「孔明巧遁」,是《三國演義》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三江口周瑜縱火」其中一個橋段。孔明成功借得東風,助周瑜大軍順利於赤壁展開火攻,將曹操的連環船隊燒得一片精光,兵敗如山倒。眼見東風勢起,周瑜除了暗自驚嘆孔明真如神人,另一方面也興起了非將之斬除以絕後患的想法,於是派遣帳前護軍校尉丁奉和徐盛二將,分別由水路與陸路趕往南屏山七星壇誅殺諸葛亮。豈料孔明早猜到周瑜心思,待風勢一起,便早早脫離南屏山往江口渡頭而去了。等到丁、徐二人趕到岸邊時,只見孔明搭著無蓬小船往夏口而去,徐盛前往追趕,只見趙雲搭弓揚箭,射下徐盛船上的蓬索,吳軍只能眼睜睜看著孔明的船影漸行漸遠。畫中可見小船上孔明氣定神閒的坐著,船後威武的趙雲大聲喝斥著岸上追殺而來的丁奉、徐盛二人,一場危機就在孔明的洞燭機先與趙雲的威武赫赫之下成功化解。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水車堵下方則是持著旗、球、戟、磬的將軍,代表旗求吉慶之意。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對照壁堵內側最上方有象座斗栱,象背上站著獻茶與獻果的仙女,盛茶的壺諧音福,是故可視為賜福的象徵,而獻上的果為石榴,代表祈求多子。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仙女斗栱的對應處則是童子斗栱,兩處分持球與磬,取諧音為「求慶」。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象座脖子上繫著磬牌,長鼻捲著一株盛開的蓮花,有慶象連連的吉祥寓意。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下方步通同樣作著彩繪,龍爿主題是「辭鬼谷‧孫臏下山」,虎爿則是「虎溪三笑」。孫臏為戰國初期的兵法家,是孫武的後代,原名孫賓,民間傳說其與龐涓同為鬼谷子門下,著名的蘇秦、張儀亦是同門,後受龐涓所害而遭臏刑故改名「臏」(小說稱其為鬼谷子所取,暗指已預見日後其所受之劫難)。在小說《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七回「說秦君衞鞅變法  辭鬼谷孫臏下山」的內容中,學藝三年的龐涓認為自己學有所成,於是拜別鬼谷子前往魏國求仕,臨行前向孫賓言道自己他日若有所成,定當舉薦孫賓同朝為官,共立功業,違者受萬箭穿心而死。然鬼谷子早就看穿龐涓心性狡詐,見容不了旁人,於是只將孫子兵法授予孫賓,而孫賓也不枉為孫武後人,對先祖兵法的領悟與日精進,才三天就已經熟知書中紀錄。有一回墨翟(墨子)前往鬼谷拜訪老友,與孫賓交談後深覺此人乃經天緯地之才,於是前往魏國向魏惠王舉薦孫賓。龐涓迫於惠王的要求,無奈之下只好修書邀請孫賓下山出仕。而鬼谷子雖然明知龐涓決無容人之雅量,但又見孫賓躍躍欲試,不好阻擋,只能囑咐他摘取谷中花蕊以預占後事。孫賓取了案上的瓶中黃菊,鬼谷占此花已受摧折,代表孫賓此去必蒙災難。不過菊花耐寒,縱然有難也能順利克服。再加上花供於範金瓶中,為人所敬重,代表孫賓日後定能有所成就。由於預知了孫賓的災難,於是鬼谷子將其名改為孫臏。至於龐涓妒賢戕害,逼得孫臏裝瘋避難,最後得淳于髡之助逃往齊國,得到齊威王重用擔任軍師,輔佐大將田忌成功打敗龐涓,奠定齊國稱霸群雄的基礎。畫中可見孫賓跪領師尊鬼谷子所授之劍,學成下山準備一展長才。這段情節雖與《列國志》的描述有所出入,不過大抵而言是取用學成下山的意旨,放在這裡也有暗示凡人來此求助神靈,就如同孫賓得鬼谷子之助一般將大展鴻圖。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虎溪三笑」典故出自東晉時期,佛門高僧慧遠法師與陶淵明、道士陸修靜之間的軼事。東林寺住持慧遠大師平時深入簡出,接送訪客以寺外虎溪為界,據說只要出了虎溪,山林中的老虎就會吼叫。有一回著名的田園派詩人陶淵明和天師道道士陸修靜前來拜訪慧遠,三人相談甚歡,正當訪客打算離去時,慧遠法師起身送客,三人不知不覺間竟過了虎溪橋,直到耳邊聽見虎吼聲才恍然驚覺,相視而笑。這段儒、道、釋相會,彼此交契的故事成為後世的一段佳話,象徵著只要彼此尊重,宗教理論還是可以互相交流的。唐代詩仙李白,就曾為此典故留下一首五絕「東林送客處,月出白猿啼。笑别廬山遠,何煩過虎溪?」畫中可由三人的穿著便別出儒釋道三種身分的主角,此時的慧遠法師手舞足蹈的和兩位好友交談著,絲毫不知已經送客過了後方的虎溪橋。此圖置於虎爿封壁上方,頗有暗示前來參拜神靈的信徒,在離開殿堂返回塵世後神靈依然會與之同在,常佑左右。
永康鹽行天后宮
步通之下的員光,龍爿主題是一對喜鵲和牡丹,象徵著喜迎富貴,而虎爿是錦雞與茶花則有錦上添花的寓意。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對照壁堵最主要的部分是龍虎兩堵,石雕的主題是「蒼龍教子」,由一大一小兩條翱翔龍搭配著降龍羅漢,另一邊則是「舐犢情深」,是老少雙虎搭配伏虎羅漢,比起以往只有龍、虎的主題,這種配合羅漢一起呈現的方式在近代成了常見的組合。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下方裙堵為雙獅戲球,獅諧音「師」,雙獅代表著「太師、少師」,周代設太師、太傅、太保輔佐帝王,合稱三師三公,權力如同後世丞相之職,而少師、少傅、少保則是輔佐三公的副手,同為人臣爵位之最尊。球諧音「求」,帶有祈求之意,所以這座獅座便成了祈求官祿亨通的象徵。
永康鹽行天后宮
封柱上的楹聯寫著「開留三世鴻基靈顯天妃登洲尾,臺拓千秋大業神庥國姓定鯤鯓」,點出了洲仔尾天后宮媽祖與鄭成功有關的傳說。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進入殿內,中港棟架三通三瓜線條看起來簡潔單純,通樑上各自以彩繪為飾,瓜筒雕刻成螭吻吞腳,螭吻以為龍生九子之一,以善吞聞名,任何物件都想吞下肚,最後甚至連自己的腳也吞,所以才會以張口吞腳的樣貌呈現。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瓜筒上方各有一座人物豎材,最上層為俯身向下的童子天使,彷彿正由天宮降臨凡間。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其他四位則是手持金鐧、九節鞭等法器的天兵天將,立於前拜殿上為主神守衛並驅除邪祟。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中港橫樑彩繪著子龍救阿斗,相關故事已於前文提及。畫中可見英勇的趙雲一手持槍一手持劍,懷中縛著少主阿斗,奮勇殺敵,無懼身後如潮湧上的曹軍將士。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兩側小港次間的橫樑則是分別畫著李白的著名故事,「太白醉酒」與「答番書」。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有「詩仙」、「詩俠」等稱號,詩風帶有浪漫主義色彩。其嗜飲酒也是出了名,是故也有「酒仙」的稱號。詩聖杜甫就曾經在〈飲中八仙歌〉中提到「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生動地描述了酒仙的特質。畫中可見李白一手端著一支酒杯,身旁還有一罈打翻的酒甕,嗜酒的習性不言而喻。另一頭還有一名宦官手捧書卷,彷彿正在演繹著李白醉酒後所寫下的詩更是神妙的傳說。
永康鹽行天后宮
至於「答番書」是民間流傳的一段李白智冠群倫的傳說,明代馮孟龍所著的《警世通言》裡頭的第九卷「李謫仙醉草嚇蠻書」就是在講這段故事。在唐玄宗李隆基統治下的中國社會經濟富饒,天下太平。有一回,有個邊界國家派遣使者前來獻上外交文書,滿朝文武無人看懂書中內容,玄宗大怒,下令朝臣限期解出書中內容。內翰賀知章想起正在府中作客的李白頗有才華,於是將之引薦入朝廷面聖。只聞金鑾殿上,李白一字一句完整譯出使書內容,驚艷滿朝文武。原來這是一封渤海國的大可毒寫來的使書,內容是在向唐朝表達其在佔領高麗後屢次侵犯邊境的不滿,並且威脅玄宗獻出高麗城池,否則就要舉兵興戰。聽完番書內容,朝廷上下一時鴉雀無聲,因為先前在平定高麗蓋蘇文之後,國家已經很久沒有再興起戰爭,眼下無良將可帶兵與渤海國抗衡。正當君臣不知如何應對之時,玄宗再一次向李白請益,希望他能擬一份外交說帖,而李白也胸有成竹的應下。隔日殿上,皇帝召來渤海國使臣,李白則是帶著醉意洋洋灑灑寫下招降書,內容盡陳天朝國力之強盛,四界鄰國無不稱臣納貢,警告渤海國勿輕舉妄動以免自招其禍。使臣將此文書帶回國內,大可毒看了驚駭連連,沒想到唐朝竟有此高人,於是打消了對抗的念頭,寫了降表表達臣屬之意。圖中可見李白坐在案旁,正準備大展身手撰寫招降書,而權臣楊國忠則是親自為他磨墨,寵宦高力士則是蹲在地上為李白脫靴,李白會要求要有這樣的待遇,據說就是因為先前在應舉時曾被楊、高二人刻意抹去,因此逮到機會加以報復,不過卻也因此與二人結下樑子,成為李白仕途的阻礙。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中港橫樑另一面彩繪主題有「仁貴救駕」、「獨木關」;「薛仁貴救駕」的故事見於小說《薛仁貴征東》第四十二回「雪花鬃飛跳養軍山 應夢臣得救真命主」;御駕親征高句麗的唐太宗李世民不幸馬陷沙灘,追趕而來的番將蓋蘇文趁機要脅太宗寫下投降血書。於此同時,在養軍山擔任火頭軍的薛仁貴,眼見平時負責照料的雲花鬃馬不知何故躁動不安,仁貴心忖此馬定是不甘連日隱遁,是故整束裝備,提起長戟,躍上馬鞍奔馳而出。不料雲花鬃似有靈性,一路狂奔不肯停歇,直到一處涯岸。只聞有人呼喊相救,仔細一聽方知喊救者乃大唐天子,雲花鬃馬載著薛仁貴一躍而下,順利擊退蓋蘇文,得救駕第一功。照片中背對乘白馬手持方天戟的便是薛仁貴,與之對戰的就是高麗蓋蘇文,另一頭可見表情慌張的李世民,坐騎正陷入泥淖之中動彈不得,幸有應夢賢臣前來相救,這才驚險的逃過一劫。
永康鹽行天后宮
「獨木關」故事主角同樣也是薛仁貴,在《薛仁貴征東》第三十七回「薛仁貴病挑安殿寶 尉遲恭怒打張士貴」的情節中,薛仁貴武藝高超,但上司張士貴妒賢,每每佔奪仁貴戰功。有一回張士貴攻打獨木關被守將安殿寶所敗,子張志龍、婿何宗憲皆遭俘虜。為了解救二人,張士貴竟把腦筋動到此時正臥病在床的薛仁貴頭上,希望仁貴能幫忙。起先雖有手下周青協助應戰,但見周青遲遲無法得勝,薛仁貴只得抱著病軀披掛上陣,在九天玄女派出隨侍童子的暗助下,抱病上場的薛仁貴竟輕勝安殿寶,順利救出張、何二人,仁貴神勇不容質疑。畫面中手執方天戟奮勇殺敵的薛仁貴,英勇對上掄著雙錘的安殿寶,兩將對壘,戰況激烈。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下方金柱楹聯「天恩垂今古廟塑金身長昭聖範,后德配乾坤靈分寶島永護黎民」,歌頌媽祖聖德典範流傳千古,分靈至臺灣繼續庇佑黎民百姓。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回頭欣賞門扇上的彩繪作品,中港正門所繪是最常見的門神組合─秦瓊、尉遲恭。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人,原為隋將來護兒的部屬,最後輾轉投入秦王李世民帳下,為開創唐朝立下汗馬功勞。其事蹟雖然在正史當中著墨不多,但卻是小說《隋唐演義》、《說唐》裡頭的主角,以義士、良將、忠臣之姿躍然紙上。在《隋唐演義》第五回「秦叔寶途次救唐公 竇夫人寺中生世子」情節裡,唐國公李淵被宇文述部下追趕,情況危急,秦叔寶、樊建威兩人恰巧經過,秦瓊手上雙鐧翻飛,三兩下就把匪徒制服。李淵得救後想重賞救命之人,但秦瓊豪氣推辭,只留下姓名後便離開了,小說有贊曰「生平負俠氣,排難不留名。生死鴻毛似,千金一諾輕。」再次與李家關聯已是由秦王李世民所牽起的因緣。尉遲恭,一名融,字敬德,朔州善陽人。善使雙鞭,在小說《隋唐演義》裡雖然不是主要角色,但章回之間仍可見其英勇身影。在正史《新唐書》的記載,尉遲恭原本劉武周的部將,後來降於秦王李世民。除了跟隨征戰有功外,其對李世民最大的貢獻,應是玄武門之變時射殺李元吉,入宮擁立秦王擔任太子,輔佐李世民成為新一任的大唐皇帝。秦瓊和尉遲恭這兩位大將軍之所以成為家喻戶曉的門神,其傳說見於《西遊記》第十回「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魏丞相遺書託冥吏」的情節中,故事經過廣為流傳,在此便不再贅述。
永康鹽行天后宮
立於龍爿手持金鐧,面容如雅的是秦瓊,虎爿持著九節鞭,長相粗獷的是尉遲恭,兩人頭戴沖天鳳翅盔,身著盤龍雲錦甲,臉部表情生動,整體構圖配色雖然豐富就又不失典雅,是一對值得仔細欣賞的彩繪作品。背上插著四營旗令代表統帥四方兵眾,飄逸於肩綬帶代表這兩位將軍已經位列仙班,而不是一般的武將。腰上繫的一人是弓,一人是箭,代表著門神慈悲為懷,不貿然攻擊門前往來的無形眾生,必定要等到重複確認其意圖不軌時才會採取動作。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兩側小港門扇分別是宦官與宮娥,這是女性主神專屬的門神配置。四人手上分持香、花、茶、果四供,門開時恰巧彎身向內,形成向主神獻供的樣貌。這幾位人物的衣著較之中港將軍顯得樸實而低調,也是第位尊卑有別的指標。四供的物品各有意涵,香爐代表香火綿延、子嗣永傳,牡丹花代表祈求富貴,茶壺有「福」的諧音,石榴和陶則是祈求多子和長壽的象徵。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前拜殿的兩側封牆嵌著「新建塭岸橋碑記」與「重建洲仔尾塩行天后宮記」兩通石碑,前者落款「賜進士出身知臺灣府事加八級紀錄七次蔣允焄 撰文」、「乾隆丙戌年荔月榖旦」,後者落款、「民國第二甲子葭月榖旦」。目前所看見的「新建塭岸橋碑記」碑是近代的附刻品,碑文乃是依據史書所載而刻上。內容提到洲仔尾位居府城往返諸羅、彰化兩邑的必經孔道,每每雨季來臨常造成河川氾濫,再加上當地居民藉機哄抬渡河船資,造成行旅苦不堪言,於是時任臺灣知府的蔣允焄捐俸號召鄉民一同修築長堤,並造木橋六座,水門十五道,徹底解決行人南北往返的困難。蔣允焄是臺灣前清時期著名的「三蔣」之一,知府任內頗多善政,期滿離任後仍受到百姓感念。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另一通石碑則是記載鹽行天后宮重建的經過,是成功大學歷史系石萬壽教授所撰。
永康鹽行天后宮

※天井※
兩側過水廊壁上寫著「忠孝節義」,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天井上隔著鐵網透天,雖比完全阻隔來得好,但卻犧牲了美觀性。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站在天井抬頭仰望可見正殿上方的正脊脊背為雙龍拜塔剪粘,雙龍前方還有一條鯉魚躍出水波,正是取「鯉魚躍龍門」的意象。從漢代開始民間就傳說著魚化龍的故事,相傳黃河河水因為相當混濁,所以只有耐汙力較強的鯉魚可以在河中生存。在黃河上游有個大禹治水時所開鑿的龍門,又稱「禹門口」,人們發現每每到了春天,這裡總會聚集著逆游而上的鯉魚群,每一條都想要跳上高逾數丈的龍門,但沒有任何一條能成功,因此魚躍禹門化為龍的傳說就這麼流傳下來。不論是龍或魚同樣都具有司水制火的神功,所以也成為傳統建築上常見之題材。
永康鹽行天后宮

天井通往正殿的中軸線台基上的斜坡有一方盤龍石雕,稱之為「御路」,又稱「螭陛」,古時皇帝出入皆乘坐鑾轎,轎夫在兩旁抬著轎子登上台階,而鑾轎便直接從御路上經過,因此流傳御路只有皇帝能經過的說法,不過這裡的經過指的是越過,而不是真正的徒步走過。這堵御路上所雕鑿的盤龍,前爪分掌王印與玉筆,顯然表達出功名亨通的祈念。昔日科舉考試只有狀元能立於金鑾殿的鰲龍御路前,是故有「獨占鰲頭」之稱。鹽行天后宮的這方御路造型,正是呼應了獨占鰲頭的典故。是士子祈求飛黃騰達的象徵。
永康鹽行天后宮

※正殿※
登上正殿,前方由四點金柱所撐起的區域是為拜殿所在,金柱以朱色為底,上方以金漆刻出楹聯,前付金柱為「聖縱於天神護國安民唯天是大,母崇為后功平瀾靖海舍后其誰」,後付金柱是「天以后褒封源溯莆田同沾聖德,上其神宛在恩覃海島永播坤儀」,同樣是歌頌海神媽祖庇佑臺灣百姓的功蹟。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前付金柱上方有著三組橫栱,彼此以方斗承接,最上方做螭虎造型。
永康鹽行天后宮
橫栱與壽樑交接的斗座則是作芭蕉及兔子的造型,芭蕉諧音「招」,而兔子除了諧音「吐子」,兔本身也具有多產的生物特性,因此這組作品可以視為招來子孫滿堂的寓意。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壽樑下的雀替同樣有著雕刻細膩的作品,龍爿這邊可見一隻喜鵲與一頭獾對望著,取諧音便是「歡天喜地」,又結實累累的石榴高掛枝頭,代表著多子多孫的意涵。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虎爿這面可見一隻有著馬的身體,腿部卻生出鱗片,仔細再看腳掌竟然是爪型,其中一爪還握著一只書卷,由此可知這隻異獸當是傳說中的龍馬。清代王鐸的〈龍馬記〉記載「龍馬者,天地之精,其為形也,馬身而龍鱗,故謂之龍馬。高八尺五寸,類駱有翼,蹈水不沒,聖人在位,負圖出於孟河之中焉。」傳說只有在太平盛世時,才有機會看見龍馬現世,因此這類的故事也被視為是祈求天下太平的題材之一。
永康鹽行天后宮
後付金柱的雀替則是有雉雞、獅子、喜雀和朵朵盛開的蓮花,合在一起看就成了「闔家喜事連連」的諧音,另一頭同樣也是這類的寓意,都也是相當討喜的題材。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金柱步通上的獅座,各自站著一位官員,手裡捧著冠與鹿代表著「加官晉祿」。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封牆這面的獅座則是在獅子身邊多了一隻老鷹,取其「英雄」諧音。而獅背上的將軍分持戟與旗,是謂「祈吉」。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正殿空間刻意挑高,突顯主從尊卑的錯落。
永康鹽行天后宮
棟架上的三通五瓜同樣有精細的裝飾,瓜筒上的人物生動活潑,題材有四暢與四愛。四暢指的是日常生活當中四種讓人感到舒服暢快的動作,亦有「舒暢」的諧音,透過這四個小動作來引申人生何處不暢快的豁達開朗。龍爿這頭的兩個動作是伸腰、抓背,虎爿則是掏耳和撚鼻,照片中可見主角們開懷地笑著,表達出此刻暢快的心情。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四愛」指的是四位喜愛某種物品而名傳後世的古人,這裡所見的是龍爿的「周敦頤愛蓮」、「林和靖嗜梅」及虎爿的「陶淵明愛菊」、「唐明皇愛牡丹」。周敦頤,字茂叔,號濂溪,北宋理學的創始人,是出了名的愛蓮雅士,一篇〈愛蓮說〉流傳千年;一段「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為世人所稱頌。
永康鹽行天后宮
林逋,字君復,北宋詩人,宋仁宗賜諡「和靖先生」。終身未仕亦未娶,隱居在西湖孤山與鶴、梅相伴,人稱「梅妻鶴子」,可見其愛梅之深。
永康鹽行天后宮
陶淵明,名潛,自號五柳先生,為魏晉南北朝著名的文學家,其對菊花的歌詠散見於詩歌散文之中,「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怡然自得令人嚮往。「芳菊開林耀,青松冠岩列。懷此貞秀姿,卓為霜下傑。」更是傳達了陶淵明對菊花高雅氣節的讚賞,也是引花自喻,期許自己也能像菊花那般卓爾不群。
永康鹽行天后宮
唐明皇為玄宗李隆基,傳說他特別喜歡牡丹花,常常和楊貴妃在牡丹花園裡飲酒作樂。牡丹因花朵大,色彩鮮艷,花期長,故有花中之王的稱號,也是富貴的象徵。唐代詩人陳正封曾讚牡丹為「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為成語「國色天香」的由來。
永康鹽行天后宮
四愛是傳統建築常見的裝飾題材,透過文人雅士對花卉的嚮往,傳達出除了風雅的志趣,也藉花喻志抒懷己見。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正殿金柱楹聯為「天妃普庇萬姓輸誠繼香火延綿不輟,后廟重光百年舉慶諸委員勞積堪欽」,將對重建委員的辛勞表達感謝的話語寫入聯中,這樣的做法著時罕見,倒也算是替媽祖向各位弟子表達永久的謝意。
永康鹽行天后宮
再觀神龕裝飾,整座木構精雕細琢,上方的看仙刻著民間最熟悉的八位神仙,他們各自代表著社會各個階層,除了有「各顯神通」的寓意,同時也是在傳達修道不分性別貴賤,人人皆可成仙的隱含。這八位神仙以及代表的身分分別為李鐵拐─丐、漢鍾離─將、呂洞賓─儒士、張果老─老人、藍采和─流浪者、何仙姑─女人、韓湘子─少年、曹國舅─貴族。有關八仙的成員自古以來未有定說,直到明代吳元泰著《東遊記》,又名《八仙出處東遊記》才定型,該書開宗明義即載「八仙者,鐵拐、鍾離、洞賓、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而鐵拐先生其首也。」在這八位神仙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尋常百姓生活的軌跡,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成仙經歷。這組八仙同樣以漢鍾離和李鐵拐為首席,龍爿第一位便是漢鍾離,根據《東遊記》的記載「鍾離名權,燕臺人。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合子,又號王陽子,又號雲房先生。父為列侯,官雲中。……及壯,仕漢為大將。」祂曾奉命率軍征討北蕃,開始時連連攻破敵軍陣勢,但因李鐵拐有意渡化鍾離入仙班,故化身老翁助蕃將不聿攻克漢軍,致使鍾離敗陣潰逃。逃亡途中遇見一名胡僧,將之引渡到東華先生的住處跟隨修道,後再遇上仙王玄甫、華陽真人…等人相授,道術日益精進,最後終於位列仙班。漢鍾離的造型相當鮮明,頭上雙髻,袒胸露肚,手持蒲扇一把,每每以開懷之面容示現,令人望之欣喜。而渡化漢鍾離的這位李鐵拐則是吳元泰所認定的八仙之首,《東遊記》的第一篇故事也是「鐵拐修真求道」。李鐵拐本名李玄,書中稱其「質非凡骨,學有根源。狀貌魁梧,抱五行之秀氣;心神宣朗,識天地之玄機。」儼然是名相貌堂堂的秀士,與世人所知的乞丐形象大相逕庭。據說有一回李玄魂魄出竅前往華山與老子論道,臨行前囑咐徒弟楊子守護其身,若七日後尚未還魂才將其軀體焚化。待到第六天時,楊子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亟欲返鄉探視,但又礙於師父的囑託,忠孝難以兩全之下只能先焚了李玄之體,急返家中探母。李玄隨著老子遊遍三十六洞天、蓬萊、方丈諸仙島,到了第七日還魂時才發現軀體已燬,魂魄只好託附在路邊一副剛剛餓死在路旁的乞丐上,成了「蓬其首,垢其面,端其腹,跛其足,倚紫色拐杖而行」的面貌。是故如今我們所見的李鐵拐形象,是一名頭束箍,虯髯面,衣衫襤褸,拄杖持葫蘆的面貌。龍爿第二位是手持魚鼓的張果老,據《東遊記》的描述原是天地混沌初開時的一隻白蝙蝠,受天地之氣,得日月之精而化身為人,後得宛丘、李鐵拐授法而得道。不過史書上所記載的張果是唐代一位修持內丹的道士,「老」則是對他的尊稱。相傳唐玄宗曾邀請祂上朝演繹道法,並封為光祿大夫。之後張果的故事在流間流傳得愈加神化,遂成了一名法術高深的神仙。其最大的特色是倒騎著一頭白驢,可日行數萬里,休息時驢子可以像紙一樣折起來收到箱子裡,要騎乘時只要噴一噴水,紙片就會鼓起再次化成白驢,神異莫名。呂洞賓是八仙當中最負盛名的一位,《東遊記》:「洞賓姓呂名喦,字洞賓,號純陽子。」、「少聰明,日記萬言,矢口成文。」唐武宗會昌年間參加兩次的科舉考試皆落榜,落寞時巧遇漢鍾離以黃梁一夢啟迪尋道之心遂棄儒歸隱,在通過十難試驗後拜漢鍾離為師,一同往終南山鶴嶺論道。呂洞賓和其師漢鍾離都是道教重要的宗師,以修持內丹為修行要務,後為北宗全真教奉為五祖之二。其更在民間信仰裡具有多重身分,例如五文昌之一、五恩主之一…等,可見呂仙祖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擁有崇高的地位。韓湘子在《東遊記》裡被說成是唐代古文大家韓愈的侄孫,曾在韓愈面前施展令牡丹變色,並且預言韓愈有左遷潮州之厄,後來果然應驗,讓不信佛道的韓愈為之折服。不過事實上這則傳說是張冠李戴,韓湘的確是韓愈的侄孫,然而根據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令牡丹變色的是韓愈另一名從江淮來投靠的侄子,這名公子哥兒不學無術,不僅在學堂上會欺負同學,連送到寺廟裡去也被僧侶告狀說他狂妄,後世就這麼的把兩個人合而為一,成了求道成仙的韓湘子。世人所熟知的韓湘子總是以清秀少年的樣貌登場,手中持著笛子,氣質優雅。手持雲陽板的曹國舅,一身貴氣形象,加諸「國舅」之名不難讓人聯想其為「富貴之家」的代表。在《東遊記》的描述中,曹國舅本名曹友,是宋曹太后的胞弟,他們還有另外一位弟弟名喚曹二,但這位曹國舅每每仗著自己國舅的身分,恃強凌弱,搶奪民地,為百姓所痛惡,曹二屢屢規勸胞弟去惡從善,奈何總是不得其果,只好散盡家財濟困貧民,自己則往深山訪道,不問世事,最後在漢鍾離、呂洞賓的引渡之下得道成仙。歷史記載中的曹國舅名佾,字景休,是北宋仁宗皇后曹氏的胞弟,史書中的曹景休是位寡過善於保身的國戚,享年七十二歲,並沒有散財修道的說法。為曹國舅染上神話色彩的宋代修練內丹的道士,將其視為呂洞賓的弟子。何仙姑是八仙當中唯一的女性,傳說祂是廣州增城縣何素之女,唐武后時曾夢見仙人教授吞食雲母粉而得輕身不死,後遇李鐵拐、藍采和授以仙訣而同列仙班。有異說仙姑其實不姓何,乃因其法寶為一朵大荷花,因此後世才訛稱為「何」。最後一位是藍采和,其成道過程在《東遊記》裡較少著墨,僅提到祂為赤腳大仙所降生,放蕩不羈,玩世不恭,手持大玉板,夏天穿著棉襖,冬天則穿著單衣。特立獨行的藍采和常在街上閒晃,唱著帶有醒世寓意的歌曲,在路上行乞得錢後,便把錢財拿去救濟窮人,或者買酒喝,據說有人曾經在幼年和老年時都遇見過祂,祂的外貌竟然都沒變化。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特點與劉海蟾頗為相似,是故在臺灣常有人將兩人對換。八仙是家喻戶曉的神仙組合,正因他們有著代表社會各階層的特質,所以成為相當受到民眾歡迎的一組。
永康鹽行天后宮
下方的眉堵刻著「三姑計擺黃河陣」的故事,情節出自《封神演義》第五十回「三姑計擺黃河陣」;趙公明助商紂對付姜子牙,最後亡於陸壓道人的釘頭七箭書,申公豹刻意將此消息報予三仙島公明之師妹雲霄、瓊霄、碧霄。禁不住申公豹相激的三姝,請出鎮山法寶金蛟剪往西岐尋仇,並排出「黃河陣」拿了楊戩、金吒、木吒三名大將。除了金蛟剪,三位道姑還有一具厲害非常的混元金斗,任何神仙的法寶碰上此斗都會被其所納。三姑仗著法寶的威力擺出了「九曲黃河陣」,此陣厲害非常,就算是上仙赤精子、廣成子、文殊天尊、普賢天尊…等入了陣也只有被擒的下場。最後西岐請動了老子和元始天尊親自下山破陣,收了金蛟剪與混元金斗,並且斬了雲霄三姊妹,這才順利破陣救出被困的闡教眾道人。照片中乘著仙禽的便是雲霄三姊妹,三人在空中祭寶逞威,中間穿插著騎著青牛的老子和乘著玉輦的元始天尊,兩位上仙親自前來破陣,最外圍還有拿著打神鞭與杏黃旗的姜子牙,以及持劍的金吒,持錘的木吒、持槍的哪吒三兄弟。雲霄三仙姑是《封神演義》當中數一數二的女道者,其法寶與異術讓闡教門徒吃足苦頭,展現女神同樣也是法力高強。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神龕花罩雕著七龍環繞,手法細膩,而主神媽祖就奉祀在黃色的帳簾神房內。龕聯題道「聖恩浩蕩靖洪波奠安臺島,母德巍峨行大願繼起湄洲」,同樣點出海神媽祖庇佑海面平靜,由湄洲島發源分靈至臺灣護蔭蒼生。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正殿神龕內可見鎮殿媽頭戴冠冕,持圭於胸前,一雙慈眼俯視眾生,表情莊嚴而慈祥。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JPG

兩側隨侍宮娥雕塑的極為精美,面容端莊秀麗,身上的漆線細膩精巧,足見藝師技巧之高超,以手勢判斷應該是持著芭蕉扇,只是目前不見配件。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在鎮殿媽的正前方奉祀著開基媽祖,如今所見是近期重新粉妝過後的樣貌,與阿中數年前初訪時所看到的截然不同,容光煥發的新貌已掩去了昔日的古韻。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JPG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JPG

永康鹽行天后宮

神龕前方的案桌上還有數尊分靈媽祖,兩側矗立著鎮殿將軍,龍爿的千里眼將軍雙眼怒瞠,頭生單角,身披青袍,右手舉於眼前望天,左手持著大斧。虎爿的順風耳將軍頭生雙角,身披紅袍,左手指耳表達傾聽,手持方戟。雙將塑像同樣精緻細膩,威武而不怖人,肩上飄逸的雲帶代表已是護法正神,而非昔日桃花山上作祟的妖怪。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JPG

正殿龍虎兩爿小港陪祀著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這兩位是傳統農業時代重要的神祇;註生娘娘掌管人丁,這對相當仰賴勞動力的農家來說自然是祈求的對象。福德正神專司莊稼,是鄉里的守護神,同樣也是相當重要的信仰寄託。

※偏殿※
從正殿兩側的過水可通往偏殿,這裡的陪祀神是龍爿的康府元帥已及虎爿的趙府元帥,兩位都是道教著名的護法神。康元帥明康席,神號「仁聖元帥」,有鳥銜長生草以報恩的傳說。趙元帥名朗,字公明,神號「玄壇元帥」,是護法四大元帥中最為人所知的一位,也是是人所尊崇的武財神。康、趙兩元帥一般常見於玄天上帝的配祀神,是玄帝的兩大護法,令人好奇的是主祀天上聖母的廟陪祀的是玄帝的部將?這是巧合?還是有什麼歷史的因素?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結語※
2012年8月24日,阿中第一次參訪鹽行天后宮,對比六年後的再訪感覺差異並不大,廟埕兩側依舊是攤販聚集,門面還是無法完全展現。前些日子廟方曾為木構元件重新上漆,所以有些構件看起來像是上了一層蠟。這裡或許在臺灣媽祖廟界裡的知名度並不高,但所保存的剪黏、木構都是我們認識民國七零年代廟宇工藝的好題材,在這個老工藝越來越少見的年代,這些無疑是值得我們珍視與協助保存的。希望再下一個六年,阿中還能有機會在這裡看看這些「老朋友」。  


【攝‧記】臺南永康鹽行天后宮2018.03.19
【攝‧記】臺南永康鹽行天后宮2012.08.14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永康鹽行天后宮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