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大媽祖宮

時間:201571

地點:金城大媽祖宮(金門縣金城鎮西海路5)

交通方式:金門當地大眾運輸工具較不興盛,建議可於金門機場外租借摩托車,索取地圖,再依圖驅車前往。另大媽祖宮就位於著名地標莒光樓的入口處,地點不難找。建議路線:金門航空站→中山路→左轉環島南路三段→桃園路→伯玉路一段→經圓環左轉環島西路一段→右轉浯江北堤路→左轉西海路三段→遇賢城路時即可抵達。

【金城大媽祖宮簡介】引自金門寺廟名錄網站
該廟原名大媽祖宮,位在後浦下渡頭,為後浦奉祀的五廟之一,惜因戰事相循,舊廟圯毀,原址充作戰備工事。民國八十二年乃覓地於莒光湖畔重建現有之廟貌,為與南門天后宮有所區別,以金門天后宮即昔之大天后宮,而南門天后宮即昔日之小天后宮。


【阿中隨筆】
※文獻探討※
金門位於廈門對岸,漢人入墾開發的時間甚早,根據《金門志》〈卷二 分域略/沿革〉載:「金門,舊名浯洲,又名仙洲;明初,改今名.晉,中原多故,難民逃居者六姓(蘇、陳、吳、蔡、呂、顏).唐為萬安牧馬監地;德宗貞元十九年閩觀察使柳冕奏置.從牧馬監陳淵來者十二姓(蔡、許、翁、李、張、黃、王、呂、劉、洪、林、蕭).王審知在閩編泉屬邑,凡山川海島不科征稅.宋太平興國三年,島居者始輸納戶鈔.熙豐間,始立都圖.都有四,其統圖九,為翔風里,並統於綏德鄉.嘉定十年,真德秀知泉州府,巡海濱、屯要害,嘗經略料羅戰船.咸淳間,復稅弓丈量田畝,給養馬.元始建場征鹽.至正六年,置管勾司.至大二年,改為司令司.洪武元年,改為踏石司,旋改為鹽課司.二十年,置金門守禦千戶所及上、官澳、田浦、陳坑四巡檢司.國初,鄭氏竊踞.康熙二年,官軍大蒐兩島,毀其城,遷其居民界內,浯洲遂墟.十三年,復為鄭經所踞.十九年,兩島平,始開設標營.今以一協鎮、一縣丞、一鹽大使駐焉(「浯洲聞見錄」).」文中陳述早在晉代就有漢人避居至此。唐代陳淵率十二姓駐此,並為朝廷擔任木馬之責,是故金門人奉陳淵為「開浯恩主」。至宋代始向朝廷納稅,亦代表正式納入朝廷的管轄範圍,且持續豢養馬匹。元代始設立鹽場。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於島之西南隅建千戶所,推行「寓兵於農」政策,駐守士兵承平時負責墾拓,一遇征戰即可整隊出兵。清康熙二年(1663)為了斷絕鄭成功後援,朝廷下令遷民返回內地並破壞金門城。之後金門的政治中心便移往北邊的後浦一地。另根據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江大鯤等主修、林涇等總裁、謝肇淛等纂修的《福建運司志 》中的〈浯州場圖〉載,當時政治中心及軍事要地雖在千戶所,然而北面已建有「後浦民城」,由此推斷後浦當為商業中心,方有建城之規模。

有關金門城的遞嬗,在《金門志》〈卷四 規制志/城寨〉當中亦有紀載:「
金門城 在浯洲之南,離縣城八十里;水程一百里,一潮可至.北阻山,東西南阻海.洪武二十年,置守禦千戶所於此,周德興築.……平臺後,總兵陳龍以所城稍圮,人稀少,移駐後浦,為前會元許獬居.」文中指出清代平定臺灣鄭家勢力之後,總兵陳龍認為千戶所城殘破,且人口不若後浦,因此將縣城移往後浦,由此再次可推斷後浦的商業發展定比金門古城興盛。再觀後浦的地理位置,西面有後浦渡頭、稍北有同安渡頭,均是廈門相通的口岸,商業發展自來有故。不過《金門志》〈卷四 規制志〉對於雙城的地位也作了精闢的評論:「金門地雖褊小,然洋洋海表,足以控臺、澎而藩內郡.明建石城,設一千戶鎮之.其時海口沙汕浮實,地勢包藏,船可常泊;今則沙汕已平,繫舟不穩,故移文武鎮營於後浦,非得已也.然登高四望,則水天合鏡,浩淼無邊,其險阨實甚於後浦.若夫料羅有澳可避風,為洋船往來之逆旅.向者海氛告警,巡道周凱創建石寨,意深遠已.茲編於文武官制分見各卷,而自城寨、衙署,下至祠宇、書院諸制度,鉅細弗遺,亦以備後來議因、議革者之一助爾.為規制志.
」以戰略地位論,古城重要性自然高於後浦,不過隨著海岸淤積,迫於廈門、金門兩地的運輸,遷城於後浦是不得已卻非得為之的決定。

前述論及浯洲、後浦之發展概略,可看出金門開發之早,但卻也因為朝代遞嬗、戰火坡及,先民墾拓的基業屢屢中斷,殊為可惜。今日大媽祖宮(
浯島天后宮)之沿革自稱創建於宋代,恐怕只是依附在漢人入墾的時代背景,並無確切的文獻或古物可證明,僅於光緒年間刻印刊行的《金門志》〈卷四 規制志/祠祀〉當中有寥寥數語:「天后廟 在後浦渡頭.南門亦有廟.在賢聚村者,稱西宮,宋時建;在料羅官澳者,明時建.」文中所述建於後浦渡頭的天后廟,便是大媽祖宮的前身,但並未明確提到創建年代,反倒是賢聚村(今賢庵村)的西宮天后廟才明確提到是宋代所建,不過此廟似乎已頹圮。查古後浦渡頭的位置在由民族路進入金門海濱休閒公園方向,約於今金城國中體育館處,清代這裡除了有天后廟,還有昭忠祠、節烈坊、萬善同歸所…等,歷經戰亂,這些古建築早已不復存在,如今的後浦大媽祖宮也是民國八十二年(1993)才易地重建的。

※牌樓※
抵達後浦大媽祖宮前就會看見一道石門牌樓,據說這是湄洲祖廟所捐建的,正面對聯兩副分別為「湄洲鍾靈慈航護國保民崇聖德,浯島天妃威靈顯赫昭應福群生」、「海不揚波廣濟普渡成聖地,民皆樂業母儀稱后德配天」;「鍾靈」指的是地氣靈秀,而「浯島」則是金門的別稱。兩副對聯內容淺顯,皆是讚頌媽祖庇祐眾生,繁榮地方的功德。

金城大媽祖宮
牌樓另一面亦有聯「九州海晏河清民康物阜沾德澤,龍門母儀作聖風調雨順庇萬民」以及「視遠明知普渡眾生憑慧眼,思溺己願永清四海慰婆心」;「九州」是中國古代全國所劃分的九個行政區,亦是象徵整個中國。「龍門」則是指德高望重的人。第二副對聯點出媽祖照看眾生,懷有人溺己溺的慈悲精神。
金城大媽祖宮

※外觀格局※
牌樓至廟體建築之間有一座廣大的廟埕,視野開闊,氣勢恢弘。大媽祖宮建築的構造為鋼筋水泥式,建築體分為前後兩棟,前為媽祖廟後為林氏宗祠,兩者不相連。宮殿採挑高設計,廟頂為硬山重簷式,簷上有陶俑裝飾,色彩艷麗豐富是南方建築最大特色。裝飾建材以石雕為主,與一般臺灣所見的形式不無二致。

DSC08554.JPG

※三川殿簷上※
正脊脊背作雙龍護珠,正中央為旭日東昇,是太陽於海平面上升起的意象,象徵著萬物復甦,欣欣向榮,下方的波浪除了美觀,也具有以水制火的風水學用意。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脊堵有花卉剪粘,以花開富貴的美好意象來祝福每一位前來參拜的信徒。兩道垂脊牌頭有武將帶騎陶俑,可惜多為淋燙灌模作品,熱鬧有餘但精緻不足,演繹的究竟是什麼故事也不甚明確,是近代新式廟宇建築常見的樣貌,著實令人憂心。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戧脊自垂脊延伸而出,末端以捲草收束。值得一提的是這裡的嗆脊上頭,罕見的還立有陶俑裝飾,看起來似乎是受到北式建築「仙人走獸」的影響,只是這裡的走獸變成了「八仙」。在龍爿這側分別是漢鍾離、張果老、何仙姑,韓湘子則在最前方的立面;虎爿則是曹國舅、呂洞賓、李鐵拐,以及立面的藍采和。八仙是家喻戶曉的神仙組合,他們代表著社會各個階層,因此也是相當受到民眾歡迎的一組。八仙最著名的故事即是「鬧東海」,正是諺語所謂的「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相關故事見於明代吳元泰的《東遊記》,又名《八仙出處東遊記》。在〈八仙東遊過海〉這一章節中,甫參加完蟠桃盛會的八仙,由呂洞賓提議大夥一同東遊,等到了東海時,為了誇演各自的道術,眾人約定祭出各自的法器以渡海。只見「鐵拐即以鐵拐投水中,自立其上,乘風逐浪而渡。鍾離以拂塵投水中而渡。果老以紙驢投水中而渡。洞賓以蕭管投水中而渡。湘子以花籃投水中而渡。仙姑以竹罩投水中而渡。采和以拍板投水中而渡。國舅以玉版投水中而渡」。等到眾人陸續登岸後,才發現藍采和竟不見行蹤,原來是龍王太子摩揭見采和玉板奇妙可愛,心生搶奪之念,於是連同藍采和一起擒回龍宮,衍生後續八仙大戰四海龍王的故事。戧脊上的八仙像各有風采,手上所執的法寶正是便識身分的最佳方式,也正因為有了八仙過海的故事,因此一般廟宇建築引之作為宣揚神威顯赫,不過更常見的則是八仙搭配南極仙翁這組合的「八仙賀壽」,其題材更適合用作廟宇、民宅的裝飾,大媽祖宮正殿上的壽樑即是如此。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三川殿※
拾階登上三川殿,兩側扶手刻著一幅幅媽祖的神話故事,例如「燈光引護舟人」以及「降伏二神」,這兩則故事均收錄在《天妃顯聖錄》當中,也是媽祖故事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內容。中路則為御路螭陛,代表著主祀神的尊貴地位。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簷下兩側墀頭各有一頭石獅,登高遠望,鎮守廟宇。下方水車堵在牆面轉折處雕著瞠目望遠的「螭吻」,乃龍生九子之一。螭吻又作「鴟吻」、「鴟尾」,喜好吞食一切物品,甚至連自己的腳都能吞下肚,另一特色是喜好遠望,所以螭吻的造型其中一種就是張著一雙大眼眺望遠方,嘴巴還吞著自己的腳。另一種螭吻的形象是龍頭魚身,北式建築的吞脊獸即是牠。又螭吻具有吞火的特性,所以利於屋脊上亦有克制火神的功能。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水車堵上的陶俑為武將搭配揹著葫蘆的童子,葫蘆有「福」的諧音,武將則是擔任起護衛廟宇的職務。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視線回到中軸,看樑雀替上刻著龍頭魚身的「鰲」;一般人常會將鰲與螭吻相混,因為牠們有相同的龍頭魚身外型,以及鎮火的功能,兩者常令人混淆。其實這些古老的神話在歷經世代的流傳本就容易產生混淆的現象,就和許多神仙故事常有似曾相似的情節發生在不同的人物身上一般。因此要分辨孰為鰲,孰為螭吻,阿中認為應當以造型與出現的位置來作辨別,例如上一段所提到水車堵上的神獸以及北式建築的脊獸都有「吞」的形象,是故當以螭吻視之,而雀替上的龍頭魚身則是以「鰲」視之。後方一對石雕龍柱撐起另一道看樑,柱身上昇、降二龍交錯,是近代常見的龍柱雕法。樑面上彩繪著媽祖於海上提燈引渡漁船平安返航,受萬民虔誠膜拜的故事。

金城大媽祖宮

DSC08553.JPG


立身於三川殿正門前,鐘、鼓兩器懸掛在步通上,步通並無裝飾,上頭有兩副獅座托起斗栱。正門門楣上懸掛的並非一般常見的宮名匾,而是「聖旨」匾,強調媽祖受朝廷冊封為天后的尊貴地位。正門楹聯題道「宮殿巍峨海晏河清崇后德,威靈顯赫民康物阜沐神庥」,同樣也是少見的不以宮名為藏頭的楹聯寫法。
DSC08487.JPG
兩側門扇有石雕為飾,身堵題材分別是「古城會」以及「張飛夜戰馬超」,同樣都是出自《三國演義》。在第二十八回「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的情節中,劉關張三兄弟因受曹軍攻擊而四處奔散,留在曹營的關羽得知義兄人在袁紹處,於是護送甘糜兩夫人前往尋親。一路受曹軍守關將領阻攔,關羽連斬數將最後來到古城外,沒想到佔住古城的就是義弟張飛,不過張飛誤以為關羽已投降曹操,甚至還替曹操殺了敵將顏良,所以堅不開城門讓關羽入城。此時恰巧曹將蔡陽追擊而來,關羽為表心跡轉身對敵,而張飛則是在城樓上擂鼓助陣,一場驚心動魄的戰役就此展開。圖中左下方人物比例最大的兩位就是主角關羽以及蔡陽,兩人各自掄起武器廝殺著,後頭孫乾驅使著馬車,急忙護送甘糜兩夫人入古城歇息,而城樓上的張飛正激昂的擂著戰鼓,緊盯城下這場驚心動魄的戰局,每個人物透過不同的肢體動作與表情,演繹這齣著名的三國故事「古城會‧關公斬蔡陽」。

DSC08490.JPG

DSC08491.JPG

DSC08495.JPG

「張飛夜戰馬超」的故事則是出自第六十五回「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話說赤壁戰後,劉備一行人佔得荊州作為根據地後,進一步謀取益州。蜀軍一路勢如破竹,連下益州數郡,慌得益州牧劉璋急忙向漢中張魯求救,此時方投入張魯帳下不久的馬超,為立下戰功故自願前往葭萌關對抗蜀軍。劉備陣營得知消息後,孔明刻意在眾將面前稱讚馬超之猛天下皆知,就算是關羽親自對陣也不見得就能佔得上風,此語一出激得張飛自告奮勇下軍令狀前往迎敵。張飛首戰馬岱得利,再戰馬超,雙方你來我往百餘回合仍不分勝負。天色漸暗,劉備恐張飛有失故鳴金收兵,然而殺得正起勁的張飛豈能罷休,於是囑咐小兵點上火把,百千火把一時將夜色照得通亮,張飛、馬超二人再度鏖戰仍不分軒輊,最好只得更自罷兵。圖中可見張飛、馬超矛來槍往,猛將交戰各領風騷,陣中高舉燈籠的士兵傳達出夜戰的緊張氣氛,城樓上孔明靜觀雙方戰情,心中已定下收馬超之計。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兩扇門堵的故事以關羽和張飛之勇猛事蹟為題材,也透過這兩段著名的故事來增添廟宇裝飾的熱鬧氣氛。腰堵則以博古圖呈現,除了許多富含吉祥寓意的物品,還有童子燃放炮竹嬉戲,捧桃祝壽,蝙蝠賜福…等。裙堵則以常見的麒麟回望,門前同樣有一對石獅護衛。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再觀兩側小港門,龍爿門楣上方看樑刻著「萬仙陣」,故事出自明陸西星的《封神演義》第八十二回「三教大會萬仙陣」;討伐商紂的西岐軍一路過關斬將總算來到了潼關,雖一度受守關將領余化龍父子所佈的痘術所阻,但靠著神農大帝的靈丹妙藥終也化解危機,不過接下來面臨的正是《封神演義》規模最旁龐大的「萬仙陣」。截教通天教主先前在誅仙陣被元始天尊、老子、準提道人、接引道人聯手所敗,惱怒下再度率門下弟子共同擺設「萬仙陣」,陣中有陣,包含太極、兩儀、四象。經歷了準提道人收烏雲仙(金鬚鰲魚)、文殊廣法天尊破太極陣,收了虯首仙(青毛獅子)、普賢真人破了兩儀陣,收了靈牙仙(白象)、慈航道人破了四象陣,收了金光仙(金毛犼)、接引道人收伏龜靈聖母。隨後元始、老子、準提、接引四位教主再度以前日誅仙陣中所收得的「誅」、「戮」、「陷」、「絕」四劍,率闡教門人文殊廣法天尊、普賢真人、慈航道人、靈寶大法師、太乙真人、懼留孫、黃龍真人、雲中子、燃燈道人齊往萬仙陣。一時眾仙齊聚,兩派對決戰況激烈,截教門人死傷無數,最後是在鴻鈞道人出面下,化解了三位弟子(老子、元始、通天)的紛爭,並將通天教主帶回,結束一場眾神齊會的大戰,姜子牙所率的大軍則是順利進入潼關。畫面中可見四位上仙持著寶劍入陣闖關,截教人馬雖仗著萬仙陣法力,但仍不敵上仙法力而遭誅。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門楣上刻著「水德揚靈」四字,象徵媽祖海上顯化救難的慈悲,楹聯為「湄島鍾靈萬方咸霑聖德,蓮山崇祀四海永慶安瀾」,「蓮山」指的是當地的豐蓮山,《金山志》云:「…在後浦東南方.其脈由石獅山北折突起,島上諸山為獨秀.」大媽祖宮目前就位於此處。兩側門扇身堵雕琢瓶插花卉圖樣,置於案上取諧音「平安」。腰堵為博古圖。
金城大媽祖宮
裙堵有四獸之豹、獅圖樣。特別的是在小港門同樣也安置一對石獅,這樣的配置甚為罕見。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虎爿小港門門楣上方看樑的題材為「誅仙陣」同樣出自《封神演義》。在第七十八回「三教會破誅仙陣」的故事中,截教眾道人在與闡教相爭之際屢屢敗北,導致兩教的關係如同水火,最後甚至演變成截教通天教主親自出馬,在界牌關外以「誅」、「戮」、「陷」、「絕」四劍擺出誅仙大陣。經老子親入陣中觀察,得知須由四位上仙分從誅仙、戮仙、陷仙、絕仙四門進入破關,之後得西方準提道人、接引道人相助,與元始天尊四人合力破陣,並囑託玉鼎真人、道行天尊、廣成子、赤精子四人趁機入陣摘去四劍,誅仙陣於焉遭破。畫面中所呈現的正是眾仙入陣破誅仙的場景。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門楣上的「海國慈航」反映出媽祖海神的性質,楹聯為「向四海顯神通千秋不朽,歷數朝受封典萬古留芳」,道出媽祖海上顯化,經歷了數個朝代的敕封,功績赫赫,萬古流芳。
金城大媽祖宮
門扇雕塑主題延續龍爿,身堵同樣是瓶花,裙堵為四獸中的虎與象,門口同樣也有一對石獅。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三川殿兩側對照壁堵為「蒼龍教子」與「舐犢情深」,搭配降龍、伏虎兩羅漢,以及手持芭蕉扇和葫蘆的童子象徵「招福」。

DSC08555.JPG

DSC08556.JPG

下方裙堵為三獅戲球,獅音通師,周代設太師、太傅、太保輔佐帝王,合稱三師三公,權力如同後世丞相之職,為人臣爵位之最尊。而球音同「求」,帶有祈求的含意。三獅戲球便是祈求士子都能官祿亨通,往臣子最尊貴的三師爵位邁進,是相當討喜的一幅作品,亦是廟宇常見的裝飾題材。
金城大媽祖宮


正殿
進入廟內便是正殿,裡頭裝飾簡單樸實,樑上多以彩繪為主。金柱上方看樑繪著八仙齊會,由右至左分別是張果老、呂洞賓、李鐵拐、韓湘子、何仙姑、漢鍾離、藍采和與曹國舅。八仙當中的領導者為李鐵拐與漢鍾離,不過大媽祖宮這幅作品卻是把韓湘子和何仙姑提到正中首位,或許是為了營造才子佳人的和諧畫面之故。

金城大媽祖宮
這八位神仙是最貼近庶民生活的神仙,從祂們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尋常百姓生活的軌跡,每一位都有自己的成仙經歷。八仙的成員記載一直未有定說,直到明代吳元泰著《東遊記》才定型。該書開宗明義即載「八仙者,鐵拐、鍾離、洞賓、果老、藍采和、何仙姑、韓湘子、曹國舅,而鐵拐先生其首也。」以下就圖中排列依序介紹:張果老的前身據《東遊記》的描述是天地混沌初開時的一隻白蝙蝠,受天地之氣、得日月之精而化身為人,後得宛丘、李鐵拐授法而成仙。祂最大的特色是倒騎著一頭驢子,可日行數萬里,休息時只要像紙一樣把驢子折起來就可以收到箱子裡,要騎乘時再噴一噴水,紙片就會鼓起再次化成驢,神異莫名。圖中張果老一身員外打扮,手捧魚鼓,右手按鬚,背後跟著一頭毛驢,其所傳達給世人的哲理是「不是倒騎驢,萬事回頭看。
金城大媽祖宮
第二位是呂洞賓,祂是八仙當中最負盛名的一位,《東遊記》中云:「洞賓姓呂名喦,字洞賓,號純陽子。」、「少聰明,日記萬言,矢口成文。唐武宗會昌年間參加兩次的科舉考試皆落榜,落寞之時巧遇漢鍾離以黃梁一夢啟迪尋道之心,遂棄儒歸隱,在通過十難試驗後拜漢鍾離為師,一同往終南山鶴嶺論道。除了記述成道過程,《東遊記》裡以呂洞賓為主角的故事還有江淮斬蛟、漢陽畫鶴、三戲牡丹、岳陽飛度…等,風流不羈、任俠仗義的形象躍然紙上。照片中的呂仙祖頭戴道冠,身著道袍,手按劍指,背上七星寶劍,一派仙家氣息。
金城大媽祖宮
李鐵拐為八仙之首,《東遊記》的第一篇故事就是「鐵拐修真求道」。李鐵拐本名李玄,書中稱其為「質非凡骨,學有根源。狀貌魁梧,抱五行之秀氣;心神宣朗,識天地之玄機。」儼然是名相貌堂堂的秀士,與世人所知的乞丐形象大相逕庭。據說有一回李玄魂魄出竅,前往華山與老子論道,臨行前囑咐徒弟楊子守護其身,若七日後尚未還魂才將其軀體焚化。待到第六天時,楊子接到母親病危的消息,亟欲返鄉探視,但又礙於師父的囑託,忠孝難以兩全之下只能先焚了李玄之體,急返家中探母。李玄隨著老子遊遍三十六洞天、蓬萊、方丈諸仙島,到了第七日還魂時才發現軀體已燬,魂魄只好託附在路邊一副剛剛飢餓而死的乞丐肉體上,成了「蓬其首,垢其面,端其腹,跛其足,倚紫色拐杖而行。」的面貌。畫面中的李鐵拐以頭陀造型登場,虯髯袒胸,身揹葫蘆,手執拐杖,坐在一片大芭蕉葉上,展現八仙領導者的氣度。
金城大媽祖宮
韓湘子在《東遊記》裡被說成是唐代古文大家韓愈的侄孫,曾在韓愈面前施展令牡丹變色,並且預言韓愈有左遷潮州之厄,後來果然應驗,讓不信佛道的韓愈為之折服。不過事實上這則傳說是張冠李戴,韓湘的確是韓愈的侄孫,然而根據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記載,令牡丹變色的是韓愈另一名從江淮來投靠的侄子,這名公子哥兒不學無術,不僅在學堂上會欺負同學,連送到寺廟裡去也被僧侶告狀說他狂妄,後世就這麼的把兩個人合而為一,成了求道成仙的韓湘子。照片中的韓湘子手持玉笛正吹奏著仙樂,身旁還伴著一隻丹頂仙鶴。
金城大媽祖宮
何仙姑據說是廣州增城縣何素之女,唐武后時曾夢見仙人教授吞食雲母粉而得輕身不死,後遇李鐵拐、藍采和授以仙訣而同列仙班。另有說法認為仙姑其實不姓何,因其法寶為一朵大蓮花才訛稱為「何」。照片中的何仙姑肩擔招牌大蓮花,面容慈祥,溫柔婉約,十足展現了仙女的完美形象。
金城大媽祖宮
漢鍾離是八仙裡地位僅次於李鐵拐的大仙,《東遊記》載「鍾離名權,燕臺人。後改名覺,字寂道,號和合子,又號王陽子,又號雲房先生。父為列侯,官雲中。……及壯,仕漢為大將。」曾率軍征討北蕃,一開始勢如破竹,連連攻破敵軍陣勢,後因李鐵拐有意渡化鍾離入仙班,故化身老翁助蕃將不聿攻克漢軍,致使鍾離敗陣潰逃。逃亡途中遇見一名胡僧,將之引渡到東華先生的住處跟隨修道,後再遇上仙王玄甫、華陽真人…等相授,道術日益精進,最後終於位列仙班。漢鍾離的造型相當鮮明,頭上雙髻,袒胸露肚,手持蒲扇一把,每每以開懷之面容示現,令人望之欣喜。
金城大媽祖宮
藍采和的成道過程在《東遊記》裡較少著墨,僅提到他為赤腳大仙所降生,放蕩不羈,玩世不恭,手持大玉板,夏天穿著棉襖,冬天則穿著單衣。特立獨行的藍采和常在街上閒晃,唱著帶有醒世寓意的歌曲,在路上行乞得錢後,便把錢財拿去救濟窮人,或者買酒喝。據說有人曾經在幼年和老年時都遇見過祂,祂的外貌竟然都沒變化。或許正是因為這些特點與劉海蟾頗為相似,是故在臺灣常有人將兩人對換。手中提著花籃雖然是世人對藍采和的既有印象,但《東遊記》裡卻不見藍采和的法寶是花籃的論述。有關藍采和的法寶變成了花籃,在清代無垢道人所著的《八仙成道傳》倒是有相關記載;書中第一百回「八仙過海海面起戰禍 二龍歸天天府慶昇平」就提到龍王的摩昂、摩閏兩名孫子,在八仙過東海時見藍采和的白玉花籃精巧,於是起了歹心偷走法寶,釀成八仙大鬧東海的故事。八仙的故事從唐宋開始萌芽,到了明代定型,再到了清代產生了細節上的變化,而藍采和的法寶由玉板變成了花籃,這或許和「藍」衍生成「籃」有若干關係。
金城大媽祖宮
曹國舅,身著官袍,手持玉板,一身貴氣形象,加諸「國舅」之名,不難讓人聯想其為「富貴之家」的代表。在《東遊記》的描述中,曹國舅本為宋曹太后的胞弟,名友。他們還有另外一位弟弟名喚曹二,但曹二每每仗著自己國舅的身分,恃強凌弱,搶奪民地,為百姓所痛惡。曹仁屢勸而不得其果,只好散盡家財濟困貧民,自己則往深山訪道,不問世事,最後在漢鍾離、呂洞賓的引渡之下得道成仙。
金城大媽祖宮
這八位神仙齊聚一堂,代表著世間各種階層與身分,並以自身的經歷提醒著眾生只要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仙成聖。 小港看樑則是繪著花鳥作品,一頭是孔雀,一頭是帝雉,為鳥中王者。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回頭欣賞門神彩繪,正門兩位武將,以面容辨識似乎是秦瓊、尉遲恭,不過兩人所持的法器不是常見的金鐧、九節鞭,而是一把長斧,另一手則是按在腰間劍柄上,呈現警備狀態。秦瓊,字叔寶,原為隋將來護兒麾下,後輾轉投入秦王李世民,為創立唐朝的開國功臣之一。尉遲恭,字敬德,玄武門之變時為救李世民而射殺李元吉,並請立世民為太子,是輔佐唐太宗登基的大功臣。在明朝吳承恩的著名神怪小說《西遊記》第十回「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魏丞相遺書託冥吏」的情節裡,涇河龍王為了不遂神課先生袁守誠所斷定的降雨時程、數量,違背天命而被天帝下令處斬。聞言的龍王急忙向袁守誠討救,得知監斬官是唐相魏徵後,轉身前往拜謁唐太宗李世民,央求其解救性命。應允後的李世民於處斬之日刻意留下魏徵對弈,不料午時三刻處斬之時,魏徵竟莫名打起瞌睡來,唐太宗見狀心忖已順利解救龍王危機。孰料魏徵夢醒後向太宗轉述夢中斬龍經過,這才方知魏徵靈魂出竅奉旨斬龍。當晚涇河龍王的魂魄便潛入皇宮泣訴唐太宗言而無信,一連數日鬧得皇帝睡不安寢,終日惶惶不安。秦叔寶、尉遲敬德兩位大將得知後自願為太宗守夜,把守寢殿大門,果然自此龍王魂魄便不敢再來騷擾。然而唐太宗不忍見兩位愛將勞苦,於是命人將兩位的面容繪成丹青,懸掛於門扉之上,後來此舉流傳至民間,兩位將軍也成了最著名的門神組合。在龍爿皮膚白皙的是秦叔寶,虎爿面色黝黑粗獷的則是尉遲敬德,兩位鎮守在正門不令妖祟冒犯。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兩側小港門則是繪著服侍宮娥,這是主神為女性的廟宇才有的配置。四位宮娥手托如意,分持瓜果、香爐、鮮花、香茗敬奉。瓜果有橘子象徵吉利,佛手諧音福壽。鮮花則是以盛開的石榴花與果,象徵多子多孫的祈求。門神於廟宇關閉後擔任守衛之責,一旦打開廟門,四位宮娥的方向便是向內朝貢,營造以香花茶果敬奉媽祖的畫面。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綜觀門神彩繪的筆觸似乎不若宮內其他彩繪來得細膩,看起來有些僵硬。

正殿神龕內奉祀著數尊媽祖神像,以鎮殿的三尊金身最為顯眼,三位面容雖不同,但同樣都有一張慈祥的臉龐,靜靜的看著前來參拜的善信。

金城大媽祖宮
頭上冠冕的形制與臺灣本島常見的稍有不同,綖板較高,珠旒較長。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神龕兩側楹聯題道「金浯靈氣祥鍾此地,門港活水澤及斯民」,藏頭點出「金門」、「浯港」,也道出希望金門媽祖庇佑鄉土的祈求。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前方的供桌上另有數尊金身,各自以玻璃龕保護著,是從各地分靈而來的神尊,當中就有分靈自朝天宮的北港媽,兩側陪祀千里眼、順風耳將軍。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下桌正中央則同樣由中壇元帥三太子鎮守。
金城大媽祖宮
神桌的兩側則另供奉千順將軍神像,高大威武。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身側金柱楹聯為「視遠惟明知普渡眾生全憑慧,思溺由己願永清四海上慰婆心」,與廟前牌樓上的楹聯相同。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整座正殿的配置簡單,奉祀的神尊也較為單純,但仍不失莊嚴肅穆之氣氛。
金城大媽祖宮

※另記※
從媽祖宮側邊的階梯有通道通往後方建築,獨立於媽祖宮後因此不能算是後殿。這棟建築是金門當地的林氏宗祠,不過平時大門上鎖住,外人不得隨意進入,只能欣賞外觀裝飾。正脊脊背裝飾較為簡單,僅於兩側安置一件龍首鳳身,類似孔廟朝天筒的裝飾。

金城大媽祖宮
阿中在參加當地政府所舉辦的導覽活動時曾詢問導覽員此裝置為何?對方說這是龍生九子的「螭吻」,因為宗祠不具有神廟的地位,因此脊背上只能用龍子螭吻。然而依據阿中對龍生九子的認知,此裝飾似乎並沒有螭吻的特徵,龍首鳳身的特徵反而比較像是「嘲風」,且嘲風的特性是好險又好望,更符合這組構件的外型與安放位置的特徵。
金城大媽祖宮
宗祠就設在大媽祖宮的後方,高度還高於神廟,這樣的格局倒是相當罕見。

結語
浯島天后宮,當地人習慣稱呼「大媽祖宮」,歷經了時代更替、戰火洗禮,曾經輝煌,曾經頹傾,也曾經消失過,憑藉著信徒的虔誠如今重新屹立在浯江畔,繼續庇佑著後浦的眾生。雖然古蹟早已不存,但堅定的信念勝過物質的表象,只要傳承的薪火不滅,信仰的延續終究能代代相沿。每一座廟宇都是一部刻劃在地文化的歷史書,等待著你我靜靜地去閱讀。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金城大媽祖宮


【攝記】金城大媽祖2015.07.01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