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林仁和宮

時間:
2013
525

地點:彰化二林仁和宮(彰化縣二林鎮中正路58號)

交通方式:於田中火車站外轉員林客運,田中─二林路線,於「二林」站下車後沿中正路步行約莫五分鐘即可抵達。 

【二林仁和宮簡介】引自彰化縣古蹟與歷史建築資訊網網站
二林仁和宮創建於乾隆年間,廟宇位於二林街的中心,前方面臨雙港、清溪的匯流,廟後為新庄的丘陵地,形成一個「背山面河」的風水寶地。相傳康熙年間,先民來台時,經不住海上浪濤洶湧,於是自湄洲祖廟恭請媽祖金身護船來台,於二林地區上岸,並興建媽祖廟,供奉媽祖聖像。

清嘉慶12年(1807)廟貌剝落,地方耆老士紳倡議擴建,因嘉慶14年(1809)蔡牽事件而停工。嘉慶20年(1815)由總理太學生洪培源、職員洪君霞負責重修事宜,完成仁和宮的修建。

大正13年(1924)由於廟貌傾頹,由庄長林炳爐、董事洪宗珍等地方士紳再度發起重修,此次距離嘉慶年間的重修,已逾百餘年。此次重修除了結合二林地區四庄信士捐款外,並得到林本源會社及鹿港大和行辜顯榮的捐款參與。此次的重修,因廟宇面臨街衢,廟地低窪,遂將廟宇後退數尺,正殿增建耳門,擴增天井的空間,廟外左右兩旁各留四尺做為通道,並將廟宇屋簷增高,大正14年(19256月完工,奠定今日巍峨的廟貌。

民國47年廟宇進行彩繪的修繕,聘請鹿港郭新林匠師施做彩繪,民國508月重修完成。民國741127日經指定為第三級古蹟,民國89年仁和宮由政府主持修復,至民國918月完成,民國92年舉行祈福安座儀式。

【阿中隨筆】

「二林」是個舊地名,原為平埔族貓霧拺二林社(Gielim)的所在地,康熙六十一年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番俗六考/北路諸羅番三〉當中即有記載。同書中的〈卷二、赤崁筆談/武備〉也提到:「……二林港、三林港(二港亦多沙線,水退去口五、六里) ……」,由此可見二林港只能停泊小型的船筏。後來泉州同安洪姓族民陸續開墾有成,於是形成了聚落─二林街,而仁和宮的創建就是由洪姓家族所主導。有關仁和宮確切的創建年代,相關紀錄並不詳細,目前只能以宮內所藏之「重修仁和宮碑記」來推斷。重修碑是嘉慶二十年(西元1815)所立,碑文提到:「二林有聖母宮,由來舊矣。……年月既久,廟貌剝落。歲丁卯,耆老士紳共謀改作,仍其舊之方而擴之,益以後楹為三進……」有關創建的論述僅以「由來舊矣」帶過,推敲廟宇之所以需重修勢必經過一段時間,由此可見仁和宮的創建年代至晚不會超過乾隆年間,這點是無庸置疑的。

今日仁和宮的外觀是奠基於日治大正14年,西元1925年,為街屋型廟宇建築,正面三川殿為三開間,平面裝飾以木雕為主,牆堵則是石雕,展現出十足的古風,平面窗門以木雕為飾如今已屬稀少,仁和宮能保存下來相當珍貴。廟埕因搭起帳篷的緣故而無法讓人欣賞屋簷上的陶俑裝飾,實在可惜。兩側墀頭有精緻的交趾陶像,不過主題阿中一時之間也看不出個所以然。連接龍虎雙堵的水車堵同樣也有交趾陶像,下方身堵採左龍、右虎的石雕,雕刻手法蒼勁有力,線條優美,遠優於現在機器大量製造的粗糙手法,也讓人看見前代匠師的精湛手藝。雙堵旁還搭配了對聯:「興雲蘇四海,嘯谷震千岩」展獻霸氣之感。腰堵部分同樣也有可觀之處,龍邊為白馬配孔雀,虎邊為獅子配蒼鷹,一空一陸的兩種動物均為一方領袖。下方裙堵則是雙鶴搭松樹、芭蕉配雙鹿,頗有延壽招祿之寓意在。石堵雕刻雖歷歲月而顯得有些磨損,但仍不失精緻程度,讓人觀之心喜不已。

再觀三川殿平面木雕門扇,門楣上「仁和宮」牌高懸正中,下方嵌著獅頭門印,門印上寫著「東來紫氣、西望瑤池」,左右則是精美彩繪,主題分別是「孝感動天」與「渭水聘賢」,都是廟宇常見的繪畫主題,也點出來廟裡參拜需帶著誠意而來的寓意。正門平面以藍色為基底,帶出古樸意味,也更突顯金黃色彩的斑斕,門扇裝飾雖非繁複,但卻是精緻無比。身堵除了樓臺亭榭、牡丹花卉的鏤雕,還雕有一對印篆體書法對聯,內容題到:「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這是出自北宋的汪洙《神童詩》,令人讀之心曠神怡。下方裙堵則是麒麟彩繪,用色鮮艷奪目。正門對聯則是前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所題:「仁可頌聖壽無窮祥興福建,和為貴母儀永久德沾儒林」。于院長精擅書法,尤其是草書字體,有「近代書聖」之美譽,是故每每成為請求墨寶題字的對象,仁和宮有此對聯同樣可為廟藏珍寶。除了于院長的題字,虎邊偏門上也有一對名人所題的對聯:「仁風盈島內航海梯山均沾德澤,和氣遍環區庇民護國佈慈儀  」,這是前省議會議長黃朝琴所留下的墨寶。門前一對花崗石獅頗存古風,雖歷百年仍神采奕奕,肩負著護衛廟堂的重責大任。

進入廟內為前拜殿空間,這裡因被廟方當成辦公場所,堆了許多雜物,因此顯得有些侷促。前拜殿正上方懸掛一通「后來其蘇」匾,是光緒戊寅年(西元1878)洪昌邦所獻,由此也可看出百年年洪家與仁和宮的密切關聯。「后來其蘇」出自於《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后」原意指王,在這裡則引申稱讚:聖母來臨後,百姓便得以平安舒適了。是一段頗有深意的讚詞。回頭再看正門的一對門神,兩人皆手持大斧,腰掛寶劍,不過後腰還繫著箭袋,這裡有個有趣的典故,以前的繪師會刻意將門神畫成一人配弓,一人配箭,如此一來門神一定要搭配合作,無法獨斷獨行。兩側偏門門神則是一對宦官與一對仕女,這也是媽祖廟常見的門神搭配。

穿過懸掛紅色燈籠的迴廊,登上階梯就進入了正殿的空間了,這裡也是廟宇地勢最高的地方,戰在殿前可以回望三川殿屋簷上的裝飾,仁和宮的正脊較為單純,中央僅一組三仙陶俑,兩側燕尾則是鯉魚吐藻,下方西施脊的陶俑正上演著三國著名戲碼:孔明空城嚇司馬。左右兩道垂脊的脊飾則是一對剪黏人像,皆手捧冠帽,代表加冠之意。而四方金柱的斗拱處,我注意到了一副有意思的對聯:「杯酒縱談廿一史,爐香靜對千三經」,好意境啊!

進入正殿後,長年經香煙燻染的色調更讓人感受廟宇的神聖莊嚴,鎮殿媽祖就高座在精緻的木雕神龕中,只是這裡的媽祖金身都配有一座小神龕,除了看不見小神龕裡的神像,大大小小的神龕排在一起也擋住了信徒瞻仰鎮殿媽祖的視野,因此遠遠看過去也只能看到鎮殿媽的上半身,實在讓人覺得很可惜。仁和宮的鎮殿媽的相貌和別的媽祖廟非常不同,頭上帝冠的鎏冕稀疏,看上去有幾分註生娘娘的感覺,不過同樣都是那麼的慈祥可親。正殿前方雙柱上同樣留有于院長的一副對聯:「仁惠施民奉神祇護生意旨,和衷求法效菩薩救苦心腸」。這一日,廟方正為駕前矗立的兩將軍像重新上漆,不過阿中卻覺得那鮮艷油亮的色彩,反而減損了將軍神采,著實可惜。

往後殿走去同樣是為觀世音菩薩殿,兩側陪祀十八羅漢,羅漢造型栩栩如生,值得細細觀賞。往回走回前拜殿處,在經過虎邊迴廊時可以看看牆上鑲崁的數通石碑,那是嘉慶年間以及大正年間兩次重修時所刻下的紀念石碑,字體雖已斑駁,但卻是屬於仁和宮最真切的歷史紀錄。來仁和宮走一
遭不僅可以欣賞眼前古代匠師所留下的高超工藝技術,也能憑弔昔日先人篳路藍縷的開墾艱辛,將會是一趟豐富的文化之旅。

二林仁和宮
今日仁和宮的外觀是奠基於日治大正14年,西元1925年,為街屋型廟宇建築,正面三川殿為三開間,平面裝飾以木雕為主,牆堵則是石雕,展現出十足的古風,平面窗門以木雕為飾如今已屬稀少,仁和宮能保存下來相當珍貴。

二林仁和宮
兩側墀頭有精緻的交趾陶像,不過主題阿中一時之間也看不出個所以然。

二林仁和宮
身堵採左龍、右虎的石雕,雕刻手法蒼勁有力,線條優美,遠優於現在機器大量製造的粗糙手法,也讓人看見前代匠師的精湛手藝。

二林仁和宮
下方裙堵則是雙鶴搭松樹、芭蕉配雙鹿,頗有延壽招祿之寓意在。石堵雕刻雖歷歲月而顯得有些磨損,但仍不失精緻程度,讓人觀之心喜不已。

二林仁和宮
再觀三川殿平面木雕門扇,門楣上「仁和宮」牌高懸正中,下方嵌著獅頭門印,門印上寫著「東來紫氣、西望瑤池」。

二林仁和宮

二林仁和宮
左右則是精美彩繪,主題分別是「孝感動天」與「渭水聘賢」,都是廟宇常見的繪畫主題,也點出來廟裡參拜需帶著誠意而來的寓意。

二林仁和宮
正門平面以藍色為基底,帶出古樸意味,也更突顯金黃色彩的斑斕,門扇裝飾雖非繁複,但卻是精緻無比。身堵除了樓臺亭榭、牡丹花卉的鏤雕,還雕有一對印篆體書法對聯,內容題到:「春遊芳草地、夏賞綠荷池」,這是出自北宋的汪洙《神童詩》,令人讀之心曠神怡。下方裙堵則是麒麟彩繪,用色鮮艷奪目。

二林仁和宮
正門對聯則是前監察院長于右任先生所題:「仁可頌聖壽無窮祥興福建,和為貴母儀永久德沾儒林」。

二林仁和宮
虎邊偏門上也有一對名人所題的對聯:「仁風盈島內航海梯山均沾德澤和氣遍環區庇民護國佈慈儀  」,這是前省議會議長黃朝琴所留下的墨寶。

二林仁和宮
「后來其蘇」出自於《孟子》〈梁惠王章句下〉,「后」原意指王,在這裡則引申稱讚:聖母來臨後,百姓便得以平安舒適了。

二林仁和宮  

二林仁和宮  
回頭再看正門的一對門神,兩人皆手持大斧,腰掛寶劍,不過後腰還繫著箭袋,這裡有個有趣的典故,以前的繪師會刻意將門神畫成一人配弓,一人配箭,如此一來門神一定要搭配合作,無法獨斷獨行。

二林仁和宮
仁和宮的正脊較為單純,中央僅一組三仙陶俑,兩側燕尾則是鯉魚吐藻。

二林仁和宮
下方西施脊的陶俑正上演著三國著名戲碼:孔明空城嚇司馬。

二林仁和宮
左右兩道垂脊的脊飾則是一對剪黏人像,皆手捧冠帽,代表加冠之意。

二林仁和宮
四方金柱的斗拱處,我注意到了一副有意思的對聯:「杯酒縱談廿一史,爐香靜對千三經」,好意境啊!

二林仁和宮
仁和宮的鎮殿媽的相貌和別的媽祖廟非常不同,頭上帝冠的鎏冕稀疏,看上去有幾分註生娘娘的感覺,不過同樣都是那麼的慈祥可親。

二林仁和宮
這一日,廟方正為駕前矗立的兩將軍像重新上漆,不過阿中卻覺得那鮮艷油亮的色彩,反而減損了將軍神采,著實可惜。

二林仁和宮
往後殿走去同樣是為觀世音菩薩殿,兩側陪祀十八羅漢,羅漢造型栩栩如生,值得細細觀賞。

二林仁和宮

【攝‧記】二林仁和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