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里振坤宮

時間:
2014514


地點:大里振坤宮(臺中市大里區仁化里仁化路518)

交通方式:搭乘臺鐵至新烏日車站或搭乘高鐵至臺中站,轉搭3158路公車往大里,於仁化里站下車即可抵達。

【大里振坤宮簡介】引自仁化振坤宮部落格
本宮建於清道光十年(即民前82年西元1830年),由地方望族林志德先生之祖父輩執友,從湄洲天后宮祖廟恭奉天上聖母神像(軟身老二媽)來台,因神顯示要鎮駐台中廳藍興堡蕃仔寮社(現在的大里市仁化里本宮廟址)庇佑眾民,當時庄民篤信湄洲媽祖,遂共同建立一座矮屋低簷土角造的簡陋小祠奉祀,此即本宮建廟之創始也。

民國十二年地方士紳林氏望族乃鑒及廟宇窄隘,不敷眾用,再議重建,並捐獻七分餘土地作為本宮建廟基地,並配合地方善士發起募款重建事宜,同時推荐林志德先生為首任總理,然後由歷任保正何木成、林岳、何壬癸、林老港等為管理人,順接林重。至臺灣光復後由歷任村長吳川逢、吳川彬、徐朝成、江漢東等為管理人。

緣於民國八十四年為配合本里仁化路拓寬工程,乃共議成立廟宇重建委員會,即著手籌謀捐資,積極展開擴建工作事宜。本鉅大的工程於翌年(八十六年)孟冬開始動工,經三年餘之歲月,終於八十九年仲冬全部竣工完成,廟貌煥然一新,即今本宮之廟景也。

【阿中隨筆】
振坤宮位於大里區仁化里,有關大里杙的開拓史,湊陣拜媽祖已在大里福興宮當中做過介紹,在此便不再贅述。仁化里雖隸屬大里區,但與大里杙老街還是隔著大里溪與頭汴溪,因此漢人的開拓足跡晚於對岸的老街,這點從這裡舊稱「番仔寮」也可為之佐證。如今的仁化、仁德兩里是昔日的「番仔寮」,據說這個名稱是因為原居住在此的平埔族群,在歷經戰亂離去後留下了許多用茅草與石板搭建的屋寮,因此接續而來的漢人便將此地稱之為「番仔寮」(資料參考http://dalihealth.jah.org.tw/9_dali/17.asp)。對照大里杙的開發史,由於乾隆五十一年(1786)的林爽文事件,造成了當地居民的生活產生了相當大的變動,之後又歷經了嘉慶、道光兩朝,大里杙的漢人越溪進入番仔寮也是值得相信的推敲,因此振坤宮的沿革紀錄裡所謂的先祖於道光年間抵達此地也是符合時代背景,只是當時並沒有「臺中廳」這樣的政府層級,臺中廳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才成立,因此道光年間的番仔寮應當是屬於彰化縣藍興堡轄才是。

透過清代的史書,我們找不到有關振坤宮的創建紀錄,這點從沿革所提的直至日據時期才集資建新廟有關,畢竟從道光至日據這近百年來振坤宮還只是個地方小廟,自然罕見於紀錄之中。只是阿中試圖在史書裡找尋振坤宮相關紀錄的同時,卻也發現了幾點令人玩味的「巧合」。根據振坤宮沿革,這裡的媽祖是由地方望族林志德的先祖自湄洲奉請而來,一開始是創建小祠奉祀。試想,何以番仔寮當時的居民願意奉祀林家的神祇,並且集資建祠?其中雖可歸因於媽祖的靈感庇佑,然而更令人相信的應該是與林家在當地的地位有關。前文沿革只提到林志德的名號,並稱其為當地望族,然而卻未明確指出林氏先祖所指何人。我們在搜尋清代文獻有關大里番仔寮的紀錄時,意外發現了一則光緒十四年(1888)的土地丈單,內容記載:「臺灣布政使司為掣給丈單事照得全臺田園。奉爵撫部院劉奏明清丈陞科,今彰化縣丈報保字第貳千柒百柒拾捌號業、田、番田園主林振坤,坐落藍興里、堡番仔藔庄下則田園○甲參分肆厘壹毫玖絲其四至。並賦則由縣編造圖冊外合行掣給丈單永遠管業,嗣後倘有典賣應將丈單隨契流交推收過割須單。右給彰化縣園主林振坤收執 光緒拾肆年六月廿五日給(請參閱「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資料」http://c.ianthro.tw/31943)。這張丈單是由政府正式發給地主的土地所有權狀,明確記錄土地的大小以避免將來買賣時所產生的糾紛。在這篇引文當中可以找出「藍興堡番仔藔」以及地主「林振坤」這兩個關鍵字。振坤宮大廟的創建是在日據時期,換言之在此之前都只是一座簡單的小廟,這座小廟為何取名「振坤」?雖說「坤」相對於「乾」有大地、女性的意涵,與「振」字搭配成廟頗有奮發后德之意。然而偏偏這麼湊巧的,這位光緒年間在番仔寮擁有土地的地主名字也叫「振坤」,這兩者之間是巧合還是因果,頗值得更多有識之士進一步推敲。如果說振坤宮的創立與這位林振坤先生有關,那麼我們或許就能為振坤宮的創建紀錄提供更有說服力的史料證據。

在結束仁化振坤宮的創建歷史的探討之前,不得不再提一下如今在大里地區還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楊知縣破三星拱照」傳說。這則傳說我們在大里福興宮的隨筆當中也已提及,當時阿中已經以地理位置與興建年代兩個面向做了反駁,如今再看振坤宮的創建史,這樣的傳說更可直接視為謬誤了。「知縣破三星拱照」當中的知縣指的是嘉慶十五年至十八年(1810-1813)間,擔任彰化縣知縣的楊桂森。如果說楊桂森真的怕大里再度誕生像是林爽文這樣有能力造反的人,因此改變了媽祖廟的座向,那麼對照前文沿革所述,楊知縣在位期間仁化振坤宮可還沒建立,甚至連林家先祖都還沒請媽祖抵達,如此何來三星拱照之說?鄉野間的稗官野史或許可當作茶餘飯後的笑談,但在探討地方文史的同時,我們應當以嚴謹、負責任的態度來陳述,以免將謬誤一代一代的傳下去,導致後世信以為真,我認為那樣是對歷史的不負責,更是對先人的不公平。

振坤宮是阿中拜訪大里三廟的第二站,從臺中高鐵站就有直達的公車可搭。一進入仁化里社區就發現這裡比原先想像的還要熱鬧,廟埕前的素食攤位,從絡繹不決的人潮便可窺知美味程度,不過阿中此時可是時間寶貴,不容許我盤桓啊!

如今的振坤宮廟貌,是民國八十九年剛剛重建完成的,外觀新穎恢弘,為鋼筋水泥式建築,廟分雙層,平面為三開間,裝飾作品以石雕為主。二樓屋頂為硬山重簷式,正脊脊背的主題是雙將乘龍護三仙。福祿壽三仙身著色彩斑斕的朝服,手上持捧著代表各種吉祥意涵的法器,福神的如意、祿仙的童子、壽仙的壽桃,正是福祿壽的最佳寫照。三仙兩側的將軍跨騎青龍,手持旗、球、戟、罄,龍麟片片在陽光的折射下更顯神采奕奕。青龍外側的則是棲於松樹上欲振翅高飛的仙鶴,有祈求長壽的寓意。下方西施脊先是有一排松鼠、葡萄、香蕉,象徵招來多子多孫,再來便是貫錢、角印、葫蘆、芭蕉葉以及卷軸等吉祥的法器。再看脊肚處則同樣是常見的八仙賀壽的題材,只見代表各行各業的八物神仙分乘各自的坐騎向南極仙翁朝賀而來。脊肚下方則是陸地上五種勇猛的野獸:麒麟、虎、豹、獅與象。兩側的印斗處則是安著秦瓊、尉遲敬德這兩位著名的門神將軍。兩道規帶牌頭處的武場戲齣,一邊上演著武將對戰,另一邊則是膾炙人口的封神故事:泗水關眾將戰余化。在《封神演義》的故事當中,余化為商朝泗水關副將,有「七首將軍」的稱號,坐騎為火眼金睛獸,有一把厲害非常的化血刀,周將哪吒、雷震子都曾吃過虧。這幅牌頭作品中只見姜子牙騎著四不像,手持杏黃旗,率領哪吒、雷震子迎戰四面六臂的余化,戰況激烈。不過這些陶俑作品多半都是灌模的重製品,在別的地方也看得到,例如這尊哪吒陶俑造型實在過於粗糙,讓人們心中輕靈神勇的太子形象,成了這般體態肥胖的樣子,著實令人不敢領教啊!除了排頭裝飾,屋簷上裝飾多半都常見於其他新修建的廟宇,在欣賞之際因此也少了一絲獨特性與驚奇感,不過還是免不了令人嘆息。

登上階梯進入三川殿之前,可先多花一些時間欣賞石雕作品,中央丹墀處有雕刻精細的九龍石壁,四周欄杆上還有不同主題的石雕作品,各自標明主題便於導引欣賞,例如玉兔家雞、和合二仙…等。最外側鐘鼓樓下方的平面牆堵,一頭刻著八仙閒逸圖,對聯題到「
仙芲聚頂朝元身不老,群氣凌虛相會道無邊」,傳達了道家講求養元神以長生的理念。另一頭則是八女演奏圖,八位仕女各自演奏著絲竹與擊鼓,兩側詩作題到「八紘睲世清音消俗慮,秀鳳朝陽法雨洗塵心」八紘指的是八方極遠之地,清音之效能通達八紘,醒世消慮,點出樂音能洗滌心靈的功能。

登上三川殿可先見一對雙龍盤柱,是近代廟宇普遍的配置,龍柱上方的豎材分別是仙翁與麻姑,只是兩位手中所持的物品和常見的有些不同,仙翁一手拄柺,一手拿著卷書,而麻姑則是手捧茶壺,讓原本就代表長壽獻瑞的組合,如今又多了增祿賜福,更加圓滿了。振坤宮的一樓因為做了挑高設計,因此各片牆堵都比傳統廟宇有更多的發揮空間。正門大楣為雙龍帶八仙,只見八仙分乘各自不同的仙禽異獸,手中持著各自的法器,悠閒自得的匯聚而來。楣上還有兩層以紅色為底,金色為主色的彩雕,花鳥走獸各自展威,好不熱鬧。振坤宮宮牌高懸正中央,後方牆面雕刻著一群眾生,在茫茫浪濤中望著宮牌,頗有期望媽祖解救脫離苦海的寓意。再上層則是八仙齊賀搭配八駿圖,十足展現了傳統廟宇極盡華麗之能事。正門對聯題到「
振新瑞氣護國庥民千秋霑德澤,坤顯神光安瀾靜海四境沐恩波」。兩側門扇石堵同樣也是精彩的石雕作品,頂堵的主題是「商山四皓」以及「五老觀圖」。「四皓」指的是秦末漢初的隱士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這四人原為秦代的博士官,後因見贏政暴虐遂罷官隱居商山,採紫芝為食,皓首潤顏,頗有仙家之氣。至於五老觀圖的典故傳於上古堯帝於黃河畔設壇祭祀時,忽見五位皓首童顏的長者,一同觀看著一張河圖,堯帝湊上前去觀望,只聞老人言道此圖乃帝王順天時、謀思略,使之受命於天的瑞兆。隨後一匹龍馬口銜白玉河圖躍出河面,贈與堯帝,五老也化成流星升空而去。「商山四皓」與「五老觀圖」的故事都帶有道家神仙氣息,也由於主角都是皓首童顏,因此也有祈求長壽的寓意在,這題材也時常被引入廟宇建築之中。身堵的部分為武齣鏤雕,龍邊主題是「三英戰呂布」,乃三國演義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劉關張三兄弟自平定黃巾亂後,第一次在天下諸侯面前展現實力。虎邊同樣也是三國演義著名的「單騎救阿斗」,趙雲單槍匹馬進入曹營尋找失散的糜夫人與少主劉禪,一身膽色毫不畏懼,最後成功衝出敵營完成任務,成就了流傳千古的英勇名聲。兩扇身堵透過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以人物的忠孝節義期望為後世子孫興起見賢思齊的功效。腰堵的部分則是兩幅博古圖,有桃、佛手、蓮、壺、羽扇、聚寶盆、古錢…這些帶有吉祥寓意的物品,其中在虎邊的博古圖當中有一本書冊,書名寫著本草綱「木」,「綱木」是為何物?該是「綱目」才是啊!最下層的裙堵同樣是一對麒麟回望。

除了正門有豐富精采的石雕,兩側小港門同樣也是不遑多讓。兩側大楣分別刻著九位羅漢圖,加在一起便匯成了佛家的十八羅漢。羅漢全稱「阿羅漢」,是佛教認為四種最上層果位的第三位,僅次於佛、菩薩。阿羅漢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是依循佛陀教法而證悟,脫離生死輪迴而入無餘涅槃的聖者。原本在印度只有十六羅漢的稱呼,到了中國才演變成十八羅漢。只是光是十八羅漢還有兩套不同的系統,一般為民間信仰所採用的是「笑獅羅漢、坐鹿羅漢、托塔羅漢、舉缽羅漢、靜坐羅漢、騎象羅漢、歡喜羅漢、過江羅漢、伏虎羅漢、探手羅漢、沉思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開心羅漢、挖耳羅漢、降龍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這裡為大家介紹幾位羅漢的生平傳說,自古以來十八羅漢的身分眾說紛紜,因此到了乾隆皇帝便由官方統一確定十八羅漢的身分年間,伏虎羅漢和降龍羅漢原本不在十六羅漢之列,是佛教傳入中國方衍生出的羅漢,依據乾隆欽定的說法,伏虎羅漢即為
納答密答喇尊者(彌勒尊者),傳說伏虎羅漢生前所修行的寺院周遭常有老虎出沒,後來被其馴服而成為護法,故稱伏虎羅漢。探手羅漢,名為半托迦,因打坐完常舉起雙手伸展因而得名。靜坐羅漢,名諾距羅,位出家前為武士,力大無窮,故又稱大力羅漢。托塔羅漢,名蘇頻陀,是佛陀在世時所收的最後一名弟子,佛陀涅槃後蘇頻陀為懷念佛陀,便時常手持佛塔,以塔象徵佛陀,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謹遵佛陀的教誨。沉思羅漢,名羅怙羅或羅睺羅,俗家身分乃佛陀悉達多的獨生子,年幼即跟隨父親出家,在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以密行居首。芭蕉羅漢,名伐那婆斯,因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因此得名。振坤宮的十八羅漢像各個神態不同,展現不一樣的性格,也象徵不同法相、根器的眾生,都能依循佛陀正法得證果位,為佛性不二的最佳寫照。小港門的兩側牆堵雖然空間不大,但石雕作品仍不馬虎,最上層的頂堵分別是風神、雨伯、雷公、電母四神,象徵護持道場,也聽令於天上聖母的派遣。身堵與裙堵則是有以花鳥獸為主題的雕刻,兩道門分別有聯題到「仁澤生民氣運三儀正道涵千界,化敷里邑光昌四表靈威格九天」以及「善安勳大風調雨順恩光昭舜日,化俗功高國泰民寧德澤沐堯天」,正當阿中納悶藏頭的「仁化」、「善化」所指為何時,轉頭一看,振坤宮所在的十字路口正是仁化路與善化路的交叉啊!此聯十足切題,十足巧妙。

三川殿平面的石雕已相當精采,兩側對看壁的內容也不遑多讓,除了有廟宇必見的龍虎雙堵,雙堵上的首堵還有精彩的平面大理石雕與浮石雕,平面大理石雕龍邊主題為「渭水聘賢」,虎邊即為「成湯聘伊尹」,是常見的四聘故事。浮石雕的題材為「需須之戰」與「反西凉」;但遍查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並沒有「需須之戰」的記載,這裡可能是匠師將三國時期的「濡須之戰」給誤植了。這是一場在赤壁大戰曹魏進攻孫吳的戰爭,孫權靠著手下大將呂蒙打敗了魏國大軍,另外三國演義當中著名的「草船借箭」其實真正的發生背景是在濡須之戰的時候,而想出這個謀略的人其實是孫權而非演義中的諸葛孔明。至於反西凉的故事同樣是在三國,馬超為韓遂帳下大將,後曹操忌憚馬超之英勇而行使離間計,使得馬超反出西涼,之後輾轉投靠劉備而成為蜀漢五虎將之一。在兩堵三國武戲齣下方則是另兩堵著名的四聘故事,分別為「堯帝聘舜」以及「文王聘姜太公」。之後才是接降龍、伏虎兩羅漢的龍虎堵。在三川殿看壁的最外側則是以大理石雕呈現,上層以「媽祖收蛟龍」、「媽祖收二妖」為題,讓前來振坤宮參拜的信徒,在未進廟裡前就已經可以感受主神媽祖的神威顯赫。下層則是刻著八仙當中的四位人物:呂洞賓、李鐵拐、韓湘子、鍾離權。相傳李鐵拐為八仙之首,而漢鍾離為呂洞賓之師,呂洞賓再引渡韓湘子入道門,因此這四位堪稱是八仙當中一脈相承的人物。在大理石浮雕的內側還有一方細小的空間,安置著祈求吉慶將軍石雕,這兩方石雕不因空間狹窄而草草裝飾,其雕工同樣值得欣賞。

因振坤宮為現代式建築,格局與傳統廟宇有所不同,進入廟內後即為拜殿與正殿空間,上方天井為不透天的密閉式。兩側護室上方的牆堵安著浮雕作品,龍邊為「媽祖出巡萬民朝拜」,虎邊是「媽祖白日昇天得道」,傳達的是媽祖受萬民恭奉的意象。兩側則是搭配著媽祖在世時的神話傳說,有「化草為木」、「神燈救漁民」、「聖泉救疫」…等。化草為木的故事,出自於《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原題為「化草救商」,內容記道:「
嶼之西有鄉曰門夾,當港口出入之衝,[石多]礁錯雜。有商舟渡此遭風,舟衝礁侵水,舟人哀號求救。妃曰:『[石多]頭商舟將溺,可急拯』。眾見風濤震盪,不敢向前。妃乃擲草數根,化成大杉,排駕至前。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少頃,風漸平,浪漸息,舟中人相慶,皆以為天助。及閣岸整理舟楫,倏見大木飄流,不知所向,詢鄉人方知化木附舟,悉神姑再造力。」。《天妃顯聖錄》是歷史上第一部有系統整理媽祖相關事蹟的書籍,成於清康熙年間。這則「化草救商」的故事為媽祖救海難的對象,由漁民擴大到了商人乃至於眾生,任何在海上有難的人民,皆能祝禱媽祖祈求庇佑。至於「神燈救漁民」則是最膾炙人口的媽祖傳說故事。至於「聖泉救疫」則未見錄於《天妃顯聖錄》當中,應當是「禱雨濟民」的衍伸故事;《天妃顯聖錄》〈禱雨濟民〉:「妃年二十一歲時,莆大旱,山焦川涸,農民告困。通郡父老咸曰:『非神姑莫解此厄』!縣尹詣妃求禱。妃往祈焉。擬壬子申刻當雨。及期,日已午,烈燄麗空,片雲不翳。尹曰:『姑殆不足稱神乎』!未幾,陰霾四起,甘澍飄灑,平地水深三尺,西成反獲有秋。眾社賽日,咸懽呼頂禮,稱神姑功德不可思議!」。這些神蹟如今看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或許真是不可思議,因此才造就閩南一帶的媽祖信仰能如此深植人心。回頭欣賞門神作品,這裡的門神採木材浮雕設計,讓大門顯得更加的厚重扎實,只是人物五官的表現似乎稍顯粗糙,以小港門的侍女來看,眼睛的呈現方式看上去有些呆板無神。

再觀振坤宮正殿,以紅色為底漆,金色為主色調,讓整座正殿看起來貴氣逼人。雍容華貴的鎮殿媽高座神龕之中,豐腴的臉頰,堅毅的眼神,微揚的嘴唇,呈現的正是臺灣人對於母親的形象。頭戴珠冠象徵尊貴無上的神格,手持朝天笏代表隨時上達天聽。不過廟方似乎刻意張開冠冕上的裝飾,撐起後方的奉帽,看起來有些與眾不同。媽祖兩側有宮娥手持芭蕉扇伺候著,扇上鏤雕著龍鳳拜塔圖樣,上寫日月,阿中竊想,這樣的扇子應該只有美觀,而沒有實用的價值吧?!鎮殿媽的前方還奉祀著十多尊尺寸不一的媽祖,只是遍尋不著廟方所言的藤編軟身媽祖像。神龕前方的左右側當然少不了鎮殿千順將軍,振坤宮的將軍像體格魁梧,威武非常;千里眼將軍高舉右手作遠望貌,順風耳將軍舉起左手指著耳朵代表遍聽十方眾生祈求,這是最常見的兩將軍造型。在神龕的正上方有一幅雕刻作品,只見頭戴冠冕,手持奉旨的媽祖娘娘,舉起左手作施法狀,身旁童子分持拂塵與聖旨,三人踏著祥雲下降,百姓見狀無不跪身朝拜,呈現媽祖深受萬民信仰的意象。正殿除了主祀天上聖母,左右還陪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高雅的註生娘娘手裡拿著毛筆,譜寫著人間一則則誕生的故事。慈祥的福德正神持著如意與元寶,帶給人們富足祥樂的生活。這兩位是民間廟宇當中最常見的陪祀神,象徵庶民祈求五穀豐收,子孫繁衍的基本願望。

在一樓正殿兩側的左右護室還奉祀著六十甲子太歲以及文昌帝君;太歲殿內,萬星之母─斗姥元君高坐主位,前方為值年太歲,其餘五十九位太歲星君則依次坐列,陣容堅強。另一頭的文昌殿,兩旁則是排滿了斗燈,案上堆疊的准考證,一張張都寄託著士子們功成名就的祈求。在文昌殿上還供奉著一座神位,上寫「
重修振坤宮總理職員林志德長生祿位」,生後能受人祭拜、緬懷,人生成就莫過於此。在雙殿前的橫樑上各有一幅彩繪作品,分別是龍邊太歲殿的「南極星輝」以及虎邊文昌殿的「麻姑獻壽」,工筆雖不算細膩,但也頗有古意之風格。

登上二樓進入的是凌霄寶殿,這裡奉祀著至高無上的玉皇上帝與三官大帝,左右陪祀觀世音菩薩與神農大帝。步出殿外可近距離欣賞屋簷上的陶像作品,只見青龍在藍天白雲的襯底下,看起來還真有幾番翱翔於青空之上的感覺。燕尾脊上展翅的白鶴,也有幾絲欲振翅飛去的錯覺。

在振坤宮停留了兩個多小時,阿中眼看著廟埕前那攤素食攤位,從人潮絡繹不絕到打烊收工,我還是沒有時間去品嘗,因為光是欣賞三川殿上的作品就耗掉了泰半的時間。雖然新建的振坤宮還是採用了大量的灌模陶俑,讓廟簷上的裝飾顯得沒有太多的獨特性,但這裡的石雕作品是阿中認為值得一觀的部分。闊別半年,這次的是第二次來到大里,也是走訪大里三廟的第二站,振坤宮和福興宮有著不同的氛圍與感覺,剩下的最後一站不知何時才有機會造訪,就讓大家跟著阿中一起期待,讓阿中繼續帶著大家到大里杙拜媽祖囉!

大里振坤宮
如今的振坤宮廟貌,是民國八十九年剛剛重建完成的,外觀新穎恢弘,為鋼筋水泥式建築,廟分雙層,平面為三開間,裝飾作品以石雕為主。

大里振坤宮
二樓屋頂為硬山重簷式,正脊脊背的主題是雙將乘龍護三仙。下方西施脊先是有一排松鼠、葡萄、香蕉,象徵招來多子多孫,再來便是貫錢、角印、葫蘆、芭蕉葉以及卷軸等吉祥的法器。再看脊肚處則同樣是常見的八仙賀壽的題材,只見代表各行各業的八物神仙分乘各自的坐騎向南極仙翁朝賀而來。脊肚下方則是陸地上五種勇猛的野獸:麒麟、虎、豹、獅與象。兩側的印斗處則是安著秦瓊、尉遲敬德這兩位著名的門神將軍。

大里振坤宮
福祿壽三仙身著色彩斑斕的朝服,手上持捧著代表各種吉祥意涵的法器,福神的如意、祿仙的童子、壽仙的壽桃,正是福祿壽的最佳寫照。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三仙兩側的將軍跨騎青龍,手持旗、球、戟、罄,龍麟片片在陽光的折射下更顯神采奕奕。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在《封神演義》的故事當中,余化為商朝泗水關副將,有「七首將軍」的稱號,坐騎為火眼金睛獸,有一把厲害非常的化血刀,周將哪吒、雷震子都曾吃過虧。這幅牌頭作品中只見姜子牙騎著四不像,手持杏黃旗,率領哪吒、雷震子迎戰四面六臂的余化,戰況激烈。不過這些陶俑作品多半都是灌模的重製品,在別的地方也看得到,例如這尊哪吒陶俑造型實在過於粗糙,讓人們心中輕靈神勇的太子形象,成了這般體態肥胖的樣子,著實令人不敢領教啊!

大里振坤宮
屋簷上裝飾多半都常見於其他新修建的廟宇,在欣賞之際因此也少了一絲獨特性與驚奇感,不過還是免不了令人嘆息。

大里振坤宮
登上階梯進入三川殿之前,可先多花一些時間欣賞石雕作品,中央丹墀處有雕刻精細的九龍石壁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四周欄杆上還有不同主題的石雕作品,各自標明主題便於導引欣賞,例如玉兔家雞、和合二仙…等。

大里振坤宮
最外側鐘鼓樓下方的平面牆堵,一頭刻著八仙閒逸圖,對聯題到「仙芲聚頂朝元身不老,群氣凌虛相會道無邊」,傳達了道家講求養元神以長生的理念。

大里振坤宮
另一頭則是八女演奏圖,八位仕女各自演奏著絲竹與擊鼓,兩側詩作題到「八紘睲世清音消俗慮,秀鳳朝陽法雨洗塵心」八紘指的是八方極遠之地,清音之效能通達八紘,醒世消慮,點出樂音能洗滌心靈的功能。

大里振坤宮
登上三川殿可先見一對雙龍盤柱,是近代廟宇普遍的配置。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龍柱上方的豎材分別是仙翁與麻姑,只是兩位手中所持的物品和常見的有些不同,仙翁一手拄柺,一手拿著卷書,而麻姑則是手捧茶壺,讓原本就代表長壽獻瑞的組合,如今又多了增祿賜福,更加圓滿了。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正門大楣為雙龍帶八仙,楣上還有兩層以紅色為底,金色為主色的彩雕,花鳥走獸各自展威,好不熱鬧。再上層則是八仙齊賀搭配八駿圖,十足展現了傳統廟宇極盡華麗之能事。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只見八仙分乘各自不同的仙禽異獸,手中持著各自的法器,悠閒自得的匯聚而來。

大里振坤宮
振坤宮宮牌高懸正中央,後方牆面雕刻著一群眾生,在茫茫浪濤中望著宮牌,頗有期望媽祖解救脫離苦海的寓意。

大里振坤宮
正門對聯題到「振新瑞氣護國庥民千秋霑德澤,坤顯神光安瀾靜海四境沐恩波」。

大里振坤宮
「四皓」指的是秦末漢初的隱士東園公、夏黃公、綺里季、甪里,這四人原為秦代的博士官,後因見贏政暴虐遂罷官隱居商山,採紫芝為食,皓首潤顏,頗有仙家之氣。定睛一看,商山四「酷」是怎麼一回事?

大里振坤宮
五老觀圖的典故傳於上古堯帝於黃河畔設壇祭祀時,忽見五位皓首童顏的長者,一同觀看著一張河圖,堯帝湊上前去觀望,只聞老人言道此圖乃帝王順天時、謀思略,使之受命於天的瑞兆。隨後一匹龍馬口銜白玉河圖躍出河面,贈與堯帝,五老也化成流星升空而去。

大里振坤宮
身堵的部分為武齣鏤雕,龍邊主題是「三英戰呂布」,乃三國演義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劉關張三兄弟自平定黃巾亂後,第一次在天下諸侯面前展現實力。

 大里振坤宮
虎邊同樣也是三國演義著名的「單騎救阿斗」,趙雲單槍匹馬進入曹營尋找失散的糜夫人與少主劉禪,一身膽色毫不畏懼,最後成功衝出敵營完成任務,成就了流傳千古的英勇名聲。

大里振坤宮
兩扇身堵透過最膾炙人口的故事,以人物的忠孝節義期望為後世子孫興起見賢思齊的功效。

大里振坤宮
腰堵的部分則是兩幅博古圖,有桃、佛手、蓮、壺、羽扇、聚寶盆、古錢…這些帶有吉祥寓意的物品。

大里振坤宮
其中在虎邊的博古圖當中有一本書冊,書名寫著本草綱「木」,「綱木」是為何物?該是「綱目」才是啊!

大里振坤宮
最下層的裙堵同樣是一對麒麟回望。

大里振坤宮
兩側大楣分別刻著九位羅漢圖,加在一起便匯成了佛家的十八羅漢。十八羅漢像各個神態不同,展現不一樣的性格,也象徵不同法相、根器的眾生,都能依循佛陀正法得證果位,為佛性不二的最佳寫照。
此圖由右至左分別為笑獅羅漢、坐鹿羅漢、托塔羅漢、舉缽羅漢、靜坐羅漢、騎象羅漢、歡喜羅漢、過江羅漢、伏虎羅漢


大里振坤宮
羅漢全稱「阿羅漢」,是佛教認為四種最上層果位的第三位,僅次於佛、菩薩。阿羅漢意譯為應供、殺賊、無生,是依循佛陀教法而證悟,脫離生死輪迴而入無餘涅槃的聖者。
此圖由右至左分別為探手羅漢、沉思羅漢、長眉羅漢、看門羅漢、開心羅漢、挖耳羅漢、降龍羅漢、布袋羅漢、芭蕉羅漢

大里振坤宮
伏虎羅漢和降龍羅漢原本不在十六羅漢之列,是佛教傳入中國方衍生出的羅漢,依據乾隆欽定的說法,伏虎羅漢即為納答密答喇尊者(彌勒尊者),傳說伏虎羅漢生前所修行的寺院周遭常有老虎出沒,後來被其馴服而成為護法,故稱伏虎羅漢。

大里振坤宮
探手羅漢,名為半托迦,因打坐完常舉起雙手伸展因而得名。

大里振坤宮
靜坐羅漢,名諾距羅,位出家前為武士,力大無窮,故又稱大力羅漢。

大里振坤宮
托塔羅漢,名蘇頻陀,是佛陀在世時所收的最後一名弟子,佛陀涅槃後蘇頻陀為懷念佛陀,便時常手持佛塔,以塔象徵佛陀,時時刻刻提醒自己謹遵佛陀的教誨。

大里振坤宮
沉思羅漢,名羅怙羅或羅睺羅,俗家身分乃佛陀悉達多的獨生子,年幼即跟隨父親出家,在佛陀的十大弟子當中以密行居首。

大里振坤宮
芭蕉羅漢,名伐那婆斯,因出家後常在芭蕉樹下修行因此得名。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小港門的兩側牆堵雖然空間不大,但石雕作品仍不馬虎,最上層的頂堵分別是風神、雨伯、雷公、電母四神,象徵護持道場,也聽令於天上聖母的派遣。

大里振坤宮
身堵與裙堵則是有以花鳥獸為主題的雕刻

大里振坤宮
兩道小港門分別有聯題到「仁澤生民氣運三儀正道涵千界,化敷里邑光昌四表靈威格九天」以及「善安勳大風調雨順恩光昭舜日,化俗功高國泰民寧德澤沐堯天」,正當阿中納悶藏頭的「仁化」、「善化」所指為何時,轉頭一看,振坤宮所在的十字路口正是仁化路與善化路的交叉啊!此聯十足切題,十足巧妙。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平面大理石雕龍邊主題為「渭水聘賢」,虎邊即為「成湯聘伊尹」,是常見的四聘故事。

大里振坤宮
遍查中國歷史上的著名戰役,並沒有「需須之戰」的記載,這裡可能是匠師將三國時期的「濡須之戰」給誤植了。這是一場在赤壁大戰曹魏進攻孫吳的戰爭,孫權靠著手下大將呂蒙打敗了魏國大軍,另外三國演義當中著名的「草船借箭」其實真正的發生背景是在濡須之戰的時候,而想出這個謀略的人其實是孫權而非演義中的諸葛孔明。

大里振坤宮
反西凉的故事同樣是在三國,馬超為韓遂帳下大將,後曹操忌憚馬超之英勇而行使離間計,使得馬超反出西涼,之後輾轉投靠劉備而成為蜀漢五虎將之一。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在兩堵三國武戲齣下方則是另兩堵著名的四聘故事,分別為「堯帝聘舜」以及「文王聘姜太公」。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廟宇必見的龍虎雙堵,這裡以降龍、伏虎兩羅漢為主角。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在三川殿看壁的最外側則是以大理石雕呈現,上層以「媽祖收蛟龍」、「媽祖收二妖」為題,讓前來振坤宮參拜的信徒,在未進廟裡前就已經可以感受主神媽祖的神威顯赫。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下層則是刻著八仙當中的四位人物:呂洞賓、李鐵拐、韓湘子、鍾離權。相傳李鐵拐為八仙之首,而漢鍾離為呂洞賓之師,呂洞賓再引渡韓湘子入道門,因此這四位堪稱是八仙當中一脈相承的人物。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在大理石浮雕的內側還有一方細小的空間,安置著祈求吉慶將軍石雕,這兩方石雕不因空間狹窄而草草裝飾,其雕工同樣值得欣賞。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兩側護室上方的牆堵安著浮雕作品,龍邊為「媽祖出巡萬民朝拜」,虎邊是「媽祖白日昇天得道」,傳達的是媽祖受萬民恭奉的意象。

大里振坤宮
化草為木的故事,出自於《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原題為「化草救商」,內容記道:「嶼之西有鄉曰門夾,當港口出入之衝,[石多]礁錯雜。有商舟渡此遭風,舟衝礁侵水,舟人哀號求救。妃曰:『[石多]頭商舟將溺,可急拯』。眾見風濤震盪,不敢向前。妃乃擲草數根,化成大杉,排駕至前。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少頃,風漸平,浪漸息,舟中人相慶,皆以為天助。及閣岸整理舟楫,倏見大木飄流,不知所向,詢鄉人方知化木附舟,悉神姑再造力。」。《天妃顯聖錄》是歷史上第一部有系統整理媽祖相關事蹟的書籍,成於清康熙年間。這則「化草救商」的故事為媽祖救海難的對象,由漁民擴大到了商人乃至於眾生,任何在海上有難的人民,皆能祝禱媽祖祈求庇佑。

大里振坤宮
「神燈救漁民」則是最膾炙人口的媽祖傳說故事。

大里振坤宮
「聖泉救疫」則未見錄於《天妃顯聖錄》當中,應當是「禱雨濟民」的衍伸故事;《天妃顯聖錄》〈禱雨濟民〉:「妃年二十一歲時,莆大旱,山焦川涸,農民告困。通郡父老咸曰:『非神姑莫解此厄』!縣尹詣妃求禱。妃往祈焉。擬壬子申刻當雨。及期,日已午,烈燄麗空,片雲不翳。尹曰:『姑殆不足稱神乎』!未幾,陰霾四起,甘澍飄灑,平地水深三尺,西成反獲有秋。眾社賽日,咸懽呼頂禮,稱神姑功德不可思議!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回頭欣賞門神作品,這裡的門神採木材浮雕設計,讓大門顯得更加的厚重扎實,只是人物五官的表現似乎稍顯粗糙,以小港門的侍女來看,眼睛的呈現方式看上去有些呆板無神。

大里振坤宮
再觀振坤宮正殿,以紅色為底漆,金色為主色調,讓整座正殿看起來貴氣逼人。

大里振坤宮
不過廟方似乎刻意張開冠冕上的裝飾,撐起後方的奉帽,看起來有些與眾不同。媽祖兩側有宮娥手持芭蕉扇伺候著,扇上鏤雕著龍鳳拜塔圖樣,上寫日月,阿中竊想,這樣的扇子應該只有美觀,而沒有實用的價值吧?!鎮殿媽的前方還奉祀著十多尊尺寸不一的媽祖,只是遍尋不著廟方所言的藤編軟身媽祖像。

大里振坤宮
雍容華貴的鎮殿媽高座神龕之中,豐腴的臉頰,堅毅的眼神,微揚的嘴唇,呈現的正是臺灣人對於母親的形象。

大里振坤宮
頭戴珠冠象徵尊貴無上的神格,手持朝天笏代表隨時上達天聽。

大里振坤宮
神龕前方的左右側當然少不了鎮殿千順將軍,振坤宮的將軍像體格魁梧,威武非常;千里眼將軍高舉右手作遠望貌。


大里振坤宮
順風耳將軍舉起左手指著耳朵代表遍聽十方眾生祈求,這是最常見的兩將軍造型。

大里振坤宮
在神龕的正上方有一幅雕刻作品,只見頭戴冠冕,手持奉旨的媽祖娘娘,舉起左手作施法狀,身旁童子分持拂塵與聖旨,三人踏著祥雲下降

大里振坤宮
百姓見狀無不跪身朝拜,呈現媽祖深受萬民信仰的意象。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高雅的註生娘娘手裡拿著毛筆,譜寫著人間一則則誕生的故事。

大里振坤宮
慈祥的福德正神持著如意與元寶,帶給人們富足祥樂的生活。

大里振坤宮
在一樓正殿兩側的左右護室還奉祀著六十甲子太歲以及文昌帝君;太歲殿內,萬星之母─斗姥元君高坐主位,前方為值年太歲,其餘五十九位太歲星君則依次坐列,陣容堅強。

大里振坤宮
在文昌殿上還供奉著一座神位,上寫「重修振坤宮總理職員林志德長生祿位」,生後能受人祭拜、緬懷,人生成就莫過於此。

大里振坤宮
在雙殿前的橫樑上各有一幅彩繪作品,分別是龍邊太歲殿的「南極星輝」以及虎邊文昌殿的「麻姑獻壽」。


大里振坤宮
工筆雖不算細膩,但也頗有古意之風格。

大里振坤宮
登上二樓進入的是凌霄寶殿,這裡奉祀著至高無上的玉皇上帝與三官大帝

大里振坤宮
青龍在藍天白雲的襯底下,看起來還真有幾番翱翔於青空之上的感覺。

大里振坤宮
燕尾脊上展翅的白鶴,也有幾絲欲振翅飛去的錯覺。

大里振坤宮

大里振坤宮
雖然新建的振坤宮還是採用了大量的灌模陶俑,讓廟簷上的裝飾顯得沒有太多的獨特性,但這裡的石雕作品是阿中認為值得一觀的部分。闊別半年,這次的是第二次來到大里,也是走訪大里三廟的第二站,振坤宮和福興宮有著不同的氛圍與感覺,剩下的最後一站不知何時才有機會造訪,就讓大家跟著阿中一起期待,讓阿中繼續帶著大家到大里杙拜媽祖囉!
   

【攝‧記】大里振坤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