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3年7月20日
地點:苗栗苑裡慈和宮(苗栗縣苑裡鎮中山路305號)
交通方式:搭乘臺鐵海線至苑裡站下車,出站後左轉中山路直行,步行約莫十分鐘即可抵達。
【苑裡慈和宮簡介】引自苑裡慈和宮網站
慈和宮位於本鎮苑北里,以天上聖母為主神,舊稱城外媽祖,與順天宮同為苑裡兩大信仰中心,由於交通建設及市區發展等因素,慈和宮不管是建築規模或信眾人數均已凌駕於順天宮,為苑裡最大信仰中心。創建於清乾隆36年(1771年),相傳開基媽姐(香燈媽)系清朝康熙53年(西元1714年)福建水軍都督吳將軍受命平定福建沿海海寇,為求剿罪順利,親往湄洲天后宮迎回聖母第十二分靈金身,供奉於主帥船上,一日遇暴雨,戰船飄抵今日房裡溪口「船頭埔」,吳者督隨軍登陸,即請聖母神像暫奉於苑裡望族陳五志宅中,掃平賊亂後,陳氏及地方信眾懇留聖母鎮衛,駐留苑裡,佑護國泰民安。慈和宮主祀媽祖,配祀註生娘娘、三山國王、城隍爺、關聖帝君、玉皇大帝、玄天上帝、等慈和宮現今宮內所藏古物頗多,除「蓬山慈和宮碑記」外,龕上媽祖神像、神案、千里眼、順風耳等俱是依初,並有乾隆三十六年石雕古香爐、木製古案,乾隆三十八年立置之「海國標靈」古匾,光緒十年裡封慈和宮天上聖母救駕有功之欽賜匾「與天同功」。
【阿中隨筆】
慈和宮的創建有文獻所載的是乾隆38年(1773),由王廷珪所撰的「苑裡慈和宮碑文」,本文收錄於苑裡志之中,內容提到:
淡於臺為北境,風濤洶湧,沙石舂撞.自國家設分府後,商賈往來,皆賴天后聖母之靈,而歌詠功德不衰.
歲辛卯三月,予自廈門隨星崖宋夫子之淡防任,遇風飄至惠州.舟人見神燈現於檣端,船得泊岸;復從廈過臺,不二日進鹿耳門.其靈顯昭昭,在人耳目也.
離淡署七十里有苑裏街,人輻輳;時方鳩工庀材,經始天后宮.予於是竊嘆神靈之赫濯,躬親所睹;而苑裏諸君之敬奉者,非素沐恩波,何以不吝重貲而成之?則古之祀有功烈於民者,其謂是歟?宮刱大殿二進崇嚴;旁有樓屋圍亭,並祀諸神,因聖母而及者也.嗟乎!自宋迄今數百年矣,滄桑屢變,而官民之葺祠以祀者,振古如玆!蓋湄島之靈,宛在水中.況此地蓬山居左、苑水居右,曲池假山,菁可愛;神之乘席駕雲以遨遊於島嶼間者,未有不共樂於斯而昭假也!顏曰「慈和」,言被其慈仁而享和平之福;實淡人之所禱祀焉.
是役也,始於二月,至臘月落成;糜白金六十有奇.任其事者,黃君在榮、應祿、陳君志成等皆倡建義舉,而胡君國材、黃君君佐等實肩理是事以成厥功者也.因刻石為之記.
時在乾隆三十八年(癸巳)仲秋之月,揀選縣正堂霞漳王廷珪撰、揀選儒學澄邑錢鏄書.」
碑文中王廷珪提到他與星崖宋夫子同往淡水廳上任,宋夫子指的就是宋學灝,根據光緒20年(1894)成書的《苗栗縣志》當中〈職官表/文職/淡水廳同知〉記載:「宋學灝 鑲紅旗漢軍,舉人.乾隆三十六年任.」宋同知在之後的乾隆52年調任彰化縣擔任知縣,對遭受林爽文叛亂而流離失所的居民頗多撫卹,相關德行可見於史籍中(彰化縣志)。
根據碑文記載,當時王廷珪跟隨宋學灝渡海來台就職,但卻在惠州遇見颶風,之後幸運脫困,經由船夫的轉述才知道原來冥冥之中有盞燈火指引他們,所以才讓船不至於迷失方向,順利從廈門抵達鹿耳門,最後北上淡水廳就職。這故事聽下來似乎和慈和宮媽祖沒有什麼直接的關聯性,只能算是媽祖信仰當中常見的神話傳說之一。竊想王廷珪這篇碑文引宋學灝這段軼事,是刻意與蓬山慈和宮重建做扣聯,刻意寫入碑文當中的。這點從「宋夫子」並未對慈和宮有任何敬獻可以得到佐證,試想如宋學灝真的視慈和宮媽祖為救命恩人,那麼任內至少也會獻個匾額才是,但慈和宮裡就沒看見這樣的紀錄,反而是這位「好事」的王廷珪,因為他的一篇文章,為慈和宮,也為他自己留下流芳百年的記載。
慈和宮還有「城外媽祖」的稱呼對應於房裏順天宮的「城內媽祖」,這個稱呼很容易造成誤解。所謂的城內、城外指的是房裏城,但房裏建城是咸豐五年(1855)的事,當時的背景是因為漳泉粵三方械鬥,導致泉州人往南遷移至房裏,而苑裡成了漳州人的地盤。之後,房裏的泉州人為了保障家產才築起城牆,自此才有所謂的城內外之分。如此說來,稱慈和宮為城外媽祖也只是房裏人的稱呼罷了,相對於苑裡人來說這種地域的差別是不存在的。此外,也有部分文獻提到慈和宮是因為鐵路火車站的設立,其規模發展才得以凌駕順天宮之上。但如果就王廷珪的碑文看來,乾隆三十六年重建時,慈和宮就已經是一座「宮刱大殿二進崇嚴;旁有樓屋圍亭」的大廟了,如此段敘述屬實,那麼慈和宮的發展早在清朝前期就已經奠下基礎。
如今的慈和宮外觀為民國七十三年(1984)重建時的樣貌,正面三川殿為閩南式歇山重簷廟宇建築,平面為正門、左右偏門、左右迴廊,共五開間,兩旁再設有鐘鼓樓。簷上裝飾以陶像與剪粘作品為主,上下簷的四道垂脊牌頭皆有武場戲齣,陶像雖略顯斑駁脫落,但卻能凸顯古意。正脊上方為福神與侍官、侍女剪黏像,不過這裡的人物造型似乎「與眾不同」,依阿中所見其他廟宇的相同組合,應該是宦官配宮女,不過慈和宮的宦官「有鬍子」,而且表情和中央的主人翁一模一樣,看來頗為特殊。兩旁則是祈求吉慶將軍乘龍像,下方則是脊上加脊的「西施脊」裝飾,有花卉、武場、走獸等主題裝飾。上簷下方高懸「慈和宮」宮牌,有兩位仙童端持著。簷下瓜筒排頭有南極仙翁與麻姑獻瑞木雕,為廟宇常見之迎賓題材。兩側墀頭處則是石獅像,這樣的安排也是中北部廟宇常見的類型(南部則多為憨番)。至於屋身立面則是大量的石雕,不過慈和宮現階段的石雕和其他常見的民國早期廟宇石雕作品相同,都喜歡在石雕上再勾勒上白色漆線線條,阿中主觀認為這樣的工法真的不甚美觀,不僅看起來凌亂,也破壞了石雕的美感。正門門扇身堵同樣也是熱鬧的武場戲齣,裙堵則是一對回頭相望的麒麟,門前一對石獅看起來也是近代作品,同樣也被漆上白線。門上對聯為:「慈母作明神海不揚波知德大,和家還定國民皆樂業受恩深」。
進入廟內為前拜殿,空間還算寬敞,兩旁立有千里眼、順風耳兩位神將,威風凜凜,注視著前來參拜的眾生。仰頭一看藻井,下層四方形層層堆疊而上,內層轉變成八角形,再搭配西式的吊燈,看來還頗為協調的。四方金柱的鰲魚雀替雖沾上塵埃,但卻多了一絲古味。再往前方走去為天井空間,上方加設採光罩,可防雨又不會影響室內光線。正殿臺階前的一對石獅子,比起門口那對有可看性,觀其造型就可知為古物,線條圓滑,表情生動討喜,讓人看了好生喜愛。正中央主爐後方的台階上,有一口註明「弟子曾牛喜出,乾隆三十六年立」,據說是慈和宮具代表性的古物之一。這位曾先生看來要不是地方的大戶人家,就是對慈和宮當年的重建盡了很大的心力,否則就不會有資格在鎮殿香爐這麼重要的一個器物上可以留下姓名。只是如果曾牛只是普通的有錢人,那麼怎敢僭越禮制,獻了這麼一口雕琢四爪龍的香爐,而且還大喇喇地刻上自己的名字?如果他是官員,但又不見相關記載。怪只怪曾牛先生沒有像王廷珪這樣的朋友能為他寫一篇文章,不然就不會在幾百年後,還要被阿中這樣無知又愛找碴的人質疑了。在古石爐的正上方則是懸掛一塊匾額,這塊匾額還用保護套套著,外層被燻得烏漆抹黑,要花好大工夫定睛觀察才看得出原來就是所謂的「與天同功」匾。據說這塊匾是光緒皇帝欽賜的,賜匾的原因是光緒十年時,皇帝出遊至台灣海峽在海上碰到大風浪,幸遇媽祖相救才得以平安返京,事後調查原來救他的正是慈和宮的媽祖,因此賜了這塊「與天同功」匾。這傳說阿中是抱持著保留的態度的,尚且不論光緒皇帝是否曾出巡台灣海峽,光是年代上就頗不合理。光緒帝是五歲登基,過了十年也才十五歲,十五歲的小孩要到海上出巡?這似乎與常理不符。因此判斷這通匾應該是摹刻之作,而非清廷獨賜予慈和宮。另一種說法是當時有位欽差官來台時遇難,蒙慈和宮媽祖解救,皇帝因此欽賜匾額以茲表揚。倘若如此,那麼這位欽差官一定是光緒帝,甚至應該是慈禧太后的親信才能受此恩寵,但令人懷疑的是文獻上並沒有相關事件的記載,整個故事沒有主角只有年代,可信度就大大降低了。
登上台階就到了正殿,一對翻天覆地龍柱矗立在前,龍柱上的豎材則是一對門神。紅色金柱上刻著:「慈航浪靜風恬功同日月佑民垂苑邑,和悅心懷惻隱德配山河庇庶蔭臺疆」,橫樑上方懸掛另一塊古匾:「故曰配天」,這方匾上款為「嘉慶辛酉年」,下款「淡防同知李明心題」,查辛酉年為嘉慶六年(1801),根據〈新竹縣志初稿/卷四/職官表/文職/淡水廳同知〉記載,李明心的確為當時的淡水同知,兩年後李同知升任至福建汀州擔任知府,因此這方匾額的人物、年代均可信。不過慈和宮對這方匾額獻立背景的說法,同樣也是渡船來台在海上蒙慈和媽祖相救,是故獻匾以表感激。然而查相關典籍如淡水廳志、苗栗縣志、新竹縣志初稿等,均註明李明心為嘉慶二年來台到任,與匾上所留之嘉慶辛酉年差了四年之久,是故李明心獻匾真的是因為海上遇難?這可能還需多加考據才行。
再往前走去,慈和宮媽祖金身就高坐在神龕之中,外層有玻璃罩保護著。鎮殿媽的造型頗與眾不同,細長的鳳眼與嘴唇,看來似乎有點日本女子的感覺。鎮殿媽的前方還有另一尊媽祖,雖然臉上表層有些剝落,但看得出來是尊年代頗為久遠的神像,這位是慈和宮的蓬山二媽。正前方還有一尊尺寸較小的金身,這便是慈和宮的開基媽祖─「香燈媽」了,這個稱呼或許很容易讓人聯想這尊媽祖應該和進香活動有關,進而去想像開基的緣由,但正如阿中前文當中所探討的城內外媽祖一樣,稱號只是反映某個時代的某個特性,由此觀之,開基媽何嘗不是也是香燈媽呢?在神龕當中還有兩尊千順兩將軍的小金身,身著官袍,手持元寶,看來相當親民,可惜玻璃罩實在有點髒,阿中拍得很不清晰。神龕精緻的木雕也是值得仔細欣賞的藝術品,例如上方就刻有兩將軍像,一看就知道這是專屬於媽祖婆的神龕。而上方則是懸掛慈和宮著名的古匾「海國標靈」,這方匾上款為「乾隆三十七年歲次壬辰孟春穀旦」,下款是「蓬山眾弟子敬立」,乾隆三十七年為西元1772年,時間、人物都很明確,而這一年也是慈和宮於現址建立落成的隔一年。網路上有的資料說這方匾是前文所提的宋學灝所獻,根據匾上的落款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再看到神龕外的兩側同樣有兩將軍的大型塑像,英姿煥發,威武逼人。龕前的大型神桌同樣也是古物,桌身立面雕刻精緻,除了正背兩平面分別刻上四位分持旗、球、戟、罄的將軍外,側邊還有羲之愛鵝等故事。正殿除了供奉媽祖娘娘以外,左右同樣陪祀福德正神與註生娘娘。
來到慈和宮除了前殿─媽祖殿有許多古物可欣賞外,後殿新建的靈霄寶殿也是值得參訪的地方,侖美奐的新式建築,裡面供奉各路神明,在一樓有五斗星君,以及大型的白玉媽祖、觀音塑像。二樓則是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玄天上帝等神祇,兩旁則是斗姥元君、六十甲子太歲。三樓正中央為玉皇上帝,兩旁則是少見的四方天帝。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在六十甲子太歲的背後神龕雕刻了二十四節氣神,阿中很少看見廟宇直接把二十四節氣神刻在神龕上,因此殺了不少底片一一拍照留念。此外在虎邊甲子太歲的前方還有一尊和人一樣高的南極仙翁像,表情生動可愛,活脫脫的一位長者,讓人看了不由自主地想親近他。
走出玉皇殿外可以用另一個角度欣賞慈和宮主體建築上的裝飾,雖然陶像與剪粘多所斑駁,但就是有種舊文物的價值感。在拍照的同時阿中發現,廟方把一些舊廟拆解下來的斗拱、員光等零件,都堆放在兩側的廂房裡,雖然有些替這些古物的遭遇感到惋惜,但至少廟方將他們保留下來了,或許以後能為他們找到生命的第二春也說不定,我是這樣期盼著。
當天阿中在慈和宮的正殿遇到一位同學,她詢問廟方人員這裡有什麼古蹟特色?後方的九龍池有什麼故事?廟方的大姊客氣的說她比較不懂,要同學去問另一位阿伯。其實這並不是慈和宮獨有的狀況,阿中走過許許多多的媽祖廟,很多廟裡的執事人員多半都不清楚自己廟裡的歷史。我們不能怪他們,因為對他們而言,能為神明服務就已經很高興了,只是阿中深刻的感覺,如果我們能對自己的信仰多幾分了解,就能進一步推廣出去,讓更多人認識這個信仰的美好,相信這也是另一種幫神明服務的形式。當天我厚著臉皮主動地去和同學攀談,與他分享了自己粗淺的一些認知,後來才了解這位同學是大甲人,因為有朋友要來海線旅遊,他想先來踩線,看看能和外地朋友分享什麼在地特色。是啊!自己家鄉的介紹起來一定更有感覺,期待有更多朋友,能對自己的家鄉更感興趣,進而驕傲的和別人分享,祝福這位同學。
如今的慈和宮外觀為民國七十三年(1984)重建時的樣貌,正面三川殿為閩南式歇山重簷廟宇建築,平面為正門、左右偏門、左右迴廊,共五開間,兩旁再設有鐘鼓樓。
簷上裝飾以陶像與剪粘作品為主,上下簷的四道垂脊牌頭皆有武場戲齣,雖略顯斑駁脫落,但卻能凸顯古意。
正脊上方為福神與侍官、侍女剪黏像,不過這裡的人物造型似乎「與眾不同」,依阿中所見其他廟宇的相同組合,應該是宦官配宮女,不過慈和宮的宦官「有鬍子」,而且表情和中央的主人翁一模一樣,看來頗為特殊。
上簷下方高懸「慈和宮」宮牌,有兩位仙童端持著。
兩側墀頭處則是石獅像,這樣的安排也是中北部廟宇常見的類型(南部則多為憨番)。
至於屋身立面則是大量的石雕,不過慈和宮現階段的石雕和其他常見的民國早期廟宇石雕作品相同,都喜歡在石雕上再勾勒上白色漆線線條,阿中主觀認為這樣的工法真的不甚美觀,不僅看起來凌亂,也破壞了石雕的美感。正門門扇身堵同樣也是熱鬧的武場戲齣,裙堵則是一對回頭相望的麒麟,門前一對石獅看起來也是近代作品,同樣也被漆上白線。門上對聯為:「慈母作明神海不揚波知德大,和家還定國民皆樂業受恩深」。
四方金柱的鰲魚雀替雖沾上塵埃,但卻多了一絲古味。
正殿臺階前的一對石獅子,比起門口那看觀多了,視其雕刻造型就可知為古物,線條圓滑,表情生動討喜,讓人看了好生喜愛。
正中央主爐後方的台階上,有一口註明「弟子曾牛喜出,乾隆三十六年立」,據說是慈和宮具代表性的古物之一。這位曾先生看來要不是地方的大戶人家,就是對慈和宮當年的重建付了很大的心力,否則就不會再鎮殿香爐這麼重要的一個設備上可以留下姓名,只是如果曾牛只是普通的有錢人,那麼怎敢僭越禮制,私自雕琢四爪龍爐?如果他是官員,但又不見相關記載。
在古石爐的正上方則是懸掛一塊匾額,這塊匾額似乎還用保護套套著,外層被燻得烏漆抹黑,要花好大工夫定睛觀察才看得出原來是所謂的「與天同功」匾。
登上台階就到了正殿,一對翻天覆地龍柱矗立在前。
龍柱上的豎材則是一對門神。
橫樑上方懸掛另一塊古匾:「故曰配天」,這方匾上款為「嘉慶辛酉年」,下款「淡防同知李明心題」,不過慈和宮對這方匾額的獻立背景同樣也是李明心渡船來台在海上蒙慈和媽祖相救,是故獻匾以表感激,然而查相關典籍如淡水廳志、苗栗縣志、新竹縣志初稿等,均註明李明心為嘉慶二年來台到任,與匾上所留之嘉慶辛酉年差了四年之久,是故李明心獻匾真的是因為海上遇難?這可能還需多加考據才行。
紅色金柱上刻著:「慈航浪靜風恬功同日月佑民垂苑邑,和悅心懷惻隱德配山河庇庶蔭臺疆」。
鎮殿媽的造型頗與眾不同,細長的鳳眼與嘴唇,看來似乎有點日本女子的感覺。
鎮殿媽的前方還有另一尊媽祖,雖然臉上表層有些剝落,但看得出來是尊年代頗為久遠的神像,是慈和宮裡的蓬山二媽。
這位便是慈和宮的開基媽祖─「香燈媽」了,這個稱呼或許很容易讓人聯想這尊媽祖應該和進香活動有關,進而去想像開基的緣由,但正如阿中前文當中所探討的城內外媽祖一樣,稱號只是反映某個時代的某個特性,由此觀之,開基媽何嘗不是也是香燈媽呢?
神龕精緻的木雕也是值得仔細欣賞的藝術品,例如上方就刻有兩將軍像,一看就知道這是專屬於媽祖婆的神龕。
上方則是懸掛慈和宮著名的古匾「海國標靈」,這方匾上款為「乾隆三十七年歲次壬辰孟春穀旦」,下款是「蓬山眾弟子敬立」,乾隆三十七年為西元1772年,時間、人物都很明確,而這一年也是慈和宮於現址建立落成的隔一年。網路上有的資料說這方匾是前文所提的宋學灝所獻,根據匾上的落款這樣的說法是錯誤的。
神龕外的兩側同樣有兩將軍的大型塑像,英姿煥發,威武逼人。
龕前的大型神桌同樣也是古物,桌身立面雕刻精緻,除了正背兩平面分別刻上四位分持旗、球、戟、罄的將軍。
二樓則是三官大帝、文昌帝君、玄天上帝等神祇,兩旁則是斗姥元君、六十甲子太歲。
三樓正中央為玉皇上帝,兩旁則是少見的四方天帝。
在六十甲子太歲的背後神龕雕刻了二十四節氣神,阿中很少看見廟宇直接把二十四節氣神刻在神龕上,因此殺了不少底片一一拍照留念。
虎邊甲子太歲的前方還有一尊和人一樣高的南極仙翁像,表情生動可愛,活脫脫的一位長者,讓人看了不由自主地想親近他。
走出玉皇殿外可以用另一個角度欣賞慈和宮主體建築上的裝飾,雖然陶像與剪粘多所斑駁,但就是有種舊文物的價值感。
在拍照的同時阿中發現,廟方把一些舊廟拆解下來的斗拱、員光等零件,都堆放在兩側的廂房裡,雖然有些替這些古物的遭遇感到惋惜,但至少廟方將他們保留下來了,或許以後能為他們找到生命的第二春也說不定,我是這樣期盼著。
【攝‧記】苑裡慈和宮
- Jul 20 Sat 2013 20:25
苑裡慈和宮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