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14年11月4日
地點:松山慈祐宮(臺北市松山區八德路四段761號)
交通方式:搭乘臺鐵至松山車站,出站後右轉松山路直行約莫三分鐘,或搭乘臺北捷運至松山車站,出站後往饒河夜市方向直行即可抵達。
【松山慈祐宮簡介】引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8/pipi406/cc01.htm
松山慈祐宮原名錫口媽祖宮,又稱松山媽祖廟,創建於清乾隆十八年(西元一七五三年),溯其淵源,昔時有一福建泉州籍行腳和尚,俗名林守義,法號衡真,雲遊四方,好結善緣,由湄州攜奉天上聖母分靈全身四處渡化世人,雍正末年(十八世紀初)渡海來台,經滬尾(今淡水)登陸後沿途托缽化緣,乾隆二年(西元一七三七年)行抵錫口創設崇奉,當時地方士庶多係泉州同鄉,眾皆推誠響應他的善行,加上先民都是崇敬媽祖,乃群起倡議立廟奉祀,並集資建廟,募捐達十餘年,於乾隆十八年正式興建,建材均在福建採購度運來台,歷時四年,終於乾隆廿二年(西元一七五七年)完工。從此確定媽祖宮為當時錫口十三街庄居民精神歸依之所。
昔日錫口媽祖宮,後端為基隆河,由於水運便利,工商繁榮,又因船隻都經此河通抵淡水港,加上潮水的關係,使錫口人文薈萃,使立於上游的汐止交通更形便捷人口繁茂。本宮在嘉慶六年(西元一八○一年)及道光六年(西元一八二六年)先後二次重修正殿(媽祖殿)民國六年再重新整修,使廟宇輝宏,廟貌更加壯麗雄偉。至民國五十二年(西元一九六三年)時增建後殿的佛祖殿,前後費時兩年工程全部完峻,廟貌更是美輪美奐,並帶動地方日趨繁華,促使廟宇附近街屋紛紛改建,到處高樓大廈林立,地方更趨繁榮,本宮為應需要於民國七年(西元一九八一年)再次興建東西側廂房,越二年並擴建正殿,於民國七十四年(西元一九八五年)十一月落成。新建正殿構造為華南式宮殿造型,三層出隨三川太子亭,全部鋼筋混凝土,二、三層結網綱目,內外壁及地面,均採用進口石材、福壽石、紅寶石飾面,金碧輝煌,精緻華麗,至民國七十四年台北市政府為興築基隆河堤防及開拓堤內道路乃徵收本宮部份基地,使原本供辦理活動的場所面積縮減,本宮乃利用僅有空地向上發展,並於民國七十五年重建後殿,計地下一層,地面五層,成為本宮最高建築物,同時在民國七十六年重修拜殿,同年十二月完工。
【阿中隨筆】
※文獻探討※
松山在清代文獻當中有「麻里折口」、「麻里即吼」、「貓裏錫口」等音近字異的記法;康熙卅六年(1697)郁永河所著的《裨海記遊》當中提到:「……麻里折口等二十三社,皆淡水總社統之,其土官有正副頭目之分。」康熙五十六年(1717)周鍾瑄的《諸羅縣志》〈卷十二 雜記志/災祥(萑苻附)/萑苻〉、康熙五十七年(1718)《重修臺灣府志》〈封域/形勝/附考〉以及康熙六十一年(1722)黃叔璥的《臺海使槎錄》〈卷六、番俗六考/北路諸羅番十〉均記為「麻里即吼」。乾隆廿八年(1763)臺灣府知府余文儀的《續修臺灣府志》〈卷二規制/坊里/淡水廳〉記:「貓裏錫口莊(距廳一百十里)」。大抵而言這些文字紀錄都是平埔語譯的呈現,指的便是凱達格蘭族貓裏錫口社(Malotsigauan)的居住地。部分說法認為當地由「貓裏錫口」簡稱為「錫口」的時間點為嘉慶年間,然而早在乾隆中葉,文獻上就多有「錫口社」的記載,如上述《海東札記》即為一例,另「錫口社」的說法也大量出現在乾隆年間的〈清代臺灣大租調查書〉,故「錫口」的稱呼很有可能早在雍正年間即已出現。
從上文郁永河《裨海記遊》的描述,以及根據乾隆卅七年(1772)臺灣海防同知─朱景英的《海東札記》〈卷四/記社屬〉載:「淡水廳熟番三十六社:……錫口社……。」的內容可知,在乾隆中期前松山地區一直是以平埔族群為主。另根據清初入墾臺北盆地最大規模的「陳賴章墾號」集團,其所拓墾的範圍亦可判斷漢人進入臺北的時間背景。陳賴章墾號指的是以泉州人陳天章、陳逢春、賴永和、陳憲伯、戴天樞等為首的一個拓墾集團,該集團是在康熙四十八年(1709)向當時掌管府城以北的諸羅縣丞申請開墾大佳臘,範圍包含今日的萬華、大龍峒、大稻埕、松山…等地,是故由此觀之,早在康熙、雍正年間漢人便已陸續進入臺北盆地,其原鄉信仰也很有可能在此時傳入該地。
文獻裡記到錫口地區有座天后宮的,僅見於同治十年(1871)淡水同知陳培桂所撰的《淡水廳志》,在〈卷六志五典禮志/祠祀〉載:「天后宮,……一在錫口街,莊民捐建.」,可惜並未記載明確的創建時間。若以陳賴章墾號入墾的時間背景,那麼慈祐宮宮志所載的「創建於乾隆十八年」之說法似為可信,但如能有其他文獻加以佐證,那麼松山慈祐宮的創建史將更為明確。
※外觀格局※
原列為國家三級古蹟的松山慈祐宮,舊正殿於民國七十二年(1983)遭祝融燬損,僅保留了媽祖金身。事後廟方報請內政部除去古蹟認定並進行重建,兩年後(民國七十四年)竣工,如今廟貌便是大抵奠基於此時。民國102年(2013)重修三川殿脊上裝飾,將以往傳統的剪黏、陶像全面改為交趾作品。
座落於繁華地段的松山慈祐宮,宮外橫亙著一條車水馬龍的八德路,廟埕顯得急迫與狹隘,建築群包含三川殿、正殿、後殿、鐘鼓樓與左右兩護龍。三川殿門開五間,象徵主神地位之崇高。廟簷採硬山重簷式,依次共分三層,脊上均有熱鬧華麗的交趾作品,讓整座三川殿看來熱鬧非凡。正殿採挑高設計,屋簷高出三川殿,後殿則為六層樓建築是各殿中最為雄偉者。
※三川殿簷上※
三川殿正脊脊背安著一尊福德正神乘麒麟像,頭戴方冠身著朝服,手持如意與元寶的福德正神,笑盈盈地迎接十方信眾,座下麒麟威武仰視。整尊交趾陶像釉彩鮮豔豐富,立在廟宇最顯眼的三川殿上格外醒目。
兩側回望青龍剪黏,身上鱗片櫛比鱗次,展現廟宇裝飾工藝的繁複與用心。
下方西施縫同樣是五種陸上動物,分別是豹、象、麒麟、獅、虎,以這五種森林之霸來擔負起護衛廟宇的責任。
正脊脊堵則為常見的八仙賀壽,分別代表世間各種身分的八位神仙,乘坐著不同的神獸,操著不同的法器,向著中央的南極仙翁賀壽而來。雖然民間傳說八仙賀壽的對象應是瑤池金母,不過因南極仙翁有長壽的代表,因此最常見的賀壽題材反而是八仙朝壽翁。這裡的八尊交趾作品細膩精緻,透過不同的臉部表情展露出各自的獨特性格。脊堵的最下方則是海族生物,有蟹、螺、烏賊、海龜、蝦、魚,整個脊堵各自呈現出天、地、水三元齊聚的熱鬧場面。
印斗處則以象首為飾,象能負重,有任重而道遠的意涵。兩道垂脊前方的牌頭分別是「天官賜福」與「招財進寶」兩幅作品,呈現出天庭一片喜樂的氛圍。
由垂脊延伸出的戧脊末端則是祥獅戲球,獅和「師」同音,暗喻著官運亨通,獅口啣著綬代表喜事連連。球除了與「求」同音,也有圓滿的吉祥寓意。
第二層簷脊末端立著仙女乘鳳像,溫柔婉約的臉龐自是透出高雅脫俗的清新氣質。
垂脊牌頭是兩幅武齣,不過主題不甚明顯,人物的布局互動也不足,是時下廟宇裝飾常見的問題所在。
戧脊則分立著祈求、吉慶兩將軍。兩將軍分乘麒麟神獸,英姿颯爽,又採同樣豐富鮮豔,是精緻的交趾作品。
第三層垂脊牌頭同樣也安排了武齣劇碼,虎爿的主題是「華容道義釋曹操」,故事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話說曹操先受龐統連環計所欺,後被黃蓋詐降所惑,駐紮在赤壁的數十萬大軍一夕之間被周瑜所潰。曹操敗逃北返途中,接連遭到孔明所伏的蜀軍兵馬,隨行人馬漸次凋零。直到華容道上身邊只剩三百餘騎,在此當口又遇上關羽把守,曹操接受程昱的建議,上前以哀兵之態用昔日所施之情令關羽心生動搖,最後更是縱放了曹操,讓曹操有辦法回到北方重整旗鼓。
畫面中面如紅棗,手握青龍偃月,騎乘赤兔寶馬的關羽,怒目騰騰的注視著雙膝跪地,苦苦哀求的曹操,一場攸關往後局勢轉變的戲劇關鍵就此展開。
兩側鐘鼓樓為塔樓式建築,塔頂矗立著千里眼及順風耳兩位將軍;通體墨綠膚色,頭上發出兩角,嘴裡獠牙向下,左手持大斧,右手高舉作遠眺狀的是千將軍。
鮮紅膚色,頭上獨角,嘴裡獠牙向上,右手持方天化戟,左手指耳狀的是順風耳將軍。
根據《天妃顯聖錄》的記載,兩將原為湄洲島西北方金水之精,每每禍害海上船隻,最後降伏於媽祖的法力之下成為隨身護法,因此在媽祖廟裡多半能看見兩位將軍威武的身影。近代重新整修的媽祖廟,也常看見將兩將軍像矗立在鐘鼓樓塔頂,似是站在高處能更為媽祖照顧到十方眾生。塔身同樣鑲嵌著精緻的交趾陶像,角色為以武財神趙公明為首的五路財神。
在明代陸西星所著的《封神演義》當中,五路財神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趙公明、招寶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招財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這五人為協助商紂對抗姜子牙而殞命,最後在封神台受封為五路財神。手捧元寶,旁邊有老虎跟隨的是玄壇真君,也是一般所謂的武財神。其他人物則是手捧聚寶袋、元寶…等法器,帶有賜財納寶的吉祥寓意。
慈祐宮正殿格局高出三川殿,而兩殿之間的天井上方有玻璃護照隔絕,所以在三川殿外方能欣賞正殿屋簷上的裝飾作品。正脊脊背為雙龍護天官,中央立著賜福天官與陪侍宦官、宮娥剪粘像,造型樸實,應屬臺灣六、七零年代的作品。
脊堵上的戲齣為三國名劇:「三英戰呂布」,典故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回「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話說曹操眼見董卓敗亂朝綱,滅國弒君,因此號召天下各路諸侯響應匡復漢室,誅滅董卓。時劉備三人投入公孫瓚麾下,一同加入剿滅董卓的陣容,而聯軍這頭則以袁紹為首,一時天下英雄齊聚,聲勢壯大。無奈董卓義子呂布驍勇無匹,連挫聯軍數將,最後劉備三人自告奮勇出關應敵,三人纏戰呂布多時,龍爭虎鬥,英勇之姿看得眾將駭然。三英戰呂布是廟宇裝飾常見的題材,為劉關張三兄弟威震諸侯的首役,也是耳熟能詳的戲齣。
兩道垂脊規帶前方的牌頭同樣有熱鬧的武戲齣,主題取材自民間小說情節,龍爿是「狄青戰王天化」,虎爿則是「李元霸戰裴元慶」。「狄青戰王天化」的故事見於清人李雨堂的小說《萬花樓》,當中在第十八回「狄皇親索馬比武 龐國丈妒賢生心」與第十九回「禦教場俊傑揚威 彩山殿奸徒就戮」有狄青戰朝廷武將的精彩描述。話說狄青與狄太后姑姪相認後,受其庇蔭進入京中,但卻招來太師龐洪、孫秀一班人的妒忌,處心積慮的排擠他。狄青自知未立功勳如受官職勢必無法服眾,因此向宋仁宗稟奏願與朝中將領比試,強於三品者受三品職,勝過一品官者即受一品職。龐洪見機不可失,便囑咐九門提督王天化上彩山殿參加御前比試。王天化本是龐洪的心腹門生,亦知太師盤算,因此對戰狄青毫不留情,縱然如此,最後狄青還是憑藉著過人的武藝,斬殺了心懷不軌的王天化,受封一品武將。畫面中一臉斯文的狄青與面容兇惡的王天化縱馬廝殺,後頭坐著的是宋仁宗,看著眼前刀光劍影,不禁皺起眉頭心裡也跟著緊張了起來,奸相龐太師則在一旁按鬚觀戰,心中不知又興起了什麼陷害忠良的壞盤算。一場各懷心思的武鬥比試,透過每個人物的不同表情,傳達了充滿張力的故事情節。
「李元霸戰裴元慶」的內容見於清代小說《說唐演義全傳》,簡稱《說唐》。當中第三十五回「冰打瓊花昏君掃興 劍誅異鬼楊素喪身」描述瓦崗寨十八路人馬聯合抗隋反王。正恣慾放縱下江南遊樂的隋煬帝眼見情勢不對,聽從夏國公竇建德上言下詔召太原趙王李元霸前往平賊。豈料原來瓦崗寨的秦叔寶對李元霸一家有恩,於是約定凡瓦崗寨中頭插黃旗者皆不與攻殺。此事傳回寨中,眾人均聞言照辦,唯有裴元慶仗勢一身武藝堅持不從,一場英雄出少年的對決便就此展開。畫面當中持槌對戰的兩位主角便是李元霸與裴元慶,彷如京劇「淨」角的面相透露出武藝高超的展現。
※三川殿※
視線回到三川殿,簷下有一整列的飛天仙女斗栱木雕,一尊尊雙手合十的飛天,似是正在迎接天神的降臨。
兩側墀頭所立的是石獅雕像,雄獅戲球、雌獅護子,代表陰陽調和,各司其職。
三川殿立面以石雕為主要裝飾素材,兩側對照壁則有交趾陶像。前述已提,慈祐宮因受限於格局,因此三川殿顯得有些狹隘,但裝飾仍然相當精緻細膩。
正門門楣上高懸「錫口慈祐宮」宮匾,刻意保留古地名不僅有飲水思源的涵義,也是象徵慈祐宮擁有悠久的廟史。
這塊宮匾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處的匾身周圍多半刻著翔龍盤繞,正上方則是一條昂首的盤龍。但慈祐宮宮匾的正上方卻是一對龍首魚身的「鰲」,周身圍繞著波狀紋,暗喻著「鯉魚躍龍門」的意思,是古代讀書人最殷切期盼的想望,十年寒窗只為躍上龍門。
上方棟架斗栱與看仙皆貼上金箔,搭配紅色底漆,讓整座三川殿看起來氣派萬千,尊貴不凡。
正面對聯為「慈蔭雲垂廣受帡幪邀神庥,祐安澤溥穩看舟楫自天來」;「帡幪」音同「屏蒙」,本意為帳幕,引申作庇護之意。「庥」音同「休」,意思也是庇蔭。「溥」音「普」,意為普遍。上下聯的意思為媽祖慈祥的庇佑著海上所有往來船隻平安。
門前一對造型古樸的石獅,獅身線條圓潤,公獅胸前刻著「嘉慶癸亥年蒲月」。嘉慶八年(1803)歲次癸亥,當時正值慈祐宮進行重修工程,這對石獅距今已有二百餘年,為證明該廟悠久歷史的重要古物。
正門兩側門扇的身堵石雕題材為「媽祖巡海」與「收服晏公」;媽祖巡海應該算是海神媽祖的一個普遍形象與故事。
而「收服晏公」則是收錄在顯聖錄裡的〈收伏晏公〉條;文中載:「時有負海怪物曰「晏公」,每於水中趁江豚以噓風,鼓水妖以擊浪,翻溺舟楫,深為水途大患。妃遊至東溟,見一碧萬頃,水天涵泓,半晷間江心澎湃,舟子急呼曰:『桅舵搖撼矣』。妃令拋椗,見一神掀髯突睛,金冠繡袖,隨潮升降,觸纜拂檣,形如電掃雷震。妃色不動,顯出靈變。忽旋風翻浪,逆湃倒澎。彼伏神威,叩謝盪舟而還。但一時為法力所制,終未心服。繼假逞色相,變一神龍,挾霧翼雲,委蛇奔騰。妃曰:『此妖不除,風波不息』!乃拋椗中流。龍左翻右滾,機破技窮,仍還本象,唯見整然衣冠,儼一尊人,駐椗不動。妃命投下聿繩,彼近前附攝,不覺隨攝隨粘,牢固難解,飄蕩浮於水上。始懼而伏罪。妃囑之曰:『東溟阻險,爾今統領水闕仙班,護民危厄』。由是永依法力,為部下總管。」,內容敘述晏公為東暝海怪,常憑藉著神力危害百姓,之後為媽祖所收服,並擔任統領水闕仙班之職。畫面中晏公雙膝跪地朝拜,而媽祖伸出食指似乎正在諄諄告誡,約法三章一般。
兩側小港門的門扇身堵亦為媽祖的傳說故事,分別是「媽祖出世」與「托夢練武」,前者之故事情節可於《顯聖錄》的〈天妃誕降本傳〉裡找到記載;「惟愨諱愿,為都巡官,即妃父也。娶王氏,生男一,名洪毅,女六,妃其第六乳也。二人陰行善,樂施濟,敬祀觀音大士。……齋戒慶讚大士,當空禱拜曰:『某夫婦兢兢自持,修德好施,非敢有妄求,惟冀上天鑒茲至誠,早錫佳兒,以光宗祧』!是夜王氏夢大士告之曰:『爾家世敦善行,上帝式佑』。乃出丸藥示之云:『服此當得慈濟之貺』。」這段故事是媽祖信徒們耳熟能詳的觀音托胎神話,文中描述媽祖的父母林愿與王氏一向敬奉觀世音菩薩,因為家裡男丁稀薄,因此向菩薩求子,之後王氏在夢中見菩薩賜下藥丸,之後就產下了媽祖。觀音托胎其實不只是媽祖有這樣的神話背景,順天聖母陳靖姑也有類似的誕降過程,這樣的神話傳說理性而言是為了加強神祇但降的靈異神聖性,古今中外皆然。畫面中王氏側躺在臥榻上,一旁產婆則是抱起甫誕生的林家小女兒,而觀世音菩薩就在雲端上施法,表現了媽祖降生的神聖性。
另一則「托夢練武」則未見於《顯聖錄》記載,應該是後人所衍伸的聯想。在〈天妃誕降本傳〉中,關於媽祖修練的過程紀錄為「十三歲時,有老道士玄通者往來其家,妃樂捨之。道士曰:『若具佛性,應得渡人正果』。乃授妃玄微秘法,妃受之,悉悟諸要典。十六歲,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常駕雲飛渡大海,眾號曰「通賢靈女」。」,文中所述媽祖的啟蒙老師是玄通道人,真正具有神力是在窺井得符之後,並未有夢中練武之說。
再外側的龍虎門門扇身堵刻著「樂施捨」以及「老道士授玄機」,這兩則故事就是在描述上文玄通道人至林家遇媽祖供養,進而教授玄通祕法的過程。
三川殿兩側對看牆堵嵌著色彩鮮艷,雕琢精細的交趾作品,龍爿主題為「點龍睛」,虎爿則是「醫虎喉」。點龍睛神話的主角有兩種版本,較常聽聞的是保生大帝吳夲,另一種則是天醫真人孫思邈,有趣的是這兩位均被視為醫藥之神,亦有他們與許遜許真人同為「保生大帝」的說法。傳說保生大帝某一回行醫途中,在山裡遇見了患有眼疾的龍王化成樵夫請求醫治,大帝心知來者不凡,於是以符水點睛治好龍王的患疾。
畫面中高舉左手的人物便是主角,作勢為龍王點睛,一旁童子跟隨伺候。這幅交趾作品釉彩鮮豔,人物布局亦是生動,只可惜似乎少了替主角加上一枝最重要的工具─筆,缺了那麼點「畫龍點睛」的韻味。
另一頭的虎爿主題一般會以吳真人(許真人)醫虎喉的故事來呈現,慈祐宮的虎爿構圖是以一位手持麈尾與奏版的老道君為主角,跟前一頭猛虎則是在如意童子的安撫下顯得乖順。以道君的造型看來,這裡當是指感天大帝許真人。許遜,字敬之,晉代著名道士,為道教閭山派尊奉的祖師,神號感天大帝,又稱許天師、許真人,門下弟子有臨水夫人陳靖姑、法主真君…等,為成語「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故事主角。傳說有一回許真人在山中遇見一隻甫吞食人類的老虎,喉間被骨頭所噎而痛苦不堪,苦苦哀求真人相助。最後真人與老虎達成協議,為其解困後將不得再吞食人類,自此收服猛虎納為腳力。
對照壁堵精彩的交趾作品除了上述的「點龍睛」與「醫虎喉」外,還有祈求吉慶堵亦是;這對牆堵的交趾除了透過人物手持旗、球、戟、磬來傳達寓意外,還直接在旗面和磬面上標明了「祈求」、「吉慶」四字,讓本來還需透過諧音才能領會的作品,頓時間變得淺顯易懂。
下方石雕壁堵為常見的壽仙代表:「東方朔」以及「麻姑鹿」。東方朔,字曼倩,西漢辭賦家,亦是漢武帝手下著名的大臣。其人博才多聞,性格滑稽多智,很得武帝重用。生平頗多神異故事傳誦,曾言:「天下無人能知我東方朔,只有太王公知道我。」而太王公便是當時研究星宿曆法的能者。東方朔去世後,太王公曾告訴漢武帝:「木星失去了十八年,現在又出現了。」武帝才心領神會歎息道:「東方朔在我身邊十八年,我竟不知道他就是木星啊!」。畫面中的東方朔圓頂突額,肩上扛了顆大壽桃,儼然是個老壽仙的模樣,不過事實上東方朔只有活到六十一歲,壽仙的形象應是後人附會而產生。
麻姑是神話當中的女壽仙,葛洪在《神仙傳》中描述麻姑曾親眼所見「東海三為桑田」和「海中復揚塵」,為成語「滄海桑田」和「東海揚塵」的典故,也因為有了這樣的傳說,看過三次東海變桑田的麻姑自然就成為壽仙的代表。麻姑的造型一般多為妙齡女子,肩上扛著花籃,身邊伴隨著仙鹿。慈祐宮這幅石雕則是省去了花籃,先路的身影隱在主角後方,上頭的松樹同樣也是長壽的象徵。
※前拜殿※
進入三川來到了前拜殿,頭上橫樑有各種主題的精采彩繪作品,令人目不暇給。主題略有「天官賜福」、「財子壽」、「梁武帝君欲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彭祖拜壽」、「嫦娥照鏡嫌面貌醜」、「望雲思鄉」…等。天官之完整神號為「上元一品九炁賜福天官曜靈元陽大帝紫微帝君」,在道教的信仰當中為賜福天神,是故謂之「天官賜福」。天官在廟宇建築當中常伴隨著祿神、壽仙一同出現,合稱「財子壽」或是「福祿壽」,單獨出現時則多半搭配一名進壺宦官和持扇宮娥,慈祐宮這幅畫作的人物布局便是後者。畫面中主人翁天官福神手裡捧著一柄玉如意,笑盈盈優閒的坐著,跟前一名侍官捧著壺與杯進獻,取其諧音為「進福」,身後則是一名持著芭蕉扇的宮娥和另一名侍童隨時待命,呈現出一片祥和喜樂之氣。
對應龍爿「天官賜福」的便是方才所提的「財子壽」三仙,由福星、祿星、壽星三位神仙組成。峨冠博帶一身官服打扮的是天官福神,手抱孩兒作員外貌的是祿神,圓頂突額,拄著拐杖持著大壽桃的是壽仙。一般民間信仰認為,天官是上古五帝之一的「堯」,而祿神則是周朝的開國君主「文王姬昌」;在《封神演義》的故事當中,西伯侯姬昌擁有九十九個兒子,在前往朝歌晉見紂王的途中,又收了一名義子,也就是後來的雷震子,因此以文王姬昌來代表專職官祿與送子的天神自是最適合不過了。壽仙的身分有多種傳說,一般是以南極仙翁為代表;南極仙翁,神號長生大帝,信仰來源為星宿的崇拜,漢代司馬遷的《史記》〈天官書〉載:「狼比地有大星,曰南極老人。老人見,治安;不見,兵起。」,意指如果能看見南極老人星,那麼就代表國家政治清明,如果看不見則是暗示兵亂將起。直到唐代則將老人星的信仰進一步衍伸為「壽神」,如司馬貞的《史記索隱》裡提到:「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現安,故祠之以祈福壽」。因為這些信仰的流傳,所以民間在描繪壽仙的造型時多半是以老者的姿態,透過形象鮮明地傳達出「長壽」的概念。
「梁武帝君欲作仙」、「石崇巨富苦無錢」、「彭祖拜壽」、「嫦娥照鏡嫌面貌醜」這四則故事合稱「四不足」,是常見的醒世題材。南朝梁武帝是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薩」,多才多藝見識廣博,但晚年迷信佛法,曾四度捨棄王位出家,還動用了國帑把皇帝給「贖」回來。由於梁武帝晚年的迷信,還縱容宗氏貴族胡作非為,使得朝綱敗亂,最後爆發「侯景之亂」,武帝蕭衍在侯景的監控中憂憤成疾,最後激憤而死,皇帝菩薩落得如此下場著實令人唏噓。有關這則四不足的故事有另外一種說法,主角換成漢武帝劉徹。其實梁武帝是求佛,想要成佛成菩薩,因此說他「欲作仙」似乎有那麼點不恰當,反倒是四處求訪長生不老秘方與仙道的漢武帝更為合適。
石崇,字季倫,小名齊奴,是西晉著名的官吏卻也是一名盜賊。石崇在擔任荊州刺史的時候,常對路過的商旅打劫,也因此累積了巨大的財富,豪奢的生活令人瞠目結舌。據說他讓家中數百名妻妾都穿上紈繡,配戴黃金和玉飾,聽音樂時樂師所彈奏的樂器都是當時最好的,用膳時廚師所烹調的食材也是當時最珍貴的,甚至還曾用錦羅綢緞鋪織成五十里屏障,奢華程度可謂空前絕後。不過最後石崇還是遭到政敵孫秀所害,羅織罪名遭到處決,一世富豪最後落得不得善終。畫中的石崇縱使手捧金元寶,身旁也有一整箱的元寶,但臉上表情盡是不歡,充分表現是巨富卻苦無錢的情節。
彭祖是傳說中活了八百歲的壽翁,彭姓,名翦,又稱籛鏗,傳說他娶了四十九位妻子,生了五十四個孩子。由於有這樣的故事背景,是故將之列為四不足之一的嘆壽不足自是最適合不過的代表。畫面中已垂垂老矣的彭祖,手持清香禱祭於天,依然在向天祈求壽命綿延。
嫦娥,又名姮娥、常娥,是中國神話當中的人物,傳說因偷吃了丈夫后羿的長生不老藥而飛升進入月宮,傳說嫦娥面容極美,溫柔賢慧,因此以之作為嘆貌不足的代表。
四不足的故事是廟堂上才見的裝飾題材,其用意正是在奉勸世人勿一味貪求權勢、財富、壽命、美貌,因為這些擁有再多還是會感到不足,唯有知足才能常保安樂。另一幅「望雲思鄉」則是「忠孝廉節」故事當中「孝」的代表,故事的主角為唐初名相狄仁傑。狄仁傑,字懷英,號德英,為唐高宗、武則天時期著名宰相,剛正廉明,執法不阿,家鄉在今山西省太原市陽曲縣。有一回狄仁傑出外巡歷途經太行山,登上山頂向下看著一片雲海,駐足良久不忍離去,最後還流下淚來,對著隨從說:「我的親人就住在白雲底下。」思念親人的心情溢於言表。狄仁傑望雲思親的故事也是廟宇裝飾當中常見的主題,構圖布局為狄仁傑身著官袍,手指白雲,身後有一名隨從持扇伺候。
回頭欣賞門戶立面,門楣上方高懸「海德咸春」匾,上款「大清光緒戊子年上元穀旦」,下款「古皋城信官刁祖錫敬酧」。
前文曾提及松山慈祐宮曾於民國七十二年發生大火,許多文物付之一炬,因此目前廟裡所看到的匾額多半都是近代重修的,所以看起來相當新穎,也失去了判讀歷史的根據,著實可惜。光緒十四年(1888)歲次戊子,而「古皋城」應該是刁祖錫的籍貫,安徽省六安市為皋陶之墓所在,故稱「皋城」。不過這位刁祖錫究竟擔任什麼樣的官職,在臺灣清代文獻當中卻找不到,獻匾的動機與過程為何留下了一道謎團。
正門門上為秦瓊與尉遲恭這組門神的木雕作品,雕工精細,神容威武。
兩側小港門則為加冠晉祿與花果香茶;加官晉祿這一對門神與他處略有不同,一般都是以宦官造型呈現,但慈祐宮的這組則是頭戴官帽,帽上還插了朵牡丹花,象徵著這位門神身居要職,地位不凡。古代通過殿試稱為進士,首位一甲三人,稱「狀元」、「榜眼」、「探花」,三人插花披紅,由鼓樂儀仗擁簇出正陽門,乘馬遊街,在傘蓋儀隊的護送下回會館住所。是故頭插金花象徵的是高中一甲,為昔日士子夢寐以求的無上殊榮。
※天井※
慈祐宮的天井上方有採光棚架遮蔽,是不透天的,而下方的空間也和其他北部廟宇一般,將之挪為拜殿使用,擺放了數張供桌。值得一提的是廟方因應時代轉變,提倡金紙少量。其實信仰是可以與時俱進,很多行為或許已不符社會潮流,但在跟著時代之際,若能多尊重傳統,多尊重信仰一些,很多改革是可以循序漸進,不需要斷然禁止的。在供桌上不時也能看見改運用的紙人,不是傳統那種黃紙剪成人形,而是一張一張白紙,上頭印著西裝筆挺的男士以及高雅端莊的女士,看起來真得格外有趣。
※正殿※
正殿前有低矮的欄杆與天井做出空間區隔,一般信眾是無法進入近距離瞻仰媽祖聖容的,這似乎也是北部廟宇常見的形式,阿中個人是不太喜歡這樣的隔絕。挑高的設計讓正殿看起來更加雄偉恢弘,雕梁畫棟再加上金箔,令人看了目不暇給,也有些眼花撩亂了。神龕最上方懸掛著一方「利濟參天」匾,上款題「乾隆四十八年陽月吉旦」,下款「眾弟子立」,象徵媽祖恩德普施如天恩浩大。下方則為「與天同功」匾,這塊匾額是臺灣眾多媽祖廟當中最常見的御賜匾額,根據《清德宗實錄選輯》的記載,光緒七年五月十五日,「以神靈顯應,頒臺灣各屬天后廟匾額曰:「與天同功」。」,正因如此許多臺灣的老媽祖廟都藏有這方光緒皇帝所賜的「與天同功」匾。
除了正殿上方中軸線的兩方匾額,兩側樑上也懸掛了「德水靈揚」與「神之格兮」匾。「德水靈揚」是光緒五年(1879)由福建師補鹽大使華有滋所獻,這方匾額亦為重修之物,已失古味。
另推敲獻匾人之官銜也有令人費解之處,究竟何謂「福建師補鹽大使」?「師」為軍隊的單位,清代只聽聞福建有「水師」,而不曾聽過有「福建師」,此處似乎發生了訛誤,按理應該是「福建候補鹽大使」。明清時期,朝廷於全國產鹽地區均設置負責統籌鹽務的「都轉鹽運使司」,其中官職即有「鹽大使」,臺灣亦曾有此等職務官員,例如秦恩培、吳森林、劉椿、錢壽益…等,由此可證「鹽大使」乃清代官銜,福建候補鹽大使方是合理的官銜,至於華有滋是為何人?其生平目前尚找不到其他記載,如依前文之狀況,原匾所記之名或許已有所出入,只可惜匾已燬,現存之匾訛誤已生,錯失了判斷良機。如果未來有機會能一窺匾額的老照片,或許就能解答阿中心中疑惑。
「神之格兮」匾則為光緒十六年(1890)庚寅科進士趙鴻所獻,然而遍查光緒庚寅科進士列表卻找不到這號人物(請見維基百科─清光緒十六年庚寅恩科貢士進士列表),反而是在光緒二十年(1894)才找到這位趙鴻。趙鴻,字兵六,光緒二十年甲午恩科進士,三甲五十八名,官四川知縣。如果這名趙鴻就是獻匾給慈祐宮的人物,那麼這方匾額上註記的年份就有問題了;但如果這名趙鴻不是獻匾給慈祐宮的人,那麼這匾額還是有問題。同樣可惜的是這方匾亦是後來重修,已難考證。
正殿共有三座神龕,均奉祀天上聖母神像。
正中央由尺寸最大,最為醒目的是鎮殿媽祖,慈祐宮的鎮殿媽臉型修長,異於一般常見的豐腴面容,頭戴鳳冠,兩側鳳凰充耳顯得特別搶眼,慈悲的笑容撫慰了古往今來的多少信眾。
胸前配戴一朵大大的牡丹金花,襯出母儀風範。
兩側有宮娥持日月扇隨侍,前方則為其他分身金尊,縱然表情略有不同,但同樣都有一張無比慈悲的容顏。
在眾多神像當中,值得一提的是,神龕前方的神桌上有一尊雙手持笏在胸前,未披戴神冠與神衣的媽祖像,據說這尊是來自福建莆田仙游仙霞媽祖總廟的神尊,兩廟的情誼結緣自嘉慶、道光年間,有船商自松山慈祐宮奉請媽祖聖意牌與神尊回到仙游供奉。之後兩岸關係斷絕,直到民國八十九年(2000),仙游仙霞媽祖總廟才從廟裡所奉祀的最原始神尊,確認該廟分靈自松山慈祐宮,進一步跨海再度牽起兩廟情誼,也成了罕見的清代臺灣媽祖分靈到莆田的例子,而這尊神像則是這段情誼的見證。
神桌兩側矗立著媽祖的兩大護法將軍─千里眼與順風耳,造型古樸,仔細一看,將軍像身上衣袍與綬帶上還刻著密密麻麻的名字,應該是昔日奉獻雕琢的功德名簿,不過直接將名字刻在神像上的做法真的很少見。
※後殿※
離開正殿往後方走去,慈祐宮的後殿為一棟高聳的鋼筋水泥建築,樓分六層。一樓作為展示空間使用,展出許多老廟古物與文獻照片翻拍,當中有開山祖師仙霞媽祖廟的淵源,以及開山祖師林守義的靈位…等。
在前方丹墀處則有三對石柱、古鐘與一只石香爐,其中一對標註大正三年(1914)刻製的石柱,上頭的故事是以二十四孝為主題,雕工甚為精細,絲毫不亞於如今安置在三川殿的新龍柱,可惜如今被挪放至此,只能等待有緣人近距離的欣賞,聽它娓娓道來曾經的輝煌與經典。《二十四孝》是元郭居敬所著,收錄了歷代足堪楷模的孝子善行。在慈祐宮這對汰換下來的石柱中可見「單衣順母」、「湧泉躍鯉」、「鹿乳奉親」、「懷橘遺親」…等主題故事。
「單衣順母」的主角是孔門弟子閔子騫;閔損,字子騫,早年失怙,父親續弦並生了二子,不過後母卻厚此薄彼,偏袒親子輕視子騫。有一年寒冬,後母為兩個兒子縫製棉襖,而縫給閔子騫的大衣卻是塞了完全沒有保暖功能的蘆花。一日,閔父令子騫拉車外出,後因體寒難耐不慎讓車輪落入溝渠,父親一怒之下拿出鞭子抽打,鞭破了衣裳散出片片蘆花才瞭然一切。回家後父親質問後母,並且憤怒的要後母三人離家,閔子騫苦苦哀求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後母聞之心中備感羞愧,之後閔父在子騫的央求下留下了後母三人,後母也痛改前非,從此視子騫如己出。有詩讚曰:「閔氏有賢郎,何曾怨後娘。車前留母在,三子免風霜」。
「湧泉躍鯉」為東漢姜詩的故事;據說姜詩和妻子龐行侍奉母親至孝,因為姜母喜歡喝江水,媳婦龐行就時常不遠辛勞跑到江邊取水回家。又因為姜母也喜歡吃鮮魚,所以夫妻倆也常烹調給母親吃。或許是上天受到姜詩和龐行的孝道所感動,某一天在房子後方突然湧出泉水來,喝之猶如江水,而且每天還會跳出兩條鯉魚,讓姜詩夫婦可以拿來奉養母親,這便是「湧泉躍鯉」的故事。
「鹿乳奉親」的主角為春秋時期的郯國國君,在郯子尚未即位之前,父王和母后因為年事已高,且患了眼疾,需要用鹿乳來治療,於是郯子便身披鹿皮,想要混進鹿群裡趁機偷乳。不料卻被獵人給盯上,正當危及之時,郯子起身說明一切,讓獵人聽了相當感動,直接拿了鹿乳送給郯子。有詩讚曰:「親老思鹿乳,身穿褐毛衣。若不高聲語,山中帶箭歸」。
至於「懷橘遺親」則為東漢末三國吳人陸績的故事;據說陸績小時候有一回陪同父親陸康前往拜訪袁術,袁術拿出橘子作為招待,而陸績拿了三顆放入自己的衣懷中。離去前橘子不慎掉了出來,袁術見狀頗有慍色的質問,而陸績則回答是為了要拿回去給愛吃橘子的母親。年紀小小就有如此心思,讓袁術頗感訝異,詩曰:「孝悌皆天性,人間六歲兒,袖中懷橘實,遺母報深慈」。
這四則故事都是在傳達侍奉父母應恪守孝心,實施孝行,部分情節雖顯荒謬,但中心價值仍是值得我們仿效的。
站在後殿前方的庭院仰望雄偉建築,可見每個樓層的戧脊上都安置一尊交趾陶像,分別就該樓層所奉祀的神明,安排不一樣的護法將軍鎮守。
二樓是太歲殿,祀奉斗姥元君、六十值年太歲星君、護法神左輔右弼大將,戧脊鎮守的將軍為祈求吉慶。三樓佛祖殿奉祀觀世音菩薩、善才、龍女、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韋馱菩薩、伽藍菩薩、十八羅漢、彌勒佛…等,戧脊由佛家四大天王鎮守。四樓帝君殿,奉祀關聖帝君、關平太子、周倉將軍、孚佑帝君、灶君、清水祖師、文昌帝君、魁星、水仙王、保儀大夫、廣澤尊王、五營神中壇元帥…等,戧脊上的人物即為關平太子與周倉將軍。五樓三清殿奉祀三清道祖、三教教主(釋迦牟尼佛、太上老君、至聖先師)、南極長生大帝、北極紫微大帝、馬靈官、趙元帥、地母娘娘、太陽星君、太陰星君、神農大帝…等,戧脊處有天官福神鎮守。最高層為凌霄寶殿,奉祀玉皇大帝、三官大帝、火官大帝(火德星君)、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登上二樓進入太歲殿,這裡奉祀著掌管北斗眾星辰的斗姥元君、左輔、右弼,其信仰源自佛教摩利支天,後為道教所吸收,成為掌管北斗諸星的「斗姥」,即「北斗眾星之母」。造型為四面、八臂,結法印、持日月雙輪,持劍、繩、寶瓶、螺等法器,端坐蓮花台上。兩脅侍左輔右弼大將亦現四面八臂金剛怒相,協助元君護佑眾生。兩側偏殿奉祀著六十甲子神太歲,每位太歲有不同的姓名、面容、法器、姿態,六十年一輪,來到這裡每個人都可以依照出生年份找出自己的本命太歲。在太歲神龕下方櫥櫃中有以媽祖出巡為主題的交趾陶像,報馬仔、頭燈、鑼鼓、大北旗、舞龍舞獅、神將、執事、涼傘、轎班、神轎…等陣頭,組織成一幅陣容龐大,熱鬧非凡的媽祖出巡隊伍,讓信徒能透過隊伍順序安排,具體的認識隊伍規儀與文化,是相當精緻而富教育意義的作品,值得大家慢慢欣賞。
太歲殿有通道可往龍爿廂房的註生娘娘殿,除了奉祀註生娘娘,兩側櫥櫃裡還收藏了許多古物,也是相當值得仔細欣賞的重點。娘娘殿外有一對童男童女雕像,一人持桃,一人持花,除了有求子得子的代表,亦有賜福賜貴的寓意。
登上三樓,佛祖殿外的欄杆上安奉著善財與龍女兩位菩薩脅侍的石雕像。在民間小說《西遊記》的故事情節中,善才童子的原來身分是牛魔王與鐵扇公子的兒子─紅孩兒,後被觀世音菩薩所收服納入門下,成了菩薩的隨侍弟子,不過根據《華嚴經·入法界品》的記載,善財童子乃是修習菩薩道行者的榜樣,經過遍訪五十三位善知識後而得證。龍女則為娑竭羅龍王的女兒,根據《妙法蓮華經》的記載,其八歲時已善根成熟,在法華會上成佛,後跟隨觀世音菩薩就度六道眾生。
佛祖殿內有欄杆隔絕,一般信徒是不能進入觀賞殿內奉祀神尊的,不過橫樑上也有精緻的交趾作品可欣賞,而且同樣也是依據奉祀神尊的不同而有相對應的主題呈現。例如佛祖殿內就有十方諸佛講經說法的作品,結跏盤坐在石巖上,手中捧著一座寶塔的是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藥師佛,在這塊淨土上受藥師如來大願照護,世界普照的著琉璃之光,國土清淨無染。藥師佛手中所持寶塔,象徵德行圓滿,賜予「消災、除障、祛病、延壽、納福」等。
兩側神龕中的羅漢金身,表情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展現出佛法廣納三千,殊途同歸,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眾生平等概念。
站在殿外可欣賞兩側廂房正脊上的交趾裝飾,一邊是汾陽府大拜壽,一邊是金榜題名。
汾陽府大拜壽講的是福祿壽喜考俱全的郭子儀,在壽宴上七子八婿齊臨賀壽的熱鬧場面,這則主題意識廟宇常見的裝飾題材。
規帶垂脊前方安著一尊龍首獸身雙翅的交趾陶像,此為龍生九子的「嘲風」。有關龍生九子的神話傳說版本頗雜,名單不一,嘲風便是其中之一。生性好險又好望,安在屋脊上有威嚴鎮守,亦具美觀吉祥的功能。
登上四樓帝君殿,面容俊秀的關平與虯髯威武的周倉石雕像就鎮守在欄杆上,在這裡更可近距離欣賞方才在一樓仰望時所看見的戧脊上的交趾作品,手捧官印的是關平,在《三國演義》的故事當中,關平是關羽所收養的義子,然而實際上關平確確實實是關羽的親生兒子,最後與父親一同為東吳所俘,在臨沮被斬,一生驍勇善戰,威武形象不亞於父親,故之後為民間所奉祀,神號關平帝君或關平太子。
至於周倉的來歷,根據《三國演義》的描述周倉本為黃巾賊首領張寶的麾下,在黃巾軍潰敗之後落草為寇。與關羽的相識是在千里走單騎之時,拜服於其義氣凜然忠勇過人的氣質之下,成了關羽手下大將。不過正史上卻沒有周倉這號人物,是故有關周倉的種種記載,其實是小說所杜撰出來的。
在帝君殿前可以欣賞慈祐宮正殿另一面落水上的剪黏裝飾,這裡的剪黏與陶像看起來較舊,不過卻也別有韻致。正脊脊背同樣也是天官賜福,福神搭配宦官、侍女的組合。
戧脊上將軍乘龍,整體看起來稍嫌僵化。
天女散花姿態優雅,由花籃中倒出一朵朵象徵富貴的牡丹花。
規帶牌頭正上演著一齣齣經典的武戲橋段,例如「曹公潼關遇馬超」,典故出自《三國演義》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鬚棄袍」;自從赤壁一戰失利後,回到許都的曹操處心積慮想一雪前恥,一日御史陳群獻策,言劉備意在欲取西川,曹軍可趁此機會集中力量攻打東吳。東吳這一方得知消息,於是派遣魯肅前往荊州傳達欲再度聯合兩家兵馬共抗曹魏之意。孔明接獲孫吳來信之後,亦發信傳至西涼馬超,此時適逢曹操斬殺馬騰、黃奎的消息傳回西涼,馬超聞父親被戮憤慨難耐,誓報父仇,於是率兵攻破長安,逼得守將鍾繇退守潼關,急忙向曹操討救兵。雖然曹操派出了大將曹洪、徐晃協防潼關,但最後還是不敵勇猛的西涼軍,潼關再度失守。眼見情勢不妙,曹操親率大軍叩關,結果竟然吞了敗仗,落荒而逃的曹操在陣中聽見西涼軍大叫:「穿紅袍的是曹操!」,便急忙脫下紅袍。不久又聽見:「長髯者是曹操!」情急下只得割斷髯鬚。沒多久又被發現,馬超下令捉拿短髯者,曹操聞言只好扯下旗角,包在頸上遮住短髯落荒而逃。這段精彩的故事還有詩讚曰:「潼關戰敗望風逃,孟德愴惶脫錦袍;劍割髭髯應喪膽,馬超聲價蓋天高。」畫面中手持長矛駕白馬的馬超,目標直指前方徨徨而逃的曹操,嚇得對方斷袍、割鬚、遮頸,這段故事映襯了馬超的英勇,也暗自貶抑嘲諷奸臣曹操。
在上下兩層屋簷之間有一方八仙堵,上頭安著李鐵拐、漢鍾離等八位神仙以及六位隨侍童子,每個人物各有姿態,各有風采。
循著樓梯來到了後殿的最頂端─三清殿,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這三位在渾沌之初即已誕生,是道教認定的最高神靈,亦稱「三清道祖」,下轄「四御」為中天北極紫微大帝、南極長生大帝、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前三位在殿內亦有奉祀。
兩側神龕則配祀太陽太陰,以及三教教主:儒教─至聖先師、道教─太上道祖、釋教─釋迦佛祖。
此外,在殿內抬頭可仰望位居後殿最高層的凌霄殿眾神尊,前文提到後殿為六層樓建築,但其實第五層和第六層是相貫通的,不過一般信徒只能在三清殿仰望上層的凌霄寶殿,無法登樓參拜,一方面保持凌霄殿的清靜,另一方面也代表玉皇大帝的地位崇高,優於眾神。
神龕對聯為「寶殿聳凌霄玉宇瑞雲昭日月,天門開太極神庥道氣正綱常」。在上層的神龕中除了奉祀玉皇大帝,前方還陪祀了四官大帝,分別是天官、地官、水官以及火官,一般較常聽聞的是前三者的名號,第四位火官大帝又稱火德星君,是道教所信奉的火神,民間廟宇或有配祀,但慈祐宮將火官與三官合祀成為「天地水火」四官,是比較罕見的配置。
走出殿內,在三清殿前方的天台四角落各有一尊龍王石雕像,表情各異,但均頭戴冠冕,手持朝天笏,作朝拜禮敬狀。在《封神演義》的故事當中,四海龍王分別是東海龍王敖光、南海龍王敖明、西海龍王敖順、北海龍王敖吉,負責掌管水族一切眾生。而媽祖有海神的性格,其職務自然也與龍王有所關連,因此一般相信四海龍王便是媽祖的水闕仙班成員。
回頭欣賞凌霄殿前女兒牆上的裝飾,這裡安置著一幅大型的交趾作品,以玉皇大帝為主軸,營造出萬神來謁的盛大場面,每尊交趾人像都相當細膩,色彩豐富艷麗,讓人看了自然也能感受到這股熱鬧的氛圍。
位於正中央,安座在帝闕龍座上,一手按鬚一手持如意的便是主角玉皇上帝,兩側有金童玉女隨侍,
殿前則有太白金星、太乙真人稟奏,四大天王則負責維護寶殿秩序。以道教信仰而言,凌霄殿四大護法為李天王、王天君、馬元帥以及趙元帥,但慈祐宮這幅作品卻是以佛家的四天王為護法。其實佛教裡也有玉皇大帝的信仰,名為「帝釋天」,居住在須彌山頂的忉利天宮,而四大天王則是住在須彌山腰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守護著山頂的忉利天宮,有了這層緣由在凌霄寶殿上可以看見四大護法自然也是理所當然的了。
在龍邊,有福祿壽三仙分別代表著賜財、賜子、賜壽,是相當喜氣的一組神仙,
再外側則有觀世音菩薩,以及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兩菩薩。
虎邊則為武財神趙公明、八仙、中壇元帥以及和合二仙、麻姑…等天神。
在天神的背後不時還安插一位位飛天神女,或吹奏鈞天神樂,或獻果獻茶,交織一片喜樂洋洋,萬神同歡的熱鬧聚會,是相當具有看頭的一幅作品。
在參拜完凌霄寶殿的諸位神佛之後,千萬別急著下樓去,一定要仔細欣賞兩側的龍虎堵,這裡也安置著相當精緻美麗的交趾作品。龍虎堵的主題分別為降龍羅漢與伏虎羅漢,但見降龍手持寶珠引導青龍,伏虎首掄金剛圈馴服猛虎,兩位人物的表情認真而傳神,身體曲線與肌肉線條宛若真人,夜晚在燈光的照射下更顯逼真與動人,是阿中每回到松山慈祐宮時一定會讚嘆的作品。
※結語※
松山慈祐宮,一處在繁忙城市中能沉澱心靈的聖地,這裡在阿中的心目中絕不僅是一座媽祖廟,它是一座文化寶庫,是一座藝術殿堂。在這裡我們可以透過古物緬懷前人拓墾足跡,深究文化傳播脈絡。在這裡我們可以透過裝飾讚嘆廟宇匠師們的精湛手藝,咀嚼一幅幅身有深切教化意涵的故事。我想這就是廟宇最大的價值,教化社會,讓每一位信徒學習神靈們的真、善、美,這才是宗教信仰的初衷與功能。松山慈祐宮,真心推薦您前來參訪。
【攝‧記】松山慈祐宮2014.11.04
【攝‧記】松山慈祐宮2012.06.04
- Mar 24 Tue 2015 20:00
松山慈祐宮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