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屯拱天宮

 

時間:2012年5月2日、2013年6月2日

 

地點:苗栗白沙屯拱天宮(苗栗縣通霄鎮白西里92號)

 

交通方式:可搭乘台鐵海線至白沙屯站下車,出站後順著指示牌左轉步行約莫20分鐘即可抵達

 

【白沙屯拱天宮簡介】引自白沙屯拱天宮網站
白沙屯的媽祖信仰啟肇於乾隆年間,就如同台灣其他西部的臨海聚落,依海維生的白沙屯人,自然供奉媽祖為守護神。拓殖先祖奉請一尊軟身媽祖供於民家,媽祖神像歷史比拱天宮更悠久,拱天宮建廟後更集開基媽、鎮殿媽及進香媽於一身,本地人稱為「大媽」。

 

清咸豐晚年白沙屯居民有鑑於信仰寄託─媽祖;長年輪值奉祀於爐主家遲遲未有禮拜殿堂,村民倡議集資創建,於同治二年〈1863〉完成,在約三百坪的地基上建築三十餘坪土垣茅屋〈土埆厝〉。民國十九年〈1930〉經一甲子的風雨剝蝕土埆結構已漸斜傾,有失禮神誠敬。地方信士提議為使廟宇堅實穩固改以磚石修建。民國二十四年中部發生大地震,本宮前殿受餘波影響畧損,信眾再度鳩資修茸以維廟貌。

 

民國六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本宮修訂組織章程依法改組為管理委員會,逐步興建鐘鼓樓、兩側廂房及改建前後各殿的硬體設施,於民國七十八年十月竣工完成現有莊嚴富麗的規模。兩殿兩廂式建築崢嶸偉岸、金碧輝煌,屋頂剪黏貼飾神龍翻轉、彩鳳蹁跣、花鳥走獸莫不栩栩如生,天將神兵威風凜凜。宮內各殿網目藻井豎材垂花絢麗奪目,蟠龍石柱雕琢精實、生靈活現渾然神似,走進拱天宮令人油然產生肅敬之心。  

 

【阿中隨筆2012.5.2】
這次阿中是專程搭海線到白沙屯去,因為之前就聽聞過白沙屯媽的盛名,但苦無機會前往參拜,於是就趁著到竹南去辦研習,順道下白沙屯一趟。海線鐵道真的是條很漂亮的鐵道,偎海而築,沿路架設大型風力發電機讓人頗感新鮮。這裡的人們也都很純樸,在火車上可以聽著他們閒話家常,白沙屯真的是個有趣的小鄉鎮。

近年來,由於信徒們的誠心與協力,讓白沙屯拱天宮的名氣越來越響亮,其中以每年徒步南下北港進香的活動最為人所知。拱天宮進香最獨特之處,在於沒有特定路線,全靠媽祖婆鑾轎的指引,至於如何指引阿中也很好奇,沿途路口那麼多,總不可能每次都要停下來擲筊問媽祖吧?!如果說是透過扛轎夫,那會不會有作弊的嫌疑啊?題外話...題外話,總之阿中覺得拱天宮的進香行程,一整個充滿神祕啦!

【阿中隨筆2013.6.2】

白沙屯舊名「白沙墩」,因強勁的東北季風帶來風沙堆積成白色沙丘而得名。乾隆12(1747)范咸所撰的《重修臺灣府志》曾記載:「(乾隆)九年冬十二月,淡水廳白沙墩雷擊死巨魚二十二尾於沙上(頭似豕,魚身、蝦尾.頭長丈餘,目生頷下,口闊四尺;腹寬二丈、尾寬七尺,約長三丈有奇.身黑色,聲如牛;來時間隱隱有雷聲,隨潮擱淺;如排列狀.背上各有一孔,黃水流出;其肉腥羶不堪食,油可熬燈.居民以為海翁魚云)。」白沙墩之名已見錄。

 

道光18(1838),淡水同知婁雲寫下〈義渡碑記〉,記中提到:「余甫下車,即欲籌是舉,顧與吾民周旋日淺,未信而勞,賢者所讓,或恐貽以怨讟乎?……更於四要溪外,若井水港、鹽水港,一律設渡,共凡六處.又於塹南之白沙墩,塹北之金門厝,每於九月間各設浮橋以濟,是又因地制宜者也.其捐項為置田甲,歲收租息以資經費,并將籌議置舟選夫,歲修工食一切章程,存諸案牘,詳明各憲,勒石以垂永久。」這段記載說明當時的白沙墩已是交通要道,所以官方才需要設立浮橋。而臺灣道(臺灣最高軍政長官)姚瑩,在《東溟奏稿》的〈擊捕草鳥匪船多起奏〉紀錄:「(道光21),五月初七日,署竹塹巡檢高品城、會督廳營兵役義首生員陳錫福,駕船出洋追捕草鳥船一隻,至白沙墩港擱淺,獲犯謝捲、陳悅、吳來、許別、宋注五名,起出鳥鎗、藤牌、火罐、銼子等件。」,可見此地於道光晚年已是重要的海岸港口。不過白沙墩的人口到了咸豐、同治年間才有一定的規模;根據同治8(1869)陳培桂的《淡水廳志》〈建置志/街里〉記載:「城外東廂二十五莊(東接內山生番界):東勢莊(距城二里)、下車店莊(三里)、大陂坪莊(四里)、埔仔頂莊(五里)、牛路頭莊(六里)、柴梳山莊(六里)、麻園堵莊(八里)、二十張犁莊(五里)、白沙墩莊(五里)……」這段紀錄顯示最晚到同治八年,白沙墩已具有「莊」的規模。引此對照白沙屯拱天宮的沿革:村民集資於同治二年興建土垣茅屋供奉媽祖,此說確實符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實屬可信。不過上述內容遲至光緒24(1844)才正式記錄於史書中:《新竹縣志初稿》〈典禮志/祠祀/苑裏堡廟宇〉:「拱天宮 在白沙墩莊,距竹城……里.同治二年建.廟宇三十四坪九合七勺、地基二百九十七坪。」

 

第一次來到白沙屯拱天宮,尤其是搭火車從白沙屯車站走到拱天宮的朋友,一定會驚訝這麼一個小村莊竟然能蓋起如此一座美輪美奐的廟宇,不禁令人讚嘆白沙屯人信仰媽祖之虔誠。睽違一年一個月,阿中再次來到拱天宮參訪,這次是為了來參加一場教師研習,也是為了能聆聽講師們分享在地的觀點與進香經驗。就在進拱天宮參拜的那一刻,正巧碰上了近年來臺灣西部最大的地震,只是我真的一點感覺都沒有啊!~~~

 

現今的拱天宮是民國七十二年時改建的鋼筋混擬土建築,外表與一般新式廟宇無異,不過內部格局卻是相當特殊,一般常見於三川殿或是天井前的天公爐,在這裡竟然是安在二樓(嚴格來說是三川殿的樓上)。整座三川殿為五開間格局,兩旁各有一座鐘鼓樓,殿上脊飾有大量的陶像,平面則以石雕為主,上方再以木雕作品為裝飾。先看木雕作品部分,正面第一對宮燈吊筒豎材以南極仙翁與麻姑為主角,代表祝壽之意。兩旁墀頭則為「歷山聘舜」、「商湯聘伊尹」。而銜接龍柱的上方則有「太白醉酒」與「布袋和尚」兩座豎材。內部另兩座宮燈吊筒的豎材則以「四舒」為題材:伸腰、抓背、剔牙、掏耳。以上這些都是常見於廟宇裝飾的題材,只是拱天宮的雕宮堪稱精美。此外三川殿內部上方的轉角處還有幾個雕刻精美的水果籃,看來格外精巧討喜。正門前的龍柱為常見的翻天覆地、雙龍盤繞形式,門口設有一對椒圖石鼓,前方刻著一頭倒拋獅。而正門對聯則是寫著:「拱奉神聖為護東西里萬民能幸福,天生母儀以保南北庄千姓得平安」點出了媽祖照護白東、白西兩里,以及南北各莊的百姓。不過因廟前有一條小路恆亙,致使整座三川殿格局有些狹促,有些信徒直接就大喇喇的從正門進出,實在不是很有禮貌啊!

 

廟內格局有拜殿及正殿,並無一般廟宇格局的天井與迴廊,正殿神龕中供奉軟身鎮殿媽也是開基媽,這尊聖母堪稱是台灣最忙碌的媽祖,不只要鎮殿,每年還負責南下到北港朝天宮進香,為臺灣少見的現象。從電視上看鎮殿媽的金身似乎很大,但實際上大概只有兩到三尺(60-90公分)左右,臉色紅潤,慈眉善目,笑咪咪地看著信徒,不過對照老照片,鎮殿媽顯然有粉過臉。前方則是二媽和三媽,不過金身都有小神龕保護著,所以無法清楚看見全貌。兩旁配祀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以金身色彩鮮豔的狀況判斷,應該也是近年來重新粉面後的作品。神龕上方懸掛「聖德參天」匾,是北港朝天宮為彰兩廟情誼而敬獻的匾額。正殿上方則為透天天井,上接二樓觀音菩薩殿,這樣的格局也是較為特殊的現象。在正殿參拜的時候,不難被一種持續不斷的聲音所吸引,那是廟方為了服務前來祭改的信徒,會直接向媽祖婆請示需要燒化的金帛數,例如壽金多少支、刈金多少支…等,再由信徒自己擲筊,擲不到數量就累積上去,一直到全部的金帛種類都問到數量為止,問完後再請廟方準備,然後再拿到後殿去祭拜,請媽祖婆協助改運,這方式看來還滿有趣的。

 

走到後殿這裡是聖父母殿,兩旁有千順兩將軍的神將,而前段所言祭改用的金紙,則是一箱一箱的擺放在地上,上方綁著幾張紙人以及一張寫著信徒個人資料的單子,希望透過媽祖的幫忙改變運氣,帶走霉運。後殿的一、二樓格局和正殿相同也是相通的,只是兩旁並無階梯可登上,必須走回前殿從兩側上樓。從龍邊上樓後會先經過太歲殿,這裡供奉斗姥元君以及六十甲子太歲星君。虎邊則是斗燈殿,一整排的斗燈排列起來頗為壯觀。之後拾階再上就到了天公爐的位置,這裡是在三川殿的上方,前文曾提到拱天宮的天公爐擺設相當特殊,有別於一般廟宇通常都放在廟埕或是天井處,所以參拜的順序也會和其他地方不太相同。天公爐後方則是正殿延伸上來的觀音殿,神龕中有觀世音菩薩與善財、龍女兩脅侍,左右則有十八羅漢像。往後方走去則是後殿延伸上來的空間,正中央供奉金母娘娘,左右兩側陪祀神農大帝與關聖帝君,由祭祀的神祇也可看出白沙屯人從討海到務農的過程。

 

誠如當天其中一位老師所說的,如果拿臺灣常見的廟宇格局來看拱天宮會說不通,據說這是因為改建的經費無法一次募全,所以都是分階段進行,也因此格局才會如此「與眾不同」。隨著拱天宮的名氣越來越大,信徒越來越多,白沙屯這座純樸的小鎮也湧進了越來越多人潮,有人擔心傳統的進香儀式、信仰活動將隨之改變,而這幾年看來也確是如此,不過阿中認為,信徒也是需要教育的,很多來看熱鬧的人會用跟著別的進香團的那種方式來跟白沙屯媽,卻忘了尊重傳統應有的信仰與禮節,此時原有的老班底就必須負起教育的責任,讓更多人去認識白沙屯進香的傳統,這是一種歷史的使命,更是為媽祖婆服務的表現,這份責任是不能旁貸的,縱然阿中從未參加過白沙屯媽進香,但也願用淺薄的知識,協助傳播白沙屯媽進香的信仰,讓傳統一直傳遞道統

 

【後記】

當日研習的行程是下午三點半,阿中一點就先到了拱天宮,因為隔天還要上班的緣故,所以也只能聽兩堂課就趕車去了。第一位老師以播放影片的方式向大家介紹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不過影片當中記憶深刻的是信徒們痛哭,跪求媽祖進家門的畫面,只是以阿中的觀點,這樣的影片似乎起不了我的共鳴,因為畫面只是表象,深層的信仰意念才是需要傳遞的。講授結束後,阿中試著進一步向老師請教有關進香的過程,例如踩轎的方式、要如何參加行程不定的白沙屯媽進香…等問題,但得到的都是上網站去找、去問就有了。換個身分,如果阿中今天是講師,我想我一定很樂意跟大家介紹,因為我是媽祖的信徒,我很希望更多人來認識媽祖,接近媽祖,進而參加媽祖的進香活動。

 

第二位講師林幸福老師是土生土長的白沙墩人,他以自己的觀點道出白沙屯人的性格,然後再從居民生活帶到拱天宮信仰。會中他分享了一段讓阿中印象很深刻的話:「自然環境造就了當地居民性格,而當地居民性格則是塑造了信仰神祇的性格」,是啊!我們常聽到「神明要我做什麼」,卻鮮少去思考人類的價值,其實信仰源自於人,人才是主體啊!此外林老師也向我解釋了踩轎的儀式:白沙屯媽祖南下北港進香最大的特色,就是路線不固定,全由「踩轎」決定,所謂的「踩轎」意思是轎伕在扛轎遇到岔路時,會停下來靜心感受轎桿上指示,據說媽祖會透過轎桿告訴轎伕前行的方向,這是較為靈異的說法。不過林老師提出了力學原理的解釋,轎子在擺動時會因轎伕的力道而出現偏移,因此會產生一股力量,這股力量就是被視為媽祖指示的力量,阿中很喜歡這樣的說法,合乎科學解釋。不管媽祖指示也好,慣性力學也好,這都無損於信徒對媽祖的虔誠信仰。雖然最後因為時間的因素,我無法全程聽完林老師導覽拱天宮,但他的講演方式讓阿中產生共鳴,很高興能透過白沙屯媽的牽引,聆聽林老師的這場講演,讓這趟白沙屯之行充滿收穫,相信在這麼多有心的人士默默地傳播拱天宮傳統信仰之下,「白媽媽」的故事一定會一直不斷地流傳下去。 這座

 

白沙屯拱天宮

位在省道旁的牌樓,為北港朝天宮為彰顯兩廟情誼而捐資興建的。

 

白沙屯拱天宮

光緒24(1844)《新竹縣志初稿》〈典禮志/祠祀/苑裏堡廟宇〉:「拱天宮 在白沙墩莊,距竹城……里.同治二年建.廟宇三十四坪九合七勺、地基二百九十七坪。」

 

白沙屯拱天宮

整座三川殿為五開間格局,兩旁各有一座鐘鼓樓,殿上脊飾有大量的陶像,平面則以石雕為主,上方再以木雕作品為裝飾。

 

白沙屯拱天宮

 

白沙屯拱天宮

門前的龍柱為常見的翻天覆地、雙龍盤繞形式,門口設有一對椒圖石鼓,前方刻著一頭倒拋獅。而正門對聯則是寫著:「拱奉神聖為護東西里萬民能幸福,天生母儀以保南北庄千姓得平安」點出了媽祖照護白東、白西兩里,以及南北各莊的百姓。不過因廟前有一條小路恆亙,致使整座三川殿格局有些狹促。

 

白沙屯拱天宮

兩旁墀頭則為「歷山聘舜」、「商湯聘伊尹」。

 

白沙屯拱天宮

銜接龍柱的上方則有「太白醉酒」與「布袋和尚」兩座豎材。

 

白沙屯拱天宮

內部另兩座宮燈吊筒的豎材則以「四舒」為題材:伸腰、抓背、剔牙、掏耳。以上這些都是常見於廟宇裝飾的題材,只是拱天宮的雕宮堪稱精美。

 

白沙屯拱天宮

三川殿內部上方的轉角處還有幾個雕刻精美的水果籃,看來格外精巧討喜。

 

白沙屯拱天宮
門口設有一對椒圖石鼓,前方刻著一頭倒拋獅。

 

白沙屯拱天宮  
正殿神龕中供奉軟身鎮殿媽也是開基媽,這尊聖母堪稱是台灣最忙碌的媽祖,不只要鎮殿,每年還負責南下到北港朝天宮進香,為臺灣少見的現象。從電視上看鎮殿媽的金身似乎很大,但實際上大概只有兩到三尺(60-90公分)左右,臉色紅潤,慈眉善目,笑咪咪地看著信徒。

 

白沙屯拱天宮
對照老照片,鎮殿媽顯然有粉過臉。

白沙屯拱天宮

白沙屯拱天宮
鎮殿媽前方則是二媽和三媽,不過金身都有小神龕保護著,所以無法清楚看見全貌。兩旁配祀千里眼、順風耳兩將軍,以金身色彩鮮豔的狀況判斷,應該也是近年來重新粉面後的作品。

 

白沙屯拱天宮
神龕上方懸掛「聖德參天」匾,是北港朝天宮為彰兩廟情誼而敬獻的匾額。

 

白沙屯拱天宮
後殿這裡是聖父母殿,兩旁有千順兩將軍的神將。

 

白沙屯拱天宮
祭改用的金紙一箱一箱的擺放在地上,上方綁著幾張紙人以及一張寫著信徒個人資料的單子,希望透過媽祖的幫忙改變運氣,帶走霉運。

 

白沙屯拱天宮

 

【攝‧記】白沙屯拱天宮2012.5.2
【攝‧記】白沙屯拱天宮2013.6.2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