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2年11月23日
地點:臺東關山天后宮(臺東縣關山鎮中華路二巷1號)
交通方式:可搭乘臺鐵花東線至關山火車站,出站後直行遇中華路右轉,步行不需十分鐘即可抵達。
【關山天后宮簡介】引自關山鎮公所網站
關山鎮的天后宮早在清光緒二十年(1895),由臺中州入墾本地的一位信徒,帶來一尊天上聖母-媽祖神像。原來奉祀於現在關山鎮內三民路二十一號民宅後面的草房,當時墾民信眾頗多,香火十分旺盛。
不幸在民國初年颱風來襲,吹倒草房,因此遷移到中山路六十九號民房後面之空房奉祀。民國五年,因該處環境不佳,參拜信徒出入不便,遂於民國十年再移到三民路五十五號民屋奉祀。但因神明奉祀民房,不甚雅觀。故於民國十七年,由信徒曾石生發起,將現在地址建廟。捐獻基地者有信徒李添壽、彭禮、林連祥、張石船、曾石生、趙添火、朱河等七人,但因經費籌措困難,使得發起人放棄建廟,就此耽擱拖延了兩年。再於民國十九年初,由林禎、林阿乖等信徒發動樂捐興建。同年十二月五日完工,並為初具規模的天后宮舉行建醮大典,加祀關聖帝君、神農大帝等神像。從此,關山境內信徒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元宵佳節,祈求合境平安。三月二十三日天上聖母誕辰、四月二十六日神農帝君誕辰、六月二十四日關聖帝君誕辰、七月十五日中元盂蘭盆會,均有熱鬧慶祝廟會。再加上農曆十月十五日為叩謝平安,舉行盛大還願大會,可說是香火鼎盛。
奈何好景不常,民國二十六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總督厲行「皇民化運動」,進行所謂「寺廟總整理」,企圖消滅漢人民族意識,強迫本省同胞毀廢神像、寺廟,強制參拜神社。天后宮為避免被毀,能繼續保存下去,只好改名為關山寺,信奉三寶佛祖。但民間仍然在暗中祭祀,如期舉行祭儀。民國三十四年臺灣光復後,關山天后宮得以恢原有面目。但因沒有組織及確實管理辦法,在無人主持下,先人所捐獻基地未申報所有權,而發生基地歸國有財產局的冤枉事。到民國五十二年,發現因年久失修,牆壁龜裂,有倒塌之虞,由地方土紳吳光亮等倡議重修。民國五十三年開始發動樂捐修建,到民國五十九年終告落成,並於同年十月舉行建醮大典,才有今日的廟貌。
民國六十二年,由信徒詹生龍發起天后宮信徒總登記,並由信徒選出信徒代表,信徒代表大會選出管理委員會。由主任委員彭瑞友委託陳昶先生辦理訂定組織章程,向主管官署登記成立管理委員會。民國六十八年信徒蔡學傳捐獻廟宇北側基地,由眾信徒再捐資增建佛殿,民國六十九年十月完工,舉行圓醮大典。民國七十一年再樂捐興建門樓,從此天后宮建築風貌大致底定。
【阿中隨筆】
關山鎮古名「里壠」,在阿美族語中代表「紅蟲」,意指這個地區多紅蟲。日據時期開闢關山警備道,因此地位於大關山之下而改名為「關山」。漢人對於關山的開墾是在臺東寶桑地區之後,移民沿著卑南溪的上游前進,鹿野、關山、池上一帶也隨著漢人的遷徙而出現稻田,而媽祖信仰也隨之傳入這個區域。
關山天后宮是臺東地區,兩座最具歷史的媽祖廟其中之一。參訪當時正好是中午,天后宮廟埕聚集了不少攤販,不過這小鎮的生意似乎不是很好做,客人沒見到幾個,攤販們於是吆喝著要收攤,沒多久,廟埕就恢復一片寧靜。
關山天后宮的外觀看起來像座古廟,廟簷上的剪黏多半已脫落,露出了基底灰白的顏色。正面外觀為三開間建築,裝飾較其它媽祖廟略顯單薄。正脊為雙龍拱三星,福祿壽三星剪黏已顯斑駁,不過慈祥的面容仍清晰可見。屋簷與牆頭接合處的「墀頭」有兩幅裝飾,一為遊子返家,另一則為出外,當中人物表情值得玩味;返家這幅當中的老太太和婦女雙眉朝下,似乎看見歸子激動不已,而離去時又彷彿帶著歡喜送走旅人。再看到三川殿正面,裝飾多以石雕為主,或許是東部多雨潮濕之故,關山天后宮的裝飾似乎較少看到木雕。正門兩旁雕有牡丹花卉,而龍虎雙門的兩旁則分別有四位人物手持旗、戟、球、罄,人物表情生動,尤其是持罄的童子,逗趣的斜視眼神讓人看了發噱。兩旁龍虎堵上方雖有部分剪黏作品,不過皆用保護罩遮著,因此無法仔細欣賞。
進入三川殿後為一拜亭空間,和正殿之間隔有天井,不過上方已搭起棚架。前拜亭的裝飾同樣可看出簡約風格,例如四點金柱通樑下的彩繪,龍邊為「魏徵斬龍」,虎邊為「三英戰呂布」,整幅畫裡只有四個人物,單薄的背景讓畫顯得有些簡易。而部分的剪黏裝飾同樣讓人有單薄之感,這或許也與建廟時的資金狀況有關。天井棚架上掛滿紅色燈籠,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一片喜氣。穿過天井即為正殿,神龕上奉祀媽祖娘娘金身數尊,較為特殊的是,兩旁的陪祀神並非常見的幅得與註生,而是關帝與神農。神龕上的媽祖娘娘神容各異,不過卻同樣慈祥的注視著眾生。
參訪當天阿中也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這裡所販賣的金紙,比起西部或是臺灣其它地區可說是量多價又廉啊!看來媽祖婆也會跟著人間物價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收入喔!呵!
擁有寬敞廟埕的關山天后宮,是臺東地區最重要的兩座媽祖廟其中之一。
關山天后宮的外觀看起來像座古廟,廟簷上的剪黏多半已脫落,露出了基底灰白的顏色。
體態雍容的鎮殿媽。
天井棚架上掛滿紅色燈籠,在陽光的照射下顯得一片喜氣。
屋簷與牆頭接合處的「墀頭」有兩幅裝飾,一為遊子返家,另一則為出外,當中人物表情值得玩味。
龍虎雙門的兩旁則分別有四位人物手持旗、戟、球、罄,人物表情生動。
持罄的童子,逗趣的斜視眼神讓人看了發噱。
這幅剪黏是什麼典故,阿中就看不出來了。
擁有一雙大眼睛的宮娥,看起來還真有幾絲原住民的感覺。
「三英戰呂布」,整幅畫裡只有四個人物,單薄的背景讓畫顯得有些簡易。
在金爐兩旁還有兩座香爐,看來應該是用來祭祀火神的,這裝置阿中在別的地方還沒看過,相當特別。
【攝‧記】關山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