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長和宮

時間:
2013年10月4日

地點:新竹長和宮(新竹市北區北門街135號)

交通方式:可搭乘台鐵至新竹站下車,直行中正路過東門圓環續行至北大路左轉,遇北門街右轉即可抵達,步行約十五分鐘。

【新竹長和宮簡介】引自長和宮網站
長和宮因建於北門城樓外故俗稱「外媽祖廟」,本宮於民國七十四年經內政部-指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長和宮的肇建,可以追溯到清朝乾隆年間,當時竹塹地區,台閩之間的貿易通航大多利用北門外的河港-竹塹港,由於舟楫往來頻繁,商業盛極一時,於是船商們就組成「船頭行會」(由三十三單位船頭組成,會中又分為老、中、新三個分會)亦即「水郊會」以達到相互輔助之效。

竹塹水郊會有鑑於重洋險阻,於是鳩合眾船商之力,特自福建湄洲媽祖廟恭請媽祖金身隨航護佑,於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在北門外建立一座廟宇,以湄洲祖廟正三媽為主祀神明,恭奉於正殿,後殿同祀於水官大帝、水仙尊王二水神,此即「長和宮」之創建。當時隨同媽祖金身來台的尚有興化府莆田縣鳳山寺萬梅堂的林文滔禪師,長和宮創建後,林禪師即在宮中主持宮務,直至壽終。

清同治二年(一八六三)竹塹水郊會中之一,支派「老抽分」在本宮左鄰啟建「水仙宮」移奉本宮後殿主神水仙尊王之金身為鎮殿主神,本宮後殿改奉觀音菩薩,同時增祀延嗣女神-註生娘娘,此後在歷任主事與虔信的運籌下,廟貌歷經多次整建重修,從而奠定今日壯觀莊嚴之廟體規模。

日據時期,日方在台施行皇民化運動,日人雷厲政策下,本省道教廟宇破壞嚴重,而神像遭燒毀厄運者更是常有所聞,本宮在此波宗教迫害狂潮中,卻依然屹立不搖,賡續宗教薪傳,此不惟托庇於媽祖之盛德,更是境緣信眾傾力護持所致,因此本宮所代表的不僅是宗教文化的具體象徵,也是北門歷代信徒的一個共通的精神寄託中心。

本會於民國八十四年七月間發現廟宇木構樑柱嚴重腐蝕,恐影響香客安全,並蒙內政部與新竹市政府鼎力支持,於民國八十五年六月撥經費開始辦理古蹟修護規劃設計。在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二日正式動土開工,是歷年來最浩大的重修工程,並於民國九十三年十月廿九日全部修護完成。恢復本宮原貌,使整繕後宮貌煥然一新,更加顯莊嚴肅穆。

【阿中隨筆】
新竹舊名「竹塹」,是當地平埔原住民族群的名稱,最早大規模進入此區的漢人,是由福建泉州人王世傑所率領,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在獲得清廷的同意之下,率領親族與銀同鄉人一同入墾。雍正元年(1723年)設立淡水廳治,成為北台灣的重鎮,乾隆廿一年(1756)年,淡水廳署由彰化移至竹塹。

遍查清代臺灣文獻資料,最早有新竹北門外天后宮明確記載的,是乾隆12年(1747)由監察御史兼提督學政范咸與巡視台灣監察御史戶科給事中六十七二人修訂的《重修臺灣府志》,其中在〈卷七 典禮/祠祀/淡水廳〉提到:「天后廟:在竹塹城北門外.乾隆七年,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挺建.」。之後光緒廿四年(1898) 由鄭鵬雲與曾逢辰蒐集原《新竹縣采訪冊》資料並加以增刪而來的《新竹縣志初稿》,當中在〈卷三/典禮志/祠祀/竹塹堡廟宇〉裡除了再次介紹了北門外天后宮創建於乾隆七年,另外還提到:「水仙王宮 在天后宮左側;祀夏王.同治二年,舖戶捐建.廟宇三十坪、地基五十坪.」此紀錄明確交代了長和宮與水仙宮之創建年代與佔地規模,讓長和宮的創建年代有了史書記載的依據。只是創建人與如今長和宮的沿革有所不同,史書上記為同知莊年、守備陳士挺所建。莊年是江蘇長州人,乾隆六年十一月時擔任淡水廳同知,並於乾隆八年七月時升任分巡臺灣道。而陳士挺則是福建閩縣人,在乾隆五年正月時擔任右營守備。由此觀來,長和宮的創立應該是由官方出面興建,縱然也有可能如前文沿革所言由水郊會出資,但官方在其中所具備的主導能力也是可以想像的。

在繁忙的新竹市區裡能看見長和宮這麼座古色古香的廟宇,真的是一件難得的事,閩南式風格的廟宇與一旁巴洛克式的民宅形成了有趣的畫面。內凹的廟地透露出悠久的歷史,毗鄰的水仙宮更是當年海運昌隆的見證。如今的長和宮列為國定古蹟,三川殿正身為三開間,右手邊連接水仙宮,左手邊則有一道過水門與護龍,呈現不對稱的樣式。三川殿為簡單的單簷形式,正脊脊堵上有八仙賀壽的陶俑,八位平易近人的神仙各自乘坐著奇獸,向中朝拜乘坐著白鶴的南極仙翁,塑像精緻,表情生動。而脊背上為雙「鰲」戲珠,這是長和宮的一大特色,一般廟宇都是以雙龍呈現,但長和宮這一對明顯的是龍頭魚身,是鯉魚即將幻化成龍的過渡形象:鰲。鰲象徵著蛻變,有鯉魚躍龍門之寓意,或許這是設計者希望竹塹百姓都能躍上龍門的祈願吧?!然而對照一旁的水仙宮就直接是雙龍戲珠了。再看到四道垂脊規帶的排頭處,各自安有一尊頭戴官帽,手持如意與冠、爵、牡丹、壺的仙人陶俑,象徵加官晉祿、富貴福氣之意,陶像表情安詳,身上的衣飾色彩斑斕,紋飾細膩而華麗,雖歷經歲月而略顯斑駁,但仍可看出其為精緻的藝術佳品。封簷口並沒有一般常見的彩繪,這樣反而呈現出樸實單純的美感。兩側墀頭則是中北部廟宇常見的石獅子,下方的水車堵則有許多以神仙、寓言以及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的陶像裝飾,例如內側就分別是仙翁賀壽與麻姑獻瑞,而在虎邊則有「乳姑不怠」的民間故事。

欣賞完屋簷上的裝飾後,進入三川殿下也可看見許多珍貴的廟宇裝飾。屋身立面以石材為主要架構,正門對聯上寫:「長發婆心恩垂竹塹,和舒母德祥溯湄洲」,兩側門扇鏤雕則為四隻夔龍團繞著仙翁與麻姑像,腰堵是簡單的花紋,群堵同樣為常見的麒麟回首。門口矗立一對石獅像,不過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左右石獅的打造手法不同,母獅的線條較為柔和,年代似乎比另一邊的公獅來得久,仔細一看,昂首的母獅似乎也比公獅來得高,真不知這當中是不是有特殊的涵義在?左右兩側的龍虎堵同樣也刻有雙龍與雙虎,不過虎堵的雕塑受到磨損,以看不出老虎的面貌,反而有點像猴子了。此外一對彩繪祥禽牆堵也是特色之一,龍邊為鳳凰與牡丹,虎邊為白鶴與松樹、靈芝,同樣帶有富貴、長壽的吉祥寓意在。

進入廟內當然要回頭看看門神彩繪了,長和宮的門神是出自於府城名匠潘岳雄之手,潘家三代皆為著名的彩繪大師,祖父潘春源、父親潘麗水,同樣都在臺灣各地的廟宇留下許許多多精緻細膩的彩繪藝術佳作,與陳玉峰、陳壽彝一脈並列府城門神繪畫名家。欣賞門神彩繪作品,可以從人物的眼神開始看起,高超的繪畫技術會讓觀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會覺得畫中人物正在看著自己。除了眼神,鬍鬚的線條也是欣賞重點之一,條條分明而不紊亂,是匠師們最引人讚嘆的技藝。再看到上頭的橫樑拱架,雖然沒有華麗的藻井裝飾,但在小細節處還是可以看到匠師的用心,例如在壽樑與四點金柱接合處就有幾尊木雕人偶,俗稱為「憨番扛大杉」,借番人力大扛起整座廟宇屋頂。就在正中央最顯眼處懸掛著一方已被香煙燻黑的匾額「海邦赫濯」,上款書有「道光
丁未年季春月吉旦」(廟方網站的資料作「丁亥年」,有誤),下款署名「大夫第貢生鄭如梁敬立」。道光丁未為廿七年(1847),而鄭如梁則是清朝領台以來第一位台籍進士─鄭用錫的次子,鄭用錫為竹塹人,有「開臺進士」、「開臺黃甲」之譽,新竹奉准建城也是因鄭氏奏請之故。此外鄭用錫還留有「勸和論」,勸戒彰泉客籍人民應互相友好,成為近代著名的文學作品。之後鄭如梁整理父親的文稿並委託福建舉人楊浚,編修刊行《北郭園全集》,成為北臺灣最早出版的詩文集。由此可見鄭家在竹塹地區的重要地位。此外在四點金柱上的對聯題到:「南琛北賮薄海從風,東鰈西鰜羣流仰鏡」,其中「琛(ㄔㄣ)(ㄐㄧㄣˋ)」指的是進貢的寶物,而「鰈鰜」指比目魚,鰈產自中國北方,而鰜則是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如此意境正是表達了萬物齊朝之意,好一對寓意深遠的聯子。

穿過側廊往正殿走去,中央是透天天井,只不過廟方在上頭加裝了雨棚,讓美感頓時喪失了不少。兩邊的牆面上並沒有多餘的裝飾、石雕,保有傳統的樸實之美。登上正殿可見另一方古匾「海邦砥柱」,字體已斑駁,但仍可判讀出「嘉慶庚辰年桐月吉旦」,這一年是嘉慶二十年(1820),由廟裡的董事郭尚安、吳建邦等人敬獻,同樣也是見證長和宮廟史的寶物。而在「海邦砥柱」匾的背後還有另一方「泛舟利濟」匾,為同治丙寅年(1866),由福建巡撫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徐宗幹所立,徐宗幹在未擔任福建巡撫前為「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曾在臺灣廣建書院,變通船政,是一位有政績的官員,是故由此也可判斷長和宮董事政商關係的活躍。

進入正殿的場域中,我們的眼光很難不被眼前兩塊金色牌匾所吸引,一方是「霖雨蒼生」,上款載明敬獻年代與人物為丙辰年、閤竹眾紳商庶同敬叩。依據長和宮網站的陳述,此匾乃是
大正五年(1916)長和宮建醮時由新竹眾商舖募資共獻。而後方神龕上頭則是「德可配天」匾,為嘉慶六年(1801)時由眾街水郊弟子奉獻。這兩塊匾敬獻人同樣都是竹塹的商號,只是年代差了百年,如今同樣高懸於廟堂之上,其所凸顯的意義格外不凡。另外還有一方古匾也值得深究,是光緒己丑年由方祖蔭所獻的「后來其蘇」,方祖蔭在其任內廣修書院、試院、知縣署、廟宇,禮士豐厚,頗有政績,是故於十五年底陞臺北府基隆廳撫民理番同知,光緒十七年再拔擢為臺南府知府。己丑年光緒十五年(1889),是方祖蔭擔任新竹縣知縣的最後一年,這方「后來其蘇」匾或許也是他對於神明保佑其在任內推動縣務順利的一種感恩吧?!

再看到正殿空間,由於龍邊擺放著金帛,虎邊闢建辦公室,因此這裡顯得有些狹隘。正面神龕是由兩層雕琢細膩的花窗組成,當中只見一尊鎮殿媽祖,與一般媽祖廟有多尊神像的擺設有明顯的不同,展現出一種清爽簡單的風格。鎮殿媽為軟身神尊,面容慈悲祥和,嘴角一抹微笑,雙眼微張注視著前來參拜的善信。頭上的冠冕遮不住閩南婦女特有的挽髮頭巾,這樣的束髮就像是老阿嬤一般,在頭冠下看不到的,據說是一綹來自媽祖真身林默娘所留下來的頭髮,廟方視為鎮廟的無價之寶,姑且不論真實如何,長和宮擁有這樣造型的一尊神像,也算是獨步全台的藝術珍寶了。就在媽祖的案前放置了一只精緻的香爐,爐內香煙冉冉升起,帶出了一絲典雅的氣息。神龕兩旁對聯題到:「四海安瀾稱后德、萬人再世頌慈恩」,充分展現信徒們對媽祖的感恩與敬佩。而在神開外側的石柱上還有一副對聯題到:「水伯輸誠鯷壑鮫宮胥靜息,波臣効順鲸鐘鼍鼓永安恬」,展現了媽祖身為海洋之神,受水闕仙班共同擁戴之尊榮。在前方有兩塊垂掛而下的木匾寫著:「湄洲回聖駕、臺地感神恩」,據說是當年長和宮回湄洲祖廟進香所用之物。正殿上除了有天上聖母,當然也少不了駕前的兩位將軍,只是長和宮的千順兩將軍像用玻璃罩保護著,再加上前方被放置了許多供品、花卉,以至於視線多有阻隔,讓信徒無法清楚拜見將軍容顏。

往後殿走去,和一般媽祖廟的形制相同,這裡也供奉著觀世音菩薩,這個場域較無前殿的華麗,顯得較為低調與幽靜,上懸「竹安寺」牌匾。據長和宮沿革記載,原本後殿是祀奉水仙尊王的,展現郊商們對於同樣掌管江海版圖的水仙尊王,有著與媽祖相同的虔敬信仰。後來長和宮旁增建了一座水仙宮,才將後殿的水仙尊王移出並改祀觀世音菩薩。

長和宮不僅是國定古蹟,整座廟堂更是集民間藝術珍品於一身,來這裡除了可以欣賞匠師們高超的藝術技巧,也能從一副副對聯當中去吟詠文人們對於媽祖的虔敬之心,更能從一方方古匾當中去探究歷史,認識竹塹的今昔,與其將長和宮定位成一座廟宇,不如說它更是一座融合歷史、藝術、信仰、人文的寶庫,這裡絕對值得您親自到訪。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在繁忙的新竹市區裡能看見長和宮這麼座古色古香的廟宇,真的是一件難得的事,內凹的廟地透露出悠久的歷史,毗鄰的水仙宮更是當年海運昌隆的見證。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三川殿為簡單的單簷形式,正脊脊堵上有八仙賀壽的陶俑,八位平易近人的神仙各自乘坐著奇獸,向中朝拜乘坐著白鶴的南極仙翁,塑像精緻,表情生動。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脊背上為雙「鰲」戲珠,這是長和宮的一大特色,一般廟宇都是以雙龍呈現,但長和宮這一對明顯的是龍頭魚身,是鯉魚即將幻化成龍的過渡形象:鰲。鰲象徵著蛻變,有鯉魚躍龍門之寓意,或許這是設計者希望竹塹百姓都能躍上龍門的祈願吧?!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再看到四道垂脊規帶的排頭處,各自安有一尊頭戴官帽,手持如意與冠、爵、牡丹、壺的仙人陶俑,象徵加官晉祿、富貴福氣之意,陶像表情安詳,身上的衣飾色彩斑斕,紋飾細膩而華麗,雖歷經歲月而略顯斑駁,但仍可看出其為精緻的藝術佳品。

新竹長和宮
兩側墀頭則是中北部廟宇常見的石獅子。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水車堵則有許多以神仙、寓言以及二十四孝故事為題材的陶像裝飾,例如內側就分別是仙翁賀壽與麻姑獻瑞,而在虎邊則有「乳姑不怠」的民間故事。

新竹長和宮
屋身立面以石材為主要架構,正門對聯上寫:「長發婆心恩垂竹塹,和舒母德祥溯湄洲」。

新竹長和宮
兩側門扇鏤雕則為四隻夔龍團繞著仙翁與麻姑像,腰堵是簡單的花紋,群堵同樣為常見的麒麟回首。

新竹長和宮
門口矗立一對石獅像,不過很明顯的可以看出左右石獅的打造手法不同,母獅的線條較為柔和,年代似乎比另一邊的公獅來得久,仔細一看,昂首的母獅似乎也比公獅來得高,真不知這當中是不是有特殊的涵義在?

新竹長和宮
虎堵的雕塑受到磨損,以看不出老虎的面貌,反而有點像猴子了。

新竹長和宮
彩繪祥禽牆堵也是特色之一,龍邊為鳳凰與牡丹,虎邊為白鶴與松樹、靈芝,同樣帶有富貴、長壽的吉祥寓意在。

新竹長和宮
長和宮的門神是出自於府城名匠潘岳雄之手,潘家三代皆為著名的彩繪大師,祖父潘春源、父親潘麗水,同樣都在臺灣各地的廟宇留下許許多多精緻細膩的彩繪藝術佳作,與陳玉峰、陳壽彝一脈並列府城門神繪畫名家。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欣賞門神彩繪作品,可以從人物的眼神開始看起,高超的繪畫技術會讓觀者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會覺得畫中人物正在看著自己。除了眼神,鬍鬚的線條也是欣賞重點之一,條條分明而不紊亂,是匠師們最引人讚嘆的技藝。

新竹長和宮
上頭的橫樑拱架,雖然沒有華麗的藻井裝飾,但在小細節處還是可以看到匠師的用心,例如在壽樑與四點金柱接合處就有幾尊木雕人偶,俗稱為「憨番扛大杉」,借番人力大扛起整座廟宇屋頂。

新竹長和宮
就在正中央最顯眼處懸掛著一方已被香煙燻黑的匾額「海邦赫濯」,上款書有「道光丁未年季春月吉旦」(廟方網站的資料作「丁亥年」,有誤),下款署名「大夫第貢生鄭如梁敬立」。

新竹長和宮

新竹長和宮
在四點金柱上的對聯題到:「南琛北賮薄海從風,東鰈西鰜羣流仰鏡」,其中「琛(ㄔㄣ)(ㄐㄧㄣˋ)」指的是進貢的寶物,而「鰈鰜」指比目魚,鰈產自中國北方,而鰜則是大陸東南沿海一帶,如此意境正是表達了萬物齊朝之意,好一對寓意深遠的聯子。

新竹長和宮
登上正殿可見另一方古匾「海邦砥柱」,字體已斑駁,但仍可判讀出「嘉慶庚辰年桐月吉旦」,這一年是嘉慶二十年(1820),由廟裡的董事郭尚安、吳建邦等人敬獻,同樣也是見證長和宮廟史的寶物。

新竹長和宮
「泛舟利濟」匾,為同治丙寅年(1866),由福建巡撫提督軍務兼理糧餉徐宗幹所立,徐宗幹在未擔任福建巡撫前為「按察使銜分巡台灣兵備道」,曾在臺灣廣建書院,變通船政,是一位有政績的官員,是故由此也可判斷長和宮董事政商關係的活躍。

新竹長和宮
進入正殿的場域中,我們的眼光很難不被眼前兩塊金色牌匾所吸引

新竹長和宮
依據長和宮網站的陳述,此匾乃是大正五年(1916)長和宮建醮時由新竹眾商舖募資共獻。

新竹長和宮
神龕上頭則是「德可配天」匾,為嘉慶六年(1801)時由眾街水郊弟子奉獻。這兩塊匾敬獻人同樣都是竹塹的商號,只是年代差了百年,如今同樣高懸於廟堂之上,其所凸顯的意義格外不凡。

新竹長和宮
另外還有一方古匾也值得深究,是光緒己丑年由方祖蔭所獻的「后來其蘇」,方祖蔭在其任內廣修書院、試院、知縣署、廟宇,禮士豐厚,頗有政績,是故於十五年底陞臺北府基隆廳撫民理番同知,光緒十七年再拔擢為臺南府知府。己丑年光緒十五年(1889),是方祖蔭擔任新竹縣知縣的最後一年,這方「后來其蘇」匾或許也是他對於神明保佑其在任內推動縣務順利的一種感恩吧?!

新竹長和宮
正面神龕是由兩層雕琢細膩的花窗組成,當中只見一尊鎮殿媽祖,與一般媽祖廟有多尊神像的擺設有明顯的不同,展現出一種清爽簡單的風格。神龕兩旁對聯題到:「四海安瀾稱后德、萬人再世頌慈恩」,充分展現信徒們對媽祖的感恩與敬佩。而在神開外側的石柱上還有一副對聯題到:「水伯輸誠鯷壑鮫宮胥靜息,波臣効順鲸鐘鼍鼓永安恬」,展現了媽祖身為海洋之神,受水闕仙班共同擁戴之尊榮。

新竹長和宮
鎮殿媽為軟身神尊,面容慈悲祥和,嘴角一抹微笑,雙眼微張注視著前來參拜的善信。

新竹長和宮
頭上的冠冕遮不住閩南婦女特有的挽髮頭巾,這樣的束髮就像是老阿嬤一般,在頭冠下看不到的,據說是一縷來自媽祖真身林默娘所留下來的頭髮,廟方視為鎮廟的無價之寶。

新竹長和宮
媽祖的案前放置了一只精緻的香爐,爐內香煙冉冉升起,帶出了一絲典雅的氣息。

新竹長和宮
在前方有兩塊垂掛而下的木匾寫著:「湄洲回聖駕、臺地感神恩」,據說是當年長和宮回湄洲祖廟進香所用之物。

新竹長和宮
長和宮的千順兩將軍像用玻璃罩保護著,再加上前方被放置了許多供品、花卉,以至於視線多有阻隔,讓信徒無法清楚拜見將軍容顏。

新竹長和宮
往後殿走去,和一般媽祖廟的形制相同,這裡也供奉著觀世音菩薩

新竹長和宮
據長和宮沿革記載,原本後殿是祀奉水仙尊王的,展現郊商們對於同樣掌管江海版圖的水仙尊王,有著與媽祖相同的虔敬信仰。後來長和宮旁增建了一座水仙宮,才將後殿的水仙尊王移出

新竹長和宮
長和宮不僅是國定古蹟,整座廟堂更是集民間藝術珍品於一身,來這裡除了可以欣賞匠師們高超的藝術技巧,也能從一副副對聯當中去吟詠文人們對於媽祖的虔敬之心,更能從一方方古匾當中去探究歷史,認識竹塹的今昔,與其將長和宮定位成一座廟宇,不如說它更是一座融合歷史、藝術、信仰、人文的寶庫,這裡絕對值得您親自到訪。

【攝‧記】新竹長和宮20120502
【攝‧記】新竹長和宮20131004

arrow
arrow

    阿中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