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水護庇宮

時間:
2013
214

地點:臺南鹽水護庇宮(臺南市鹽水區中正路140號)

交通方式:可搭乘台鐵至新營,出站後前往車站正前方的新營客運總站轉搭公車,有多班路經鹽水的班次,於鹽水站下車即可看見護庇宮。 

【鹽水護庇宮簡介】引自廟會精靈部落格 
月港護庇宮,位於台南縣鹽水鎮中正路市街中心,俗稱鹽水媽祖宮。月港,即今之鹽水港,當時急水溪支流在此形成一月形曲流,三面環繞,因此有月港、月津之別稱。

鹽水昔日瀕臨倒風港內海,有通船之便,早有漢人及平埔族居住,自天啟元年(西元一六二一年)顏思齊,鄭芝龍據台時,由大陸續移民此間,成為漢人在台彊創建最古老都市之一,按台灣各古港多建媽祖廟為漁民之精神支柱保佑出海漁民,可見鹽水橋附近應為原月港港址,當時本地稱為「大龜肉」庄,與安平,鹿港齊名並立,由港口遠航可直達福州、泉州、廈門、澎湖等地貿易,故當時由大陸來台移民初以「福德爺」為守護神,而建一福德祠祀奉之。

天啟三年( 西元一六二三年) 有糖郊「崇興行」之港埠商戶者,從大陸福建省湄洲島嶼朝天閣迎來一尊媽祖,即今奉祀之開基湄洲三媽(糖郊媽),併入福德祠合祀崇拜,並改為媽祖祠(地理鳳凰穴)自此信徒日盛,靈驗異常。迨至永曆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西元一六六一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光復六月著手規劃。改赤崁地方為明京,稱東都(又稱東寧)設一府兩縣,以普魯民遮城為承天府、縣分南北,以新港溪(又稱二蔦松溪、大洲溪,即今鹽水溪)為界。北為天興縣(今嘉義地區)南為萬年縣(今高雄鳳山地區),本鎮即屬天興縣管轄,時名「大龜肉」建置即定。厲行法治,更為解決軍正與糧食兩大問題。

實施寓兵於農之「軍屯政策」遺其所分屯各地,當時屯田開墾之土地,共有四十餘處,屯營所在即以本鎮附為多,鳳山次之,台南附近最少,因此屯兵開墾遂遠至嘉義、鹽水港及鳳山等地(所開墾地稱「營盤田」,本鎮所屬舊營里及後宅里一帶,即於永曆十六年(清康熙元年西元一六六二年)由鄭氏派部將何積善暨泉州人等開墾鹽水港附近平原。何將軍同時迎來鄭成功登台護軍大尊聖母一尊入媽祖祠合祀崇拜,即今奉祀之鎮殿大媽,同年鄭成功病逝,子鄭經嗣,改東都為東寧,改縣為洲,另設安撫司,南北各一,本鎮仍屬天興洲。而鄭氏之參謀陳永華、次子陳漢光亦率泉州百四十餘戶,約六百餘人移居釋仔寺(即今南榮工專之南方)墾地務農。為求反清復明之計實行屯田練兵。先民分散各地,子孫繁衍,自此境內逾趨繁榮。尤對媽祖之信仰益超隆盛。後商人再自大陸迎來雜貨商所奉祀之『敢郊媽』一尊,由布商所奉祀之『布郊媽』一尊。油車以及由昔時港口販賣水、油商所奉祀的『水()郊香擔媽』一尊。(昔時由本廟前出港往湄洲進香,四商郊聖母同船,而香擔媽鎮鎮守在香擔頂)另外義竹鄉角帶圍商人迎來鎮殿『洲仔尾二媽』一尊,同入媽祖祠合祀崇拜。另據當地民間傳說『洲仔尾二媽』由來稱,昔有賣草花者,挑擔四處販為生,一日夜住府城客棧安眠,夢見媽祖指示,明日清晨回家往某方面去一尊媽祖汝請回崇拜。明天照指示去果然一尊媽祖在該處,即捨除一籠草花將媽祖金像請入籠內挑回。至本廟前頓覺沉重。遂進廟擲筊,媽祖降靈顯示願留駐此地,故將該媽祖金像迎祀於本廟內。降至康熙二十二年( 西元一六八三年) 康熙帝命靖海侯水師提督施琅將軍引兵克服台灣後,明鄭滅亡。


台灣歸清建置。設一府三縣;即台灣府,台灣縣(轄十五里,四坊)鳳山縣(轄七里、二庄、十二庄、一鎮、一保)諸羅縣( 轄四里,三十四社)係將鄭氏萬年州為鳳山縣,分天興州為台灣、諸羅二縣。坊、里大都沿鄭制。唯將鄭氏屯田兵士營盤開拓地。新行設庄、所新設之「大奎壁庄」及「井水港庄」即為今本鎮轄區,時屬諸羅縣管轄,大奎壁庄即鄭氏營領,奎宿鎮及壁宿鎮駐營處,因而得名。同時「大龜肉庄」亦隨而改稱「大奎壁庄」。因感於聖母神威顯赫,乃御筆勒封媽祖為『天后』並追封『忠孝仁慈天上聖母』,此後媽祖祠即正式改名為『天后宮』;( 按本宮於民國己亥年重建開地基時,尚有福德祠遺跡在現時中亭蜘蛛結網下,地基十二尺見方,內入黃沙) 境內信眾除改建『天后宮』外,並設圭壁書院,於是本宮遂成為境內歷史文化發祥中心。至康熙五十五年(西元一七一六年)再擴建廟殿,並更名曰「護庇宮」,現廟內尚存有乾隆六十年(西元一七九五年)書立之「重建護庇宮碑記」,撰有此廟沿革「…康熙丙申歲始擇其地,坐北向南重興天后宮以成,且匾其額曰護庇宮…」是為本宮創建年代之根據,乾隆己末年(西元一七三九年)經再修葺,嗣後歷經整修,昔時台灣治安不良,本鎮因為大城,每有變亂,自然多為必爭之地,因此為安全計,當時帝街四圍築有城垣、有磚城與士城,並設東西南北四城門,城外環以水濠,俾便舟楫及防禦,水濠大部以曲流充當之(市街北面為乾壕,推其係掘鑿而成)

大奎壁庄為嘉義、台南間水陸之一重要轉運站,據說當時船隻雲集,街市橫貫水溪,且海水深流,人稱此地為鹽水港。港務鼎盛,人煙稠密,據傳曾達五萬人口之多,藏興街面倚港口,為斯時最繁榮之街道。其次以水手舟夫集居的東安街和以產米粉著名的東興街,由大陸(主要為廈門及泉州)或沿海各港口駛來之船舶,在此卸下布匹、陶瓷、酒類、菸草、木材、中藥、鴉片等。裝上蕃薯簽、赤糖、米、竹筍、福肉等出海。一時行郊林立。門庭若市,著名之郊商有五郊之多。( 糖郊、敢郊、水()、米郊)名聞遐爾。民國十五年地方士紳陳宗能倡議,派陳卻、李海龍渡海前往大陸湄洲島嶼朝天閣再迎來一尊湄洲二媽入宮合祀,自此,香火更鼎盛。日據期間推行皇民化,除金滅道。強制廢除宗教信仰,此宮亦遭迫壞,改做貯稻穀之倉庫,金像須集中焚化,幸本宮主事陳宗能由古董站購回類似金像十餘尊代替焚化。本宮之金像分寄民家,光復後再復位奉祀。

【阿中隨筆】
「鹽水」一個以元宵蜂炮聞名全世界的城市,是台灣開發史相當早的城市之一,古依平埔族語而稱作「大龜肉」,直到鄭軍散二十八星宿軍之「奎宿」與「壁宿」於此,而改稱「大奎壁」。阿中曾一度想探查鄭氏二十八星宿軍屯墾之地,目前已確定的除了奎、壁兩宿,尚有女宿(柳營)、畢宿(橋頭)、角宿(燕巢),以及疑似的虛宿(喜樹)…等。此地因鹽水溪流向彎曲而別稱月港,又稱月津。根據廟方的沿革,護庇宮最早是一座福德祠,因有郊商從朝天閣迎來媽祖一同奉祀而漸漸形成一座媽祖廟,不過以時代背景而言,明末正值兵馬倥傯之際,沿海又有海盜顏思齊一班人,兩岸如何形成商會(),這點可能必須值得探討。

「郊」在閩南語當中和「交」同音,也就是交易的意思,指的就是一種商業公會,最早出現這類的組織是在清領之後的府城,當時兩岸貿易開始盛行,他們將台灣的糖、米、茶葉、樟腦…等產物運送到福建、廣東,再換取相關的日常用品回台,賺取交易間的利潤。由此觀之,要形成「郊」勢必有些客觀的背景,首先就是政局必須相對穩定,再來就是要有經濟基礎相當的團體。試想顏思齊據台期間,中國大陸面臨明清交戰,而台灣海峽又有海盜出沒,而顏思齊自己也才剛剛建立十寨,積極引漢人渡台開墾,怎麼能形成一個有組織又有經濟實力的郊商?是故郊商請聖母渡台之說,可能還需要有更多具說服力的文獻。

再看到鹽水第二階段重要的開墾人物─何積善,這位何將軍的傳說故事構築了整個新營、鹽水地區的開闢史,不只護庇宮,鹽水港、聚波亭以及鹽水武廟皆相傳是何將軍所闢建。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查鄭成功徵臺部將列表當中(請參見http://zh.wikipedia.org/zh-tw/%E9%84%AD%E6%88%90%E5%8A%9F%E5%BE%81%E8%87%BA%E9%83%A8%E5%B0%87%E5%88%97%E8%A1%A8),並沒有何積善這個名字,清領時期相關的台灣文獻史料當中也沒有這個名號,鄭成功手下這麼重要的一位開疆闢土將軍的名號,怎麼不見於文獻記載中?因此何將軍奉請鄭成功船上登台護軍聖母入祀媽祖祠,這點也是需要再多所研究。

再看到第三波開墾史,沿革中提到「參謀陳永華、次子陳漢光亦率泉州百四十餘戶,約六百餘人移居釋仔寺墾地務農」,然而史料中的記載,陳永華所出的二子一女當中,只有長子陳夢緯、次子陳夢球,之後還考上了進士,之後更在鄭克塽投降後回到大陸加入漢軍正白旗的行列,以及嫁給鄭克臧的女兒,這當中並沒有「次子陳漢光」這號人物。另迎請州仔尾鎮殿二媽一事,按洲仔尾天后宮是康熙三十五年才興建,而聖母源由則是原供奉陳永華官邸花園內,請見本部落格的鹽行天后宮一文。若說從洲仔尾天后宮迎請金身,斷無可能於清朝領台前。而康熙二十三年因施琅託言媽祖助戰有功而御賜封號為天后,並於同年改府城寧靖王府為天妃廟,就連關鍵的府城媽祖廟在當時也只稱作「天妃廟」,那麼鹽水媽祖祠何以稱為天后宮?試想在封建時期這是何等不敬之舉,天后是皇帝所封,普通百姓所建的廟怎麼也能稱為「天后宮」?所以這點也是不得不令人質疑的。文獻當中最早有鹽水護庇宮記載的是周鍾瑄的《諸羅縣志》,在卷十二‧雜記志‧寺廟當中有:「天妃廟:一在城南縣署之左.康熙五十六年,知縣周鍾瑄鳩眾建.一在外九莊笨港街.三十九年,居民合建.一在鹹水港街.五十五年,居民合建.一在淡水干豆門.五十一年,通事賴科鳩眾建:五十四年重建,易茅以瓦,知縣周鍾瑄顏其廟曰「靈山」.」。其中鹹水港街的天妃廟,周鍾瑄載明為康熙五十五年由居民所建,這才是具有說服力的創建年代。廟未建之前或許就如先前所言已有金身,不過現階段似乎並沒有可靠的證據可證明。

從《諸羅縣志》的記載內容還可看到一件有意思的事情,這裡記錄的是「鹹水港」,而不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鹽水」,為什麼呢?只要問問當地的居民他們的地名台語怎麼念,絕對不會有人跟你說是「鹽水iam-tsui」,一定都是「鹹水kiam-tsui」,相對於鹹水港,在鹽水地區還另外有個「井(或作汫)水港」(今井水里),這在文獻當中也是有記載的一座古港口,因為這裡為河流入海處,所以港水稍淡,故稱(斬食)jian-sui港。而鹹水港則是相反,所以台語所說的鹹水才是真正反映當地特色的念法。


阿中並不是第一次來到護庇宮,只是上一次來是晚上,淳樸的鹽水小鎮早早就沉靜下來,宮內燈光昏昏暗暗的,而後殿也早就關閉,因此停留沒多久時間就離開了,只留下這是一座收藏大量廟宇繪畫藝師─潘麗水作品的廟宇,也告訴自己下次一定要再來。過了一年,我總算再次造訪了護庇宮,這次來的心態不同了,也更懂得駐足欣賞廟裡的精緻裝飾。如今的護庇宮是單體建築,正面為三開間,左右兩旁各有一座鐘鼓樓,不過不同於其他廟宇兩樓和三川門水平並列的形式,這裡的兩樓是內縮的。整座廟宇是南方廟宇華麗的風格,屋簷上有琳瑯滿目的陶像裝飾,不過看得出來這些應該是近年裝修後的新作品,因此看上去和其他新廟大同小異,這也是令人很感嘆之處,如果每座廟看起來都差不多,那麼就失去了自己的獨特性了。所幸簷下還保有許多舊有的物件可欣賞。首先看到左右兩側的墀頭處,各有一尊剪黏憨番扛著廟角,一手撐簷一手頂腿,不失古樸趣味。正門門楣上懸掛「護庇宮」牌,下方有兩位童子護持,表情生動可愛,只是木牌上蛛絲、灰塵纏繞,看上去有些不雅觀,這或許是廟方應該多注意的小細節。整座三川殿的平面皆以石雕作品為主,正門對聯題到:「護國顯神靈千古功垂寶島,庇民昭聖德一帆風順湄洲」,下方有一對石獅子,照判斷應也是近代作品(古獅常見之造型為公獅開口,母獅閉嘴)

進入三川殿後為前拜殿空間,龍邊牆上嵌有三塊古碑,其中以「嚴禁地保串棍藉屍嚇索碑」和「重興護庇宮碑」最為重要。前碑立於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內容是政府為杜絕當地地保串通差役藉流民屍體恐嚇百姓的惡習所立。當時社會上有很多遊民與乞丐,一旦染病身亡,屍體就會成了當地不肖地保的工具,拿來勒索一般百姓,只要不從就會把屍體丟在你家門口,然後再串通差役前來誣陷。這類的官方碑文常見立於地方大廟,例如旗山天后宮、楠梓天后宮也都有,由此可證護庇宮在鹽水地區的重要性。而後者為乾隆六十年九月所立,內容明確提到護庇宮創建於康熙丙申歲,也就是康熙五十五年,應證《諸羅縣志》所載。除了欣賞碑文,此時也可以回頭看看三川殿的三組門神繪畫,這是出自於府城名家潘麗水大師的作品。潘麗水出身於日據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畫風秀麗,為台灣諸多廟宇競相聘請之繪畫大師。他為護庇宮留下了許許多多優秀的繪畫作品,中門門神為秦瓊與尉遲敬德,秦將軍腰掛弓弩而無箭,尉遲將軍配帶弓箭而無弩,這是傳統門神組合的規矩。甲冑下擺上還繪有八仙,型態各異,精緻非凡。龍門則為一對侍官,面容斯文俊秀,眼神柔合而堅定,一手持拂塵一手捧香爐與牡丹花,衣袍上還有栩栩如生的金龍。而虎邊則為宮娥,持如意與酒壺、瓜果,面容秀麗端莊,展現出十足的東方美。而前拜殿橫梁上則是一幅題為「惠我無疆」的繪畫作品,主角是文武兩財神以及諸位仙童,傳達出庶民求財的想望。

再往前走去則為拜殿空間,拜殿上方的天井相當華麗,天井下方的最中央安有中壇元帥護持道場,兩旁則為螃蟹、龍蝦,螃蟹取義為科甲,這點我們在北港朝天宮那則有討論過,而龍蝦則較為罕見。此外,拜殿上方的每枝樑上都有繪畫作品,而這裡的神桌上也供奉著數尊媽祖神像,讓信徒可以近距離瞻仰媽祖神采。兩旁牆堵則有同為府城名師的葉進益之剪黏作品。

拜殿在往內走去則為正殿,有木製柵欄隔開媽祖神龕的空間,神龕為華麗的木雕裝飾,媽祖神像端坐其中。護庇宮的鎮殿媽是少見的軟身鎮殿媽,右手持摺扇,左手持帕斤,肅穆的面容象徵救世的堅毅之心。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護衛在前,身上的斑駁突顯出年代感。龍虎兩邊各陪祀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在正殿的兩側壁堵上也有四幅潘麗水的畫作,分別為渭水適情、歷山隱耕、南陽高臥以及有辛樂道,皆為聘賢題材,也常見於廟宇莊是題材中。每幅畫作線條柔美,每位人物表情深動,靜態的畫作似乎就是能傳達出動態的意象來,真不愧是一代大師的作品。

走出正殿回頭看看山牆上同樣也有繪畫作品,不過筆法以及用色就和廟內的有顯著的差異,這是近期修廟時,請嘉義的劍峰所畫的,之前在中壢的仁海宮也看過他們的作品,阿中個人是覺得他們的作品用墨較重,有點西方油畫的風格,感覺比較沒有那麼輕靈。而後殿維護庇宮新落成的普陀寺與靈霄寶殿,分別供奉觀世音菩薩與玉皇大帝,這棟新落成的建築物字是華麗非常,大量的石雕作品,值得遊客細細欣賞一番。

如今的護庇宮為現代鋼筋水泥建築而成,雖然少了古廟的風味,但廟裡保存著許許多多古物,以及名師的作品,值得所有前來參訪的朋友慢慢欣賞。下次來護庇宮,可別來去匆匆,拜拜媽祖之餘,看看畫作,讀讀古碑,相信能為大家的心靈帶來更豐富充實的回憶的。

鹽水護庇宮

鹽水護庇宮
鹹水港街的天妃廟,周鍾瑄載明為康熙五十五年由居民所建,這才是具有說服力的創建年代。

鹽水護庇宮
如今的護庇宮是單體建築,正面為三開間,左右兩旁各有一座鐘鼓樓,不過不同於其他廟宇兩樓和三川門水平並列的形式,這裡的兩樓是內縮的。整座廟宇是南方廟宇華麗的風格,屋簷上有琳瑯滿目的陶像裝飾,不過看得出來這些應該是近年裝修後的新作品,因此看上去和其他新廟大同小異。

鹽水護庇宮
左右兩側的墀頭處,各有一尊剪黏憨番扛著廟角,一手撐簷一手頂腿,不失古樸趣味。

鹽水護庇宮
正門門楣上懸掛「護庇宮」牌上蛛絲、灰塵纏繞,看上去有些不雅觀,這或許是廟方應該多注意的小細節。

鹽水護庇宮
立於乾隆四十七年三月,內容是政府為杜絕當地地保串通差役藉流民屍體恐嚇百姓的惡習所立。當時社會上有很多遊民與乞丐,一旦染病身亡,屍體就會成了當地不肖地保的工具,拿來勒索一般百姓,只要不從就會把屍體丟在你家門口,然後再串通差役前來誣陷。這類的官方碑文常見立於地方大廟,例如旗山天后宮、楠梓天后宮也都有,由此可證護庇宮在鹽水地區的重要性。

鹽水護庇宮
乾隆六十年九月所立,內容明確提到護庇宮創建於康熙丙申歲,也就是康熙五十五年,應證《諸羅縣志》所載。

鹽水護庇宮
三川殿的三組門神繪畫,這是出自於府城名家潘麗水大師的作品。潘麗水出身於日據大正三年,西元1914年,畫風秀麗,為台灣諸多廟宇競相聘請之繪畫大師。

鹽水護庇宮
中門門神為秦瓊與尉遲敬德,秦將軍腰掛弓弩而無箭,尉遲將軍配帶弓箭而無弩,這是傳統門神組合的規矩。甲冑下擺上還繪有八仙,型態各異,精緻非凡。

鹽水護庇宮 
龍門則為一對侍官,面容斯文俊秀,眼神柔合而堅定,一手持拂塵一手捧香爐與牡丹花,衣袍上還有栩栩如生的金龍。

鹽水護庇宮
虎邊則為宮娥,持如意與酒壺、瓜果,面容秀麗端莊,展現出十足的東方美。

鹽水護庇宮
前拜殿橫梁上則是一幅題為「惠我無疆」的繪畫作品,主角是文武兩財神以及諸位仙童,傳達出庶民求財的想望。

鹽水護庇宮
拜殿上方的天井相當華麗,天井下方的最中央安有中壇元帥護持道場。

鹽水護庇宮
鹽水護庇宮
兩旁則為螃蟹、龍蝦,螃蟹取義為科甲,這點我們在北港朝天宮那則有討論過,而龍蝦則較為罕見。

鹽水護庇宮
拜殿上方的每枝樑上都有繪畫作品,而這裡的神桌上也供奉著數尊媽祖神像,讓信徒可以近距離瞻仰媽祖神采。

鹽水護庇宮
拜殿在往內走去則為正殿,有木製柵欄隔開媽祖神龕的空間,神龕為華麗的木雕裝飾,媽祖神像端坐其中。

鹽水護庇宮
護庇宮的鎮殿媽是少見的軟身鎮殿媽,右手持摺扇,左手持帕斤,肅穆的面容象徵救世的堅毅之心。

鹽水護庇宮
千里眼、順風耳兩位將軍護衛在前,身上的斑駁突顯出年代感。

鹽水護庇宮
在正殿的兩側壁堵上也有四幅潘麗水的畫作,每幅畫作線條柔美,每位人物表情深動,靜態的畫作似乎就是能傳達出動態的意象來,真不愧是一代大師的作品。

鹽水護庇宮
走出正殿回頭看看山牆上同樣也有繪畫作品,不過筆法以及用色就和廟內的有顯著的差異,這是近期修廟時,請嘉義的劍峰所畫的,之前在中壢的仁海宮也看過他們的作品,阿中個人是覺得他們的作品用墨較重,有點西方油畫的風格,感覺比較沒有那麼輕靈。

鹽水護庇宮

鹽水護庇宮
而後殿維護庇宮新落成的普陀寺與靈霄寶殿,分別供奉觀世音菩薩與玉皇大帝,這棟新落成的建築物字是華麗非常,大量的石雕作品,值得遊客細細欣賞一番。

鹽水護庇宮
精緻非凡的紙雕藝術品,讓人看了讚嘆不已。

鹽水護庇宮

鹽水護庇宮 鹽水護庇宮

鹽水護庇宮
如今的護庇宮為現代鋼筋水泥建築而成,雖然少了古廟的風味,但廟裡保存著許許多多古物,以及名師的作品,值得所有前來參訪的朋友慢慢欣賞。下次來護庇宮,可別來去匆匆,拜拜媽祖之餘,看看畫作,讀讀古碑,相信能為大家的心靈帶來更豐富充實的回憶的。

【攝‧記】鹽水護庇宮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