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7月26日
地點:臺南鹽埕天后宮(臺南市南區鹽埕路291巷15號)
交通方式:可於臺南火車站前搭乘高雄客運往茄萣1號路線、約30分鐘一班,至日新國小站下車即可抵達。
【臺南鹽埕天后宮簡介】引自船夫部落格
鹽埕天后宮相傳於乾隆二十三年 ( 1758 ) 之前由居民共同創建,至今已有二百五十年歷史,廟址原在日新里內,同治十年 ( 1871 ) 士紳楊氏遷築於今日新國小現址,明治三十七年 ( 1904 ) 修建,昭和五年 ( 1930 ) 在廟址建學校,於是居民商議將廟遷至現址,民國十九年後重建廟貌後,復於三十七年和四十二年兩度增建並於六十六年重建始有今之規模。
「鹽埕天后宮」是府城最南的「港口媽祖宮」,為鹽埕地區媽祖信仰中心之一,廟內供奉的是媽祖和武惠尊王,香火鼎盛。由於台灣四面環海,海上活動頻繁,因此媽祖成為台灣人最普遍信仰的神明之一。臺南鹽埕地區因靠海,早期居民多以討海為生,因此也發展出媽祖信仰。
「鹽埕」昔稱「瀨口」,就是曬鹽場的意思。鹽埕近海,是以土地利用多為鹽田,附近居民以曬鹽為生,是臺南府城外一個小村落。臺灣四面皆為海,但鹽業開始得並不算早,當時臺灣所需用鹽仍從中國大陸進口,直到鄭成功驅荷入臺,次年其子鄭經繼位,仍然隔海與清軍對峙,以致兩岸貿易幾乎中斷,故諮議參軍陳永華才在明永曆19年(西元1665年),於萬年州的瀨口(即今臺南市南區鹽埕一帶)闢設鹽灘,教民修築坵埕,引海水製滷,以日光晒鹽,並開徵鹽稅,稱為「瀨口鹽埕」,這是臺灣第一片鹽田。後因水災淹沒鹽田,鹽民陸續搬遷到原址西北隅,這地方即稱為鹽埕。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為推動宗教文化,特別與廟方合作舉辦「臺南市媽祖文化季」慶祝活動,將媽祖文化融合了鹽產業文化,配合希望民眾向媽祖祝壽的同時,也能認識鹽埕在地宗教文化和台灣鹽業產業文化,而這也是鹽埕天后宮有別其他媽祖廟的特殊文化。
【阿中隨筆】
雖然喜歡臺南,也常跑臺南,但對臺南南區阿中真的很不熟,因為這裡似乎沒有甚麼觀光景點,有名的黃金海岸對不喜玩水的我來說可是一點興趣也沒有,所以在此之前很少會來南區逛逛。或許也是因為這裡靠海,自古以來便是城外郊區,因此才沒妥善保存下什麼古蹟吧?
鹽埕天后宮不難找,它就在省道的旁邊,而且也有一座牌樓提醒過路人注意,阿中會知道有這麼一座媽祖廟,其實是從之前到彌陀媽祖廟時連結起來的。之前介紹彌陀彌壽宮時,我們曾提到清代的彌陀是一大遍曬鹽場,稱之為「瀨南鹽場」,既然有瀨南,那應該就有相對的瀨北才對,那瀨北在哪裡呢?那就是在這裡─鹽埕天后宮囉!在天后宮的廟前還留有一方「重修瀨北場碑」,而且廟方還設爐祭拜哩!而這裡也被臺南市政府列為市定古蹟。
整座天后宮規模並不大,正殿裡供奉媽祖娘娘,只是這裡的鎮殿媽不僅有鐵欄杆阻隔,還有帳幃遮蔽,再加上殿內光線昏暗,所以鎮殿媽一整個超難拍的。阿中還是要不免嘮叨一下,身為大廟的管理者應該要負責打理廟的門面,正廟的光線應該要充足,這樣才能讓神容光彩,昏昏暗暗的實在很不莊嚴啊!
鹽埕天后宮經過歷次的翻修方有如今規模,屋脊上的剪黏雖多有剝落,但亦有可欣賞之處,下次如果有機會來臺南南區,不妨撥空過去走一遭。
有欄杆還有幛幕,一整個超難拍的。
鹽埕天后宮有座牌樓,可引起過路人的注意。
香爐上的狻猊超可愛的啦!嘴笑卡裂塞塞
三川殿上左右龍虎堵上方各有一幅教忠教孝的剪黏裝飾,特別的是裡面的角色都穿著時裝,煞是有趣。
這雀替上的龍凸眼凸眼的,很可愛。
負責扛起鹽埕天后宮廟角的大力士,也頗有鹽田少年的風格啊!
【攝‧記】臺南鹽埕天后宮
- Jul 26 Thu 2012 13:23
臺南鹽埕天后宮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