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竿芹壁天后宮

時間:
2014622

地點:連江北竿芹壁天后宮(連江縣北竿鄉芹壁村53)

交通方式:搭乘飛機或郵輪至北竿,該地區大眾運輸不甚便利,建議可於機場或碼頭處租借機車代步。

【北竿芹壁天后宮簡介】引自文化部─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據芹壁天后宮廟內碑文記載,天后宮肇建於清同治12年(1876年),歷經多次修建,最後一次翻修,由北竿著名的「大善人」陳天官等鄉紳發動鄉人集資新台幣80餘萬元,並商請北高指揮部指揮官丁之發,派遣砲兵指揮部工兵協建,於1957年完工迄今,修建之碑文崁在廟壁上。

芹壁天后宮正殿主祀媽祖娘娘,同祀鐵甲將軍、臨水夫人、威武陳將軍、通天府二郎神楊戩。2005年,芹壁天后宮在道教總會長吳光輝先生引荐下,與宜蘭南方澳南天宮「金媽祖」結緣,同年914日金媽祖正式分靈芹壁天后宮。所以,目前芹壁天后宮多了一尊「金媽祖」供奉。

芹壁天后宮雖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娘娘,但「鐵甲元帥」卻是最具特色的神明,芹壁村民對祂的崇拜,更甚其他神祇,而所謂鐵甲元帥乃「蛙神」。鐵甲將軍的信仰原來自福建武夷山,由於青蛙是稻田害蟲的天敵,是稻米保護神,因此對於從事水耕火耨生活的閩粵人,普遍都存有青蛙崇拜之習俗。而鐵甲元帥的由來,相傳是在大唐開啟年間,江西有一個僻壤小農村,名為「靖思村」的山澗,有一隻青蛙修行成精。至大運太武年間,蛙精雲遊武夷山時,因見民間遭逢旱災,百姓苦不堪言,蛙精因而向上天諫言開啟溪道救民,而遭天罰,將其身定石武夷九曲溪畔,百姓因感念其德,在武夷金雞社旁立廟。而後蛙精因護溪有功,奉封「將軍」,但由於青蛙在福州話中的發音類似「鐵甲」,因此閩越百姓大多將之稱為「鐵甲元帥」。

【阿中隨筆】
芹壁,一個擁有媲美地中海風情的聚落,沿著山坡櫛比鱗次的閩東式建築是最大的特色。天然的澳口地形,讓這裡成為波瀾不興的平靜海域,有如海上明鏡一般,是故清代文獻稱此地為「鏡港」或「鏡澳」。《福建通志》〈臺灣府/海防/海防/錄自重纂福建通志卷八十六/各縣衝要/連江縣〉記載:「北竿塘在東北大海中,距縣八十里,與閩南縣南竿塘對峙,衝要海汛,設墩瞭望.有八使澳、下目、白沙、鏡港等澳」。海上那座無人小島,當地居民稱之為「龜島」,在平靜的海面上恰似一隻烏龜棲息著。據說早期的先民稱這座島為「芹囝」,若從大陸航向芹囝島,後面的那座山壁就是「芹壁」,如今的地名便是由此而來。這樣的說法究竟可不可信?若從清代文獻的紀錄中,的確沒有「芹壁」的稱呼,這個名字的產生時間或許並不長,不過可以確定的是芹囝(龜島)對芹壁聚落的意義重大,傳說在島上曾建有一座大王廟,目前在島上還留有石碑「植榕聚財」以茲紀念。馬祖列嶼的居民多半來自連江、長樂,兩地隸屬於福州。而福州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傳說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時任福州太守的張伯玉在此地遍植榕樹,因此福州又有「榕城」的稱呼,榕樹長青繁茂亦有廣盛的意涵,是故「植榕聚財」不僅有著吉祥的寓意,也有提醒後世子孫不忘根本的深遠意涵。

芹壁天后宮的創建並不見錄於史籍,如今僅可依據宮裡最收藏的創建石碑為之佐證,碑上鐫刻的年代是「清同治歲次癸酉年」,同治十二年(1873)歲次癸酉,距今已一百四十年,原廟位於山壁下方,今為公車候車亭處。百年老廟見證了芹壁的數度繁華起落,不論潮起潮落,默默的在此守護著一方淨土。

芹壁天后宮就位在芹山的半山腰上,由山腳下公車亭旁的台階拾級而上,未抵達天后宮前會先看到一對造型有趣的石獅;青色的身子,黑色的鬚毛,不甚精緻的雕琢工法自有一番風格。復次登上,一個轉彎後就到了天后宮廟埕,站在此處視野極佳,可眺望碧波一片,深刻體會先人之所以會稱此地為「鏡澳」的由來。不遠處的芹囝龜島,依然蟄伏在鏡面上,天氣晴朗時甚至可以遠眺對岸的黃岐鎮,遙想先民乘風破浪,渡海而來的艱辛。前方的欄杆垛上安著一隻隻眺望海洋的青蛙石像,透露出天后宮與青蛙的深刻關聯。

芹壁天后宮的現貌是民國四十六年(1957)所完成,迥異於閩南式建築的風格,打破了阿中慣於欣賞臺灣廟宇建築的刻板印象。屋簷上綴以部分彩繪,裝飾簡單,沒有繁複的剪黏、陶像、交趾。廟簷似燕尾翹起,最外側的兩道不規則波浪型封火山牆,則是另一項特色,這類的山牆高於正身屋脊,房屋若發生火災時,其功能在於阻斷火勢的延燒,這類的設計在金門、馬祖地區較為常見。山牆延伸至立面後翹起,牌頭以一面罄牌與火焰紋為飾,線條簡單樸素。下方墀頭則是以白色為底,紅花為主角,綠葉為陪襯,一面是牡丹,一面是蓮花,頗有「富貴連連」之寓意。燕脊下方連接山牆垂脊的平面,卷軸開展造型上刻著「四、安、海」以及「昇、樂、平」六字,組合起來當是「四海昇平安樂」,只是編排的次序有些令人理不出頭緒。

芹壁天后宮只有一進一殿,主架構以相當具有閩東建築特色的石磚砌成,屋身立面僅開一間,門楣上方刻著「天后宮」廟額,平面一對黃色鯉魚格外顯眼,除了裝飾也做排水口用。立面除了上述兩部分便無其餘裝飾,也無對聯,造型相當簡單。門口一對石獅子看來當是近代增設新物,就其造型與臺灣廟宇常見之形式相同,較無特殊性。

步入廟內,簡單的裝飾再次顛覆了我對廟宇的既有印象。殿內樑柱以紅色為主色調,沒有額外的裝飾與雕琢,唯有一方方木匾高懸,只是這裡的匾額多半刻著奉祀神名,如正中央的「天后聖母」、「鐵甲元帥」、「臨水夫人」、「威武將軍等。四方金柱上有對聯題到:「廟貌巍峨地靈人傑,神功浩蕩物阜民豐」以及「尊上玄穹步虛清而登九五,聖稱無極居太上以遍三千」。在大門內側壁堵上嵌著一座「公建天后宮碑」,背上詳列捐資者姓名、金額,以及建廟總理、董事人等,碑末落款清同治歲次癸酉年,是目前芹壁天后宮能證明其具有悠久歷史的文物。正門木製門板上同樣也有彩繪門神,為神荼鬱壘這對組合,畫風甚為特殊,頗有西方油畫味道。在廟內兩側的的壁堵上還彩繪著八位將軍像,這些將軍不似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反而比較像是部將。其繪畫風格不似一般匠師的手法,據說這些彩繪多半出自昔日駐紮於此的軍隊弟兄之手,是故看起來頗帶點武俠風格。將軍畫像上方則釘著八座彩繪木雕,主角正是常見的八仙,樸拙的雕刻技法,再次展現芹壁天后宮深具庶民風格的特色。壁上同樣有聯題到「翠竹黃花群霑化雨,長松細草普蔭慈雲」,兩道過水門則可分別通往廟外,是芹壁天后宮大門以外的主要出入口。

正殿神龕以水泥為基座,簡單線條的木雕為架構,龕上門板有花鳥彩繪,正中央則有一座高起的小神龕,上寫「誥封」二字,象徵媽祖受歷代帝王不斷冊封,最終成為「天后尊神」的殊榮。神龕中央奉祀天后媽祖,神尊並不多,鎮殿媽的冠冕比例較小,使得神尊的面容稍顯豐腴,雙手持笏朝天,是天后金身最常見的姿態。鎮殿媽左側還有兩尊來自宜蘭南方澳南天宮的金媽祖,芹壁天后宮之所以會與南天宮結緣,據說是因為道教總會吳光輝會長的居中牽線,因此於民國94(2005)914日分靈金媽祖至此。神龕當中除了媽祖金身,當然還少不了兩位護法將軍,只是千順兩將軍的金身較小,且受帳幕遮蔽光線之故,因此角落昏暗難以攝影,當下阿中只好在心中向兩位將軍稟告,允許我開閃光燈攝影。這兩尊將軍塑像較為擬人,不似臺灣常見的那種金剛怒目相,且順風耳將軍的姿勢也非一般常見的左手指耳,甚是獨特。在神龕下緣兩側的板上各繪有一幅彩繪,龍邊是「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元帝時的宮女,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後來陰錯陽差被園地送至匈奴和親,據說在前往匈奴的路上,王昭君感嘆自己的命運,遂以琵琶彈奏「出塞曲」,曲韻之悲苦連經過的飛雁都因肝腸寸斷而掉落。王昭君的故事多半是以悲苦的觀點做演繹,不過也由於和親制度,讓西漢與匈奴劍拔弩張的關係得以稍作舒緩,從外交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啻是一件美事。芹壁天后宮神龕上的「昭君出塞」圖,不知是否也暗喻著希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願望。虎邊則是「關羽水淹七軍」,其故事出自於《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話說蜀魏交戰,關羽奉劉備之命進攻樊城,曹操派左將軍于禁援救。適逢連日大雨,關公派人堵住漢水上游,等曹軍不明就理在下游處紮營後放開水閘,致使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剩餘人馬只好逃往高處,而關羽則乘坐大船趁勝追擊,史稱「水淹七軍」。最後于禁向關羽投降,這場戰役讓關雲長之名威震華夏。

芹壁天后宮雖然主祀媽祖,但居民最為信奉,也是芹壁天后宮最出名的神祇反而是奉祀在神龕龍邊的「鐵甲元帥」。鐵甲元帥的原身便是蛙神,蛙神的信仰盛行於閩中與閩北,崇祀蛙神或許與傳統農業社會,青蛙能協助除去害蟲有關。據說蛙神是在武夷山修道成仙,故以武夷山為蛙神的祖廟地,福建某些地區在農曆七月還有「青蛙節」,迎青蛙巡街遊行的習俗,芹壁人奉祀蛙神便是源自於原鄉的信仰。至於鐵甲元帥的稱號,則是因為青蛙在福州話當中的發音類似「鐵甲」,故因此得名。相傳鐵甲元帥喜歡聽戲,因此每回聖誕鄉民總會邀請戲班來唱戲。又傳說曾有青蛙跳上天后宮的神案上,不久後,放置在桌上的高粱酒便莫名其妙地減少,是故流傳著蛙神愛喝酒的習俗。然而據當地耆老的描述,蛙神雖以嗜酒特色,但當辦起神事來卻是相當嚴肅的,對於協助辦理神事的服務人員有嚴格的飲酒規定,不可踰越,是一位相當有原則的長官。芹壁天后宮的鐵甲元帥為綠面人身,雙手合掌在胸前,身著甲冑,背揹營旗,一副將軍造型,這樣的塑像據說也是元帥自己所要求的,相當具有特色。就是因為芹壁天后宮有這麼一位具有特色的鐵甲元帥,因此先前在廟埕的欄杆垛上安的便是青蛙石像。

而在神龕的虎邊則是奉祀著臨水夫人陳靖姑,以及其結拜姊妹林乃姑娘、李乃姑娘。據說陳靖姑為唐代福州府下渡街人,與林九娘、李三娘義結金蘭,師承閭山派許真人。其信仰盛行於福建、臺灣地區,而福州人則視其為鄉里保護神,是故在馬祖列島的廟宇當中,常可見陪祀臨水夫人。夫人常見的法相為披髮持劍與號角,作降妖伏魔狀。

在芹壁天后宮內除了奉祀上述神祇,此外還有通天府五顯靈官馬元帥、威武陳將軍等。傳說陳將軍名為湯銘,長樂鶴上人,傳說陳將軍急公好義,後因誅殺惡官而攜妹逃亡,於海上遭官兵追捕,最後自沉於海,大體漂至白犬島(今西莒島),後因屢顯神蹟而被島民奉祀為神,建廟膜拜。其實這類的「波臣」信仰在馬祖地區相當盛行,常見的「大王廟」指的便是水流遺體建廟,甚至連馬港天后宮的創建傳說也是如此。在芹壁天后宮的龍邊護室,也奉祀著一位白馬大王。其實以地理位置觀之,連江列嶼位處閩江口,在閩江沿岸落水本就容易被河流沖往馬祖列島一帶,而漁民又是以捕撈維生,依漁民慣例一旦撈到水流遺體便會運上岸協助安葬,也藉此換取保佑豐收,一旦靈驗,便會有立廟的需求,由此可見地理環境與信仰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性。而大王的神職就類似臺灣的「境主公」,當地甚至還有家中如有人過世,就要先到大王廟去焚香稟報的習俗。

在正殿兩側的供桌上各有一座神轎,其造型類似臺灣的二人輦轎,只是這裡在轎子上還覆蓋著帳簾。這座輦轎的功能,在於提供信徒問事時,扶乩者扛起輦轎以轎背側身於案桌上書寫指示,其形式類似於南部廟宇的「掕手轎」,和鸞堂的鸞筆有異曲同工之妙。也因信徒慣於以這樣特殊的方式問事,所以在馬祖的廟宇當中罕見信徒以擲筊方式請示神明,連帶也少見籤筒與籤詩的配置。

芹壁天后宮,一座迥異於阿中之前所熟悉之廟宇形式的媽祖廟,裡頭也奉祀著許多初次聽聞的神祇與信仰,陌生中帶了點神祕,也讓人對馬祖的信仰更加好奇。在與當地民宿老闆的閒聊中,得知如今的芹壁已經變成住戶不滿十戶的村落,人口外流的相當嚴重,實在讓人難以想像當年的盛況。不過只要每年的鐵甲元帥誕辰,散居各地的芹壁人就會不辭千里的返鄉團聚,這種信仰的力量不禁令人動容。雖然如今的芹壁以不復當年盛況,但隨著觀光產業的發展,或許能帶給這座閩江口外的地中海風味聚落嶄新的契機,也讓芹壁天后宮再度見證鏡澳繁華。

北竿芹壁天后宮
海上那座無人小島,當地居民稱之為「龜島」,在平靜的海面上恰似一隻烏龜棲息著。天氣晴朗時甚至可以遠眺對岸的黃岐鎮,遙想先民乘風破浪,渡海而來的艱辛。

北竿芹壁天后宮
據說早期的先民稱這座島為「芹囝」,若從大陸航向芹囝島,後面的那座山壁就是「芹壁」,如今的地名便是由此而來。

北竿芹壁天后宮
傳說在島上曾建有一座大王廟,目前在島上還留有石碑「植榕聚財」以茲紀念。馬祖列嶼的居民多半來自連江、長樂,兩地隸屬於福州。而福州是一座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傳說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時任福州太守的張伯玉在此地遍植榕樹,因此福州又有「榕城」的稱呼,榕樹長青繁茂亦有廣盛的意涵,是故「植榕聚財」不僅有著吉祥的寓意,也有提醒後世子孫不忘根本的深遠意涵。

北竿芹壁天后宮
芹壁天后宮的創建並不見錄於史籍,如今僅可依據宮裡最收藏的創建石碑為之佐證,碑上鐫刻的年代是「清同治歲次癸酉年」,同治十二年(1873)歲次癸酉,距今已一百四十年,原廟位於山壁下方,今為公車候車亭處。

北竿芹壁天后宮
未抵達天后宮前會先看到一對造型有趣的石獅;青色的身子,黑色的鬚毛,不甚精緻的雕琢工法自有一番風格。

北竿芹壁天后宮
欄杆垛上安著一隻隻眺望海洋的青蛙石像,透露出天后宮與青蛙的深刻關聯。

北竿芹壁天后宮
芹壁天后宮的現貌是民國四十六年(1957)所完成,迥異於閩南式建築的風格,打破了阿中慣於欣賞臺灣廟宇建築的刻板印象。屋簷上綴以部分彩繪,裝飾簡單,沒有繁複的剪黏、陶像、交趾。

北竿芹壁天后宮
最外側的兩道不規則波浪型封火山牆,則是另一項特色,這類的山牆高於正身屋脊,房屋若發生火災時,其功能在於阻斷火勢的延燒,這類的設計在金門、馬祖地區較為常見。

北竿芹壁天后宮
山牆延伸至立面後翹起,牌頭以一面罄牌與火焰紋為飾,線條簡單樸素。

北竿芹壁天后宮

北竿芹壁天后宮
下方墀頭則是以白色為底,紅花為主角,綠葉為陪襯,一面是牡丹,一面是蓮花,頗有「富貴連連」之寓意。

北竿芹壁天后宮

北竿芹壁天后宮
燕脊下方連接山牆垂脊的平面,卷軸開展造型上刻著「四、安、海」以及「昇、樂、平」六字,組合起來當是「四海昇平安樂」,只是編排的次序有些令人理不出頭緒。

北竿芹壁天后宮

北竿芹壁天后宮
平面一對黃色鯉魚格外顯眼,除了裝飾也做排水口用。

北竿芹壁天后宮
芹壁天后宮只有一進一殿,主架構以相當具有閩東建築特色的石磚砌成,屋身立面僅開一間,門楣上方刻著「天后宮」廟額。立面無其餘裝飾,也無對聯,造型相當簡單。門口一對石獅子看來當是近代增設新物,就其造型與臺灣廟宇常見之形式相同,較無特殊性。

北竿芹壁天后宮
殿內樑柱以紅色為主色調,沒有額外的裝飾與雕琢,唯有一方方木匾高懸。

北竿芹壁天后宮
這裡的匾額多半刻著奉祀神名,如正中央的「
天后聖母」、「鐵甲元帥」、「臨水夫人」、「威武將軍等。四方金柱上有對聯題到:「廟貌巍峨地靈人傑,神功浩蕩物阜民豐」以及「尊上玄穹步虛清而登九五,聖稱無極居太上以遍三千」。

北竿芹壁天后宮
在大門內側壁堵上嵌著一座「公建天后宮碑」,背上詳列捐資者姓名、金額,以及建廟總理、董事人等,碑末落款清同治歲次癸酉年,是目前芹壁天后宮能證明其具有悠久歷史的文物。

北竿芹壁天后宮
正門木製門板上同樣也有彩繪門神,為神荼鬱壘這對組合

北竿芹壁天后宮

北竿芹壁天后宮
畫風甚為特殊,頗有西方油畫味道。

北竿芹壁天后宮
在廟內兩側的的壁堵上還彩繪著八位將軍像,這些將軍不似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反而比較像是部將。

undefined
其繪畫風格不似一般匠師的手法,據說這些彩繪多半出自昔日駐紮於此的軍隊弟兄之手,是故看起來頗帶點武俠風格。

北竿芹壁天后宮

北竿芹壁天后宮
將軍畫像上方則釘著八座彩繪木雕,主角正是常見的八仙,樸拙的雕刻技法,再次展現芹壁天后宮深具庶民風格的特色。

北竿芹壁天后宮 
兩道過水門則可分別通往廟外,是芹壁天后宮大門以外的主要出入口。

北竿芹壁天后宮
正殿神龕以水泥為基座,簡單線條的木雕為架構,龕上門板有花鳥彩繪

北竿芹壁天后宮
正中央則有一座高起的小神龕,上寫「誥封」二字,象徵媽祖受歷代帝王不斷冊封,最終成為「天后尊神」的殊榮。

北竿芹壁天后宮
鎮殿媽的冠冕比例較小,使得神尊的面容稍顯豐腴。

北竿芹壁天后宮
雙手持笏朝天,是天后金身最常見的姿態。

北竿芹壁天后宮
鎮殿媽左側還有兩尊來自宜蘭南方澳南天宮的金媽祖,芹壁天后宮之所以會與南天宮結緣,據說是因為道教總會吳光輝會長的居中牽線,因此於民國94(2005)914日分靈金媽祖至此。

北竿芹壁天后宮

北竿芹壁天后宮
神龕當中除了媽祖金身,當然還少不了兩位護法將軍,只是千順兩將軍的金身較小,且受帳幕遮蔽光線之故,因此角落昏暗難以攝影,當下阿中只好在心中向兩位將軍稟告,允許我開閃光燈攝影。

北竿芹壁天后宮
這兩尊將軍塑像較為擬人,不似臺灣常見的那種金剛怒目相,且順風耳將軍的姿勢也非一般常見的左手指耳,甚是獨特。

北竿芹壁天后宮
龍邊是「昭君出塞」,王昭君,名嬙,字昭君,西漢元帝時的宮女,為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後來陰錯陽差被園地送至匈奴和親,據說在前往匈奴的路上,王昭君感嘆自己的命運,遂以琵琶彈奏「出塞曲」,曲韻之悲苦連經過的飛雁都因肝腸寸斷而掉落。王昭君的故事多半是以悲苦的觀點做演繹,不過也由於和親制度,讓西漢與匈奴劍拔弩張的關係得以稍作舒緩,從外交關係的角度來看不啻是一件美事。芹壁天后宮神龕上的「昭君出塞」圖,不知是否也暗喻著希冀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願望。

北竿芹壁天后宮
虎邊則是「關羽水淹七軍」,其故事出自於《三國演義》第七十四回。話說蜀魏交戰,關羽奉劉備之命進攻樊城,曹操派左將軍于禁援救。適逢連日大雨,關公派人堵住漢水上游,等曹軍不明就理在下游處紮營後放開水閘,致使于禁所率領的七軍都被大水淹沒,剩餘人馬只好逃往高處,而關羽則乘坐大船趁勝追擊,史稱「水淹七軍」。最後于禁向關羽投降,這場戰役讓關雲長之名威震華夏。

北竿芹壁天后宮

北竿芹壁天后宮
芹壁天后宮雖然主祀媽祖,但居民最為信奉,也是芹壁天后宮最出名的神祇反而是奉祀在神龕龍邊的「鐵甲元帥」相傳鐵甲元帥喜歡聽戲,因此每回聖誕鄉民總會邀請戲班來唱戲。又傳說曾有青蛙跳上天后宮的神案上,不久後,放置在桌上的高粱酒便莫名其妙地減少,是故流傳著蛙神愛喝酒的習俗。據當地耆老的描述,蛙神雖以嗜酒特色,但當辦起神事來卻是相當嚴肅的,對於協助辦理神事的服務人員有嚴格的飲酒規定,不可踰越,是一位相當有原則的長官。

北竿芹壁天后宮
芹壁天后宮的鐵甲元帥為綠面人身,雙手合掌在胸前,身著甲冑,背揹營旗,一副將軍造型,這樣的塑像據說也是元帥自己所要求的,相當具有特色。就是因為芹壁天后宮有這麼一位具有特色的鐵甲元帥,因此先前在廟埕的欄杆垛上安的便是青蛙石像。


北竿芹壁天后宮
而在神龕的虎邊則是奉祀著臨水夫人陳靖姑,以及其結拜姊妹林乃姑娘、李乃姑娘。據說陳靖姑為唐代福州府下渡街人,與林九娘、李三娘義結金蘭,師承閭山派許真人。

北竿芹壁天后宮
其信仰盛行於福建、臺灣地區,而福州人則視其為鄉里保護神,是故在連江列嶼的廟宇當中,常可見陪祀臨水夫人。夫人常見的法相為披髮持劍與號角,作降妖伏魔狀。

北竿芹壁天后宮
在正殿兩側的供桌上各有一座神轎,其造型類似臺灣的二人輦轎,只是這裡在轎子上還覆蓋著帳簾。

北竿芹壁天后宮
這座輦轎的功能,在於提供信徒問事時,扶乩者扛起輦轎以轎背側身於案桌上書寫指示,其形式類似於南部廟宇的「掕手轎」,和鸞堂的鸞筆有異曲同工之妙。

北竿芹壁天后宮
在馬祖的廟宇當中罕見信徒以擲筊方式請示神明,連帶也少見籤筒與籤詩的配置。

北竿芹壁天后宮
 
【攝‧記】北竿芹壁天后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中 的頭像
    阿中

    湊陣拜媽祖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