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朝隆宮

時間:
2012年6月30日


地點:屏東東港朝隆宮(屏東縣東港鎮延平路108號)

交通方式:可搭乘屏東客運往東港路線至東港站下車,沿中山路往碼頭方向步行至延平路左轉即可抵達,行程約莫十五分鐘。

【東港朝隆宮簡介】引自傳統藝術在台灣部落格
於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年)建廟,至今已有二百八十四年,僅次於香火鼎盛的東隆宮溫王廟(約在二百九十年創建)。

根據考證,東港為後來之港,原本只有茄萣港而已,即現在的大鵬灣。有東港之名稱後,茄萣港改稱西港。自大陸開來的帆船直接進入茄萣港,停泊之處俗稱『船仔頭』,即為現今船頭里,但因為年久日多被泥沙淤積,港門隨之無法泊船,之後船隻改泊東溪,也就是今日東港,後來即以『東港』或『東津』稱之。

大陸帆船進泊茄萣港約在四百三十年前,改入現在之東港約在三百三十年前,相差約一百年左右。東港設置海關當時,東港約有一千多戶居民,皆屬福建南閩移民而來。明代陸續而來,尤其以鄭成功開台後,大陸移民而來東港定居者更多。跨海來台的船隻多數船樓上皆奉祀媽祖以為護航,自明鄭後歷朝歷代皆尊稱媽祖為『航海守護神』。當大陸船隻陸續進入全台各地後,沿岸就有媽祖廟的出現,而東港朝隆宮建在東港溪邊,為當時帆船停泊之埠頭,南部海運貨物集散中心。

相傳興建廟宇時東港一帶突然出現取之不竭之小蝦,即聞名全省之東港蝦米,捕獲之居民人人豐收,因此也有人稱媽祖為「蝦米媽」。歷經時代演變,東港媽祖廟興建後地方日益繁榮,大陸閩南各地行郊皆以東港為貿易中心,遂有人提議擴建媽祖廟,而東港行號爭先恐後慷慨捐資,東港媽祖再有「港郊媽」之稱。商人漁夫每在出海前,皆會到東港朝隆宮媽祖廟祈求媽祖保佑。


朝隆宮興建後香火鼎盛,後來潮州、屏東、里港、旗山、萬丹等地前後興建媽祖廟皆受到東港媽祖所感應。之後東港繁榮直上,至日據時代東港人口增加相當可觀,日人亦相當敬重媽祖,日人在東港設支廳,歷任支廳長也都有到媽祖廟參拜。之後高雄升州東港升郡,第一任郡守更是信仰媽祖,就任第二年即召集地方仕紳重修媽祖廟,歷時兩年終告完成,在當時堪稱南部最具壯麗之廟宇,與北港朝天宮、竹南慈裕宮並稱『台灣三媽祖』。日人廢止東港海關擴建大鵬灣海軍基地,接著發生大東亞戰爭,盟軍空炸台灣,東港也難逃厄運,台灣光復後東港已遭受無情戰火波及,朝隆也元氣大傷,廟宇硬體結構受創,經過地方鄉民大力提倡出錢出力,民國六十一年成立重建委員會,由蔡桂芳先生擔任主任委員,民國六十二年二月開工重建,六十三年九月完成現今廟貌,於七十年完成南北交加式牌樓及兩側壁牆,廟身採取南式建築,且有精緻的木雕,另三川殿的員光、花籃、飛鳳托木以及拜殿前千里眼、順風耳六尺金身為木雕藝師黃龜理遺作。古樸精細的工藝,是朝隆宮木雕之寶。拜殿的藻井,以水滸傳人物透雕方式呈現,為東港老字號松柏雕刻社之作品。廟容不僅莊嚴宏偉;廟中建築細節也相當考究。

東港朝隆宮算是移民者因為從原籍渡海來台,為求保佑航海安全,最終定居後為祈求平安而建立的媽祖廟,雍正元年建廟,經過一次的擴建和一次的重建而有今日的規模,不管是信仰中心或是建築的藝術都是數一數二,至今在東港地區僅次於東隆宮溫王廟,其每次的繞境或是祭典都大有看頭,銅鑼、涼傘開頭,鑾駕手,如意手及大聖母鑾駕乘坐的龍車鳳輦(附圖三),清一色都是由女性所參與,是最美麗最莊嚴最有紀律的隊伍,根據廟中執事人員描述,還曾經受邀前往林園三聖宮及佳冬金龍宮參與繞競祭典活動,為發揚聖母慈悲濟世的精神,朝隆宮於民國六十三年成立董事會,至今已經是第八屆,不但濟貧施惠還贊助不少文化教育機構和慈善團,亦不定期舉辦各種文化活動。每逢繞境祭典活動展開,當地居民無不放下手邊工作參與盛事,在在顯示媽祖濟世救人,救苦救難的顯聖事蹟深植民心,讓位處台灣海峽沿岸的東港因為媽祖的庇佑,更加繁榮進步。

【阿中隨筆】
朝隆宮讓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座氣派,寫著大大的「后德門」三個字的牌樓,當下一定會被那氣勢給震撼的。不過一進廟內,感覺這裡的建築似乎較普遍,再加上廟埕上搭設棚架,遮住了三川門的正面,所以阿中也只針對神像做紀錄而已。

其實很多廟很喜歡號稱自己是台灣三大媽祖廟之一,這類的說法,阿中已經看到將近十來次了,當然這樣的封號要看從什麼樣的角度去評定,可從建築、歷史、信徒遍布,甚至是分靈數去統計,但若是單就建築藝術來判定,阿中每每都覺得與其自己說自己是台灣三大,倒不如先檢視自己保存的有沒有資格稱為三大,以上心得,跟大家作分享囉!

東港朝隆宮

東港朝隆宮

東港朝隆宮

東港朝隆宮
朝隆宮也供奉安胎護生的三奶夫人喔!

【攝‧記】東港朝隆宮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