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甲鎮瀾宮  

時間:
2012年3月28日、2013年7月20日

地點:
臺中大甲鎮瀾宮(臺中市大甲區順天路158號)

交通方式:
大甲區為縱貫鐵路海線上之重要車站,可於彰化站轉搭海線,或於臺中站轉搭成追線,皆可抵達大甲,下車後再步行不到十分鐘便可抵達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簡介】
大甲鎮瀾宮網站
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島人氏林永興,自湄洲媽祖祖廟奉請天上聖母神像來台,途經本地定居謀生,當時移民篤信湄洲媽祖,紛紛前來參拜,聖蹟靈驗。地方縉紳見香火鼎盛,事後徵得林氏同意,擇地於現址,於清雍正十年(西元一七三二年)興建小祠。

清乾隆卅五年(西元一七七○年)改建小廟曰「天后宮」。(天后宮石碑於民國七十七年五月十八日北側金亭改建時掘出)。清乾隆五二年(西元一七八七年)重建,始見載於台灣府淡水廳文獻中。往後由大甲分司誠夫宗覲庭、同鄉進士陳峰毫氏、地方縉紳連昆山、巧化龍氏屢次發起獻地重建,共襄盛舉,將廟擴建,改稱為「鎮瀾宮」。

民國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住持禪師因故離去,而改為街庄民所有制,並即指派地方縉紳杜清先生、杜香國先生、郭金焜先生為管理人。民國二十三年(西元一九三四年)十月大甲西門王燕翼先生與地方弟子聯合發起重修鎮瀾宮。民國五十三年(西元一九六四年)經信徒代表再議同意重修、並成立大甲鎮瀾宮修建委員會,由主任委員蔡裕卿先生負責至民國六十年(西元一九七一年)為止,歷時七載,共增建南北室二樓、鐘鼓樓、雕刻神龕六座、修整屋頂剪粘等,使廟貌煥然一新,嚴前總統家淦先生題頒「鎮瀾宮」三字。

民國六十九年,地方人士眼見神殿樑柱腐朽,同年五月十八日,遂經信徒代表大會通過,拆除舊廟,原址改建,於同年六月五日舉行動土典禮。民國七十七年,國曆十二月四日、農曆十一月一日,鎮瀾宮重建落成,恭請國策顧問蔡鴻文先生主持剪彩,並舉行慶成祈安清醮大典。


【阿中隨筆】
大甲鎮瀾宮無疑是近年來名氣竄升最快的的台灣媽祖廟,這要歸功於該宮董事長顏清標的大力行銷,雖然招致許多商業化的批評,不過不容置疑的,鎮瀾宮也因此聲名大噪。每年農曆三月初至新港奉天宮繞境進香的活動,已被Discovery頻道列為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每年跟隨南下的信眾多達數十萬,堪稱是台灣最多人參加的廟會活動。

阿中有幸參與數年的大甲媽南下遶境進香,每年都有不一樣的感動,很多人都不知道這支隊伍是沒日沒夜在行走的,只有親自去體驗,才會知道台灣人對媽祖的虔誠究竟到了甚麼樣的境界,如果身體許可,真的很推薦大家來試試看。縱然你不認同鎮瀾宮的許多作為,但不能否認絕大多數的信徒還是信奉他們心目中的那位媽祖婆的。

【阿中再筆2013.7.20】
大甲鎮瀾宮最早的創建紀錄見於清同治十年(1871),陳培桂所著之《淡水廳志》〈典禮志‧祠祀〉當中的天后宮一條:「天后宮……一在大甲街,乾隆三十五年,林對丹等捐建,五十五年,吳遍等重修」,相關論述不僅載於《淡水廳志》也見於《苗栗縣志》及《新竹縣志初稿》,就連日治時期出版的《大甲鄉土概觀》也做如是說。不過如今鎮瀾宮的官方說法,則是以民國77年出版的《大甲媽祖進香》一書之內容,將建廟年代往前拉至雍正八年(1730)。根據《苗栗縣志》〈建置志‧街市〉的記載:「大甲街 在縣治之南,距城五十七里.乾隆年間,漸次成市.」,因此大甲成「街」當是乾隆年間的事,以漢人聚集至一定數量方會建廟這樣的邏輯來看,雍正年間大甲當地漢人尚不成氣候,不太有可能有「能力」建廟,況且《大甲媽祖進香》當中有關雍正八年建廟的說法,也沒有提出有力的文獻或事證做依據,因此這段故事只能當成是傳說,連鎮瀾宮的網站上也在建廟沿革的首條:「清雍正八年」建廟前加了個「傳」字。

要探討鎮瀾宮的創建歷史,除了從文獻紀錄當中直接去搜尋外,另一途徑就是透過廟裡長生祿位的關鍵人名去找尋蛛絲馬跡。在大甲鎮瀾宮的祿位廳當中,除了供奉地藏王菩薩以外,還有一些功德主長生祿位,以及歷代住持蓮座。其中第一座功德長生祿位上寫著「功德業主巧府諱化龍長生祿位」,這位「巧化龍」從姓氏判斷就知道他並不是漢人。巧姓是大甲西社平埔原住民的姓氏,查雍正九年(1731),大甲西社曾發動武力抗清,後來被撫平之後改稱「德化社」。起初由漢人擔任五社(大甲東社、大甲西社、日南社、日北社、雙寮社)總通事,至乾隆23(1758)年後則改由原住民自舉通事,之後就一直是德化社人擔任,第一任是巧自徵,任期至乾隆38(以上資訊改寫自空大蔡相煇教授所著之〈臺灣民間信仰專題─媽祖〉專書),由此可見大甲鎮瀾宮的創建當於乾隆年間無誤,且與大甲西社頗有淵源。

大甲鎮瀾宮對阿中而言已經不算陌生,也來過好幾次了,不過始終沒有好好跟大家分享參訪心得。這次趁著到訪苑裡之後還有些空閒,於是就搭著海線火車南下大甲。鎮瀾宮佔地不算寬廣,只有兩進,分別是三川殿與正殿,搭配偏殿、兩側護龍構成主體建築。三川殿正面為五開間,閩南式廟宇建築風格,正身屋頂是歇山重簷式,各道脊堵皆有華麗的剪黏裝飾。正脊脊背上有雙龍護福祿壽三仙,下方西施堵則是「孔明巧施空城計」。上簷龍邊垂脊排頭有著名的「甘露寺招親」剪粘,人物表情各有巧妙,精緻不俗。下簷垂脊排頭戲齣則是武場故事,兩側燕尾處分別立有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剪黏陶像,或望或聽,表情活靈活現,身上的鎧甲剪粘一片一片相當精細,讓阿中駐足欣賞許久。兩側偏門上方的裝飾亦有可觀之處,兩側的正脊脊背都是壽星,而外側燕尾則有佛家四大護法的增長、持國兩天王,同樣也是精緻的剪黏,拍起來特別有感覺。正面上簷下方懸掛「鎮瀾宮」三個大字,為前總統嚴家淦先生所題,足見大甲鎮瀾宮在臺灣宗教界之地位崇高。

再看到簷下的裝飾,兩側墀頭處同樣安有石獅,而簷下以木雕作品為主要裝飾,正中一對宮燈吊筒前方豎材雕有仙翁祝壽以及麻姑獻瑞,後側承接正門龍柱的斗拱豎材則有千順兩將軍的木刻鏤雕,所在位置正是守護宮殿大門,別具意義。壽樑上同樣有精緻的雕刻,不過最具特色的是還有數頭神獸雕刻,彷彿馱起整座宮殿欲飛天而去。正門門楣上方則是一幅八仙木雕,八位騎乘異獸的神仙各自祭起法器,各顯神通,正是代表鎮瀾宮眾神正要大顯神威。前方懸掛「鎮瀾宮」宮匾,紅底金字更顯尊貴。而三川殿的平面則是以石雕作品為主,除了正門的一對翻天覆地蟠龍石柱,各牆堵都有雕刻作品,正門水車堵有雙龍護珠,兩側門扇身堵各有三個故事主題,龍邊為甘露寺、單騎救主等,虎邊則為鴻門宴等故事,下方裙堵則是一對回望的麒麟神獸。正門對聯題到「鎮國安邦赫赫神功興大甲,瀾平波穩洋洋聖德溯湄洲」,鎮門石獅則是近代形式,公母兩獅皆作開口樣,為公獅戲錢,母獅護幼,傳達傳統社會男女各司其職的意象。不過這裡的正門並沒有柵欄,所以許多貪求方便的信徒就大喇喇地從正門進出,對於傳統禮數的遵守實在需要再教育啊!三川殿兩側的龍虎堵有點龍睜與羅漢伏虎,此外,祈求吉慶堵的將軍雕像也相當精細傳神,分別騎乘麒麟與大象的將軍和服侍童子分持旗、球、戟、磬,不過匠師在這裡還多做了點巧思,在將軍手上還多了古錢與冠冕,讓尋常的祈求吉慶更添求財晉祿的意味。兩側偏門同樣也有很多石雕作品可欣賞,例如龍邊就有和合二仙與漁夫豐收等。

一進入宮內,前拜殿樑上高懸「護國庇民」匾,根據落款乾隆五十二年,由大甲街眾弟子所立。頭上為八角型藻井,特殊點在於全由各種神獸所組成,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天兵天將,頂心明鏡為一條栩栩如生的盤龍,讓藻井更具宗教的神秘與神聖性。四方金柱上的斗拱則是木雕金龍,搭配紅色柱子顯得尊貴。回頭欣賞門板上的門神雕刻,除了正門的秦叔寶、尉遲恭兩位將軍,龍邊為侍官,虎邊為侍女,全為木製浮雕作品,精緻細膩,表情傳神,為技藝高超的藝術作品。兩旁五港門同樣也有木雕文官門神,手持冠冕、牡丹、爵等器物,取意加冠晉祿、富貴滿堂之意。前拜殿近天井處有一對百鳥石柱,以展翅的鳳凰為主角,輔以體型各異的百鳥,讓石柱倍增可看性與藝術價值。前方則以迴廊圍成了天井空間,由於是透天的,所以宮裡光線充足。只是鎮瀾宮內部空間略顯侷促,這從前拜殿往正殿看更為明顯,但擁擠的朝拜人群卻也透露出香火鼎盛的意象。往正殿走去,前方石階有一對具有古意的石獅,觀其樣式可知這對石獅應該是鎮瀾宮早期的作品,阿中還是比較喜歡這樣子的石獅造型。階梯兩旁的欄杆為玉石砌成顯得異常尊貴。登上後就進入了正殿空間,最前方的封簷處有龍紋的木雕花罩。而進入正殿後便可看見「與天同功」匾,根據《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八〉當中的記載,德宗皇帝曾在光緒七年(1971)的十月「十五日(甲戌),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大甲鎮瀾宮此匾因係由此而來,不過如今所見之匾額上多了數道雲紋與蝙蝠紋,對照清代皇帝所頒之匾體例不甚相符,料是後人仿作之品。

正殿前方有幾張木製供桌,最前方的供桌上有一口石雕香爐,這口插滿清香的香爐便是鎮瀾宮的主爐,只是不禁令人納悶,因和香火如此鼎盛的鎮瀾宮這麼多年來還是持續使用這麼一口小小的石爐,而不換比較大的?據說這可是大甲媽的指示,堅持不可換爐喔!香爐耳上雕著一對童子,手裡拿著什麼東西已經不甚清楚,但更顯古物的價值。小小的香爐插滿信徒的心願,期望透過裊裊香煙將之傳達給慈悲的媽祖婆,這畫面看起來格外有意思。阿中心想要不是媽祖自己有指示,相信這件古物老早就被束之高閣了吧?!再往前則是進入鎮瀾宮的正殿核心了,鎮瀾宮和北港朝天宮一樣,在神龕前還有空間可以讓信徒近距離的瞻仰媽祖,和媽祖說悄悄話,這點相當值得肯定。阿中參訪這天,鎮瀾宮的六位媽祖金身都在宮裡,除了鎮殿媽外,還有鮮少外出的二媽,以及負責每年南下遶境的正爐媽、副爐媽、湄洲媽,另外就是負責參加民間盛會的五媽。尺寸最大的鎮殿媽面容慈祥,頭戴朝天冠冕,耳垂翡翠掛環,肩披珍珠霞帔,雍容華貴。兩側還有侍官持印璽與聖旨,整個神龕相當莊嚴,廟方也維持的很乾淨,讓人看很舒服。神龕下方則是一幅八仙石雕,仙人們或下棋,或觀棋,或對話,或吹笛,各有神情。神龕上方則是懸掛著乾隆年間的「佑濟昭靈」匾,這通匾的背景是福康安奉旨來台平定林爽文叛變後,由乾隆皇帝欽賜的,賜與的對象是當時奉旨興建的鹿港新祖宮
(敕建天后宮),這通匾最後輾轉流到了鹿港天后宮(舊祖宮)裡,對照鹿港天后宮、祀典大天后宮以及鎮瀾宮這通「佑濟昭靈」匾,可以發現字體都是一樣的,因此可以判斷除了新祖宮才是真正受乾隆皇欽賜之外,鎮瀾宮這通是後來才摹刻的。

鎮瀾宮的正殿除了奉祀媽祖娘娘外,龍邊陪祀註生娘娘,虎邊陪祀伽藍爺,在正殿陪祀伽藍爺是相當少見的,伽藍為佛教護法神,鎮瀾宮會在正殿陪祀伽藍護法,看來應與舊時住持為出家眾有關。除了正殿,兩側偏殿還奉祀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文昌帝君、二十八星宿神,虎邊廂房還有功德主廳,奉祀地藏王菩薩與歷代住持、功德主祿位。至於外側新建的廂房,龍邊前室為聖父母殿,奉祀林愿、王氏這兩位媽祖的父母親,日前由大陸玉商捐贈給鎮瀾宮的大型玉雕媽祖也奉祀在此。後室則有南北斗星君,以及提供信徒點燈的光明殿。另一側虎邊廂房則有斗姥元君以及六十甲子神。


整座大甲鎮瀾宮縮雖然佔地不大,然而香火卻是相當鼎盛,每逢假日總是擠滿各地前來朝拜媽祖的信徒,大甲這個地方顯然已經與媽祖畫上等號。撇開商業色彩過重這些紛擾,純粹欣賞鎮瀾宮的美,相信您也能感受到大甲人榮耀媽祖的那份心,以及臺灣人對於媽祖信仰的那份無可撼動的虔誠。


大甲鎮瀾宮
鎮瀾宮佔地不算寬廣,只有兩進,分別是三川殿與正殿,搭配偏殿、兩側護龍構成主體建築。三川殿正面為五開間,閩南式廟宇建築風格,正身屋頂是歇山重簷式,各道脊堵皆有華麗的剪黏裝飾。


大甲鎮瀾宮
正脊脊背上有雙龍護福祿壽三仙。  

大甲鎮瀾宮
上簷龍邊垂脊排頭有著名的「甘露寺招親」剪粘,人物表情各有巧妙,精緻不俗。  

大甲鎮瀾宮
下簷兩側燕尾處分別立有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剪黏陶像,或望或聽,表情活靈活現,身上的鎧甲剪粘一片一片相當精細,讓阿中駐足欣賞許久。

大甲鎮瀾宮
兩側偏門上方的裝飾亦有可觀之處,兩側的正脊脊背都是壽星。

大甲鎮瀾宮
外側燕尾則有佛家四大護法的增長、持國兩天王,同樣也是精緻的剪黏,拍起來特別有感覺。

大甲鎮瀾宮
再看到簷下的裝飾,兩側墀頭處同樣安有石獅。

大甲鎮瀾宮
簷下以木雕作品為主要裝飾,正中一對宮燈吊筒後側承接正門龍柱的斗拱豎材則有千順兩將軍的木刻鏤雕,所在位置正是守護宮殿大門,別具意義。

大甲鎮瀾宮
壽樑上同樣有精緻的雕刻,不過最具特色的是還有數頭神獸雕刻,彷彿馱起整座宮殿欲飛天而去。

大甲鎮瀾宮
鎮瀾宮」宮匾紅底金字更顯尊貴。

大甲鎮瀾宮
兩側門扇身堵各有三個故事主題,龍邊為甘露寺、單騎救主等,虎邊則為鴻門宴等故事,下方裙堵則是一對回望的麒麟神獸。正門對聯題到「鎮國安邦赫赫神功興大甲,瀾平波穩洋洋聖德溯湄洲」,鎮門石獅則是近代形式,公母兩獅皆作開口樣,為公獅戲錢,母獅護幼,傳達傳統社會男女各司其職的意象。不過這裡的正門並沒有柵欄,所以許多貪求方便的信徒就大喇喇地從正門進出,對於傳統禮數的遵守實在需要再教育啊!


大甲鎮瀾宮
三川殿兩側的龍虎堵有點龍睜與羅漢伏虎。

大甲鎮瀾宮
祈求吉慶堵的將軍雕像也相當精細傳神,分別騎乘麒麟與大象的將軍和服侍童子分持旗、球、戟、磬,不過匠師在這裡還多做了點巧思,在將軍手上還多了古錢與冠冕,讓尋常的祈求吉慶更添求財晉祿的意味。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
兩側偏門同樣也有很多石雕作品可欣賞,例如龍邊就有和合二仙與漁夫豐收等。

大甲鎮瀾宮
一進入宮內,前拜殿樑上高懸「護國庇民」匾,根據落款乾隆五十二年,由大甲街眾弟子所立。

大甲鎮瀾宮
頭上為八角型藻井,特殊點在於全由各種神獸所組成,有別於其他地方的天兵天將,頂心明鏡為一條栩栩如生的盤龍,讓藻井更具宗教的神秘與神聖性。  

大甲鎮瀾宮          
回頭欣賞門板上的門神雕刻,除了正門的秦叔寶、尉遲恭兩位將軍,龍邊為侍官,虎邊為侍女,全為木製浮雕作品,精緻細膩,表情傳神,為技藝高超的藝術作品。

大甲鎮瀾宮
兩旁五港門同樣也有木雕文官門神,手持冠冕、牡丹、爵等器物,取意加冠晉祿、富貴滿堂之意。

大甲鎮瀾宮
前拜殿近天井處有一對百鳥石柱,以展翅的鳳凰為主角,輔以體型各異的百鳥,讓石柱倍增可看性與藝術價值。

大甲鎮瀾宮
前方則以迴廊圍成了天井空間,由於是透天的,所以宮裡光線充足。只是鎮瀾宮內部空間略顯侷促,這從前拜殿往正殿看更為明顯,但擁擠的朝拜人群卻也透露出香火鼎盛的意象。
 
大甲鎮瀾宮
往正殿走去,前方石階有一對具有古意的石獅,觀其樣式可知這對石獅應該是鎮瀾宮早期的作品,阿中還是比較喜歡這樣子的石獅造型。

大甲鎮瀾宮
根據《大清德宗景皇帝實錄》〈卷一百三十八〉當中的記載,德宗皇帝曾在光緒七年(1971)的十月「十五日(甲戌),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大甲鎮瀾宮此匾因係由此而來,不過如今所見之匾額上多了數道雲紋與蝙蝠紋,對照清代皇帝所頒之匾體例不甚相符,料是後人仿作之品。 

大甲鎮瀾宮
正殿前方有幾張木製供桌,最前方的供桌上有一口石雕香爐,這口插滿清香的香爐便是鎮瀾宮的主爐,據說這可是大甲媽的指示,堅持不可換爐喔!香爐耳上雕著一對童子,手裡拿著什麼東西已經不甚清楚,但更顯古物的價值。

大甲鎮瀾宮  
鎮瀾宮的六位媽祖金身都在宮裡,除了鎮殿媽外,還有鮮少外出的二媽,以及負責每年南下遶境的正爐媽、副爐媽、湄洲媽,另外就是負責參加民間盛會的五媽。 

大甲鎮瀾宮
鎮殿媽面容慈祥,頭戴朝天冠冕,耳垂翡翠掛環,肩披珍珠霞帔,雍容華貴。


大甲鎮瀾宮
鎮瀾宮的二媽。

大甲鎮瀾宮
神龕下方則是一幅八仙石雕,仙人們或下棋,或觀棋,或對話,或吹笛,各有神情。

大甲鎮瀾宮
神龕上方則是懸掛著乾隆年間的「佑濟昭靈」匾,這通匾的背景是福康安奉旨來台平定林爽文叛變後,由乾隆皇帝欽賜的,賜與的對象是當時奉旨興建的鹿港新祖宮(敕建天后宮),這通匾最後輾轉流到了鹿港天后宮(舊祖宮)裡,對照鹿港天后宮、祀典大天后宮以及鎮瀾宮這通「佑濟昭靈」匾,可以發現字體都是一樣的,因此可以判斷除了新祖宮才是真正受乾隆皇欽賜之外,鎮瀾宮這通是後來才摹刻的。

大甲鎮瀾宮
龍邊前室為聖父母殿,奉祀林愿、王氏這兩位媽祖的父母親,日前由大陸玉商捐贈給鎮瀾宮的大型玉雕媽祖也奉祀在此。

大甲鎮瀾宮
要探討鎮瀾宮的創建歷史,除了從文獻紀錄當中直接去搜尋外,另一途徑就是透過廟裡長生祿位的關鍵人名去找尋蛛絲馬跡。


大甲鎮瀾宮

大甲鎮瀾宮

【攝‧記】大甲鎮瀾宮2012.3.28
【攝‧記】大甲鎮瀾宮
2013.7.20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