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寮德興宮   
 
時間:2013年8月6日

地點:
屏東枋寮德興宮(屏東縣枋寮鄉德興路112號)

交通方式:
搭乘臺鐵至枋寮站,出站後直行遇德興路右轉直行即可抵達,路程約五分鐘


【枋寮德興宮簡介】
臺灣大百科全書網站
關於德興宮的起源目前尚不明確,惟廟門內牆腳下的清乾隆43年(1778年)<嚴禁混藉命盜扳累非辜示告碑記>,至少見證該地已是人潮聚集之處。到了清嘉慶11年(1806年),枋寮黃茂純因開墾番界順利,特別獻予媽祖匾額一方,顯見媽祖信仰在該地區已有相當基礎。清道光10年(1830年),在泉州人林光輝發起下,由地方先進籌資興建土确草茅,供奉媽祖。清咸豐2年(1852)下淡水縣丞馬克惇還曾敬獻的「德侔天地」,使其成為目前廟內珍藏之重要文物。

日昭和3年,曾大目、董興等人倡議重建,當時的郡守津下豬太郎還賜與廟方「慈濟」匾。日明治36年(1903年),枋寮公學校在校舍尚未建成前,借用德興宮廟內辦學,共收有學生六十名。日昭和3年(1928年),林望三捐地、捐銀重建德興宮,並在昭和11年(1936年)篆刻<捐獻園地緣金功德碑記>以為紀念。二次大戰時,美軍轟炸枋寮時,日本教師樺島美智子帶領所有學生進媽祖廟躲避空襲,並受媽祖的保佑,師生平安,在地方上傳為美談。民國73年(1984年)德興宮因神殿樑柱腐朽,又因地層下陷恐有倒塌之虞,於是拆除舊廟,歷經數載之興建,於民國77年12月4日舉行安座,並於民國82年完成聖母殿,後續觀音媽殿、大雄寶殿、凌霄寶殿,目前仍陸續興建中。(按102年已興建完成)

 

【阿中隨筆】

有關枋寮的開發,根據乾隆29(1764)由鳳山縣知縣王瑛曾編纂《重修鳳山縣志》記載:「在縣治東南六十里枋寮街購料造船軍匠屯聚之所.」。另查枋寮鄉公所的介紹,枋寮原來是一大片原始森林,康熙32年由福建漳州而來的先民入墾後,伐木搭寮興建駐所遂形成部落,因閩南語的枋與板同音,是故板寮而成了「枋寮」。而後康熙末年為朝廷為採軍船用材而砍伐此地之木,再將木材運往大陸,因此成為造船軍匠屯聚之所。從這段記載可知枋寮街的開發早在康熙時期即已展開。

至於德興宮的創建,有史料可徵的是在清光緒二十年(1894),由鳳山縣廩生盧德嘉所纂輯的《鳳山縣采訪冊》,當中的〈祠廟‧天后宮〉記載:「天后宮……一在枋寮街(港東),縣東南六十里,屋二間(額德興宮),道光十一年林光輝董建.」,至於前文沿革當中所提到的,枋寮黃茂純在嘉慶11(1806)因開墾番界順利而獻匾予媽祖,然而經查黃茂純乃「水底寮」之開墾者,時間為康熙50(1711),與上述年代相差近一百年(見典藏台灣‧水底寮一詞http://catalog.digitalarchives.tw/item/00/42/32/d6.html阿中探訪當日並未看見匾額,所以也無法判斷是沿革的作者引用錯誤,還是匾額上的落款確實如此。所以目前德興宮確切的創廟年代,只能依采訪冊的記載:道光11(1831)來論斷,縱然如此,德興宮距今依舊已有180年的歷史,堪稱臺灣地區的古廟。

對於枋寮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當兵時,這裡是往來高雄與聯訓基地的中繼站,搭同一班野雞車回基地的弟兄,會在這裡買香雞排回營區,當過兵的人都知道,收假回營是痛苦的,所以對於枋寮我的印象自然帶了點愁緒。退伍多年再次重回舊地,少了幾分愁緒,多了幾分熟悉……這是一個酷熱的下午,搭區間車從高雄到枋寮約兩個鐘頭,南臺灣驕陽依舊用著一貫的熱情迎接訪客,照著既定的路線,直走再拐個彎,就在前方轉角處巍峨的德興宮就在那兒。

枋寮德興宮採南方廟宇建築形式,有四重屋簷,正面平面由三川殿、兩側迴廊以及兩偏殿構成七開間大廟。整座廟宇建築由前棟(三川殿、正殿、兩側偏殿)與後棟(三層樓,觀音殿、三寶殿、靈霄寶殿)所構成,前後棟間隔一座透天廣場,並無迴廊相連。先看正面三川殿部分,正身四重屋簷顯現出面與的堂皇與氣派,正脊規帶前方的排頭各有武戲戲齣的陶俑,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德興宮雖然是近代重建,但這裡的陶俑看起來不像是一般常見的模子複製,反而像是專門請匠師製作的精緻感,只是因為位置實在太高,再加上陽光著實刺眼,因此阿中只能透過高倍速的相機鏡頭捕捉畫面,無法用肉眼欣賞作品。兩側偏殿屋簷同樣也有可觀之處,以二十四節氣神為主角的樹材,人物表情生動活潑,雖然多有重複,但看來也不失新鮮有趣。而宮燈吊桶上的豎材則是以八仙人物為主。再看到三川殿兩側墀頭各有一尊仰面開口,捲髮壯碩的雕像,此稱「憨番扛廟角」,是臺灣南部廟宇常見的墀頭裝飾,除了代表漢民族的自我優越感,也表現出先民對於外族體格壯碩,孔武有力的認同,因此才會「請」他們擔任扛廟角的要務。

德興宮的前方正對著一條通往海邊的大馬路,以及橫著一條熙來攘往的交通要道,因此並沒有寬廣的廟埕腹地。登上三川殿階梯後,正門前方有一對翻天覆地盤龍柱,是常見的形式。門楣有五龍與八仙的石雕作品,上方懸掛德興宮宮牌,正門對聯題到:「聖德如天千載英靈安海國,母儀稱后萬家香火報神功」,兩側還有對聯:「德澤無彊配天方可尊崇萬古,興香亦替惟后乃能克享千秋」,充分讚揚德興宮媽祖的恩德。兩旁龍虎雙石堵與祈求吉慶堵一如尋常,在此便略過不提。

進入廟內可看見一對百鳥朝鳳柱,而在正門門扇的背面則是嵌入一座古石碑:嚴禁混藉命盜扳累非辜示告碑記,這是乾隆43(1778)由時任鳳山縣知縣的李桐所立,內容是知縣准許枋寮街民擁有自行捉拿無賴匪類的權利。不過這位李桐知縣卻在後來的一次命案當中,因沒有詳查死者死因而遭到免職,此為後話。德興宮所收藏的這通石碑雖然無法當作建廟的佐證,但其具有歷史考據的價值,也是研究枋寮鄉土故事的活教材。另一側還有一通石碑,為昭和11(1936)重建德興宮時所立的「捐獻園地緣金功德碑記」,這通石碑對於德興宮的歷史就具有高度的價值了。再往前走去為天井處,上方雖有通風口但也已經用採光罩隔絕,下方則挪作擺放供品的空間。供桌上的主爐相當特殊,是精緻的交趾陶作品,爐耳是一對青龍,爐身上則有八仙,這種樣式的香爐還是阿中目前僅見。而香爐的後方則是供奉著中壇元帥三太子,背後一座神桌上則放置「五賽」,擋住直接看見正殿的視線。兩旁通往正殿的迴廊,上方懸掛著一列列的紅色燈籠,牆堵上的水車堵則有交趾陶像,雖然長年受香煙所燻而蒙塵,但依舊可看出其精緻度,只可惜位置被燈籠所遮,再加上光線不足,所以較難仔細欣賞。

登上正殿後便可看見慈悲的鎮殿媽端坐在神龕正中央,面相福泰,十足母親的樣貌。而在鎮殿媽的前方有另一座軟身的媽祖神像,坐在專屬的龍座上,依位置與配備判斷應該是宮內地位數一數二的媽祖。這尊媽祖面容和藹,唇角微揚,令人望之欣喜,而且雙耳還佩戴耳環,感覺上是尊頗有年代的雕塑作品。除了這兩尊最醒目的媽祖,正殿內還有許許多多面容不盡相同的媽祖金身,不過德興宮正殿的光線略顯不足,這方面或許可以再加強。正殿除了主祀天上聖母,千順兩將軍同樣鎮守在正殿的最前方,兩側陪祀註生娘娘與福德正神,而正殿的牆堵上還有媽祖娘娘助海救渡的浮雕。

穿過正殿旁的過水門,往後方走去便可看見一棟巍峨華麗的嶄新建築,這是德興宮去年底剛剛落成的新建築。以往在阿中的文章當中,比較少會對媽祖廟的後殿作介紹,尤其是非古蹟的新式建築,但這一次來到德興宮的後棟,卻讓我覺得有非常值得和大家分享與推薦的念頭。這棟新建築的一樓為供奉觀世音菩薩的觀音殿,進入殿內您絕對會被慈悲的菩薩法相所震懾住,手持柳枝與淨瓶,垂目微笑的菩薩法相竟是如此莊嚴,搭配著神像後方的立體陶燒作品,以及柔和的燈光光束,營造出如同親臨菩薩道場─紫竹林的感覺,好一座觀音勝境。兩側則陪祀著大智文殊菩薩與大行普賢菩薩,以及十八羅漢像。每尊菩薩的背後都有主題不同的立體陶燒作品,相當別雅精緻。而在觀世音菩薩座前可見佛教的兩大護法─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兩位菩薩法相英勇,盡心護持著菩薩道場。除了佛像的莊嚴,觀音殿上方的藻井同樣令人讚嘆,原木色調搭配明亮的LED照明,讓整座觀音殿充滿著暖洋洋的感覺,真的很舒服。

登上二樓就來到了三寶佛殿,中央神龕三寶佛祖的背後同樣也有立體的陶燒作品,那是三座寶幢覆蓋在佛祖頭上。持丹的釋迦牟尼佛、持塔的藥師如來佛、持蓮花的阿彌陀佛是謂三寶佛,為佛寺大雄寶殿內所供俸的佛祖。就在三尊金身的前方還有一組三寶佛古神像,造型相當古樸,應是德興宮的古佛像。三寶佛殿同樣有原木色調的藻井以及神龕雕刻,也同樣搭配柔和的光線,兩側則是陪祀大勢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殿外正門上的對聯阿中覺得相當有意思,內容題到:「三聖同龕釋迦藥佛彌陀奉,寶光除暗樂國天堂淨土登」,點出三寶佛祖各自的歸屬道場。

再登高上三樓就到了最頂層的靈霄寶殿,供奉著民間信仰的最高神祇:玉皇大帝。頭戴帝王冠冕的玉皇大天尊高坐在龍椅之上,金碧輝煌,耀眼奪目,宮娥侍官隨側。神龕正上方則有一座原木色的斗燈,裡頭點著變換著七彩顏色的LED燈,古雅中帶點現代科技的味道。玉皇大帝的前方同樣也有三官大帝,兩側也同樣陪祀著註生的南斗星君與註死的北斗星君,而兩星君神後方則分別安有立體的麒麟負洛書以及龍龜馱洛書。靈霄寶殿的藻井則是八卦的木雕藻井,頂心明鏡為盤龍,展現十足的氣勢。而正門門扇上則是以翻天、覆地雙龍搭配八仙當作門神。走出殿外可以遠眺枋寮的海岸美景,以及欣賞前棟媽祖殿上的裝飾,從這個角度看,可近距離欣賞媽祖殿屋簷正脊脊背上的大型媽祖立像,由兩位持扇宮娥隨侍著的媽祖望向遠方海洋,就好像是永遠都在庇佑著船上的航海人平安歸帆。

枋寮德興宮,一座讓阿中流連不已的媽祖宮廟,心中讚嘆在這不算繁華的枋寮鎮上,竟有如此美輪美奐的廟宇,誠心推薦給各位朋友。參訪的這一天適逢癸巳年慈悲月來臨的最後一天(農曆六月卅日),想起昨天才剛造訪北海岸的金山慈護宮,今天阿中就來到了臺灣尾的枋寮德興宮,希望以首尾呼應祈求媽祖保佑我們的寶島風調雨順,平安喜樂。湊陣拜媽祖的下一站,就等慈悲月後再出發囉!

 

枋寮德興宮  

依《鳳山縣采訪冊》的記載:道光11(1831)來論斷,縱然如此,德興宮距今依舊已有180年的歷史,堪稱臺灣地區的古廟。

枋寮德興宮  

正脊規帶前方的排頭各有武戲戲齣的陶俑,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德興宮雖然是近代重建,但這裡的陶俑看起來不像是一般常見的模子複製,反而像是專門請匠師製作的精緻感,只是因為位置實在太高,再加上陽光著實刺眼,因此阿中只能透過高倍速的相機鏡頭捕捉畫面,無法用肉眼欣賞作品。

枋寮德興宮  

兩側偏殿屋簷同樣也有可觀之處,以二十四節氣神為主角的樹材,人物表情生動活潑,雖然多有重複,但看來也不失新鮮有趣。

枋寮德興宮  

宮燈吊桶上的豎材則是以八仙人物為主。

枋寮德興宮  

三川殿兩側墀頭各有一尊仰面開口,捲髮壯碩的雕像,此稱「憨番扛廟角」,是臺灣南部廟宇常見的墀頭裝飾,除了代表漢民族的自我優越感,也表現出先民對於外族體格壯碩,孔武有力的認同,因此才會「請」他們擔任扛廟角的要務。

枋寮德興宮  
門楣有五龍與八仙的石雕作品,上方懸掛德興宮宮牌,正門對聯題到:「聖德如天千載英靈安海國,母儀稱后萬家香火報神功」,兩側還有對聯:「德澤無彊配天方可尊崇萬古,興香亦替惟后乃能克享千秋」,充分讚揚德興宮媽祖的恩德。


 

枋寮德興宮  

進入廟內可看見一對百鳥朝鳳柱。 


 

枋寮德興宮  

在正門門扇的背面則是嵌入一座古石碑:嚴禁混藉命盜扳累非辜示告碑記,這是乾隆43(1778)由時任鳳山縣知縣的李桐所立,內容是知縣准許枋寮街民擁有自行捉拿無賴匪類的權利。不過這位李桐知縣卻在後來的一次命案當中,因沒有詳查死者死因而遭到免職,此為後話。德興宮所收藏的這通石碑雖然無法當作建廟的佐證,但其具有歷史考據的價值,也是研究枋寮鄉土故事的活教材。


 

枋寮德興宮  

供桌上的主爐相當特殊,是精緻的交趾陶作品,爐耳是一對青龍,爐身上則有八仙,這種樣式的香爐還是阿中目前僅見。


 

枋寮德興宮  

神桌上則放置「五賽」,擋住直接看見正殿的視線。


 

枋寮德興宮  

牆堵上的水車堵則有交趾陶像,雖然長年受香煙所燻而蒙塵,但依舊可看出其精緻度,只可惜位置被燈籠所遮,再加上光線不足,所以較難仔細欣賞。


 

枋寮德興宮  

登上正殿後便可看見慈悲的鎮殿媽端坐在神龕正中央,面相福泰,十足母親的樣貌。


 

枋寮德興宮  

鎮殿媽的前方有另一座軟身的媽祖神像,坐在專屬的龍座上,依位置與配備判斷應該是宮內地位數一數二的媽祖。


 

枋寮德興宮  

這尊媽祖面容和藹,唇角微揚,令人望之欣喜,而且雙耳還佩戴耳環,感覺上是尊頗有年代的雕塑作品。

枋寮德興宮  

正殿除了主祀天上聖母,千順兩將軍同樣鎮守在正殿的最前方。


 

枋寮德興宮  

正殿的牆堵上還有媽祖娘娘助海救渡的浮雕。


 

枋寮德興宮  

進入殿內您絕對會被慈悲的菩薩法相所震懾住,手持柳枝與淨瓶,垂目微笑的菩薩法相竟是如此莊嚴,搭配著神像後方的立體陶燒作品,以及柔和的燈光光束,營造出如同親臨菩薩道場─紫竹林的感覺,好一座觀音勝境。


 

 枋寮德興宮  枋寮德興宮

在觀世音菩薩座前可見佛教的兩大護法─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兩位菩薩法相英勇,盡心護持著菩薩道場。


 

枋寮德興宮  

就在三尊金身的前方還有一組三寶佛古神像,造型相當古樸,應是德興宮的古佛像。

枋寮德興宮  

三寶佛殿陪祀大勢至菩薩與地藏王菩薩。

 枋寮德興宮  枋寮德興宮

殿外正門上的對聯阿中覺得相當有意思,內容題到:「三聖同龕釋迦藥佛彌陀奉,寶光除暗樂國天堂淨土登」,點出三寶佛祖各自的歸屬道場。


 

枋寮德興宮  

再登高上三樓就到了最頂層的靈霄寶殿,供奉著民間信仰的最高神祇:玉皇大帝。頭戴帝王冠冕的玉皇大天尊高坐在龍椅之上,金碧輝煌,耀眼奪目,宮娥侍官隨側。


 

枋寮德興宮  

玉皇大帝的前方同樣也有三官大帝。


 

枋寮德興宮  

靈霄寶殿的藻井則是八卦的木雕藻井,頂心明鏡為盤龍,展現十足的氣勢。


 

枋寮德興宮

走出殿外可以遠眺枋寮的海岸美景,以及欣賞前棟媽祖殿上的裝飾。 從這個角度看,可近距離欣賞媽祖殿屋簷正脊脊背上的大型媽祖立像,由兩位持扇宮娥隨侍著的媽祖望向遠方海洋,就好像是永遠都在庇佑著船上的航海人平安歸帆。



【攝‧記】枋寮德興宮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枋寮德興宮 媽祖 媽祖廟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阿中 的頭像
    阿中

    湊陣拜媽祖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